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河镇五道水村、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
材
料
汇
编
来凤县大河镇人民政府
2012.2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目 录
一、村寨基本情况.................................3
二、申报理由及优势分析...........................5
(一)区位以及交通优势.........................5
(二)资源优势.................................6
(三)特色优势................................13
(四)政策优势................................14
三、徐家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规划.14
(一)规划定位.................................15
(二)规划原则................................15
(三)规划内容和资金..........................15
(四)规划落实保障............................18
四、附件
(一)徐家寨整体与局部照片
(二)徐家寨特色民居改造分户示意图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大河镇五道水村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
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古老神秘的徐家寨隐居于武陵山区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从明初至今,寨前寨后山水草木伴随着这古老山寨风雨历程度过了600多年的历史。山寨旁,青龙山原始森林的参天古木如一条巨龙一般环绕山寨;寨子里,土家原生态楼群错落有致,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民族文化底蕴浓郁;五股清泉缓缓地从寨子里流过;寨后,一层层用青石在石板上垒成的梯田直上云端现。徐家寨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构成了生活丰富多样的完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村寨基本情况
徐家寨坐落于大河镇北部的五道水村,距集镇20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216户,715人。其中,徐家寨有住户62户,207人,约占全村人口、户数的30%,全寨95%住户均系土家族,以徐姓为主。寨内土家原生态楼房林立,民风淳朴,极具浓郁的土家民族特色;寨旁青龙山上,古树参天,山清水秀,景色奇特,是鄂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美的小型原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始森林。据传徐家寨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唐朝皇帝李世民手下大将徐懋功(茂公)后代、大明朝洪武皇帝左臣相徐达之孙徐世秀始创。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当了朱元璋的宰相。他的孙子徐世秀是个风水先生,为寻找风水宝地走遍大西南,又在途中结拜了书生刘沛然和杨胜恒,三人周游天下,最后选中了这青龙环抱的五溪合流吉地,以300两纹银买下这片荒野,在这里结草为房,开疆拓土了。徐世秀、刘沛然、杨胜恒就是徐家寨的创始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现有的土地已不堪重负,刘、杨二姓被迫迁徙,寨子才真正成为徐家寨(《故土巴风》)。古人们披荆斩棘,集全部人力物力,开创性的在青石板上开垦出数百亩梯田,在半山的石板上修建起吊脚楼。徐世秀作为读书人,当然懂地舆之学,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在他临终之时,曾召集子孙于窗前,留下遗训:“子孙后代不准动青龙山一草一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徐家寨的后人们谨遵刀斧不入山林遗训,视之为金科玉律,代代相传,才使古树古寨流传至今!青龙山至今仍保留原始森林状态,林中树木品种繁多,历史久远,保存完整,而且还被列为来凤县土家族民族文化三大奇葩之一,徐家寨、青龙山和与之相邻村的牛王庙被拍摄成电视专题片《土家牛王节》,作家张新培写进了《故土巴风》,并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二、申报理由及优势分析
徐家寨不仅拥有古寨、古树、古梯田等难得的自然景观,更有采莲船戏目、地龙灯游艺、说书评艺等极其深厚而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积淀。大河集镇—五道水村—两河循环公路绕寨而过,徐家寨公路实现硬化,对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建设完成的石板路是连接寨内人们之间情感和景观的纽带;在地方党委重视和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下楠竹产业、旅游产业初显规模。
