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接种门诊相关制度全套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登记薄和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登记薄由接种单位保管。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区)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及处理措施以及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的疫苗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薄,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
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作职责
1.及时掌握本区儿童(包括外来儿童)情况,建立新生儿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2.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3.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4.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进行报告。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7.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外来儿童接种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对外来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教。
8.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9.向政府或行政部门报告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预防接种及统计报告制度
1、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业务培训,熟悉各种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用法、用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2、接种前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过敏史),严格掌握禁忌症。3、接种时严格按无菌操作,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4、接种人员明确职责(组织、登记、接种等)互相配合,协同工作。
5、接种统计报告必须有原始依据可查,不得弄虚作假,并经单位负责人审批签名后方可上报。6、每次接种必须及时清理制品,器械等并如期逐级上报接种率,全程接种率,疫苗损耗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1、预防接种人员要主动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现AEFI时,除应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应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2、应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1接种后出现:无其它原因腋温≥38.5℃,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2.2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持续性(2小时以上)哭闹,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2.3接种后5天内发生:严重局部反应,脓毒血症,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2.4接种后15天内发生: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癔病发作),脑病、脑炎、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脊髓炎、过敏性紫癜。
2.5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臂丛神经炎、血小板减少。
2.6卡介苗接种后1—12个月发生:淋巴结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炎/骨髓炎。
2.7无时间限制,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3、乡级卫生院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乡级卫生院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志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5、接种人员应妥善保存与接种反应事故有关的物证和接咱资料,积极配合上级的调查,提供有关情况。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1、本制度所指的计算机数据,是指由计算机加工存储、传输、网络传输等处理得到儿童预防接种数据信息。
2、计算机数据管理实行负责人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计算机数据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2.1保障本部门计算机数据的安全运行。2.2对本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及时进行备份。2.3对外来介质,软件进行检测。2、4随时检测,清除计算机病毒和有害数据。3、数据备份要求:
3.1门诊日结束当天,数据上传前及电脑数据有修改后,必须及时做好数据备份。3.2电脑故障需要重新安装和软件升级前,必须做好数据备份。3.3每次备份,必须为硬盘和U盘双重备,且U盘单独保存。
4、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属保密信息,应做好保密措施,设定登陆密码,不得泄露密码,不得将机算机内资料泄露给无关人员。如发现失、泄密现象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软件升级过程中,涉及到数据转换的,必须在做好备份后,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6、在数据采集、传输和加工中违反以上规定给社或个人造成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要给予政行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告知制度
1、核对受种者免疫卡证、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既往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某种疫苗的接种对象,若发现预约接种的日期有误,应及时更改,并做好解释工作。
2、询问受种者近期健康状况,以及既往疾病史、过敏性反应史、接种反应史等,经询问健康无疾患,再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确定可否接种,凡患有接种禁忌症的不得注射或暂缓注射相应疫苗,应对受种者或监护人提供医学建议,并在卡、证上做好记录。
3、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和接种费用等,监护人同意接种并在相关疫苗接种告知单上签名确认方能接种该疫苗。4、用钢笔做好免疫卡证接种日期等项目的工整书写登记,接种证上还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批号、接种者的签名,将告知单的回执栏留下存档备查,告知栏交给家长。
5、接种后受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30分钟,便于一旦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及时处理,离开接种门诊前应预约好下次接种疫苗日期。
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
1、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供应渠道严格执行:县疾控中心—接种门诊(接种点)。健全疫苗保管制度,建立疫苗出入库台帐,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2、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包装标志明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 “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分发使用疫苗。
3、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应及时做好过期疫苗报损手续。
4、冷链设备设有专人管理,做好温度记录、定期保养。冷链设备要有专人保养,经常擦拭保洁,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保冷背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5、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6、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1、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2、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3、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75%酒精擦拭2遍,擦净余碘干燥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伏则直接涂擦皮肤2遍干燥后即可注射。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5、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每个工作日前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
