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宁市2005年上半年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南宁市2005年上半年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南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05年6月28日)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集除草技术、节水保墒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具有保护土壤耕层结构和农田(地)生态环境等特点,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农业厅、区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广大农技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因地制宜,通过试验、示范,结合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动,让农民认识、了解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逐步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使我市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得到稳步发展。2005年我市计划完成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0万亩、力争完成15万亩。现在将我市免耕技术推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免耕技术推广工作进展情况:
05年上半年,我市春玉米种植面积97.43万亩,其中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6.76万亩,其中:马山2.51万亩、横县2.5万亩、隆安1.5万亩、武鸣0.25万亩。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一)免耕地杂草处理:在播种前7-10天喷施除草剂,选用除草剂一种是内吸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农达等,10%草甘膦每亩用1500毫升,41%农达每亩用300克,另一种是触杀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如20%百草枯、20%克无踪等,每亩用200毫升。要求每亩兑清水50-60公斤全田喷施。秋玉米免耕,在春玉米收获后,每亩选用草甘膦50O克或克无踪2OO克或百草枯70—8O克兑水6O公斤喷雾杀灭杂草,然后开穴施肥播种。
(二)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玉米单交种。如正大619、迪卡007、隆玉2号、西玉3号、桂单系列、超甜20号、华珍一号、美珍等品种。
(三)合理密植:春玉米一般平展型品种要求每亩种植3000-3500株,半紧凑型品种亩植3600-4200株。
(四)科学施肥:施肥遵循“以有机肥为主,长效专用化肥为辅”的原则,可采用一次性“基肥”法或“基肥+追肥”法。一般高产栽培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1000-1500公斤,玉米专用有机肥复混肥70-80公斤,再加尿素12-15公斤。采用一次性施肥时,把所有肥料用作种肥,但有机复混肥与种子须间隔2-3寸。在采用“基肥+追肥”方法时,基肥除重施有机肥和施中有机复混肥外,至大喇叭口期每亩施用尿素12-15公斤,在玉米株间打洞10-15厘米深施。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等特点,该项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农民群众种植玉米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加快我市玉米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快玉米免耕技术推广步伐,市农业局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县、城区农业推广部门把玉米免耕技术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重点、亮点来抓,认真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二)实行目标化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2005年我市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列入各地粮食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南宁市农业局与自治区推广总站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和各县(城区)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职责范围,明确工作重点,明确监督管理 措施。同时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狠抓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三)以免耕栽培技术为支撑,建立玉米无公害产业化基地 甜玉米作为新的果蔬型食品,近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横县新的农业推广项目,针对传统甜玉米种植过程中,肥料、农药使用不规范、管理粗放、复种指数低等问题,经过小区试验示范,今年在横县校椅镇那罗村、竹花村建立2个千亩的无公害甜玉米生产基地,试验示范甜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害虫和黄板粘虫等技术,并开展新品种对比示范。推广高效节本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片一年三熟(部分四熟)。主要品种为:台湾华珍一号、泰国201、美国黄金二号、先甜5号;引进试种甜玉米新品种,如台湾八珍、甜密密、泰国超甜等。同时在校椅镇草衣村建立2000亩甜玉米高产优质示范基地。采用营养杯育苗、集中连片、施用有机生物肥料,利用物理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规范甜玉米采收时间等一系列标准化操作规程,提高甜玉米产量,使质量达无公害标准。
(四)加强试验示范、树立典型
在抓好面上推广工作的同时,各县(城区)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试验、示范,对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进行探索和完善。在武鸣县两江设立了200亩的免耕技术研究区,设有南校
