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新规之解析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新规之解析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四类,其中损失类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财产损失。《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中,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作出过一些规定,但对财产损失的分类和列举不够详尽,只提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净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国税发[2000]84号文中也只涉及了坏账损失、资产报废、盘亏净损失的审批。其后,国家对涉税财产损失虽也不断作出新的规定,但却散布于诸多规章中。例如,在国税发[2000]118号文中,涉及投资损失及其税前扣除问题;在国税发[2000]118号、国税发[2000]119号文中,涉及应税重组和免税重组业务中的资产评估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中,涉及债务重组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国税发[2003]45号文中,涉及了资产发生实质性或永久性损害的处理问题;等等。因此,需要有一部系统性的规章文件将这些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问题加以全面概括和规范。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内资企业,以下简称13号令),并从2005年9月1日起实施。本文试对13号令进行解读,以供读者参考。
一、内容解析
如果将13号令与国税发[1997]190号等相关文件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呈现出下列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
1、扩大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范围。13号令中规范的财产损失不只限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而是涵盖了资产负债表中几乎所有的资产项目(只有如商誉等个别项目排除在外)。以坏账损失为例,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规定应收账款可以申请核销坏账损失,而13号令提及可核销的坏账损失时,则多处使用“应收款项”一词,这就为一些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等(如胜诉后未能执行收回的垫付律师费、应收备用金等1提供了税前核销列支的依据。
2、明确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时的管理程序。13号令规定: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损失,由企业在财产发生损失当期自行申报扣除;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非正常损失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方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人们在实务操作上的模糊认识。例如此前相关文件中对投资损失、债务重组损失、企业搬迁损失等在税前扣除时是否需履行审批手续未置可否,而13号令则要求审批。
3、首次详细地分项列示了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财产损失时所应提供的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损失的财产所属类别和项目,认真对照13号令中所要求报送的各项证明材料,及早加以准备。13号令中还大量引入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机制,重视中介机构在财产损失涉税管理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多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审批中,企业应提交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13号令的这一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是提出:“需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税前扣除的事项。省级税务机关可以作出规定,要求纳税人在上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时,附送中国注册税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证明。”
4、坚持税前扣除的时间性配比原则。13号令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即使“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年度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同时还规定: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年度终了后15天内(原为45天)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13号令作出上述规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防止企业不当避税,例如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年度的财产损失故意不作申报扣除,人为延迟到应税年度扣除,以从总体上规避税负。
5、细化财产损失金额确认和计量方法,缩减征纳双方及中介机构自由裁量的空间。以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为例,13号令中规定税务机关应依据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来认定为损失。而且,中介机构的推断和评判被设定了三个前提,即:企业(债权人)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停止经营;双方在三年内没有业务往来。再以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为例,会计核算中一般是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计提全额资产减值准备,对存货和无形资产则按账面价值全部予以转销。而13号令中规定在确认税前可扣除的财产损失时必须扣除损失财产的可收回金额,该金额可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评估的,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存货为账面价值的1%。对于上述事项中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方面的差异,企业应作必要的纳税调整。
6、简化审批程序,严格执法责任。13号令中取消了国税发[1997]190号文中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层报上级税务机关审批”的要求,而是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此,企业应关注本省省级税务机关关于13号令具体实施办法中对审批权限的划分,根据本企业财产损失的类别、项目和金额。明确上报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
尽管13号令完善了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细细推敲其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执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13号令中虽然相对明确划分了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正常损失和需申请审批扣除的非正常损失。第七条第二款的“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要求履行报批程序。笔者认为,对此类业务应从总体上分辨其属于正常损失还是非正常损失,再确定相应管理办法。本例中应属于后者。
第二、如前所述:13号令中大量引入的中介机构的鉴证机制,如果属于通过对账面记录的审查、核对形成鉴证意见的,则这里的中介机构显然应为税务师事务所等;但如果属于对非货币性资产的技术性能、品质等方面进行鉴定,13号令中只是笼统地规定“应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问题是,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到底应由哪些部门和机构出具鉴定证明才有效力呢,这需要企业仔细辨别后请相关机构鉴定,笔者认为最好事前与税务部门沟通一下。
第二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9日
字体:【大】【中】【小】
一、业务概述
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企业提请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批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二、法律依据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
