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1

时间:2019-05-14 10:1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1》。

第一篇: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1

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报告

枣庄十五中

武杰

王伯学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与意义

(一)开展中学科技教育活动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2005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这表明“自主创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兴国安邦的重大决策。开展科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开展中学科技教育活动是适应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

素质教育理论的确立,新课标的实施对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开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开展中学科技教育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塑造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中学科技教育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体魄,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和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和全面发展。

(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养“科技小明星”

科技教育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发掘培养了一批“科技小明星”,使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和潜能,在自信中成长,在常识中进步,逐步走向成功和优秀。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和内容

(一)整个研究工作分为组织领导,设计内容、精心实验、总结成果、逐步完善四步进行

组织领导。成立以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为研究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根据研究专长分配了任务,分解部署了各阶段研究内容。课题组中心成员及时指导,督促检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设计内容。学习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开展中学科技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们多年的实践及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中学科技教育活动的系列方案,概括出中学科技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归纳出中学科技教育的方法途径,总结出中学科技教育的保障和激励措施。重点对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了研究。

精心实验。三年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科学实验。课题组成员分别有枣庄十五中、枣庄二十中、枣庄四十四中、枣庄九中等多所学校的实验教师进行应用实验。通过个体实验和群体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逐步完善。我们将各实验校的试验结果,师生的反馈情况,专家的建议汇集起来,再研究、再改进、沿着“实践一-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方式使之逐步完善、提高。

(二)明确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六项原则,确保教育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提高科技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

2、量力而行、自主选择

3、体现主体性

4、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提高安全意识

6.赏识学生实践成果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2001年在枣庄市科协和教育局的直接指导下,枣庄十五中走出了一条以“科普活动”为载体,以“做人教育”为主题,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了以“六化”(科普活动制度化、目标化、基地化、班队化、社团化)为内容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模式。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3月,我们提出“中学科技教育的设计与研究”课题,制定了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有效机制,确定了热心此项研究和富有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具体由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武杰副校长主持研究工作,由王伯学、秦阳、王华慨、郝伟等成员负责分项研究的落实。

(二)分项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2月,完成了中学科技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工作原则和中学科技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1.02年9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成立课题中心组,并作研究分工。

2.02年12月召开课题组研究汇报会,做阶段总结,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指导思想:实施科技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培养目标:中学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工作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学校实际和当地资源优势,设计切实可行的又富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和活动内容。

第二阶段:2003年2月——2004年3月,完成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内容体系研究和中学科技教育活动的形式研究。

1.2003年2月召开课题组研究工作会,布置课题研究新任务,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实验。学校领导和有关研究人员29人参加了会议。

2.本阶段研究内容重点是科技活动的设计,科技内容体系的建立,实施途径的研讨。从八个方面对中学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内容、途径进行规划。

(1)让科普教育进课堂(2)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科学考察活动(3)利用专题活动日开展科普教育(4)根据学校和学生情况设计主题科普活动(5)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6)开展“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假期科普实践活动(7)积极组织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8)建设校园“科普走廓”文化

第三阶段:2004年3月——2005年6月,是研究活动的全面实施、实践验证阶段。

课题组在完成科技教育活动内容、途径的设计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活动实施,一年内半时间,先后开展了10多个系列,近百次活动。活动由学校、家庭、班级、小组、个人五种形式组成。活动内容由学校统一设计和个人选择相结合。典型活动案例如下: 题例1:“鸟是人类的朋友”实践活动。

题例2:设计一个“校园资源回收箱”发明活动。

题例3:“为了蓝天碧水”调查活动。题例4:“新式武器纵横”科普讲座活动。题例5: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阶段 2005年6月——2005年9月,研究成果总结申请结题。1.05年5月召开课题组成果大会,布置结题任务,总结研究成果。2.05年9月召开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做申请结题准备工作。3.05年11月向省市课题规划办公室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结果

课题组经过三年试验,在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设计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让科普教育进课堂

1.课前一分钟科技新闻发布会。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最新的科技信息,在上课前的一两分钟当众发布。2.一分钟社会实践知识渗透。把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用日常生活实践经验解释科技知识、科学现象。

3.一分钟科技成果展示。将个人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科学创造展示出来。4.一分钟科技英模事迹报告。将个人所了解和推荐的科技英杰事迹推介给大家。

(二)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1.生物资源考察

2.地理资源考察

3.古代遗址考察

4.人口,环境资源调查

5.厂矿企业考察

6.科技英才、模范人物事迹访谈

7.了解当代科技成果,建设成就

(三)利用专题活动日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每年的国际、国家规定的特定节日,通过专家讲座,举办演讲,办宣传栏等形式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

