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政府民生工程个人年度总结报告
县政府民生工程个人年度总结报告
这篇关于《县政府民生工程个人年度总结报告》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市政府三月二十七日召开全市实施民生工程大会以后,我县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起来,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今年的任务,制定了相应措施,同时做了具体安排,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围绕落实民生工程、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为确保十七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县政府及时调整了县民生工程协调小组成员,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其他几位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全县实施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县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也调整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构,明确了专门承办人。县民生工程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做到“四有四专”:即有专门办公场所、有专业人员办公、有专户办公资金、有专放资料信息台帐档案。同时于4月3日召开了全县民生工程工作大会,大会表彰了XX年在民生工作中先进单位及个人,并与全县各乡镇签订了全年的民生工程责任书。
接着我县民生办刊印了第一、二期**民生简报,下发了《**县民生工程工作会议制度的通知》、《**县民生工程情况报送制度》,《**县关于深入实施十七项民生工程的意见》,为下一步实施民生工程向纵深发展夯实了基础、搭建了平台。
二、明确任务,全力推进民生工程稳步实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xx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我县具体安排以下民生工程任务:
(一)着力实施三项扩面提标的民生工程。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683元提高到860元;增加农村低保对象9948人,全县保障人数达到30896人。二是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新农合筹资标准从人均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省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30元,县财政补助标准由5元提高到1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三是深入开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
(二)深入推进既定的九项民生工程。
继续按XX年县政府办公室转发的民生工程配套文件执行。根据这九项民生工程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项目实施范围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进度只能加快不能放慢。
(三)全面抓好拓展新增的五项民生工程。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新增的五项民生工程一是广播电
视“村村通”,到XX年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县207个20户以上通电广播盲村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任务。二是建立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三是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每人补助600元发放到人。四是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XX年确保43.5公里铺设任务。五是建立诚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今年对400户符合规定条件的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到XX年末,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住房保障总户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三、制定奖惩措施,加大督查力度。
(一)对工程类项目建设要强化监管。要求保证监管,保证工程建设标准、质量和进度,严格落实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研究项目的优惠政策,降低工程建设成本,高度关注工程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问题,使项目让群众满意,经得起考验。
(二)要确保资金发放或补助类项目“一线实”。各部门要充实一线工作力量,推广和完善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的做法。认真把基础核实、把发放对象核准、把惠民成效落实。各县直单位都要具体制定管理制度,严格把握补助条件、严格资格确认程序、加强人员信息和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发放或补助到位。县民生办已经发出《通知》,除常规工作以外,将于“五一”前后邀请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部分领导对项目类工程进行全面现场督查;对资金发放或补助类项目工程进行不确定抽
查,各实施单位正在积极准备中。
四、抓好先进典型,营造民生工程良好气氛。
以先进促落后,各牵头实施单位针对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3月24日召开了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兑现大会,当场兑现了医疗费5万余元,受到参保人员一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广播电视局主动到基层排查摸底针对各个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提出夏楼、尤集、尹集、浍沟、大路、冯庙、高楼、大庙、禅堂等乡镇在XX年实现100%行政村联网覆盖;杨疃镇XX年实现50%行政村联网覆盖;朱集、朝阳、娄庄、虞姬等乡镇实现30%行政村联网覆盖;其余乡镇实现20%行政
第二篇:政府关于社会民生工作总结报告样本
云阳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作
(1)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成效初显。牢牢锁定“95%有劳动能力户三年增收1万元”的目标,围绕柑橘、牛羊两大主导产业和蚕桑、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产业,快马加鞭促农增收,全市第一个农户万元增收工作现场会在我县黄石镇中湾村成功召开。在工作中,我们一是做到了“四个一户不漏”,落实领导干部“三帮”责任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落实奖扶资金万元,极大带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可持续。加快种场建设,绿原、春辉、宏霖、蜂谷美地、金牧等5个良种场已建成投产。我县首批良种场建设进度情况名列全市第一名。与市畜科院签订了新建5000头规模祖代种牛场合作协议。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已新引进龙头企业20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达到360个。广东宏霖、重庆金谷、重庆帮豪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云阳,重庆亿口鲜、重庆恒河公司、三峡云海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四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制订了《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与重庆渝惠食品集团初步达成合作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的框架协议,积极参展食品博览及各类农产品推介,相思茶、亿口鲜等部分农副产品已获订单生产近4亿元。
截止10月中旬,全县已新发展牛羊养殖户45600户,已出栏牛5.92万头、羊30.25万只,存栏牛14.11万头、羊79.13万只;新发展优质晚熟柑橘2万亩,达到18万亩;新发展蔬菜15万亩、养鸡560万只、养蜂30000群、食用菌1.5万亩、茶叶16370亩、蚕桑40000张、生态养鱼1500亩;发展枇杷、桂圆、核桃等林业特色产业20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0.4亿元,人均 1
增收560元。
