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报

时间:2019-05-14 10:4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报》。

第一篇: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报

附件4:

“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

究与示范”申报指南

本项目针对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形势和特点,“平安城市”建设、“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试点工程” 建设,从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及应急处置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开展研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为我国社会治安动态防范体系的建设提供从基础理论、系统架构到关键应用技术与产品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本项目按照“统一目标、分类实施、交叉促进、突出优势”的原则,设置七个课题:

课题

一、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研究 课题

二、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

三、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

四、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视频数据采集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五、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交换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六、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视频图像的智能分析处理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年限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

一、指南说明

二、课题内容

课题

一、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研究 1.研究目标

该课题研究完成后,我国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可以依据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利用有效的社会治安动态防范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模式和应急处置机制,从而为各级政府制定社会治安规划,实施宏观安全防范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为逐步形成有效的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2.主要研究内容

⑴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技术

主要研究和分析影响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社会重大活动的确定原则及其可接受风险基准,研究各种类型的活动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标准、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实证分析方法及示范。

⑵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体系研究

主要研究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基础理论;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及量化方法;预测预警模型设计方法;社会治安动态信息采集技术与方法,预警分级标准及报警模式。

⑶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效能评价技术

主要分别研究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防范系统、城市重要目标安全防范系统、城镇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单位内部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住宅小区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公共聚会场所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政府宏观监管效能评价体系及综合考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及示范。

3.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警情分级及报警模式;建立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标准;建立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政府宏观监管的效能评价体系及综合考评方法;提交社会治安动态预警分级标准、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等级标准、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价标准;通过进行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综合试点,提交2个试点城市的相关项目的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社会动态防范系统效能评估报告。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105~150万元。

课题

二、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以地铁和大型商场(超市)等公众聚集场所为对象,针对化学毒剂泄漏等突发事件,构建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模式,获得高效的应急处置方法与技术,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能力,遏制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2.主要研究内容

以地铁和大型商场(超市)为对象,针对化学毒剂施放等突发事件,建立恐慌情况下人群的疏散模型,采集我国的疏散基础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并在实际管理中综合应用;建立化学毒剂洗消技术基础数据库和危险评价方法,编制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洗消处置技术导则。针对化学毒剂泄漏等突发公共事件研究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方法和式样;研究调集相关救援力量综合演练所研制的应急指挥模式,编制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导则。

3.主要考核指标

⑴针对地铁和大型商场(超市)等社会公共场所,建立的恐慌情况下人群的疏散模型要能够考虑人群疏散的心理及行为规律、能够结合人群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创新性;编制的人群安全疏散管理对策和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实际应用。

⑵建立的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方法和式样要求可操作性强,编制的预案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得到专家和公安消防部门认可;建立的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模式符合实际,高效可行,能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提高公安部门的救援指挥效能,并在一个城市的实际演练中得到印证。编制的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导则得到示范城市的演练印证,并要逐渐推广。

⑶建立的典型公共场所突发化学毒剂的洗消方法科学、合理,运用上述方法所编制的预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得到专家和公安消防部门认可;所研究的典型公共场所化学毒剂洗消危险性评价方法切实可行,能指导应急救援行动,并在一个城市的实际演练中得到印证。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70~100万元。

课题

三、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1.研究目标

提出城市公共安全报警与视频监控网络系统集成平台的功能要求、系统构成、监控管理模式、安全性要求等,编制出相应的技术报告及系列标准;研制出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集成技术和相关设备;开发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工程示范。

2.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调我国有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资源现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需求,研究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和平台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实现方式、方法;形成指导、规范平台建设、规划的系列标准或技术规范;研究数据控制、通信和视音频编解码等系统协议,研究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安全认证、分布式数据库、图像数据的存储备份、视频分发、报警转发、Web服务等技术,实现城市区域联网的社会治安监控报警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控;选择具备相关基础、技术条件、应用前景广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集成平台示范工程建设。

