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烟草学院毕业设计——不同施氮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施氮量对不同烤烟品种质量品质的影响
郭世杰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烟工07-1班)
摘要:本实验以NC89和NC297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烟叶农艺性状、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前期的高氮量对烟草的农艺性状改变不大,旺长期和成熟期对高氮量有一定的反应,施氮量为3.0kg/亩时综合效果较好,NC89的外观性状总体好于NC297;较高的施氮量能提高中部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而对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却影响较小;NC89总体化学成分含量优于NC297。
关键词:施氮量;农艺性状;感官特性;常规化学成分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lue-cured Tobacco Varieties Quality by
Different Nitrogen
Guo Shi-Jie
(Tobacco Institut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use NC89 and NC297 as experiment materials,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gronomic traits, tobacco routin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two varieties of tobacco by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ly high-nitrogen agronomic characters in tobacco changed little;vigrous and mature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high-nitrogen;when the nitrogen maintained at 3.0 kg/acre,the combined effect is better;overall,the appearance of NC89 is better than NC297;higher nitrogen can improve the middle leaves’content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but have less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 of the total nitrogen and protein;the overal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C89 is better than NC297’s.Keywords: Nitrogen;agronomic traits;sensory characteristics;conventional chemical composition
氮素是所有营养元素中对烤烟烟叶产质影响最大,也是最敏感的元素,不适量的氮素供应将导致烟叶质量恶化[1-3]。众多研究表明,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烤烟产量、效益和品质,氮肥用量过少,烟株生长不好,烟叶份量轻,烟碱含量低,香气差,刺激性不够,劲头不足,影响产量和质量的形成;增施氮肥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但氮肥施用过多又会造成烟叶品质下降,尤其烤烟在后期生长中吸收氮过多会导致上部烟叶化学成分不协调,品质变差,工业可用性差[4-6]。然而,品种不同其特性也不同,不同的植烟地区,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烤烟品种,施用氮肥量不尽相同[7-9]。因此,必需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确定某一烤烟品种氮肥用量,以达到优质适产的目的[10]。
NC89是河南目前种植较广的品种,具有单叶重大、抗性好、上等叶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NC297烤烟品种是1998年由美国金叶种子公司育成的杂交Fl代品种,2000年通过美国北卡州官方品种试验,官方推荐为2001年试种品种,由云南中烟工业公司2005年从美国引进试种,并于2006年在昆明、玉溪、大理、红河等地开始选育试验,在经过2006-2007年两年时间,选育试验的各项工作已取得圆满成功。
施肥水平直接影响到烟株的营养水平,进而对烟株的初生和次生代谢、烟叶的香气前体物和致香成分含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烟叶的风格特色。不同品种由于耐肥性和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施肥水平与烟叶质量特色有一定差异。
本研究拟选择代表性品种,针对生产上变异性较大的施氮量进行设计,主要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烟叶的长势等外观特征及内在质量的影响,检测不同处理下烟叶的差异,从而确定出该地区该品种的最适宜施氮量,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烤烟品种NC297和NC89。
1.2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0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中烟合办的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示范基地进行。河南中烟襄城县基地单元设在襄城县汾陈乡,该乡位于县城北16公里处,耕地61500亩,下辖3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总人口51960人,基本烟田面积3.2万亩,常年种烟2.2万余亩。汾陈乡地貌属平原地带,土壤为潮土,土质疏松,通透性强,富含磷钾,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中等。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年均气温14.9℃,年积温5438℃。无霜期210天,水资源丰富,降雨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与烟叶的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6、7月烟叶旺长期,降雨量充沛,约251mm,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烟叶生长需要,气候特征适宜于优质烟叶生产,是形成浓香型烟叶特色的重要条件,具备优越的烟叶生产条件和社会环境。
襄城县基地面积2.5万亩,集中在1-2个乡。实行户籍化管理,地块分类建档,规范种植。实验地安排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质地疏松,结构好,通透性好,pH值7.0左右的土壤上,要求有水源保证,有投入能力,种烟素质好。选择最适宜地区,发展以烟为主的轮作制度,实行烟田3年以上轮作制度。
1.3 试验设计和方法
供试烤烟品种为NC297和NC89,试验设5个施氮水平,以当地推荐施肥量为中间水平,五个水平分别为:0、1.5、3.0、4.5、6.0公斤/亩,采用裂区设计。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长60m,宽4.8m,行株距为120cm × 55cm。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中等肥力,无前茬。
2010年3月8日播种,采用漂浮育苗方式育苗。5月15日移栽。田间管理按照生产优质烤烟管理方式进行。对各品种长相长势、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进行调查。分小区挂牌,适时采收,分级记产,计算各品种产量、产值、均价及上等烟比例。取各参试品种的调制后样品各2公斤,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中烟技术中心专家进行评吸鉴定,评吸结果采用打分法表示。
1.3.1 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用AAⅢ型流动化学分析仪(德国BRAN& LUEBBE公司生产)按《烟草及烟草制品》标准测定烟叶总氮、烟碱、总糖、还原糖、氯和钾等含量。
1.3.2 烤后烟叶感官特征评价 烤后叶片分部位、分品种,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中烟技术中心专家进行感官鉴定,包括烤后叶片颜色、色度、成熟度、身份、油分、叶片结构六项。
1.4 数据处理
本试验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浓香型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不同施氮量对浓香型烤烟团棵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图1-1到1-5可知,烤烟品种NC297与NC89在团棵期烟株的农艺性状已有明显差异。NC89在团棵期叶片数明显多于NC297,且最大叶长、叶宽值也较两新品种略大;烤烟新品种NC297在团棵期烟株的最大叶长、叶宽较NC89小;施氮量对不同烤烟品种团棵期的农艺性状影响不同,对照NC89在不施肥条件下烟株株高最低,径围最小,最大叶叶面积最小、叶片数最少且随着施氮量的逐渐增加,烟株的株高、径围逐渐增加,最大叶片长、宽差异不明显,叶片数在施氮量为6kg/亩时最大; NC297团棵期烟株的叶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
2520NC89NC29787NC89NC297株高(cm)茎围(cm)01.534.***01.534.56施氮量(kg/亩)
施氮量(kg/亩)
图1-1.团棵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株高影响
图1-2.团棵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茎围影响 ***1.534.56最大叶长(cm最大叶宽(cm)NC89NC***001.534.56NC89NC297施氮量(kg/亩)
施氮量(kg/亩)
图1-3.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最大叶长影响
图1-4.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最大叶宽影响
20***642001.534.56NC89NC297叶片数(片)施氮量(kg/亩)图1-5.团棵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叶片数影响
2.1.2 不同施氮量对浓香型烤烟旺长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1到2-5可知,NC297与NC89在旺长期烟株的农艺性状有明显差异。烤烟新品种NC297在旺长期叶片数明显多于NC89,但最大叶长、叶宽值也较两品种略小;施氮量对不同烤烟品种旺长期的农艺性状影响不同,对照NC89随着施氮量的逐渐增加,烟株的株高逐渐增加,径围、最大叶片长、宽及叶片数差异不明显; NC297旺长期烟株在施氮量最低的0与施氮量最高的6kg/亩长势与其它出来差异较大,不施氮处理烟株明显较低而施氮量最大的处理烟株株高最大,其它施氮处理各项农艺性状间差异不明显。
***01.534.56NC89NC2979.49.2NC89NC297茎围(cm)株高(cm)98.88.68.48.287.801.534.56施氮量(kg/亩)
施氮量(kg/亩)
图2-1.旺长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株高影响
图2-2.旺长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茎围影响
***85756555401.534.56NC89NC29733最大叶长(cm)最大叶宽(cm)323***.534.56NC89NC297施氮量(kg/亩)
施氮量(kg/亩)
图2-3.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最大叶长影响
图2-4.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最大叶宽影响
25NC89NC297叶片数(片)20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图2-5.旺长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叶片数影响
2.1.3 不同施氮量对浓香型烤烟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图3-1到3-5可知,NC297与NC89在成熟期烟株的农艺性状有明显差异。NC297的叶片数均多于对照NC89。施氮量对不同烤烟品种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影响不同,对照NC89随着施氮量的逐渐增加,烟株的株高逐渐增加,径围、最大叶片长、宽及叶片数差异不明显; NC297成熟期烟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逐渐增加,最大叶片长逐渐增加,径围及最大叶片宽及有效叶片数差异不大。
110105NC89NC29711.811.6NC89NC297茎围(cm)01.534.56株高(cm)11.411.21110.810.601.534.56100959085施氮量(kg/亩)
施氮量(kg/亩)
图3-1.成熟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株高影响
图3-2.成熟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茎围影响
7068NC89NC2973534最大叶长(cm)***1.534.56最大叶宽(cm)NC89NC***01.534.56施氮量(kg/亩)
施氮量(kg/亩)
图3-3.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最大叶长影响
图3-4.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最大叶宽影响
3025NC89NC297叶片数(片)20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图3-5.成熟期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叶片数影响
2.2 不同施氮量对浓香型烤烟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烟叶化学成分是决定烤烟烟气特征和评吸质量的内在因素,一般认为优质烤烟化学成分的适宜质量分数范围为:烟碱1.5%~3.5%,总糖20~23%,还原糖16%~22%,总氮1.5%~3.5%,钾离子大于或等于2.0%,氯离子0.3%~0.8%。K/CL的值大于等于4时最适宜,施木克值在2以内越高烟草的质量越好,糖/烟碱比一般为6-10,接近10的烤烟质量最好。品种NC89烟碱含量偏高,NC297的烟碱含量在顶叶中普遍偏高,除此之外,上二棚部位的烟叶中施氮量为4.5kg/亩、6kg/亩的处理烟碱含量较高。两品种不同处理的总氮含量适中,两个品种的钾离子的含量普遍低于最适值。
2.2.1 NC89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比较
由图4-1到4-5可知:NC89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和总糖含量在施氮量为3kg/亩、4 kg/亩的时候较高,烟叶有较好的内在品质。最适K/CL比值也出现在施氮量为3kg/亩、4 kg/亩的处理的烟叶。不同施氮量处理的烟叶总氮含量差异不大,烟碱含量普遍较高,可能与品种有关,该品种的刺激性较大,劲头较强。优质烟的蛋白质,含量应小于10%,10%~15%的烟叶品质较差,大于15%烟叶品质差。施氮量在3 kg/亩的烟叶蛋白质含量适宜,1.5kg/亩、4.5kg/亩的烟叶表现较好,而不施氮肥和施肥为6kg/亩的烟叶表现较差。
25蛋白质烟碱总糖还原糖K/CL总氮20性状指标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图4-1.NC89下部叶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变化
2520蛋白质烟碱总糖还原糖K/CL总氮性状指标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
图4-2.NC89中部叶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变化
2520蛋白质烟碱总糖还原糖K/CL总氮性状指标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
图4-3.NC89上部叶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变化
2.2.2 NC297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比较
由表5-1到5-5可知,对于烟草品种NC297而言,烟叶蛋白质含量在1.5 kg/亩、3 kg/亩、4.5 kg/亩时,烟叶的品质较好,且差异不大,而当不施氮肥和施肥为6 kg/亩时烟叶品质较差。该品种与NC89相比,烟碱含量较低,NC297的脚叶、上二棚、腰叶的烟碱含量比较适宜,烟叶品质较好,而上二棚和顶叶的烟碱含量均较高,存在明显的部位差异。K/CL的含量普遍较低。25蛋白质烟碱总糖还原糖K/CL总氮20性状指标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图5-1.NC297下部叶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变化
30252015105001.534.56蛋白质烟碱总糖还原糖K/CL总氮
性状指标施氮量(kg/亩)
图5-2.NC297中部叶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变化
2520蛋白质烟碱总糖还原糖K/CL总氮性状指标15105001.534.56施氮量(kg/亩)
图5-3.NC297上部叶不同施氮量常规化学成分及指标的变化
2.3 不同施氮量对浓香型烤烟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由表1-1可知,施肥量的多少对烟叶的外观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不施氮肥的烟叶外观特征总体表现较差,品种NC89下部叶色度弱,油分少,身份薄,NC297下部叶色度弱,叶片结构尚疏松,身份稍薄,油分少,NC297中部叶稍薄;施氮量为1.5kg/亩的烟叶,品种NC89表现为色度弱;施氮量为4.5kg/亩的烟叶,NC89下部叶稍厚,NC297上部叶厚;施氮量达到6kg/亩的烟叶,NC89、NC297均表现为上部叶叶片结构稍密,上部叶身份厚。
表1-1.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感官特征比较
品种 施氮量 0 部位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颜色 橘黄 橘黄 柠檬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红棕 橘黄 橘黄 红棕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柠檬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橘黄 红棕 橘黄 橘黄
色度 中 中 弱 中 中 弱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强 强 中 中 中 弱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强 中 中 强 中 中
成熟度 叶片结构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成熟
尚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稍密 稍密 疏松 疏松 尚疏松 尚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疏松 稍密 疏松 疏松
身份 稍薄 中等 薄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稍厚 厚 中等 中等 中等 稍薄 稍薄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稍厚 中等 中等 厚 稍厚 中等
油分 稍有 稍有 少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多 有 多 有 有 稍有 稍有 少 有 有 有 有 多 有 有 多 有 有 有 有 1.5 NC89 3 4.5 6 0 1.5 NC297 3 4.5 6
3.结论与讨论
(1)同一品种烤烟的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不同的施氮量反应不同;不同品种的烤烟在相同生长期对施氮量的反应也不同。总体上来看前期的高氮量对烟草的农艺性状改变不大,旺长期和成熟期对高氮量有一定的反应,施氮量为3.0kg/亩时综合效果较好,NC89的外观性状总体好于NC297。
(2)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随施氮量的不同而变化不一。较高的施氮量能提高中部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而对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却影响较小;NC89总体化学成分含量由于NC297。
(3)通过对比不同施氮量处理的烟叶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化学成分,综合各项指标,烟叶的施肥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施氮量为3kg/亩时为最适宜,烟叶的质量较好。
致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此,感谢烟草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史宏志老师对我实习的指导与关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感谢邸慧慧师姐和穆文静师姐对我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恐怕现在我还在愁眉不展。最后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参考文献:
[1]阵顺辉,李文卿,江荣风,等.施氮量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21):38—42. [2]王少先,彭克勤,夏石头,等.烟草碳、氮代谢及氮肥施用对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135—138.