三、纳税人应提供主表、份数
《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2份
四、纳税人应提供资料
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五、纳税人办理业务的时限要求
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日内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需要现场取证的,应在证据保留期间及时申报审批,也可在终了后集中申报审批,但必须出据中介机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的鉴定材料。
六、税务机关承诺时限
提供资料完整、填写内容准确、各项手续齐全,自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转下一环节;县(区)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做出审批决定;市(地)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必须自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因情况复杂需要核实,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天,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
七、工作标准和要求
(一)受理环节
1.审核、录入资料
(1)检查《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填写是否完整准确,印章是否齐全;
(2)资料不全或者填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场一次性通知纳税人补正或重新填报;
(3)审核无误后将《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信息录入系统,制作《税务文书领取通知单》(CTAIS V1.1)或《文书受理回执单》(CTAIS V2.0)。
2.转下一环节
将纳税人报送的所有资料转下一环节。
(二)后续环节
接收上一环节转来的资料,进行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1.案头审核
通过系统调阅以下资料:
(1)财务报表信息
与纳税人提供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进行比对,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资料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符合性审查。
2.实地审核
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后,税务机关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制作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审核,确定审核结果和审核权限,根据审核权限签署意见,将签署意见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申请审批表》送达纳税人,相关资料归档。
第三篇:《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析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析
来源:无忧记帐网 作者:无忧记帐网 发布时间:2007-08-22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3号)(以下简称《办法》),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是为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重要措施。
一、修订《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限等作出了规定,国务院也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税务机关是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税务许可和审批是税务行政管理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所得税管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规范财产损失审批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限,对于加强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切实解决审批中程序繁琐、责权不清等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加强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过去在财产损失审批中,采用层层报批,手续复杂、时限过长、程序繁琐,既不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的效率,也不能很好体现方便纳税人原则,切实保护纳税人利益。另外,审批条件不明确、责权不清,造成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太大,既不利于从源头上防止审批中的“寻租”行为,也淡化了事后的监督管理。因此,简化审批程序、界定审批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审批管理体制,是规范所得税审批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是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基层审批实际困难的重要举措。
企业财产损失扣除是企业所得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财产损失管理,不仅是正确贯彻税收政策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的需要。基层反映财产损失标准不明确不具体,实际执行困难很多,也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易引发税企矛盾。修订和完善财产损失管理办法,既提高了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基层征管中的实际问题。
二、《办法》修订的总体思路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虽作为非行政许可项目暂予保留,但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应尽可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总体思路是:简化规范审批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纳税人;明确界定条件标准,减少自由裁量空间,加强税务机关自我约束;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化事后监督管理;坚持权责对称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具体包括:
(一)审批程序上,除听证和公示外,具体申请、受理和审批要求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7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体现程序简洁、高效便民原则。
(二)审批权限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文件规定,适当调整了审批权限,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尽量减少审批环节,不搞层批制。必须由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的,可以直接受理或委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
(三)审批标准上,界定了企业财产损失认定条件和证据,减少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便于基层实际操作,体现法治原则。
(四)责权划分上,合理界定申请、审批、检查各环节的责权,强化纳税人真实申请责任,强调审批主要是对纳税人申报的资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符合性审查的责任,明确实地核查要求。
(五)审批责任上,加强审批环节的监督制约,强调内外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
三、《办法》主要内容解析
《办法》共十章53条,包括总则、审批、证据、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认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认定、资产评估损失的认定、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的认定、责任和附则。
(一)关于审批权限和程序
1、《办法》规定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将审批事项向了解实际情况、贴近纳税人的基层税务机关转移,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上级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来保证审批的公正合法。