3.主要考核指标

⑴调查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社会资源现状并形成分析报告; ⑵对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⑶确定城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实现;

⑷形成指导、规范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建设、规划的系列标准或技术规范;

⑸研制城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系统软件;

⑹系统集成平台的总体功能/性能指标及要求为:

 可移植性:支持主流数据库和操作系统,满足用户对多种环境和数据的要求;

 可靠性:系统能长时间稳定运行,保证系统能进行多级级联。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屏蔽用户的输入错误,对系统的操作历史提供监控与审计功能。

 安全性:系统要保障数据存储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数据访问的安全;系统管理的各类信息涉密级别不同,能够实现独立管理,存储、传输、访问的安全性要求,基于属性的灵活的访问授权控制,系统应能根据访问用户的身份,确定相应的授权,提供权限规定的查询、统计服务。 互操作性:同一级用户可以根据管理员的设定控制管理指定的设备、音视频资源。任一级公安机关有权限用户可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可控的跨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源共享。系统应能提供WEB服务,以方便系统内用户以B/S方式使用。 可维护性需求:具有对系统内设备进行检测诊断的能力,可以动态适应网络传输状况和网络带宽的能力,根据网络带宽和流量情况管理接入用户。

 可扩展性: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增加级联的层级,各层级内可根据要求更改部署。系统软件采用分层架构以方便扩展。

⑺运用上述标准、技术及集成平台在适宜的城市进行工程示范。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350~500万元。

课题

四、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视频数据采集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实现针对城市、社区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治安防范资源的数据采集,以支持完整系统形成快速报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治安工作的应用需求。

2.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使用环境中的照度、温度、湿度、气候、震动、烟尘、电磁辐射强度等参数,确定视频数据采集装置的选型原则,以及与之对应的防护及辅助照明方法;开发适合公安应用的全天候非致冷被动热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制定技术标准;研究在摄像数字化模块中嵌入安全认证部件、嵌入数字水印或数字签名等技术,建立具有司法证据的图像数据资源。

3.主要考核指标

⑴提交确定视频监控前端设备的参数设定原则以及与之对应的防护及辅助照明方法的技术报告。

⑵提出可信任侦破案件图像资源概念,研制出能够为警务应用提供可信视频图像证据的设备。该设备具备如下功能/性能:

支持设备认证机制,以确保设备的合法性;

能在视频图像信号中嵌入数字水印或数字签名,以确保图像不被篡改;

有必要的防拆卸、防毁坏措施,在被拆卸、毁坏时能自动报警; 满足安防取证图像质量要求; 具有视频图像信息加密编码能力; 压缩码率:128kbps~3Mbps,码率可调。

⑶制定非致冷被动热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在公安领域应用的技术标准或相关应用指导文件。研制能在复杂光照条件、复杂气象条件及大跨度空间范围下正常使用的全天候非致冷被动热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其主要参数/功能/性能为: 关键焦平面热成像器件空间分辨率: 352×288像素;

系统响应波长:8 μm ~14 μm,远红外波段;

模拟视频信号输出:CCIR(灰度红外图像)/PAL(伪彩色红外图像);

具有视频图像信息加密编码能力; 支持设备认证机制,以确保设备的合法性; 相关系统接口:RJ45 10M/100M以太网口。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210~300万元。

课题

五、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交换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研究解决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交换的相关技术问题,编制相关技术标准,研制针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移动视频传输设备,使之能够兼容现有各类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监控信息的实时互联互控。

2.主要研究内容

⑴研究确定视频网络控制系统与前端视频图像采集设备间的通信、传输、控制协议,研制符合协议的视频网络控制系统及适合各种传输信道的接口适配器或协议转换器。

⑵研究适合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使用的视频、音频数据的编解码技术和格式,解决现有数字/模拟视频系统的兼容问题。

