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

时间:2019-05-14 01:4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

第一篇: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

武威市水土保持监测初探

冯光华

(武威市水土保持工作站,邮编733000,E—mail 地址wwswfgh@163.com)

摘要:本文在对武威市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全市如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动态监测重点以及财政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监测 策略 武威市 武威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 1.1 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现状

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祁连山余脉毛毛山乌鞘岭为界分为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

武威地形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有灌溉绿洲、中高山草地、祁连山天然水源涵养林、浅山丘陵以及荒漠和沙漠。总体上分南部祁连山区、中部绿洲区和北部荒漠沙漠区三种地貌类型。

武威市国土总面积3.3万km2,土地利用现状是:耕地378.8khm2,占11.47%;园地7.7 khm2,占0.23%;林地242.3khm2,占7.34%;牧草地1021.4khm2,占30.9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4khm2,占1.34%;交通用地15.3khm2,占0.46%;水域43.9khm2,占1.33%;未利用土地1548.8 khm2,占46.9%。全市森林覆盖率12.06%。

武威土地利用中山旱地113.8 khm2,川旱地22.5 khm2,干荒漠641 khm2,荒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沙地等未利用土地1299 khm2,总计达 1 2076.3 k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这些土地都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

武威深居内陆,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自西南向东北多年平均降水量 610mm---60mm,蒸发量1400mm--3040mm。降水稀少,且与植物需水期严重错位,蒸发强烈,水旱风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石羊河流域的负荷日益加重,对水土资源过渡地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整个流域内沙漠向绿洲推进,农区向牧区、林区推进,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土地荒漠化的态势日趋严重,水源涵养系统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武威市水土流失面积2.3万km2,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地70%,其中水力侵蚀面积0.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万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和78%。1.2 水土流失的危害

1.2.1 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减退

据测算,在南部山区年流失表土厚度天祝县为1.5mm,古浪县为3mm,凉州区为4mm。每流失一吨表土就流失土壤中的氮、磷、钾约23kg,以次推算,山区侵蚀面积0.6万km2,每年流失表土约1550万m3,折合2328万t,流失氮、磷、钾约52.5t,由于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大大下降。1.2.2 蚕食土地

由于水土流失,现代侵蚀沟不断发育和增长,沟头前进,沟岸扩张,2 每年使大量的沟头地、沟间地不断沦为沟壑,成为不毛之地。据《甘肃省武威地区小流域普查成果汇编》资料显示,境内石羊河流域沟壑密度达1.59km/km2。

北部荒漠区风沙线长654km,沙丘以每年6-8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强烈的风蚀使农田、荒山、荒滩和干旱草原不断沙化。境内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面积高达2.22万km2,占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总面积的76%。1.2.3 地表水大量流失浪费

水土流失是河川径流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武威境内六条山水河年均径流量日益减少,进入下游民勤县的水量已经不足五十年代时的1/5,迫使中下游地区通过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生存和发展。1.2.4 造成水库河道的大量淤积

据测定,石羊河流域内西营、杂木、黄羊三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0.32-1.0 kg/m3、汛期(6-9月)为2kg/m3;古浪河2.7 kg/m3;大靖河12.4 kg/m3。因河床坡降大,携带泥沙多,渠道、水库淤积严重,给水库灌溉、防汛带来了很大危害。全市20座中小型水库,总淤积量占总库容的近20%,已有8座水库因淤积报废或水源枯竭,发挥效益较好的水库中,淤积最严重的已超过总库容的50%,不得不进行加高加固处理。1.2.5 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流失导致的山洪,或冲垮桥涵、路基,或冲毁河堤、耕地,或淹没农田、冲垮房屋。沙尘暴造成的庄稼被埋没、农作物大面积倒伏等危害更是屡见不鲜。2005年民勤县共发生沙尘暴17次,八级以上大风 3 7次,风沙共造成55.6khm2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0.3 khm2,重灾面积13.4 khm2,经济损失达21443.7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3831.7万元。发生在5月4日的一次沙尘暴风力达八级,平均风速11.5m/s,瞬时风速17.5 m/s,使38 khm2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达11286.4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986.4万元。2 水土保持监测的必要性