(2)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一是实现低端住房有保障。完成投资12582万元,实施廉租住房建设项目9个13.6万平方米,所有廉租房在12月底前投入使用。建成巴渝新居建1121户,农民新村建设10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600户。二是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美观。启动城区道路“白改黑”和云江大道人行道改造工程;整治滨江大道污水管网,实施架空高压线下地工程;新装、修复路灯设施300余处,城区主次干道灯光安装率和亮灯率分别达100%、99%;重设临时停车位2580余个,对户外广告进行清理,联合查处城区占道经营行为,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区公厕总数达到43座,城区各主干道和巷道全天候保洁,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污水收集率提高到88%以上,集中处理率为100%。
(3)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一是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全县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11.63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32.5万亩,实施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11.1万亩,完成森林工程建设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3%。我县市级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均已达到和超过《市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8月已顺利通过市级初步检查验收。二是狠抓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全县规模以上的城市公园5座,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233.52公顷,绿地率达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2平方米;建成小游园21个,增加绿地45.73万平方米。
(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是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大水运产业发展的意见》,成功引导670名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560多户,促进40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强化就业创业扶持。与九龙坡等主城区劳务合作3188人,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对口劳务输出8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78万元。完成各类国家政策补贴培训的农民工4605人次,农村实用技能培训345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0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97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2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4.35万人,1-10月实现劳务收入25.87亿元。
(5)推动移民安稳致富。一是全面落实移民优惠政策。兑付前三季度农村移民扶持直补资金680万元,审核办理农转非移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15956人。二是大力开展移民帮扶工作。统筹提前蓄水损失补助、后期扶持结余资金6000万元,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扶持移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三是扩大移民就业培训。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800人、职业技能培训1600人、创业培训100人、致富带头人培训60人,完成城乡移民就业或转移就业3723人,4.5万平方米移民实训基地已投入使用。
(6)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一是全力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县已有45.6万人参保,参保率达到63.8%,10月23日首批发放养老金以来,已发放养老金1051万元,12.3万人受益。二是加大生活保障力度。全县共发放低保金6973.4万元,解决了15.2万户次24.7万人次城市低保待遇,23095户、67589人的农村低保待遇。救助农村特困群众住院治疗病人4110人,门诊救助4982人,救助城市特困群众住院治疗1528人,发放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金675万元。三是完善福利机构。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新建敬老院3个,改、扩建敬老院2个,建成稻草援助中心10个,爱心慈善超市3个。
(7)切实做好地灾防治工作。经核查,我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98处,占全市的十四分之一,危及2万余户10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实施避让搬迁。编制了《云阳县非库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实施计划(2011-2012)》,整合地灾、移民、扶贫、民政等资金1086.5万元,对194户827人进行搬迁安置。二是加大防治力度。启动182段库岸治理,189库岸治理进入扫尾阶段,开展外郎中学后山危岩应急治理工作,启动拦渣墙和排水沟工程。三是实现群测群防。落实专项资金156.63万元,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定人、定点、定时落实汛期和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巡查,加强预警监测;划定直接威胁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制定完善防灾预案。
(8)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一是确保校园安全。124所中小学(幼儿园)成立了安稳办,配备安稳办主任,配备校园民警116名,专职校园保安600名、兼职保安247名。落实校园安保工作专项经费678万元,完善了校警室、门卫室、安保器械等设备设施,安装校园视频监控系统45个。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实施“万名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安装 “亲情电话”、设立心理咨询室、推行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卡、“代理家长”制度、亲情培养制度等,8万余名留守儿童得到了关爱关怀。三是实施“边远高寒山区学校温暖工程”,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为海拔800米以上学校教室添置了取暖设备,7000余名边远高寒山区学生吃上免费午餐,为山区学校新配置标准黑板200块、标准木质课桌凳3500套。四是扶助贫困学生。落实扶助资金3950余万元,1.2万余名困难学生受到资助。五是加快布局调整。拟在北部新区紫荆沟新建紫荆中学,拟新建城区小学2所、标准化学校45所、农村寄宿学校30所。
(9)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已建成龙脊岭文化公园,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将于明年初开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5个,标准化农家书屋237个;培育文化站示范点10个;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5万余座,年底实现“广播村村响”的既定目标。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唱读讲传”活动深入持久,形式多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高度肯定。成功举办春节文艺晚会、“三八”、“3〃15”、“五一”、“六一”等系列活动,9.28国际登梯节、“彩云阳光〃中国重庆云阳第一届国际登梯节”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云阳的美誉度。三是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指导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及节目演出,开展送戏、送电影“双送”活动,已完成电影免费放映7000余场。