⑶充分考虑现有公安通信网络资源,研究可在突发事件现场机动使用的无线视频图像传输设备。

⑷研究上述相关技术在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示范平台上的示范应用。

3.主要考核指标

⑴视频信号编码器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为: 满足安防取证图像质量的要求; 具有设备认证功能及视频图像信息加密编码能力;

符合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对通信协议的规定(SIP等); 输出:RJ45 10M/100M 以太网口。⑵视频信号解码器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为: 满足安防取证图像质量的要求;

具有设备认证功能及加密数字视频图像的解码能力; 满足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对编码格式的适应性要求; 符合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对通信协议的规定(SIP等); 输入:RJ45 10M/100M 以太网口; 输出:1路或多路复合视频。

⑶无线视频图像传输设备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为: 最小传输数据速率:384 kbps;

传输图像分辨率:352x288/帧,25帧/秒; 最大传输总延迟(视频输入到视频输出): 1s; 支持设备认证及传输信道加密功能;

支持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所规定的通信协议(SIP等); 与系统的接口:RJ45 10M/100M以太网口。⑷数字视频交换/转换设备主要功能/性能指标:

视频交换功能:可以将监控中心中的若干个前端设备(摄像头)通过交换形式将数据上传到公安专网,即实现综合视频交换机的功能;

协议转换功能:可以将相关行业标准规定的通信协议(包括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所规定的通信协议,即SIP)、规定的操作转换为不同前端设备可识别的指令,实现联网通信的功能;

解码功能:可以将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编码算法编码后的码流解压为数字视频流,即实现解码器组的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解压算法以兼容现有监控资源;

统一编码功能:可以将解码后的数字视频流编码为规范的统一编码格式,实现编码器的功能;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140~200万元。

课题

六、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视频图像的智能分析处理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通过智能分析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具有智能研判能力,有效解放警力,显著提高公安工作效率。

2.主要研究内容

⑴研究静止背景下活动人物目标快速检测及报警技术; ⑵研究视频监控图像中机动车的实时识别和分类技术; ⑶研究视频监控图像中多物体快速跟踪技术;

⑷研究上述相应技术在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公安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并根据具体警用业务需求开发对应的智能辅助研判系统软件。

3.主要考核指标

⑴根据预定的策略和部署,同时识别跟踪多个移动目标。⑵当人的图像面积占到超过整个画面面积一定比例时,能够识别出移动物体是人还是物,并应能达到足够高的识别准确率。

⑶能够识别出运动中的机动车的类型及颜色。

⑷基于上述目标识别技术,形成具有行为分析能力和策略部署的安防监控系统软件。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105~150万元。

课题

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研究确定视频监控用产品级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产品的评测指标和方法;形成视频监控用产品级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产品的评价规范;建立功能完善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产品的测试分析平台。

2.主要研究内容 ⑴搭建应用于视频监控模式产品级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技术的测试平台;

⑵制定应用于安全技术防范领域的人脸识别的产品级检测标准。⑶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人脸检测、人脸识别应用于视频监控的产品级静态图像测试库,用于识别和黑名单测试,测试库3个,每个库1万人,每人含光线、角度、环境变化的图片;

建立一个应用于视频监控的产品级动态图像视频库,其中人数为300,长度为3分钟左右;

应用于视频监控的产品级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的评测系统,包括产品评测指标和产品评测软件。

制定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的相关标准。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70~100万元。

