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民办学校陷入“两免一补”困境
农村民办学校陷入“两免一补”困境
从1200人到800人,再到400多人„„眼看着在短短时间内,学校生源骤然流失,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张小庄育才学校校长宋汉超心急如焚。
不止宋汉超,今年春节后,河南省多位民办学校校长同样跌入了难以名状的焦灼状态。他们四处奔波,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找律师、问专家,目的只有一个――为自己投资兴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争取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权利。
然而,收效甚微。
“再过一个多月又要开学了,如果再争取不来政策,县里仅剩的50多所民办学校又得倒闭一批了!”在人民政协报社近日举办的“21世纪教育沙龙”上,40多名来自河南的民办学校校长紧急呼吁。
众多民校面临生存危机
张小庄育才学校是所小有规模的民办学校。开办者宋汉超也因此多了一重身份――宁陵县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然而,学校的平稳发展在今年年初起了变化。
春节刚过完,宋汉超就接到同行电话:“教育局通知说,今年的‘两免一补’取消了!”“不可能?!”宋汉超坐不住了,撂下电话就往教育局赶――“如果这个政策真停了,要不了多长时间,民办学校就会大批关闭!”
宋汉超的担心来自两年前的一次政策“**”。
那是2005年“两免一补”出台之初,由于无法享受政策,河南省的民办中小学一度遭受冲击,不少学校生源流失。后来,民办学校联合请愿,才最终和公办学校同样享受到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
2007年,国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推行“两免一补”惠民政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再允许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按照媒体的说法,这是继2005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进一步扩大受益面之后,今年又把受益群体扩大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农村孩子的惠民政策。我们依此认为,民办学校还能和以往一样,继续享受‘两免一补’。”
因此,2007年春季开学时,除了30元书费外,宋汉超的学校再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其他民办学校也是一样,仅向学生收取了几十元的书本费。
然而,2007年2月14日,河南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07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的通知》,民办学校这次被排除在“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范围之外。
这一规定直接引自财政部、教育部2006年1月19日颁布的教财[2006]4号文件。文件规定,“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对象具体包括:国贫县农村地区(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非国贫县(市、区)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农、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
得知这一消息,已经是今年春季开学约1个月后。从开学至今,所有的民办学校都靠着几十元收费维持学校的运行。政策上的“区别对待”,使民办学校面临的状况变得严峻起来。
“在鹿邑县,由于不能享受政策,民办校学生纷纷转入公办校就读,生源流失达30%以上。”鹿邑县民办学校代表丁海良说。而在商丘市,2005年前全市民办学校还有500多所,2005年的**已使300多所民办学校倒闭,截至目前仅剩80多所。“如果再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倒闭的还会更多。”
农村民校并非贵族学校
“同样是接收农村孩子就读,为什么民办学校就不能享受国家政策?”民办学校的校长们表示不满,为争取权益,他们纷纷要求讨个说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它保障的是每一个适龄学生应该享受而不可让渡的权利„„
濮阳市民办教育联合会会长、南乐县新世纪实验学校校长谷萃健认为,民办学校不能享有“两免一补”政策,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偏见:民办学校都是贵族学校。“其实,大城市或者富裕地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农村地区却绝非如此。”
“在鹿邑县,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全县适龄儿童的15%左右,其中各校的‘留守儿童’均占50%以上,部分学校更是高达90%以上。”丁海良表示,由于大批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都选择在校住宿,民办学校的寄宿制恰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来自农民家庭的生源也自然成为农村民办中小学的“生存命脉”。
此外,农村学校实行“撤点并校”后,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随之产生了一批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就近读书的机会,民办学校已和公办学校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分布格局。“在河南境内,目前就有100公里以内只有一所公办学校的情况,如果学生真要去这所学校上学,得走八九个小时的路程。”
“遗憾的是,因为‘两免一补’政策没有惠及民办学校,为了节省支出,这些农家孩子只能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读书。在大量民办学校倒闭的同时,公办学校却又不能满足这些留守儿童寄宿制、近距离上学的需求。”
目前,坚持下来的农村民办学校也是举步维艰,经费压力一天大过一天。据了解,大多数学校的收费在50元到150元不等,教师工资在600元到1500元不等。但由于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现在一部分学校连基本的办公费都支付不起,教师的工资更不用说了。“今年春季学期结束时,鹿邑县已有10多家民办学校倒闭,如果问题再得不到解决,秋季开学还会有一半以上倒闭。”
“更关键的是,这些民办学校的倒闭,将使鹿邑县15%的学生没有学上,大量学生面临辍学,也意味着政府最终不得不为这部分孩子埋单。这对政府来说,其实是一个更为沉重的负担。”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
这场**暴露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进入义务教育免费时代后,民办中小学是否应该与公办学校一样,得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胡平平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新《义务教育法》修订之前,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办法,2004年至2006年的“两免一补”政策强调的是对农村特别贫困孩子的援助,因此特别强调政策落实到个体;《义务教育法》修订之后,政府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得到强调,中央财政主要用于资助地方政府进行教育资源整体更加均衡化的布局,而非对个体的资助。