(10)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今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建合格村卫生室38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配齐100个移民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启动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工作,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扩建正稳步实施。公开招聘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150人,招录15人执业医师到边远乡镇卫生院工作。71家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市级网上统一采购。积极开展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活动,儿童免费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为4.2万名老年人做了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25万余人份,对2.7万名普通高中阶段学生进行了免费结核病筛查,全县0—36月儿童系统管理率79.59%,孕产妇保健覆盖率77.61%。
(11)扎实推进户籍改革。8月15日,启动首户农户转城镇户口,重点对移民转户群体、购房转户群体、投靠转户群体三类
重点群体进行转户。目前,全县已有1026户,6767人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
(12)全力推进平安云阳建设。一是完善治安防空体系。1——9月,共破刑事案件1209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5.7%;打击处理547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4.6%;治安案件受理查处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79.84%和521.72%。启动交巡警平台以来,城区总发案下降了20%以上,入室盗窃案下降了40%以上,盗抢机动车案件下降了50%以上,打掉恶势力团伙4个,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二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到位配套资金600余万元,聘请100名交管义务劝导员,在工业园区、北部新区设立安监机构,50%的村社设置安全专职干部,40个乡镇设立兼职消防队。开展非煤矿山大检查、水上交通安全联合联动执法、建筑施工安全和材料安全专项检查、高层建筑消防专项整治等活动。截止目前,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9.4%和40%。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13)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在“三项活动”中,全体党员干部不走过场,形成常态,县上加大督查,注重效果。干部与百姓同吃同住,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带着问题上门“问诊”,排查矛盾纠纷,为困难群众送温暖、送真情,帮扶困难群众致富增收。自活动开展以来,2435名机关干部走访农户12467户48719人,结穷亲34654户,落实帮扶资金231.5万元,资助贫困家庭2540户76.3万元,解决其它突出问题819个,妥善处理了突出信访问题178件,累计解决矛盾纠纷3878件。
第三篇:就业民生工程总结报告
****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2007至2011年就业民生工程总结
2007—2011年,***区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促进就业民生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的就业局势,全面推动了就业服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几年来,***区坚决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创业促就业和落实政策扶持两个重点,努力推进“就业民生工程”,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城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以实施新一轮就业政策为主线,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整体功效,优化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坚持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5年来,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万余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0.45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着力打造“抓大培训、大抓培训”工作格局,坚持“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就业一人”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整合全区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发挥好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5年来,全区共组织各类就
1业培训160期,涉训人员18887人(其中民生工程11944人、重点职能6943人),培训合格率分别达100%和95%,有14165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75%。
(三)就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把扩大就业作为***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5年来,向上争取就业专项资金4600万元,为5.2万余人次城乡劳动者落实了社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等各项补贴,做到了应补尽补。
(四)市场就业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健全了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完善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失业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体系,市场就业体系主导作用更加突出。5年来,共开发空岗信息1.2万余条,涉及酒类包装、机械操作、家政服务等工种3.69万个;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350场次,其中专项服务性的招聘会42场次;为各类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2.1人次;已进行求职登记3.35万人次,通过面试洽谈,有
1.17万人成功实现了就业,其中直接组织劳务输出6000人,介绍成功率达35%。
(五)基层服务平台全面优化。5年来共投入120万元,用于基层平台建设。全区3个街道、9个乡镇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9个社区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创建了6个“充分就业社区”和3个“信用社区”,基本形成区、乡镇街、社区三级公共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机构逐步健全,覆盖范围扩大。就业信息化能力建设有序开展。全区共办理《再就业优
惠证》3563个,《就业失业登记证》387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275个,各类就业型企业累计吸纳安置失业人员7228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新吸纳安置失业人员5163万人。
(六)创业促进就业稳步推进。紧紧围绕打造***区创业商圈为载体,以“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使***全区域充满创业活力,民众涌动创业激情。5年来,全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共计197笔,发放贷款167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179笔,发放贷款694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18笔,发放贷款984万元;完成创业培训1568人,成功创业500人,创业带动就业2000人;打造了****再就业示范 综合市场、“***创业一条街”、***农贸批发市场等创业示范 点3个,征集创业项目5个,创业服务满意率达100%。
(七)失业保障功能充分发挥。稳步推进失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以扩面、征缴为重点,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法》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失业保险工作取得实效。5年来,新增参加失业保险5606人,累计参保达9726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450.29万元;有10.5万余人次享受了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达5233.58万元,其中征地农转非人员83734人次,发放金额4353.95万元。为18户企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岗位补贴49.51万元,惠及4000余人次,与此同时,对困难企业缴纳失业保险部分降5个百分点征收,为企业减收30多万元,稳定5000余个就业岗位。
