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采购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推荐)
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采购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采购管理人才供需现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提出了应用型高校采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基层采购管理人才。建议通过推进《采购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创新采购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采购管理本科特色专业三条路径,构建南昌工学院采购人才培养体系,希望能为江西省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目标与路径
引言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的办学理念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区域发展需求,促进采购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相匹配。[1]
一、采购管理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1.采购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采购管理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采购人才的培养有2个途径:一是采购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包括自学考试、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以自学考试及职业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只有北京物资学院等少数几所学校,少数重点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中设置了采购管理方向的硕士点。二是非学历教育,即采购职业认证及培训,包括注册采购经理CPM、国际采购与供应链管理CIPS、采购师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企业现有采购管理岗位人员的内部培训。非学历教育是目前我国采购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2]
从区域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采购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江西省目前还没有高校设置采购管理专业,认证培训机构也很少。[3]
2.采购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未来3年,我国采购从业人员需求100万-150万,其中高级采购人员的缺口在30万-50万左右,采购人才已成为全国紧缺专业人才之一。随着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进出口贸易中心、物流供应链中心,企业对采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采购及营销都是企业能够直接创造利润的岗位,随着现代企业之间成本竞争的加剧,采购管理岗位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凸显。通过智联招聘网站搜索“采购”职位,发现部分企业通过招聘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及相关行业工科专业应届生,进行短期培训来解决采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但这些人才只能满足企业操作层面的需求,缺乏系统的采购理论知识。[4]
二、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南昌工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采购管理》课程,但历届毕业生中很少从事采购岗位。“地方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定位,这就意味着南昌工学院采购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江西省经济建设。
南昌工学院采购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江西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基层采购管理人才。主要从三个层面定位:(1)学历层面:采购管理专业本科;(2)岗位层面:采购主管和采购专员;(3)就业层面:重点面向江西省中小型现代服务业(高效物流、跨境电商、采购外包、农村电商、新零售)领域。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采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1.推进《采购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学科是知识体系,专业是职业导向,课程是大学的产品,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1)建立及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联动发展长效机制。在实地调研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基础上,主动与江西省物流与采购行业协会及重点大中型企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与行业中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合作共赢”。(2)共同规划课程目标及内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由行业主导,加快制定采购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不断修订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推动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模拟企业真实的采购作业流程进行教学设计,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按采购知识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专业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有效对接,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参与企业采业务购领域关键课题攻关,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采购管理难题,另一方面将研究过程形成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实现真实的案例教学。(4)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素质”采购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应该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采购理论知识体系,对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运行规律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支持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必须定期深入行业企业,为企业提供在岗教育培训。由于采购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因此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组建由物流、电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教师组成的采购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为后续我校采购管理专业建设及采购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5)实现教学评估方法创新。建立健全采购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入360度绩效评估方法(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学生“五位一体”评估)。[5]
2.创新采购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我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我校经管学院部分专业学生利用“专升本”机会,培养本专业方向的采购管理人才,缓解采购人才短期供需矛盾。据调查,我校学生“专升本”报名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加上学校对学生职业选择缺乏积极引导,因此历年专升本学生比例较低。具体策略:(1)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专业建设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2)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鼓励经管学院现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3个专科专业的学生,报名参加“专升本”统一考试,组建新的班级建制,按照“3+1”模式(3年专科+1年采购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培养相关专业采购管理方向的本科人才。如: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物流采购方向)、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电子商务采购方向)、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国际采购方向)。(3)组建采购管理“课程超市”,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如:《国际采购》、《电子商务采购》、《商品知识》、《物流采购管理》、《工程项目采购》等课程。(4)安排学生到相关领域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半年。(5)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6)鼓励学生获取采购职业资格证。
3.打造采购管理本科特色专业
增设采购管理本科专业,将采购管理专业打造成江西省特色专业。专业特色及优势:(1)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采购管理专业建设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对江西省高校采购专业建设、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2)经过2年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试点,初步建立产教融合机制,为课程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搭建了产教融合平台。(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采购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最关键因素。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采购管理专业建设历史比较短,缺乏统一的采购行业职业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及课程标准,采购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南昌工学院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索采购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为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采购人才积累了经验。随着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产教融合,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婷.广东省采购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7(6):53-54.[2]李正浩,陈贞.我国采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N].企业导报,2014(15):91-92.[3]张彤.企业采购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3):110-111.[4]宋玉卿.采购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1(9):146-148.[5]李散?d.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7(3):138-139.作者简介