[3]李宏光,赵正雄,杨勇,等.施肥量对烟田土壤氮素供应及烟叶产量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37— 42.
[4]向东山.不同施氮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2):190—191.
[5]王毅,戴勋,年夫照,等.施氮量对烤烟品种云85生长发育及产质的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6):913—915.
[6]李春俭,张福锁,李文卿,等.我国烤烟生产中的氮素管理及其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2):331— 337.
[7]史宏志,韩锦峰,刘国顺.烤烟碳氮代谢与烟叶香吃味关系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8,4(2):56—63.
[8]戴勋,王毅,年夫照,等.不同施氮量下云烟85不同成熟度烟叶的烘烤特性[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4):552—555.
[9]刘卫群,韩锦峰,史宏志,等.数种烤烟品种中碳氮代谢与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1):22~26.
[10]王贵,郑亚丽,李子录,等.关于烤娴氮肥用量几个问题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1997,96(1):43—45.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施氮量对不同考烟品种质量品质的影
响 学
院
烟草学院
专业班级 烟草工程2007级(1)班 学生姓名
郭世杰
指导教师
史宏志
撰写日期:
2011 年 5 月 8 日
第二篇: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灌溉与施氮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灌溉与施氮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
肖新1,储祥林1,邓艳萍1,黄璐1,赵言文2,汪建飞1
(1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
摘要: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碱解氮含量和放线菌数量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而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施氮量180 kg·hm-2,产量达到1 1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关键词:水稻;灌溉模式;施氮量;土壤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ferti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
Xiao Xin1, Chu Xiang-lin1, Deng Yan-ping1, Huang Lu1, Zhao Yan-wen2, Wang Jian-fei1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hui Fengyang 233100, China;2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N)fertilization on soil ferti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of rice were studied in an experiment of pool culture within rain-proof shelter.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reatments under control and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receiving N application of 90 kg·hm, 180kg·hm, and 270kg·hm.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on 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organic matter、total N、total P、total K、available P、available K、WUE、quantity of bacterium and quantity of fungus increased, and while available N and quantity of actinomycete decreased under control irrigation.With the increment of N application rates, organic matter、total N、available N、quantity of fungus、quantity of actinomycete increased, while total P、total K、available P、available K、quantity of bacterium decreased.However,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ere highest at 180 kg·hm-2 of N applied.We concluded that control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suitable N application rate(180 kg·hm-2)could benefit for rice production by reducing cost and gaining high yield.Key words: rice;irrigation;nitrogen application;water use efficiency;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soil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水分和氮素合理配置是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1]。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配合适量的养分,能够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2-5]。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份之一,江淮丘陵地区单季稻占全省单季稻的一半以上,是重要的水稻集中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该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适合单季中稻的生长,但南北气流在此交汇,造成自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与蒸发量分布不同步,常年约50%集中在4~6月,易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性变差;夏秋之间高温少雨,7~9月蒸发量接近全年的一半,常出现季节性干旱,造成该区出现严重伏、秋干旱灾害,加之丘陵地形地貌的复杂,灌区工程老化及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旱胁迫仍然是制约本地区水稻稳产高产
1-2-2-2基金项目:安徽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040606Q12);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201103004)
作者简介:肖新(1980-)男(汉族),博士,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与区域规划研究。通讯地址:皖凤阳县东华路9号安徽科技学院,邮编:233100,电话:***,E-mail:xiaoxin8088@126.com 的瓶颈[6,7]。与此同时,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沿袭常规施氮量和常规灌溉模式,导致水分利
[7]用效率低和氮肥过量施用的问题,是造成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采用合适的土壤管理技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产量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者关于对江淮丘陵地区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和针对该区旱涝灾害对策等方面作了较多的报道[7-9],在关于灌溉与施氮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较为少见,然而,为改善农业生产季节性缺水及土壤肥力状况,提高水资源和氮肥利用效率,减小旱灾造成的损失,提高稻米品质、产量,迫切需要开展稻基农田的氮素与水分高效利用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防雨棚池栽试验分析了节水灌溉和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肥力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江淮丘陵区典型季节性干旱区稻作持续稳产高产高效优质生产和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服务。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于2009年与2010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技园进行。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处于淮河中游南岸地区,属于北亚热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 ℃,日照时数1 711.0 h,平均无霜期212 d,年降雨量1 236.2 mm,年蒸发量1 609.7 mm,降水和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常年约50%集中在4~6月,夏秋之交高温少雨,7~9月蒸发量接近全年的一半,一旦春夏雨季结束,随之进入伏秋高温和高蒸发高峰期,蒸发量明显高于降水量,常出现季节性干旱。供试土壤为黄棕壤,其基本理化性质为:pH值6.21,有机质含量9.87 g·kg-1,碱解氮含量68.10 mg·kg-1,速效磷含量32.8 mg·kg-1,速效钾含量64.9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两种水分条件(C1-控制灌溉:返青期田间保持 10~20 mm的水层,黄熟期自然落干,其他各生育期灌水后均不建立水层,土壤含水率上限为饱和含水率,分蘖前期、分蘖中期、分蘖后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土壤含水率下限分别取饱和含水率的70%、65%、60%、80%、80%、80%和70%; C2-常规灌溉:灌溉制度参照当地农民的大田灌水,除分蘖末期晒田和黄熟期不建立水层外,各生育阶段保持浅水层10-60cm。)和三个氮肥施用水平(N1-90 kg·hm-
2、N2-180 kg·hm-
2、N3-270 kg·hm-2),共6个处理(即C1N1:采用控制灌溉和施氮水平90 kg·hm-2的处理、C1N2:采用控制灌溉和-2-2施氮水平180 kg·hm的处理、C1N3:采用控制灌溉和施氮水平270 kg·hm的处理、C2N1:采用常规灌溉和施氮水平90 kg·hm-2的处理、C2N2:采用常规灌溉和施氮水平180 kg·hm-2的处理、C2N3:采用常规灌溉和施氮水平270 kg·hm的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共计1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75 m2(3 m×1.25 m),小区深度1.2 m,各小区之间用砖砌混凝土隔离,防止小区的水分交换,小区上设有防雨棚。
供试水稻品种为冈优527。6月8日移栽,10月8日收获。分蘖肥和穗肥分别于6月20日和7月16日撒施,氮肥施用量为基肥︰分蘖肥︰穗肥=5︰2︰3,氮、磷、钾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含N46%)、过磷酸钙(含P2O512%)75 kg·hm-2和氯化钾(含K2O60%)150 kg·hm-2。病虫害的防治及除草等栽培管理同当地大田水稻生产。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土壤化学性状
每个样区采5个土样(0~20cm土层),采用―S‖形取样法。土样采好后,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过筛,待测。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有机质,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全氮,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全磷,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测全钾;用碱解扩散法测碱解氮,用Olsen法测定速效磷,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10]。
1.3.2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2-1首先将取土工具在采样点旁土壤中擦拭数次,然后除去土壤表面的枯叶,铲除表面1cm左右的表土,以避免地面微生物与土样混杂,最后每个样区用5点取样法采0~10cm表土,混匀过2mm筛,当日测定,否则在4℃下保存,最迟不超过2天。将新鲜土样研磨过1 mm筛,一部分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采用固体平板法进行分离测定,其中,细菌数量采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表面涂布法,真菌数量采用马丁氏(Martin)培养基平板表面涂布法,放线菌数量采用改良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平板表面涂布法1.3.3灌溉水量
灌溉水量采用水表测定。1.3.4 需水量
本研究采用防雨棚池栽方式进行,试验小区四周及底部用混凝土浇筑,因此深层渗漏、降雨量、地表排水为0,则需水量仅需根据灌溉量和计算时段始末的水层或土壤水分含量进行计算。整个生育期内,每日 8:00 观测田面水层变化或土壤水分测墒仪(FDR)观测田间土壤水分变化。需水量计算公式:ETm=I-ΔW,式中,ETm为需水量(mm),I为灌溉量(mm),ΔW为水稻土体贮水量的变化。
1.3.5产量及产量构成
小区产量,成熟后考种,实收各小区计算作物产量。
1.3.6水分利用效率
WUE=DW(Y)/ETm。式中:WUE为水分利用率,DW(Y)为籽粒产量,ETm为需水量。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Excel 2003和DPS 7.0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
2.1灌溉与施氮量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其排列顺序依次为C1N3> C1N2 >C2N3> C2N2> C1N1 >C2N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与C1N1相比,C1N2、C1N3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0.28%、13.16%。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增加趋势,与C2N1、C2N2、C2N3相比,C1N1、C1N2、C1N3的有机质含量相应提高了15.01%、6.70%、8.05%。
表1 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处理Treat-ments C1N1 C1N2 C1N3 C2N1 C2N2 C2N3 below.[11,12]。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g·kg-1)8.66b 9.55ab 9.80a 7.53c 8.95b 9.07b
全氮 Total N(g·kg-1)0.65d 0.94b 1.23a 0.52e 0.83c 1.19a
全磷 Total P(g·kg-1)1.07a 1.02a 0.97a 1.04a 1.01a 0.93a
全钾 Total K(g·kg-1)8.05a 7.46ab 7.37ab 7.07b 6.60c 6.88bc
碱解氮 Available N(mg·kg-1)76.51cd 92.70b 100.79a 81.21c 95.73ab 104.83a
有效磷 Available P(mg·kg-1)31.92a 31.24a 29.64a 30.94a 30.10a 29.62a
有效钾 Available K(mg·kg-1)65.32a 64.04ab 60.76b 59.71bc 57.62bc 54.73c 注: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以下同此。Note: The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and the same 就土壤全N、P、K含量而言,各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和全钾含量影响达到显著差异,而对全磷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表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且差异显著,而土壤全钾有所降低,与C1N1相比,C1N2、C1N3的全氮含量增加了44.62%、89.23%,全钾含量降低了7.33%、8.45%。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土壤的全氮含量和全钾增加,如,与C2N1相比,C1N1的全氮含量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5.00%、13.86%。
就土壤速效N、P、K含量而言,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土壤速效N、P、K含量影响有所不同,其中对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表1)。而对速效磷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与C1N1相比,C1N2、C1N3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了21.16%、31.73%;而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有所降低,与C1N1相比,C1N2、C1N3的有效钾含量降低了1.96%、6.98%。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有增加趋势,与C2N1相比,C1N1的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14%,速效钾提高9.40%。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与水分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等化学特性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全磷与速效磷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降低了稻田土壤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稻田土壤的全氮含量、全钾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增加,而碱解氮含量降低。
2.2 灌溉与施氮量对稻田土壤的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稻田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差异,其排列顺序依次为C1N1>C1N2>C2N1>C2N2>C1N3>C2N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细菌数量降低,与C1N1相比,C1N2、C1N3的细菌数量降低了5.66%和30.52%。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稻田土壤的细菌数量增加,与C2N1相比,C1N1的土壤细菌数量增加了20.98%。
不同处理对稻田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差异(表2),其排列顺序为C2N3>C2N2>C1N3>C1N2>C2N1>C1N1。稻田土壤的真菌数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C1N1相比,C1N2、C1N3的真菌数量提高了84.73%和112.98%。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稻田土壤的真菌数量增加,与C2N1相比,C1N1的土壤真菌数量提高了46.56%。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灌溉与施氮量对稻田土壤放线菌数量也达到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的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抑制了放线菌的生长,数量有所降低。如,与C1N1相比,C1N2、C1N3的放线菌数量提高了28.53%和50.96%。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稻田土壤的放线菌数量降低,与C2N1相比,C1N1的土壤放线菌数量降低了14.52%。
就土壤微生物总量而言,当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很低时,细菌数量变化成为影响微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研究中的土壤中可培养的3大微生物数量所占比例为:细菌90.51%~96.11%,放线菌3.47%~8.58%,真菌比例最小,占0.35%~1.04%(表3-11)。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与细菌相似,不再赘述。
表2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
Table 2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microorganism
处理 Treatment C1N1 C1N2 C1N3 C2N1 C2N2 C2N3 细菌
Quantity of Bacterium(×106g-1)8.65a 8.16a 6.01c 7.15b 6.89b 5.55c
真菌 Quantity of Fungus(×104g-1)3.84d 5.65b 6.78a 2.62e 4.84c 5.58b
放线菌
Quantity of Actinomycete
(×105g-1)3.12d 4.01bc 4.71ab 3.65c 4.62b 5.26a
三大菌总数 Total quantity(×106g-1)9.00a 8.62a 6.55c 7.54b 7.40b 6.13c 2.3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水稻的产量达到了显著差异,其排列顺序为: C2N2>C1N2>C2N3>C1N3>C1N1>C2N1,其中C2N2处理产量为11 514 kg·hm,但与C1N2处理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差异显著,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如,与C1N1处理相比,C1N2、C1N3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58.84%和39.92%。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rice yield and WUE 处理 Treatment 产量 Yield(kg·hm-2)C1N1 C1N2 C1N3 C2N1 C2N2 C2N3 9237c 11495a 10126bc 8701c 11514a 10275b
需水量 Water consumption
(m3 ·hm-2)4542.7e 5336.0d 5734.4cd 6138.6bc 6806.4ab 7035.5a
水分利用效率
WUE(kg·m-3)2.03ab 2.15a 1.77bc 1.42d 1.69c 1.46d
-2表3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水稻需水量达到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需水量呈现增加趋势,与C1N1处理相比,C1N2、C1N3处理的需水量增加了17.46%和26.23%;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需水量显著降低,与C2N1处理相比,C1N1处理的需水量降低了26%。各处理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了显著差异(表3),其排列顺序为: C1N2>C1N1>C1N3>C2N2>C2N3>C2N1。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控制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2%~43.0%。此外还可以看出,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C1N1处理相比,C1N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9%,而C1N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17.7%。表明采取节水灌溉模式和合理施用氮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节本增效效应显著。3讨论