18、南校
15、农大108、农大68、桂单
26、桂单22等品比试验;针对免耕植株易倒伏的特点,通过喷施“玉米矮丰素”,促进玉米气生根发生早、多、壮,根层多,防止根倒伏;另一方面喷施“矮丰素”,玉米果穗以下茎秆节间短,穗位降低,株高降低,可有效预防茎倒折,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效果。在隆安县雁江,设立了“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试验示范片,对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对正大999、登海11等该县主要种植品种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马山县白山除了设立“玉米免耕、免 耕秸秆还田、玉米常耕”小区对比试验外,还设立新品种高产栽培、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多项试验示范区。
(五)创办示范样板,带动面上技术推广
典型引路,示范先行是农业新技术推广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搞好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县、城区都加大工作力度、增强技术力量搞好重点示范样板的建设。全市在马山、武鸣、横县、隆安等地建立了玉米免耕示范片6个,分别在:马山县白山镇合作村、古零镇古统村;武鸣县两江镇两江社区、陆斡镇陆斡社区;横县校椅镇那罗村、校椅镇草衣村;隆安县雁江镇镇龙庄村等。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扩大技术普及面
为进一步加深农民对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认识,广大技术干部积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技术培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优点,并制作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授课的形式在部分县、乡向农民群众介绍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及相关生态栽培模式,让农民树立了信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共技术培训班40多期,培训、咨询人数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
四、下一步计划
(一)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拟在7月初,召开一次各县(区)农技站长、中心主任会议,进一步明确下半年推广工作任务。
(二)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指导等工作,狠抓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三)加大宣传、发动工作力度,做好技术培训,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玉米免耕技术的认识。
(四)抓好示范样板,带动面上技术推广。下半年除继续巩固抓好上半年在马山、武鸣、横县、隆安等建立的6个玉米免耕示范片外,在青秀区长塘镇新建一个千亩玉米免耕示范片,扩大示范的影响力,推动面上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二篇: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
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
河池市农业局
(2005年6月28日)
2005年是我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的第三年。今年来,我市按照自治区农业厅和推广总站的工作部署,落实在11个县(市、区)146个乡(镇)实施玉米免耕推广项目,参与农民67.3万人,建立500亩以上中心示范片22个,辐射带动面上27.26万亩,占春玉米免耕原计划面积20万亩的136.3 %。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大化、都安、东兰、巴马、金城江和宜州等6个县(市、区)。如大化县今年早玉米推广免耕5.96万亩;都安县推广面积6.41万亩;东兰县推广面积3.15万亩。在推广过程中,我们以市、县政府牵头,采取行政促动、农业与科技部门联动的办法,大造声势地宣传玉米免耕的好处。在栽培措施上,我们实行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技术路线,集成组装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在创新模式方面,一是扩大研究玉米免耕节本增效范围,如在凤山、宜州开展“玉米免耕+油葵免耕”、“玉米免耕+棉花免耕”等试验示范。二是在大化、东兰、都安、金城江区等县开展免耕良种优选、新型肥料、不同播期、除草化控、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对比试验,为完善我市玉米免耕栽培积累了经验。经过全市各县的共同努力,我市春玉米免耕呈现出“多”(农民参与多)、“快”(推广速度快)、“好”(免耕效果好)、“省”(生产投入省)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推广目标。目前我市各县的玉米免耕核心示范区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田间学校”,辐射带动区成为农村科技成果展示、农民增收培训、“三新”技术推广的闪光点,带动了面上玉米增产和农民增收。
一、主要做法
(一)采用高产良种
经过几年来的良种筛选,适合我市免耕推广的玉米品种有正大619、正大818、迪卡007、临奥1号、桂单
22、隆玉2号等。综合各县的高产经验,山地(含石芽地)免耕以正大619最好(主要是抗旱性强),其次是临奥1号。平地或坡地免耕以正大818最好(主要是大穗),其次是迪卡007。上述品种在我市表现为:高产、抗虫、抗旱、适广等特性,比本地当家品种亩增产30-40公斤,增收10%以上。在各县实施中,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辐射区占95%以上。
(二)集成配套技术
1、抓好适时播种。据多年来的春播调查,我市春玉米免耕气温稳定在12-13℃以上播种才安全。如播种过早,会遇上寒潮低温冻害,造成烂苗、死苗、缺苗。若播种太迟,会影响到后造生长期与产量收成。综合我市各县(市、区)春玉米免耕的播种经验:平地早玉米在2月3—8日播种、坡地早玉米在2月15—20日播种、高寒山区中玉米在3月25—30日播种才安全避过低温天气,保证玉米生长出苗。此外,春玉米适播期的确定,还视降雨及土壤水分而定,一般土壤持水量在60-70%(田间处于湿润状况)播种最好。在适播期内若遇上特别干旱天气,播种时应施足水粪,保证一播全苗,提高玉米整齐度。
