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5篇

时间:2019-05-14 10:2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

第一篇: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

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

作者:朱炜 来源:2010-11-01 摘 要 论证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伦理观、持续发展观,建立起园区发展的内生增长力模型,并结合西部县域的现状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提出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然环境生态、历史文化生态以及自然、文化、经济、人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倡导以生态为本的园区建设。为园区的细化管理措施探讨性地建立了一套立项尽调的提纲和概念性规划文本的组成要素。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 内生增长力 以生态为本 西部县域 立项尽调 概念性规划 中国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0)03-0019-08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几个词语: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骨干文化企业等。在这几个重要词语中,本文为什么着重讨论“文化产业园区”?我国目前遍地开花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园区在实践中又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为什么提出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为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西部文化产业园区与西部人的生存方式、西部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建立一套立项尽调的提纲和概念性规划文本的要素?这些就是本文探讨的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园区及其理想模型、内生增长力模型

文化产业园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产物,并且能够在产业成熟阶段继续保持生命力,也是集中体现文化产业特殊性的一种商业模式,同时具有“文化”意义、“产业”意义、“园区”意义。

与三个“意义”相生相伴的是三个“要求”。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意义要求它尊重文化属性,把握区域文化的特色;“产业”意义要求它尊重产业价值观,遵从产业经济的共性规律,整合文化资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园区”意义则要求它遵从一个微观经济体的商业竞争法则,发挥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这也是它的主要商业特征。

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原则是,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建设原则是,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①

认识了这些意义、要求、原则,那么文化产业园区的理想模型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 文化产业园区的理想模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着健康的产业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是自然生态、文化、经济、人的最优配置和平衡发展,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生态-人文”结构。这个理想模型是产业定位明确的、创新模式齐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理性预测的一种集约化经营模式,最终成为造福当地人民和民族的可持续的“发动机”。

摆脱短期利益的诱惑,作出正确的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商业决策;不以掠夺式销售思维抢占市场,远见性地培育消费者;拒绝过度开发和毁灭性开发,以亲近当地文脉来实现推动当地文明的进步、带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主从关系构成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伦理观。这是一种既遵从非经济而又亲经济的商业策略观念,与产业价值观一脉相承。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申请、建设、发展过程中,产业定位和创新模式应该在建前得到落实,产业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也应该贯穿于始终,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处处体现文化和经济的平衡关系。

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成都市三圣花乡,为“五朵金花”设置的文化定位和产业定位都十分明确。幸福梅林的自然生态以梅花为主,定位民俗村,经营农家乐特色的休闲文化;东篱菊园的自然生态以菊花为主,定位摄影村,后现代摄影基地为主导的泛摄影文化为其经营特色;荷塘月色的自然生态以荷花为主,定位画意村,集聚了成都市的众多画家和一家知名的艺术品拍卖行,为艺术品搭设了一条孵化通道;江家菜地的自然生态以蔬菜为主,定位雕塑村,经营雕塑,开设中心城区市民前往租地、当地居民代种代管的特色业务;花乡农居的自然生态以时令花卉为主,吸引了著名设计师许燎原进驻并建成一座高规格的设计博物馆,开办了花卉市场。过去的三圣百姓在盐碱地里种庄稼,收成很差,三圣也成了成都市近郊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如今的三圣却成了文化人创业、发展的大舞台,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使得当地百姓在经济上富裕了起来。