3.1灌溉与施氮量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增施氮肥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主要是由于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农作物根系的迅速生长,从而提高根际有机物质的输入,同时,根系
[13]分泌物是作物向土壤输入有机 C 的重要途径,这与Kuzyakov等人研究是一致的。随着施氮水分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提高,而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这说明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水稻根际的氮素营养,促进水稻生长,但通过植株带走了大量磷素与钾素[14]。本研究中,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这说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改善土壤化学特性,而常规灌溉由于在长期淹灌条件,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水分渗漏强度增大,土壤养分易流失,致使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这可能与水层灌溉下水稻吸收N的速度较快,稻田厌气固氮菌增多,固氮量增加有关[15]。
3.2灌溉与施氮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在任何土壤中都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再次之,藻类、原生动物等依次排列,他们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氮和磷等营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与放线菌数量提高,这说明较高含量的N肥在一定程度上强烈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刺激真菌和放线菌的快速生长[16], 这可能是因为施用化肥促进植物生长,使根系发达,根系分泌大量低分子量有机物,这些分泌的有机物为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提供易于吸收利用的C源,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增加
[17],而又因为长期施用氮肥,PK肥较少施入,成为限制因子而影
[18]响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即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与常规灌溉相比,采用控制灌溉模式有效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但降低了土壤中的放线菌的数量。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在水稻生育时期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土壤水分轻度亏缺,这种轻度水分亏缺不仅可以提供生命所必需的水分,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但采取节水灌溉后,土壤的pH值升高,不利于放线菌生长,致使放线菌数量下降。
3.3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农艺技术和气象因素条件下,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控制灌溉的需水量降低了18.5%~26.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1.2%~43.0%,产量有所降低,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越高,氮素利用越低,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增加无益
[19],因此水稻高效栽培要尽量减少无效生长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因过量施用氮肥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已有研究表明,施氮量与灌溉量有显著地互补效应,尤其在季节性干旱地区,提高水分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实现了 ―以肥补水‖与―水肥耦合‖[20]。在本试验条件下,以C1N2处理水氮耦合效应最佳,产量最高,达11 495 kg·hm-2。4 结论
4.1 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而降低土壤中全钾、速效钾含量,对土壤中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与常规灌溉相比,除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控制灌溉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特征。
4.2 土壤中微生物量与施氮量和灌溉密切联系,施氮量的增加,可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真菌、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中细菌数量,控制灌溉可形成土壤水分轻度亏缺,有利于保持土壤中旺盛的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健康状态。
4.3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参考文献
[1] 山仑,张岁岐.能否实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我国节水农业现状与展望[J].自然杂志,2006,28(2):71-74
[2] 张建军,王勇,唐小明,等.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1):247-254 [3]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等.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58-63 [4] Zand-Parsa Sh, Sepaskhah A R, Ronaghi A.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water and nitrogen model for maize[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 81(3):227-256.[5] Kirda C, Topcu S, Kaman H, et al.Grain yield response and N-fertilizer recovery of maize under deficit irrigation[J].Field Crops Research, 2005, 93(2/3): 132-141 [6] Xiao X, Zhao YW, Hu F.The Comparison on the Function of Different Water-saving Rice cultivation Ecosystems in seasonal Drought Hilly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2008, 32(03):463-482 [7] 黄义德, 武立权, 黄雅丽.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单季中稻旱灾原因浅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2): 2223-2224[8] 张祥明, 郭熙盛, 武际, 等.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土壤肥力与水稻合理施用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15):131-135 [9] 黄淑玲,方刚,袁新田, 等.水土流失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0,(2):147-153 [10]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0-131 [11]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278-313 [12] 许光辉, 郑洪元.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13] Kuzyakov Y, Friedel JK, Stahr K.Review of mechanisms and quantification of priming effect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0, 32: 1485-1498 [14] 詹其厚, 陈杰.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变性土养分持续供给能力和作物响应研究[J].土壤学报, 2006, 43(1): 124–132 [15] 李世清,任书杰,李生秀.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1):18-23 [16] 龚伟,颜晓元,王景燕.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 2011, 43(3): 336~342 [17] 乔云发, 苗淑杰, 韩晓增.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和氮的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2008,39(3):545–548 [18] 李秀英, 赵秉强, 李絮花, 等.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8):1591-1599 [19] 刘彩玲, 杨松楠, 隋标, 等.太湖流域水稻最佳养分管理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34(4):71-76 [20] 李磐, 吉恒莹, 马兴旺, 等.新疆干旱区长绒棉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6):103-107
第三篇: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本文把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作为变量因子,阐述了指数施肥、平均施肥等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与一些作物产量和生长状况的关系。
【关键词】施肥方法施肥量产量
【正文】
肥料是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有“植物的粮食”之称。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地认识到,施肥时增产的重要措施,只有满足作物对营养的需求才能获得作物的优质、丰收。使用肥料可以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和循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获得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是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缓或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地表水、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改善农副产品的品质,保护人体健康。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由于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生产量和使用量开始呈扩大化发展。中国也是其中的大户。但近年来,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加大,增产效果逐渐减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气候、土壤状况、政策等之外,还有农户施肥方法和施肥量的不合理。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1]。增加肥料投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 化肥施入土壤后, 由于施肥、灌溉方式不当而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占其施入量的30%~35%[2]。过多施用化肥还会造成倒伏、后期贪青、加重病虫害发生和稻米品质变劣等危险[ 3~6]。这样一来,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成为当前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限制因素。综合国内外各主流施肥方法,主要有日本的“V”字型施肥法、深层施肥法、片仓施肥法、桥川潮施肥法、侧深施肥法、前轻-中重-后补、前稳-攻中法、前促-中控-后补法、前稳-中保-后养平稳促进的施肥方法,国内外最新的施肥方法有水稻一次性施肥,实地、实时施肥管理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等[7]。朱存福[8]等以台湾相思苗木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台湾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
了常规浇水和水分胁迫两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对相思苗木分别以平均施肥、指数施肥、直线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实验表明,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常规浇水比水分胁迫更有利于苗木生长,其中平均施肥对苗高、地径生长最有利,而指数施肥更有利于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常规浇水条件下,指数施肥苗木生物量积累最多,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则是平均施肥效果最好。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于植物的生长积累方向的积极作用不一样,但究其本质,都是促进植物的生长。王冉[9]等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从实验结果看,指数施肥和平均施肥两种施肥方式对于这两种苗木的生长促进作用呈现显著水平,且在实验过程中,指数施肥的生长促进作用较平均施肥有一定的滞后作用,但到了后期,指数施肥对其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长等各形态指标的生长促进作用均比平均施肥显著。这可能与植物的需肥量随着生长旺盛期的到来而逐渐增加有关系,也体现了施肥的时期性。对于以茎、根、花、叶、种子等不同收获方向的植物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指数施肥方法可以满足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养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生存竞争力,节省肥料,同时也避免了多余的肥料对土壤造成污染[10~16]。除此之外,施用相同的肥料,基追施结合比一次性基施增产效果显著,原因在于中后期追施有助于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所致[17]。在施肥过程中也要注意各种肥料的按比例混合施用和施用次数的控制,不同的肥料施肥方法也不尽相同[18]。尽管施肥可以使作物显著增产,但是在能不能提高作物的质量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究[20]。赵世伟[21]等以春麦为研究材料,探索了施肥方法对改善肥料氮素运移及肥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肥方法是影响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还是对肥料氮素的吸收,不同施肥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现行施肥方式基肥和12/ 基肥+ 1/2表追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均为最低,肥料利用只有22.32 %和26.42 %。通过对改进后的施肥方法与现行的基肥和1/2基追+1/2表追两种施肥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基肥量可以降低土壤肥料氮素的固定和残留,改表追为深追可以使NH3挥发损失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将土体追肥改为土体追肥与叶面追肥相结合,可以显著地提高利用率,从而减少不明途径损失,使农田春麦系统“三高一低”,肥料氮素运移特征得到改善,同时,充分发挥了氮肥的增产效益。其中以1/4基肥+ 1/2深追+ 1/
4叶喷施肥方法效果最为明显,这种施肥方法不仅满足春麦不同时期氮素的需求,较现行施肥方法增产18.8%~ 39.0%,而且使春麦氮肥利用率提高到59.59 %,土壤残留率降低到9.3%,挥发损失减少到5.7%,将不明途径损失下降到25.41 %为最低,明显地改善了农田春麦系统肥料氮素的运移特征。充分发挥了肥效。为了使肥料发挥其最好的效果,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由于化肥价格、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土壤质量、粮食作物种植目的等各主客观因素,在施肥量方面很多地区开始出现化肥施用过量的倾向[22]。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日常生产中最常用到的三类肥料。杨绍聪[23]等以不同施氮量为变量,测定了菜豌豆的根瘤干重、豌豆产量等指标,实验发现,菜豌豆根瘤干重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降低,种肥不施用N肥时单株根瘤干重最大,但随着种肥施磷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全部磷肥作种肥施用时单株根瘤干重最大。N 素不同用量对菜豌豆产量有明显影响,种肥以不施用N 素肥料而施用50%~100% 磷肥的产量最高。氮肥作种肥施用导致菜豌豆减产主要是产生了肥害,因此,氮肥不宜作菜豌豆的种肥施用,而磷肥可作种肥施用。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是指采用有机物如农作物秸秆、菇渣、畜禽粪便等经发酵或高温处理,使有机废弃物成为较好的有机栽培基质,形成一个稳定并具有缓冲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一般无土栽培的特点。李建勇[24]等研究了在有机基质栽培条件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实验主要研究的是其对大量元素氮、磷、钾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地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番茄的产量,促进对氮磷钾的吸收,且其吸收量与施肥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施用了化学肥料以后,有机基质中的氮钾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磷的利用率则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用化肥还可以明显促进基质迟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但施用量过多则很可能会抑制有机基质中养分的转化,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
【参考文献】:
[1]廖可军.水稻科学施肥技术[J].江苏农艺与农机, 1998,(4): 32.[2] 朱兆良.稻田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氮肥的合理施用[J].化学通报,1994,(9):15-17.[3] 单玉华,王余龙, 黄建晔, 等.中后期追施15N对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 2000, 21(4): 18-21.[4] 崔玉亭, 程 序,韩纯儒,等.苏南太湖流域水稻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研究[J].生态学报, 2000,(4): 659-662.[5] 李伟波, 吴留松, 廖海秋.太湖地区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吸收利用的研究[ J].土壤学报, 1997, 34(1): 67-72.[6] 张福锁, 马文奇.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0, 9(2):154-157.[7]刘武,邹应斌,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6,(5):509-510.[8]朱存福,李福秀,等.不同施肥方法对台湾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0,(1):28-30.[9]王冉,李吉跃,张方秋,等.不同施肥方法对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0098-0106.[10]Timmer V R,Armstrong G.Growth and nutrition of containerized Pinus resinosa seedlings at exponentially increasing nutrient additions.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87,17:644-647.[11]Burgess D.Western hemlock and douglas-fir seedling development with exponential rates of nutrient addition.Forest Sci-ence,1991,37(1):54-67.[12]Xu X J ,timmer V R.Growth and nitrogen nutrition of Chinese fir seedling exposed to nutrient loading and fertilization.Plant and Soil,1999,216:83-91.[13]timmer V R,Munson AD.Site-specific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ed Picea marianain the Ontario Clay Belt.IV:nitrogen loading response.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1,21:1058-1065.[14]Hawkins B J,Burgess D,Mitchell A K.Growth and nutrient dynamics of western hemlock with converntional or exponential greenhouse fertilization and planting in different fertility conditions.Canaf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5,35(4):1002-1016.[15]Quoreshi A M,Timmer V R.Early outplanting performance of nutrient-loaded containerized black spruce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h Laccaria bicolor:a bioassay study.Canadian Joural of Forest Research,2000,30(5):744-752.[16]Dumroese R K,Page-Dumroese D S,Salifu K F,Jacobs D F.Exponential fertilization leaching fractions,and early out planting performance of Pinusmonticola seedlings:nutrient uptake efficiency.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5,35(12):2961-2968.[17]姜娟,赵斌,王永欢.不同施肥方法对缓释尿素的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37(5):916-919.[18]黄恒掌,陆春燕,谢恒,等.不同化肥种类及施肥方法对甘蔗产量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2,(6):5-7.[20]石俊雄.基追肥比例和施肥方法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19-22.[21]赵世伟,陈国良.施肥方法对改善肥料氮素运移及肥效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1996,3(1):180-184.[22]马骥.农户粮食作物化肥使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36-42.[23]杨绍聪,费勇,段永华,等.氮素用量及施肥方法对菜豌豆根瘤量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96-220.[24]李建勇,高俊杰,徐守国,等.化肥施用量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3):602-606.
