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究
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究
武隆县鸭江小学 余海波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健全发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的背景
(一)客观现状是农村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多数学生家长是家庭的支柱,工作繁忙,负担重,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与孩子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或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样,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很多小学生存在以下情况:①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②任性。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③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④嫉妒。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⑤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甚至把学校看成地狱,希望早点离开学校。⑥抑郁。遇到挫折会过度悲伤而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焦虑、多动等情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家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是我们现在和今后若干年内必须奉行的基本国策,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教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不好管,学校应加强管理。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逆反心理较强。因此,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其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策略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1.实施新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内容之一。在实验中,我们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和农村小学校实际,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实施。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是教师的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真诚、宽容、理解、尊重。三是教育机制: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负责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十一.五”继续教育紧密结合。根据教师的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聘请心理卫生专家来校给教师讲课,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让老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同时心理辅导内容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建立教师心理咨询室、温馨的谈心室,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都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之中,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严格按照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交流学习的平台。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使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对学生产生更深刻、更有效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1.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建 2
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激励性语言,在学习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耐心的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在小学各学科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教育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学科心育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升华”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多尝试进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3.结合教学内容,巧设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环境,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向英雄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结合事例,恰当评价。如教学《李时珍》一课,马雅杰老师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这一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分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困难,不顾生命安危,在深山中吃住,一连好几天都不下山时,有的同学就提出疑问:“李时珍不怕死固然可贵,但是如果他真让老虎等野兽吃了,他还怎么编书呀?不就没法为人民做贡献了吗?”有的提出:“李时珍是出色的医生,他上山搜集编书资料,长年不回家,那老百姓得重病了怎么办?”还有的提出:“李时珍常年不回家,是不是他没有家呀?”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要利用学生积极提问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首先赞扬了学生随时有问就提出的做法,然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李时珍本人的经历去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李时珍自己是出色的医生,又常年在外和各行各业的人打过交道,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的经验,遇到野兽也有自己防御的方法,即便这样一般人也很难有这样的胆量和毅力。他常年不回家不是没家,他要精心准备,争取更快、更好的把书编写出来。这是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处理,加深了对“伟大”一词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从中获得了情感满足,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创设情境,扮演角色。由于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我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欣赏教学《鸭子拌嘴》一课中,由于乐曲的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顾秀丽老师通过电脑将乐曲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并且绘制了符合音乐的图片,便于学生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后,顾老师便去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组给音乐创编了情景剧,每个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大部分同学扮演行动缓慢、一摇一摆的、形态各异的小鸭子;一个同学扮演赶鸭子的老爷爷;有的组用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来给乐曲伴奏;„„由于这种方式是学生喜欢的,因此,收到的课堂效果非常的好。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愉悦的状态,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变“苦学”为“乐学”,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4)设身处地,探究实践。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认识了圆后,张文华老师就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画圆,先是不给学生任何工具,让学生自己画圆。在学生画不圆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每组提供了小绳、铅笔、圆形实物、圆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圆,画好后谈谈自己的体会。结果,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画圆,有的同学画的很圆,有的仍然没有画规范。这时,教师让画得很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应该注意什么才能画好;又让那些画的不好的同学说说自己哪一点没做到或没做好。通过一番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要想把圆画得标准,用绳拴笔得注意两点:一是先固定一点,二是把线拉直,画圆时绳子不能弯曲;用圆规画圆,也得注意两点:固定的一点不能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于是,教师启发学生:这两种画法都强调了固定不变的点、固定不变的距离。看来这两点在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弄清了这固定不变的点叫圆心、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固定不变的距离)叫半径。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进行充分的操作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的认识了圆的半径和圆心,同时探索出画圆的要点。有了这样一个经历,学生所学的知识会终身难忘。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就在丰富多采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精选方法,自感自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学习《有趣的游戏》一课时,陈春芳老师先带学生到教室外自由组合做游戏;丢手绢、贴鼻子、猫捉老鼠等。自己不会做的游戏去请教同学,人人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另外,教师还设计了“打电话”、“问路”、“到超市买东西”等情景,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生活技能,丰富了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交际的主动性,让全体同学都能做到事事主动热情,人人乐说会讲,充分发扬主人精神。4.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探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成长