文化和经济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需要克服物质化思想和价值崇拜的过程。以经济开发区的身份跻身“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深圳华侨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85年11月,深圳成立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华侨城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使得现代建筑艺术与地方文脉相通,极富南方海滨城市的地域特色而又兼具侨乡风格的鲜明特色,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前来投资。1989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个主题文化公园——锦绣中华,在华侨城试营业,书写了“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神话。1991年,融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族建筑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成。1994年,世界之窗开业。1998年,欢乐谷主题公园建成,从而实现了从单体主题公园产品到综合配套旅游社区的升级。2003年,集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郊野度假、户外运动于一体的深圳东部华侨城开始建设。如今的华侨城,拥有一个由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华·美术馆构筑的、联动的“艺术三角”,还打造了一支千人演艺队伍,创造性地把艺术表演编排为村寨景点表演。华侨城就这样一步步地实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层级式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主题文化公园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在文化产业中,集约化经营很容易走向官僚化、僵硬化,强调商业模式是由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并与商业伦理观的正效应一起,爆发出商业智慧。集画廊、汉陶博物馆和家具艺术展览馆于一身的四川长江画院,起步于2005年,以一个微型园区的商业智慧,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四川国画界,自陈子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市场上缺少旗帜性的中国画画家,川籍国画家的作品在整体上出现了价位低、销售率低的现象,这与成都市的文化名城身份十分的不匹配。正是在这种市场条件下,长江画院率先推出“任何人都可以天天免费参观”的特色服务;引进公益性的汉陶博物馆和家具艺术展览馆,为参观者提供多项艺术欣赏服务;为数名画家添设个人工作室,为画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环境;积极向川内的中、小城市及省外城市进军,先后在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重庆市、威海市、厦门市等地举办画展;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这对长江画院在商业上冲出重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曾被朱德称许为“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的百岁画家晏济元,其画被张大千赞誉为“作家士气兼到”,由于种种原因,晏老的书画作品长期达不到应该享有的市场号召力,后经长江画院长达五年的持续性的市场开发和书画艺术研讨,如今在中国已跻身国画收藏价的前十位。四川有了旗帜性人物,中国画市场也空前地繁荣了起来。以商业模式和文化推手为表现的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迫使文化产业园区经营者将这些特殊性寓于商业伦理观,制定一种智慧型商业策略,大处着眼,精微把握。

诸如以上园区,成功建设并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已不胜枚举,但近几年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在同一区域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职能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致,特别是主管自然景区的旅游局与主管博物馆的文化局之间的协调。这既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二、个别区域内园区密集,造成了资源分散和空间布局不合理。这会严重伤害到园区的集聚、孵化动能。

三、区域问题梳理不够,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这种模式雷同的无差别园区建设,将使得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难以形成,最终出现“开场风风火火,三、五月后冷冷清清”的局面。

四、投融资计划不完善,忽略与金融单位的对接,缺失金融工具的设置,盲目上马。这会造成后续无力甚至出现半拉子项目、拉链式工程。即使勉强建成园区,最终也会显现出发展动力不足的种种弊端,或因产业扩散能力不够,使得邻近区域的企业缺乏转移积极性。我国金融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2010年3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企业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因此,园区的品牌运营推广商理应重视金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性。

五、配套服务不健全,产业配置不完整。这使得园区成为了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在客观上为招商带来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六、过分强调经济指标,粗暴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与地方文脉脱节。这其实是一种割裂传统、忽略当地人民情感的行为,有害于文化繁荣,遗害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比较优势分析不够,不用心培植潜在的内部优势资源。这是对园区内生增长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但会因此削弱其创新发展能力,同时也忽略了园区应该在经济方面对当地人民的反哺义务。

八、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过分强调所谓的文化思想性以获得短期的政治利益,将园区的产业意义置诸高阁。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与思想不可分割”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②因此,空洞无物的“高调”不但了无生趣,还会成为持续发展的阻力。

九、打着文化旗号获取土地资源,名为造园,实为房地产开发,甚至暗地里开发有小产权嫌疑的别墅。这是引起社会强烈不满的歪风邪气,是一种丧失商业伦理观的行为,与产业价值观相悖,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始意义严重对立,是对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占有。

十、在参与园区的多方博弈中,政府无边界妥协,涉嫌权力出租。在开放性的经济社会,实行多元化主体参与,并按市场规则“兑现”各个参与主体的合法合理的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力量源泉,也应该得到鼓励,但博弈的结果必须是一个“不是最佳但各方可以接受”的方案,绝不是政府的一味妥协、让步。