占甲林,高级工程师,专业带头人;吕品,副教授,经管学院院长;
第二篇: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附件1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将按照“自主申请、需求导向、学校定制、全程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项目服务内容
(一)观念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树立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前沿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合作的发展理念。
(二)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对项目试点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培训模式,聚焦试点院校的转型发展需求,以专家进校和深度指导为抓手,提供更加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支持服务。
(三)课程优化
按照项目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指导试点院校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结构,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工作。
(四)过程督导
加强对项目试点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督导,及时掌握院校课改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课程评价
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项目试点院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等进行评价。
—2 —
三、建设服务期
本项目建设服务期为3年,按照相关协议推进实施;建设服务期满后,由中心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对于优秀试点院校,中心将予以专门宣传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中心将组建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工作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参与协调、监督和评估项目实施工作。试点院校组建以校级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保障资源、资金及时到位,确保项目按照计划实施。
(二)资源保障
中心将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专家团队、院校资源、优质企业等支持。项目试点院校应提供足以支撑项目开展的师资力量,保障项目实施与本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相融合。
(三)经费保障
本项目经费来源均为学校自筹,项目试点院校应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项目建设经费,确保项目稳步有序推进。
(四)平台保障
中心将依托官方网站、官方微信以及合作媒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宣传推广,未来将搭建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交流与共享平台,扩大试点院校课改成果的推广与运用。
第三篇: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经管研究
教育经济管理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 浙江海宁 / 王 景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地方应用型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从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各层面重新审视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6.056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
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并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
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使其成为大学追求学问和探索未知的本质体现。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应运而生的全新教育方式,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是实现“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这一契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使之成为高校办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的“金名片”,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是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化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内涵应强化三个特征:一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二是面向产业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三是突出应用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并以校园内外和区域社会为教育平台,必将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支撑。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竞争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已
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才培养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高等教育要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责任,这场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定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路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协同性,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都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化实践教学等目标不谋而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已经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级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已由部分高校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实施。各高校纷纷响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众多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列当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正乘势而来。各高校也一直努力探索和凝练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定位,但就实际而言,基本都是从操作层面、实践层面的总结和归纳,未能较好地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学生处、团委、就业办等学生事务相关部门开展,尚未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创
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当仅仅理解为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而是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摒弃只谋生不谋道的观念,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
/ 2015 年第 6 期
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训实践等多种职责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
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决策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尚未形成积极促进创新创业
教育的聚合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提升。唯有“自上而下”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起覆盖宏观层面的规划机制,中观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微观层面的执行机制的组织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取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迫使学生被动应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更具有可行性的实际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得以实践运用,则显得格外重要。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拓展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均得到极大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融合协同(1)专业教育融合问题。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的改善,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水平与学生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二课堂资源比例还需要进行调整,各类教学改革平台和人才智力优势仍未充分利用,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载体还未有效拓展,政府和企业支撑资源还需要主动深入寻求,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协同推动动力不足等。大部分相对更侧重于学生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活动,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课程建设渗透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环节,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技能的培训,而更应注重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当中。对比一下这个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调整进阶、课程群组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及本土性课程开发层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从指导思想层面明确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新契机,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凝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依托。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仍以团学工作和就业指导人员为主,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实践经验匮乏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既有专业背景,能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创业教师与校外创业导师相衔接的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层次分明、梯队优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对的一大挑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及如何确立其他学科领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和方式,来自教师队伍的认同和支持则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目前,许多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因此,如何有效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教学等改革,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