6、地面采取湿式清扫,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湿拖地面。
第二篇:预防接种门诊相关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相关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镇)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镇)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镇)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令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03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 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册、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接种医师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在计免医生指导下工作。
2、按规范要求完成各种疫苗的接种操作,协助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3、填发接种通知单。
4、逐日、详细、准确地做好门诊日志记录。
5、做好接种前器材的准备,正确使用保养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按时进行冷链温度监测。
6、负责疫苗的管理及疫苗帐册的建立与使用。
7、担任接种门诊的卫生保洁工作。
8、协助进行接种后回访。
疫苗管理制度
一、疫苗使用要有计划性,根据每月接种日安排,准确合理地制定用苗计划。
二、疫苗使用应遵循“足量、适量”的原则,既不能紧缺也不能浪费。
三、疫苗领发手续要完备,使用要有详细登记,包括名称、规格、批号、效期、产地、领苗日期及数量等,帐目要清楚,帐物要相符。
四、疫苗领用一般每月一次,接种门诊用苗有剩时,如冷藏条件具备,在效期内转下次使用。
五、疫苗使用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活疫苗开启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1小时,即应废弃。
六、疫苗应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七、疫苗应由专人管理,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存放,短效期先用,长效期后用。
八、接种现场要求一苗一冷藏,即一个冷藏包只冷藏一种疫苗及其稀释液。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家长应掌握儿童的身体状况,如有明确的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疫苗接种;如正在发热或患有各种疾病应暂缓接种;如属早产儿或营养不良、体质较差者,也应暂缓接种。
二、孩子接种后要在接种场地休息15-2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接种后要适当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不吃刺激性食物,暂时不要洗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半小时内不得喂奶或吃热东西。
三、孩子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它接种反应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四、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能有效,所以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日期进行接种。
五、如孩子经常外出,应告知接种医生,办理相关手续。外出时应注意到当地预防保健机构咨询、接种,以免漏种相关的疫苗。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75%酒精擦拭2遍,擦净余碘干燥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伏则直接涂擦皮肤2遍干燥后即可注射。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五、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每个工作日前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
六、地面采取湿式清扫,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湿拖地面。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必须专人管理,明确职责。
2、冷链设备必须专用于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的贮存、运输,不可挪作他用。
3、冷链设备要建卡、建帐、建档、上、下帐目相符,帐物要一致。
4、冰箱必须安装在远离热源、通风良好、避光干燥、无震动、无腐蚀的场所,放置平稳。底部安有10cm的支架,上部和背部要分别留下40.30cm的空间。
5、冰箱要配有专用稳压保险装置,并有统一的标志和编号。
6、冰箱内不能存放私人物品或非生物制品。
7、贮存疫苗时,存量不能超过设备容积的2/3,且疫苗间要留有间隙,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制冷效果。
8、冰箱内应有温度计,每天上班后、下班前两次记录温度,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报告、检修。
9、冷链设备应定期清理,一般每月一次,保持内外清洁干燥。
10、冷藏包要专架清洁存放,冰排倒空洗净后存放。
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
一、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供应渠道严格执行:省—市—县—镇—接种门诊(接种点)。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领发台帐,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每年三月前将下一的计划免疫用苗数量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
四、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五、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建立维修、温度记录。冷链设备要有专人保养,经常擦拭保洁,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保冷背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六、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七、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
一、核对受种者免疫卡证、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既往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某种疫苗的接种对象。若发现预约接种的日期有误,应及时更改,并做好解释工作。
二、询问受种者近期健康状况,以及既往疾病史、过敏反应史、接种反应史等。经询问健康无疾患,再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确定可否接种。凡患有接种禁忌症的不得注射或暂缓注射相应疫苗,并在卡证上做好记录。
三、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体检与告知后,医生与儿童家长均需签字负责。
四、用钢笔做好免疫卡证接种日期等项目的工整书写登记,接种证上还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批号、接种者的签名。疫苗使用登记簿上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生产厂家、批号和有效期等。
五、接种后受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20分钟,便于一旦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即时处理。离开接种门诊前应预约好下次接种疫苗日期。
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一、专人负责。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计划生育部门、派出所收集接生儿资料,每月定期到门诊辖区的各个负责接生单位收集“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表”。
二、例会制度。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乡村医生、治保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负责上报本区域本月新生儿资料,核对本月门诊收集的新生儿资料。
三、及时查访。地段主管人员收到卡后,及时巡访,调查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发现户籍在其他医院辖区内的,应及时注明户口所在地地址,及时退卡给有辖权的医院。并反馈,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
四、登记入册。属于医院地段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卡立册。并按照计划免疫的程序,及时发放有关疫苗接种的通知书给家长,督促家长按时间来医院接种有关疫苗。
五、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报告卡,以备核查。做好“五变动”登记工作,并每月上报儿童变动报表。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儿童均须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关于印发福建省预防接种相关免疫程序的通知》要求实施预防接种。
