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创新
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创新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着成效不佳的困境。而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要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建设。当前要加强法制建设,从立法上明确产学研各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高职教育学历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建构高效的信息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给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以一定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制度创新;高职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是关键。
一、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率先推行合作教育计划。之后,这种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如订单模式、职教联盟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在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主要是校企合作多属浅层的结合,实际成效不高;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与企业行业要求存在差距;双赢效果不明显,企业参与积极性低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其根本原因则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和产学研保障机制的缺失。
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使产学研合作的双方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合作才会更深入和更有成效。而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市场条件,但是政府和高职院校却产生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迅速开展的迫切要求,于是,政府不得已在其中承担了主导者的角色。某些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较快发展的地区,政府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例如,湖南永州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和支持,将农业培训放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把永州市图书馆建在学院内,把医院无偿划拨给学院管理,促进社会各方面与学院合作。[1]尽管这样一些地区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根本上说,仅靠政府的直接介入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对政府职能的曲解,还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当前诸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案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选择而出现的“拉郎配”现象,是出现产学研“形式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低效、短效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非常薄弱,存在着滞后现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力度较小。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法令法规,其中多处涉及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关问题。但是,国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部完备的、专门的关于高职教育或者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或法规。立法的滞后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同时,当前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导致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虽然2008年国务院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在政策层面促进产学研的结合,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针对提升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来推动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但是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细则目前还没有出台。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性规定,通过政策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力度仍显薄弱。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策略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一般认为制度主要指的是法律和政策。从政府视角来说,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创新中,完善制度体系是关键,也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核心。这是因为,制度创新是一种根本性变革,不是对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只有不断进行制度演进和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学研合作的深入进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有效的制度创新能够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得以提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运行成效,是与制度创新密切相伴的,而政府则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主体。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政府才能实现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间接的保障,才能保证市场机制的发挥,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消除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一头热”的现象,增强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是促进成熟市场环境的形成的推动力量,也是提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育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从立法上明确产学研各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保障高职教育的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大多把法制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纵观德、英、日、美、澳等国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把法制建设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担负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远远快于法制建设的速度。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3万人,扩张到2008年的299万人,增长了近7倍。而法制建设则未能同步进行,目前来看,1996年我国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已经显示出诸多不足,亟待制定新的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来规范和调整各方面的关系,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高职教育学历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建立和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联系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早在1993年就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制度”。此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实施,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全衔接仍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国家并没有设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造成了一部分高职生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也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推进二者的有效衔接,首先,应推行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实行全国统一的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其次,要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行业的职业标准,使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与行业、职业发展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步调趋于一致。