(一)区位以及交通优势
来凤县地处鄂、湘两省(市)交界之地,徐家寨位于来凤县西南边陲,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恩施州南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旅游区域中的景观区之一,西与重庆酉阳桃花源相距不远,更与咸丰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平坝营旅游景区仅一岭之隔,本镇内可连接本县旅游景区白岩山,五道水村青龙山,龙潭坪牛王庙等旅游开发景点,西延伸60公里可达重庆小南海,东走县城著名景点——仙佛寺50公里。大河镇历来是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商贸重镇,现已进入湖北省100个窗口重镇位臵,其旅游地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理和区位优势已愈显突出。
(二)资源优势
徐家寨以古、秀、幽、野、趣等景致构成的浓郁原始气息为显著特色,这里山若叠翠,田若悬镜,叶若繁花,泉若流音。在古老吊脚楼里,寨民怡然自乐,故有游者叹曰:“世外桃源,佳景天成。”
主要从以下各个景点来阐释:
1、迷人的景色(1)百年古寨
位于五道水村二组的山脉,有风水先生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不怕青龙、玄武高万丈,只怕白虎、朱雀抬头望。”寨后一座高山,人称望青龙玄武山就是徐家寨的坐落地。
寨里有经典土苗楼宇,错落有致的布局、精巧的设计、讲究的造工、宏伟的气势、千姿百态、古朴神韵,体现了土家先民的智慧结晶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据悉古寨是从明初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有600多年历史,其中三次被火焚,而今最古老的房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寨子最初的规模十分浩大,而今仍然能够看出往昔的影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子。
(2)参天古树
青龙山上,古木参天、绿树成阴、翠色欲滴,隐隐约约似一条绿色的巨龙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环抱着徐家寨。徐家寨的小型原始森林面积有30多亩,绵延约1公里。森林里有数百棵古树,最老的一棵楠木,树龄500年。古树平均树龄200年,最大胸径100多厘米,树高30至50米。原始森林中的山、水、瀑、花、草、树等处处流淌着原始的汁液。“硕大的古树,粗壮的藤蔓,厚厚的腐殖质层,倒伏千百年的枯木朽树,四散漫布的苔藓(青苔)”等原始森林的味道尽显其中。山林里有楠木、梓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森林里一棵梓木,树根苍劲古朴,树干高大挺拔,树皮纹理清晰,被村民视为镇寨之宝。不过个人以为,更为珍贵的树木当是山林里的红豆杉。
(3)石板上的梯田
徐家寨石板上的古梯田堪比桂林龙脊梯田更胜一筹,整个徐家寨建在一块巨大而倾斜的石板上,清溪就从石板上跳跃而下。寨后的斜坡上的五道山梁就是五坡梯田,从寨后一直铺到山巅。而每道山梁间,都有一道溪水,顺石板流下,孕育着一层层用石板垒成的梯田。仰视其中直上云端梯,如练似带,从山脚盘绕至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彼此绵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延起伏,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徐家寨石板梯田不仅雄伟壮观,而且景色美丽,一年四季的景色各异,魅力不同。春天的龙脊梯田,万物复苏,梯田开始灌水,农民们犁田、砌埂、削壁、灌水或牛拉,或人牵,点缀在如镜般的梯田水面,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夏天的龙脊梯田,层层梯田铺青叠翠,苍绿的禾苗,随风起舞,连着山岗的红花绿树,仿佛天地间浑然是一片浩瀚的绿海,令人感到神清气爽。秋天的石板梯田,是收获的季节,如同黄金飘带般的稻浪,在微风中此起彼伏,往上看直拍天际,往下望如大海扬波。冬季的石板梯田虽已收割,看似有点荒凉,但仍不失其英姿和魅力,要是下雪,层层梯田白皑皑一片,千层冰封,万山飞飘……这幅幅图景,正是“春飘条条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砌块块白玉。”
梯田处处有,可像徐家寨石板梯田这样特别的实属罕见。从潺潺溪流的山脊,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徐家寨梯田垂直高度达二三里,横向伸延一二里,那起伏的、高耸入云的山,蜿蜓的如同一级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像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
每位看见这一景色的游客,心灵也都会被深深地震撼,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一种被大自然的雄奇以及人的伟力所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引起的震撼!