六、须对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专册,每月定期收集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非本地儿童资料。门诊须每季度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聚集地、出租屋、市场、工地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七、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9月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7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补种疫苗。
接种物械保管制度
一、接种门诊各项器材设施必须专人管理、分类存放。
二、接种门诊设立接种物械一本帐,每季进行盘点,确保帐物相符。
三、一次性注射器材等易耗品应随时清点,及时补充,确保库存充足。
四、做好各种物械尤其是冷链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保持冰箱清洁,无灰尘、无污垢,定期化霜和除霜;冷藏包和冰排要分开并专架清洁存放。
留观提示标语
各位儿童家长: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需在留察室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谢谢合作!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家长应掌握儿童的身体状况,如有明确的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疫苗接种;如正在发热或患有各种疾病应暂缓接种;如属早产儿或营养不良、体质较差者,也应暂缓接种。
二、孩子接种后要在接种场地休息15-2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接种后要适当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不吃刺激性食物,暂时不要洗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半小时内不得喂奶或吃热东西。
三、孩子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它接种反应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四、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能有效,所以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日期进行接种。
五、如孩子经常外出,应告知接种医生,办理相关手续。外出时应注意到当地预防保健机构咨询、接种,以免漏种相关的疫苗。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预防接种门诊卫生保洁制度
一、接种门诊必须配备痰盂、扫帚、拖把、毛巾、面盆等卫生洁具。
二、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每天上班前进行室内外卫生打扫,做到桌面无灰尘,地面无污渍、痰迹、杂物、纸屑等。
三、接种前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口罩,衣冠整齐、清洁地进入工作场所。
四、接种门诊禁止吸烟,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地吐痰,儿童不得随地大小便。
五、每日接种结束后,及时清理接种现场的接种器材、冷链器材、废弃安瓿、棉球、一次性注射器材等物品,打扫卫生,并对接种室进行消毒处理(空气紫外线消毒30分钟以上,地面、物品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为确保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根据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生物制品管理制度如下:
1、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经所长批准后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做好疫苗领发记录,详细记载品名、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及领发人签名。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
3、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保证疫苗质量。
4、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
5、使用疫苗要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6、每次领发疫苗数量应根据使用量和贮存能力妥善安排,减少疫苗浪费。
7、使用情况必须按规定向县疾控中心统计上报,随时掌握各种生物制品的使用情况,反映效果和剩余数量,严防积压浪费。疫苗过期或失效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并妥善处理。
8、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上级规定的对象、剂量、接种方法、时间要求进行接种,杜绝错种、漏种、误种及接种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预防接种门诊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免疫规划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 冷链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5、实施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各种疫苗的接种年(月)龄、间隔时间、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规范操作。
6、预防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和信息系统中详细记录接种信息,记录真实、完整、清晰、规范。
7、预防接种后,受种者现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国卫办医发〔2013〕40号)等有关规定。
2、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普通注射器及其它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规定处理。
3、预防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材,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得双手回套针帽,或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
4、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5、无菌干棉球和棉签使用前须经高温、高压消毒,用前应检查小包装的密封性、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75%乙醇的容器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75%乙醇,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7、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除液体bOPV外,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液体bOPV未能立即用完,应在2~8℃温度下保存,并于当天内用完,如有剩余应废弃。
8、接种现场应备有足够体检器材和急救药品。
9、每次运转前或运转后要对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1、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应按“首诊负责建卡”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为无证儿童补证。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
2、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所有受种者均应纳入客户端管理,在接种后即时将接种信息录入客户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
3、受种者迁移时,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者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信息的要及时补建。
4、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成人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6、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和转让。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7、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查询应当经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理。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办理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事宜。免疫规划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要规范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资料的种类、内容、规格及使用方法符合全省统一要求。
2、免疫规划资料应包括:
(1)综合管理资料:人口情况、工作人员情况、接种单位情况、冷链设备运转情况、培训情况等。
(2)预防接种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预防接种登记簿、补充免疫接种情况报表、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情况报表等。