二、五年来亮点纷呈
过去的五年是***区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攻坚破难的五年,是开拓创新的五年,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五年,无论是机制建设,还是保障民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呈现十大亮点,为全市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工作长足发展探索出了一系列示范经验。
亮点一,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通过逐户调查、分类建帐等方式,将全区5000人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和3000名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实行“实名制”管理,避免了在工作中存在虚名、虚事、虚报、虚造现象,夯实就业再就业工作基础。
亮点二,2007年,在全市率先创建成功了2个“信用社区”,以社区为主体提供担保,为促进小额担保贷款良性互动,减小放贷风险率起到了助推作用,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5万元,到期回收率达100%,帮助了110名失业人员创业成功,带动了近500名就业。
亮点三,2008年,以实施“全民创业年”为契机,在***农贸市场、***商城、***农贸批发市场,打造了***创业商圈,开发就业岗位1500余个,帮助1000人成功创业,解决了2000余人实现再就业。
亮点四,2009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专管员制度,通过一个专员促管理、一站审批减流程、一清保前审、制度健全保回收等“四个一”措施,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有序推进,确保了放贷任务110%完成和到期款项100%回收,为全市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探索出一条新模式。
亮点五,2010年,围绕“抓大培训、大抓培训”发展战略,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为目
标,采取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能就业项目培训,培训合格率达100%,培训后就业达95%,比历年相比翻了两番。
亮点六,2010年,为随应***招募需求,采取以乡情感召、政策带动、思想关心等模式开展工作,并率先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实现了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位居全市第一。
亮点七,2010年,面对金融危机带来严峻的就业局势,实施“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18户企业落实了近50万元的岗位补贴,降低失业保险征收比例,少收30多万元,稳定就业岗位5000余个。
亮点八,2011年,首次对经济开发区在项目征地组织实施方案中成立专门的就业培训组,对项目征地涉及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与征地工作同步推进,并将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列为专项服务内容之一,有效解决1000余人实现就业。
亮点九,2011年,为建立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各级围绕目标,行动积极,效仿全国人口普查的方式,采取分段、分片包干制展开登记,在短暂3个月时间,登记了近10万人,率先超额完成登记任务,登记率达95%,位居全市第一。参加全省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推进会的与会人员,还莅临我区***社区进行了观摩,学习借鉴了经验和做法,为全市赢得了荣誉,塑造了典范。
亮点十,2011年,为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计问题,采取由政府出资,以“订岗位、订培训、订服务”等方式,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服务活动,帮助解决困难人员15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三、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农转非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全区创业促就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监管有待强化。
二是市场服务功能较滞后。尽管当前我区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市场的软环境还不健全,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查询等方面还不完善。
三是失业保险清欠扩面依然困难。尽管我们在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我区困难企业多,根本无缴费能力,使得失业保险征收清欠难。另外,由于失业保险参保缴费的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力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单位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加之又缺少刚性的手段,使部分单位,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逃避参保。事业单位参保不能足额缴费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面不宽,没有遍及所有城乡,村一级服务机构基本未形成;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应用信息化网络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资金落实和人员编制也不能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四、建议意见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健全完善帮扶困难人员就业政策系统和制度机制。
附:
一、就业民生工程完成情况表;
二、政策落实情况统计表。
第四篇:本市民生工程安排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本市民生工程安排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全面启动通乡油(水泥)路建设,提升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继续对新农村村庄整治示范点改路资料进行补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 年民生工程安排意见的通知》 府字〔 〕12号)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市政府决定在连续两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年继续精心实施民生工程。为此,今年全市财政布置3亿元,着重围绕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
一、努力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
1.进一步扩大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4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农林水事业人员、未安置的城镇退役军人在内的各类事业人员统一纳入失业登记范围,享受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
2.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
3.加强就业培训。布置982万元。其中772万元用于省内工业园区新招工免费培训13900人。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复员退伍军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1.1万人,其中守业培训0.1万人。
4.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完成小额担保贷款1.13亿元。其中0.68亿元用于支持个人守业,0.45亿元用于支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对个人守业担保贷款,适当提高限额、延长年限。
5.协助残疾人就业。免费培训600名残疾人。残疾人就业率达到66%
二、继续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6.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从 年 月 日起,全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增加140元。