2、实行配方施肥。为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在施肥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配方施用的原则,遵循每百公斤籽粒施纯氮2.6公斤、五氧化二磷0.9公斤、氧化钾2.6公斤的规律,对严重缺磷(10PPM以下)、缺钾(100PPM以下)的土壤应增磷补钾。在高产栽培时,基肥亩施腐熟牛栏粪1000—1200公斤,水粪20-25担,复混肥30-40公斤。攻苞肥在玉米11-12张叶时亩施复混肥25-30公斤,尿素20-25公斤。
3、因品种合理密植。“适当”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关键。综合各县的密植经验,正大619、正大818、临奥1号、迪卡007等平展、大穗型品种,种植密度在3200-3400株/亩较合适。而桂单
22、桂单
30、农大108等半紧凑型玉米种主要靠群体产量收成,种植密度为3600-3900株/亩较宜。
4、注重病虫草防治。我市玉米免耕虫害主要是螟虫、铁甲虫,病害主要是纹枯病,草害主要是白花草。针对病虫草害,首先搞好预测预报,铁甲虫在我市玉米7-9叶期、螟虫在大喇叭口期、纹枯病在中后期注意防治,白花草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喷施除草剂(如阿特拉津或乙草胺)一次,可防除田间杂草,减少中耕操作,降低用工成本。两天喷药化控。其次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效果提高9-10%。
5、推广秸杆还地。为实现免耕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在前作玉米收获后将30-50%的秸杆还田覆盖于玉米大行间。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免耕地实现保湿抗旱,抑草保土。该技术在我市各县普遍推广,中心示范区推广70%以上、辐射区推广50%以上。
(三)整合推广力量
乡、村技术骨干是我市农业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农村新技术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载体。为整合市-县-乡-村四级推广力量,我们与科技部门合作,把免耕技术与“科技下乡”、“绿证工程”“阳光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以市牵头、以县带动、以乡、村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一个强大的科技队伍,弥补农村基层推广力量的不足。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现身示范”作用,市、县、乡科技人员住村蹲点,与群众打成一片,既当宣传员,又当指挥员。
(四)强化组织领导
1、及早部署抓落实。早在去年11月份,我市就召开了各县推广站长会议,把全市免耕任务分解到县。在今年春播期间,我市四家班子领导分赴各县督查农业生产,把免耕任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检查,促进了各县免耕技术的推广。
2、成立机构强服务。市、县、乡成立强有力的免耕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组织示范区与玉米加工企业协作(如巴马县长寿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生产玉米面等系列产品),帮助农民解决销路问题,调动了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县、乡农技部门积极开展技物结合,在示范区实行
“四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配药,统一指导)服务活动,保障物资供应,农民买得称心,用得放心,物化技术农民非常满意。
3、利用媒体搞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光盘录像和科技明白纸等形式搞好免耕宣传。今年来,利用市、县广播电视这一媒体,先后播放免耕技术 56次,广播电视讲座 22 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1.2万人次;举办免耕咨询134场次,听众约13万人次;发放挂图、资料
5.6万份(册);展示图板、宣传栏164块。此外,金城江区农业局还利用“乐百姓”(固定电话每月只交2元话费便可查询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电信服务功能,把免耕技术输入网中,农民在电话里就可学到免耕技术。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强化宣传,玉米免耕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三、有关免耕问题探讨
近年来玉米免耕在我市推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民自发性参与越来越多,推广面积逐年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特别是晚玉米推广成效更加显著。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是在施肥技术上,按传统的“基肥+秆肥+穗肥”方法,田间操作环节多,劳动强度大,不利于提高工效。如把传统施肥法改为“一次性基肥法”,可大大减省劳动力,农民很乐意接受。据部分县的成功经验,免耕玉米选用长效有机复混肥(缓释肥料)作底肥,可实现施肥、播种一次过,达到省工、节本、增效目的。二是推广免耕技术后,晚玉米面积扩大,玉米有待“订单”生产,建议走“领导+专家+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三是加强组织协调,采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三方”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三赢”才能持久推进玉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农民增收。
四、下一步打算
(一)及早宣传抓培训。按照自治区推广总站的部署,6月底至7月初在全市开展一次玉米免耕技术培训,计划培训县、乡技术骨干
1200人,科技示范户5万人。
(二)集中力量树典型。市、县联办玉米免耕中心示范3个,面积5000亩以上,县级示范10个,面积1.5万亩以上。
(三)多方争取求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工作支持,解决示范推广经费投入问题。
(四)创新模式促增效。引进产-加-销经营和生态种养模式,如“企业+基地+农户”、“玉米+灯+鸡”,“地头水柜+灯+鱼”等,不断提升免耕科技含量,提高我市玉米产业化水平。
第三篇:定陶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情况调研报告