(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
(4)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等资料:疫苗运输记录、疫苗和注射器计划、出入库登记、冷链设备档案、冷链设备温度记录、环境消毒记录、高压消毒记录、注射器使用和处理记录等。
(5)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资料。
(6)文字资料:上级来文、会议和培训资料、督导资料、宣传资料、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3、各类资料应保存至规定期限。需要更新的资料应在相关信息变动后15日内完成更新;需要上报的资料应按照上级要求时限报告。
4、各类资料应实行档案化管理,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常规资料至少每季度整理一次,每年3月底前完成对上资料的装订存档;阶段性工作资料在工作结束后15日内完成资料装订存档。
疫苗管理制度
1、制订、上报疫苗计划。接种单位应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辖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
2、接收疫苗要索取证明文件。在接收疫苗时,应索取由药品检定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接收进口疫苗时,还应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收疫苗要索要运输温度记录。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配送方本次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
4、要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疫苗要实行专人管理,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以上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要经常核对疫苗出入库情况,日清月结,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应通过客户端生物制品管理系统进行疫苗出入库记录。
5、疫苗的储存与运输。应根据免疫程序、工作计划、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冷链储存条件以及应急接种需要等情况确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储存数量;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温度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说明书等相关要求。
6、疫苗的报废。需报废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不少于5年。
冷链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的验收和安装。冷链设备到货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及设备使用说明进行验收,应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做到专物专用;房间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每台设备安装专用接地插座(三相电源),不可与其他设备或电器共用。
2、冷链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冷链设施、设备应有专人进行管理与维护;要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符合规定要求;冷链设备要正确使用,定期保养,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冷链设备的报废,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执行。冷链设备应专用,不能存放与预防接种无关物品,更不得挪作它用。
3、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要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我省相关工作要求进行报告。对新装备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冷链设备,要求在变更后15日内进行更新报告。
4、冷链温度记录。接种单位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冷链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进行温度记录,记录保存2年备查。必须启用系统报警功能,接到监测系统报警后,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必要处置,以确保设备及存放疫苗安全。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2、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3、要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至少每季度要进行一次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4、为流动儿童提供接种便利。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预防接种点,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诊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
5、要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本省和外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在客户端建立预防接种个案,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外省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将接种信息记录到预防接种证上,并在客户端建立临时接种登记。
6、要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接种单位要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录入客户端并根据实际变更居住状态;可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或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3、实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直报。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4、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资料的保存、整理和归档。
5、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调查和处理。向调查人员提供所需要的AEFI病例临床资料和疫苗接种等情况。
6、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AEFI病例进行诊断,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第四篇:预防接种门诊制度及操作规程职责
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建立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二、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偶合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四、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五、接到报告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核实,组织调查。卫生部门调查组原则上由临床、流行病、免疫规划和实验室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
六、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其他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
七、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由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的,补偿费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由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的,补偿费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八、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1/3支)ml,并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
九、晕厥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热糖水喝,必要时可针刺或用手掐人中穴;数分钟后仍不恢复者,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并通知临床医生救治。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
预防接种管理预防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3.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1.接种前,查验儿童档案,核对受种者信息;询问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2.接种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相关信息,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接种。3.接种后,告知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及时在档案中做好记录,预约下次接种疫苗事宜。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预防接种证、卡的建立流程
