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探讨
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彝良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的特点,根据彝良县在五小水利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后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关于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山区;五小水利;水利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水利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4-013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4.065
彝良县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在彝良县不可能建立太多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而彝良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水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因此,加强山区五小水利规划、建设和建后管理,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彝良县五小水利的现状分析
1.1 彝良县五小水利现状类型
从彝良县的水利统计上来看,目前,彝良县的五小水利水池、水窖7773件,蓄水38.63万m3,其中水窖22.8万m3,主要用于解决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畜饮水,水池用于解决旱地的灌溉用水;小渠道工程,彝良县的小渠道共3877件,本渠道工程基本上用于解决水田的灌溉用水,但这些渠道95%左右的为土渠,渠道本身引水流量较小,由于土渠未经过任何防渗处理,因此,渠道沿途渗漏严重,造成了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大大缩减工程应灌溉规模;塘坝,彝良县共有塘坝111座,蓄水127.5万m3,此部分蓄水工程主要用于解决水田、旱地用水和一部分人畜饮水。当前,塘坝有56%的处于病险之中,但塘坝所承担的任务较重,大部分塘坝带病运行;闸门问题,一部分塘坝要么放水闸损坏,要么冲沙闸损坏,因此无法运行,从而导致塘坝淤积;淤积问题,塘坝在勘测建设阶段,上游的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在运行阶段,由于后期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植被较差,一次山洪或泥石流就将塘坝填满,此时冲沙闸是好的,也发挥不了英雄用武之地,因为冲沙闸深埋于沙下,无法冲沙,塘坝成了真正的拦沙坝。
1.2 彝良县五小水利现状分布
从目前已有五小水利的现状地理位置上看,塘坝工程主要分布在彝良县的角奎的花桥村、马窑村、大河村和新场乡的石丫、漆树村、半边街村。渠道分布较广,全县18个乡镇基本上都分布有。水池水窖工程主要分布在龙街乡、乡荞山和龙安乡等。加强五小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在彝良县发展水利事业推动彝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彝良县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与彝良山区地貌相适应的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只有大力发展五小水利工程,才能真正发展好农村经济,早日使彝良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彝良”、“创建平安彝良”,这是因为五小水利工程具有如下优点:(1)五小水利工程内容丰富,包含水池、水窖、小渠道、塘坝和管道等工程,能够适应不同地区、气候、水资源、地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2)五小水利工程中单件工程规模较小,工程占地少,所要求的地质条件不高,可以回避遇有较大地质问题的地带;(3)五小水利工程中单件工程投资小,一件工程的投资一般在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4)五小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规模不大,因此其建设周期比一般水利工程的建设周期短得多。工程投资后,能够很快就见到工程所发挥的效益;(5)五小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比一般水利工程容易。加快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及其相应措施
3.1 科学规划
根据有关建筑法律和法规规定,凡是工程建设必须遵照工程建设程序,即:区域工程规划后,进入工程勘查设计,工程勘查设计批准后,进入工程施工阶段。只有这样经过严格的工程建设程序后,才能保证区域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也才能保证工程在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工程投资,为筹资建设下一件工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五小水利工程虽然工程投资少,工程规模小,工程受益面积小,工程的重要性相对小得多,但是还得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规划,这是因为:一方面,它属于工程建设中的一类,注定了必须遵照有关法律和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另一方面,山区地貌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可能性不大,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因适合山区地貌,故可能性大得多,所以为了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必须对其规划。在规划中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内的水文、地质、地貌及气候资源综合确定,选较适合的一类,如:是选水池、渠道、水窖、塘坝和管道中的一种,还是综合利用五小水利工程一些内容,将单个组成复合型,渠道和塘坝、渠道和水池、水窖和管道等等。以往的工程规划中,一旦规划出来就将其置于一边,置之不理,让其成为历史,真正的规划与建设存在有脱节的地方。为了使规划起到真正的作用,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带好头,有了工程规划后,工程的建设应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进行,切实有效地维护工程规划的权威性。
3.2 重在建设