据悉古梯田的堤坎完全是用平整的块石砌在那块巨大的石板上的,而梯田里的泥土很多都是徐家寨的先祖们从别处一点一点的挑来的。
遥望一望无垠的梯田,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徐家寨的先祖们伟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托起了土家人民的脊梁,指引着后世子孙们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4)神奇的五道溪流
徐家寨后的斜坡上有五道山梁,每个梁顶都被上天赋予一眼汩汩清泉,清澈甘美的乳汁分别从五个山巅沿石板跳跃而下,汇集到山下的“龙眼”处,再滚滚滔滔地流向山外。五道溪水源自山顶的龙洞,这水终年不竭,灌溉三百多亩梯田,这就是“五道水”村名的来历,也是这方土家人生命的之源。
相传,徐家祖先精通堪舆之术,当时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见有一条青龙盘在山腰,就高呼,此乃风水胜地也。当他细细查看,发现有无股溪流分别从五个山梁飞流而下,像五条龙从天而降,并到青龙龙头之地汇集,有五龙飞天之态,更有青龙镇守灵台,于是就决定选址定居于青龙环绕、五水归一之地,并把此地命名为五道水。
(5)震撼铁家寨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位于青龙山西南方有座高耸而古老的山寨。该寨地势奇特,一山突兀,悬崖陡峭,易守难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远远望去恰似一个耸立在万山丛中固若金汤的堡垒,故称铁家寨。屹立于群山万壑中的铁家寨不仅吸收天地之灵气之精华,据传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兵器锻造的地方,而站在山巅更能把徐家寨迷人风景尽收眼底。
(6)古老民族的延续
深山峡谷难掩将门之气,在徐家的中堂书写着“茂公朝庭功名显,子孙后代雅人多”的祖先遗训。徐功伟、徐卓然、徐海东、徐朝兵……从这些与众不同的名字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光宗耀祖、精忠报国的传统教育在这里繁衍生息。目前徐家寨子里95%的住户都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后代,至今已繁衍了19代人,这个传奇的寨子就是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青龙山徐家寨。
据传徐家寨的村民是唐朝辅佐李世民的徐策也就是有名的徐茂公的后代,为了躲避灾祸三次迁徙,从江西到贵州再到来凤大河镇的五道水,在这里经过了12代人的努力,建筑了壮观的山寨和梯田。(7)朴素土家之歌
土家民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不论是鹤发童颜还是垂髫小儿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论是田间地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头,还是农忙闲余皆能听见优美动听的山歌飘荡袅绕在天地间,曾经有人说:“凡有炊烟升起处,皆有歌声袅绕起。”来表达土家民族爱唱山歌传统。
(8)珍稀的红豆杉树
民谣曰:“千年梓木万年杉(杉树),抵不过红豆一枝丫。”红豆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可提炼紫杉醇(国际上公认的防癌抗癌药)。农历4月,村民插秧的时候,红豆杉的果实就成熟了,其外红内艳,状如樱桃而略小,宛如相思豆。山林里跳跃、飞翔、啁啾的小鸟是红豆杉最好的播种者。红艳的果实皮下,有一层薄薄的果肉,其味甜美。果肉之内,有一层坚硬的内壳。小鸟啄食果实后,果实坚硬的内壳被胃液腐蚀,种子随鸟粪排出,扎根土壤中萌芽。
据传人们用化学的方法腐蚀果实坚硬的内壳,也能够人工繁殖红豆杉。然五道水村最高大、最古老、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一棵红豆杉并不在徐家寨青龙山的山林里,而在五道水村一组大湾的地界内。凡到此考察游览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游人宾客均必找合影留念。
(9)绿涛起伏楠竹林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错落有致的农家院,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大小山头,一片翠绿,微风拂过,竹海翻浪,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清爽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美景,胜似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2、旅游商品
(1)菜品饮食——腊肉、合渣、豆食等
主要有咂酒、腊肉、油茶汤、手推合渣、蒸猴粟叶粑、印子粑、打糍粑、拌豆食、土鸡、土山羊、原味山花蜂蜜、美味山野菜、香甜竹笋、清香蕨菜等。
(2)传统工艺产品
主要以自产栏竹编织品为主,有萝筐、柴背篓、花背篓、筛子、簸箕、竹椅、竹洗脸架及各种工业品。
3、人文活动(1)、特色文化
地处鄂、渝边陲的大河镇历史以来佛、道两教坛门甚旺,村民自发组织民间艺术团,多次参加县里民间艺术吹打乐,靠灯舞,打安庆比赛和节庆活动,他们的民间艺术表演、锁呐独奏和山歌每到一地,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婚俗、酒俗、葬俗及修房造屋、安装、造土等多种民间礼仪。
(3)民间节庆—除夕大年、元宵烧灯、社巴节、牛王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节、六月六、七月十二亡人节等。
(4)民间表演艺术有野猪灯、靠灯舞、打安亲、三棒鼓、灯会等。
(5)特色服饰—满襟衣、大脚便裤、稻(棕)草鞋等。
(三)特色优势
1、遗址遗迹(1)木匾
深山峡谷难掩将门之气,徐家的中堂书写着“茂公朝庭功名显,子孙后代雅人多。”的祖先遗训便是一个见证。
(3)石板台阶
十二层石板自下而上构成十一级台阶,每个台阶按照生、牢、病、死、苦循环排列,最后一级是生的象征,更是土家先民们的期盼和愿望所得,都赋予在这石板阶梯上,更突显了先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2、独具特色的土苗楼宇
徐家寨至今还保存有距今约300年的土苗楼宇,其古建筑有正堂,两边厢房和转角楼,古栏杆、古木窗已经受住近两百年的风霜雪雨,但仍未腐烂,它见证了土家人民几个朝代的历史。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四)政策优势
21世纪,旅游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家提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口号后,国家农业信息开发办把恩施作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五道水村的徐家寨所在地已被来凤县已将大河镇列入旅游线路中的主要景区,大河镇把旅游业列为全镇未来五年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其旅游收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政策优势都将为五道水村徐家寨的旅游发展带来无限机会。
三、徐家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规划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徐家寨古老的土苗楼宇群,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其总体格局和文物古迹基本保护了文物建筑原状,但人为和自然力造成的损失普遍存在,一些代表性民居建筑的不当使用和年久失修造成现存土苗楼宇损坏严重,亟待维修保护。因此,做好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抢救与保护徐家寨的传统和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一)规划定位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名寨;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来凤县生态家园建设及民族特色第一村寨;
(二)规划原则
1、因村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与其他新农村建设项目相衔接、相配合。