第四篇: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树是喜酸性植物,最适宜 pH 值在 4.0-6.5 之间,而山东土壤 pH 值偏高,且由于 pH 值偏高导致部分元素有效性含量降低,使茶树营养不良。因此,如何改善山东茶园茶树营养条件,使北方茶树健康茁壮成长,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施肥给茶树补给营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即为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茶园营养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北方新建茶园进行施肥处理及各项指标测定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增产、增质的效应:
1.对北方新建茶园施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混施肥、矿质营养肥料、控释肥、叶面肥。
2.测定各处理茶树生长指标,结果表明:试验中各肥料处理均能促进茶树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其中对茶树百芽重、芽头密度和产量肥效较明显,各处理以生物有机肥和叶面肥同时施用肥效最为显著,各肥料单独处理中以生物有机肥最明显。
3.测定各处理茶树光合指标,结果各处理可显著提高茶树的光合速率,部分处理同时可降低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而对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影响不明显。4.测定各处理茶树生化成分含量。各处理对茶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以生物有机肥和叶面肥同时施用肥效最为显著,各肥料单独处理中以生物有机肥最明显,均能显著降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含量,而对茶叶中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山东省种茶的面积也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种茶面积迅速扩大。山东省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的特点,品质较高;且因为山东茶区病虫害较少,危害较轻,因此一般茶园不使用农药,所产茶叶安全性高。但因为山东茶区是茶树次适宜生长区,茶园土壤存在 pH 值偏高,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偏低或偏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茶叶的品质。如何解决北方茶园土壤存在的不利因素,使茶树健康茁壮生长,提高整个山东茶区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施肥平衡土壤元素含量,调节土壤 pH 值是最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北方茶区所施的复合肥以硫酸钾为主,追肥以尿素为主。硫酸钾复合肥是生理酸性肥料,长期施用可酸化土壤,降低土壤 pH 值,适合在北方茶区施用,但酸化效果较慢,不能满足新发展茶园的需求;尿素作为追肥,见效快,在采摘期施用效果明显,但长期施用会出现芽头质量下降,土壤结构遭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北方地区的土壤条件和茶树的生长环境找出既能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周边环境的一套施肥技术,为北方茶园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其正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生育阶段,总是有规律的从土壤中吸收矿质营养元素,以保持其正常生长发育。并且茶树栽培的主要经济目的是通过采摘茶树新梢幼嫩芽、叶,加工制成各类商品茶而实现的,采摘就必须不断地带走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茶园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有限,且彼此间的比例也不平衡,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因此,为满足茶树生育所需,促进茶树新梢的正常生长,在茶树栽培过程中,人们根据茶树营养特点和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运用科学施肥技术进行茶园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施肥效应,满足茶树生育需要,提高鲜叶的有效成分含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综观近几十年来,世界各产茶国在取得茶叶高产优质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措施中,以增施肥料的效应尤为显著。为此,各产茶国都十分重视茶园施肥
1.2.1 茶园中常施用的肥料
1.2.1.1 生物有机肥
茶园追肥经历了由有机肥到化肥、化肥的用量由少到多这样一个过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茶园的追肥几乎由化肥替代。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茶园土壤结构变坏,肥力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茶树生存条件变差,抗逆性减弱,病虫害猖厥,致农药使用量增加,又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有机茶园的建立,使得肥料问题倍受人们关注。在减少茶园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时,人们根据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根瘤菌、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及放线菌等的特定功能,将其制成生物肥料施于茶园,达到增产提质。生物有机肥是一种来源于天然有机物,并加入了生物活性物质,既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又能促使有机质迅速分解[2],有的还兼有一定防治病虫害功效的肥料,能够满足茶树新梢生育期对养分的集中需求[3]。生物有机肥使用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土壤的耕性和肥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初已开展生物有机肥的研究和试用,现已在果、蔬等作物上广泛使用。国际茶叶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法令法规,严格限制化学产品在茶业生产上的使用和用量,并极力提倡发展“有机茶”。目前,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机食品销售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的5%-10%,而茶叶还不足 1%。这些国家基本上都不生产茶,却又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国。可见,生产有机茶有着非常大的国际市场,这是我国茶叶提高出口数量和经济效 益的可行途径。
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富含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镁、硫等多种营养元素,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从而提高了茶叶质量和产量,并能提高春茶开采期。同时又能克服长期以来片面施用化肥造成茶园地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低劣的不良结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认识的提高,生物有机肥的应用也逐渐普遍。
1998 年英德市茶树良种场在茶园施用“超大”微生物有机肥,使茶树萌发提早,芽叶数量和百芽重芽叶增加,且具有一芽二叶长度的优势。莫小燕等[6]对主要成分为放线菌制成的“保得”牌微生物叶面增效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可促进茶树芽梢生长发育,提高茶叶产量,并且增加氨基酸含量,降低苦涩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风行”光合细菌叶面肥,促进茶树新梢早发、快发、多发,叶片浓绿,根系发达,提高茶叶产量 20%以上,同时明显增强茶树的抗病性、免疫力和抗逆性(抗寒、抗旱)。
苏洪生等研究了生物活性有机肥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活性有机肥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虽然施用活性肥的大于化肥的投入,但从成品茶的效益来看,两者相差不大。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看,施化肥是无法比较的。陆雄伟等通过在茶园施用生物菌种沤肥、长得快微生物有机肥和保得生物有机肥三种有机肥料对比试验,得出生物菌种沤肥对春茶营养物候期提高效果比较显著,较其他肥料提早 2-3 天;从对萌芽密度的影响分析,生物菌种沤肥极显著的高于长得快微生物有机肥;从茶青产量比较来看,生物菌种沤肥茶叶产量比其他肥料处理高 11.9%-13.4%,并综合使用成本和各项指标得出,生物菌种沤肥适合茶树大田栽培生产。杭州华通绿色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叶面肥碧作液就属于天然有机肥。商建农等用不同浓度的天然有机肥碧作液喷施茶树,发现该叶面肥对茶树具有提高发芽密度,增加百芽重 和茶叶产量的作用,并能提高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俞美英的试验在春季用“邦农”500 倍稀释液喷湿茶树树冠叶层正反两面,观察茶树生长发育。处理区春茶采摘期提前 4-7 天,喷后 10-17 天内新稍生长速度增长 20%左右;但对春梢生长总量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作追肥,不仅可以提早春茶上市,增加早春茶的产量,更是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新的肥培管理方式[10]。汪勇在早春对茶树追施“绿之源”生物有机肥,观测其与对照之间的感官审评和内含物的差异。
结果表明,喷施生物有机肥的茶树茶叶的各项因子与对照相比都有明显提高,特别是茶叶的色泽、鲜爽度和汤色提高明显。内含物质喷施生物有机肥的茶树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茶多酚含量提高,这与上述各种品质因子的变化相呼应[11]。韦静峰等利用“满园春”发酵剂对鸡粪、花生麸进行腐熟处理。采用每公顷分别施用等价、等养分的生物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的 5 种处理,探索有机物料的无害化处理办法,微生物肥料的利用效果,商品生物有机肥的肥效作用,达到高效节本栽培。结果 “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堆沤肥能有效提高茶鲜叶产量和改善品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每公顷茶园施用微生物堆沤肥 25800kg 加微生物肥料90kg 与等价“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 7500kg 比较,春茶增产 15%,年增加产量、产值分别为 4%、8055.75 元。每公顷“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 7500kg 与同养分的腐熟肥 10500kg 相比,春茶增产 56.09%,年增加产量、产值分别为 17.4%、17068.50 元。得出最佳的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为每公顷茶园施用腐熟肥 25800kg 加复合微生物肥料 90kg,商品生物有机肥7500kg,以施基肥加两次追肥的增产提质、经济效益高。戚国荣用“农凯”生物制剂(含生物活性物质植保康,并添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施于茶园观察肥效和总结施用方法。结果得出农凯生物制剂的施用方法。茶园作基肥: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茶园,亩用量 600克~900 克;一般丰产茶园,可将它和菜饼或其它有机肥配合使用,亩用量 300 克。使用方法:条栽茶园在茶行间开浅沟,施后复土;密植茶园在茶行内茶蓬下均匀撒施;春茶前作催芽肥:春茶发芽初期(鱼叶期),亩用该制剂 100 克加水 35-50 公斤,在茶园蓬面均匀喷细雾,隔 7~10 天再喷一次;夏秋茶作追肥:可在采茶前 10~20 天在茶行间开浅沟施,亩用量300~600 克。也可在采茶前 10 天左右作叶面肥喷施,每次亩用量 100 克加水 50 公斤喷施。注意在早上及傍晚喷施效果较好(避开中午),雨天不喷。茶园中用以上方法施用农凯生物制剂可显著提高茶园茶树的产量和品质。玉香甩在茶园中施用邦图有机肥表明邦图有机肥可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树发芽密、百芽重与整齐度,增强持嫩性,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均有提高。有利于扩大茶叶销量,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茶树抗病虫的能力[14]。徐福乐研究了生物有机肥与茶树专用肥等不同肥料对春茶产量、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茶树专用肥及生物有机肥能有效促进茶芽的萌发数、新梢着叶数、茶叶百芽重的增加,提高茶叶产量。与施用 45%无机复合肥、腐熟鸡粪处理相比较,茶树专用肥处理分别增产 8.4%、20.3%,生物有机肥处理分别增加 1.7%、12.8%。同时茶树专用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鲜叶内含物与成茶综合品质均高于无机复合肥处理[15]。胡绍德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和饼肥对茶叶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现结果表明茶树施用生物有机肥、饼肥都能促进茶芽的萌发,芽头密度、百芽重、小区产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施用生物有机肥产量增加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芽头密度增长 8.2%,芽长增加 12.3%,百芽重增加11.3%,小区产量增长率为 20.7%。表明茶树施用生物有机肥茶芽伸长速度加快,茶树生长势好,产量增长最为显著[16]。任红楼采用微生物好氧发酵技术,分别以鸡粪、玉米秸秆和牛粪、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堆制优质生物有机肥料 A 和 B。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 2 250 kg/hm2 生物有机肥 A 和 B 及施用 450 kg/hm2 无机复合肥和有机肥等 4 个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 T1,T2,T3 和 T4)对春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施肥能显著提高春茶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T1,T2,T3,T4 处理分别增产23.5%,21.8%,15.0%和 9.9%;4 种施肥处理的茶鲜叶内含物含量均大于不施肥处理;T1,T2,T3,T4 和不施肥处理的酚氨比依次为 6.65,6.20,7.06,5.72和 5.77;与 T3 处理相比,T1,T2 和 T4 处理分别增收 15.54%,11.49%和 0.86%。堆制的生物有机肥安全、高效,能促进茶树生长,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17]。1.2.1.2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微生物肥料是活体肥料,它的作用主要靠它含有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完成。只有当这些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完成。只有当这些有益微生物处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陈代谢的情况下,物质转化和有益代谢产物才能不断形成。因此,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是其有效性的基础。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能产生糖类物质,占土壤有机质的 0.1%,与植物粘液,矿物胚体和有机胶体结合在一起,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物理性能和减少土壤颗粒的损失,因此它又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微生物在农业上的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国际上已有 70 多个国家生产、应用和推广微生物肥料,中国目前也有 250 家企业年产约数十万吨微生物肥料应用于生产。这虽与同期化肥产量和用量不能相比,但确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已初步形成正规工业化生产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需要不断扩大新品种的开发,微生物肥料现已形成(1)由豆科作物接种剂向非豆科作物肥料转化;(2)由单一接种剂向复合生物肥转化;(3)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转化;(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5)由用无芽胞菌种生产向用有芽胞菌种生产转化等趋势。不仅如此,近20 年来,许多国家更认识到微生物肥料作为活的微生物制剂,其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生命活动旺盛与否是质量的关键,是应用效果好坏的关键之一。为此,现已有许多国家建立了行业或国家标准及相应机构以检查产品质量。中国也制定了农业部标准和成立微生物质量检测中心,并已于 1996 年正式对微生物肥料制品进行产品登记、检测及发放生产许可证等工作。