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同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样,工程的勘查设计及工程施工是所有工程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工程施工方面的环节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最近小草坝大桥坝子上游的塘坝失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在五小水利建设方面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工程勘查设计阶段,应实行工程评审制,并且只有评审合格的上一设计阶段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严禁工程一次性设计;第二,五小水利工程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可为工程建设节省资金,工程建设监理可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三,五小水利工程实行工程验收制,只有实行工程验收制,才能切实有效地检查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达到工程所需的要求。
3.3 完善五小水利工程的投资环境,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到五小水利工程中来
彝良县的五小水利工程的投资绝大部分是靠国家投资,国家投资总额占总投资的95%左右,在工程建设中偶尔有地方农民投工投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是建设五小水利工程的地方的老百姓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模式的制约,特别是公益性的五小水利工程,都希望国家投资,国家会投资的,反正不是我个人受益。要引导农民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模式上来;其次是地方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五小水利工程的投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到位,致使农民集体或个人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国家投资所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是地方政府对五小水利的投资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最近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中才提出“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所以政府应完善五小水利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社会部分闲散的资金转移到彝良县的五小水利建设中来,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推动彝良县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
3.4 五小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
虽然五小水利工程能推动农村经济繁荣,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困难等问题,但是疏于管理,加之年久失修,部分工程已经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失去功效。因此,必须加强五小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对于加强五小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可采用的措施如下:(1)对于水池、水窖工程,由于水池水窖工程受益面积不大,一般在1亩左右,可直接交予受益农户进行管理,当前这部分工程的管理是比较到位的,并且管理所需的技术含量不高;(2)对于渠道和塘坝工程,这部分五小水利工程由于受益面积相对较大,受益人口相对较多,从而工程运行管理相对较复杂,工程运行维护费较高,此部分工程应由专人进行管理,对工程受益户实行有偿收费制度,至于单位面积收费标准应由受益农户共同协商决定,并将协商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及建后运行期间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之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人类遭受大自然的惩罚的例子数不胜数。五小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受环境制约的因素更大些,加强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好五小水利工程的意义更大,为此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工程建设期间,应做好开挖的弃渣处理的临时防护措施及最终处理措施和取料场的植被恢复,一切五小水利工程的取料场应避免靠近工程太近,工程开挖产生的弃渣应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处理措施;(2)在工程运行期间,注意加强管理以保护工程附近的森林和其他植被破坏,严禁在工程上游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尽量多植树造林,以保护工程少遭受因暴雨而起的山洪威胁。结语
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是加快彝良县水利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彝良县水利化程度的基本手段,是推动彝良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巨大手臂。同时,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发展,建管并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科学体系,这才是五小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彝良县水勘队.彝良县“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规划报告[R].2005.作者简介:彭光云(1978-),男,云南彝良人,彝良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设计、施工管理。
(责任编辑:蒋建华)