定陶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菏泽市农机局《关于做好2012全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通知》精神,近日,定陶县农机局积极组织了机手、农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等在农机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免耕播种小麦苗青观摩,并对全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情况进行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定陶县现有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在73万亩,小麦免耕播种面积20万亩,2011年三秋期间通过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每亩可降低作业成本40元左右,加之节水节肥,每亩可为农民节本增效100元左右,20万亩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为定陶县粮食生产增加了2800万元的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从事其它产业创造了良好基础,而且秸秆还田的实施也改良了土壤性能,培肥了地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定陶县秸秆禁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定陶县农机局成立了以刘敏杰局长为组长,李留柱副局长为副组长,农机推广站长、农机校长、管理股长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小麦免耕播种工作的组织领导。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定陶电视、乡村广播、定陶报等媒体,以及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小麦免耕播种的重要意义,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免耕播种”农机化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杠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2011年,全县共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107台。
4、发挥农机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实施“免耕播种”农机化技术的优越性。
5、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主力军作用。在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服务过程中,通过签订作业合同,实行订单和代耕制作业服务,切实把免耕播种及保护性耕作列入规模化作业的重点项目,全面推动了免耕播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6、加强多部门协作。定陶县农机局联合县农业局,结合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多部门协作,层层明确任务,签订责任书。
三、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近几年来,虽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由于保护性耕作项目投入少、项目点分布少,社会宣传不够深入,还没有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尤其是部分党政领导、有关部门还不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意义,使这项工作还没有全面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大多数农民群众对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优点、优势还不明白、不了解,更谈不上接受。
2、机手的利益问题。经济收入是机械操作手们首先考虑的问题。一台大型拖拉机加上一台免耕机,购买成本减去政府购机补贴还需花7-8万元。同时秋种季节性强,时间短,地块小而散,造成了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从而影响了购买机具以及免耕播种作业的热情
3、作业的质量问题。由于小麦免耕播种是一项新技术,机手对播种机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等较为陌生,个别机手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和作业效益,盲目提高作业速度,造成播种深、苗带窄、镇压不实等作业质量问题,导致小麦缺苗弱苗,甚至减产,严重影响了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和示范推广效果。同时,一些免耕播种机的质量和性能不稳定,售后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也影响着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
4、工作力度问题。一方面,有的乡镇农机人员做中心工作多,农机工作少,对保护性耕作重视程度不够高,有的地方没有把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摆上位置,没有当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另一方面,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不落实,有的乡镇农机人员存在着畏难发愁情绪,工作有布置、没检查,任务和措施不落实,没有扎实地开展示范宣传、跟踪对比等基础工作。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现场演示会、观摩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点、意义;并采取印发宣传材料及科技明白纸的方式,与农民朋友算本增产增收的对比帐,使其能够真正认识到它能带给大家的好处。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需要资金做保障,建议政府部门对免耕播种作业和机械深松作业实行作业补贴。在贯彻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时,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补贴力度。