2、尊重寨民意愿。以寨民自愿为前提,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努力把民族文化保存落实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之中。
3、保护和发展相结合。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民居保护和建设既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要使寨民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
4、综合考虑、突出重点。以村寨发展和特色民居保护为重点,把经济建设、村寨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三)规划内容和资金
规划以支持徐家寨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为主要内容,其中以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开展与经济发展有关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文化保护工作。项目总投资:1221万元。
1、着力特色民居保护。保护、修复村寨原有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与自然相和谐的村寨风貌,共需资金711万元。
(1)对残损严重的土苗楼宇进行全面修复,将寨内现有用水泥修建的建筑物改建成吊脚楼古墙体,不能进行改建的予以拆迁。二是对土苗楼群的维护,在柱头、板壁上刷桐油进行保护;三是新修5—6栋吊脚楼。同时,设计可供选择的图纸,引导、鼓励村民建设带有民族特点或地方特点的新民居,需资金176万元。
(2)房屋垛脊:完成寨内所有房屋垛脊,与寨中原有垛脊房屋风格保持一致。需资金60万元。
(3)消防设施建设。完成寨中所有土苗楼宇的电线整改,增加阻燃管;修建蓄水池,新建消防栓,购臵消防水带。共需资金30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全寨电线整改,增加阻燃管,需资金30万元;修建2000平方米停车场,需资金30万元;安装主水管及到户水管,修建水池,安全饮水到户,需资金50万元;加强生态绿化,四旁种植楠竹、水杉、桂花等竹木,需资金20万元;修建100平方米二星级公厕2处,需资金10万元;改善80户猪牛圈、沼气池,家庭卫生间,需资金80万元;完成400亩古梯田改造,修复田坎,改善灌溉条件,建生产路,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需资金50万元;改造及硬化公路5公里,需资金40万元;完成800米观景路护栏建设,需资金20万元;修建观景台2个,需资金15万元;安装原始森林、观景路及村寨循环路路灯、标识标识牌,需资金10万元;扩建堡坎、连户路及青石板梯步1000米建设,需资金70万元;完成垃圾处理池建设,添臵垃圾箱,需资金20元。共需资金445万元。
2、着力特色产业培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紧密结合,共需资金160万元。
(1)夯实第一产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户自愿为主,政府帮助提供种苗和种子,并做好基地培管相关技术指导建设300亩优质梯田茶叶基地、500亩集中边片高产楠竹基地,需资金60万元。
(2)突破第二产业瓶颈,扶持茶叶、竹木加工企业。开拓创新,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以生产传统工艺产品为主的竹木加工产,需资金100万元。
(3)强力挖掘第三产业潜力,重视旅游经济。打造具有徐家寨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咂酒、腊肉、油茶汤、手合渣、打糍粑、办豆食等。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3、着力民族团结进步村寨创建。在地方民族工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巩固基层政权,创建和谐社会。共需资金40万元。
(1)把民族团结内容纳入寨规民约,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开展文明家庭、民族团结评比等活动,发扬基层民主。
(2)弘扬土家民间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成立民间文化艺术团,规模40—70人,有地龙灯队、山歌队、花鼓队、土家婚俗队等,实行政府扶持、业务指导、自主管理、自收自支,做到土家文艺表演与生产、表演、服务三不误,需资金40万元。
(四)规划落实保障
1.组织保障。为加强对徐家寨土苗特色村寨抢救性维修和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徐家寨土苗特色村寨抢救性维修和保护领导小组,由镇党委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有:水务、供电、土管、城建、派出所、文化、五道水片区工作队、五道水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坚持把文物的维修和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保护古建筑、古文化的领导合力。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2、制度保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徐家寨土苗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的目标和要求,细化工作内容,落实工作措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维修与保护任务。
3.宣传保障。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通过在电视、报刊、网站开辟专栏、专刊、专题等方式,集中宣传徐家寨古朴的建筑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社会关注、人人知晓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支持和参与徐家寨吊脚楼的保护和开发。
第二篇:石堰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验汇报材料
在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座谈会
上的发言
(2014年10月 日
湖南 长沙)
大家好!首先,十分感谢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能邀请我来参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我觉得今天这个会非常有意义,也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想法体会。
我们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张家界市的东南端,地处张家界、常德、怀化三地市交界之地。全村总面积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人口696人,其中土家族占90%以上,182栋传统吊脚楼蔚为壮观,水碾、油榨房等土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保存完好,糊仓、层篓舞、扬叉舞、薅草锣鼓等土家农耕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是一个土家民俗风情浓郁,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主
要
做
法
随着市场经济兴起,人们纷纷离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后或举家外迁或拆除传统民居新建现代建筑,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此遭到破坏甚至消亡,我村也面临同样的危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寄托了我们浓浓的乡愁,有我们割不断的血脉和文化,它们不应在市场化大潮中走向消亡,而是保护 地更好。