以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两免一补”的钱应该给每一个适龄儿童。公共财政具有对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合法学校提供经费资助的法律责任。根据新《义务教育法》,接受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适龄儿童、少年在任何一所国家认可的学校接受的都是义务教育。
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三款“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四款“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以及第四十二条第一款“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的规定,不论是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都应该包括在“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之内。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农村民办学校是否应该享受“两免一补”,仍然缺乏权威的解释。
而在民办学校校长们的奔波下,从今年5月开始,河南省各地开始在不同程度上把民办学校“两免一补”的钱以奖励的形式下发给农村民办学校。目前,除商丘市民权县、周口市鹿邑县、驻马店市上蔡县等县以外,各地均以各种形式将“两免一补”的钱下发给了民办学校。
但是,当地给这笔钱的原因,不是基于《义务教育法》,不是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而是因为民办学校为义务教育作出了贡献,以奖励的形式下发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纠正这种观念,那么民办学校的合法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民办学校校长们认为。
(摘自2007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插图:姚腊远)
责编:子丑(本文编号:406)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尴尬
五大怪像: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尴尬
记者日前在黔、桂、川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始于2001的“两免一补” 政策,已惠及3600多万农村贫困学子。但记者同时发现,一些地方在实施这一“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致使政策执行走样,出现五大怪像。
怪像一:学生与家长越欢喜,学校和政府越头疼。近年来随着一费制、“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惠泽学生政策的连续实施,筑起了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一道安全保障网,广大贫困学生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但记者同时发现在学生、家长“喜上眉梢”的背后,承载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以及地方政府却“愁眉苦脸、步履维艰”。
原因何在?一些教育系统的干部反映,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原本就严重不足,一费制让很多学校收费“浓缩”,紧接着实施的“两免一补”再次让这些学校经费“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求这些惠泽学生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经费“缺口”,由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但现实情况时,中央和省级财政都能按时按量保证,问题在于多数市、县因“负担过重、财力有限”不能完成任务,甚是愁煞了学校和地方政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央政策不能违抗,另一方面学校却“揭不开锅”。
怪像二:“两免一补”当成奖学金。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对“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不到位,管理松散,有的学校将“两免一补”补助金当成奖学金,奖励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学生家长反映“„两免一补‟本来是让那些家庭贫困学生能读得起书,也就是说,补助的对象首要条件是„家庭困难‟,而不是„学习好坏‟。”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该补助的有些学生没有享受到,而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好,也根本不需要补助。
怪像三:在校学生退学,在家等“两免一补”指标。记者了解到,由于“两免一补”指标有限,加之每个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比如同一个村有的学生享受了,有的没有。结果,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的学生家长,因为对“两免一补”不是很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让孩子从学校回来,到啥时候学校给了指标,再去上学。”这种现象,一方面让学校哭笑不得,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导致辍学人数增加。
怪像四:补助金“撒胡椒面”。正是因为有的学生享受了,有的学生没享受,会使一些学生及家长产生不理解,甚至不满情绪。为了减少麻烦,一些学校索性采取的办法是,与其让有的人不满意,还不如“撒胡椒面”,大家都分得一点,当“好好先生”。总之,到书发完钱散光为止。具体表现在,甲免了教科书,乙就免杂费。
怪像五:将享受“两免一补”当筹码,搞人情关系。记者了解到,产生这种怪像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上级领导打招呼,直接指明要求负责人给某位同学进行照顾;二是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两免一补”,负责人接受一些学生家长的吃请,致使一些没有“意思意思”的学生靠边站。
第三篇:两免一补工作总结
“两免一补”工作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关于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从九月份开始全面落实了2010~2011学上学期“两免一补”的各项工作。迄今为止,此项任务已顺利圆满完成,深受社会的赞誉和家长的好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校通过标语、广播对“两免一补”的政策及工作进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并召开了学校行政会议,班主任老师会议,明确了“两免一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并按文件要求把“两免一补”指标全面落实到了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宣传了相关知识,让广大家长了解到 “两免一补”的意义和内容,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以加强群众对“两免一补”工作的监督。
二、摸清学生情况,确定“两免一补”名单