分析上述的这些成功范例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园区由理想模型走向现实的必要条件,是创新发展模式所必须的内生增长力模型。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社会,在享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繁荣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的外部源泉大多已被经济全球化所抵销。一个国家或区域想要提高自身经济地位并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繁荣,就必须具备那种能够抵制短期利益诱惑的持续发展观。具体到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其竞争优势从哪里来?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它的内生增长力。建立内生增长力模型,是园区立项最为主要的必要条件,其内容涉及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立足于挖掘园区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定位和特征研究,是一个对文化价值的“梳理、发现、提炼、再发现、集中”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在于培育特色文化,而且在于获得当地人民的参与热情。二是,实施差异化的商业模式。“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一语中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商业模式之间竞争而不是在产品之间。企业是这样,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一个园区,也是这样。三是,集群之间以及集群内部的企业,能够达到资源互补、业态关联,从而获得团体竞争优势。这是产业配置合理化对园区的要求。园区可以在招商公告中据此设置入程条件。四是,文化产业的普遍性决定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在立项以及建后的发展中不能盲目跟风,不得追赶时髦,像深圳华侨城那样,以自主创新发展之路,铺就产业集群的层级式发展。五是,遵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重视人才。人才是社会的财富,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六是,突出个性化的产品,这是由文化市场的层级需求所决定的。针对这六个方面的实际状况,分别设定相关系数,进行有效地加权处理,就将获得一个可预期值,建立起一个内生增长力模型。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根本性目标及其“以生态为本”的思想

在园区的立项、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益诱惑和持续发展始终是一对矛盾。利益诱惑体现的是短期的愿望,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持续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动力。在短期和长期的斗争中,文化产业园区策划立项的主要依据,如果缺少内在的价值观,短期愿望就会得势,比如领导人经不住诱惑而把有限资源用于面子工程。这种内在的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论述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需要依托三个要求来实现。一是,与当地文脉相通,结合当地的天然环境适度开发,充分尊重当地人民的情感。二是,当地人民参与园区发展,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当地人民的致富能力。三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与当地的其他产业达成良性关联。这三个要求决定了园区在立项时就必须远见性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在西部广阔的县域经济体如何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就必须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方针、政策,正确面对西部县域的具体状况。

多数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欠发达或不发达;当地老百姓还带有浓厚的传统生存方式,缺乏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西部县域经济体的企业法人缺乏竞争力。如果带着大城市商业文明的傲慢态度去对待这些,将无益于改善西部县域的现状。我们不能孤立地就文化或者就经济甚至就困难来讨论西部县域的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主动把园区建设置于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大实践中。

西部大开发是“两条逻辑主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③一条逻辑主线是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法律的指导,将市场、科技与文化、城镇紧密联系起来的开发平台,另一条逻辑主线是西部老百姓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生存方式的进步,促进老百姓的自我发展能力。任何经济行为的根本意义都是有益于“人”,而非行为本身。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的目标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④发生在西部的经济构想与实践,如果离开西部老百姓的生存活动能力,西部发展也就失去了“生物”性,意义甚微。因此,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实现园区持续发展与西部人自身能力提升的共同进步,这就是持续发展观对园区提出的具体要求。

综上,一个理想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具体形态,可以概括性地归纳为“以生态为本”。这里的“生态”是指广义的“生态”,包括了自然环境生态、历史文化生态以及自然、文化、经济、人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中,以生态为本的思想是文化的人本属性和产业价值观付诸实践的现实表达,属于深层生态学的范畴。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以掠夺外部资源和过度开发来体现竞争力,而是从建立内生增长力模型获得竞争优势;不是强调园区建设本身,而是重视对地方文脉的理解,求得园区与自然、园区与城镇的微妙均衡,彰显出“生态-人文”的结构理念;不以短期利益诱惑作出发展决策,而是以持续发展观指导长期发展;不是孤立地对待园区这个微观经济体,而是全面地联系社会现状实现园区的根本性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产业园区的细化管理及其立项尽调