为此,我村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致力于以吊脚楼和土家民俗文化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土家村寨保护工作,并探索出了比较适合我村实际的“1233”保护发展模式。“1”即提升村民保护村寨的意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关键在人,重点在于村民自觉保护意识的提升,我村为此在三个方面作了积极尝试。一是通过干部党员示范带头。统一村支两委和党员、村组干部思想认识,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纳入考核,让大家带头保护好自家的民居、器具,保留好传统工艺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带头给自己的家人、亲戚授课,做宣传,以此来影响带动左邻右舍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二是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每逢换届选举、党员大会、村组干部会议乃至春耕秋收动员大会,我们都会亲自授课或者请专家来开讲座,强调保护的积极意义,对做得好的农户及时提出来表扬肯定,还通过贴标语,写对联,挂横幅,制作宣传栏等方式,共同营造出良好地保护氛围,让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三是实行分片划组包干机制。由每个村两委成员联系1-3个组,借助平时上门核查低保、收缴新农合及宣传最新政策的机会上门座谈、宣传,让保护宣传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同时还确立了村两委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结对帮扶和宣传机制,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百姓充分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全村的共同意志,是真正的团结进2 步,自我认可,树立自信。如此一来,村民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意识自然而然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2”即严格控制现代建筑新建和传统建筑毁坏拆除行为。我村从2002年开始逐步加强对传统吊脚楼的拆除行为进行控制,利用建扶、支农等各种优惠政策和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老旧民居、生产生活器具的修缮加固以及基础设施整修改造,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上门宣传、异地新建、鼓励改建传统民居等方式控制新建现代建筑行为。10多年来,我们的传统吊脚楼数量不降反增,现代建筑不增反降,剩下的几栋通过传统改造使其在风格上与全村建筑协调一致,使村落整体风貌保持和谐统一。“3”即加强民居、文化、生态三个保护。一是保护民居。传统民居是我村最珍贵的资源和历史文化载体,是整个村寨保护的首要对象。我村民居多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老百姓起初无法理解保护“过时老古董”的意义,一些人在外挣了钱就想回村修楼房。为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咱们村干部不断地上门给村民解释宣传,有时候一户人家要上10多次门才有效果。十多年来,我们对全村182栋吊脚楼进行抢救性修缮,对于核心保护区内有代表性但损毁较严重的50栋进行了重点整修;组织对全村吊脚楼刷桐油,进行防潮处理,其中核心保护区88栋先后刷了两次;同时聘请传统工匠对吊脚楼进行封檐垛脊,恢复传统吊脚楼旧貌,传承古老建筑工艺;恢复土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土家槽门、油榨房、水碾、筒车、旱碾等。目前全村特色传统民 居户接近100%,土家吊脚楼和村寨古木、古树、古井、古木雕等一道成为村寨最为壮观动人的美丽风景。二是保护文化。魅力多姿的传统文化是我村的靓丽景观,是村寨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文艺团体、组织传统文化技艺培训班、举办农耕文化节以及整理出版书籍、音像制品、编写村志等方式,挖掘、整理传统土家农耕文化,加强了对土家糊仓(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叉舞、薅草锣鼓及传统手工艺等土家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利用。三是保护生态。良好的生态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天然背景和自然屏障,我村为此采取了在全村范围内实行封山禁伐,取消商品材采伐指标;大力植树造林,对全村公路沿线、山脊线以下的地域进行植树绿化;大力推广特种林木和药材种植,引进了黄柏、木瓜、杜仲等林木药材,扩大农民收入;全面实行禁渔、禁猎等措施有效加强了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我们还通过定立村规民约将三个保护融入进来,通过采用奖励保护,惩罚破坏的机制,让大家共同遵守约定,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3”即以合作社、公司运营、土地流转三种形式对村寨进行合理利用。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好本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提高参与保护村民的积极性,有效增加收入,在坚持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我村成立了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土家文化、土家传统建筑推广,旅游工艺品销售等内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进行特色养殖、4 种植,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提供餐饮服务。目前,我村的农家餐馆年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并带动种植、养殖及手工艺品制作业发展,仅此几项农民人均增收就达5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对村民闲臵的山林、自留地进行流转整合,由对口的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开发整理,集中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批准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核准全国第九个土家生态博物馆立项,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被国家民委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名录”,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等部局列为“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前不久,国家民委又将我村挂牌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等。2013年,我村游客总量突破十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万元,人均旅游增收800多元。
几
点
建
议