国办发[2004]62号中提出财产损失由主管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鉴于基层税务所(分局)是最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同时考虑到有些省、市有直属征收分局等情况,《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同时规定省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财产损失的金额大小适当划分审批权限。
为防止地方政府干预造成摊派等在所得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由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
2、办法规定采取谁审批谁负责的直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层层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坚持谁审批谁负责,有利于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
《办法》虽然规定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但鉴于财产审批情况的复杂性,有些企业财产损失的数额巨大,业务涉及的企业跨越很多地区,可能需要提高审批层次。但不论是哪一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原则上都必须坚持不搞层层审批。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可以委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企业的申请,然后层报;企业也可以选择直接向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审批责任上,采取“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即使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后层层发文传达,也不改变审批责任。
(二)关于企业财产和财产损失的审批范围
1、企业财产的范围
根据税法中财产的性质和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企业资产的概念,《办法》第二条界定了财产的概念,将企业的财产界定为企业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全部资产。
这与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概念有三点不同:一是不允许与应纳税所得无关的非经营用资产损失的扣除;二是没有强调必须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主要差异是资产准备金;三是未包括长期待摊费用。
2、财产损失应当审批的范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尚不能很快建立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核算不够规范。大量毁损的资产历史凭据、资料散落不全或干脆挂在账外,有的可能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人为责任。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企业大多是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需要较长时间,在目前监管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企业虚报损失、多列费用,甚至银企不法人员相互勾结转移国有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法律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司法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虽然已经有了《破产法》,但实际执行起来问题很大,有的企业纯粹是为了逃避债务,有的即使符合破产条件也不按法律规定履行破产清算程序。许多企业虽已名存实亡或长期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但并未按《破产法》依法破产,因此,金融企业(主要是银行)存在大量确实无法收回但法律手续不全的呆账损失,对这些法律手续不全的损失,不履行必要的审查手续就允许税前扣除势必造成管理漏洞,如不允许税前扣除,又不符合据实扣除原则。这是保留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的主要原因。
但所有对纳税人真实性事项的事前审批都存在工作量大、容易混淆责任和滋生腐败等问题,从改革的发展方向看,必然要逐步向纳税人自主申报,税务机关事后监督检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将来逐步向事后监督检查过渡,《办法》中尽可能缩小了需要审批的财产损失的范围。《办法》第六条规定,凡是正常销售、转让、变卖,正常损耗,正常清理报废发生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再需要审批。第七条明确规定8种财产损失的情况才需要审批,大大缩小了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的工作量。
(三)关于财产损失即时申请扣除和申请时间问题
考虑到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很多,纳税人在不同可能执行的政策不同,为防止纳税人在不同纳税人为调剂财产损失,套取税收好处,必须严肃财产损失认定时间,《办法》第四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即时申报要求,企业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
为方便纳税人,《办法》第十条和十三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采取即报即批和年终集中一次性审批两种方法,纳税人可以根据证据的情况选择。申报财产损失规定在终了十五个工作日的规定,主要是考虑由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间截至到四月底,由于省级审批需要六十日,经批准可延长至七十日,如不规定截至时间,在申报前完成不了审批手续,影响企业的正常申报。
(四)关于财产损失的认定和条件。
规范审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凡需要审批事项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中明确“条件”要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体现法治原则。《办法》第五章至第八章对需要审批的各类财产损失重新明确了具体的审批条件和需要申报的相应证据资料。
在审批条件和具体证据方面,一是参考了《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国资委,2003年10月31日),第一次对资产损失认定的证据进行了明确;二是第一次规定了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同时要求内部证据必须是企业会计核算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否则内部证据不足以证明财产损失的发生。
(五)关于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确认
企业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基本原则是据实扣除,即允许扣除的费用已经实际发生(当然不是指收付实现制)。而新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长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等8项资产提取跌价或减值准备,对于上市公司如果不提取准备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制度不再规定准备金的统一比例,而是由会计人员基于职业判断和适当依据确定提取方法和比例。对于这些依据即使中介机构在审计时与企业会计人员也会发生判断争议,很难用来作为税务行政管理的标准。税法如果规定各项准备的统一比例,对有的企业可能高了,有的企业可能低了,又不符合公平原则。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在企业8项资产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的情况下,让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能够得到及时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借鉴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中引入了“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概念,企业的各项资产,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已经霉烂变质、没有转让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技术进步原因不可使用等情况,在不需要实际清理、报废等处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办法》第六章对这些判断标准进一步作了明确。这些标准虽然规定得已经比较具体,但由于是定性判断标准,基层税务人员也有个经验积累过程,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独立司法审查制度无法依靠司法判例的情况下,保留行政审批权不失为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措施。特别是比如存货的霉烂等有关证据保存的时间性要求高,如果等到事后去检查,已经无据可查。同时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的状况,如果过分依赖中介机构,不仅增加了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成本,还有可能形成中介与企业协同作弊的问题。因此,明确标准,简化程序,申报扣除前即时审批,即时确认(比如存货霉烂的现场察看后的必要证明手续)申报扣除后抽样检查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有效管理方式。