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应该根据职业分类,加快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考核大纲的制订工作。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尽快完善各专业类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技术类、复合技能型类和面向第三产业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再次,为了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可参照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取学历证书时可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对经过评估认定后的学校或专业,如示范类高职院校或特色专业,应给予进行职业资格考核的权力。经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联合评估,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信息沟通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是各方共同的利益,双方利益的交叉点在于技术与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中,对于需要何种技术和何种技术人才把握得并不准确,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也影响了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因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急需健全。[3]创新校企合作的信息沟通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应该发挥两个渠道的作用,一是政府要建立官方的信息平台,利用各种媒体,为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搭建信息“高速公路”。二是鼓励民间力量建立从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和推广的中介机构。通过专门的信息平台,向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第四,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给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的支持。以税收减免的形式吸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是国外通行的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法国规定,雇用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学生,只须付实习生津贴而不必付保险金。因为按照惯例企业雇佣正式员工除了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一定数量的保险金,而雇用一个实习生则不必支付这笔费用。对于企业而言,这实际上是减免了企业的负担。而英国政府规定,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适当免交教育税。通过税收的减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主动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我国各级政府也可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一定的减税优惠和贷款优惠;对拒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除由地方政府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外,还应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政策的方式激发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http://
第二篇:产学研创新合作协议
产学研创新合作协议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求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资源平台,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结成实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合作共赢。现就有关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整合资源、合作互助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所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院所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的需求,可协助乙方做好编制企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
3、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
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乙方进行质量攻关。
5、协助乙方做好企业原料添加剂检测、筛选实验,进行新品开发的辅助工作。
6、推荐企业急需人才和其他技术资源。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和科研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甲方技术人员的实习、实践、实验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甲方技术人员、实习人员进行实训和就业。
3、为甲方的研究课题、知识结构调整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4、视乙方的具体情况和甲方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甲方的科研力量。
5、配合甲方人才培养及科研方向的市场调研,及时向甲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6、为委托甲方进行的科研项目按时支付科研经费。
三、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有效期五年,到期双方无异议可顺延。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保存一份,乙方律师顾问一份。甲方代表(签名):
年月日: 年月日乙方代表(签名)
第三篇: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
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
随着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开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深入人心,海钺公司作为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试验示范企业,制定了企业科学发展规划,颁布了实施方案,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探索出了“以研促学、以学带研、以研拓产”良性发展模式。
在产学研协作中,经过公司多年的探索积累,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在以下四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创新模式:
一、研发内容以创效为目标,形式广泛多样化
(1)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侧重应用性研究。
企业积极促进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先后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河北工业大学、沈阳铸研究所、西安交大、安徽机械工程学院合作研制开发新产品,正因如此,企业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先后研制出了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产品,分别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的生产方法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现已拥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受理中。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持续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
(2)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技术成果产业化
与中钢集团合作研制的复合锤头开发后,经多家用户试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时间是普通锻打锤头的2-3倍,解决了长期困扰客户8小时一换锤头的难题,在一些用户出现了使用长达48小时的纪录。一批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使企业销售收入年年增高,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084万元。