目前茶园中叶已经开始了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日本研制的 EM 有机肥,是一种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为主的具有的 5 个科10 个属 80 余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微生物制剂[18]。EM 有机肥有许多优点,如,增进土壤肥力。生物肥施入土壤,其中有效菌物的活动具有解磷、解钾、固氮,挖掘土壤潜在肥力,丰富土壤养分和平衡土壤养分的效果。在此条件下,可提高施入其它肥料品种的利用率;制造和协助农作物吸收营养问题有效菌物在发酵活动中所产生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维生素、激素等,这些可溶性有机质,能被植物迅速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19];增强植物抗病和抗旱能力一是其中的革兰氏阳性放线菌在活动过程中分泌产生抗菌素对杀灭或抑制多种病菌的作用;二是施用生物肥增强了植物的生理活跃性和对多种病菌的抗性;生物肥施入土壤后,其基质中残留的各种肥分同时归入土壤为作物所吸收。特别是基质肥分组成中加有螯合型液体复合肥,含有 20 多种大量、微量元素,其中的微量元素有助于解决豫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随菌肥施入的有效菌物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变恶性土为良性土,变死土为活土,从而提高土壤生产力效果。李巨通过多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园施用 EM 有机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施用生物肥,20 d 左右即可见效,可促进茶树芽头早发,新茶早上市,价位高;可提高茶叶产量,春茶第四道测产,增产 8.99%,秋茶第一、二道测产,增产 43.6% ~44.9%。可改善茶叶品质,茶树芽头持嫩期长,毛峰大,干茶条形好,容重增加,品尝口感好,涩味、苦味减退,并可多沏一两道;可增强茶树的耐湿性、耐寒性和对病、虫害的抗性。其有效应用条件为:在土壤水分充足、富含有机质和多年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调及瘠薄的土壤条件下,施用效果较好[20]。陈仲斌在茶园施用九隆升生物菌剂,观察茶树的长势和品质。结果茶树施用九隆升微生物菌剂调节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土壤和肥料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达到生长旺盛、抗逆性增强,茶叶产量和质量提高,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茶树施肥,不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配施九隆升微生物菌剂均可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尤其以有机肥配施菌剂的增产效果为最佳;茶树施用九隆升微生物菌剂,方法简便,投入产出比明显,可作为我市发展有机茶叶生产的一种新型肥料,建议予以进一步示范、推广[21]。许允文在茶园中施用多效有机菌肥,观察测定茶树的长势和品质。结果表明,多效有机菌肥可明显的提高茶树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其中全年新梢长度比施化肥与菜籽饼肥分别增加 59.3%和 32.7%,叶面积分别增加 13.2%和 10.5%,生物产量分别增加 44.1%和 32.8%;多效有机菌肥产量比施尿素的春、夏、秋茶分别增产 7.7%、15.6%和 11.7%,比施菜籽饼肥的分别增产 3.7%、9.4%和 11.1%;施用多效有机菌肥的春茶氨基酸含量比施尿素的增加 10.4%,比施菜籽饼肥的增加 6.6%,夏茶氨基酸含量均增加 5.6%,秋茶增加幅度较大,分别为 20.5%和 15.2%[22]。1.2.1.3 有机无机混施肥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指含有机物质和无机营养的复混肥料。有机物质大都采用加工过的有机肥料(如畜禽粪便、城市垃圾、污泥、秸秆、木屑、食品加工废料等),及含有机质的物质(草炭、褐煤、风化煤、腐植酸等)还有的加入微生物菌剂和刺激生长的物质。称其为有机活性肥料或生物缓效肥。无机营养部分主要是化学肥料。严格意义上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属于有机肥,它是介于有机肥和无机肥之间的一种新型肥料,具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双重特点。有机无机复混肥是一种期望能够被农民接受的,有发展前景的肥料。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优点首先,提高肥料无机养分利用率,改良土壤。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无机复混肥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一定量的有机成分。有机无机的合理比例对肥效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养分的供应强度和持久性上。适当的比例,可使有机无机复混肥具有适宜的供肥强度,又能维持较长时间,能克服无机供肥大起大落和农家肥供肥强度不足、肥效慢的特点。通过调节有机无机比例,使供肥过程与作物生长的各阶段的需要相适应。此外,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有机组分具有活化作用、生理调节作用和改土培肥作用。这里的有机组分包括氨基酸、生长激素、卵磷脂、核酸以及酶类。有机无机复混肥在茶园中也已开始施用。王文建研究了高钾有机复合肥对茶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高钾有机复合肥,有利于促进茶芽生长,增加百芽重及芽头密度,提高新梢生长的整齐度,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茶叶产量。其施用浓度经初步试验,用 400 倍~500 倍液效果较佳[23]。程鸣珂研究了茶树益肥配加 Zn、K 元素对茶新梢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益肥加锌和加钾处理比益肥但用更能促进茶树的生长。加锌和加钾处理比单用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数量分别增加 14.9%和 6.5%;芽头密度增加 53.1%和 51.4%[24]。尹一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茶叶施用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的效应。结果表明,试验筛选出的两种磷钾均衡型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茶叶产量提高 9.11%和 12.6%,增值 8.1%和 10.5 %,明显改善茶叶品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含量明显提高[25]。汪根法研究了茶园喷施螯合态多元微肥和锌肥效应。结果表明,扁石黄红土茶园叶面喷施螯合态多元微肥康培号、螯合态锌肥瑞恩锌、绿色锌肥,可以促进茶芽生长,增加发芽数,提高百芽重和正常芽叶比例,增强持嫩性,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春茶名优茶每 667m2 鲜叶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增加33.3%-42.7%、35.8%-38.2%和30.3%-32.4%;春、夏茶大宗茶依次分别比对照增产 11.5%-13.8%、12.7%-22.2%和 14.4%-26.3%;春茶施肥效益每 667m2 依次分别比对照增加 258.13 元、364.10 元和 265.06 元[26]。夏会龙研究了茶渣复混肥对茶园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施用茶渣有机-无机复混肥 6 个月后,茶园土壤 15-30cm 土层的 pH 较菜饼有机肥及尿素处理的茶园稳定。施用茶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后,杭州茶园 0-15cm 和 15-30cm 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比施用尿素分别增加 80.7%和 51.6%;新昌茶园 0-15cm 和 15-30cm 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施用菜饼的增加 30.2%和 29.6%。施用茶渣肥的土壤,尿酶活性比未施肥的土壤下降 19.4%-24.7%。施用茶渣肥后 0-15cm 和15-30cm 土层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总数均高于市售茶园有机肥、菜饼肥和尿素处理[27]。韦锦坚龙珠牌生物型有机-无机茶叶专用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生物型有机—无机肥茶叶专用肥,茶叶的产量、加工品质、百芽重、芽头密度、氨基酸、咖啡碱均比施同等 N、P、K 总量的复合肥分别高 3.6%、0.7%、6.1%、2.4%、11.1%、1.1%,其中产量、氨基酸差异达显著水平,而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比对照分别低 0.9%、0.2% [28]。1.2.1.4 矿质营养肥
矿物质肥施入土壤后,因其化合物或物理状态的不同,要经过短时间的转化才能被土壤溶液溶解。它可以持久地给予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兼有化肥“速效”、农家肥平和持久的特点,并能减少淋浴损失,一般比化肥利用率高 30%至 70%。对于缓释肥和控释肥的理解,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认为两者是一致的。如美国作物营养协会将缓释肥定义为:所含养分比速效肥具有更长肥效的肥料。
欧昌梅研究了新型矿物肥、增效剂和菌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发现,矿物肥料+增效剂比对照平均增产 11.72%,矿物肥料比对照平均增产 8.59%,光和菌肥比对照平均增产 7.03%,增效剂比对照平均增产3.91%。各试验用肥对提高茶叶品质有较好的作用。提质效果为光和菌肥>矿物肥料+增效剂>矿物肥料>增效剂。矿物肥料+增效剂、矿物肥料、光和菌肥、增效剂对增加茶叶产量、提高绿茶品质有较好的效果[29]。耿建梅研究了矿质营养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现:施用 N、P、K、NP、NK、PK、NPK 肥对茶园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影响不大,而施用含硫肥料能明显提高土壤的速效硫含量,比未施含硫肥料的 CK(对照)和 N 处理分别增加 31.73%,31.88%;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茶叶中的矿质养分含量基本相似,均是 N>K>P>S;大多数施肥处理对茶叶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提高茶叶产量和产值,并能改善品质[30]。陈福林研究了茶园施用钾肥对春茶产量的影响。发现茶园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春季名茶和整个春茶的产量,施用硫酸钾比施用氯化钾的增产 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成龄茶园可使用部分氯化钾,但幼龄茶树因对氯非常敏感要求施用硫酸钾不要使用氯化钾。试验中钾肥施用量的多少对茶叶增产效果影响不显著,在生产中具体的钾肥合理用量应根据当地茶园土壤条件和产量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在茶园钾肥施用中应适当集中施和深施,一般可作为基肥施用,但对于砂质土壤,为减少钾的淋溶损失,不宜一次施用过多,应分次使用。钾肥的施用最好与有机肥、氮、磷肥等配合,开展平衡施肥[31]。李静研究了外源硒肥对茶叶硒含量及化学品质的影响。
研究发现,叶面喷施和土施 Na2SeO3 两种施用方式对茶叶硒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叶面喷施浓度为 120μg Se/ml 时,喷施后第 12 天,春茶的硒含量最高为 0.374μg/g;叶面喷施浓度为 180μg Se/ml 时,喷施后第 18 天,夏茶和秋茶的硒含量最高,分别为 0.380μg/g 和 0.368μg/g。采用土施硒肥的方法制富硒茶时,土壤施硒量应不少于 8 mg Se/盆。叶面喷施浓度为 180μg Se/ml 时,夏茶化学品质提高最为明显,其中酚氨比下降为对照的 65.7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到对照的 116.30%。与叶面喷施有降低儿茶素含量的作用相比,土施硒肥对整个采摘期内茶叶儿茶素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对改善茶叶品质特别是春茶品质的作用后者优于前者杨林云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铝肥的两种施用方法(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及其不同施用量,研究了铝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发现,施用铝肥对茶叶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施铝可使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同比对照提高 12.81%、11.34%、14.48%和 28.41%,叶面施铝则可使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同比对照分别提高 23.61%、15.44%、和15.57%;试验中以土壤施用铝肥 0.67 g/kg 或叶面喷施铝肥 2 500 mg/L 时,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平均含量较高且组成比例合适,茶叶品质相对最好[33]。1.2.1.5 控释肥
茶树是典型的喜氮作物,施氮能明显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为此,茶园中常常施入大量的氮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典型茶区纯 N 使用量在0~2600kg hm-2 之间,平均 553kg hm-2[34]。大量使用氮肥不仅造成氮肥利用率明显降低,而且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报道,茶园氮素的利用率一般在 30%左右[35]。未被茶树利用的氮素,除小部分仍保留在土壤中外,大部分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 NO3-和 N2O 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如施氮量 900kg hm-2 的茶园,当年通过 NO3-淋溶的 N 素高达 457kg·hm-2[36];通过 N2O 损失更为惊人,据日本环境部的报道表明,农用土壤施入化肥 N转化成 N2O-N 的排放系数,茶园高达 2.9%,而水稻和其它作物分别为0.31%和 0.62%[37],导致日本在占总面积 1%的茶园土壤上释放的 N2O 量占全部农业土壤释放总量的 21%。研制和使用控释氮肥被认为是提高氮素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控释氮肥的种类及应用作物不同,应用效果也有明显差异。目前,控释肥在水 稻、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有较多的研究报导[38-43],但茶树上的应用效果报导不多。
韩文炎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能明显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新梢数、百芽重、成熟叶片数量及叶绿素含量、树高和主杆直径等均有明显提高,从而使盆栽茶树根、茎和叶各部位的生物产量比施普通尿素分别提高了 58.3%、36.9%和 17.2%。10 个大田试验的茶叶产量增加了4.2%~24.1%,平均 9.6%。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增幅明显,但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不大,茶叶酚氨比明显降低。可见,控释氮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提质效果[44]。付乃峰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处理对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与尿素配施能显著增加 0~20 cm 和 20~40cm 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能有效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大量碱解氮;在肥料施入后的 6 个阶段内,不同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且出现迅速下降与缓慢降低两个阶段,84 天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降至最低值。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显著增加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能有效提高绿茶品质,3 种不同施肥处理中,以 30%控释肥与 70%尿素处理的效果最好[45]。陈易飞利用脲醛控释复合肥,在苏州碧螺春茶原产地进行了肥料试验,就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脲醛控释复合肥能有效地增加茶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 a/b 值。叶绿素含量与茶树生物产量、茶芽的产量和质量以及茶芽萌发早晚呈正相关。与常规复合肥相比,其中施用 2 号脲醛复合肥,茶树叶片中叶绿素平均含量增加 45.3%,茶叶增产 17.9%,净增收20.78%[46]。1.2.1.7 叶面肥