针对我校学生人数众多、学生来源广的情况,为把“两免一补”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我校在八月份就开始布置对贫困学生的摸底工作,组织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学生家庭,了解贫困生的情况,准确把握救助标准,使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救助。教师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冒着酷暑走访了班上每一个贫困的学生,了解到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班上资助学生的名单。
最后经过各班的上报情况,我校经过严格的核实确定了“两免一补”学生名单,按上级要求输入电脑,并用电子表格的形式统一造册,按时报县教育局审批。
三、遵照文件规定,规范工作流程
我校对“两免一补”自始至终按要求认真遵照文件规定,严格规范工作流程,适时进行督查。8月下旬我校已基本完成了申请、核实、审批工作,确定了救助名额和对象。开学前夕,我校办好了“两免一补”公示栏,将“两免一补”的相关政策和各个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的情况按班级分布进行了公示。报名时,对受助对象当场减免了书杂费,所有“两免一补”经费都列抵了学生的学杂费,并在学校开出的学生缴费收据中得到了体现。同时,我校对所发的“免费教材”,还加盖了“免费教材”的印章。校领导对各班的 “两免一补”工作及时进行了督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我校再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个别学生还实现了零交费上学,切实把党的“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享受到“两免一补”的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政府报恩。
官渡镇中心小学
2010年12月
第四篇:两免一补自查报告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自查报告
根据 教体局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执行情况自查通知的要求,我学区按照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 “两免一补”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学区2009年春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785人,小学生1256人,减免教科书2041套,享受寄宿生补助245人次,补助资金86625元;2009年秋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729人,小学生1022人,减免教科书1751套,享受寄宿生补助234人次,补助资金87750元,2010年春季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729人,小学生1022人,减免教科书1751套,享受寄宿生补助 310人次,补助资金116250元;2010年秋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814人,小学生855人,减免教科书1669套,享受寄宿生补助 334人次,补助资金125250元,2011年春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814人,小学生855人,减免教科书1669套,享受寄宿生补助369人次,补助资金183000元;2011年秋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690人,小学生692人,减免教科书1382套,享受寄宿生补助269人次,补助资金134500元2012年春季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690人,小学生692人,减免教科书1382套,享受寄宿生补助 243人次,补助资金,185500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我学区自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以来,学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各学校校长为组长领导小组,了解学校帮困学生的情况。明确了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落实专人负责具体操作,要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制。
(二)规范流程,加强管理
一是成立了“两免一补”评审领导小组,由班主任、教师代表、贫困生家长代表、群众代表、学生代表等成员组成,严格把关。二是坚持“三公示”,即公示贫困生界定标准,公示贫困生评审情况,公示评审结果。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规范免费教科书发放流程,保证资助名额分配,贫困生评定,教材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开透明,使之成为一项“阳光工程”。三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自下而上,具体到每一名贫困学生的动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全校所有贫困生都纳入管理系统,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三)建全制度,加强管理,形成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
1、学校对申请、受理、审定、登记、办理、结算、备案等环节,建立起相应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的工作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困难学生不被遗漏,确保每一个特殊困难学生都受到特别关注,得到特别关爱。
2、学校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跟踪了解,及时掌握受助学生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更好地落实帮困措施。
3、学校每学期末对帮困助学工作开展一次全面的自查、梳理、总结,结清帮困经费,及时调整和优化帮困助学工作的措施,不断提高帮困助学工作水平。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一项“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学区通过自查深深认识到这项政策的意义,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操作流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身上,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二0一二年五月二日
第五篇:两免一补承诺书
“两免一补”承诺书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把“两免一补”工作办成“阳光工程”。我做出如下承诺:
1.认真宣传“两免一补”政策,达到四知——领导知、教师知、学生知、家长知。2.如实上报班级人数,不虚报、不冒领、不套取国家资金。
3.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按照民主、公平、公开原则确定“两免一补”对象。4.按规定正确使用公用经费。
以上承诺,如有违反,愿受一切处分!
承诺人:
2015年12月2日 乌鲁木齐市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