回过头来审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是否符合“以生态为本”的思想?成功案例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说明了什么?这是我们评估已在运行的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的实证依据。特别是,如何防止类似“抢注西门庆故里”的恶俗事件再次发生、如何杜绝打着文化旗号获取土地资源、拉链式工程等不良现象的蔓延,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定有效的管理手段。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在宏观经济上、政治上和法制上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宏观经济条件固然是必要的,可是要确保经济繁荣,即靠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实际上,人们较少斟酌微观经济政策。”⑤这种现象同我们目前的文化产业的现状很近似。在政策方面,多是宏观把握,而微观管理措施不够细化。这种现状反映在学术界则表现为,研究宏观、综合理论的人很多,研究微观、应用的人很少,研究适用方法论的就更少,研究个案的则少之又少。

事实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通常是以“项目”的经济角色出现。项目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项目承担着实践的统一体功能,是商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具创造性、最具活力的经济活动;作为实践平台的任何一个项目,所涉内容都是主客体要素的系统整合,更是多方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项目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与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关系。对于健康发展者,是一种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对于不轨建设者,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政府的政策措施,代表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对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起着“指挥棒”作用;反过来,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又会促进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完善。

文化产业近年来出现的问题,与政府的细化管理措施缺失或跟进不及时是分不开的。细化管理的要义......在于: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环节的管理,包括管理思维的缜密、管理内容的精细设计、管理过程的精细操作。项目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立项管理、进度管理、鉴定验收。因此,针对目前立项多、开发速度快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如何找到一个可控流程或者设立一个管理模型来体现细化管理的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和社会资源,从源头开始杜绝“挂羊头卖狗肉”之类的伪文化产业项目,本文在这里套用金融领域的“尽职调查”这个术语,用来体现细化管理的“精细”工作作风,提出文化产业园区在建前实行“立项尽调”。

尽职调查,简称尽调,是对企业历史、背景、管理人员、各类风险的全面、深入地审核。尽调报告是企业参与运用金融工具的可信文本。本文取其“全面、深入”的严肃态度和法学意义,把文化产业园区视为一个项目,从细化管理措施出发,以“立项尽调”为手段,将管理工作前置。

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能让立项可行性论证变得更加规范化,达到科学评估的目的。立项尽调提纲的选项设定,应该体现如下几对关系:区域环境与园区建设、困难梳理与比较优势、区域文化特征与园区文化特色、聚集功能与产业创新、产业配置与商业模式、区域发展与园区发展等。

从第一节和第二节讨论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诸方面,可以简单地为它建立一套立项尽调提纲。立项尽调报告是为政府服务的,最好是政府指定的一个由专家组成的立项尽调小组来完成,这个小组是除政府管理部门和申请方之外的独立的第三方。以西部县域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为例,其立项尽调提纲如下:

1.县域基本状况梳理

1.1.地理位置(与附近县级以上城市的距离及其对应的交通路况)1.2.公共服务体系描述(包括交通网络、产业配套、基础设施)1.3.产业结构描述(重点是服务业、金融业的业态评价)1.4.人口状况(包括总人口、成年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2.县域经济现状调查

2.1.产值(包括GDP、人均GDP、文化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占比)2.2.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2.3.除去排名前、后5位的民营企业的平均产值和利税 2.4.近三年的招商总额(分列境外、县域外、县域内)2.5.近三年的境外机构或自然人控股企业的产值和利税 2.6.近三年的县域外机构或自然人控股企业的产值和利税 3.县域文化资源整理 3.1.地方文化资源的详细列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的民俗、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专业教育机构和高级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师生人数、高级职称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文化名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生态景观、景区)

3.2.稀缺性的文化资源 3.3.文化资源的产品化程度

3.4.文化产业的整体状况(包括产业内部的门类分布状况、从业人口及其数量、总产值、按门类统计的产值)

3.5.重点文化单位的经营状况(包括博物馆和景区近三年的访问人数及其特征分布、近三年的产投比)

4.县域比较优势分析

4.1.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列表

4.2.在一个城市圈内的区域协调政策方面是否具备拓展性 4.3.区位优越性评价和交通条件评价 4.4.土地资源评估

4.5.土地资源与自然生态结合的优势评价 5.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想

5.1.特色文化和特色文化产品化分析

5.2.形成文化聚落的可行性评价(包括博物馆、景区、民俗馆、画院画廊、艺术馆、各种俗文化馆、休闲度假村、创意文化园、影视文化园等)