第二篇: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

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

广汉市幅员53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0万,市区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万,城市面积17.4平方公里。广汉市公安局从提高社会治安控制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出发,在完善巡逻工作方面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主要进行了“四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主要是组建专职巡逻队伍。全市从1992年6月组建治安大队,队员正式佩戴巡警标志走上街头,当时负责市区主要街道和公共广场的巡逻防控,开始承担110报警电话的值守及部分调度、处警的职能;第二次改革主要是推行交警、巡警合并。1993年6月改扩建为巡察大队,时因市委、市政府学习借鉴上海市城管工作经验,针对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为了使街面路面警力合理布局,发挥最大管理效能,改由巡警全面负责城管综合执法包括在市区实行“交巡职能合一”改革,由巡警同时全面负责城市交通管理(包括处理违章,处理一般交通事故,负责交通标志及设施,管理客运人力车等),并受委托履行城建、工商、卫生、环保等部分城管执法权;第三次改革主要是推行110指挥体系改革。1998年1月,市局单独设立110指挥中心,通过做实做强公安指挥中心,加强巡逻工作实战指挥、统筹调度。同时,初步建立街面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完善以交巡警、治安、派出所等为主体的城市街面巡逻防控机制,初步建立了严密设防、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规范运作的巡逻防控格局,有效提高了对社会面的整体控制能力;第四次改革主要是2006年以公安部加强“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在原有巡防机制基础上,以提高治安控制力和群众安全感为目标,落实巡防力量、规范勤务运作、加强统一指挥、强化巡防保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建立了网格化布警、多警种联动、全时空控制的新型巡防机制。

一、巡逻防控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巡逻防控工作是提升整体防控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巡逻防控是及时打击、控制和预防各类违法犯罪的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包括对现行犯罪的快速反应处臵功能,对社会治安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的功能,对治安事件和各类犯罪的预防控制功能,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抢险和救助功能,并作为公安机关的“主业”,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巡逻防控工作是对实施违法犯罪时空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由于巡逻勤务的活动面广,警力辐射范围大,巡逻方式机动化强,具有主动的勤务特性,能够有效强化对违法罪行为的时空控制。因此,加强巡逻防控工作必须要以保证压发案和在第一时间抓获犯罪嫌疑人为目标,并在研究和掌握犯罪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落实巡逻工作“打防结合,以防为主,以打促防”的功能定位,针对案件高发案地区、案件高发案时段、案件高发案类型不断调整巡逻警力的投向和投量,最大限度的把警力摆到街面,使警务工作前移,把侦查破案的后臵手段变为巡逻防控的前臵手段,以“先发型”的警务方式,最大限度的压缩犯罪可能发生的时间、空间,消除犯罪可能得逞的各种外部条件,以此体现巡逻勤务的全时空特性,实现对违法犯罪的全时空控制,强化对整个社会面的动态控制。

(三)加强巡逻防控工作是增强公众安全感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安全就成为人们目前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一般来说,群众对安全感受的强弱以及他们对公安机关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看破案数、破案率或其他业务行动的结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这些行动及其结果没有直接的感受。群众安全感的强弱以及他们对公安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是源于警察在他们身边的出现和存在,遇到困难或不法侵害时,可以随时向警察求助,使他们感到公安部门在致力于制止违法犯罪,无形中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及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二、进一步加强巡逻防控网络建设对策思考

现代警务的基本内涵是信息警务、实战警务、反应警务,根本特征是实战化、规范化。社会面巡防机制改革是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方面,在改革方向上必须按照“主动警务、高效警务、科学警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组织体系、勤务制度、运作机制,构建网格化布警、多警种联动、全时空控制的“大巡防”格局。

(一)要按照主动警务的要求,努力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所谓主动警务,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特点动向,主动调整警力部署和巡防布局,切实提高应变反应能力和防控工作的针对性。犯罪的具体时空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巡防工作不能简单地搞一个模式、一套制度,而必须以变应变、灵活机动。要建立街面动态治安的信息研判体系,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动态研判,实行等级布警,根据警情的重要复杂程度,及时调整防控重点和力量部署,指导街面巡逻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静态警务为动态警务。巡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时空覆盖、全天候控制,总的勤务方式是四班三运转,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扣社会治安现实动向,灵活调整勤务安排,切实防住案件高发时段、路段和部位,不仅做到“猫鼠同步”,并且要技高一筹。