第二篇: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强化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彝良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的特点,根据彝良县在五小水利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后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关于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山区;五小水利;水利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水利工程
彝良县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在彝良县不可能建立太多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而彝良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水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因此,加强山区五小水利规划、建设和建后管理,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1彝良县五小水利的现状分析
1.1彝良县五小水利现状类型
从彝良县的水利统计上来看,目前,彝良县的五小水利水池、水窖7773件,蓄水38.63万m3,其中水窖22.8万m3,主要用于解决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畜饮水,水池用于解决旱地的灌溉用水;小渠道工程,彝良县的小渠道共3877件,本渠道工程基本上用于解决水田的灌溉用水,但这些渠道95%左右的为土渠,渠道本身引水流量较小,由于土渠未经过任何防渗处理,因此,渠道沿途渗漏严重,造成了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大大缩减工程应灌溉规模;塘坝,彝良县共有塘坝111座,蓄水127.5万m3,此部分蓄水工程主要用于解决水田、旱地用水和一部分人畜饮水。当前,塘坝有56%的处于病险之中,但塘坝所承担的任务较重,大部分塘坝带病运行;闸门问题,一部分塘坝要么放水闸损坏,要么冲沙闸损坏,因此无法运行,从而导致塘坝淤积;淤积问题,塘坝在勘测建设阶段,上游的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在运行阶段,由于后期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植被较差,一次山洪或泥石流就将塘坝填满,此时冲沙闸是好的,也发挥不了英雄用武之地,因为冲沙闸深埋于沙下,无法冲沙,塘坝成了真正的拦沙坝。
1.2彝良县五小水利现状分布
从目前已有五小水利的现状地理位置上看,塘坝工程主要分布在彝良县的角奎的花桥村、马窑村、大河村和新场乡的石丫、漆树村、半边街村。渠道分布较广,全县18个乡镇基本上都分布有。水池水窖工程主要分布在龙街乡、乡荞山和龙安乡等。
2加强五小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在彝良县发展水利事业推动彝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彝良县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与彝良山区地貌相适应的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只有大力发展五小水利工程,才能真正发展好农村经济,早日使彝良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彝良”、“创建平安彝良”,这是因为五小水利工程具有如下优点:(1)五小水利工程内容丰富,包含水池、水窖、小渠道、塘坝和管道等工程,能够适应不同地区、气候、水资源、地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2)五小水利工程中单件工程规模较小,工程占地少,所要求的地质条件不高,可以回避遇有较大地质问题的地带;(3)五小水利工程中单件工程投资小,一件工程的投资一般在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4)五小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规模不大,因此其建设周期比一般水利工程的建设周期短得多。工程投资后,能够很快就见到工程所发挥的效益;(5)五小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比一般水利工程容易。
3加快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及其相应措施
3.1科学规划
根据有关建筑法律和法规规定,凡是工程建设必须遵照工程建设程序,即:区域工程规划后,进入工程勘查设计,工程勘查设计批准后,进入工程施工阶段。只有这样经过严格的工程建设程序后,才能保证区域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也才能保证工程在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工程投资,为筹资建设下一件工程奠定一定的基础。五小水利工程虽然工程投资少,工程规模小,工程受益面积小,工程的重要性相对小得多,但是还得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规划,这是因为:一方面,它属于工程建设中的一类,注定了必须遵照有关法律和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另一方面,山区地貌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可能性不大,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因适合山区地貌,故可能性大得多,所以为了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必须对其规划。在规划中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内的水文、地质、地貌及气候资源综合确定,选较适合的一类,如:是选水池、渠道、水窖、塘坝和管道中的一种,还是综合利用五小水利工程一些内容,将单个组成复合型,渠道和塘坝、渠道和水池、水窖和管道等等。以往的工程规划中,一旦规划出来就将其置于一边,置之不理,让其成为历史,真正的规划与建设存在有脱节的地方。为了使规划起到真正的作用,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带好头,有了工程规划后,工程的建设应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进行,切实有效地维护工程规划的权威性。
3.2重在建设