(3)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计算机模拟仿真CAD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实验产品试制系统,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作,引进该技术,与公司新上消失模生产线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事先模拟,避免了在产品试制过程中出现铸造缺陷,降低了研发成本,加快了研发速度,这项技术今年已通过科技局验收,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
该项目完成后,实现年产铸件5000吨。
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的生产方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形成仿真浇注开发软件一套。
填补了我地区以消失模工艺为主的综合性生产企业空白,提升了铸造快速成型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铸造整体工艺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标准化
公司在2005年就通过了美国AQA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实际生产管理中严格执行,正是由于企业重管理,保质量,使海钺生产出了一系列优质产品,打造出了优秀品牌,“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高锰钢铸件”2006、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海钺”商标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海钺品牌在行业外已小有名气。
为实现管理的新突破,2008年与亚洲企业管理顾问集团合作,公司全面导入KPI绩效管理体系,由亚洲著名管理顾问白崇贤教授主讲。白崇贤教授是中国
台湾著名管理大师,第五代管理模式的创始人。亚洲企管顾问集团总裁,暨台湾台育企管顾问公司董事长。1996年台湾杰出企业管理学奖获得者。他的管理融会中西,自成一家,影响了东南亚、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数千家企业。
通过KPI的导入,使企业面貌全新化,工人势气高昂、精力充配。企业每天开早会,部门主管每天报告昨日三率,进行缺失检讨,并布置当日工作,团队共唱企业人之歌,每月每人制定自己的KPI绩效目标,每月进行总结,与个人薪金挂钩。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凝聚力增强,效率大幅提高。海钺是亚洲企管顾问集团在华北地区服务的第一家企业。
三、颁布系列创新措施,实现创新政策宽松化
为鼓励创新,企业于2005年颁布了对《两高产品研制、销售的奖励办法》,《围绕降低产品成本开展合理建议活动制度》,大力鼓励改革创新,除通过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之外,也注重在企业内部发挥潜力,进行技术创新,中频电炉工程师刘晓强,通过自己的探索,将1吨电炉改造成改造3吨中频炉,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使用要求,解决了企业大件浇注的难题,学为公司节约资金6万余元。
在两高产品研制、销售中,2007年共实现两高产品销售6627吨,公司召开两次两高产品研发表彰大会,共颁发资金10万余元,受奖人数80余人。在两高产品研发中,最高可一次性获得奖金10万元。
为保障研发的持续性,除制定鼓励政策外,公司制定硬措施进行保障,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6%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
海钺的技术中心已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研发机构,如今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基地,达到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人才储备,实现人才多元化
公司成立之初面临人才的奇缺,公司采取合作、招引、培养、培训的方法进行了解决。
同国家钢铁研究总院,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究合作,依靠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研发新产品,承担技术课题,进行新产品转化。
聘请国家钢铁研究总院何俊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钱力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王仲珏教授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做技术顾问,解决智力难题。
高薪招聘一批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解决技术管理的难题。
每年招聘一批青年学生解决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每年委托清华大学培训技术骨干,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到今年已有5人顺利毕业。
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经过几年的积累,已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
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作,准备筹建硕士生、博士生流动工作站。
企业产学研工作目标规划:
把海钺建设成高标准的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要加大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精品工程:
建设装备工业基础产业园,主要包括三部分:
(1)是现有的万吨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生产线,万吨消失模生产线。
(2)是铸锻能力延伸项目,需新增占地80亩。
(3)成套设备制造项目。
预计2011-2012年投资15000万元,建设高标准成套设备制造项目,既能加工高标准铸锻设备,又能制造成套设备,需新占地100亩,项目建成后能实现销售收入20000万元,利税3000万元。
装备工业基础产业园新增投资48000万元,新增占地180亩,新增销售收入51500万元,新增利税8250万元。
2、实施创新工程:
(1)大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08年打基础,2009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的技术中心真正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基地,达到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2)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转化,特别是奥锰钢锤头的转化,使其尽早形成产能,转化成企业的拳头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以上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每年至少有一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每年至少申报一项国家专利技术。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1)我公司大型铸钢节能技改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吹氧电弧炉、FL精练炉、VOD真空精练炉,可以将我公司的电耗从目前的983度,下降到530度,吨钢水下降453度,年可节电971万度,折核标煤1193吨。同时利用电弧炉、精练炉的循环水进行消失模白模予烘干、模型烘干,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的冬季取暖,员工的洗浴,节省4吨锅炉房的建设及设备投资,年可实现节省标煤1155吨。此项目年可实现节标煤2348吨,同时减少了锅炉烟尘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2)2009年第二季度起砂子实现“0”排放,每年减少砂子使用量3万吨。
(3)生产用水全部循环使用,年节水40万吨。
(4)2010年选用世界最先进的熔炼设备对原有熔炼设备进行改造,以进一步降低电耗,减少烟尘排放,把海钺建成环境幽美的现代化工厂。
4、实施员工发展工程:
(1)2008年同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国家规定兑现各项福利待遇。
(2)5年内职工工资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即由2007年的18924元提高到28386元以上。
(3)每年选派一名员工到清华大学进行深造。
(4)搞好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员工成为复合型员工。
5、实施管理工程:
(1)按当前最先进的流程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企业管理流程,进一步修改完善
(2)2009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3)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创建和谐企业。
(4)2012年实现企业在中小板块上市,引进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把公司建成国际化的知名公司。
第四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社会事业系