叶面肥已成为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型肥料之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叶面肥即指把肥料配成营养液喷洒在叶片上,通过表皮细胞渗透 吸收的施肥方法。茶树叶片除了正常的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外,还能吸收附在叶表面的矿质营养。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后与根系吸收的物质一样成为茶树体的组成成分。但由于叶片正面的角质层较背面后,且背面气孔多,吸收能力比正面强,嫩叶的吸收能力又比老叶强,因此叶面喷肥一定要多喷叶背面,且在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时喷施效果最好。叶面肥改变了传统的根部施肥,采用叶面喷施,使作物所需养分得以补充和完善;能与氮、磷、钾肥等基础肥料配合使用,达到用地养地、高产优质的目的[47]。与土壤施肥相比较,叶面喷施有作物吸收快、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据文献报道,它能提高作物产量 5~10%,还具有改善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的作用[48]。目前市场上叶面肥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数不具有刺激作物的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的分解,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消除板结等功能。从目前国内外肥料的发展趋势来看,肥料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生态协调肥料,即有利于高效增产,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土壤的改良。叶面肥在茶叶上应用广泛,技术也比较成熟,在此不再一一敖述。
1.2.2 茶树的营养特性
明确茶树的营养特点是茶树施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茶树的营养吸收主要有以下特性:
1.2.2.1 营养的连续性
茶树对所需营养物质要求表现出不间断的特点。茶树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除种子萌发初期由子叶供给所需的营养外,主要是地下部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地上部通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的扩大,所需的营养物质也迅速增加。茶树幼龄时期的可塑性最大,根据生长发育的这一特点,为幼龄茶树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对新茶园的提早成园和成龄以后达到高产稳产和延长经济年限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在茶树的年发育周期中,虽然地上部和地下部存在交替生长而造成某些器官在一定时期内的生长处于相对休止状态,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仍不能间断。营养条件的好坏,不但影响到下轮茶稍的数量和品质,同时上一年的营养条件也影响到下一年的产量。1.2.2.2 营养的阶段性
茶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阶段性。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茶树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是有所侧重的。茶树幼年期生机旺盛,生长迅速,以营养生长占主导地位,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强,并把吸收的养分主要消耗在根、茎和叶等部分的生长上。此时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促进根系、茎杆生长。青壮年期的茶树,前期吸收能力强,需肥多,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尚未达到胜期,绿色面积增大,应适当增施氮肥以加强营养生长,促进树冠不断扩大并抑制花芽形成,这对高产优质至关重要。到中、后期时,营养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都达盛期,所吸收的养分主要消耗在茶叶产量,以及留在茶树的叶子、树干、根系和花果生长上。为保持树势,就需提高氮素营养的供给水平。到了衰老期,茶树生机逐渐减退,吸收能力也渐减弱,需要量随之减少,花果增多,故应结合树体改造,及时补充营养,从而使茶树恢复生机,强健树体,进入新的生育循环。
茶树在总发育周期和年发育周期中,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都具有阶段性,各地对一年中各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动态的研究结果虽未尽一致,因为这与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和茶树品种特性不同等有密切关系。由于自然条件和种性不同,会造成茶树对某种营养物质在吸收时期上出现差异,但总的趋势是大体相同的。根据茶树吸收营养的阶段性这一特点来考虑施肥种类、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等,可以充分发挥施肥的效果。1.2.2.3 营养的集中性
茶树具有在某一生长时期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的现象。在茶树年生育周期中,由于季节的变化和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形成生长旺盛期和生长相对休止期;茶树的地上部芽叶和地下部根系生长都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性和交替生长的特点。成龄茶园因采摘关系使芽稍的生长形成较明显的轮次性,对养分的吸收和消耗也表现出同样的消长规律。因此,为了适应茶树正常需要和补充因采摘而带走的损失,必须采取各种追肥措施,集中提供较大量的营养物质。
1.2.3 茶园施肥原则和技术
茶园施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施肥创造营养物质合理循环和平衡,以保证茶树良好的生长发育,达到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效益的目的。因此,必须遵循经济、合理、科学的施肥原则,因时、因地、因茶树的不同品种和生育期,采用适当的施肥方法,适时、适量的施用,才能使茶园施肥发挥更大的效应。1.2.3.1 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茶树主要生长在水热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区域的酸性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虽较快,但分解也非常迅速,故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理化性质差,保水保肥能力低,而山东茶区土壤属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pH 值含量高。因此,在茶树栽培过程中,就需加以不断改良,不断地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它具有取材容易、积制简便、营养全面、有机质丰富、肥效缓慢而持久等特点,有机肥施入后,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逐步转化成土壤腐殖质,促进土壤结构的改良,提高土壤胶体结构的吸附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同时,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许多有机胶体,可防止水溶性磷与茶园大量存在的活性铁接触;有机肥分解能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形成各种有机酸。土壤表面二氧化碳含量提高,能加强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机酸能使土壤中原来难容性的无机矿物盐类加速转化,变为茶树易于吸收的养分。有机肥含有茶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故施用有机肥还可解决某些元素的拮抗作用和微量元素缺少的问题。由于有机肥料中所含的营养物质较全面,茶园施用有机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全部施用有机肥,而不施无机化肥也不行,因有机肥料中营养元素的百分含量较无机元素低,且供肥速度大多比较缓慢,不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肥量大、吸收快的要求。此外,有机肥的积制、施用等都不及无机肥方便。因此,只有在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速效性的无机肥料,才能达到既满足茶树生长过程中的需肥要求,又能达到不断改良土壤的目的。
1.2.3.2 氮肥为主,氮肥与磷、钾肥和其他元素肥料相结合
茶树栽培以采叶伟主要经济目的,故对氮素的要求更为迫切,需要量极大,氮肥对茶叶增产效果亦最好,施用氮肥的经济效益往往也十分显著。因此,投产茶园都要以施用氮肥为主,但长期大量施用氮肥后,容易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将会失调,氮对其他元素的拮抗作用将会明显表现出来,结果有碍茶树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并降低了氮肥的增产效果,甚至出现不同的缺素症,而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因此,茶园施肥,在氮肥为主的基础上,配合适量的磷、钾肥和其他营养元素的肥料,以满足茶树对氮等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又有利于保持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平衡关系。投产茶园配合施用各种肥料时,磷、钾肥及其他营养元素只有在施氮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更好的增产效果,若施磷、钾肥的量太多,则可能导致茶树生殖生长旺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2.3.3 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
因茶树是多年生作物,在年生长周期中总是不停的吸收所需的养分,据同位素示踪显示,即使在低温越冬期间,地上部进入休眠状态时,地下部分仍有吸收能力,并把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贮存于根系等器官中,以供翌年,尤其是春茶萌发生长之需。实际上,基肥不仅对春茶有影响,而且对茶树全年的生长发育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幼龄茶园、成龄茶园或衰老茶园,都应重视基肥施用。而且由于茶树在年生育过程中,其生长和吸肥、需肥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只施基肥而不进行追肥就难以满足茶树生育对养分的需要。所以,必须针对茶树生长的不同时期对养分需要的实际情况,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分期追肥。1.2.3.4 掌握肥料性质、做到合理用肥
不同肥料种类其性质和肥效均有不同;有的肥效有快慢区别,有的较易挥发,有的易引起肥害,有的不能混合施用等。在茶园施肥时,应掌握各种肥料的性质,对施用肥料的数量、方法、时间等均有不同要求,以提高施肥效果。1.2.3.5 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
茶树具有庞大根系,因而对养分吸收能力较强,茶树施肥应以根部施肥为主。茶树的叶片也具有吸收养分的能力,并且茶树叶面肥可促进和加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在茶园施肥中除了进行根部施肥外,还可以进行叶面施肥。尤其是出现土壤干旱、湿害和根病等情况下,叶面施肥更显必要。另外还有些微量元素须在根部是施肥的基础上配合叶面施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但由于茶树叶片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进行光合和呼吸作用,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和数量都远不及根系。因此,叶面施肥不能代替根部施肥,要以根部施肥为主,适时铺以叶面施肥,相互配合以发挥各自的效应。
1.2.3.6 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茶园施肥,还要根据茶树品种特点、生长情况、茶园类型、生态条件以及所采用的其他农艺措施(灌溉、耕作和采摘等)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幼龄茶园应适当提高磷、钾肥用量比例,以促进茶树的根茎生长,培养庞大的根系和粗壮的骨干枝。生产绿茶的茶园,可适当提高氮肥的比例,而生产红茶的茶园则应提高磷肥的比例。茶园深耕配合深施有机肥才能发挥耕作的作用,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普遍可提高肥效。总之,茶园施肥并非一项孤立的农业技术措施,他受到各种因子的影响。所以,施肥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灵活掌握的原则。
1.3 本项目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北方茶园土壤特点和茶树的生长发育特点,选用复合肥、控释肥、叶面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等不同的肥料施入茶园,通过观察测定茶树的枝梢长势、百芽重、芽头密度、叶面积、产量等指标和茶叶品质生化成分,明确各种肥料和使用方法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经济、适用、见效快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类型,为北方茶园肥料的施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2.1 茶园施肥
试验于 2008 年 3 月上旬在泰安小津口乡新发展茶园进行,茶树为三年生黄山群体种,茶园土壤 pH 值 6.5 棕色沙性土壤。试 验 选 用 市 售 生 物 有 机 肥(施 用 量 2.5kg/40m2、3.5kg/40m2、4.5kg/40m2)昆明邦图科贸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厩肥+有益生物群体);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北京九龙微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高效有机肥(厦门市天农兴多元素肥料有限公司生产)),菌剂和高效有机肥施用量为(0.025kg/40m2+1.5kg/40m2,0.05kg/40m2+2.5kg/40m2,0.1kg/40m2+2.5kg/40m2);有机无机茶叶专用肥(施用量 5.0kg/40m2,7.5kg/40m2,10kg/40m2)广 西 桂 林 绿 丰 复 合 化 肥 厂 生 产 ; 控 施 肥(2.5kg/40m2,5.0kg/40m2,7.5kg/40m2)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矿质元素肥料(处理 1 为 T1 尿素 5kg/40m2,处理 2 为 T2 硫酸钾5kg/40m2,处理 3 为 T3 硫酸铝 1kg/40m2);叶面肥为天达-2116(600 倍液)天达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本实验中设叶面肥处理为 T。以上肥料均是有报道在南方茶园应用效果较好的肥料。每种肥料设三个浓度处理,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为 40m2,设空白对照(叶面肥对照为清水),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沿茶行滴水线开深 15-20cm沟将各小区对应肥料全部施入。叶面肥在茶叶开采前 15d 喷施,用喷雾器将茶树上下部的叶正被面全部喷湿,除单独喷施叶面肥的处理外,上述各土壤施肥处理中,全部集中喷施 20m2 叶面肥。待新梢长到一芽二、三叶时,采摘茶树一芽二叶测定百芽重,对各小区各批次采摘的芽头产量作记录,采回的芽头放入恒温干燥箱中 120℃加热 10 分钟固样,测定生化成分。
2.2 生长指标测定
2.2.1 新梢长度
新梢基部至顶梢基部的长度。每个处理选取三株茶树,每棵茶树选取20 个新梢,系上已编好的纸牌,要求枝条之间的相对一致,每隔三到五天观察一次,并分别记录。
2.2.2 芽头数
即当年每株茶树在一段时间内萌发新梢的个数。每个处理随机选取20 株茶树,观察并记录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新梢的个数,最后取平均值。
2.2.3 叶面积
分别选取 30 个一芽三叶新梢,以新梢基部上第二个真叶为测定对象,分别测量其长幅度,用系数法求其平均叶面积。通常采用 0.7 系数法计算叶面积,即叶面积=叶长×叶宽×0.7。
2.2.4 百芽重
各处理区内随机取样 100 个相同展叶数的新梢或采下的混合新梢,称重,三次以上的平均值,即为该新梢的百芽重。
2.2.5 产量
各小区每次采摘后单独称量芽头重量,最后各批次重量相加即为各小区的总产量。