1、为6岁及以下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通过查询金苗系统产院平台,通知家长办理预防接种证;同时,为6岁及6岁以下寄居本地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
2、查验儿童接种手续(居住证明,出生证明,预防接种证)。
3、将儿童基本信息及接种信息录入金苗系统,统一使用金苗系统生成的儿童编码后6位做为接种证号。
4、预约下次疫苗接种时间及家长课堂听课时间。
5、联系公卫办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及儿保档案。
6、预防接种证交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7、新建儿童信息根据片区登记至《预防接种登记簿》,该册由门诊保管。
预防接种证.卡的使用管理流程
1、每日接种结束后,根据接种通知单统计接种量,登记至疫苗日接种量统计表。
2、在金苗系统中进行门诊接种查询,将当日接种信息登记至《预防接种登记簿》。
3、每日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4、每季度对《登记簿》进行整理。
免疫规划查漏补种流程
1、专人负责,使用金苗系统每周查验。
2、电话通知督促接种,在系统中登记未种原因。
3、登记查漏补种表1,每月检查后对未种儿童再次通知。
4、每季度汇总,填写报表及总结。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皮内接种法 1.1 适用疫苗:卡介苗。
1.2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1.3 操作方法
1.3.1 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左侧儿童胳膊
1.3.2 用0.1ml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蓝芯注射器配4.5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度~15度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向旋转达80度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2 皮下接种法
2.1 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腮腺炎疫苗等。2.2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附着处皮肤 2.3 操作方法
2.3.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固定
儿童双腿;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2.3.2接种人员用0.5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度~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3/2,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签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3 肌内接种法
3.1 适合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等。3.2 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 3.3 操作方法
3.3.1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固定儿童双腿;家长左手紧抱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和中乱动。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3.3.2使用时充分摇匀,注射第二针应更换另则部位。
3.3.3用适当规格的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度,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4 口服法
4.1 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
4.2 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苗送入儿童口中用凉开水送服咽下,月龄小的儿童,喂服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放入口杯内,加少许凉开水碾碎,溶解成糊状服用。
4.3 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一刻后再服。
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充分摇匀,无菌开启安瓿,准确吸取0.5ml。
五、选上臂三角肌皮肤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70~9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2/3,放松皮肤,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棒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六、在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冻保存,使用时放在冷藏设备内,做到“苗不离冰”,严格“一人一杯一勺”制度。
四、服苗方法:
(一)用一次性小勺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37摄氏度凉开水送服咽下。
(二)月龄小的儿童,喂服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放入口杯内,加少许凉开水碾碎,溶解成糊状服用。
(三)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五、在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
六、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七、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卡介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根据儿童身体状况及家长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预防接种证上做好登记。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0.1ml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无菌开启安瓿,注入专用注射用水,摇动安瓿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之充分混匀(注意不要产生泡沫),准确吸取0.1ml。
五、选接种儿童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酒精常规消毒,与皮肤呈10~15度角刺入皮内(严禁注入皮下或肌肉中),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头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拔出,勿按摩接种部位。
六、在预防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及家长签名等。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去。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流脑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无菌开启安瓿,注入专用注射用水,摇动安瓿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之充分混匀(注意不要产生泡沫),准确吸取0.5ml。
五、选接种儿童上臂三角肌外下缘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1/3~2/3,放松皮肤,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
六、在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含麻成分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无菌开启安瓿,注入专用注射用水,摇动安瓿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之充分混匀(注意不要产生泡沫),准确吸取0.5ml。
五、选接种儿童上臂三角肌外下缘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1/3~2/3,放松皮肤,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
六、在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乙肝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根据儿童身体状况及家长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预防接种证上做好登记。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自毁型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充分摇匀,无菌开启安瓿,准确吸取疫苗。