心理教育和辅导是一种爱的教育,是师生良好关系的共建,是师生美好心灵的沟通。这种良好关系的共建和美好心灵的沟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心理教育作用。在师生心灵沟通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动。我校在申报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的科研课题后,我校教师积极地推进和倡导构建小学心理辅导的八种模式,以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如:主题班队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学生通过游戏、唱歌、沉思、遐想、讨论、辩析、观察、演讲、表演、小品等方式方法为中介使“课”活动化。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心心相印,共同进步,体验主人责任,培养主人翁精神。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一般有8-12人左右组合。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利用课余时间,有共同心理需要的学生自觉结合成组,因此参与的学生对象则较为专一,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如班、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遇到了困惑,可在一起交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合成组一切学习讨论,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3.心语小屋
在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即心语小屋。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活动等功能。辅导和咨询的内容涉及学习、生活、智力、能力、性格、品德、文体、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好的缓解矛盾、解除困惑、平息愤怒、平衡心态、了解自我、建立自信的作用。学生走进心语小屋,在心理辅导老师的耐心启发下,求得美好的心灵,身心潜能得到开发,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4.心育报刊
心育报刊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在学校班级、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其宗旨是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内心世界;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每个班每月办一期“心育报刊”。报刊内容设有学习心理、个性心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心理小常识、名言名句等多个栏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生动活泼的题材,向学生宣传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基本知识。心育报刊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相结合,定期、按时广播,充实校园文化的新内容,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5.心理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写日记、写周记,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心语日记”中有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心理日记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实验教师努力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沟通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当孤独的时候,老师能送给我温暖;当委屈的时候,老师会理解我;当痛苦的时候,老师会来安慰我;当迷惘的时候,老师会开导我;当怯懦的时候,老师会给我壮胆;当受窘的时候,老师会为我解围;当自卑的时候,老师会给我自信;当偏激的时候,老师会让我冷静;当沮丧的时候,老师会鼓励我;当懒惰的时候,老师会来鞭策我。让学生把老师当作真正的朋友,与老师无话不说,在老师地耐心引导下,健康成长。同时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解除学生的心理防卫,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人格。心语日记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能成为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教师通过浏览“心语日记”,能把握学生的“脉博”,进行对话,交流思想情感,达到心灵沟通。
6.“心际”队员
由“心际”队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小辅导员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中架设一条有效的桥梁,在心际交流中,教师不方便直接向学生面对面说的和做的,或直接效果不是更好的,通过这些“心际”队员去完成,让他们发挥 “二传手”的作用,同时使师生能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增进学生间的相互理解,更好的处理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交往。
7.“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建起心理桥梁,通过“心理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发展的“心育”。教师、家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增进理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宽松广阔的、愉悦的氛围。8.“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时机,在学生生日、毕业升学、受到表扬、获奖时、遇到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要选准火候,即冷热度把握准确,撞击要害之处,有雷鸣闪电般的效应。有这样一名学生: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很任性,谁惹了自己也不行,稍不顺心,即使在学校,也会大胳膊一抡,扬长而去。面对此情此景,一位教师冷静下来,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看到你倔强的样子,老师很欣赏你,这说明你有个性。但此时,老师心里也很遗憾,遗憾的是你为什么不把这股韧劲用在学习上呢?老师相信你会一天天长大,更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
懂事!”不久,这位学生也写了一封信夹在作业本中:“谢谢您,老师,从您的信中我悟出了应怎样做人。我一定努力,从现在做起,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学生。”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能在学生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璨的火花,成为学生渴望获取的安慰。
三、取得的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理论成果
1.学科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2.德育活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将德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合,遵循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语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美好心灵的沟通。在师生心灵沟通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动。
3.教师树立全人观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真诚与学生为友;教师关注学生的利益与需要,创造条件促使其实现美好的愿望。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学科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改变过去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学生能有效的调试人际关系,处理好与教师、家长、同学的关系,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部分教师对此认识还不够。
2.教师、学生、家长还需进一步沟通,互相了解、增进理解,真正形成教育合力。3.由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限,教育方法和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4.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需增强。
随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究,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魅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和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教育的潮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提高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端正了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有了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使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观念发生变化,领导办学观念发生变化,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剖析当前农村教师碰到的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探索和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浅谈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 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 2 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二是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三是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 3 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四是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一是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二是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四是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五是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六是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
