第一篇:新课程理念试题
新课程理念试题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的是 [ B ] A.教学理论 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法 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 A ] A.学生发展为本 B.科学与人文交融 C.回归生活世界 D.民主化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要做到 [ D ]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C.变“教书” 为“铸魂” D.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4.下面关于课程内容包含的主要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材料信息 ②结构信息 ③方法信息 ④知识信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属于 [ C ] A.图像情境 B.生活情境 C.实在情景 D.符号情境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中,配录像画面朗读课文是 [ D ] A.发掘情感 B.诱导情感 C.赋予情感 D.展示情感 7.下面关于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的类型,错误的是 [ C ] A.实践活动 B.符号活动 C.学习活动 D.综合活动 8.下面关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运用成就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①创造成功机会 ②学会赏识学生 ③利用优势转移 ④提供替代经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 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 D ] A.目标策略 B.成就策略 C.情境策略 D.变化策略 10.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 C ] A.问题研究策略 B.活动展示策略 C.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 D.素材处理策略 11.下面属于置疑问难的意义的是 [ B ] A.创设冲突情境 B.引发思维活动 C.启动定向思考 D.鼓励发散思维 1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属于 [ B ] A.演示策略的意义 B.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 C.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 D.演示策略的功能
13.“相机引导”属于学生学习方式指导中的 [ C ] A.自主学习的指导 B.合作学习的指导 C.探究学习的指 D.体验学习的指导
14.下面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途径的是 [ A ] ①感知 ②活动 ③经历 ④提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学法指导的方式中,点拨式属于 [ B ] A.直接型指导 B.渗透型指导 C.个别型指导 D.自悟型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并改正错误。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
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
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3.简述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
⑴了解学生实际;⑵调适自我心态;⑶研究讲授的内容;⑷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每种要义要给予适当说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
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
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在每种做法中结合你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即可。)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关于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错误的是 [ C ] A.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B.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 C.促进学生的发展 D.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2.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要做到 [ D ]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C.变“教书” 为“铸魂” D.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3.下面关于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的做法,正确的是 [ B ] ①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 ②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 ③化知识为智慧 ④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 [ A ] A.预热化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问题化策略 D.结构化策略 5.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借影视想像是 [ B ] A.富集课程资源 B.获取替代经验 C.促使感同身受 D.提供学习诱因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中,讲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名人的故事是 [ A ] A.发掘情感 B.诱导情感 C.赋予情感 D.展示情感 7.在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方式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 [ D ] A.开放课堂 B.在参与中学 C.综合学习D.探索研究
8.“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 C ] A.目标策略 B.成就策略 C.情境策略 D.变化策略 9.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 [ C ] A.知识载体 B.话题 C.文化中介 D.谈资 10.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采用 [ D ] A.组织学生的表象 B.联系学生的经验 C.推动学生的参与 D.启发式 11.“接触真实问题”属于 [ C ] A.置疑问难的意义 B.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 C.置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 D.置疑问难的功能
12.下面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错误的是 [ D ] A.学习方式的指导 B.具体学法的指导 C.练习作业的指导 D.记忆方法的指导 13.全员互动合作是合作学习的 [ D ] A.基本动力 B.根本目标 C.基本品质 D.基本动力 14.下面关于“学法”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 A.完成课业的方法 B.智力活动的方法 C.矫正的方法 D.调控学习活动的方法
1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班规属于 [ B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并改正错误。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教学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
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3.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促使感同身受。(×)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运用模拟情境。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策略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
5.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实施在以下一些基本要求: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简述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的角色。
①促进者的角色;②组织者的角色;③指导者的角色;④合作者的角色;⑤反思者的角色。3.简述指导自主学习要抓哪些环节。
⑴明晰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清应该做什么,每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地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⑵“解放”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想像、抒发创意、释放潜能。⑶具体要求。学习习得自主学习的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点,教师应当对学生怎样做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有效地把握、逐步地迁移。
⑷巧妙提示。教师善“导”充分地表现在巧妙的提示上,巧妙,应当是不着痕迹地提醒,不事张扬地启示,要言不烦地点到为止。
⑸循序渐进。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提供的各种可能,耐心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增强信心,勇于践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目的性:就交往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②具有互为主体性:就交往主体来说,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③具有“规定”性:就交往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④具有计划性: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师生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①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②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③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真正的倾听和接纳对方。
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哈泰帕把互动分为“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是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常采用小组讨论、相互教学等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和发现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差异的见解,促进“节约思维”、深入思考与反观自身而获得创见。“垂直性互动”是指儿童同成人、教师或高手之间的一种互动,它是在教师传递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参与,“认知学徒制”、作为“脚手架”的互动,都属于这类互动。
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
⑸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地、共同体验、宽容悦纳。从理解的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
(在每种观点中结合你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即可。)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1、“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
A、为了国家的发展B、为了学校的发展C、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中国教育改革好发展纲要》 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C、《各科课程标准》 D、《全球竞争力报告》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6、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问题性
8、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9、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1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1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 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1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1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1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2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C 6.B 7.C 8.D 9.B 10.A 11.C 12.A 13.B
1、ABCD 2 ABCD 3 CD 4 ABC 5 ABD 6 ABD 7ABCD 8CD 9ACD 10 ABCD 11.ABC 12.ABCD 13.ACD 14.ABD 15.ACD 16.ABCD 1.Ⅹ 2.√ 3.Ⅹ 4。√ 5.Ⅹ 6.Ⅹ7.Ⅹ 8.Ⅹ 9.√ 10.√ 11.Ⅹ 12.Ⅹ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 6-10×√×√× 11-15√×√×× 16-20×√√√×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试题
一、新课程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如何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1.新课程的“新”不在于教学设备的求新
2.新课程的“新”不表现为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给学生绝对的自由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对教师指导作用的限制
经 典 真 题 回 顾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D项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
课程标准对下列哪些内容没有作硬性的规定?(CD)
A.课程目标、内容 B.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
C.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 D.评价的基本标准和评价的具体方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程标准框架的了解。2001年7月,我国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总体上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考生可从题干中的“硬性”一词入手,对凡是和硬性有关的项加以排除。C项中我们知道,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的需要,调整“教学顺序”,D项中“评价的具体方法”非课程标准的硬性规定。
三、填空题
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过程与以及情感态度与三个方面。
【答案】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技能 方法 价值观