5.3.产业定位、发展重点和核心产品 5.4.产业配置和经营目标

5.5.园区的内生增长力的具体内容 5.6.园区形成集聚能力的相关要素分析

5.7.集群模式基于资源互补对企业入程的招商规定 5.8.园区的孵化平台及其能力评价 5.9.产业链的延伸

5.10.园区发展与县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评价 5.11.园区的建设成本与投融资计划 5.12.园区的品牌理念

5.13.园区品牌运营推广商的背景(包括企业的历史沿革、管理人员的背景、历史数据、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

6.尽调小组结语

6.1.总体性评价(尽调小组根据数据和信息对园区立项申请作出评价)6.2.整改意见(尽调小组对影响立项通过的诸项提出整改建议)在实际运用中,立项尽调提纲会因具体的现实条件而出现一些差异,但总体来说,必须涉及的选项还是趋于一致的。也就是说,立项尽调提纲的选项是可以走向标准化的。一旦这个标准诞生,由立项尽调提纲形成的图文并茂的报告就将成为政府评价园区申请的一个主要依据,具有防止权力寻租等暗箱操作的功能。

四、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思维,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够达到的理想蓝图,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概念性规划文本是一种具有宏观必要性意义的园区全盘思维的具体表达,包含了区位趋势分析、发展策划、总规审视、效益评估、功能板块设计、整体形象规划等必要元素,与园区所涉土地的政府总体规划是一个“互相审视、互相促进”的关系。

综合本文第一节、第二节讨论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诸方面和园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这里以西部县域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建设、发展为例,对概念性规划的要素大致分析如下:

1.基础优势

这是园区形成竞争力的基础,是对项目概况及周边条件梳理之后的分析。与其他城市相比,园区所在城镇因其地理位置、资源占有等先天优势而具有的独特竞争能力。

2.总规审视

对于政府提供的总体规划进行评价,包括路网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城市定位或片区定位与园区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产业导入状况、人文资源的识别度与园区可利用成分的分析等。

3.竞争优势

这是园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导方向,是资源利用、转换等方面能力的反映。将广义的生态资源与园区的产业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体现出文化的张力,形成园区的内生增长力。

4.土地价值评估

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城市规划及城市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主要是通过土地价值评估法来进行评判,而且直接体现为地价。通过土地的增值收入,与政府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进行对冲,是政府整体经营城市的一个可持续手段。原处西安偏远地带的曲江遗址公园建成后,再现“曲江水暖花千树”的盛唐风韵,并与附近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一起组成一个1500亩的大型城市“生态-人文”景观,不仅丰富了西安人的文化生活,发展了以酒吧街为代表的休闲文化,而且也给遗址公园周围的土地带来了数倍的增值。这对于具有优势文化资源的西部县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土地价值评估法是目前大多数规划方案选择的方法。园区建设能否成为提升地价预期的重大因素,是衡量规划方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价值评估领域。采用GIS技术,并结合土地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判规划土地的预期价值,可以较为精确、可靠地计算土地价值的估值。

5.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是建立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观之下,明确规划出来的产业定位、产业配置、发展重点、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关联度、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可以设想,一个城镇或目前处于零散状态的村落,如果建设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一个西部县域经济体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通过园区的产业定位和核心产品聚集人气,带来就业人口的增加,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来系列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又会带来新一轮的人口聚集,直到形成完善的城市综合体。接下来,就是城市各功能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综合效益评估

对园区进行综合效益评估,有助于政府和园区开发商加强开发信心,为实施规划提供更有力的依据。综合开发效益包括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园区的立项、建设,政府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并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后获得新的税收来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县域,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广泛的城市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很迫切的需要。为避免政府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给伪文化产业园区开绿灯,社会效应的评估则显得更为重要。

对园区社会效益的预期评估主要围绕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否有效激发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二、能否有效推动当地城市化进程,三、能否实质性丰富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四、能否实质性促进就业和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第三项、第四项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

7.功能板块设计

功能板块是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特色,通常以“几轴,一核,几板块”或“一带,无轴,多节点”描述其空间结构,凸现核心区域的空间内向性和独立性。比如,以园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为核心,按照扇形展开,建构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推广、文化教育、文化交流等业态的产业板块。