45号文件下发后,许多同志反映,许多资产永久实质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从外部或从税务机关的角度难以把握,这恰恰是我们坚持以企业自主申报制度为基础的重要原因。企业的资产千差万别,技术非常复杂,税务人员不可能比企业的财务技术人员更了解企业有关资产的状况。有关资产是否真正没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是否真正发生永久实质性损害,应该由企业来申报,来承担责任,不能因为审批而转移责任。比如企业某项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不用,且无转让价值,就符合资产永久实质性损害的条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此必须提供书面申明。如果事后该项固定资产又按原设计用途转让,其作为财产损失申报不真实的责任就要由企业承担。
资产在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条件下确认的损失是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余额的差额。首先需要在尚未处置的情况下,对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估计。为便于操作,办法规定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统一的定量标准。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按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对残值比例的统一要求确定的。其次,由于将来实际收回金额可能与估计不一致,已确认损失的资产还必须保留会计记录。因此,用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标准确认资产损失,必须是会计核算规范,账证健全的企业。
(六)关于企业财产损失审批中涉及的各方的法律责任
《办法》第八条规定,一般而言税务机关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资料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符合性审查”;根据实际情况,负责审批的机关也可以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核查可以由负责审批的机关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实施;行政审批不改变企业申报责任,对已审批和核查的事项,税务机关和审计等执法机关仍然保留检查权;为尽可能不过分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提出实地核查和事后监督检查可以有机结合。这样规定既强化了企业的申报纳税责任,也有利于界定税务机关内部事前审批、事中实地审核和事后检查的职责,逐步实现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向基层下放。
税务机关非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受理或审批的,意见对明显不符合法定条件和证据要求的申请误批,或税务机关违反程序误批,造成企业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执行,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办法》第五十条规定,企业采用伪造、变造有关资料证明等手段多列多报财产损失,或本办法规定需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财产损失造成少缴税款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在《办法》第五十一条明确了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虚假证明,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责任。
第四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报告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 审核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系由×××、×××投资设立,于年月日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注册号为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现有注册资本元。法定代表人:。公司主要从事:。公司住所:。税务登记证号:。
二、审核情况
该公司2014申报的财产损失XX元,经审核,该公司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XX元、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XX元。具体情况如下: 货币资金损失
公司年月日账面现金元(其中人民币元;××币元,折合本位币元),经盘点,现金实存元(其中人民币元;××币元,折合本位币元),扣除责任人赔偿元,公司现金净损失元。(二)坏账损失
1.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死亡、失踪,其剩余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等原因形成损失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年月日××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货款元,终结破产程序,上述款项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元。2.逾期三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明表明已无力清偿债务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债务人已资不抵债、债务人连续三年亏损、债务人连续三年停止经营,并三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前述款项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元。3.符合条件的债务重组形成的坏账损失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年月日经双方协商、××人民法院××号文书判决公司与××公司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后尚可收回货款元,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元,形成坏账损失元。4.不可抗力因素损失
公司年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年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元。年月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元,形成坏账损失元。
前述合计形成坏账损失元。(三)存货损失 1.存货盘亏损失
公司年月日××存货账面数量,金额元;经盘点,实存数量,金额元;盘亏数量,盘亏金额元,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责任人赔偿元,存货盘亏净损失元。2.存货报废、毁损损失
公司××存货由于变质、长期积压、产品更新换代淘汰等原因需报废处理,截至年月日,该存货账面金额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报废净损失元。公司××存货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毁损,该存货账面金额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毁损净损失元。3.存货被盗损失 年月日,公司××存货被盗,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结案,该存货账面金额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被盗净损失元。
4.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公司××存货由于已霉烂变质、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经营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等原因形成损失,其中原材料元,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产成品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