(四)根据学校和学生情况设计主题科普活动

如:2003年3月,组织开展“情系南水北调,绿化千年运河”活动。

(五)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

校园科技活动由校级活动和各班级活动两大形式组成,校级活动有:(1)“科技博览”大型图片展(2)“科普影院”展播(3)科普知识专家报告会(4)“三模”表演(5)“露一手”科学实验演示会(6)生物标本展(7)电脑网页比赛(8)科学迷语竞赛(9)科普论文讨论会(10)小制作、小观察、小实验、小发明成果展。班级活动内容有:(1)从“包装”中学科学(2)手工创造室(3)玩具展(4)科学家故事会(5)中国航天(6)科学史话(7)话说自然奇观(8)创造火花(9)科学游戏(10)科普童话(11)人与自然故事会(12)百科问答(13)神州纵览(14)科幻星空(15)环境论坛等。做到班班有主题,人人都参与。

(六)开展“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假期科普实践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充分利用假期让学生走近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了解大自然,并通过系列科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内容如下:

1.“四小”科技实践活动。把你动手动脑搞的小发明、小实验、小观察、小制作写成小论文、小报告。

2.“科学畅想”写作活动。写一篇科幻故事或小说,写一篇科普童话,写一篇科普知识短文,设计一个科学创意。

3.科学考察或调查活动。人口、环境状况调查,生物、地理资源考察,古代遗址、遗迹考察,环保意识、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等。

4.科普宣传活动。办一份科普小报、创作一份科普画报(册)、看一个科教频道、读一本科普刊物(书)、写一篇科普报告(作文)。

5.科技夏令营活动。参加一个车、船、航、空科技模型活动,参加一个信息学夏令营活动或学军夏令营活动。

6.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和家长一起思考和讨论吃的科学、睡眠的科学、学习的科学、游玩的科学、穿衣的科学、住房的科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

(七)积极组织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普活

1.组动织学生参加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省中学生创造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少工委和全国少年科学院开展的“海尔科技奖”活动。组织参加了山东省车辆模型锦标赛和省青少年四驱车模型赛。组织参加了山尔省“希望杯”航海模型比赛。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2.二次组织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节目制作比赛。“让火山造福人类”和“止鼾”设计方案获评比第一名,向全国播出。

(八)建设校园“科普走廓”文化

2003年,学校组织力量利用三个半月时间,投资十余万元创建了优美、和谐、实效的校园“科普文化”,每个教室外的墙壁上都有图文并茂、科学严谨、内容丰富的科普知识,使教室墙壁成了“科普墙”。共设计制作科普画墙38块,分能源科技、环境科学、航天技术、交通信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兵器技术、生命科学、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卫生与健康等系列内容,共收集图片1000余幅,知识条目10000多个。

五、成绩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自开展以来取得丰硕成果,显示出科技教育的独特魅力

通过开展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体魄,磨练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李翔同学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称号,李小双同学获山东省第五届中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一等奖,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彭洋、马聪同学获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三等奖,李森、王瑞同学获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创造活动一等奖,并获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提名奖,苗森、杜云鹤同学获全国第六届“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二等奖,史文同学获海尔科技之星奖,张昆、李颖达、侯翔瀚同学分获得山东省希望杯航海模型比赛第一名,戴振衡、刘龙同学分获全国全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王忠洋同学获山东省车模比赛第一名。学校获山东省中小学创造活动科技教育奖。被教育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被团中央授予“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被省教育厅、省科协授予“科普教育先进单位”。被省体育局、教育厅授予山东省航海模型比赛优秀组织奖,曾获山东省航海比赛团体亚军。2004年7月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

(二)中学科技教育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对开展的各项活动表现极大的热情和真诚的喜爱。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知识视野的提高和扩展,得到了家长理解和支持。

(三)几点体会

首先研究活动要有保障。学校领导重视并支持研究工作;活动设计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保证切实可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要有始有终,抓好开头,做好总结。

中学科技教育活动内容体系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确定,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实验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开设实践活动的方法和课程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验。科技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学生参加科技教育活动的时间没有保证。

第二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农村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京山二中校本研究课题组

在美丽的富水河畔有一所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学校—京山二中,她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狠抓德育建设,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依据,确定了“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之路,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和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形式,沿着“开展实践—理论探索—指导实践”的工作思路,力图将京山二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此,2010年4月确立了“农村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已形成了一定的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经验。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不断的涌入城市,而他们的小孩却留在了农村学校,这样在农村学校里,留守学生较多,由于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正确的指引,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出现学生厌学、上网、打架、早恋等一系列不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除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德育教育更须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我们才进行农村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认为应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其能更好地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这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中学校进入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得以开展的唯一理由。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是否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学生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教师越来越感觉“学生难教”“学生难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与成功感缺失,要使这类学生能够成人、成材,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尤其应建构起一套能重塑学生自信、激励学生进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规范的学生评价体系。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比成才更要重要。

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农村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我校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为我校促进学生德育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应该集中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具体应集中在三个大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2、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加德纳(Gardner, H.)教授根据多年对人类心智的研究,于1983年出版的力作《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得以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 种或9 种智能,而这8 种或9 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就是智能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教育教学的组成要素,并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依据该理论,学校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关注他的学业成就以外,还应注重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矫正,让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朝着多样化方面发展。

3、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理论

学生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升到自主行为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他律到自律的阶段。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他律时期。处在他律时期的行为习惯是低级的、不完善的。尽管他律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价值,但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决不能在他律面前止步。