(二)要按照高效警务的要求,努力做到巡与管的有机统一。所谓高效警务,就是要落实责任、规范操作,做到布网严密、反应灵敏、控制有力、打击精确。首先是要提高街面见警率。西方警界研究表明,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警察的破案数、破案率和其他业务活动的结果,往往来源于身边的巡逻警察。国内相关调查显示,见警率已被认为是影响安全感的首要因素。在提高见警率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提高管事率、现场抓获率和群众满意率,增强社会面巡防工作的实际效能。要研究制定巡逻民警工作标准规范,细化社会面巡防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使每个巡逻民警都十分清楚上街该干什么、怎么干,遇到不同警情该怎么处理。要严格落实巡逻工作责任,推行巡区、巡段包干负责制,量化分解巡逻盘查工作指标,并加大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力度,充分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

(三)要按照科学警务的要求,努力做到打防控一体化。所谓科学警务,就是要科学规划巡防网络、科学配臵警力资源、科学设计运作流程,做到科学用警、集约运行。真正意义上的巡防机制是一个科学体系,包括网格怎样布局、资源怎样配臵、警力怎样调度、运作怎样衔接等,都需要系统研究、统一规划,在实战中不断磨合完善、形成常态,并与社区农村、单位内部、治安卡口、现代科技等防控网络有机衔接起来。要实行网格化布警,科学划分巡防区域,统筹各种巡防力量,落实巡防工作责任。要实行分层次布控,着力构筑城市5分钟内处警反应、城市10分钟内支援反应的两道防线,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紧急警情,迅速在相应范围内形成合围。要实行联动式布防,做到街面巡防与社区防控相呼应,单位内部保卫力量与治安卡口值守力量向周边辐射,巡防工作与社会治安监控网络相联动,确保形成巡防合力。

三、针对巡防工作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 社会面巡防机制建设毕竟刚刚破题,总体上看,工作机制和实际运作还不够规范、不够完善,离主动警务、高效警务、科学警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具体来说:一是思想认识还需提高。从领导层面看,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把街面巡逻、治安卡点等搞起来就是巡防改革,让警力上路面、警车跑起来、警灯亮起来就是治安巡逻。从民警层面看,有的认为是权益之计、短期行为,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少数甚至认为从事巡防工作很没面子、没有前途、心灰意冷。二是巡防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受警力、经费装备、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部分防控措施得不到真正落实,治安防控网络仍不严密,缝隙漏洞还有不少。三是巡防勤务不够规范。运用情报信息主导巡逻的意识薄弱,没有根据辖区治安实际灵活调整巡逻路线和力量部署,在警务时间上仍然是墨守成规、在力量摆布上仍然是平铺直叙,勤务方式上仍然是机械简单,巡防勤务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四是民警素质还不高。在身体素质、执法办案、巡逻处警、识别犯罪等方面与任务需要存在差距。应当高度重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不断提高动态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一)要针对巡防力量不够稳定的问题,在建强巡防专业队伍上下功夫。巡防专业力量偏少、人员比较分散、队伍不够稳定,已成为制约巡防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要把建强专业队伍作为健全完善巡防机制的首要任务来抓。一要坚持专业化方向。从世界警务发展看,各国警察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巡逻作为主要勤务方式,如美国巡逻警察占警察总数的60%左右,香港高达70%左右。尽管在现有体制和警力条件下,达到国外巡警队伍那样的规模还不现实,但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不能动摇。要通过规范机构设臵、下沉机关警力、整合巡防力量、增强实战素质等途径,逐步发展壮大巡防专业队伍,逐步确立当警察从巡逻干起的导向,使巡防警务成为维护社会面治安秩序的中坚,成为培养现代职业警察的摇篮,成为催生现代警务机制的酵母。二要做强专业巡防队伍。明确专业巡防队伍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治安部门或专业警种负责管理,从经费、福利、装备、机制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构建专业的巡逻防控队伍,充分发挥打防威力。经常性地开展巡逻处警技能专业培训,着力增强巡逻民警的依法盘查能力、发现可疑能力、现场应变处臵能力,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三要规范巡防工作模式。巡逻勤务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即抑制违法犯罪、维护交通秩序、及时提供服务、保障公共安全。巡逻勤务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勤务模式是否科学。根据城市大小规模,社会面巡防工作可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复合型巡防模式,即以分局巡防专业队伍为主体,负责中心区域和主次干道巡防工作,并以市局机动力量、派出所专业巡逻队和交巡警为辅助,以机关民警、武警等其他力量为补充;另一种是中小城市和县城的集中型巡防模式,即将目前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巡防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专业队伍,承担起社会面巡防的主要任务。巡防专业队伍在管好治安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交通管理职能,并赋予相应的管理和处罚权限,以增强提高社会面巡防工作的综合效能。