2.3 光合指标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4 茶叶品质成分测定
茶多酚总量测定:参照 GB8313-87 酒石酸铁比色法 咖啡碱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浸出物总量测定:参照 GB8305-87 测定方法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参照 GB8314-87 茚三酮比色法 测定数据用 DPS 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1.1 生物有机肥
由表 1 可以看出,茶树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各生长指标和产量和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增加。百芽重是反映芽头质量质量的重要指标,百芽重高,说明芽头质量好,内含物丰富,做出的茶品质好。表 1 中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茶树百芽重显著增加,而生物有机肥和叶面肥的组合处理百芽重又显著高于单独生物有机肥处理,单独喷施叶面肥效果也较明显,但不如单独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与叶面肥组合的处理;芽头密度和产量也有和百芽重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增加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生物有机肥和叶面肥结合施用可进一步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从表 1 还可以看出,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茶树叶面积和新梢、顶梢及侧梢长度,说明各处理均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但生物有机肥和叶面肥组合处理比单独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茶树的生长指标影响更加明显,是因为施用叶面肥后,茶树叶片快速吸收营养,促进了茶树叶片和枝条的发育。
表 1 生物有机肥处理茶树生长指标测定
3.1.2 微生物肥料
从表 2 可以看出,单独施用微生物肥料和叶面肥处理,茶树百芽重,芽头密度和产量增加并不显著,而微生物肥料和叶面肥同时施用处理百芽重显著增加。可能是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的效果比较慢,短时间内起到的作用较小,而喷施叶面肥后,茶树叶片能快速吸收叶面肥中的营养,同时促进了茶树的根系发育,从而增加了茶树对微生物肥料的利用,因而微生物肥料和叶面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表 2 中各处理对茶树叶面积的影响具有上述相同的规律。施用微生物肥后,茶树新梢长度显著增加,顶稍增加不明显,0.025kg 微生物制剂+1.5kg 高效有机肥处理对茶树侧梢生长影响不显著,而 0.05kg 微生物制剂+2.5kg 高效有机肥处理和 0.1kg 微生物制剂+2.5kg高效有机肥处理的茶树侧梢显著增加。从表 2 中还可以看出,0.05kg 微生物制剂+2.5kg 高效有机肥处理和 0.1kg 微生物制剂+2.5kg 高效有机肥处理的茶树百芽重、芽头密度、产量、叶面积和侧梢各指标并无显著差别,可能是 0.05kg 微生物制剂已经可以基本将 2.5kg 高效有机肥活化,再增加微 生物制剂的剂量效果并不明显。单独施用叶面肥虽然对茶树百芽重、芽头密度、产量和叶面积影响并不显著,但可显著增加茶树的新梢、顶梢和侧梢长度。
表 2 微生物肥料处理茶树生长指标测定
3.1.3 有机无机混施肥
从表 3 可以看出,试验中各处理茶树的百芽重、芽头密度、产量、新梢长度、顶梢长度、侧梢长度都显著增加,而各处理对茶叶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单独施用有机无机混施肥、叶面肥、有机无机混施肥+叶面肥三个处理对茶树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为有机无机混施肥+叶面肥>有机无机混施肥>叶面肥,有机无机混施肥既有有机成分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又有无机成分,可快速满足茶树生长发育,因此对茶树产量、品质和生长的影响较明显,而且随着施肥浓度的增加各指标增加显著。而单独的叶面肥处理虽然效果较快,但是营养含量有限,不能长期不间断的供应,因此叶面肥在喷施时要根据采摘的需要多次喷施,以达到快速不间断为茶树供应营养的目的。而有机无机混施肥+叶面肥则即快速有长久的为茶树提供茶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较好的肥料搭配。
表 3 有机无机混施肥处理茶树生长指标测定
3.1.4 矿质营养肥
山东属于茶树次适宜生长区,土壤 pH 值偏高,土壤中钙元素含量偏高,而可利用锰、铜、锌等元素的含量偏低,导致茶树营养不良。因此,北方茶园在施肥时既要补充土壤所缺失的元素,满足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要通过施肥酸化改善土壤,从根本上解决土壤营养问题。
本试验中硫酸钾和硫酸铝皆是生理酸性肥料,长期施用可酸化土壤,降低土壤 pH 值,从而降低土壤钙元素含量,增加可利用锰、铜、锌含量。从表 4 可以看出,各处理茶树百芽重、芽头密度、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而叶面积处理 T1 和 T3 增加显著,T2 与对照差别不显著。T1、T2、T3 单独处理的茶树除 T1 处理的茶树侧稍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别外,其他处理茶树新梢长、顶梢长和侧梢长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处理 T1+T、T2+T和 T3+T 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单独喷施叶面肥处理,也高于 T1、T2、T3 单独处理,T1、T2、T3 单独处理茶树各指标又高于单独喷施叶面肥处理。即肥效大小为 T1+T> T1>T;T2+T> T2> T;T3+T> T3> T 综合考虑茶树的产量、品质和生长各指标,T1、T2、T3 处理的肥效大小为 T3> T1> T2,即硫酸铝>尿素>硫酸钾。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硫酸铝酸化土壤效果较明显,速度较快,并且铝离子是茶树生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有益元素,可促进茶树的生长,而硫酸钾的酸化效果较慢。
表 4 矿质营养肥处理茶树生长指标测定
3.1.5 控释肥 从表 5 可看出,控释肥各浓度处理中除 2.5kg/40m2,其他处理百芽重皆明显增加,各浓度处理芽头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2.5kg/40m2 和5.0kg/40m2 单独处理茶树产量增加并不明显,其他处理产量均显著增加。2.5kg/40m2 和 5.0kg/40m2 单独处理茶树叶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变化,其他处理叶面积显著增大。枝条各指标除 2.5kg/40m2 新梢长度和侧梢长度无明显差别,5.0kg/40m2 处理新梢长度无显著差别外,其他各处理茶树枝条各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
表 5 控释肥处理茶树生长指标测定
3.2 不同施肥处理茶树光合生理变化
3.2.1 生物有机肥
净光合速率反映茶树的光合能力,光合能力强,单位时间内茶树制造的干物质就越多,相反光合能力越弱,单位时间内茶树制造的干物质就越少,施肥后若能增加茶树的光合能力,便从理论上增加了茶树的产量和茶树芽头中内含物的含量。而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反映茶树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越强,茶树消耗的储存于体内的有机物质越多,茶树体内剩余的有机物质就越少,相反就越多。因此,通过施肥增加茶树光合作用的同时降低茶树的呼吸作用侧增加了茶树干物质的储存量,为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表 6 中可以看出,单独施用生物有机肥后,茶树净光合速率变化规律性不大,其中 2.5kg/40m2 和 4.5kg/40m2 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而 3.5kg/40m2 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别;单独喷施叶面肥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叶面肥对茶树叶片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肥效;生物有机肥+叶面肥各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生物肥料+叶面肥处理显著加强了茶树叶片的光合作用,使茶树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质,为提高茶树叶的产量和品质打下了物质基础。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各处理随浓度的增加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其中 2.5kg/40m2 处理,T 处理,3.5 kg/40m2+T 处理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4.5kg/40m2 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别;3.5kg/40m2,2.5 kg/40m2+T,4.5 kg/40m2+T 各处理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对照,说明生物肥料+叶面肥处理可显著降低茶树叶片的呼吸作用,减少了茶树因呼吸作用而消耗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加大了干物质的储存量,从而提高了茶树芽头的重量和内涵物质含量,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各处理间气孔导度也无明显变化规律,其中 T 处理和3.5 kg/40m2+T 处理茶树气孔导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4.5 kg/40m2 和 2.5kg/40m2+T 两处理茶树气孔导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别;2.5 kg/40m2+T,3.5kg/40m2,4.5 kg/40m2+T 处理茶树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茶树除 3.5 kg/40m2+T 和 4.5 kg/40m2+T 处理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他各 处理茶树蒸腾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
表 6 施用生物有机肥茶树光合指标测定
3.2.2 微生物肥料
从表 7 可以看出,0.025 kg/40m2+1.5 kg/40m2,0.05 kg/40m2+2.5kg/40m2,0.025 kg/40m2+1.5 kg/40m2+T 各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0.1 kg/40m2+2.5 kg/40m2,0.05 kg/40m2+2.5 kg/40m2+T,0.1kg/40m2+2.5 kg/40m2+T 各处理茶树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 0.1kg/40m2+2.5 kg/40m2+T 处理茶树的光合速率显著低于 0.05 kg/40m2+2.5kg/40m2+T 处理,即在喷施叶面肥条件下 2.5kg 高效有机肥中加入 0.1kg微生物菌剂茶树的光合速率反而显著低于加入 0.05kg 微生物菌剂的处理,但不喷施叶面肥的条件下,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可能是叶面肥和微生物菌剂有某种协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各处理中,0.1 kg/40m2+2.5kg/40m2 处理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别;0.05 kg/40m2+2.5kg/40m2 处理茶树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0.025kg/40m2+1.5 kg/40m2,T,0.025 kg/40m2+1.5 kg/40m2+T,0.05 kg/40m2+2.5kg/40m2+T,0.1 kg/40m2+2.5 kg/40m2+T 茶树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T,0.025 kg/40m2+1.5 kg/40m2+T,0.05 kg/40m2+2.5kg/40m2+T 茶树气孔导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0.05 kg/40m2+2.5kg/40m2 茶 树 气 孔 导 度 与 对 照 无 显 著 差 别 ; 处 理 0.025 kg/40m2+1.5kg/40m2,0.1 kg/40m2+2.5 kg/40m2,0.1 kg/40m2+2.5 kg/40m2+T 茶树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0.025 kg/40m2+1.5 kg/40m2 茶树蒸腾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0.05 kg/40m2+2.5 kg/40m2,0.1 kg/40m2+2.5 kg/40m2,T 茶树蒸腾速率略高于对照;处理 0.025 kg/40m2+1.5 kg/40m2+T,0.05kg/40m2+2.5 kg/40m2+T,0.1 kg/40m2+2.5 kg/40m2+T 茶树蒸腾速率显著高 于对照。
表 7 施用微生物肥茶树光合指标测定
3.2.3 有机无机混施肥
从表 8 可以看出,处理 5.0kg/40m2,7.5 kg/40m2 茶树的净光合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5.0kg/40m2+T 茶树净光合速率略高于对照;处理 10.0 kg/40m2,T,7.5 kg/40m2+T,10.0 kg/40m2+T 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在单独施用有机无机混施肥时,低施用量对茶树光合的影响并不明显,必须加大肥量的施用量才能起到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目的,而有机物质混施肥与叶面肥同时施用,茶树光合速率增加显著,效果较好。处理 5.0kg/40m2 茶树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从以上可以看出,处理 10.0 kg/40m2,T,7.5kg/40m2+T,10.0 kg/40m2+T 在显著提高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茶树的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较好的施肥处理。处理 5.0kg/40m2,7.5 kg/40m2,T,7.5 kg/40m2+T,10.0 kg/40m2+T 茶树气孔导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10.0 kg/40m2 茶树气孔导度略高于对照;处理 5.0kg/40m2+T 茶树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5.0kg/40m2,10.0 kg/40m2,T,5.0kg/40m2+T 茶树蒸腾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7.5 kg/40m2,7.5 kg/40m2+T,10.0 kg/40m2+T 茶树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对照。
表 8 施用有机无机混施肥茶树光合指标测定
3.2.4 矿质元素肥料
从表 9 可以看出,处理 T1 茶树净光合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其他各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都显著高于对照,T1+T 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 T1 单独处理,而 T2+T,T3+T 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分别与 T2,T3处于同一水平,说明 T2+T,T3+T 处理中喷施叶面肥效果并不明显。处理T2 茶树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T3 茶树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比对照略高;其他处理茶树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的处理为 T1,T,T1+T,T2+T,T3+T,以上处理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理想处理。处理 T2,T,T2+T,T3+T 茶树气孔导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T1 茶树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T3,T1+T 茶树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T1,T2+T 茶树蒸腾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T 茶树蒸腾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处理茶树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对照。
表 9 施用矿质元素肥料光合指标测定
