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时间:2019-05-14 01: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第一篇: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依据《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要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上海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良好融合。

一、基础建设与成效

上海市依托上海教育城域网改善学校网络环境,完成所有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学校分校区)接网进校工作,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学校基本形成了“网络可访问、资源可获取、师生可交流”的信息环境。上海60所中职校主干网速超过千兆,其中18所学校主干网速超过万兆,近40所学校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基本完成每所学校每5个学生1台、每个教师1台的计算机配备标准。所有中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

基本形成覆盖职业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使用便捷和共建共享的职教资源综合体系。各校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班班通”。

“中职易班”基本完成在上海中职校的全覆盖,已建设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课程通过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虚拟学习环境实现对在线学习流程的完整支持。中职学生充分享受虚拟校园和在线学习的乐趣,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截止2016年4月底,中职易班注册总人数98929人,实名注册总人数80847人。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课程1.0平台访问次数 2113749次,订阅课程人数超过10万人,网络课程2.0以中职易班为平台主体,在网络课程1.0基础上升级、优化,2015年首批6门课正式上线,供中职学生进行网上选修,截止2016年5月数据统计,点击量为183156次,第二批11门网络课程已于 2016年上线。

建设以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图书馆、网络教研、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微课)等教学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图书馆覆盖职教系统的教师与学生,现有数字图书资源127444册,视听资源20277集,电子期刊、工具书、标准库超过100000册。建设184门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访问总量达到753384人次。

以信息化手段整合管理业务,推进流程再造,实现管理创新。在上海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建设集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等为一体的“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并与上海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接,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推进职教管理平台数据资源的共享及其应用管理的整合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能和水

平。

上海市65所中职学校实现OA办公系统,除教务管理和门户网站等基本功能,还实现学工、教务、财务、网站群、实习等管理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海市63所中职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工作并投入使用,使用范围包含餐饮、门禁、考勤、图书馆等。

二、建设措施

建设过程规范化: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期间,定期召开信息化立项建设工作推进会,通过交流发言、专家指导、递交信息化建设进程表等手段,了解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协商解决;同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建设实地走访,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制度,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流程进行跟踪、管理。

建设形式多样化:通过不同建设手段,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邀请信息化专家在顶层设计上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并整合建设需求;学校利用本校信息化专业教师资源,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尽可能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

建设成果特色化:上海市交通学校的全息投影系统、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PLM教学体验中心、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的数字化虚拟仿真牙医培训实验支架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成果,体现了学校通过信息化建设,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打造出个性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理念。

三、建设经验

活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中职易班、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条件,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法,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高质量、有指导的学习。

善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市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缩小了城郊差距和校际差别,通过合理部署全市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设施,推动市、区、校整合共享,以上海职教资源中心为平台,通过育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

巧用信息技术,形成学校特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结合本校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通过头脑风暴、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制定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数字校园应用手册”,保证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今后的长期运维保障。上海市农业学校借外力,促优化,推整合,构建农林学科数字化教与学平台。

第二篇:三通两平台建设总结

三通两平台建设总结

一、基本情况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新教育环境对教育教学的革新,我校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共有教师181名,学生2621名,教学班44个,信息教师3人;配有计算机教室3个,共有180台学生计算机,教师办公电脑180台;教室配有多媒体48套,接入宽带网络为100兆,配备班班通白板46个。“三通两平台”的推进工作不但要班班通资源,还涉及人人通空间和资源及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学校的教师信息录入已基本完成,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平台的管理及应用工作。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研究制定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校园网机房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使用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使用制度、电子备课室管理使用制度及电子白板管理使用制度。其次,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参与到运用和爱护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新方法中来。第三,实行电子白板班级挂钩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全班共同管理班级设备,实行“谁损坏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并把电子白板的爱护与管理纳入班主任考核及班级量化考核中来。第四,每月派专人进行维修,以保障设备得到及时的修理和维护。

三、组织培训 在使用初期,由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县信息中心的技术培训。培训人员回校后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且培训人员负责全校的教师使用教学工作,时刻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运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使中青年教师能完全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使用,老年教师能掌握基本使用技能。

四、存在的问题

1、基础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网络带宽不够。“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平台应用的一系列过程,“三通”的建设离不开网络,网络带宽的保障才是建立“三通”的基础,目前虽然已实现了“班班通”的基本网络互联,但对于我校班级数较多,100M带宽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还略显不足。

设备老化,计算机故障频繁。由于大多设备使用都已经超过五年,已过质保期。因此设备常常出现,如黑屏、报警、无法启动等各种硬件问题,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三通两平台”。