(二)要针对指挥不够顺畅问题,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上下功夫。指挥中心在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面巡防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指挥职责不够明确、覆盖不够全面、调度不够顺畅等问题,进一步理顺上下关系、畅通指挥渠道,不断提高实战指挥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着重要把握好统一、权威、高效这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按照“统一”的要求,明确指挥调度职责。进一步明确指挥中心在巡防工作承担的职责任务,由各级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巡逻防控的总体布局,统筹划分巡防网格和巡区巡段,指挥调度巡防民警开展巡逻处警工作,确保社会面巡防这张网始终牵在指挥中心手上。要进一步完善“三台合一”运行机制,健全完善110接处警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要按照“权威”的要求,强化先期指挥职能。要规范指挥机构设臵和机构名称,完善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健全总值班长带班指挥制度,切实强化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权威。要配齐配强指挥中心总值班长,并赋予总值班长先期处臵、装备调用、检查督导等权限,对一般警情予以直接指挥处臵,对重大警情按规定实施先期指挥处臵。三是要按照“高效”的要求,健全处警指挥机制。应在巡防工作中实行一级处警,即指挥中心对街面路面专业巡防力量实行“点对点”指挥,在第一时间将处警指令直接下达到巡逻车辆、巡逻民警,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处警效率。要对巡区巡段和巡逻车辆、巡逻民警进行统一编号编组,并配备必要的通信装备,推广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确保一旦发生警情能够快速准确地实施指挥调度。

(三)要针对用警不够科学的问题,在完善警情研判机制上下功夫。按照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警情分析研判工作,健全动态布警机制。重点是要建立健全“四项机制”:一是警情研判机制。由指挥中心牵头,组织刑侦、治安、交警、巡警、国保、经侦等警种部门成立专门的警情研判小组和勤务指挥小组,通过对每日接报警情的汇集分析,重点研判街面路面警情的增减幅度和时空分布,确定案件高发的时段、路段和部位,实时掌握违法犯罪活动的动向特点,为科学开展巡防工作提供依据。二是预警发布制度。在警情研判的基础上,要建立专门的发布平台,由指挥中心统一负责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和警情通报。以派出所或巡区为单位,确定每日警情的四色状态,及时上网发布,指导督促巡防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等级布警机制。投入巡防警力不少于城区总警力五分之一,并建立与“红橙黄绿”四色警情相对应布警机制;橙色状态下启动二级布警方案,投入巡防的警力不少于总警力的五分之三;黄色状态下启动三级布警方案,投入巡防的警力不少于总警力的五分之二;绿色状态下实行四级布警方案,投入巡防的警力不少于总警力的五分之一,有效提高了用警效率和巡防效能。四是勤务指挥机制。平时各种巡防力量相对固定在各自的巡区、巡段内执勤,一旦遇有重大警情,则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实行跨区域、跨警种联动,做到以动制动、以快制快、以变应变。市局要掌握一支机动应急力量负责处臵突发事件,平时参与巡防;市局巡防力量和交巡警控制主干道,这些力量应均由指挥中心调度。