武威市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威人民长期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全市封育保护面积104.7khm2;北部沙区营建防风固沙林带380km,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有效保护沙区农田93.3khm2;中部绿洲配置农田防护林36.7khm2,建成了133.3 khm2林网化农田;南部祁连山区扩大森林面积25.1khm2,保护天然林228.7khm2,累计建设“三田”(梯田、沟坝地、砂田)30.4khm2,修建涝池1692个、谷坊312道,综合治理小流域22条,小流域治理程度达29.1%;全市建成了自然保护区4个。

但是长期以来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掌握的不是很清楚,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影响了防治效益的正常发挥,类似“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生态建设怪圈普遍存在。因此,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开展水土流失监测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研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分区制定 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科学地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国家生态建设及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水土保持监测的思路和策略 3.1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的统一指导下,建成一个覆盖全市的能够开展辖区内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监测体系,实现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与预报。3.1.1 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和信息系统

武威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和分布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监测点两个层次组成。监测点的布设要充分利用水文系统广泛分布的测站,利用小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临时监测点,利用科研院所、林业部门、国土部门相关的站点。

在保证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武威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市、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土流失预测评估、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决策的信息化水平。3.1.2 配置监测所需的软硬件设备

监测设备主要有观测和试验设施、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与传输设备等。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武威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已配备了电脑、扫描仪、GPS、GIS等部分 5 信息采集和处理设备,要进一步配置风速风向仪、雨量计、降尘缸等直接用于定位监测的仪器设备,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3.1.3 规范管理,保证监测工作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和监测工作年报制度,包括监测工作总结制度、监测网络管理制度、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报告制度、监测成果认证制度、监测成果定期公告制度、监测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制度等。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开展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3.1.4 建设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

积极向全国水土流失试验观测数据库、区域水土流失数据库、全国水土流失动态数据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数据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数据库提交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监测成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小流域普查成果等各类监测信息,为实现我市的水土保持信息化奠定基础。3.1.5 建立监测预报技术队伍

通过业务培训、项目协作和考察学习等形式培训监测技术人员。通过培训使监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监测设施使用与管护、设备操作、数据采集技术与分析方法,为及时采集数据、准确处理数据、安全管理和快速传输信息等提供人才保障,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做到反应灵敏、监测准确、预测可靠。监测队伍推行持证上岗、岗位聘任、定期考核制度。3.2 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2.1 跟踪监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武威境内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梯田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要跟踪监测这些工程实施的各类防治措施类型、数量、质量,措施落实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条件与生活水平的效应,为水土保持项目评价、水土流失防治规划和治理措施配置、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3.2.2 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监测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结论是评价水土保持方案优劣和衡量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重要依据。要重点对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扰动地形地貌、水系和地表植被的水土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道路、水利水电等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是:水土流失面积,弃土弃渣位置、数量,造成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和防治效果等。3.2.3 开展典型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监测

选择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精细设计,设立监测点,定位监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在获取典型小流域监测数据的同时,选取石羊河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支流,建立影响水土流失因子动态变化的图形库、数据库和水土保持知识库,结合水文、泥沙和气象监测结果,综合分析,提供入支流的泥沙来源和数量,为流域和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工程保护提供决策信息。3.2.4 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定位监测

在土石山区、干旱草原区、走廊平原亚区(含风沙区)等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设立常规监测点,深入研究大风、降雨、土壤、地形、植被和耕作等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准确、系列化的数据。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干旱区、北部风沙区绿洲边缘要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危害及其发展趋势的监测。

3.2.5 加强联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协作机制

水土保持监测是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因此,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单位要与教学、科研等单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科技含量。同时要与水文、国土、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紧密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植被覆盖、水文泥沙、土地利用等已有的监测成果,服务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3.3 财政支持,保障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主要任务是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纳入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组织实施,要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常规监测项目予以财政支持,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水土保持管理单位也要发挥技术优势,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承担和争取多方面的监测任 8 务,多渠道增加监测预报的资金投入。参考文献:

[1]裴俊福,等。甘肃省武威地区小流域普查成果汇编。武威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站,1994。

[2]宋子成,等。武威土地资源。武威地区土地管理局,1995。

作者简介:冯光华,甘肃武威市人,生于1970年,副站长,工程师,现从事水利水保管理工作。

附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武威市东大街市民路81号武威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冯光华。联系电话:0935-6962233(办)***(手机)

第二篇:沈卫荣: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花送别冯其庸先生

沈卫荣: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花——送别冯其庸

先生

一阵恍惚,我仿佛看到冯先生就站在我的面前,像平常一样带着慈祥的微笑看着我。一激灵,我惊讶冯先生怎么那么快就进入中阴境界了呢?难道他想在西行之前,以意识身,再一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遨游世界?近两年中,我不止一次地听他念叨着要重回故乡,惜终未成行,这是先生的心头遗憾。现在,先生终于摆脱了多年腿脚不便之累,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了。而他想去的第一个地方一定就是故乡无锡,可是,先生的家乡前洲离着甘露还有三四十里地呢。甘露是师母夏老师的故乡,莫非先生西行前,也想顺路到岳母家看看?冯先生,前洲人为有您这样一位好儿子而自豪,甘露人为有您这样一位好女婿而骄傲,凡无锡人都以您为荣,您老人家走好!

当我写下以上这段文字时,我想冯先生此时又一定已经离开他深爱的故乡,开始独自前往他梦牵魂系的西域遨游。一位不世出的江南才子,却如此钟情于西域的山水文化,这早已成为中国学术界、文化界的传奇。冯先生曾十下西域,最后一次出行时虽已年逾八旬,却依然像年轻人一样风餐露宿于罗布泊中。他一生留下了大量有关西域的诗文、摄影、绘画和学术作品,还领天下风气之先,倡导大国学理念,将西域研究纳入国学范畴,推动了中国西域历史语言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除了故乡,冯先生最想去的一定就是广袤和壮美的西域,他大概还想再一次踏着玄奘大师的足迹,走一遍连接东西文明的丝绸之路。冯先生,像您这样的上根利器,本可超越中阴,直接成就的,在您回到故乡、走过西域之后,现在可以放心地一直往西走了,那条路直达阿弥陀佛的净土——西天极乐世界!2007年沈卫荣前去瓜饭楼拜访冯先生,摄于楼下客厅

余生也晚,有幸得识冯先生则更晚,至今也不过十一二年的事。然而,冯先生却是我一生的贵人!要不是冯先生于2005年底招我回国,给我创造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学术平台,真不敢想象今天的我又会在世界哪个角落漂泊?海归十余年间,如果说我在学术上、教学上略有所成的话,全赖先生对我不遗余力地提携和关心。昨晚从一位无锡朋友的微信上看到,仅在十几天前她去探望冯先生时,先生还对她提起了我,说“他是个了不得的人,学问很好,当年特意邀请他回来担任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培养了很多人才”。我知道,这样的话,先生对很多人都说过,每次听到朋友们向我转述先生这样的话时,我都忍不住会脸上一阵阵发红,惭愧不已。每次我都把先生这些诚挚的话当作对我的勉励和期待,让我在治学、处世时都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总想着要努力把先生嘱咐的每一件事情做好,绝不能辜负了先生对我的一片殷切期待。

这十余年间,我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曾前往位于京郊通州芳草园的瓜饭楼中去拜访冯先生了。每当我有新的学术成果问世,我都会想在第一时间去向先生汇报,每当有了新的学术想法和计划,我也都会想在第一时间听到先生的指示和支持,而每次与先生见面都如沐春风,每每得我所愿,尽兴而归。很多年间,不管我们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或者汉藏佛学研究中心有什么重要的学术活动,先生都会不辞辛劳地从通州赶进城内参与,并即兴发表讲话。他那一口标志性的无锡普通话听起来总是那么的自然、亲切,那么的条理清晰,给了我们很多的愉悦、鼓舞和启发。