2、学校技术支撑能力不够

专职电教人员缺乏。学校没有专职电教人员,基本由学校信息教师兼职,这些教师多为后期自学,只懂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虽然勉强能维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但在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及软件的应用方面技能不足。

3、教师应用能力水平不到位

对于学校来说,主要任务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三通两平台配备的宽带网络及班班通硬件设备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能利用好班班通设备及优质资源为高效课堂服务。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电子白板的应用率不高,造成应用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用意识不到位。由于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改变,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及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且运用新的教学媒体上课不习惯等原因,导致电子白板运用率低。

二是应用培训不到位。虽然学校配备了班班通设备,都进行了教师应用全员培训,但存在培训者水平能力不够、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内容单一等多种问题。

三是应用水平不到位。部分教师在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应用水平不到位的问题,如把电子白板当成电子黑板,仅仅只是用白板来呈现PPT过程,再如电子白板运用不熟练,白板的某些教学功能不能及时调出使用等。

总之,“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永久性工作,我们要稳步推进,我校在这一工作中,经验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坚信,一定能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能最大化帮助我校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让“三通两平台”真正成为我校的“左膀右臂”,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最终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

第三篇:黑龙江省“三通两平台”创新工作案例

黑龙江省“三通两平台”创新工作案例

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

按照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要求,随着黑龙江省“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省电化教育馆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利用多种渠道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挖掘省内中小学校在“三通两平台”应用过程中的创新工作案例,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以点带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成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典型案例,引领应用

黑龙江省内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策略,努力打造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学生。

案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该校从教学内容呈现上,突破书本和黑板的限制,转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提出了具有普适性、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方式,并对每一种教学方式,梳理出共性操作程序,建立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基本方式基础上,学校结合学科内容、支撑环境、学习方式,形成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如数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语文学科的“基于多维电子课文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合作教学模式”、科 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观察记录教学模式”、音乐学科的“基于移动终端的音乐创编教学模式”、“基于个人空间分享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改革。

2013年该校承办了国家级、省级两次教育信息化现场会。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视察了香滨小学,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教育部有关司局及直属单位相关同志、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相关负责同志、省内各市(行署)教育局局长和基础教育相关负责同志及城市学校校长220多人观摩了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的信息化教学现场,全国一区三校进行了经验交流。

该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 1.硬件环境

第一,每个教室都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

第二,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网络环境与移动终端;

第三,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为了实现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购置了学生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安装了个性化学习软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

2.软件资源环境

学校建成了软件资源的三个库:一是校本库、二是项目库、三是广域库。这些内容已集成在学校服务器中,老师可以随时随地从资源库查找资源、应用工具软件编辑资源、应用教学平台集成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 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

二、多种渠道,保障应用 1.强化培训,引领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给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除了具有新课程理念下的专业素质外,还应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环境,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培训,进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搜集、筛选、整理、加工及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与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案例:“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专项培训

针对为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配备的电子白板和为教学点配发的触摸电视一体机进行专项培训。培训采取分学科、分年段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的设计新颖,打破了以往的以技术传授为主的思路,不仅仅通过厂家专员培训、校长和一线教师现身说法、学员实践操作体验的过程,提高学员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摸屏电视基本功能的操作水平。而且广泛收集了一批基于应用白板的教学案例,以深入探讨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学员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并且通过应用与不应用白板教学的课例,采取同课异构的研究思路,教研员、一线教师与学员展开对话与交流、分享。培训人数达1173人,惠及2个学段,13个学 科的地市教研员和项目学校的教师。由于培训针对性强、效果良好,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和学员的好评。

2.推送资源,保障应用

在“三通两平台”推进过程中,还有部分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接通宽带网络,为保证这一部分学校尽快使用上优质的数字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省馆通过天网和地网两种渠道,坚持下载教学点专项数字教学资源,截止2013年11月底,共整理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的数字资源200G,教学点专项教学数字资源120G。利用硬盘拷贝的方式向我省还没有实现“校校通”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工作,保证每个教学点能够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开好一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

为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优质资源的内容建设与共享受省教育厅委托,起草了《黑龙江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推送方案》,争取今明两年做好国家开发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送工作,帮助更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三、机制创新,促进应用