功能板块设计包括功能定位和设计理念。成都市三圣花乡对于“五朵金花”的明确定位,既体现出产业定位的功能板块,也体现出“生态-人文”的设计理念,同时又以丰富的自然生态将五个板块链接在一起。

8.整体形象

对于园区建后的整体形象的描述,需要给人造成一种可体验的效果。对于西部县域经济体,文化产业园区有可能成为当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西部县域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中,在立项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园区整体形象的目标值设置过高。从西部县域的实际情况出来,园区整体形象的理想标准,应该着力于现代田园城市的建筑群落范例,着力于宣扬地域特色文化,依托当地文脉组织园区空间、建构园区产业体系,以空间环境典范和社会文化典范的可预期目标,顺应城市圈的大区域协作,建设可共享的开放园区。

总的来说,概念性规划具有贴近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的特性,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前准备。文化产业园区的申请方,很可能也是立项通过后的开发商,多数情况下还是建成后的园区品牌运营推广商,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制定出一册“图片结合文字说明”的概念性规划文本,作为申请的附件。政府管理部门在综合了立项尽调报告和概念性规划文本之后形成的立项意见,将更加趋于理性。

总结和关键概念

从文化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产业园区,以至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在逻辑上是一个外延逐渐缩小的过程,如何把握好每一阶段的性质,需要以哲学的理性认识来对待,并为“个称”即每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建立起感性批判,进而升华到理性认识。这就是本文进行论证、探讨的过程和思路。

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本质把握和微观经济体认识,还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特别是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产业学、地理信息等领域的研讨。比如,园区的产业配置、园区的产品供给与创新路径、园区建设与地理信息、园区与金融的互促进步、园区与文化产业带的关系等议题,应当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笔者将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

①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EB/OL].http://news.qq.com/a/20090926/001273.htm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③ 罗晓梅,何关银,陈纯柱.从生存方式变革看待发展——西部生存方式变革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④ [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⑤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3.

第二篇:关于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以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为例

关于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

--以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为例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工业园区经历了由自发形成到政府自助建立的过程。我国为了加快国内经济水平发展和吸引外资,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和优惠政策,建立了各种产业园区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较好地改善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纵观我国当前园区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占据了我国产业园区的大多数,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一大批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依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显著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政府主导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不足开始逐渐显现。

本文以产业园区中的政府主导型园区为出发点,通过对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政府在这类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府;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第1章

政府型产业园区及其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概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类产业园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当中政府在对产业园区的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1.1 政府型产业园区概念

产业园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是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末作为促进、规划和管理产业发展的手段出现的。产业园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府主导力量干预形成或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区域,区域内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产业集约化程度高、特色鲜明、企业之间具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政府型产业园区即政府主导力量干预形成产业集群区域。

1.2 政府型产业园区基本特点

国内大多数产业园区都是政府型产业园区,通常是成立以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园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园区管理的具体事务,使园区得到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和发展环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园区内行使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产业园区对企业实行借鉴的法制化、政策化管理,主要职能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1.3 政府型产业园区的分类

1.3.1 按产业主体分类

从产业园区的主体角度来看,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存在一个或者数个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该产业园区设立的初衷就是为其中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在大企业的周围聚集了一些与之相配套的小企业。以此类推,对产业园区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为产业园,以同类型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以产生协同效应为基本目标;第二类称为科学城,是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严格意义上的研究群体,以形成知识产权为基本目标;第三类称为技术园区,通过赋予特定地域以优惠政策而吸引生产企业的进驻与发展,旨在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就 业岗位。