3、加大培训力度。技术培训是播种质量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农机局要组织骨干技术人员,并聘请生产厂家的技术专家,对农机操作手进行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使每一位机手都能够对小麦免耕播种机的结构、性能、使用调整及操作方法熟练掌握。同时加大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力度,农机农艺合并培训、推广、管理,将会事半功倍。
4、加大与镇村结合的力度。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小麦免耕施肥技术适合大中型农机具的大地块作业。土地适度规模的集中与整合有利于这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能够大幅度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而土地适度规模的集中必须在镇政府、村委会得组织下实施。因此,农机部门须紧密结合镇政府、村委会,在每个村庄建一个或几个适度规模的农机科技示范园,以点带面,从而实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定陶县的全面开花。(珠山玉清晓荣)
第四篇:崇左市2005年上半年玉米免耕工作情况
崇左市2005年上半年玉米免耕工作情况
崇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05年6月22日)
我市石山地区一般以玉米为主食,全市常年种植玉米约80万亩,其中春玉米60万亩,中晚玉米20万亩。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效、赶上季节、保墒抗旱等优点,在自治区推广总站的指导下,我市2003年引入该技术在天等、大新试验试种,由于节本增效十分明显,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推广面积在逐年扩大,这对加快我市免耕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推动玉米生产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以天等县为重点示范,认真做好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上半年完成玉米免耕种植面积2.86万亩,同比增加2.5万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玉米免耕完成情况
今年我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指导性任务是5万亩,力争完成8万亩。到5月底全市落实玉米示范点39个,面积0.516万亩,其中示范面积10-30亩17个,面积0.051万亩,示范面积30-100亩16个,面积0.08万亩,示范面积100-500亩4个,面积0.165万亩,示范面积500-1000亩2个,面积0.22万亩,示范点在天等县天等镇稻乡村和进结乡;实际完成玉米免耕栽培2.8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2.5万亩。
二、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今年自治区把玉米免耕技术定为农业重点推广的实用新技术之一,分配到我市的指导性任务是5万亩,力争完成8万亩。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把今年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要列入各地粮食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县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政府、农业、财政等部门领导担任小组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职责范围和工作重点,形成全市通力抓好玉米免耕的局面。天等县财政还从支农经费中拨出3.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保证免耕工作顺利进行。
(二)做好计划与落实。年初我们把今年玉米免耕栽培的指导性计划下发到各县(市、区),并制订了2005年免耕技术推广的实施方案,将试验示范推广计划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各县(市、区)、乡(镇)、村,3月初,市农业局组织了相关人员对各县(市、区)落实玉米免耕技术推广示范样板进行检查,对技术推广进展情况以进度形式报市农业局,汇总后上报市委、市政府,得到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三)、加强技术培训。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利用办班培训、录像、墙报、黑板报、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免耕技术的优点和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群众免耕意识和免耕栽培水平。据统计,全市开展技术培训班127期,培训人数861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5万份,发放VCD光盘1000张,出版宣传墙报31期,接待技术咨询3万人次。
(四)抓好示范样板工作。由于玉米免耕抛秧技术在我市试验示范时间较短,要大面积推广必须通过示范带动。我们因地制宜,严格按照技术方案、技术规程要求,在天等县建立了1000亩以上连片的免 耕示范样板点2个,即天等镇稻香村1000亩、进结洞宁玉米良种繁殖场1200亩。示范片采取统一播种,统一喷药,高标准、高规格建设。目前示范片内玉米长势喜人,示范效果十分良好,群众反映强烈。其中进结洞宁玉米良种的示范点,2000年以前,每年种植玉米主要靠机耕和牛耕,费工费时,成本高经济效益低。2001年以来,该场引进玉米免耕技术后,少部分职工对免耕持怀疑态度,仍然按常规翻耕种植,待玉米收获后通过对比,应用免耕技术的玉米比常耕玉米出苗率高,生长健壮,产量高,而且每亩减少翻耕成本费用50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他们心服口服。今年上半年,该场种植的1200亩玉米制种全部采用免耕技术,目前玉米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五)抓好品种试验工作。为了探索我市不同玉米品种实施免耕增产增收效果,我们在天等县进行了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几个当家玉米品种种植对比试验,主要试验示范品种有迪卡007、正大619、正大818、辽丹933、中玉9号等5个,待今后验收总结,取得成效后在全市推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形势严峻。目前高温多雨,玉米病虫害极易发生,特别是玉米铁甲虫、蚜虫、纹枯病等,稍不留神就会大面积爆发,造成灾难行后果。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免耕技术进一步推广。由于开展技术宣传、培训、试验及示范样板经费缺乏,致使示范样板数量、面积有限,辐射面窄,给全面推广带来一定难度。三是各县玉米免耕技术推广进展不平衡。天等县推广的进展较快,上半年就完成了2.85万亩,比分配的指导性计划多1.5万亩,而其他县(市、区)上半年仅有零星种植,发展极不平衡。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全面完成推广计划。今年力争完成8万亩,下半年中晚玉米计划推广免耕技术5.2万亩以上。