第二章 新课程中教育观念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对于新课程,我们应该树立哪些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二、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三、如何正确把握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要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正确处理学习方式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防止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
最后,要灵活选择和运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经 典 真 题 回 顾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下学习方式中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悖的是(A)。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尽可能尊重(C)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
A.教学内容 B.教师 C.每个学生 D.每个人
【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试题 一 选择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 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孟子 荀子 老子 孔子 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服务政治 发展经济 培养人 提高升学率 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新态度 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 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杜威 布鲁纳 布鲁姆 加涅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0 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发生认识论)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叶圣陶 陶行知 赞可夫 苏霍姆林斯基 12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布鲁纳 奥苏贝尔 杜威 施瓦布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认知学徒式、随机访取式和(D、抛锚式)
二、判断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F)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F)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T)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T)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T)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F)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T)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F)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T)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F)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T)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F)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T)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F)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F)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F)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T)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T)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T)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F)
三、简答题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2、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
答:(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活动。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3)、尊重教育者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 1)、“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尊重的教育既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新理念p263-265)答: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
②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并且对于同事所提出的其他意见,也要小心地采纳。
③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④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⑤如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⑥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⑦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男性和女性等而有不同的对待。
⑧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2.自主性原则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和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以训练发散思维来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在课程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解放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应有的自由支配时空,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渗透与融合。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多维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七)开设创新课程
在创新课程的开设方面,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的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丰富,各具特色,并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从间接的体验中得到对创新的初步认识和启迪。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新课程理念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三)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 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 考试命题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 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X)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X)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X)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X)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X)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X)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X)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 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3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5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1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D、抛锚式)
三、简答题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新思维的培养 3.)创新技能的培养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3)、尊重教育者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2.自主性原则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五)解放学生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七)开设创新课程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试题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8.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D)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 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C)A.因材施教 B.实践与思考 C.民主化 D.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4.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B)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5.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2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2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2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3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31.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C)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课程不是教学的(A)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3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嘴 B.耳 C.心 D.眼
3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第2/5页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3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3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 时间的活动。(B)A.1/3 B.2/3 C.1/2 D.1/4 3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4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4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4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D)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4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45.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7.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第3/5页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8.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9.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5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51.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A)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52.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3.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4.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5.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6.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7.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C)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58.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9.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C)
第4/5页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第五篇:2021新课程理念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念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必修
B。必修
C.选修
D。选修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1、“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
A、为了国家的发展
B、为了学校的发展
C、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中国教育改革好发展纲要》
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C、《各科课程标准》
D、《全球竞争力报告》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A、走进社会:
B、珍惜环境;
C、关爱他人:
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生成性:
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6、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8、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9、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1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1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
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1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1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1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C
6.B
7.C
8.D
9.B
10.A
11.C
12.A
13.B1、ABCD
ABCD
CD
ABC
ABD
ABD
7ABCD
8CD
9ACD
ABCD
11.ABC
12.ABCD
13.ACD
14.ABD
15.ACD
16.ABCD
1.Ⅹ
2.√
3.Ⅹ
4。√
5.Ⅹ
6.Ⅹ
7.Ⅹ
8.Ⅹ
9.√
10.√
11.Ⅹ
12.Ⅹ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
6-10×√×√×
11-15√×√××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