(一)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对于农户的自留山、承包林,应尽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封山禁伐的林区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至少纳入省级重点公益林的补偿范围,尽快实施生态公益林项目,落实补偿资金。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在地率先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从保护中得到具体而有效的实惠,让其更加自觉主动、安心乐意地参与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中去,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力和吸引力,推进本地区整体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三)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专题培训,组织专家讲座,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和主要保护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另外还可考虑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四)纳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实行目标考核,将其纳入各地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保护管理规范、合理利用搞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争取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统一规划。同时,建议在财政专项资金划拨的时候,严格按照程序定点拨付,属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资金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位,专款专用,防止中间环节的截留挪用行为。
(五)尽快立法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我国有文物保护法而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法。少数民族特色村6 寨在地域上与文物保护单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存在交叉重叠,在管理上与文化、文物、民委、旅游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情况,导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法律地位不强,管理关系不顺,保护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破坏行为无法去罚的尴尬境地等等。为此,建议尽早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立法工作,解决好几个重大问题,即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国家意志,法律保护行为,确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有法可依;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在严格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法律地位;理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管理体制。
(六)设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基金。目前还没有专项基金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进行资助,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拓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的融资渠道。
第三篇: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字材料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目前有3个,即乌珠牛录村、依拉齐牛录村、纳旦芒坎村,主要建筑体现在锡伯族卡伦遗址、西迁广场、关帝庙、娘娘庙、准格尔遗址、南城门遗址、祈念树以及锡伯民居等锡伯历史文化。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发布情况和特点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位于该自治县西部阶地平原,距县城30公里,距伊宁市48公里,至都拉塔口岸28公里,也是伊宁市经县城至都拉塔口岸的必经之地,地理位臵东径82°47′~80°50′,北纬43°47′~43°49′,全镇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草原面积23.5万亩,镇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该镇东邻堆齐牛录乡,南靠乌孙山,隔山与昭苏县接界,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北临伊犁河,隔河与霍城县相望。
爱新舍里镇位于自治县西部30公里处,总面积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万亩。全镇下辖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31人,3248 户,由锡伯族、汉、哈、维、柯尔克孜族等12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镇。民族比例是:汉族2483人占27.5%,锡伯族4448人占49%,哈萨克1800人占19.9%,维族233人占2.6%,其他民族67人占0.74%。有中小学校2所,清真寺1座。爱新舍里镇经济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宜农宜牧。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以棉花种植、良种牛为特色种养业。2010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20712.78万元,增长3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17元,达到7621元。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锡伯族刺绣、贝伦舞、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贝伦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念说、萨满音乐被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弓箭制作、婚丧嫁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为传承和保护锡伯民族、民俗手工刺绣艺术不失传,同时扶持少数民族妇女尽快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爱新舍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于2008年底正式注册爱新舍里镇刺绣手工工艺协会。协会成立后,确立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办会宗旨,明确了协会成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及收益分配方案,渐趋规范化轨道。截至目前协会会员能够集中制作的有36人,家庭作坊有60人左右,为保留锡伯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在传承锡伯族贝伦舞文化中,爱新舍里镇党委、政府通过把贝伦舞作为中小学生课间操进行发展和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目前,中小学生基本上能跳贝伦舞。此外,每年利用冬闲时间举办贝伦舞培训班,现已培养年轻传承人80余人,而萨满舞蹈因为没有及时保护和抢救,现已失传。国家级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国家5000元的传承经费补助和自治区3000元的传承经费补助,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3000元的传承经费补助。
(3)世居在这里的锡伯族群众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部分民间艺人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自愿组织起来向年青的人们手把手的传授锡伯族民间舞蹈、刺绣、服饰、渔猎技艺、建筑物盖建及念说等锡伯族民族特色产品。