自律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升到自主养成时期。其核心是通过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转变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从而形成持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和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学生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心理、行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3、探索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四、研究内容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小学的延续,因此行为规范教育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内容之一。

个性品质教育。中学生即将升入大学,走向社会,更要学会生存、共处和做人等方面的能力,其中以培养做人能力为核心。

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涵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从传统教育来看,主要包括美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而新世纪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在体系、内容上都应有所突破,培养健康心理,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成为时代主旋律。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调查及报告分析。

2、农村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特征及成因研究。

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研究。

4、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1、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找理论与实践创新之路。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访问、问卷等手段,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行为习惯的客观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问题的由来及解决的策略。

3、案例研究法

通过运用人本注意和激励理论,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力求探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普遍规律。

4、行动研究法

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来总结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4—2010.6)(1)拟订工作计划,制定课题方案、申报立项(2)联系教科室专家指导、开题。

(3)课题论证、分工,细化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活动的初步方案。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0.6—2011.10)

(1)执行研究方案,在不同年级进行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2)开展专题听课调研,整理学生成长档案资料,总结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3)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10—2011.12)(1)整理实践材料,完成成果汇报的准备工作(2)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必然使独生子女比例上升。独生子女如何教育,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直接影响学生。表现为: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奇装异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冲击,都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综上这些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

因此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如:本学期我们寿昌中学请派出所的警官来给学生做安全知识讲坐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对家庭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联手协作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其次,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家庭和学校,我认为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研究前后的变化及教学效果

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研究后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的远比没有运用的要好的多。如本课题研究的个案分析二,教学效果整整提高了两倍,特别是有些班主任因为在平时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效果要比别的班主任要好的多。对比研究前后我校的校风和高考成绩发现有非常大的变化,自从开展研究以来,我校学生违纪情况明显降低,校容校貌整洁明亮。高考成绩明显提高,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率百分之五十六,上线数123人;2011年高考上本科线196人,从中可以看出效果变化之大,超出我们的想想。

八、课题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在研究之初,我们即在每个班中选定1-2名有发展潜力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追踪手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作为纽带,实现学校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特别是一线的广大教师和课题组老师。在这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更多的是家长的配合。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无法真正去实践一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策略,使一些有价值的教育策略只是纸上谈兵。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家长的投入以外,课题的研究更需要理论和经验的指导。教师应当具有专业的教育专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如何转化成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则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这些理论经验首先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由于学生在文化涵养、思想素质、成长环境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所使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素养的培养。

在研究过程中,尽管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困惑,但是,更多的是我们在这次研究中反思和收获。由于受到教师研究时间的限制,因此,我们在前期研究中辐射到的家庭、学生还不够广泛,下阶段我们将思考把成长记录袋与个案跟踪手册结合起来,研究队伍由主课老师发展到所有老师,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多的学生。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监控研究的过程,及时进行跟踪、督促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从而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2012年4月27日

第三篇:结题报告1

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我校地处山东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路,是2002年9月由13所村级小学合并而成。学校有教职工41人,学生800多人,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只有爷爷或奶奶照顾;还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孩子,照成孩子学习成绩低下,学习习惯差。每个班级都存在不同情况的学困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特申请了《小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在很多学校都有所涉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有区别,怎样找到适合本校本地区的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是我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中 学困生 转化策略

我区申报的《小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JG150)。该课题于2012年3月举行开题仪式,通过专家组论证后正式启动。前期课题组成员调查摸底、搜集资料,课题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后期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展开具体的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研究归因并及时总结成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目前,实施方案中所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申请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得到的是失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面对教师的漠然置之,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心。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体会成功,与培养中、优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想让祖国的未来,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指导思想;为了体现和落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化的方针;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老师们采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策略,把教育和教学快乐的进行到底。这也是新课标所要倡导的理念。

正确对待学困生,正确处理和关爱学困生,对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困生虽然在班级中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同学,我们大家都知道,好的东西不容易学,但坏的东西一学就会。为了遏止这种势力的蔓延,为了保证全体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转化这些学困生;为了不辜负家长的心愿,为师的责任,祖国的期望,我们要转化这些学困生,引领他们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

学困生转化是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难点,因为转化一个学困生比管理好一个班级还难,从一定意义上说,转化好学困生,就管理好了一个班级,所有的班级好了,整个学校也就好了。因此,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我们所研究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关于“策略”。所谓“策略”,即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方法等形成的可操作的措施。指导学困生学习的策略,主要是指在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等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原则,根据学困生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实际,结合学科的特点,所采取的有效的教育转化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和措施。由于研究的对象是学困生,因而,教育的功能必须强化,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理论依据

(1)掌握学习理论

这是布卢姆创立的教学理论,其立足点是强调所有的人都能学习,坚信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掌握学习”分为教学的准备和教学的实施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师生对学习抱有信心是首要的,还要进行诊断性评定,确定学生在学习系列中的位置。教学实施阶段,要为掌握定向,为掌握而教等。(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1.总结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教学中轻视学困生教育的弊端。