侯晓霞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中又一重要的课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院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并于2000年由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几年来,该专业一直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一)涉老产业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具有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开始走向社会养老形式。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求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及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这样对养老设施的条件环境、照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单靠以前的福利形式的服务和家庭服务,已难以满足客观要求,而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产业化的模式。当前,各地新建了很多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等涉老产业,涉老机构的设备条件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从事照护服务和管理的人员总体来看数量不足,素质上也不能满足要求:数量上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而素质上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很多是下岗职工、临时工,很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生活上、精神上、医护上的需要。因此,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院经过对国内外大量的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通过专家们的严密论证,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它的建立不仅填补了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更有利于提高涉老产业的整体水平,为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必须与涉老机构产学研合作 1.产学研合作,才能准确地把握涉老机构的切实需要,正确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产学研合作,才能充分利用涉老机构的教育资源。从目前学院的办学条件看,虽然建有高水平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学生在校内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多数是模拟的,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真实职业环境和对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学生将来服务的对象是老年人,实习和实训内容是要面对真实的老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没有真实的老人群体,不可能真正掌握对老人的养护技能。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涉老机构,在涉老机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到涉老机构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涉老机构的现状,另一方面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涉老机构中有多年从事老年照护经验的高级护理师、护士长等,可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4.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首先,产学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由于学生在涉老机构实践过程中,自己成为工作实践的主体,这一身份的改变大大增强了他们接受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体会到涉老机构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员,自己目前还有哪些缺陷,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增强。第三,学生在涉老机构接受涉老机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努力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的挫折,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5.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教师可以承担涉老机构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配合涉老机构及相关行业搞技术开发创新或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还可面向涉老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和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6.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树立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在高职教育中则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我们培养的学生,其知识、能力、素质状况不仅取决于我们学校自己的评价,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其认可和聘用,即最终学生就业的实现。通过产学合作,涉老机构在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全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业状况,又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素质的考核,必然会促进涉老机构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涉老机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又需要紧密依托涉老机构,所以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走产学合研合作的道路。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自成立至今已与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大连市工人疗养院、大连铁路养老院、旅顺社会福利院、革镇堡敬老院、北京东方国际太阳城老年社区、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等32个涉老机构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涉及国有、民营、中外合资等多种类型。经过多年实质性合作,取得明显效果。
(一)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产学研合作的载体
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各涉老机构中的高级护理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也参与其中。专业指导委员会一方面担负着学校与涉老机构相互沟通,密切学校和用人单位联系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全过程,即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在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订教学计划。在创建该专业时,学院成立了专业工作小组,其成员到大连及全国其他城市的涉老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了DACUM(课程开发)论证,根据社会各养老机构的工作实际需要,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然后围绕目标和规格确定相应课程。六年来,我们反复修订教学计划,使得现有的教学计划更趋于合理完善。该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级养老机构培养懂得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的高级护理员,为各级老龄产业输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老年休闲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及老龄产业的开发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为此,我们在课程建设上构建了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和老年常见病护理三大护理主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学时分配上:理论学时为1442学时,实践学时为1214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5.5:4.5。
2、制订和完善教学大纲。为保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不断改进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现已建立起一个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大纲体系。
(三)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