群众自主意识的提高,为锡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市场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卡伦、娘娘庙、关帝庙等锡伯族古建筑文化遗址由于缺少资金仅仅被当地政府围栏起来,但久经风吹日晒,及时得不到修补而面临遗弃。
2、现有的锡伯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大都年事已高,很难完成其活动项目,现急需培养传承人。
3、亟需对锡伯民族房屋等古建筑按照民族特色要求进行盖建、修缮等;
4、亟需挖掘整理收编锡伯族民俗、民族文化及风俗,诸如萨满宗教文化的唯一继承人不久前逝世,其遗留的民俗文物等材料亟需整理编辑为整个锡伯族萨满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很好的佐证;还有念说、民族刺绣等锡伯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十二五”时期拟重点保护的特色村寨数量和民族、地域分布情况
“十二五”时期拟重点保护的特色村寨数量目前有3个,即乌珠牛录村、依拉齐牛录村、纳旦芒坎村。
乌珠牛录村
位于爱新舍里镇西部,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乌珠牛录村地势南隆北畦,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程阶梯状分布,全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147.3mm,无霜期161天,日照小时数可达1600-1800小时。该村属大河灌区村,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察渠及察南渠末端,农田用水较为缺乏。该村人口共760户,3034人,其中锡伯族1944人,汉族850人,哈萨克族529人,其他民族59人。
依拉齐牛录村
位于爱新舍里镇东部,西与乌珠牛录村隔阿晨盖街相连,东与堆齐牛录乡相接界。地势南隆北畦,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程阶梯状分布,全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147.3mm,无霜期161天,日照小时数可达1600-1800小时。该村属大河灌区村,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察渠及察南渠末端,农田用水较为缺乏。全村共有723户村民3088人,其中锡伯族2612人,汉族936人,哈族430人,维族76人。
纳旦芒坎村
位于该镇西南4.5公里芨芨草滩处,是自治县以锡伯族为主的边境村。“纳旦芒坎”锡伯族语为:“七堆土丘”之意。纳旦芒坎村耕地5490亩,草场面积5847亩,有235户村民1199人,其中锡伯族1003人,哈族230人,汉族316人,维族27人,辖2个村民小组,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地广缺水,主要靠乌孙山积雪融水灌溉。受水资源制约,该村人均收入较低,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贫困村。该村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红花、打瓜等作物。
2、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抓管理,引人才,促使我镇的文化资源成为促农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围绕以文化带旅游,旅游促增收的思路谋划好旅游文化产业。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二是做好锡伯族西迁史,这一宏大的历史壮举,融入极具民族性、神秘性、历史性的西迁文化,与西迁广场共同形成体现锡伯民族西迁壮举的民俗文化特色景观,以此弘扬伟大的西迁精神,传承锡伯民俗文化。三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并将这三个村的锡伯民族古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刺绣及西迁博物馆按照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的要求,统一协调尽量集中开发实施。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又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卡伦、关帝庙、准格尔遗址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锡伯族文化内涵,研究开发锡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锡伯特色饮食、服饰、手工刺绣、歌舞、节庆、礼仪等文化产业融为一体。
3、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是依托毗邻口岸、地处边境、锡伯风情浓厚等地缘、资源优势,以打造边陲强镇、边贸重镇和旅游强镇为目标,加快城镇民族特色建设以及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打造一条以“西迁广场”为中心,以卡伦、伊犁河三桥为辅的农家乐饮食、锡伯刺绣、民族舞曲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主要有: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的民族一条街;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将锡伯民族音乐、舞蹈、念说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以保护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为核心,旅游开发为辅,达到既保护民族文化又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
4、特色村寨保护的重点区域(与当地旅游和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和重点工程
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
二是做好锡伯族西迁史,这一宏大的历史壮举,融入极具民族性、神秘性、历史性的西迁文化,与西迁广场共同形成体现锡伯民族西迁壮举的民俗文化特色景观,以此弘扬伟大的西迁精神,传承锡伯民俗文化。
三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 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 并将这三个村的锡伯民族古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刺绣及西迁博物馆按照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的要求,统一协调尽量集中开发实施。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又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卡伦、关帝庙、准格尔遗址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锡伯族文化内涵,研究开发锡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锡伯特色饮食、服饰、手工刺绣、歌舞、节庆、礼仪等文化产业融为一体。
5、具体项目和资金概算
每个项目按照农户自筹一部分,村委会辅助一部分,项目资金支持一部分的原则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每个村一条街共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5万元,每个村共计50万元;三个村共30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二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共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5万元,每个村共计50万元,三个村共30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共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5万元,每个村共计50万元;三个村共30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第四篇:关于太平寨镇水峪村调研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畜牧水产局党建包村组