%,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存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净损失元。前述合计形成存货损失元。(四)固定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公司年月日××固定资产账面数量,单价元,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经盘点,实存数量,盘亏,扣除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盘亏净损失元。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年限已久、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等原因需报废处理,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元。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使用长期闲置、拆迁等原因毁损,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毁损净损失元。3.固定资产被盗损失
年月日,公司××固定资产被盗,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结案,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被盗净损失元。4.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闲置、技术进步和毁损、本身原因导致产生不合格品、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等原因发生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元,累计已提折旧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净损失元。前述合计形成固定资产损失元。(五)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
1.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
公司××在建工程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等原因形成损失,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净损失元。2.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的在建工程
公司××在建工程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等原因形成损失,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在建工程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净损失元。3.工程物资损失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的说明要点,可参考存货损失的说明要点。前述合计形成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元。(六)无形资产损失
公司××无形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已无使用和转让价值、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且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等原因形成损失,该无形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摊销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残值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元,无形资产净损失元。(七)对外投资损失 1.短期投资损失
公司年月日账面短期投资元(其中股票元,债券元,基金元),经与对账单确认及盘点库存有价证券,短期投资实存元(其中股票元,债券元,基金元),扣除责任人赔偿元,公司短期投资损失元。
2.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公司年月对××公司股权投资,占被投资方权益比例
%,投资存续期间取得收益元,截至年月公司对外投资资产的成本元。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款项元,终结破产程序,前述投资款项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长期投资损失元。
3.债权投资损失
公司年月对××公司债权投资,投资存续期间取得收益元,截至年月公司对××公司债权投资资产的成本元。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款项元,终结破产程序,前述投资款项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债权投资损失元。前述合计形成对外投资损失元。(八)其他资产损失 1.资产评估损失
公司年月进行清产核资、改组,公司××资产已经××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并由其出具××号《资产评估报告》。经××税务局××号文件批复,公司改组为免税改组(或应税改组),并已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并已按规定缴纳所得税)。××评估资产账面净值元,评估价值元,资产评估损失元。2.政府规划搬迁、征用财产损失
根据××市(县、区)政府××号文件,按照政府规划需公司搬迁、征用公司××资产,因此形成存货损失元,固定资产损失元,在建工程损失元,扣除政府拆迁补偿收入元,政府规划搬迁、征用财产净损失元,3.对外担保损失
公司年月至年月为××公司提供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担保,截至年月公司对外担保的余额为元。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公司因承担连带还款责任发生财产损失元,扣除可收回金额元,对外担保损失元。
4.抵押资产损失
公司年月至年月为××公司提供资产抵押,年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判决,公司应承担抵押资产对应的债务,由于公司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经××人民法院拍卖或变卖取得拍卖或变卖所得元。该抵押资产账面原值元,已提折旧(摊销)
元,账面净值元。扣除拍卖或变卖收入元,抵押资产损失元。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账务是否处理:
(二)扣除金额与备案金额是否一致: 所列损失项目没有发生的可删除。
**分局 核查人:
第五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报告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
审核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系由×××、×××投资设立,于 年 月 日在 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注册号为 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现有注册资本 元。法定代表人:。
公司主要从事:。公司住所:。税务登记证号:。
二、审核情况
该公司2014申报的财产损失XX元,经审核,该公司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XX元、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XX元。具体情况如下:
货币资金损失
公司 年 月 日账面现金 元(其中人民币 元;××币 元,折合本位币 元),经盘点,现金实存 元(其中人民币 元;××币 元,折合本位币 元),扣除责任人赔偿 元,公司现金净损失 元。
(二)坏账损失
1.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死亡、失踪,其剩余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等原因形成损失
公司 年 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 年 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 元。年 月 日××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货款 元,终结破产程序,上述款项 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 元。
2.逾期三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明表明已无力清偿债务
公司 年 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 年 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 元。债务人已资不抵债、债务人连续三年亏损、债务人连续三年停止经营,并三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前述款项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 元。
3.符合条件的债务重组形成的坏账损失