2.从教育理念层面明确目标(1)在方针政策的导向层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地方高校,应在扩展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变,从埋头教学管理运作向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变。
(2)在解决问题的抓手层面。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是成立校一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统一思想,协调资源。二是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三是深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丰富实践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内挖潜力 + 外拓资源”的方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
(4)教育成果评价问题。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因此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难以清晰界定和评价。而对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的考核,仍采
(3)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突破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将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切入点,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形式改革等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实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的顶层设
2015 年第 6 期 /
经管研究 教育经济管理
计和整体建构。3.从操作实施层面明确任务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常设性机构,统领全校创新创业工作。高校应改变以往学工、团委、就业线为主搞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成立由学校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主抓,教务、学生、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在委员会下设立相应的二级中心,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服务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组织指导、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服务等工作。具体平台职能可分为:一是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创新创业类教学科研活动。开发和实施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包括:创业实训课程、网商创业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指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训练课程及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定期整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推广,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建立一支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业基础传授和实践课程运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实现教师智力资源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竞赛成绩,深化创业指导力度。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资源,长期开展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二是实践中心,具体负责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统筹和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三是服务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运营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催生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提供能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信息资讯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对接政府和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师资优质资源,对接当地人社、地方共青团、商务和科技部门,为社会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
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或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内容上能体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注重将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学生在复杂社会现象中发现机遇、掌握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快创新创业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步伐,依托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深化“做中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探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引导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式实践平台,突出创业实践体验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
此,除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外,还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以避免出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环节之间脱节的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之间的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培育工程,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实践类活动,扶持各类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并加强活动宣传报道,营建校园浓郁的创业文化。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合作创新机制建设,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学生等参与创新创业交流和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重视多方位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
建科学创业经营股本结构,引入合理流转经营权机制,探索创业经营管理全新模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运营提供场地、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鼓励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主设计符合专业特色、与各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创业实践过程中开展自主创业或融入创业元素的其他类型创业活动,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项目的研究过程,通过项目研究和课题合作研究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创新创业课程领域,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加快创业实训课程场地硬件建设改造和软件采购编译,增开网商创业、创新思维开发等新课程建设,增加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数量,扩大其覆盖面以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创业类课程。鼓励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优化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一是鼓励具有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财会金融、文化创意等学科背景的专业老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依托学科背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二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如企业家、创业校友、政府官员等,这些创业导师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自
/ 2015 年第 6 期
高教园区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 杭州 / 张义玲 蒋肖波
摘要:笔者以实践育人为理念,探索在高教园区内构建大学生自由贸易市场、创业集市、创业咖啡等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打造创业实践进阶模式,即从想法到实践、从创意到项目,将工作室变成创业公司的递进,帮助大
学生提升自主创业力和就业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自由贸易市场;创意集市;创业咖啡
高教园区建设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保障高等教育可
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商业氛围浓厚,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好平台。许多大学生就瞄准了高教园区的巨大市场,选择在本校门口创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已形成了近百个高校园区。实践证明,高教园区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载体,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随着高教园区的配套日趋成熟,高校园区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