[2] 中国林业出版社《心理测试》林仲贤
[3]暨南大学出版社《儿童异常心理学 》沃尔夫著 孟宪璋译 [4]中国教育网《上海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反思》庄石军 [5]江西教育网《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钟琴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吴@,学习不主动,成绩欠佳,她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下课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和同学玩,她仍然坐着不动,从来不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她情绪持续低落,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行动迟缓、活动量减少,沉默寡言等。主要集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学习、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与成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显著特点又有所不同。以抑郁情绪为例,主要表现在:
第一情绪低落、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负面自我评价以及意志和行为减退等,其临床特征与成人组有显著差异,较少有成人主观上的抑郁感觉等。
第二,伴随症状有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易激怒等症状,还可伴有多动、不守纪律、冲突、反抗、逃学、厌学等,甚至有打架或其他违纪行为。
导致她不快乐的因素有很多,但这些因素之间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和联系的。
安全感。
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界限的需要和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父母是给青少年造成安全感缺失的主要来源。“父母的不公平、不公正或相互矛盾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全”,这些不仅会给他们造成痛苦,也会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是不可靠、不安全和不可预见的。另外,家庭内部的争吵、肢体冲突、分居、离婚、对孩子打骂、发脾气、恐吓、责骂、粗暴的体罚等不仅会让孩子惊慌失措、惶恐万分,还会让他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从而引发他们的抑郁情绪。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不到别人的重视,产生过多的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一直怀疑自己是否有优点,陷入到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2.家庭因素。她父母离婚跟她姑姑过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便形成了孤独、内向的性格。
三、辅导步骤
1.发现兴趣,唤起信心。上课表扬她2.发扬优点,树立信心。看到她敢于在课堂上迎接我期待的目光时,我知道此刻他的内心在跃跃欲试。我便叫他读一段课文。起初,他有些羞涩和怯懦,声音虽小但吐字却很清晰。渐渐地,她敢放声读课文了。“你的声音很清脆,很阳刚!”当我在讲台上给他这样的评价并带头鼓掌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从此他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了。后来经过我的不断鼓励,她进步了许多。
四、结论
自卑,源于缺乏自信,它会让孩子无论是内心还是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黯然失色。王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暂且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上,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兴趣、优点和特长,使他一步步地向你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重拾自信,迈向成功。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孟广彦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现象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远大理想,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回答问题,不是不举手,就是你推我,我推你,被动学习,不完成课后作业,不能主动学习,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2、不能正确对待考试
拿高分是他们直接的心理动机,他们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影响,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一周,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上火、发烧。
3、性格冷漠、孤僻
少数学生不合群、孤独、自卑,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操场上,稍一留意,就会发现有一些形单影只的学生,眼神游离,面无表情,不参与活动。
4、不善于沟通,交际能力低下,甚至惧怕交际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
5、自理、自立能力不强
自觉性较差,不够果断,坚韧性不够,自制性不强。同样的保证书写了一张又一张,错误还是一犯再犯。
6、缺乏竞争意识
比如竞选班干部,有的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有的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有的持无所谓的态度。
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隐形的心理因素,使他们进了初中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二、对现象和问题的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1)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幸福与否和学习的关系不大,因为农村的很多大款根本就没读过几天书。还有一部分家长还存在着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早早就给孩子把房子盖好,根本就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的最大理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棍棒育英才”,打骂教育屡见不鲜,这种家庭环境和对教育的错误认识,直接造成了农村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甚至厌学。
(2)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客观上制约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有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3)少数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这种家庭情况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教育方面
(1)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的学校里,应试教育还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高考还是教育的指挥棒。在这种形式下,很多学校,以牺牲学生的活动为代价,挤出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生活在一个更加闭塞的环境里。客观上就没有了沟通、释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出现冷漠,惧怕交际的心理问题不足为奇。
(2)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心理健康课随意丢课、串课,甚至不上。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
(3)学校教育中偏重于智育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指导、教育的不够。
(4)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年龄提前。而这一点被教育的施行者所忽视。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从行政手段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学科要有教材,要有固定课时,要有专职教师,要成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之一。坚决杜绝随意丢课、串课的现象。同时,既要上好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加强各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教学实施,既教书,又育人。
2、重视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有所提前的特点,适度地提前开展青春期教育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养成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明确地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避免空洞的说教式教学,用一颗爱心,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4、加强实践活动,加大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中,都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的发展。我们对高分低能的教育结果是深恶痛绝的,但我们很少去想原因,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是需要以活动为平台的。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出校门,他们才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将来才会服务社会,要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培养、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5、多与家长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多和家长沟通,多和家长谈谈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转变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落后认改变他们错误的家教方法,让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做好家、校的沟通,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