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同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样,工程的勘查设计及工程施工是所有工程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工程施工方面的环节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最近小草坝大桥坝子上游的塘坝失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在五小水利建设方面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工程勘查设计阶段,应实行工程评审制,并且只有评审合格的上一设计阶段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严禁工程一次性设计;第二,五小水利工程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可为工程建设节省资金,工程建设监理可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三,五小水利工程实行工程验收制,只有实行工程验收制,才能切实有效地检查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达到工程所需的要求。
3.3完善五小水利工程的投资环境,多渠道争取资金
投入到五小水利工程中来彝良县的五小水利工程的投资绝大部分是靠国家投资,国家投资总额占总投资的95%左右,在工程建设中偶尔有地方农民投工投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是建设五小水利工程的地方的老百姓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模式的制约,特别是公益性的五小水利工程,都希望国家投资,国家会投资的,反正不是我个人受益。要引导农民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模式上来;其次是地方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五小水利工程的投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到位,致使农民集体或个人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国家投资所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是地方政府对五小水利的投资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最近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中才提出“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所以政府应完善五小水利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社会部分闲散的资金转移到彝良县的五小水利建设中来,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推动彝良县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
3.4五小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
虽然五小水利工程能推动农村经济繁荣,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困难等问题,但是疏于管理,加之年久失修,部分工程已经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失去功效。因此,必须加强五小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对于加强五小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可采用的措施如下:(1)对于水池、水窖工程,由于水池水窖工程受益面积不大,一般在1亩左右,可直接交予受益农户进行管理,当前这部分工程的管理是比较到位的,并且管理所需的技术含量不高;(2)对于渠道和塘坝工程,这部分五小水利工程由于受益面积相对较大,受益人口相对较多,从而工程运行管理相对较复杂,工程运行维护费较高,此部分工程应由专人进行管理,对工程受益户实行有偿收费制度,至于单位面积收费标准应由受益农户共同协商决定,并将协商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4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及建后运行期间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之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人类遭受大自然的惩罚的例子数不胜数。五小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受环境制约的因素更大些,加强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好五小水利工程的意义更大,为此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工程建设期间,应做好开挖的弃渣处理的临时防护措施及最终处理措施和取料场的植被恢复,一切五小水利工程的取料场应避免靠近工程太近,工程开挖产生的弃渣应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处理措施;(2)在工程运行期间,注意加强管理以保护工程附近的森林和其他植被破坏,严禁在工程上游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尽量多植树造林,以保护工程少遭受因暴雨而起的山洪威胁。
5结语
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是加快彝良县水利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彝良县水利化程度的基本手段,是推动彝良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巨大手臂。同时,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发展,建管并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科学体系,这才是五小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彝良县水勘队.彝良县“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规划报告[R].2005.
第三篇:山区小康水利建设论文