黑龙江省于2014年3月28日启动了“三平台一体系”项目,此项目包括: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平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三平台一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教师培训平台、教师教研平台中生成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不可缺少的就是教研员在平台上引领全省教师利用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来开展教研活动,教师 培训平台上的教师也要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的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则是按照央馆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来搭建省、市、县、校四位一体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创新思路、借鉴经验,在全省逐步形成各级电教部门牵头,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运维体系,做好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总之,“三平台一体系”的建设思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充分利用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装备,紧密结合教研、师训工作的服务功能,与具有技术优势的成熟性企业合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以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尝试整合为核心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

石莱希望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校各完小教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根据《新泰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教学应用电脑配置及使用管理办法》,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实现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人人会”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从2015学年至2016学年,使我校所有专任学科教师接受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各完小教师利用学校标准化建设“校校通”、“班班通”等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达到“人人通”,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一线学科教师。

四、培训内容

3、培训教材:多媒体设备安装方专家提供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培训组成员编写的教案教辅材料。

4、参训人员:全校一线教师。

6、培训安排:

(1)由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到一所石莱镇中心小学进行多媒体应用的两学时的集中学习。

(2)集中培训2天,每天2学时,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一线教师参加专家直接培训。

(3)分别培训。学校每周一、三下午5:00到6:00分别组织一学时培训。

7、考核方式:培训笔记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培训笔记基础分50分,现场操作基础分50分。其成绩与考核方案挂钩。

六、组织管理

成立我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实施领导小组,校长马继金任组长,教导主任陈成水任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负责培训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石莱镇希望小学 2015年10月20日

第五篇:市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应用情况汇报材料

市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应用

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推动“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全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对“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工作做如下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新教育环境对教育教学的革新,进一步了解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规划后期工作任务和目标,现随机抽取市直、街办及农村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共计57所,涉及957个教学班,4603名教师,47015名学生,约占全市学生总数的一半,基本能准确的反应以下分析结果。

57所学校有专职电教人员的学校有38所,占总数的66.7%;配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有55所,占总数的96.5%,其中共有2416台学生计算机,生机比为19:1,有456台教师备课用机,师机比为10:1;配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有51所,占总数的89.5%。

接有宽带网络的学校为57所,占总数的100%,其中使用电信网络的学校有56所,占总数的98.2%,使用联通网络的学校

离不开网络,网络带宽的保障才是建立“三通”的基础,目前有75.4%的学校使用10M带宽,24.6%的学校使用4M带宽,虽然已实现了“校校通”的基本网络互联,但对于大部分班级数较多的学校来说,10M带宽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校通”还略显不足。

二是班班通覆盖率低。目前统计的57所学校中,班班通设备总数仅占班级数的48.9%,覆盖率不到一半,而且存在区域内校与校覆盖不平衡、校内班与班覆盖不平衡的情况。不过余下学校的班班通设备已准备招标采购,预计2014年初可投入使用。

三是教师备课机配备不足。对于已建成校校通宽带及班班通网络的学校班级,教师们虽然能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由于教师备课用机配备不足,师机比仅为10:1,从而影响教师们运用网络优质资源备课,且不能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的教学优势。

2、学校技术支撑能力不够

一是专职电教人员缺乏。统计的学校中,有33.3%的学校没有专职电教人员,基本由学校数、理、化等理科学科教师兼职,这些教师多为后期自学,只懂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虽然勉强能维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但在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及软件的应用方面技能不足。其他66.7%的学校虽然配备专业电教人员,但是多数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只有一名。面对整个学校的硬、软件设备,庞大的工作量也会使电教人员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电教人员待遇偏低。近年来,全市对教育装备的投入力

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应用水平不到位的问题,如把电子白板当成电子黑板,仅仅只是用白板来呈现板书过程,再如电子白板运用不熟练,白板的某些教学功能不能及时调出并使用等等。虽然表面上都在使用电子白板,但并没有把电子白板当作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工具。

三、后期工作的几点想法

1、抓好“三通两平台”基础建设

对“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并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知识,以此引起各方面对其建设的重视,加快建设步伐。由于不同区域进行“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力度不一样,城、乡的差距较大,导致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不均衡。因此,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在“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中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保证相应工程的实施及顺利完成, 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活动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证,使其总体发展均衡。具体可完备多媒体教室条件,满足学生机房及计算机数量,配备电子阅览室,对图书室实施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等硬件基础建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积极筹措“三通两平台”建设资金及后期维护经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2、加强“三通两平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有些学校虽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专人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修理与维护,不仅费时间还

用。

4、抓好常规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力普及中小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制定适合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规划和课程计划,明确各年级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及其它形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所有学生会合理运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参加省、市各级组织的电脑制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是我市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牢牢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和应用驱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创新机制。今后我们还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以“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为载体,为推进我市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而不断努力。

下载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