公司 年 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 年 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 元。年 月 日经双方协商、××人民法院××号文书判决公司与××公司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后尚可收回货款 元,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元,形成坏账损失 元。
4.不可抗力因素损失
公司 年 月与××公司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截至 年 月,××公司尚欠公司货款 元。年 月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元,形成坏账损失 元。
前述合计形成坏账损失 元。(三)存货损失 1.存货盘亏损失
公司 年 月 日××存货账面数量,金额 元;经盘点,实存数量,金额 元;盘亏数量,盘亏金额 元,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 元,扣除责任人赔偿 元,存货盘亏净损失 元。
2.存货报废、毁损损失
公司××存货由于变质、长期积压、产品更新换代淘汰等原因需报废处理,截至 年 月 日,该存货账面金额 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存货报废净损失 元。
公司××存货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毁损,该存货账面金额 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存货毁损净损失 元。
3.存货被盗损失
年 月 日,公司××存货被盗,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结案,该存货账面金额 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存货被盗净损失 元。
4.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公司××存货由于已霉烂变质、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经营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等原因形成损失,其中原材料 元,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 元;产成品 元,经测算物耗比率为 %,按适用税率相应转出进项税额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存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净损失 元。
前述合计形成存货损失 元。(四)固定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公司 年 月 日××固定资产账面数量,单价 元,原值 元,已提折旧 元,账面净值 元;经盘点,实存数量,盘亏,扣除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固定资产盘亏净损失 元。
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年限已久、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等原因需报废处理,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 元,已提折旧 元,账面净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 元。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使用长期闲置、拆迁等原因毁损,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 元,已提折旧 元,账面净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固定资产毁损净损失 元。
3.固定资产被盗损失
年 月 日,公司××固定资产被盗,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结案,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 元,已提折旧 元,账面净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固定资产被盗净损失 元。
4.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公司××固定资产由于闲置、技术进步和毁损、本身原因导致产生不合格品、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等原因发生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 元,累计已提折旧 元,账面净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净损失 元。
前述合计形成固定资产损失 元。(五)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 1.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
公司××在建工程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等原因形成损失,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净损失 元。
2.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的在建工程
公司××在建工程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等原因形成损失,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在建工程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毁损净损失 元。3.工程物资损失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的说明要点,可参考存货损失的说明要点。前述合计形成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 元。(六)无形资产损失
公司××无形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已无使用和转让价值、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且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等原因形成损失,该无形资产账面原值 元,已摊销 元,账面净值 元。扣除残值 元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 元,无形资产净损失 元。
(七)对外投资损失 1.短期投资损失
公司 年 月 日账面短期投资 元(其中股票 元,债券 元,基金 元),经与对账单确认及盘点库存有价证券,短期投资实存 元(其中股票 元,债券 元,基金 元),扣除责任人赔偿 元,公司短期投资损失 元。
2.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公司 年 月对××公司股权投资,占被投资方权益比例 %,投资存续期间取得收益 元,截至 年 月公司对外投资资产的成本 元。年 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款项 元,终结破产程序,前述投资款项 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长期投资损失 元。
3.债权投资损失
公司 年 月对××公司债权投资,投资存续期间取得收益 元,截至 年 月公司对××公司债权投资资产的成本 元。年 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后经××人民法院××号文书裁定,根据破产清算程序可收回款项 元,终结破产程序,前述投资款项 元确实无法收回,形成债权投资损失 元。
前述合计形成对外投资损失 元。(八)其他资产损失 1.资产评估损失
公司 年 月进行清产核资、改组,公司××资产已经××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并由其出具××号《资产评估报告》。经××税务局××号文件批复,公司改组为免税改组(或应税改组),并已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并已按规定缴纳所得税)。××评估资产账面净值 元,评估价值 元,资产评估损失 元。
2.政府规划搬迁、征用财产损失
根据××市(县、区)政府××号文件,按照政府规划需公司搬迁、征用公司××资产,因此形成存货损失 元,固定资产损失 元,在建工程损失 元,扣除政府拆迁补偿收入 元,政府规划搬迁、征用财产净损失 元,3.对外担保损失
公司 年 月至 年 月为××公司提供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担保,截至 年 月公司对外担保的余额为 元。年 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公司因承担连带还款责任发生财产损失 元,扣除可收回金额 元,对外担保损失 元。
4.抵押资产损失
公司 年 月至 年 月为××公司提供资产抵押,年 月××公司经××人民法院××号文书判决,公司应承担抵押资产对应的债务,由于公司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经××人民法院拍卖或变卖取得拍卖或变卖所得 元。该抵押资产账面原值 元,已提折旧(摊销)元,账面净值 元。扣除拍卖或变卖收入 元,抵押资产损失 元。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账务是否处理 :
(二)扣除金额与备案金额是否一致:
所列损失项目没有发生的可删除。
**分局 核查人: 2015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