建设“小康水利”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支撑,通过分析山区水利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山区“小康水利”试点建设,探索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山区水利工程发展有效措施和管理模式,增强山区水利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确实加强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山区群众配套实现小康社会急需的山区“小康水利”设施,既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历史需要。结合基层水利建设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山区“小康水利”试点工作,探索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有效途径及运行管理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一、山区“小康水利”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广泛加强,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在许多贫困山区水利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骨干水源工程设施缺乏,生产生活用水以“五小”水利设施为主。由于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在山区建设骨干水源工程设施难度极大,山区主要水利设施以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沟等为主。由于缺乏拦蓄地表径流骨干水源工程,导致有限的水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干旱缺水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制约瓶颈。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事活动难以有序运行。由于水资源缺乏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山区群众仍然存在着以山林、土地经营权为依据确定水资源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导致部分农户、部分区域地块水源严重缺乏,有限的水资源难以得到科学合理利用,群众争水抢水事件时有发生。
(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缺乏,效益发挥不充分。山区一方面缺乏骨干水利设施,另一方由于多属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经济收入有限,水费征收难度大,对村民小组公有的小坝塘、小水沟等“五小”水利设施难以筹集必要的维修养护资金,存在着重利用,轻管理现象,工程年久失修,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管理体制陈旧,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采用村民小组指定专人管理、管理人员领取定额报酬的办法进行日常管护,有的在引水、灌溉时由村民小组临时派人负责临时管理,导致权责利脱节,防洪蓄水等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山区“小康水利”建设的具体目标
根据我国山区干旱缺水现状,结合小康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山区“小康水利”建设的具体目标为:
(一)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从山区群众最需要、最现实的饮水问题入手,全力建设安全饮水设施,确保项目区群众喝上清洁、卫生、充足的自来水。
(二)有效提高供水保障率。建设人均不少于1亩“种得下、保得住、能稳产”的旱粮水浇地,为当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水利基础。
(三)全面提高水利设施建后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使群众真正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受益的主体,有效解决权、责、利脱节,重建轻管等问题,确保水利工程效益得到长久发挥。
(四)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通过山区“小康水利”建设及其它项目的配套实施,项目区群众水法规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意识得到加强,水利建设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干旱、山区、民族贫困村初步变为富裕小康村。
三、山区“小康水利”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试点探索,逐步扩大建设范围。为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以水务部门作为责任主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山区干旱地区以村民委员会为单元开展山区“小康水利”建设试点探索工作,全面探索建设途径,积累实践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管理责任,以试点引路,效益吸引,逐步扩大“小康水利”建设规模及范围。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配置措施。一是科学编制 山区小“康水利”发展规划;二是科学确定山区小“康水利”发展目标;三是以“五小”水利工程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工程措施,并开展项目建设。
(三)统一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在规划及试点建设中,广泛宣传《水法》等涉水法律法规,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切实改变群众以山界、地界划分水资源所有权的陈旧观念,形成水资源为国家所有,“共同管理,大家受益”的思想意识,确保项目区水源统一规划、优化配置、统一利用、统一管理。
(四)加强引导,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弄清开展山区“小康水利”试点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让群众自主决定工程建设,自愿参与项目实施,自我进行管理维护。
(五)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管理模式。
一是成立“用水户协会”,依靠村民对当地水事活动进行管理,使村民真正成为工程建设、管理、受益的主体;