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完成:一是在每门专业课的总课时中有一定数量的课时为实践课,与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合,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种实践教学主要以见习为主,每进行一次就及时填写实习记录并上报教务处实训科;二是规定在第一、二、三、四、五学期分别安排2周实训教学,专门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安排第六学期为毕业实训,我们制定了整套的实训计划,规定实训内容及要求。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实训中能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们在实训过程中配备了带队老师和涉老机构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实训时要直接深入到对老人的护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学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实训成果向学校汇报,学生毕业实训鉴定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进行,学院为该专业提供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2000年我们在校内建成面积300平方米,投资100万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内设相谈室、洗浴室、理疗室、家庭护理室、健身活动室等,着重训练学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医学护理等方面的技能,2003年又拨款20万用于更新实训设备,以便让学生掌握现有设备及技术的同时,了解国际先进的护理方法与技术。学院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的32家涉老机构都是我们的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进行。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往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模拟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我们经常到学院附近的大连铁路疗养院老年公寓现场教学,学生可在老年公寓通过观察、相谈和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和积累相关知识技能资料。然后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及教师的现场指导、总结,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老年公寓的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一直参与指导,效果很好。我们还将一些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人接到学院老年养护实训室组织活动,由学生担任组织和护理工作,老人们活动得很开心,同学们也很高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便于学生直观地接受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教学内容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收集和制作,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深化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对考核方式、方法做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卷定终身。卷面所反映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高但缺乏应用能力,尤其是实际的操作能力,所以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也不符合涉老机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我们将主要专业课考试内容做了调整,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实践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除了在校内老年养护实训室通过动手操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外,我们还采取产学研合作的考核方式,到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涉老机构与用人单位一起实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 ”专业在我国为首创,一直以来,国内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学院专业教师与涉老机构合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同时参考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料,并根据高职教育标准的要求,编写出护理专业课程讲义。近几年,我们不断总结教学及实践经验,与涉老机构相沟通,共同对讲义进行修改和完善,坚持以“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原则,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并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与衔接,这些讲义得到涉老机构专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资格标准中对老年人护理的要求,在内容、体系等方面又做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现已编写出教材,拟出版发行高职高专系列老年护理教材。
(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规定专业任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原则及规律,按教学大纲及高职教学的要求授课。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我院与日本濑户内短期大学、澳大利亚中吉普斯兰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领域交流。专业教师和涉老机构护理人员积极投身该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该专业已参与国家、辽宁省各级教学研究课题四项,其中一项为国家教育部的科研课题,另一项已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教学改革二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近20篇。我院对专任教师加强实践培训,提高实际技能。教师每年都要至少2个月在涉老机构参与实践活动,有2名教师分别在旅顺福利院、革镇堡敬老院兼任副院长。由涉老机构的领导、高级护理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我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对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讲学,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新动态及行业发展前景,使本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五)开展培训和咨询
鉴于涉老服务队伍和涉老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以及涉老机构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的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各种短期培训,提高涉老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先后为辽宁省民政厅、大连市民政局举办各级养老院院长及高级管理服务人员培训班进行业务培训;与大连市慈善机构、香港汇丰银行合作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培训,并使之在养老护理员工作岗位上实现再就业;为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组织的居家养老护理员提供技能培训;专业教师为各级养老机构提供业务咨询,为大连市劳动局承担了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工作,定期为大连电台、大连电视台做老年养护咨询节目。几年来我们开展培训达1000余次,各种咨询活动100多次。培训和咨询工作得到涉老机构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六)产学研合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做好毕业生就业前培训指导。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涉老机构培养具有从事老年护理、老年产业的产品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从事护理,还是从事管理工作,其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老年人是个特殊的服务群体,所以从事这一行业就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服务观念。毕业前期,我们加强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从事老年护理,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如果缺乏这“三心”,即便有再高的专业水平、再强的能力也不能胜任这一工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首先,我们请来了养老机构的院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及大量事例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意识到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请民政局、老龄委的有关专家,就国内外、大连市的老龄化、养老机构情况及行业前景、市场需求等方面做充分系统的分析、预测并介绍相关的政策。通过介绍,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倍受鼓舞。比如今后社会劳动保障部将借鉴国外的模式对养老护理员划分为几个级别,持证上岗,不同级别不同报酬,而我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一年的工作,经考核就可拿到高级护理员资格证。获悉这些信息后学生们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信心。