五、选上臂三角肌皮肤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70~9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棒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六、在预防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及家长签名等。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去。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甲肝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无菌开启安瓿,注入专用注射用水,摇动安瓿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之充分混匀(注意不要产生泡沫),准确吸取1ml。
五、选接种儿童上臂三角肌外下缘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1/3~2/3,放松皮肤,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
六、在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乙脑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无菌开启安瓿,注入专用注射用水,摇动安瓿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之充分混匀(注意不要产生泡沫),准确吸取0.5ml。
五、选接种儿童上臂三角肌外下缘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1/3~2/3,放松皮肤,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
六、在接种证上完整记录接种日期、批号、接种者签名。
七、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八、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九、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
一、接种单位于每月5号前将接种情况统计表上报县级疾控部门。
二、县级疾控部门收到乡镇报表后5日内以乡镇为单位汇总本月接种情况并上报市级疾控部门。
三、强化免疫实施情况统计报告按方案要求进行。
四、各接种单位于每年1月10日前填写上年报表,上报县级疾控部门。
五、县级疾控部门于每年1月31日前填写上年报表,上报市级疾控部门。
预防接种卡、证使用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每名适龄儿童都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实行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的制度。
二、6岁及以下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应由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负责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儿童出生后一个月由户口所在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卡;6岁及6岁以下儿童寄居本地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应由寄居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卡。
三、预防接种证、卡应由实施接种的医生用钢笔填写,书写要工整,文字要规范,各项目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要以公历(阳历)为准。
四、预防接种证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遗失要及时补发。预防接种卡由所属预防接种门诊保管。
五、儿童迁移时,迁入地的预防接种门诊要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取预防接种证;无预防接种证者要及时补证、补卡。
六、接种单位每季度要对辖区内所有的卡、证核查和整理一次,及时补卡、剔卡和消卡,剔除的卡片由预防接种门诊另行妥善保管。
冷链系统、疫苗使用管理制度
一、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按时将下一的免疫规划用苗数量上报县级疾控部门。
二、免疫规划疫苗实行专人管理,严格按照“省—市—县—乡” 供应渠道购苗。
三、疫苗的出入要有帐目登记,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签字等。
四、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疫苗按疫苗规定的温度进行贮存,疫苗的运输必须用冷藏包或冷藏箱。
五、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存放。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具备冷藏条件的接种点疫苗储存量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的使用量。
六、冷链设备要有专室或固定房间存放,有足够储存疫苗的专用冰箱,配置能适应带冰接种的疫苗冷藏设备,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建档建账:设备名称、数量、型号及户地、说明书、有关技术资料、使用和损坏情况等,定期保养,建立维修记录。
七、有专人负责冷链设备保养、管理,冰箱冷冻、冷藏室均应放置温度计,每天定时记录温度至少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并妥善保存温度登记本,做好停电、发电、停机、故障维修记录,发生故障及时抢修,并把疫苗转移到其它冰箱。管理员因故外出不能进行日常监测时要做好交接班。结霜厚度超过4毫米以上要及时除霜,冷藏箱和冷藏包每次使用后,及时取出冰排,擦干净,保持内外干燥清洁。
八、冷链设备严禁存放其它物品、过期疫苗,保持清洁卫生。
九、接种现场执行“苗不离冰”的原则,疫苗从冰箱取出后须放入冷藏包内。使用疫苗时每次从冷藏包取出一支疫苗,并盖好冷藏包盖,冷藏包内冰排未完全溶化前应及时更换新冰排。活疫苗开启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超过1小时应废弃处理。
十、接种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一)开启安瓿未用完的疫苗,必须废弃。
(二)如冷藏包内冰排未完全溶化,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三)如冷藏包内的冰排已完全溶化,脊灰疫苗应全部废弃,其它疫苗如百白破、麻疹等疫苗应做好标记,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一、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6岁以下儿童均须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施预防接种。
二、对在本地段接种的流动儿童,应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将接种信息录入电脑,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三、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派出所、乡镇(街道)收集居住3个月以上的6岁以下流动儿童资料。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或治保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上报本区域本月新迁入的6岁以下儿童资料。
四、每月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聚集地、市场、工地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
五、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9月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6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补种疫苗。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动员,提高流动人口儿童家长的预防意识,争取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免疫活动。
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情况监测及专项调查。
免疫规划资料归档管理制度
一、免疫规划资料的收集要真实、完整、及时。
二、免疫规划基础资料的内容包括
(一)人口资料:①各种免疫规划年报;②本辖区计生、公安等部门提供的人口情况;③掌握流动儿童数、免疫接种情况等资料。
(二)疫情资料:①主动监测登记本;②主要传染病个案调查、疫点处理;③AFP、麻疹、新破、病毒性肝炎等报表及其它资料。
(三)免疫接种资料:①常规免疫接种报表;②糖丸或其它疫苗强化免疫报表;③未种原因分析;④接种率调查、检查考核等资料
(四)疫苗供应及使用情况资料:各种疫苗计划用量、领取、使用登记表本。异常反应登记本、个案调查等。
(五)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资料:①冰箱、冷藏包、冰排数量、运行情况登记表;②冰箱温度登记表;③一次性注射器出入库登记表;④紫外线消毒及物品高压消毒等资料。
(六)其它资料:上级及本级有关免疫规划的红头文件、通知,业务会议、培训及工作计划、总结,专题调查等资料。
三、免疫规划业务资料采用分类归档的方法保存,应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免疫规划资料搜集整理齐全、分类装订归档,并长期保存。同时注意有关原始资料的保存,以形成完整的免疫规划档案化管理体系。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应按《山东省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要求设立,应有明显的标志和指引,严格执行全县统一的开诊时间,室内应张帖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画,免疫接种程序、家长须知和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收费疫苗应在醒目处公示收费标准。
二、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经过县卫生局免疫规划知识技术培训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担任。