8.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平安试点。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被征地农民参与养老安全的人数达到0.15万人。
9.提高失业平安统筹水平。参与失业安全的人数达到8.1万人。
三、不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10.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规范。财政增加布置417万元。由55元提高到65元。财政增加布置548万元,将乡村低保对象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增加15元,乡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由140元提高到155元。
12.完善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制度和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老职工救济金水平。对因国企改制。其补办伤残津贴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助,纳入统筹地区社会平安经办机构管理;适当调整因工致残人员伤残津贴待遇;精简下放老职工救济金每人每月增加30元。
13.提高局部困难企事业退休职工生活补助规范。
14.提高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规范。财政安排资金70万元。
15.完善城乡临时救助。财政布置110万元。16.改善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条件。新建1个市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中心。
1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对符合国家农村局部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条件并经确认的扶助对象约934人,每年发给720元奖励扶持金。
18.建立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员抚慰金和去世特困群众遗体火化免费制度。财政安排资金20万元。抚慰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员家属;财政布置26万元,对去世的特困群众遗体免费火化。
19.增加企业军转干部和局部退役军人生活补助。按每人每月30元增加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参战人员生活补助(已于 年 月 日开始执行)提高企业军转干部解困规范;增加1953年前参军后复员到企业工作的退役军人生活补助。
20.建立居委会和“三院”工作人员补贴制度。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给予工作补贴;财政布置40万元,对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三院”中不属于行政和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人员给予工作补贴。对上述单位主要负责人,无正式编制且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时间较长,没有参与养老安全的达到退休年龄并退离后,由财政发放一定的退休补助,参与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由个人承担的缴费,全部由财政负担;财政增加安排离任老村支书、村主任生活补贴40万元。
四、大力加强医疗保证和食品药品平安
22.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平安覆盖范围。参保职工达到10万人。
23.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制度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覆盖率坚持100%并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范围。基金使用率达到90%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市级统筹。
24.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市人均筹资规范100元。农民参与合作医疗人数为65万人,统筹基金使用率达到85%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以上。
25.扩大城镇职工工伤平安覆盖范围。参保职工达到9.13万人。增加0.15万人。
27.扩大全市儿童一类疫苗免费接种范围。确保全市以乡为单位。
28.推进城镇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向全市乡村居民中的60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孕产妇、35-60岁妇女、低保对象、残疾人等六类人群。并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城镇居民免费享受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29.协助残疾人康复。为全市4290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其中。为6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为6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装置普及型假肢,为30名贫困聋儿提供一年听力康复训练费用补助,为3500名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
30.完善优抚对象看病就医制度。实行方便、简捷的一站式”医疗管理服务模式。
31.开展取消医院药品加成试点。为推进医疗改革。财政布置851万元用于取消亿元药品加成改革试点。
32.建立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保证机制。财政布置1200万元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由差额补助转为全额保证。33.建立村级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制度。财政布置180万元。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规范,给予补助。
34.加强食品药品平安检测工作。财政安排食品药品检测专项资金45万元。保证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平安。
35.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70%村卫生室(所)80%乡镇中心卫生院、85%县级综合医院、70%县级中医院、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建设规范。全市村卫生室(所)达到建设规范的新增68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建设规范的新增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建设规范的33个。
五、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36.增加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经费。财政布置专项经费。
37.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将“对本省每年考取公办大学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政策扩大到国家统招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享受此项政策学生总数达2230人。助寄宿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为9238人。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达到11800人。
38.资助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入读技工院校。资助全市130名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乡村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子女入读技工院校。每人补助两年。
39.加大城乡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和特殊津贴支持力度。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专项补助和对遥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
40.加大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弥补金支持力度。财政安排助学贷款风险弥补金。
42.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全市行政村宽带网络通达数343个以上。
43.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筹集资金72万元。
44.启动“村邮户箱”工程。