让我们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共同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2011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治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三、与日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日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如我班生活委员是个热爱集体、工作负责的好姑娘,但是她的父母离异,她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爱。当她看到、听到其他同学的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时,她很伤心,有一种失落感,一个人悄悄地流泪。我知道了她的情况后,亲切地和她进行了交谈,我询问了她的心思,了解了她的家境。我开导她:大人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可能有他们的难处,但是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还有同学和老师的爱呢,你并不孤立。生活中,我尽量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道德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通过班主任如何抓好德育工作,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其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我想,如果在班工作中,班主任能长期有意识地注意这三个方面,一个良好道德个性是一定可以培养出来的。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四班班主任工作,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爱心,一学期下来,班级在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这学期以来,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特别是在学校装修之后,我经常号召班级同学捡拾地面上的垃圾。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就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一直认为,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收获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真的可以受用终生。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我要求学生有了错误一定要主动承认并加以改正。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三、用爱搭建我与学生间的桥梁
1、爱就是了解。
初建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2、爱就是关怀。
春季是疾病的高发期,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每天我都要数次询问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天吃过中饭,我总是亲自喂药给生病的孩子们吃。晚上,还要给生病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班里有一个学生被烫伤,一个起水痘,都在家休息近一个月才上学,来了之后跟不上课程,我利用午休和下午大课间时间为他们补课,让(本工作总结来源于www.xiexiebang.com)他们及时补上课程。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当我做错了事情会向他们道歉。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最大原因。
4、爱就是责任。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刚入学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先用各种儿歌进行常规的教育,不仅使他们了解了一日常规,而且,对他们也有提醒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常规教育,如:班会上、晨会上,我让他们时刻有常规意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自觉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做操时,我先站到队伍前面,站在那儿,然后跟他们一起做操并目视他们动作,还要不时地提醒,某某站整齐点,某某手伸直点。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就这样,渐渐地做操时,我不再用时时地去看着了,队伍也站得整整齐齐了。现在,我不在的时候,班级卫生打扫得象模象样,别的老师都很羡慕。
第五篇: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问题学生
心理因素在许多人举动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却是近代才有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兴未艾,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槽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这也导致农村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却得不到关注。
刚接手班主任时,我对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健康教育并不是很重视。但是面对不尽人意的成绩,我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摸底调查之后,发现班里的问题学生比较多。班里有些学生成绩不好,纪律不好,和同学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一旦没有没有人监督,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来了。这些人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名副其实的差生。别人都用一种鄙视的目光来看待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提到我的工作到日程上来。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必须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
其实 “差生”之所以差,和家庭有很多的关系,父母得占一大半责任。孩子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的不和睦以及家庭的变故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在同龄人间便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时间一久,这种长期的心理压抑便导致了心理的扭曲,进一步导致了各种悲剧的发生。我们班的李春从小没有父母,爷爷奶奶没有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的教育,生活中也缺少关爱,因此李春从小就跟从一些有偷盗毛病的小朋友,养成了爱偷盗的习惯。祁刚从小父母亲就常常吵架,家庭氛围很不好,父母有时两个人都长期在外地,把他托付给亲戚照管,孩子心里缺少关爱……班里这样的学生比较多,我对他们普遍存在不良习惯和“自卑、孤独、情感谈漠”的心理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生活邋里邋遢,还有爱调皮的学生,他们受尽了老师的冷眼和训斥,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在智能方面,他们的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在家庭方面,他们的家庭有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困窘或残缺,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对优等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对于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普遍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差生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他们渴望被温暖,渴望被重视,毕竟他们是孩子,成长需要大人的关注。
我常常教育班里表现优秀的学生孩子,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哪怕他是被老师定性为“差生”的同学,也有值得你学习的长处,比如有的同学成绩一般,但体育很好,或者组织能力很强等等。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势和特点,而不要过早地评定一个同学。每一个同学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可能进步,如果我们同学过早地把他定性为“很差”,那么难免引起他的心理变化,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丧失信心、丧失热情,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差生”就放弃与他们交往,孤独和寂寞是促使他们爆炸的催化剂,而且他们的品质也不一定就恶劣,心理也不一定就扭曲,或许我们还可以改变他们。因为许多本来被定性为“差生”的孩子,到海外求学之后,却学有所成,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好动、异想等等都成为优点,并且因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获得成功,这是非常值得人深思的地方。
作为老师,我觉得应与家长多沟通,积极地发现差生的优点并发挥他的优势,引导差生融入集体中让他们与同学多交流,为集体办事,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渐渐走出孤独,快乐地学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要作到这点,需要我们老师多关注问题学生,淡化差生这一概念,不要伤害他们,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
特别是要摸清这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形成如今学习局面的原因。帮他们认真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深入到家庭和生活中,揪出形成问题的根源。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知道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因材施教,做好他们正确的学习“向导”。给问题学生更多关爱。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更应该在生活上多多过问。这样做,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生活的温暖,也增强了自尊心,非常有助于成绩的稳步提高。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找出补救的良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介绍有关杰出人物的文章,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抓住教育奇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心理素质。
有人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