关于太平寨镇水峪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党建包村工作”动员会议结束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于4月1日派包村工作组进驻该村,全面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该村两委干部的关于该村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查找存在问题,同时,与该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发展大计,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太平寨镇水峪村,位于太平寨镇政府北7.5公里处。全村现有350户,1160口人。党小组2个,党员56名。现有耕地面积307亩,山场面积8000亩,人均板栗树30棵;该村铁矿资源不多,没有成规模的铁矿。2006年经济总收入1700万元,经济纯收入42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万元,在全镇排在后几位。老百姓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劳务输出,卖板栗收入、部分铁矿收入等,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只有4050元。
2、2006年两委班子换届,刘建国任党支部书记,李文生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成立了6人的两委班子。新两委班子上任后,他们积极谋划,认真研究,多方筹措资金,首先对学校和村部进行了全面翻修,对全村80%的街道进行了硬化,剩下20%计划今年完成,3、全村有林地3000亩,主要有松林、板栗、安梨等树种,其中大小板栗树3480株,年产板栗1.74万公斤;全村年林业经济收入1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村里的道路与该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二)、村内有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现象。
(三)、干部群众思想保守,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路子。
(四)、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办公经费短缺。
三、主要工作目标
工作组通过与群众、党员座谈,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本村自然优势和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根据县委《关于2006年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意见》与村“两委”反复研究,多次进行论证,制定了如下工作思路: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有效载体,以板栗生产为辅助,农、林、牧、矿业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修建2006年剩下的20%的入村水泥路,植树1680株,达到绿化、硬化、亮化三者协调统一。
(二)、对全村所有栗树进行高接换头,嫁接优良品种,提高板栗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在村中心地带,筹备建设一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年内完成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工作重点
(一)以“三化”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1、硬化工作。道路硬化投入大、工期长,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多方筹措资金,为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开展做好各项准备,由一名副村长牵头、认真负责能干的群众组成专项工作组,进行监管,负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2、绿化工作。坚持绿化、美化相结合,利用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在通村道路两侧、四旁空闲地、废弃地及庭院角落,植树种花种草,美化环境。
3、净化工作。拆除道路两旁的私搭乱建,消除柴草乱堆、圬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五乱”现象;在村中心地带,筹备建设一个绿地广场,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以村民增收为核心,全面实施“强村富民工程”。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千方百计推进经济发展。
1、充分利用铁矿资源,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引进先进品种和技术,增加果树单位产量,栗、梨、枣多品 种发展。
3、以奶牛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奶牛养殖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此来带动全村养殖业的发展。
(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有关农村问题的有关文件,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一书,全面提高两委班子和党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深入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群众性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妇女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广泛组织开展创建“三化庭院”活动。充分利用两委活动室,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活跃他们文体生活,提高生活品位。
五、保证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实行大事承办制,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一件实事、大事建立一个工作小组,由两委班子成员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并限期完成。
(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实行财务公开。加强对村建设资金的规范管理,对每一笔资金的筹集及使用,都要公开、透明,逐项逐笔建立档案,任何个人都不得截留挪用。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管护、绿化工作采
取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给专户进行处理,达不到要求的,减免承包费;对农户门前实行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使他们逐渐养成讲文明、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的良好习惯。
200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