二是制定《用水户协会章程》,明确“用水户协会”的性质、职能、职责、会员的权和义务,对工程建设管理、集资投劳、水费收取、资金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三是认真研究制定用水户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投工投劳和集资管理办法》、《供水管理办法》、《会费收支管理办法》、《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办法》、《水利工程运行和养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用水户协会”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四是采用“一事一议”原则解决水利工程投资投劳难的问题,改变政府干预和包干统揽的做法,将政府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充分发挥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有偿供水,积累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根据水利工程基本维修养护需要,结合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供水价格,实行有偿供水,确保水利设施日常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及供水效益的有效发挥。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需要与之配套的“小康水利”设施作为有效支撑和保障,在“小康水利”建设中,要从贫困山区水利现状入手,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配置措施,加强试点探索,创新管理方式,促进山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姜福模式山区小水利建设新方向
姜福模式山区小水利建设新方向
前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村提留、乡统筹、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及一些公益性收费被取消后,减轻农民负担是好事,但农田水利建设怎么办?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县,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需要、启动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的新路子,是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笔者通过对阳新县三溪镇姜福村南山片农村小水利建设的调查发现,该村推行以组(自然湾)为单位的“一股三共”模式较为符合当前山区小水利建设实际,值得借鉴。
“姜福模式”:山区小水利建设新方向
阳新县三溪镇姜福村是由原姜福村和白杨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13个组、617户、3028人,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水田2100亩),2004年人平纯收入130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村。该村现有21个自然湾,散落在9个山包、11条沟垄中,坐落于南山和北山脚下。姜福村自然条件恶劣,“晴天泥似刀,下雨一团糟”,80%以上的耕地是“望天收”,如遇大旱大涝,农田收成就是“黄瓜打锣—折去大半”,甚至绝收;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修建,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水库、塘堰渗水严重,机泵站完全失修,排灌渠道淤泥堆积,被群众喻为“聋子的耳朵─摆设”;生活环境较差,该村一半以上的群众饮水困难,水质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为彻底改变水利设施“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是病、难以为继”的局面。近年来,由镇政府引导,村支部牵头,围绕“集雨节水,开渠治涝”的思路,以开发利用自然水,全面解决灌溉、饮水为目标,全面推进以组(自然湾)为单位的“一股三共”小水利建设模式,成效明显。该村南山片6个组共筹资46万元,新建大山塘9座,总库容量21万立方米,新建过滤池18口,新修排灌沟渠12条、1.5公里,累计完成土石20万立方米。已有南山堍等3个组105户安装了自来水,荆林庄等3个组的自来水正在紧张安装之中。
一、“姜福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股”:以组(自然湾)为单位,实行股份制。总的原则是自来水以受益户每户为一股投资,建水库以受益土地每亩为一股投资。考虑到群众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承受能力,在具体操作上,资金筹措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一是向上争取一点,该村共向水利局争取资金1.2万元;二是拍卖组民公有资产筹一点,如下姜福组拍卖四荒地经营权2.1万元、间伐树木1.7万元;南山堍组拍卖组民公房1.3万元;三是按股筹资一点,如下姜福组自来水每股(户)200元,水库建设每股(亩)20元,共集资2.1万元;四是工程队带资建设欠一点,6个组都下欠1-2万元,计划由受益户按股分3年集资逐年偿还。
“三共”:共同管理。工程建后管护,采取的办法是每个组每年由全体组民选出一名管护代表,主要负责水库的看管和自来水的控管,同时,还兼看护组集体山场和其它小公益事业,年工资报酬500元左右,由群众集资解决,人口多的组每人每年3元,少的5元;自来水主管道由选出的监护代表负责管护,支水管由各户自己负责管护,自来水设施由镇自来水厂招标承建,合同保修10年,除材料费外,免收维修工钱,维修材料费用主管道由组民共同承担,分管道由各户承担。共同所有。所有工程交付使用后,使用权、所有权归组(自然湾)全体股民所有,共同受益。自来水、耕地灌溉按需使用,以村民公约的形式强调节约,需多少用多少,人人都受益。为防止自来水浪费,还实行了3-5户设一个阀门,如果其中一户水龙头不关或损坏不修而出现“长流水”现象,则由代表关掉联户阀门停止供水,促使村民相互监督管理。
二、“姜福模式”推行的主要过程
1、算效益账,由“不情愿”变为“试着看”。抽样调查(自来水已安装和未安装的群众)的10户农户都反映,村里准备修建水库、安装自来水时,几乎没有人愿意。主要原因是怕镇、村、组干部借兴修水利之机,大搞群众集资,搭车收费;怕强行派工派劳、强行集资,农民难以承受。群众“试着看”思想的转变,主要是镇、村干部层层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将水利部门设计的方案提交到会议讨论,让群众自忆算效益账,算长远账。据姜福村支书明道祥介绍:在群众会上,镇、村干部都给群众算经济账、算效益账,讲明现在修水利就是解决群众以后种田不需水费,吃水方便卫生,是一件一次投资一劳永逸的好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并将所有的建设方案、筹资方案、管理方案等提交群众讨论、修改和最后决定。明确工程建设由监工代表、群众全程监督管理,工程发包由群众说了算,广泛接受全民监督。同时,水利站免费规划设计,自来水厂保修10年等优惠政策向群众公开或合同承诺。群众的思想深受促动,逐渐由“不情愿”变为“试着看”。
2、示范带动,由“要我建”变为“我要建”。姜福村小水利建设没有实行普遍开花的作法,而是选择了水利建设条件较好的南山堍和上、下姜福三个组进行试点。根据当地的地形地段和水利条件,并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设计了最佳的建设方案建水库、安装自来水。其它组的群众看到试点组农田灌溉只需抽开阀门即可灌溉,打开龙头即可饮水,纷纷羡慕不己,主动找村组干部要求兴建水库,安装自来水。同时,由于灌溉问题得到了解决,许多群众都主动要求承包荒山、荒地,原来缺水的荒地开发之后立即随之增值。许多群众还主动将集资款送到干部手中,要求尽快接通自家的自来水。据调查统计,该村南山片6个组、237户,户均300-400元的所有集资款已全部交清。