(二)继续搞好示范样板。下半年计划建立千亩高产示范样板片3个,地点拟定在天等县天等镇镇稻香、四维村和进结洞宁场。
(三)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提高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的普及率。
(四)做好免耕品比试验数据的收集。我市玉米免耕品比试验在天等进行,下步要加强技术力量,重点跟踪观测并收集试验有效数据,不断探索我市玉米免耕技术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案。
第五篇:邹城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工作浅析
邹城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工作浅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依托机械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实施硬茬播种和施肥的耕作技术,其技术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少耕免耕,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风蚀和地表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投入,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邹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14.4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4.8万亩。邹城市自2006年引进两台免耕播种机进行200亩试验,至目前已拥有小麦免耕播种机94台,2009年实施免耕播种小麦达5.8万亩。
邹城市几年推广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在增收、节水、节肥、省工及环保方面效果明显,据测算每亩可节本增收约140元。其中免耕播种的小麦边行优势明显、株高降低、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09年测产表明,免耕播种小麦产量比传统播种增加24.62公斤/亩,增产4.45%;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6%;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工序2-4道,降低作业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近年来,在农机部门的积极努力下,邹城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该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该技术在邹城市的进一步推广实施。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干部群众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认为土地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还可蓄水抗旱、灭草和消灭病虫害,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持怀疑态度;有的片面地把免耕播种或秸秆还田等单项技术的应用理解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二是机具受制约。小麦免耕播种机价格高,部分经济落后的镇村农民购买能力有限,全面推广困难较大。另外,由于免耕播种机需要同时添加麦种、肥料及调整用量,播种机幅宽与地块大小不适宜及机具自身因素等,造成作业效率不高。三是服务不完善。由于免耕播种机操作相对复杂,绝大部分机手存在着操作不熟、调整不当、保养不到位的问题,机械出现故障后机手排除不了,厂家技术人员服务不及时,另外免耕播种机个别部件损坏后市场上买不到,厂家发货要等较长时间,影响机械使用。
今年,邹城市计划实施小麦免耕播种8万亩,为切实做好今年及今后邹城市的小麦免耕播种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改变耕作观念。要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基地、组织培训班和适时组织群众开展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认识,转变传统耕作观念。
二是加大补贴力度,加快技术推广。建议各级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购买机具的农户累加进行补贴,减轻农民的购机负担;同时对实施免耕播种作业的农机手给予每亩20元的作业补贴,有效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大力推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和订单作业,实现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的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
三是加强示范引导,扩大推广效果。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扩大示范规模,切实做到镇、村都有一定规模的示范田,建议组建农机作业队及农机作业小组,到示范点试验示范,统一进行作业。同时,召开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让干部群众从试验田中看到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推广。
四是培育专业组织,优化农机服务。加大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保护性耕作专业组织,吸引农机大户投资,同时,农机部门与厂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要求厂家每年适时对新机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在播种季节派驻专门技术人员,准备好必要的易损件,为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