实际上,我初识冯先生时,他就已年逾八旬,但此后近十年间,时间对先生好像是静止的,除了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以外,他的思想一如既往的清晰、活跃,容颜和神情也都没有很大的变化,我一直相信冯先生会比季先生更加长寿的。直到2015年秋,当我结束在德国一年的学术访问回国后去瓜饭楼探望先生时,才发现先生真的是老了,不但已经不良于行,而且还近乎失聪。以前先生习惯于在楼下坐着和我们说话,不温不火、娓娓道来,此时却只能在楼上躺着见我们了,说话时又生怕我们听不见而大声喊叫着,让我们每次都不忍待太久,生怕连累他太疲倦了,而先生却总是觉得言犹未尽,每次都恋恋不舍。2015年秋沈卫荣从德国回京,前去瓜饭楼拜访,此时冯先生已只能在楼上躺着和他对话了

而在2015年之前的这十年间,先生完全不像是一位年已耆耄的老人,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忙着撰写学术论文、创作诗文和书画作品,并整理、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他的学术热情和工作效率之高,都是我辈年轻人所望尘莫及的。2012年,当三十四卷之巨的先生文集《瓜饭楼丛稿》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以后,我们都以为他从此要放慢脚步、颐养天年了。没想到随后的几年内,九十高龄的先生还是一本接一本地整理、出版各种类别的著作,所以我每次去见他都满载而归,至少会得到他刚刚问世的一种新著。

由冯先生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以来十余年间,经历了不少风雨,但先生始终是国学院的一面旗帜,甚至可以说是中流砥柱。他为国学院的成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个人就撑起了国学院的半边天。若没有他的大国学理念和作为学术、文化大家的表率作用,若没有他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很难想象国学院能够得到社会如此之高的认同,以至发展壮大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规模。冯先生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理念,始终是国学院师生秉持的办学方针。如果我们今天要来回顾国学院这前十年的历史,那么冯先生绝对是这段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亮点。

虽然,先生的外表就像是一位慈爱的邻家老爷爷,可他的道德文章却赋予了他掩饰不住的风采和魅力,见者无不如春风扑面。国学院所有的老师,不分专业,都敬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院长,所有的学生,不分男女,都热爱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不久前,我在微信上看到网友张贴的一副李鸿章题写的对联,叫做“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花”,非常喜欢,愿引为人生追求的最理想境界。今天,我想,若用这副对联来形容冯先生一生的道德文章,该是多么的贴切啊!他可真的是道德如玉,文章似花啊!只可惜如今我再不能让冯先生亲自来题写这副对联,给我留下一个可以天天直面观修的千古念想了。与先生交往的这十余年间,我们每次见面谈的似乎都是学问上的事情,可事实上我对先生学问惟有高山仰止的崇拜感,感受更多的是那份浓厚的乡土和乡亲之情。蒙先生厚爱,我曾敬陪《冯其庸文集》编委之末席,翻阅过先生一生精彩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先生学问之博大精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先生作品中凸显出的那股诗酒豪气和那份诗情画意,更是我望尘莫及的。冯先生六艺皆精,而我却一门不通,故绝不敢说我与先生在学问上有师生之谊,我与先生在学术上的差距也绝不是可以用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来搪塞的,其中透出的更是一种学术传统的断裂。冯先生传承的是以无锡国专为标志的产自江南的优秀文化和学术传统,他在红学研究上的学术成就和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杰出才艺使他成为名闻天下的一代文化艺术大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乡文化传统自小对他的熏陶。作为先生的一位后辈小老乡,我由崇拜冯先生的学术和才艺,进而也对养育了我们的江南故土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敬重感,更为今天的江南已经丢失了这种优秀的人文传统而难过。