3、阳光操作,由“不放心”变为“放心干”。工程发包,实行阳光操作,将设计方案、技术要求和工程量对外公开,吸引各地建筑老板来报价竞标,再通过群众会当场确定施工队伍。工程建设,由各组群众选出4-5名代表,全程负责工程建设管理,一个全面协调、一人管钱、一人管账、一人派杂工、一人负责后勤服务。工程施工期间,每天派2-3名代表在工地监工,群众也可以随时查看,合理意见由监工代表向施工队反馈,并督促整改。资金拨付,1000元以上的开支由群众会讨论通过后,报村委会核准,并按工程进度分期付款。由于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群众由原来的“不放心”变为“放心干”,主动出资,工程进度明显加快,由原来一个组一个组施工变为6个组全面实施,由原来1家工程队施工为3家施工,机械由原来的1台为现在的4台。目前,9座水库的土建工程已完工,溢洪道、过滤池、引水渠、排灌沟渠等配套工程正在紧张实施,正在建设的3个组122户的自来水工程,预计在明年元旦前可基本完工。
三、主要成效
1、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经济效益显著。9座小水库建成后,可解决姜福村南山片1300亩水田灌溉问题,其中新增旱地水浇地300亩。据调查,在正常年份,水田每亩年均需抗旱费30元以上,1000亩水田年需3万元以上;水利条件改善,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按每亩年可增产100斤,1000亩新增粮食10万斤、增收7万元;新增的旱地水浇地,按年亩产600斤,共可增粮食18万斤、增收12.6万元。“一减两增”,南山片总计可增产值22余万元,1100人年人均可增收150元以上。调查的南山堍组,去年从军林河提水灌溉,人工除外,全组抗旱费用7000多元,今年在伏旱严重的情况下,新建的水库发挥了作用,没有用一分钱抗旱。下姜福组村民姜宏宗说:他家共有水田7亩,去年共用水费230元,今年到目前为止没有掏一分钱,早稻还每亩平均增收100斤。
2、解决了人畜饮用水问题,社会效益明显。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可解决南山片6个组、237户、1100多人和姜福小学近400名师生的饮用水和6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既为群众饮用卫生水降低发病率、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保障,又促进了畜牧业发展。而且过去经常发生的用水纠纷明显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抽样调查10户中,已用上自来水的有6户,其他4户自来水管正在安装。其中,上姜福村民的姜礼星反映,原来吃水需在半里路外的水井挑水,一担水大概要十几分钟,如果遇到干旱,早上需在四五点钟去排队抢水;如果是发生洪涝灾害,水井被淹,只有靠接屋檐水或到没有淹的水井取水,吃水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想吃水、想用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了,既清洁又卫生。
3、水资源得到科学利用,生态效益可观。库、塘建成后,原来白白流失并且会加重洪涝灾害的大量雨水被聚集起来,还能发展库、塘养殖,能变水害为水利,为人民造福。由于灌溉方便,原来的四荒地可以植树造林、种植经济作物,生态环境会逐渐改善。目前,该村已完成退耕还林784亩、开发荒山950亩,建湾子林500亩,还准备在今冬明春组织群众大搞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四、几点启示
启示一:以民为主、适当补助是山区水利建设的方向。长期以来,由于小水利产权不明确,致使建设、管理、使用三环脱节,出现“管理难、投入难、发挥效益难”的小水利“三难”问题。为此,国家、省、市对农村小水利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兴建、谁管理、谁受益”的体制改革,以逐步实现“农民到位、政府退位”。姜福村以组为单位的“一股三共”模式兴建小水利,为推广以产权为核心的小水利改革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农村小水利事业发展的难题,值得各地借鉴。民办小水利是发展方向,但各级政府也要尽到各自的责任。各级各部门应彻底改变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兴修水利怕麻烦、是群众自己的事的思想,抢抓国家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以民为主的水利建设认识高、建设好、发展快的地方进行“以奖代补”。国土、发改、财政、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将以民为主水利建设工程和国家集体兴建的水利工程一样对待,在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民办小水利的快速发展。
启示二:政府引导、优化服务是山区小水利建设的前提。在新形势下组织群众建水利确实有许多困难,但主要原因并不是群众不想干、不愿干,而是有顾虑,担心干不好,没有效益。姜福村之所以能够发动群众大兴水利,政府引导服务起着重要的“牵动效应”。因此,在今后的小水利建设中,要深入宣传,面对面地做好做细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家门口”的小型水利工程,群众既可投资经营,又可管理受益,应将此政策作为今后山区小水利建设宣传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引导群众干他们所想、所急的事,干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水利难事。比如在荒山荒地出租、资产变卖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小水利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上,水利部门应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以确保工程质量;镇村组织应成立调解小组,防止因兴修水利建设占地等引发矛盾。在此基础上,干部要深入工地,搞好服务,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只要引导正确,宣传深入,工作细致,组织得力、服务到位,群众大兴
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能够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的。
启示三:村民自治、阳光操作是山区水利建设的关键。从姜福村大兴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小水利建设从方案设计、资金筹措、工程发包、开工建设到建后监管,都是采取群众会、代表会形式通过后实施的,整个过程都采用的是“一事一议”的制度,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由组民决策,实行阳光操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山区小水利建设中要把保护群众的利益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摆在首位,整个工程建设都要充分体现村民自治,保证农民在兴建水利过程中全程的决策权、管理权、所有权和收益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民大行动、大参与,才能掀起农民大兴水利建设的热潮。