身积累的知识,为学生创业企业持续性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也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师资不足的现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参与创业教改课题研究、创业课程改革,创设激励机制和有效渠道,从政策、制度、资金等多个方面为专业教师投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逐步建立创业师资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质量。
障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确保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创业基地运转费、师资培训、对外交流、教师课酬、创业培训、系
统开发、教材编写、实践体验、竞赛奖励、文化活动、创
业项目初期扶持等方面增加投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灵活机动的交流和学习培训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积极走出去,通过参加学习、研讨、交流、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最新的资讯和成果,努力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举措,全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职称评定、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工 作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激励和保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
院学报,2011(9).[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3]朱柏青,陆富彬.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研究[J].科教文汇,2012(25).[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2010-06-01)[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作者 位:浙江 大学 方学院)
编辑 贾树海
2015 年第 6 期 /
149
第四篇:潍坊科技学院产教学研深度融合 打通应用型人才成长捷径
潍坊科技学院
产教学研深度融合 打通应用型人才成长捷径
寿光市领导到学校百亩蔬菜繁育基地调研,李昌武校长陪同。
位于校园内软件园区的大学生创业园
机械制造实训中心内景
位于校园内的软件园孵化大厦
潍坊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由寿光市政府部门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点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学校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山东省寿光市。校园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99万多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馆藏图书160万册,校园内建有软件园。学校建有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现设12个院系,拥有66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为龙头,工学为主体,工商、经管、师范、艺术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修身、博学、求索、笃行”校训,弘扬“创业敬业,求是求新”学校精神,坚持“以生为本,质量为魂,创新发展,引领社会”办学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提升,制度管理,和谐校园”治校方略,通过实施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科研突破、校企合作、文化校园、服务优化等“六大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了“适合的教育”。普通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连续三年达30%以上,专升本、自考本科年录取1000多人,连续11年列全省同类院校之冠,2014年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8%,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通过校地、校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专业办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反哺教育教学,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师生欢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潍科特色”的新路子。
特色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价值的重要天平。潍坊科技学院主动邀请奥德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亿嘉农化等生产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问诊把脉,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桥接相融。针对学校、社会和企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等内容达成合作共识。
同时,学校还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成立了由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组成的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动邀请合作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制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加明确,专业技能训练得到充分保障,应用型特点更加突出,受到普遍欢迎。2014年学校本科生总体就业达99.08%,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特色二:企业冠名订单教育,保障人才科学流转
企业冠名班、订单教育是校企合作的得意之作,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美的集团、比德文控股集团、漫博通国际动画有限公司、台湾玮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海尔班(机电机械)、墨龙班(机械)、欣禾沃土班(农学)、奥德利班(农学)、联盟班(化工)、润丰班(化工)、晨鸣班(造纸、化工)、奥博斯班(财会)等冠名班,美的集团、比德文集团等企业的订单教育、定向培养班不断建立,墨锐助学金、泰汽助学金、山信助学金等合作企业助学金的设立,使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人才的科学流转搭建了健康平台。
同时,学校强调在已有合作办学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全国500强企业的强强合作,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特色三:学校进企业服务,产学研教一体并行共赢
凭借学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学校通过组织“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走出去主动与企业对接,在企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授、博士参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科研课题攻关,服务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学历提升,企校双方资源共享,企校互派人员挂职锻炼等9个方面达成共识,形成了176项科研项目的对接,先后为巨能特钢、银座、中百、全福元等20家企业的员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7000多人次,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学校的教授、博士找到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攻关课题或科研课题,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又反哺课堂,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了产学研教一体,并行共赢。
特色四:企业生产流水线、高工进学校,铺设应用型人才成长线 教研室变身工作室,课堂成“工厂”,实验实训室成“车间”,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实训大厦,在既是实训又是生产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得到了双提高,这是潍坊科技学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实现短平快的有效途径。学校海报栏不断更换的企业高工高管、专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专题报告信息,是潍坊科技学院一道变动的风景,成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互动和互补。原来的模拟实训变成了现实生产,枯燥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生产相结合,生硬的标准、操作规范变成了自觉的工作要求和习惯,课堂生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加强,企业生产流水线铺就了潍坊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线。
特色五:学校实习基地建到企业,架起校企合作健康发展保障线
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实战性锻炼,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的价值极大化。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海尔、齐鲁软件园等企业、园区建立了50多个就业实训基地,先后与晨鸣集团、联盟集团、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墨锐化工、海尔、澳柯玛等企业合作建成36个教学实习点,86个固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师生融入社会、了解市场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阵地。同时,学校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社会和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特色六: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闯出应用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潍坊科技学院立足优势学科专业,通过专业办产业,在校园内建设了软件园。软件园占地812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8.9亿元,现已建成了以集孵化、研发、创业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以软件研发、技术支撑、商务服务、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成为师生科研、实践、就业、创业基地。