三、工作时预防接种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实行持证上岗;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规范》和《山东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熟悉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掌握相关接种技术,并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接种证和预约通知单,查疫苗。核对免疫接种程序、姓名、年龄、药名、批号、失效期、接种剂量。
四、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接种对象应按免疫程序要求及时通知接种,应定期深入负责片区进行调查,发现漏卡、漏种儿童应及时补卡、补证。
五、接种门诊应按要求建立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日志。做好与接种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接种门诊资料实行集中保管,专人负责。
六、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种,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七、接种门诊应配备专用冰箱,建立冰箱温度监测记录。每天早晚记录冰箱温度各一次。接种门诊冰箱供存放疫苗专用,其它物品不能在门诊冰箱存放。
八、预防接种用的疫苗应按冷链工作要求,按规定温度存放,在接种时才离冰(带冰接种)。接种门诊严禁使用来历不明的疫苗或非正规渠道供应的疫苗和过期、变质的疫苗,严禁使用未按规定温度保存(存放)的疫苗。
九、接种门诊应配备应急使用的药械,对发生的接种反应及时进行处理,严重接种反应应及时进行救治和上报。
十、严格执行政府的物价政策,按全省统一的疫苗收费标准收费,收费要付收据,严禁模糊收费和乱收费。
新生儿报告登记制度
一、专人负责。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派出所或计生部门收集新生儿资料,每月定期到门诊辖区的各个接生单位收集“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表”。
二、例会制度。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或治保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负责上报本区域本月新生儿资料,核对本月门诊收集的新生儿资料。
三、及时查访。收到新生儿报告卡后,及时巡访,了解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非本辖区儿童,及时转卡。并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
四、登记入册。属本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卡立册。并按照免疫规划的程序,及时发放有关疫苗接种的通知书给家长,督促家长按时来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有关疫苗。
五、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报告卡,以备核查。做好登记工作,并每月上报儿童变动报表。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
二、预防接种室须达到《山东省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运转期间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用紫外线灯照射2小时以上,做好登记。
三、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和目前健康状况,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登记卡。
四、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失效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五、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接种操作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六、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七、接种后须观察30分钟确认无接种反应,接种者在接种证上填写本次接种疫苗名称、批号并签字。
八、疫苗必须实行带冰接种。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九、医疗垃圾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城区预防接种单位实行按日接种,乡镇预防接种单位实行按周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点实行按日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使用《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及时为本辖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薄、信息卡、发放预防接种证:本地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证、簿、信息卡。
五、预防接种证、信息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薄由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出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六、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七、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放预约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簿、信息卡,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九、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及时上报预防接种相关报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十、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预防接种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预防接种宣传培训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县级以上疾控部门组织的1~2次专业培训,在培训基础上,进行业务考核,以不断强化预防接种基础知识、工作目标及管理要求,了解预防接种的最新进展情况。
二、每次运转前要开展培训,执行例会制度,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卡介苗接种要固定专人,严格培训操作技能;接种人员必须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三、各预防接种门诊应充分利用“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等时机在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基层接种人员在从事预防接种业务活动时,要主动向群众宣讲免疫规划知识,接种门诊应张贴免疫规划宣传资料,努力使免疫规划工作得到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职责
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和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2.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3.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按照要求进行冷链的温度记录。
4.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
5.进行常规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
6.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7、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掌握免疫规划相关知识。8.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9.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10.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预防接种工作任务。
第五篇:乡级预防接种门诊例会制度
例会制度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落实上级的政策和技术要求,及时研究和解决我镇免疫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制订本例会制度。
一、适用对象:实施门诊化接种的乡防保机构召开的村医会议。
二、频次:每月一次
三、时间:门诊化接种日前一天。
四、例会内容和要求
1、传达学习上级免疫规划工作相关要求,安排布署近期免疫规划工作;
2、听取各村免疫规划工作情况汇报,总结交流推广免疫规划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
3、分析总结上月预防接种开展情况,弄清各村漏种儿童的原因;
4、把本月应种对象(尤其是上次漏种儿童)名单及其接种的疫苗种类,以通知单的形式分村交给村医;
5、村医上报并核对本区域本月新生儿出生资料;
6、上报上月本村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监测发病情况;
7、乡镇要统计上报本月运转需各种疫苗的人次数和数量;
8、要保存有每次例会制度的书面资料。内容包括:例会时间、参加人员(签到表)、会议内容记录、应种对象和疫苗数量的统计报表。
9、上报本区域本月死亡病例,并上交死亡医学证明书。
10、上报本区域本月新发慢性疾病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