2.探索出有效的转化学困生、指导学困生学习的策略。3.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1)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学习.(2)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差,跟不上班。(3)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适当、不合理。

(4)不完整、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4.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为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5.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我校部分实验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

2.本课题开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和观察法,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类型; 之后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的教师将在教育学困生的行动中不断反思和研究,撰写教育案例;并及时总结,归纳教育学困生的有效方法。1.文献资料法

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

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2.个案研究法

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行动研究法

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4.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5.经验总结法

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 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1年9月—2014年6月,其进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 年 9---12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搜集研究资料,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 1 月——2013 年 5 月)1.确定个案: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数学等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

2.研究成因,采取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分析处理并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3.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积累经验,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使经验上升到理论。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阶段性工作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3 年 6---2014年 6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完成个案分析、材料整理,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两年来,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学困生问题认识更加清晰,各班的学困生人数比例有所下降,学困生转化效果明显。

(一)学困生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本班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析、汇总,形成《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爱是沉甸甸的责任》、《浅谈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每班的学困生大约 在3-5人,且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的加深,学困生也日益增多,学困问题凸显。经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好拖拉,平时贪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考试屡考屡败,长期 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不爱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造成学习困难。

2.环境因素

(1)社会的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游戏、网络的盛行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强烈地吸引那些自 控能力差的学生,使其沉迷其中,造成厌学、弃学等。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长期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加之爷爷奶奶只知溺爱,不知管教。有的虽父母都在家,但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这些孩子产生学习困难。

(二)初步探索了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主要研究了班级教育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学困生,让班级教育促成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形成了下几个策略:

1. 以满腔的师爱感化学生

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这话说得一点不假。针对目前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较多这个现象,可以对学困生的父母工作情况进行摸底,建立专门的档案,对缺乏母爱(或父爱)的学困生投入更多的师爱,如为他们一起过生日(我们东城小学由宋庆龄基金会支助,每月一次的庆生会,为在同一个月生日的同学过生日,孩子们吃着香喷喷的蛋糕,听着同学们感人的故事,真正懂得了感恩)。过节日,为他们添置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每年寒假之前,我们东城小学会为家庭困难的孩子购置新衣或慰问金,送去新年的祝福)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父母般的关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从而点燃希望之火。2.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高度渴望被肯定。”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在我们的课堂中,没有这样的语言:“错了!你怎么这么笨!”这样刺耳的语言,更多的是“坐下,再想一想”或者“谁来帮帮他?”渐渐地,孩子喜欢了老师,自然而然就喜欢了这门学科。3.用正确的疏导鼓励学生

学困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在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等,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应在课后找他们谈心,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第二课堂或课外去研究它。老师再利用兴趣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4.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

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总是善于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它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担任出墙报,当值日等工作。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5.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互帮互助。比如:我们东城小学学习了莘县实验小学的6人一小组分组法:1号为优生,2号次之,3号和4号情况差不多,5号和6号为差生。1帮6,2帮5,3、4互帮。这样1号和2号不但检查5、6号同学的作业,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三)初步探索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学困生的成因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往往都有想学好的愿望,只是由于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帮助和督促,使学习障碍积重难返,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为此,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环节,从解决情感问题入手,关爱学困生,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机会,鼓励学困生及时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跟上学习进度,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具体措施如下:

1.为学困生创造听懂课的机会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学困生因知识缺漏较多或智力发展较慢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进程,又听不懂课,进而出现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关键处或易错易混的内容时,都要特别提醒他们把手中的事放下来,坐端正集中注意听讲,排除能够引起注意分散的一切无意干扰,促进形成有意注意。教学中凡是重点、难点内容,都要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并让学困生复述所讲内容或回答简单问题,检查他们是否已初步掌握所教知识,及时了解学困生应注意什么,适时辅导。尽量争取使学困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当然,有些问题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就在课后及时补救。

2.为学困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对学困生也是同样的。因此,课堂提问后,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困生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尽量做到对学困生优先提问,优先展示技能。这样,一方面使学困生注意听讲,另一方面使学困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四个注意”:注意避免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顺利,而只提问好学生或越俎代庖;注意尽量将练习安排在课内进行,以便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学困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注意对学困生辅导,要以启发、再启发为主,不要急于让学困生在机械的模仿中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对学有所得的学困生,要不断给与鼓励、表扬,对收获较少的学困生,要不急躁、不单纯批评,而要耐心分析问题,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3.为学困生多创造读、说、议等动口的机会

对思维能力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动口多读、多说、多议十分重要。为此,语文课要重视,数学课更要重视。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反复读,间插教师的提问、启发,使他们在读与问的过程中,就会逐步理解和掌握基本题的结构、思路、方法、算理。在课堂讨论问题时,也尽量鼓励学困生先开口说、大胆议。一方面让学困生在说和议中,进行出声思维;另一方面也促使学困生认真听他人说和议,了解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了避免学困生说和议出现错误而失去信心,可以先让好的学生回答,再鼓励学困生复述正确的思考过程,或提出类似的问题再让学困生说、议一遍,诱导他们“跳一跳,摘到桃”,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为学困生创造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