学校依托软件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特色学科,建成了山东环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技术服务中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国家一级企业——学院建筑安装公司和潍坊市学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化工与环境学院、贾思勰农学院等优势专业,建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并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济南院和青岛院,建成了山东美高斯麦生物化妆品公司、环境检测中心和海洋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4个研究所,以及蔬菜花卉种业公司和蔬菜花卉、蔬菜工程技术等9个研究所;依托美术系,建成了学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大批校办企业和科研院所。
同时,学校还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为优秀毕业生创业搭建了舞台,现有12家由学校毕业生创办的公司在创业园挂牌运营。2013年,成立了由学校控股的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将校办企业凝聚一起形成合力抱团发展,为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平台。教师从一线获取课题,协助企业技术攻关,又可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生通过实训实习与生产“零距离”,减少了就业磨合期,而企业也借机发现、储备人才,一途三益,充分显示出专业办产业、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无限魅力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材料】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合格人才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合格人才 ——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材料
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呼叫中心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注重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和校企共建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联盟的办学优势,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相衔接,增强了人才培养针对性,为呼叫中心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夯实基础,选好重点合作企业
呼叫中心专业是教育部在2010年为解决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应对80万人力资源需求市场而专设的专业。学校在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设了这一专业。由于这是新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高起点建设好该专业,选择好合作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校企合作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企业:一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既要着眼全国,又要立足地方;二是从企业实力来说,要么是专业建设领导者,要么是行业标准制定者;三是从合作程度来说,重点企业要深度合作,其他企业要广泛合作。
根据上述原则,通过调查筛选,我们选定两家重点合作企业。第一家为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旗下的华唐教育集团——一家致力于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领域职业教育、实训系统研发集成和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科技集团。华唐教育集团是全国职业院校呼叫中心专业建设的领导者。在华唐教育集团的帮助下,学校对呼叫中心产业和专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学校组成了考察组到了北京、洛阳和广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大量呼叫中心企业和一些学校。经过调查论证,学校确认呼叫中心专业是一个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产业契合度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学校就下定决定,大力建设该专业。
第二家为客户世界机构——呼叫中心行业CC-CMM国际标准的制定者。CC-CMM国际标准是国际呼叫中心产业最具权威性与产业价值的国际标准体系之一。在客户世界机构的带领下,学校与包括百度客服中心,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客服中心、中英人寿和中国联通等大型呼叫中心进行了联络,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了呼叫中心产业人才需求规格。通过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的交流合作,学校呼叫中心专业建设站在较高的起点上。除重点合作企业之外,学校还积极与长沙本土的呼叫中心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也努力提升自己服务产业的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打造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多条渠道打造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建立了呼叫中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该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指导专家。其中客户世界机构总裁赵溪和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BPO主任曹明元就是学校的特聘专家。学校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按照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来动态调整专业课程。
二是加入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是由在长沙从事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的企业和从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服务外包领域其它的机构等自愿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在协会的领导下,学校就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经常性地与长沙当地的呼叫中心企业交流,学校逐步地融入了产业当中,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2014年学校当选为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三是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在市教育局、市商务局的指导下,学校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学校专业优势,发动了15家企业和19所职业院校成立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我校任理事长单位。联盟旨在为职业院校和服务外包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联盟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成立大会上联盟举行了“呼叫中心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通过这些平台的交流,学校专业建设基本上做到了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呼叫中心产业发展,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的学校在今年9月份以“基于校企合作联盟的呼叫中心公共培训平台”为名申报了长沙市服务外包公共平台项目,项目将为长沙市呼叫中心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目前项目通过了市商务局的初步审核。联盟还将建立“长沙市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银行”,以构建联盟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联盟企业用工招聘信息交流平台,将其打造成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库。
三、建立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是校企合作中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建立了一种合作共享、共建共赢的合作机制。
一是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争取长沙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建设了拥有22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专业实训基地。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实训基地既可以用于学生实训,又可以为公司盈利,成为一个真正地企业实体,就需要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洽谈,学校与华唐教育集团合作,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将其建设成“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成性实习实训基地。
二是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学校千方百计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不断地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呼叫中心专业招生中,学校与华唐教育集团共同制定了一套面试标准,只有符合面试要求的学生才能够报名该专业。此外,在实习实训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训的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在2014年暑假,实训基地进行了两个月的试运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试运营引进了“伽丰呼叫中心的数据清洗”真实业务。100多名学生开展了实习,近10位老师参与了实习管理和项目运营。两个月来,学生进步明显,实习效果显著。学生从当初每天完成1-2单业务提高了每天完成到30单左右。学生在实习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工资收益,教师团队也得到了锻炼,公司也有一定盈利,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是横向联合,与当地呼叫中心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学校在学历教育的同时,与长沙当地的大型呼叫中心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其中包括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鹰皇商务、欧柏泰克软件科技园、湖南海普科技、神舟商务、快乐购和仁丰可森等数十家公司。在培训中学校负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企业负责业务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培训。由于培训效果好,培训规模大,学校在2014年上半年成为市商务局认定的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总之,学校以灵活的校企合作思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与企业开展合作,在合作中选择好标杆企业,搭建好合作平台,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让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中,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全面对接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真正做到专业引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