从2005年秋第一次踏进瓜饭楼开始,我就是先生的铁杆粉丝。虽然我对书画艺术没有专业品鉴能力,但人若问我当今天下书法谁是第一人,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冯先生,因为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散发出了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圆融了温婉、灵动、俊美和洒脱等多种江南才人独有的气质。人若问我当今天下画家又是谁堪称天下第一,我一定也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冯先生,因为冯先生画中凝结的西域山水的磅礴和壮美之气,是我在别人的画作中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先生笔下的一串葡萄、一束山花都透出别样的西域风情,看着让人生起无尽的欢喜。曾经在先生出版的一本书画集中见到过他题写的“长江有天堑,江南出才子”一联,字迹异常遒劲有力,让我眼睛一亮,并深为之感动。这大概是向来十分朴素、低调的冯先生难得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显露出江南才子的那份自信和豪迈之情,而他的这份情怀也令我神清气爽,感觉与有荣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回无锡参观了阳山桃园,看到满山遍野盛开着的桃花,美得让人心醉。回北京后我向先生提起,先生说他早就有这个心愿,想画一幅阳山的桃花回馈无锡的乡亲。从此,我就一直憧憬着冯先生笔下的阳山桃花,这将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姿的江南美景啊!只可惜,冯先生的这个愿望终究也未能实现,这幅绝妙的江南胜景图也只会永存于我无尽的憧憬之中了!冯其庸所绘墨葡萄

我有缘与冯先生交往的这十余年是先生的晚年,虽然就在这些年中先生经历了佛家所说人生四苦中的三苦,但我觉得先生的晚年是幸福、圆满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先生倡导的大国学理念和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及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他晚年对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先生晚年亲自编定、出版的各种学术文集和艺术作品集,完整地呈现了他一生的学术和艺术成就,以言以德均足以垂范后世、光耀千秋。先生一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故门下弟子众多,且都是当今学界、艺术界的俊秀之士,他们常常随侍先生左右,既问道问学,也嘘寒问暖。待先生垂垂老去之时,师母夏老师和二位孝顺的女儿又时刻陪伴着他、呵护着他,不舍昼夜,让先生始终难舍这人间的至爱亲情。或云人生不过如此,可像冯先生这样在人间世潇洒地走上一回,那真是天大的福报!冯其庸学术馆外景

去年8月下旬,在无锡市惠山区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无锡前洲“冯其庸学术馆”组织召开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国学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开幕前,我礼请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传人、北京大学教授段晴老师到前排就坐,可当时怎么找也找不到她,好不容易在会场最后一排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她,却见她泪流满面。我忙问:“段老师,你怎么啦?”段老师哽咽着说:“你们无锡人真好!为冯先生建了那么好的一个学术馆!你看看我们季先生,啥也没有!”

段老师说的不错,无锡人好,冯先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无锡人敬爱冯先生。但我想说“冯其庸学术馆”的建立更是因为冯先生好,是因为冯先生的无私。冯先生一生勤奋,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学术和艺术作品,他收藏的图书和各类文化艺术品、古代文物藏品也异常丰富,可以说冯先生自己和他的瓜饭楼连在一起就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而冯先生又是一个那么无私的人,他从来不把他积毕生之力创作和收藏的这些文化宝藏视作一己之私产,而是慷慨地把它们奉献给社会。早在他于2008年退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之时,他就已经把他的全部藏书无偿地捐赠给了国学院的图书馆。随后,冯先生又把自己创作和收藏的大量摄影、书画等艺术品和文物藏品,无偿捐献给了他的家乡无锡市前洲镇。家乡人民为了珍藏好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永久地展示冯先生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发扬光大冯先生传承的学术传统,专门在前洲古镇上建造了一座“冯其庸学术馆”,于2012年冬正式开馆。这大概是继香港的饶宗颐学术馆之后,国内绝无仅有的一座为健在的著名学者建造的学术馆。目前,冯其庸学术馆不但已经成为前洲古镇最醒目的文化景点,而且也是整个无锡最有高度的文化坐标。

冯先生今日乘愿西行了,可冯先生的精神常在,风范永驻。愿先生的道德文章垂之久远、光照后人!

下载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