第五篇:xxx山区 “五小水利”项目建设总结
xxx山区 “五小水利”项目建设探索
一、基本县情
全县国土面积1523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下辖5镇3乡89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白、回、佤等23个民族。境内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素有“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的美誉,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28.4亿元,增长15.1%;完成财政总收入2.71亿元,增长3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4亿元,增长33.6%,一般预算支出10.83亿元,增长26.5%;完成工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1.6%;完成工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30.6%;完成农业总产值18.2亿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3655元,增长24.5%。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2011“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及2012省级计划情况
2011上级下达小水窖2915个,计划投资1122.48万元,现已完成3027个,超计划完成112个,完成投资1165万元,完成计划的103.8%。2011上级下达小坝塘36件,计划投资623.579万元,现已完成小坝塘39件,完成投资675.54万元,完成总投资的108.3%。有效增加蓄水5.9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50亩,改善灌溉面积3095亩,解决和改善供水人口2575人。
2012省级计划实施小水窖2466件,小坝塘34件,小泵站1500件,总投资3116.4万元。
三、组织实施情况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云发〔2011〕7号)精神,按照大理州水利改革发展大会和《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 1
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发〔2011〕31号),《大理州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办法》的部署和有关要求。为保证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项目由受益各乡(镇)实施,县水务局与项目乡(镇)层层鉴订责任状,明确各自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责任到人。项目乡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县水务局负责资金监督、管理、使用,同时负责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
(二)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县级配套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人负责。县级财政共配套2011小水窖工程资金287万元。采取每口小水窖补助2000元,先拨付各乡镇工程资金的50%,待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各乡镇工程资金的50%。
(三)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项目规划阶段,我县首先对各乡镇对小水窖的需求做摸底调查,对各乡镇的需求数量进行科学筛选,对急需乡镇优先考虑。
收取水窖建设押金制度。为了把水窖建设按规格、质量标准达到合格,我乡对水窖建设群众实行押金制度,每个水窖收取500元的建设押金,等到水窖验收合格后,一次性退还群众。
县人民政府及水务局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定制小水窖模板20套分发到建设任务重的各乡镇,加强模板使用率,为了把每套模板发挥最大效益,保证每套模板3天完成一件水窖,要求乡镇及时准确的跟踪模板使用情况,保证建好一件模板就及时到达下一件水窖。
对所有补助到户的工程以村为单位,将户主姓名、工程建设地点、建设数量等造册编号后在自然村及村委会所在地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方可兑付奖补资金;补助到乡(镇)、村的工程,要将工程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资金情况统一在各乡(镇)及项目村公示。
将各乡镇统一编号,要求乡镇对村委会也统一编号,统一验收考核。
严把施工质量关,在建设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并将工程进度、质量指标等列入考核内容。在小水窖建设过程中,县水务局进行了多次针对性的指导抽查工作,对质量、规格进一步进行强调,并且在建设工作开展之前,召开项目乡(镇)水务工作站站长水窖建设工作会,对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为了准确及时的了解小水窖建设情况,县水务局还设立专人在每个月逢5的日历天向各项目乡(镇)收集小水窖建设进度,为调整及督促水窖建设进度作出科学的数据。同时通过多方渠道加大对各项目乡(镇)小水窖模板投入的力度,确保小水窖建设按时按质完成。
(四)加强工程建后管理,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小水窖工程完工后,要求各乡镇把相关项目法人、项目文件、项目实施意见、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农户交押金资料、结算资料、乡镇农经审计小组出具的审计资料、工程概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验收质量评定表、小水窖照片、小水窖验收汇总表、小水窖验收档案卡等汇编成册,归档管理。
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按工程受益范围,实行村民小组集体管理和农户自主管理,小水窖由受益农户自建自管。小坝塘由受益的用水合作组织采取承包、租赁、委托管理等的方式进行管理,确保“五小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