分析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可以看出,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但学困生思维水平往往多停留在依靠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难以实现这一过程的转化。但是,学困生多具好动性,他们的手在做什么,眼睛就看什么,头脑也想什么。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多动手、多实践就具有更深的意义。如在教有关概念和知识时,鼓励学困生亲自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接触、从材料中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

5.为学困生创造暴露和矫正错误的机会

由于学困生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和不良学习习惯,致使他们经常不愿意暴露和不想了解自己的错误。只有知错才能纠错,所以,教师要在主动创造良好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的错误上下工夫。要抓住“准确”、“求实”、“及时”三个环节,及时搜集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信息,随时发现和排除学困生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尽量减少和缩短错误的理解及模糊的概念在学困生脑子里停留的时间。一要准确:就是吸引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准确。课堂提问时,如果齐答或问“会做吗?”“懂不懂?”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加思索的随声附和;有些练习如果与全体学生同步进行,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课堂提问和练习必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练,然后再指明回答或指定有代表性的学生演示,这样反馈的信息相对较准确,学困生的缺漏也能得到及时了解和弥补。二要求实:就是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能真实地反映本人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对口头回答的,可以多问:“你是怎样想的?”等。对书面作业,要严格督促各自独立思考,严禁抄袭。三要及时:就是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矫正。学生的作业要尽量安排课内完成,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辅导矫正。对个别未掌握的学生,才能进行课外辅导并再布置少量巩固性的作业。

(四)学困生的可喜进步

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关注学困生,给学困生更多的 关爱和引导,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学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困生很多是“困”在行为习惯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学习上的落后状态,教师致力于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付出了爱心、耐心、恒心。长期的培养,使学困生对学习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还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习惯养成的计划,约定孩子执行的好就给予奖励;如果不完成,接受适当的惩罚,目的是改善孩子行为,让孩子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替大人做事,觉得每天做的是有意思的事,逐渐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个性,养成能够主动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如六(1)班麻学龙同学学习被动,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书写潦草。经教师用心转化,逐渐变得上课听讲认真,作业能按时完成,书写有很大进步。

二(2)班王真真同学,写字很慢天天都是最后一个交本子,教师安排小组长督促,培养他的责任心,后来写字速度提高了很多,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一(3)班陈慧欣同学经常不写作业,课堂作业书写的字迹潦草、难看,听课不专心,嘴巴闲不住总爱讲话,整天脏兮兮不讲卫生。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她制定习惯养成计划,并找认真仔细的同学 督促执行,如今干净整洁的小姑娘,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的字迹工整、美观了许多,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2.学困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们针对学困问题,开展了颁发学困生进步奖、小制作比赛、兵 乓球比赛、广播操比赛等系列活动,给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上进。

如六(1)班衣存哲同学,学习的落后一直让他很自卑,平时沉默寡言。在开发区举行的小制作比赛中,他和同伴合作,荣获了区优 秀制作奖。这项活动帮助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六(2)班的贺家亮同学,调皮好动,脾气倔强,很难管教,但他广播操动作到位。因此,在“广播操比赛”中,让他担任领操角色,在集体的活动中,他明白了守纪的重要性,懂得了自我约束。3.学困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各班级的学困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在学困生自身的努力下,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2)班,李佳乐语文成绩明显进步,一年级期末考试分别是七十分以上,二年级期末试卷难度大,上学期末时71分,下学期末考了85分。王永浩语文成绩二年级进步最大,二年级下学期末竟考 出91分的好成绩。王依同学在一年级考试答不出一半题,二年级期末都上升在七十分左右,有时单元测试达80分以上。他们的进步是令人欣喜的。一(3)班颜仪琳,第一学期期末数学只有21分,很简单的口算都没有填对,我一直认为这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了,可她却交了一份份满意的成绩。几次期中和期末考试都上升到了60分。周凤鑫由第一 学期的时的60多分,提高到70多分。

四(2)班陈玉斌和颜景帅学习成绩都有不及格到六、七十多分。六(1)班衣存哲开始成绩在50多分-60多分之间,经转化成绩提升到80多分。一(3)班陈慧欣开始成绩总是50多分,经转化后成绩突飞猛进,最好的一次居然考到班级前十名。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困生的大面积转化,提高了我校教 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们针对学困生问题组织成员积极展开理论学习,依托个人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地交流,从而更加关注学困生及转化学困生时所遇到的问题。多数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要想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等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学困生去进行,从学困生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学困生成为教师关注、关爱的 重点,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参与课题研究是辛苦的,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享受着收获的幸福。除了学困生的成长与进步让我们欣喜之外,我们还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快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工作,注意积累转化经验,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两年来,本课题组1人次在市级评比中获奖,5人次在区教学能手及优质课中获奖,3名老师的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教师,有效地带动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六)形成课题结题资料。

1.课题结题主件材料。包括课题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实施方 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成果鉴定书等。

2.课题研究附件材料:包括发表的论文、获奖荣誉证书等。3.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包括阶段计划与总结、名师大家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调查问卷与分析、学困生档案、教师研究札记、教学案例以及图片资料等。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以后将努力做到:

1、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转化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

(1)重视家访,动之以情。要想很好的了解孩子,就要很好的了解家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应经常家访,特别对学困生,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全方位的了解他们的情况,才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针对目前许多学困生家长在外打工这一特殊情况,可采用校讯通、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2)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3)举办“家长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更具体的方法。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将作以下有益的尝试: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我们均请办事处的法制人员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我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二)通过研究,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尤其是作为一名学困生,其内心还是真心渴望进步与被尊重的,但是其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制约了他们的进步与发展,而长期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又加重了他们行为方式转变的困难。可以说是“恶性循环”。所以,我认为让学困生摆脱“差生”帽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想方设法创设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尝到成功的甜头,激发起他们内存的成功需求。3.转化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往往有一些学生在尝到初次的 学习成功喜悦之后,更大的进步并没有随之而来。而是仍像以往一样深陷“学习怠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因此,我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是一时或一学期的课题,而应该作为一名教师长期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因为一名教师能够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引领学生从原本认为枯燥乏味的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将是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参考文献] 1.崔叶香.学校困难生的成因和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杨朝霞.”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3.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6)4.李迎春.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转化实践[j].青海教育,2006,(11).5.周萍.”学困生”心理类型分析[j].宁夏教育,2007,(2).6.程小可.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

第四篇:结题报告1

1结题报告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优质教学,实施优质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优质教学的落实。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对导入的重视程度不够,满足不了优质教学的要求。本课题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细致归纳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特点,以及依照课文的类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等综合因素而设计出的较为精彩的导入方法。并试图寻求一定的实践突破,精心设计教案,并进行课堂实践,且对导入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以使导入效果更优化,教学目标更明确,学生学习方向感更强,以期更高效地实施优质教学。2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和教学目标标准。这样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背景要求基础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重新确立‚优质教学‛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把学生在这三方面素质的整体实现和达成作为衡量优质教学的目标标准。实施优质教学,必须重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的地位不可小觑。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有部分语文老师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不理解导入的意义及目的,不知道导入的本质内容,使导入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常常是为导入而导入,起不到导入应有的作用。通过与我校高中语文教师的交谈,了解到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等原因,语文课堂上往往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切入,甚至是没有这一环节而直接进入课文的分析,这样的课堂自然是单调而乏味的。平常的语文课堂导入存在以下诸多问题,比如说:模式固定,缺乏活力,方法简单,目标不明,主题不清,缺乏艺术,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注重热闹而轻视效果等等。这些不导、滥导甚至误导等课堂导入问题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内容的完成,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我们的课题‚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就是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缺乏导入艺术缺乏教学智慧,方法简单,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尝试着对该课题进行几个部分的切分,以期更有序的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它包括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特点,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各种导入方法与不同课型的对应关系,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依据,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效果的评价办法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优质教学呼唤着优质教师来建设优质课堂。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也紧紧围绕着这一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实现由知识灌输者到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可见,在新课程下,仅仅讲完教材上的知识,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助学者和引导者,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将知识讲深讲透外,还要通过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来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帮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型课堂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新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适应新型课堂的‚水土‛,才能使新课程下的优质教学得以实现。相应地,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系统中的‚导入‛环节,也具有了新的使命,教师的导入行为也将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促进优质教学的实现。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课题研究期为九个月,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4——2011.5)为酝酿起步阶段,课题立项。本阶段采用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了解前人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已经做的研究工作,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我校高二全体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阶段成果:拥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详尽的学生资料。

第二阶段:(2011.6——2011.9)为实施深化阶段。本阶段采用内容分析法、教育观察法、访谈调查法等。

1、课题成员根据上阶段查阅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构建研究方案,明确导入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导入设计。

2、通过理论学习整合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特点和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3、在认真通读教材,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主体,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导入方法。

4、对本阶段工作进行小结,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三阶段:(2011.10——2011.12)为整理结题阶段。

1、课题组成员互相听课,分析、讨论课堂导入设计的不足和成功之处。选取其中2节课,形成个案分析。

2、按要求编写精心设计的优秀导入方法的教学案例或具体教案。

3、执教。在自己的教学班实际教学。

4、进行学生访谈,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

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成果: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历时近九个月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课题已近尾声,几多惊喜,几多忧愁,几度迷茫,几度彷徨,然而,我们真正地走过、做过,我们收获多多,我们惊喜多多,因为我们毕竟收获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积累了许多教学研究的经验。

前期,我与课题组的张贤虎老师主要查阅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论文和资料,了解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发展趋势,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寻找值得继续探讨的方向,之后认真撰写了小课题开题报告。

在我的博客里,转载了一些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有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资料以及紧扣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特点和方法的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等等。同时,认真思考,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整理了《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归纳(五篇)》,《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七篇)》,《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应具备的特点》,《我校高中语文公开课课堂导入集锦》,《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论文四篇,教学设计七篇,教学随笔三篇,课堂实录及反思两篇,调查报告一篇,教师访谈录一篇,以及几篇学习笔记。

在研究中,明确了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归纳总结了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应具备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明确了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依据,制作了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效果的量化评价的办法等等。