45.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投资建设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41家“农家书屋”
46.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和纪念馆。财政布置“两馆”免费开放经费补助93万元。
47.加强基层体育健身场所建设。筹集资金32万元。
六、加大保证性住房建设力度
49.进一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市中心城区完成经济适用住房面积5万平方米。
50.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制度。财政布置100万元。为其新建、重建住房151户。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
51.积极推进乡村(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住宅区)改造。
七、着力推进扶贫开发
52.继续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协助全市1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村级扶贫规划。
53.启动小水库移民的解困工作。
54.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财政布置6万元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
八、切实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5.加大农村居民饮水平安建设力度。筹集资金。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57.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美化乡村环境,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58.推进新农村建设。财政布置4290万元用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关于政府民生工程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政府民生工程调查报告
10春行政管理专科陈晶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从总揽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勾画未来五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有效解读中央政策,有力引导社会舆论,央视财经频道联手红旗出版社通过网络、媒体、问卷等形式调查了“十二五”规划中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最为关注的国计民生热点问题,认真遴选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部门、专家、学者、官员、媒体,对“十二五”规划建议进行全方位解读,汇集成为《提问“十二五”——中国百姓关注的未来五年国计民生》透彻地解读和回答了与“十二五”规划相关的热点话题和问题。如 “十二五”规划国计民生主要发展目标,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与农民增收问题,教育改革与收费负担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保障难题,人口与就业问题,全民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增长问题,农民工问题与城镇贫困弱势群体问题,国家经济增长与民生民富问题,法制化建设与推进司法公正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等等。
民生工程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备受百姓关注。铜陵市民生工程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执政为民大政方针。所谓民生,就是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民生问题就是指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及其满足程度,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最基本的是五个方面,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铜陵市政府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宗旨,按照“突出重点、需中选急、好中选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惠及多数、务求实效”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群众最需要、最紧迫的事办好、办实,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目标,走出一条谋求幸福、建设幸福的新路子。为此,2010年铜陵市民生办坚持“工作早谋划、调研早开展、项目早确定”,认
真开展民生工程调研活动,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全面拓宽民生工程项目征集渠道,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实现铜陵的事大家来办、老百姓的事“自己”来办,不断完善民生工程民情民意沟通反馈机制。通过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开展民意调查活动、收集信访投诉机构意见、“市民论坛”征集以及各级各部门申报等渠道,共搜集意见建议880多条(次)、候选项目120多个。市政府在充分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了2010年民生工程计划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0年铜陵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省政府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实施48项民生工程,其中生活保障类的有13项,参保服务类的有15项,工程建设类的有20项。覆盖范围有进一步拓展,惠及城乡居民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城乡统筹发展将进一步体现,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加。按城乡划分:覆盖城乡的有18项,涉及农村的有22项,涉及城市的有8项;按实施项目内容划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救助力度,保障老年人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有13项;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市民素质、健康水平的有12项;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增强就业技能,改善生活条件的有9项;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14项。2010年,铜陵市新增的民生工程,主要包括棚户区改造、公交优先工程、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洲(圩)区水上交通安全工程、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就业援助工程、精神病服药救助、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等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各项民生工程更好地实施,铜陵市政府下发了《铜陵市民生工程资金筹措方案》,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调整支付结构、年初预留经费等措施保障民生工程所需资金;二是优先拨付资金;制定了《铜陵市民生工程资金内部操作规程》,建立起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做到及时申请、及时拨付。补助类资金严格执行阳光操作办法,工程建设类资金严格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对政策已经明确、上级资金暂未到
位的民生工程项目,可采取垫付资金办法兑现政策,让老百姓更早地得到实惠;三是优先配套资金。专门制定了每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在全面落实省民生工程所需资金基础上,提高财政补助和配套资金标准。
民生工程实施以来,目前全市有近70万人享受政府补助(含参保项目报销和购买公共服务),覆盖面为95%左右,群众满意率达到95.5%,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真切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总之,铜陵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前提下,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的劳动者,让老百姓更好地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