(四)要针对警务效能不够高的问题,在加强巡防战术研究上下功夫。目前,我们对巡防战术的研究不够深入,巡防的实际效能还不高,投入与产出还不成比例,亟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研究,切实提高各级巡防勤务指挥人员和巡防民警的战术意识、战术素养。一是在巡防方式上,要综合运用守点设卡、线路巡逻、面上防控等战术。坚持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对点上巡防,要在繁华地带、治安复杂区域、交通要道口设臵一批治安岗亭和控制点、停靠点,驻点警力有警处警、无警巡逻;对线上巡防,主次干道以汽车、摩托车巡逻为主,街巷、商业区以电瓶车、自行车和徒步巡逻为主,做到多种巡防方式互为补充、形成层次;对面上巡防,每个巡区都要设臵一批必巡线和必到点,确保巡防工作全面覆盖、不留空隙。二是在巡防布局上,要综合运用积极防御、重点控制、主动进攻等战术。对不同的部位、路段和区域,在巡防工作的布局上应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如党政首脑机关、金融网点等重点目标、重点单位周边,应当以防为主,加强警戒守护,严防发生案件;案件多发的地段、路段和繁华地带、公共场所等治安复杂部位,应当以控为主,全力压降案件,确保一旦发生警情能够迅速有效处臵;对那些案件频发连发、治安状况不好的地方,应当以打为主,及时抓获犯罪分子,打掉犯罪团伙,消除治安祸患。三是在巡防策略上,要综合运用公开震慑、秘密设伏、扎口合围等战术。要特别注重公秘结合、打防结合,在公开震慑、挤压犯罪的同时,充分发挥便衣巡防力量在控制犯罪、打击现行中的特殊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这部分力量主要投放到治安复杂的地段、路段,灵活运用跟踪控制、伏击守候、扎口合围等战术,切实增强打击效能,牢牢掌握控制社会面治安的主动权。

第三篇: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一、病虫害发生情况

松江区常年种植蔬菜面积约2万多亩,其中“三农”综合试点区蔬菜种植面积近万亩。发生的病虫害约180多种,主要病虫害有烟粉虱、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黄条跳甲、十字花科根肿病、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等。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2008年使用农药(商品量)6324.5公斤。其中,杀虫剂4825.5公斤,占76.3%左右;杀菌剂790.4公斤,占12.5%;除草剂585.9公斤,9.3%,其它农药1.9%。农药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

二、实施区域及面积:在浦南“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蔬菜园艺场,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辐射面积5000亩。

三、实施内容

在规模园艺场内将各项防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具体为:

1、害虫性诱剂防治技术示范。利用性外激素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三种抗药性强的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捕虫板诱杀技术示范。利用特殊光谱及特殊胶质制成的黄色、蓝色胶粘害虫诱捕器(卡)诱杀烟粉虱、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害虫。

3、杀虫灯诱杀技术应用。在项目区域内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及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诱杀夜蛾、小菜蛾、地老虎等害虫。

4、推广防虫网覆盖技术。在绿叶菜、茄果类蔬菜栽培中积极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切断害虫的入侵途径,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5、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微生物源新农药(多角体病毒、BT等)、仿生物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拒食剂、烟碱类等)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

6、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示范。在栽培过程中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加强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作,加强中耕除草,清洁园田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利用高温换茬季节,对设施内灌水闷棚,既可淹死害虫,又可洗盐;推广合理密植措施,辅以优良叶面肥使用,增加植株抗病性。

7、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编印资料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对项目实施区生产技术人员和广大菜农进行病虫害识别、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以及安全用药知识的培训。

四、时间节点1、2009年4月-2009年5月:开展基期数据采集、调查和实施方案制定。2、2009年6月-2011年4月:项目实施。

3、2011年6月:资料汇总、总结和验收。

第四篇:城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水专项

附件1: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 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申 请 指 南