同时,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认真研究之后,也有了一些意外之收获。

1.我们更注重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考当今时代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我们撰写的论文或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总结来看,我们更加注重教学反思,更加用心地进行教研,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给我们的教学注入的生机。

2.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语文课堂导入的意识,使老师们追求优质的课堂教学成为了自觉行为。教师更加注重导入的作用,自觉地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学情,优化导入方法,以期更好的服务于优质教学的目标。

4.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课题组在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了较好的导入方法,同时,也促进了课堂中其他环节的优化,因而真正激发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兴趣,学生中积极主动学习的多了,认真参与课堂学习的多了,课堂学习气氛比以往更加轻松、和谐、民主、愉快,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反思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

因为高三教学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因而进行‚对高中语文课文进行分类,分析各种导入方法与不同课型的对应关系。‛这一项时,做了一小部分,之后因为量非常大,所以,就将这一工作暂时停止了。但在今后,我们依然会继续坚持,将该项工作完成。

此外,本文研究的导入主要针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综合性学习等的导入如何设计,还没有涉及到。

以上所述是本小课题的基本研究情况,因为第一次参与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加上能力水平也有限,有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完善,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去思考,但我们将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探讨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1.2,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7,4..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5,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刘小年: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导入艺术,广西教育,2002一15

10,王传明:浅议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人教网,2010-05-1011,胥刘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网易,2010-03-15 12,张莉蓉:巧设悬念掀起语文课堂教学高潮,2011-05-09

13,杨 黎:语文课堂教学标题导入的思考与实践,2011-05-09 14,新课堂如何‚导入‛,《中国教师报》百度空间,2011-07-11 15,于春祥:新课堂导入实际操作‚133‛,《中国教师报》2011-6-29 16,许建辉:课堂导入技巧探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一14 17,鞠常生: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教育周刊,2007一7 18,林峰弟:例说课堂导入的思想内涵,语文教学通讯,2006一

第五篇:结题报告1

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级别 学院 项目起至年限项目结题日期

基于aHash和pHash算法的图片搜索的研究 杨纯 省级一般 通达学院通信工程 2015年5 月 2016年5 月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通 达 学 院

2016 年 5 月 16 日

STITP项目结项报告

一、项目提出背景:

目前的两种图像检索技术分别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基文本的图像检索主要是利用文本描述的方式从图像的名称、尺寸、作者、年代、压缩类型等方面来查找特定类目下的图像,其优点是把图像检索转化为对图像对应的文本检索,容易实现;但因文本表达能力有限,导致文本描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对图像的颜色、形状、分辨率等特征进行提取,将其存入特征数据库中,并根据相似度大小按顺序检索出结果。其优点是计算机自动对图片的内容进行特征提取和索引建立,提高了检索效率。

很多时候,我们手上会有一些不错的图片,但质量不怎样,例如是在论坛上看到的小头像或网站上的一些缩略图,但它们要么分辨率太低,要么是有水印的,不适合收藏,很多人希望能找到该图片的大图或者说无水印的原图。这时我们就想到了用图片来搜索图片。

二、项目简介:

1.项目价值: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目录式搜索和关键词搜索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相关内容。然而,当人们希望找到一张与已有图片一样或者相似的图像和内容时,前两种搜索方式就很难实现我们的要求。因此,以图搜图的这种应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方式,相对准确的找到相应的内容和目标。2.主要功能:

本项目以性能较优的phash算法为基础,以java为开发语言编写后台检索图片的程序,并通过建立前端搜索界面与后台程序结合,实现相似图片搜索。2.创新点:

以图搜图应用通过前端页面显示,使其具有灵活性和美观性,在搜索相似图片方面比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更加便捷。同时采用较为简单但性能比较优的phash算法,能够准确快速地依据已有的图片搜索出最相似信息,弥补了文字、目录搜索不能快速准确定位图像目标的缺陷。

三、项目研究的目标:

1.进行图像数字处理,研究图像的根本性质,对均值哈希算法(ahash)与感知哈希算法(phash)比较,完成关于对图像哈希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2.以phash算法为基础的搜索图片的java程序编写,前端搜索界面的建立和完善,后台数据库与前端及后端的建立及维护。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1.前期准备:

STITP项目结项报告

(1)进行市场调研,确定方案可行性。

(2)分析现有的资料、能够利用的设备及材料(3)确立项目的设立及方案 2.组织实施:(1)召开项目分析会(2)做出需求分析

(3)确定研究目标及方案 3.过程管理:

(1)制定小组成员对项目所需知识的学习计划,并定期汇报结果。

(2)制定项目开发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约束规则,根据小组成员个人的长处、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分配最适合的任务,以保证项目按进度如期进行。

(3)成员小组根据自己所在模块的任务,编写代码并依次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测试,进行相应的改进,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4)综合各个模块应用并进行测试加以完善。

(5)论文、课件的整理,产品的最终检验,结题提交。4.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ahash和phash算法的学习,前期数字图像处理,后台搜索图片程序编写,前端搜索界面设计,数据库建立、连接与应用等。