2、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我院重视学生的毕业就业推荐工作,学院先后派专业教师到北京、天津等地涉老机构联系毕业学生的就业。自2002年以来,现已有三届毕业生144人,已毕业的学生受到涉老机构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都达100%,为大连市乃至其它省市的老年产业输送了高素质的老年养护专业人才。其中有3人在北京东方老年国际太阳城,2人在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10人在大连社会福利院等任管理和护理工作。
三、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坚持学校主动性原则
同我院合作的涉老机构大多数是靠学院主动寻求而来的,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的机构少之又少,这主要是涉老机构对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功能缺乏认识造成的,也是因为我们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还没完全被社会所认识和接纳,根据当前涉老机构的现状,学校必须主动向老年产业寻求合作,主动为他们着想,主动向他们汇报学校教学情况,主动为他们服务,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
我院能在短时间内便与众多的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涉老机构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支持和帮助。
(三)产学研合作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涉老机构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市场、教育培训市场、技术市场等与高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和涉老机构的共同利益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学校和涉老机构在事实上互为供方和需方。在人力资源方面,学校要向涉老机构提供合格的人才、涉老机构则可以向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在教育培训市场,学校可以向涉老机构提供员工培训的相关服务,涉老机构则可以向学校的教师、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因此,要想取得产学合作的实质性成果,首先要遵循学校与涉老机构利益共享的原则。另外,既然合作双方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必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一定感情,双方都要加以珍惜,并用心维护和巩固,感情来自于真诚的交流与互动,以感情为纽带的机制将更加持久。
总之,我们对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无论从理论高度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探索。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出适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第五篇:工商系2010产学研教育合作工作计划
工商管理系2010学年产学研教育工作计划: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关系到我们学院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本学期,迎评创建工作在学院的整体部署下全面启动。我们处室将在学院“发展中求稳定”基本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以“评估”为抓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吴健雄博士“唯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科学献身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更要统一思想、团结一致,为学院迎评创建工作贡献力量。
一.完善课题管理工作
“评估”指标中明确要求学校要有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或地市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必查材料中要有教师科研(含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及获奖情况一览表,即对学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检查。为此,我们要做好计划,扎实过程管理,确保达到指标要求,有可能的情况下力争超过指标要求。
(1)所有“十五”课题全部结题。九月底,邀请教培研中心教科室有关老师来校完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等三个 “十五”课题的结题工作,修改完成课题报告,总结所有课题研究资料和成果。十一月底,邀请中牟县教体局及有关领导来院验收省教改实验课题、郑州市“十五”重点课题《积件的网络实践》、郑州市“十五”重点课题《双元制模式的实践研究》、郑州市“十五”规划课题《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的对策研究》,完成每个课题的结题报告,整理所有资料和成果,总结各自的特色和亮点。这里,《积件》课题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结题阶段的任务最重,我们要抓住重点、抓紧时间、落实到人,做好学院信息化建设方面成果总结工作,写好结题报告,争取顺利结题;《双元制》课题重点做好自编教材整理及各专业双元制试点经验总结工作,争取出亮出彩;《团队精神》课题重点做好活动、学生等个案修订整理工作,争取体现特色。
(2)现有课题严格管理。九月底,完成学院新立项的郑州市“十五”滚动课题《课堂中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性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校本培训研究》的开题工作,并对两个课题的过程管理严格按照“十五”课题的规范进行。九月底,完成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的开题工作,对此课题,参照“十五”课题进行管理。
(3)做好“十一·五”等新一轮课题的申报准备工作。按照惯例,09年的上半年将进行“十一·五”、高等教育等一系列课题的申报工作,要想取得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首要任务是申报立项课题,鉴于申报有时间限制,因此要早做
准备。我们已在上学期末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课题申报、研究方面的培训,本学期我们将重点联系一些系、部、教研室,辅导他们作好申报准备工作,一旦时机到来及时申报,争取提高立项的成功率。
(4)争取科技课题的立项,提高科技开发类课题的比例。以往我们立项的课题都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评估”工作对科技开发课题的要求同样也很高,我们计划与科技局及经贸委下属产学研办公室联系,申报他们管理的课题,争取科研经费,提高科技开发类课题在学院课题中的比例。
(5)建立院、系科研课题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产学研发处和各系部在课题研究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合作,对各级各类课题进行二级管理。
二.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
(1)修订具体科研管理规章制度。11年1月,我们初步制订了学院科研项目、经费、学术活动、成果、专利等管理的专门制度文件,11年3月,我们又在各系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本学期我们准备再作进一步修订,再次提交学院讨论实施。
(2)制订院、系两级产学研工作条例。产学研工作实施两级管理,不仅对课题管理明确院、系两级职责,对产学研工作也要明确院、系两级职责。
(3)修订教师科研工作考核条例。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落后的给予批评,关注和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
(4)召开全院科研工作会议。在学期中期召开由各系、部、教研室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全院科研工作会议,讨论审议各种科研制度文件、教师科研工作量化考核条例、院系产学研工作二级管理条例等,统一思想、加快步伐,开拓我院科研工作新局面。
三.加快开发产学研项目
(1)在上学期对各系部、教师产学研能力调查形成的调查报告基础上,写成对外宣传材料。
(2)以对外寄送材料或走访企业等形式宣传我院,完善和更新产学研发处网页,加大对外宣传的广度。
(3)争取在与企业联合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搞产学研合作。争取每个系有一个项目。
四.挖掘、确定我院特色或创新项目。“评估”指标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十分高,没有这部分则不得评为优秀。因此,我们要总结以前办学的经验,寻找可
以挖掘为特色的内容,制定方案,研究、实施,创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来。
五.做好其他常规工作
(1)编辑出版《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6、7、8期。《院报》每月一期,稿件来自学校众多教师,前面四期都基本做到无差错,力争后面四期做得更好。
(2)做好论文征集、科研成果登记、科研资料发放等工作。
每一学期都有若干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奖活动,为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我们将认真做好这些论文评奖的组织工作,及时将征集通知发布出去,做好参评论文的指导工作,争取提高获奖率。同时做好教师科研成果的登记工作,学期末及时做好奖励的计算和发放工作。还要做好科研杂志、资料的发放工作,及时将上级部门发放的杂志等及时分发到有关处室、系部、教研室,提供给大家平时参考。
(3)做好各种上级要求的资料报送工作。
(4)做好处室网页更新工作,加强处室对外宣传。
(5)认真做好院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工商管理系
201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