3.2.5 控释肥
从表 10 可以看出,处理 2.5kg/40m2 茶树净光合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其他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单独施用控释肥处理,随着控释肥施用量的增加,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单独喷施叶面肥处理和三种组合处理 2.5 kg/40m2+T,5.0 kg/40m2+T,7.5 kg/40m2+T 茶树净光合速率处于同一水平,且都显著低于处理 7.5 kg/40m2,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处理 2.5 kg/40m2,5.0 kg/40m2 茶树净光合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其他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2.5 kg/40m2,5.0 kg/40m2,7.5kg/40m2,T,7.5 kg/40m2+T 茶树气孔导度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2.5kg/40m2+T,5.0 kg/40m2+T 茶树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2.5 kg/40m2茶树蒸腾速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其他处理茶树均显著高于对照。
表 10 施用控释肥茶树光合指标测定
3.3 不同施肥处理茶叶品质生化成分含量比较
3.3.1 生物有机肥
山东茶区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芽头中低茶多酚和高氨基酸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因此,通过施肥提高茶树芽头中氨基酸含量或降低芽头多酚含量,将有利于提高山东茶叶品质的提高。
从表 11 中可以看出,处理 2.5kg/40m2,3.5 kg/40m2 茶树茶多酚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2.5kg/40m2+T 茶树茶多酚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其他各处理茶树多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生物有机肥+ T 处理比单独生物有机肥处理降低茶叶中的多酚含量效果更加明显。各处理中咖啡碱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处于同一水平,可见生物有机肥对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影响并不大。处理 2.5kg/40m2,T,2.5kg/40m2+T 茶树芽头中氨基酸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3.5 kg/40m2 茶树芽头中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 3.5 kg/40m2+T,4.5 kg/40m2+T 茶树芽头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处理 3.5 kg/40m2+T,4.5 kg/40m2+T 茶树叶片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同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于提高茶叶品质是较理想的施肥措施。处理 3.5 kg/40m2+T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2.5kg/40m2+T 茶叶水浸出物显著低于对照;其他处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表 11 施用生物有机肥茶树品质生化成分测定
3.3.2 微生物肥料
从表 12 可以看出,处理 0.05 kg/40m2+2.5 kg/40m2+T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其他各处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微生物菌剂和高效有机肥处理茶树随施肥量的增加并无显著变化,各处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处于同一水平。微生物菌剂+高效有机肥+T 各处理之间茶叶多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处理0.05 kg/40m +2.5kg/40m2+T 茶 叶 中 咖 啡 碱 含 量 与 对 照 处 于 同 一 水平; 处 理 0.025kg/40m2+1.5 kg/40m2,0.05 kg/40m2+2.5 kg/40m2 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各处理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T,0.025kg/40m2+1.5 kg/40m2+T,0.1 kg/40m2+2.5 kg/40m2+T 茶叶中氨基酸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0.025 kg/40m2+1.5 kg/40m2 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处理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处理 0.05 kg/40m2+2.5 kg/40m2,0.1 kg/40m2+2.5 kg/40m2 两处理茶叶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同时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对提高绿茶品质肥效明显。处理 0.025 kg/40m2+1.5 kg/40m2,0.1 kg/40m2+2.5 kg/40m2,T,0.1 kg/40m2+2.5 kg/40m2+T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0.025 kg/40m2+1.5 kg/40m2+T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0.05 kg/40m2+2.5 kg/40m2,0.05 kg/40m2+2.5 kg/40m2+T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
表 12 施用微生物肥茶树品质生化成分测定
3.3.3 有机无机混施肥
从表 13 可以看出,处理 5.0kg/40m2,7.5 kg/40m2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5.0kg/40m2+T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其他各处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以上分析说明,在单独施用有机无机混施肥时,较低浓度对降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交过不明显,需要加大施用量。处理 5.0kg/40m2+T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10.0 kg/40m2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各处理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7.5 kg/40m2+T,10.0 kg/40m2+T 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5.0kg/40m2 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处理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各处理中,只有 7.5 kg/40m2+T,10.0 kg/40m2+T 处理茶树中茶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同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肥效最为明显。各处理茶树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均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说明施用有机无机混施肥对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较小。
表 13 施用有机无机混施肥茶树品质生化成分测定
3.3.4 矿质元素肥料
从表 14 可以看出,各处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之间茶多酚含量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T1+T,T2+T 茶叶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T1,T2,T3,T3+T 咖啡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 T 茶叶咖啡碱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各处理茶树茶叶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1,T2处理茶叶氨基酸含量处于同一水平,T3 处理茶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 T1,T2 处理。各处理与对照均处于同一水平。本实验各处理茶叶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各处理在提高茶叶品质方面均有较显著的优势。
表 14 施用矿质元素肥料茶树品质生化成分测定
3.3.5 控释肥
从表 15 可以看出,各处理茶叶茶多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控释肥+T
处理降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效果高于单独控释肥处理和 T 处理效果。处理 7.5 kg/40m2,T,5.0 kg/40m2+T,7.5 kg/40m2+T 茶叶咖啡碱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2.5 kg/40m2+T 茶叶咖啡碱含量比对照偏高;处理2.5 kg/40m2,5.0 kg/40m2 茶叶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2.5kg/40m2+T 茶叶咖啡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处理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2.5 kg/40m2+T,5.0 kg/40m2+T 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他各处理茶叶中氨基酸喊来那个比对照偏高。处理2.5 kg/40m2+T,5.0 kg/40m2+T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的同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这两个处理对提高茶叶品质效果较好。处理5.0kg/40m2,7.5kg/40m2,T,5.0 kg/40m2+T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与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处理 2.5kg/40m2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偏低于对照;处理2.5 kg/40m2+T,7.5kg/40m2+T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
表 15 施用控释肥茶树品质生化成分测定 讨论
4.1 不同肥料肥效比较
本实验中各处理与对照相比都有一定的增加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效果,但增加幅度大不相同。其中生物有机肥+叶面肥处理对茶叶的生长、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效应最明显。微生物肥料也有较好的肥效,但不如生物有机肥,并且本实验发现,在微生物肥料处理中处理0.05kg/40m2+2.5kg/40m2 和处理
0.1kg/40m2+2.5 kg/40m2 效果差别并不明显,说明在 2.5kg/40m2 高效有机肥下,添加 0.05kg 微生物菌剂已足够,微生物菌剂分解有机物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建议此种施肥方法用于基肥施用可能效果更好。有机无机混施肥效果也很明显,仅次于生物有机肥,主要是他既含有机质又含矿物质,营养较全面,可以满足茶树各方面需要,也可以根据当地茶园情况和成本考虑选择使用有机无机混施肥。矿质元素肥料效果较明显主要是因为他含有茶树大量迫切需要的营养元素,在短时间内可起到明显的效果,特别是硫酸铝施用后肥效快,效果明显,主要是因为硫酸铝施入土壤后可以水解产生硫酸,使土壤 pH 降低,同时硫酸铝能提供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活性铝离子,满足茶树快速生长对铝离子的要求。铝元素能促进茶树根系生长,使枝叶繁茂,且当铝、磷的比例为 4:1时,茶树根系生长最好,铝元素还能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尤其是铝元素能促使茶氨酸转化成儿茶素的代谢,同时铝还能促进茶树对磷的吸收。控释肥在本试验中也有一定的肥效,但由于控释肥的释放速度较慢,所以不可能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但能长期供应茶树所需营养,因此建议茶园在施用控释肥时同时定期施用叶面肥,特别是在采茶季节,营养消耗大,配合施用叶面肥将达到更好的增产效果。
4.2 北方茶园施肥技术措施
茶园施肥应根据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状况和茶树对养分的需求特性,有目的地对茶树进行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合理供应与调解。具体实施前应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摸清土壤基础养分的丰缺状况和施入养分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淋失特性,准确诊断影响茶树生长的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再根据茶树营养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平衡,确定实施方案。平衡施肥既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效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又能防止因某些营养元素过剩而造成的浪费与土壤污染。另外根据茶树生长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集中性,并具有吸收一贮存和再利用的特性,在其生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案。基肥在 10月中下旬施;追肥第一次追施于春茶前施,第二次追施于春茶结束前,第三次追施于下夏茶结束后;多次喷肥,一般春茶 3 次,夏茶 5 次,秋茶 4次。茶园施肥的基本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配合;以春肥为主,春、夏、秋追肥相结合;以氮肥为主,氮、磷、钾及其他大量、微量元素相结合;以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相配合。其目的为: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茶叶产量,优化茶叶品质,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北方茶园施肥应结合北方茶园土壤 pH 偏高的特点,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和锰、铜、锌肥,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北方茶树需肥障碍主要是土壤条件,而在本试验中对土壤有较好的改良作用的生物有机肥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好的肥效。因此,建议在北方土壤条件较差的茶园多使用生物有机肥,同时产茶季节配合喷施叶面肥,便能解决茶树营养不良的根本问题,从而大幅度的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结论
(1)对茶树生长、增产和提高品质最明显的施肥方法是施用 4.5kg/m2生物有机肥,同时配合施用叶面肥。生物有机肥在采茶前 1-2 各月施用,叶面肥在采茶前半个月施用。在此施肥方法下,茶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均显著高于其他肥料的肥效。
(2)从茶产业发展和环保方面生物有机肥也是值得推广的肥料。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他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北方茶园土壤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生物有机肥料是可以在有机茶园中施用的肥料,完全符合优质高档茶叶生产的要求,又不污染环境,从环保角度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在施用时也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选择,如考虑到当地的特定土壤和气候条件,施用肥料的成本等,综合考虑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