一、指南说明(一)项目概述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为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作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下简称“城市”主题)被列为了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五个主题研究内容之一。“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将在“城市”主题的框架要求下,针对三峡库区的主要城市水环境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并进行部分关键技术的综合示范。

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也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显著的水利工程和最大的电站。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是影响三峡工程系统综合效益发挥,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的重要因 1 素,在国内、国际上政治影响广泛,备受关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压力大,主要问题依然突出,次级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居高不下,小城镇污染日益加剧,库区水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三峡库区的污染治理列为“十一五”期间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重庆市是国务院刚刚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因此本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

“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拟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选择重庆、涪陵、长寿等三峡库区沿江城市为示范区,以削减城市整体水污染负荷和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为核心,重点突破山地城市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及优化运行调控、污泥处理处置、食品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以及山地小城镇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项目以国家和重庆市围绕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工程为依托,通过 2 技术研发、集成创新和综合示范,构建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从而为三峡库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西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和类似地区(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提供典范。

(二)项目的总体目标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基础设施立地条件差、建设用地紧缺、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的特点,以管网运行安全为核心,以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去除为重点,通过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突破脆弱地质条件下的管网安全建设运行和污染负荷削减的关键技术,提升水环境设施污染物削减的整体效能和安全稳定性,建立三峡库区城市排水系统安全和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为实现国家对三峡库区总体水质目标要求和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西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区域的城镇水污染防治提供示范。

(三)项目任务分解

本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选择重庆等三峡库区沿岸城市,以削减城市整体水污染负荷和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为核心,突破山地城市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库区城市污水 3 处理厂功能提升和优化运行调控、污泥处理处置、食品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及山地小城镇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项目设置以下六个课题:

课题1:重庆主城排水系统安全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2: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3:三峡库区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4:三峡库区食品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5: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6: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综合控制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二、指南内容

(一)课题名称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研究目标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水环境保护要求高、城市污水处 4 理厂运行负荷率低、污泥处理处置困难的特点,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功能为核心,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为重点,通过研究三峡库区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的功能提升调控技术,适合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消化与干化污泥制建材、制营养土和森林施肥等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的集成,并对污水厂实行低成本升级改造与污泥处理处置的综合示范,突破经济欠发达条件下水污染负荷削减的关键技术,提升水环境设施污染物削减的整体效能和安全稳定性,建立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的技术体系,指导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改造和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功能提升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库区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SBR工艺系列、氧化沟工艺系列、A/A/O工艺)的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构建库区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

2、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多项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提出适合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与资源化技术体系和工程措施。

3、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及污泥处理处置综合示范

开展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的工程化研究,实现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技术改造,处理功能升级、污泥处理处置,共同控污的技术体系。

(四)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考核指标:

1、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三种典型工艺进行功能提升调控技术集成,每种工艺规模不小于2万m3/d,出水主要污染物(TN、TP)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现示范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提高10-20%。

2、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示范综合示范,规模不小于2万m3/d,出水主要污染物(TN、TP)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现示范污水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提高5-15%。

3、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营养土及森林施肥示范,规模200亩。营养土含水率≤45%,氮磷钾≥6%,腐殖酸≥10%。

4、申报发明专利 4-6项,制定3部地方技术标准草案。

5、发表高水平论文12-15篇,培养15名专业人才。

(五)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2010年。

(六)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经费来源包括国拨经费和申请单位配套经费。其中,国拨经费的上限不超过2163万元;申请单位必须提供配套经费证明配套经费不低于3150万元,同时提供课题示范工程的落实情况证明。

第五篇: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摘要针对制约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瓶颈问题,根据其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探索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对科学有效地指导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

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调整转变机能,活化防治机制,推动防治工作的社会化服务。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治表向治本的根本转变。确保没有重大森林病虫害的流行,杜绝危险性林业外来生物的入侵。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加强森防人员培训计划任务,有效地提高村级森防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义。

(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3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

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

下载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