五、研究路线:

进行市场调研、需求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结构化分析和模块分析与设计。项目学习,包括最新图像哈希算法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搭建前端页面的相关语言如php,html等,构建数据库与前台连接,以及java编程。

六、项目研究方法:

本小组认为该项目的研究,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即:

1.项目前期: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阅读技术资料,进行初步的参数计算,完成对数字图像的前期基本处理,为后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2.项目中期:正式实施项目,进行编写算法,建立页面和数据库以及测试等工作。3.项目末期:进行项目的完善,整理记录的材料数据,完成论文,准备答辩。

七、项目完成所需的实验条件:

本项目拟在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的校内舍进行,需要用到的设备与网络环境有笔记本电脑,路由器,移动硬盘,优盘,无线网络,4g网络等。在学院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室及电子阅览室进行最新技术的查询。后台控制使用Eclipse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前端需要html语言和php语言进行编写界面,以及已开发的apache

STITP项目结项报告

平台。

八、项目组成员各自完成的内容及任务

负责人:

杨纯负责matlab数字图像的处理与分析,用java实现算法的比较和搜索出与原图完全相同的图片,人员协调,中期PPT制作与答辩主持,项目关于图像哈希算法研究的论文写作,结项答辩演示讲解。队员:

吴凌燕:负责页面前端的设计,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整体功能的运行,文档整理,结项答辩演讲者。

沈烨:负责项目前期的问卷调查和总结,ahash和phash算法的学习与应用,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采购,项目的综合测试,和队员间沟通联系。

九、项目研究的主要过程:历时阶段以及分阶段特点 2015年5-8月:

1.团队目标:

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方案可行性。阅读技术资料,了解图像哈希算法应用最新技术,选择开发环境,分析现有的资料、能够利用的设备及材料,确立项目的设立及方案。2.团队分工:

对项目我们进行了初步分工,我负责算法编程及matlab图像处理,吴凌燕负责设计UI前端,沈烨负责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学习及项目综合测试。最后将每个人负责的各个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调整,加以完善。

2015年9-12月:

团队目标:

1.我们团队商讨项目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工作职责。

2.对项目的中期成果进行测试和总结,发现问题并进行下一步的完善工作。团队成果:

1.完成了ahash和phash算法性能的基本测试和比较,并做了相关总结 2.实现汉明距离比较图片是否相似

3.整理了中期文档资料以并完成中期答辩ppt的制作。

2016年1-4月:

1.团队目标:

(1)完善项目中期所遇到的问题:

①输出的结果只能显示在控制台,不能输出到一个指定的文本中。

②输出的结果是汉明距离值和指纹数,不易读懂,无法显示出相似的图片和其大

STITP项目结项报告

小,不具有图形可视化。

(2)继续前端设计,实现相似图片搜索。(3)撰写报告,完成最后总结。2.团队成果:

1.通过matlab软件对图像分析,研究了图像内容特征提取算法及现有的图像ahash和phash算法,总结了哈希算法的基本思想、实现步骤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完成了关于图像哈希算法研究的论文。

2.通过Java获得的指纹数和每张图片与原图的汉明距离都可以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将这些文件夹作为库,以此建立数据库。完成使用html语言实现页面前端的设计和数据库的建设,再通过php语言就可以完整的实现后端的运行到前端的展示,就可以做到图片搜索图片的基本功能。

十、项目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将以软件的功能实现、论文、开发过程的形式展现。

项目文档资料:立项申请表、立项书、中期检查表、项目季度报告、结题表、项目成果简介等。

十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目启动之初,不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对于如和开展研究存在一定问题,②开始对于团队分工存在不足,暑假期间沟通存在地理隔离,影响项目交流。③在项目研究开发后期遇到了知识瓶颈,以我们现有的知识很难顺利的完成项目的每一个功能点,影响了项目开发速度。

十二、心得体会:

通过这为期一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stitp项目,我们收获了很多。首先,我们在知识层面上有了提高,学习了关于图片搜索及图像处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图像哈希算法先进的科学应用技术,对编程算法和前端设计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从理论基础学习到实践中逐步完成算法的编写修改及实现的过程,不仅加强了对哈希算法的基本思想、实现步骤及优缺点的理解,更提高了实际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我们学会了做项目的流程、分工与合作,懂得了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每一个组员的全力付出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我们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相互沟通,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请教老师的方式解决困难,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退缩。最后,这次项目的经历,为我们今后不管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是工作生涯的学习都奠定了

STITP项目结项报告

一个基础,同时为毕业设计与答辩奠定了基础。

下载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结题报告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自2006年1月份参与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自接题以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拨出了专项经费,成立了生涯发展教......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隆昌六中 邱庆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第一轮结题报告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 赤水市复兴小学子课题《小学活动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赤水市复兴小学课题组一、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我校课......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

    城镇大课间活动研究结题报告(推荐)

    大课间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大课间作为一种学校的课程,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自身的使命要求它的内容必须丰富、......

    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西岗区音乐学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于2001年9月在小学先行启动,在不断实施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遵循“先实验,后推广”地思......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