1.3.2 按功能类型分类

从产业园区的功能类型角度看,产业园区可以是以产品销售或者贸易为目的的企业聚集,也可以是专门类型企业的聚集,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职称要素的中小企业的聚集。产业园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是国内改革开放的主要手段之一,即在开放城市内划定一块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一个符合世界经济潮流方向的投资环境,并以此吸引和利用外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示范区域;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是指以新型高科技为依托,以该区域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资源和管理手段,最终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变成现实的产品而建立起来的园区;三是工业园,其设立相比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灵活,按建立的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国家级的工业园区、省级的工业园区、市级的工业园区和县级的工业园区,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四是大学科技园,即产学研一体化的园区;五是出口加工区,为将加工贸易业的发展模式从分散型向相对集中型转变,营造适宜加工行业的环境,规范加工行业贸易的管理,提高外贸出口量。1.3.3 按建设主体分类

在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建设主体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园区后期发展的道路以及成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开发公司主导型;三是政园合一型。本文研究的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即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1.4 产业园区的发展演变

产业园区发展按时间历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按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可分为生产要素聚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和创新突破阶段。

1.4.1 产业园区发展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80年):产业园区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为代表的,是世界产业园区的起步、初创阶段。我国也于1978年在广东蛇口率先创办了出口加工区。1980开始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产业园区主要是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走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贸出口为主的道路。

第二阶段(1980-1999年):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园区发展较快,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创办科学园,科学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产业园区的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产业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

1.4.2 产业园区发展按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要素聚集阶段。这阶段为开发阶段,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发亮创业的人才、技术、资本。代表园区:我国一些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的产业园区。

第二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在此阶段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支撑和配套条件,上、中、下游产业链已经形成,主要产业稳定发展。代表园区:我国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技术区。

第三阶段:创新突破阶段。高素质人才、高效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代表园区:美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法国索菲亚高科技园区。

1.5 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概念和内容

政府型产业园区是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选用的模式。是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成立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区、市甚至省级的战略发展高度对园区整体规划和布局提供宏观上的把控,为园区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建设资金,在产业园区土地征用、项目审批等工作上面有效疏通沟通渠道,为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及后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第2章

国外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2.1 国外政府型产业园规划建设工作

2.1.1 韩国首尔数字媒体城“DMC”

韩国首尔数字媒体城“DMC”是韩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规划建设,其中首尔市政府负责整体数字媒体城的开发和推广,政府专门成立的“数字媒体城处” 负责工程建设计划,首尔市开发公司负责执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自1997年至2002年,历经五年的规划建设,充分依托周边产业和商业氛围,与1998年的首尔城市规划融为一体。

韩国首尔数字媒体城“DMC”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大部分土地出售给企业,让其总部和研发机构带入园区内,保持了产业定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减轻了大量的开发建设带来的招商压力。以数字媒体企业为主,小型创业企业为辅的结构构成了首尔数字媒体城“DMC”众多的企业。2.1.2 曼彻斯特科学园“MSP”

曼彻斯特科学园是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厅产业发展部在1978年提出,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科技园的发展模式,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终于在1981年组建了政府和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部门为主的开发委员会,负责曼彻斯特科学园的规划建设。从1978年产生开发想法到1984年开园迎来首批租客之间经历了6年的规划与建设,此后不断调整规划,并聘请职业规划师进行规划管理。

曼彻斯特科学园的产业定位在“知识经济”的大范围内着重引进医药、软件和多媒体产业企业,将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充分获取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主要依托曼彻斯特市整体从工业重镇向金融、创意、商务重镇转变的历史机遇,借助曼彻斯特市政厅的帮助,在4天内即拿到土地并进行开发,由执行委员会对土地进行统筹规划,入驻企业均以租赁为主。在配套设施上面,曼彻斯特科学园具有一流的社区配套及物业管理服务,面向入驻企业配备有市场拓开、业务拓展、对外交流以及免费宣传等服务。2.1.3 美国彼得蒙特产业园

美国彼得蒙特产业园是于1990年由政府主导发起,1998年政府将园区运营主体权转给由企业、学校与政府人员共同组成的独立机构,同时按规划逐步扩张,并引入学校等研究机构。2003年以后,园区逐渐进入成熟运作阶段,并建立公共研发中心。自1990年开始规划,在1992年完成初步区域规划,2003年新园区规划发布。

美国彼得蒙特产业园位于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接区域,紧靠威科弗斯特大学以及维克森林大学,充分依托城区及其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建设。园区内设立有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基础科学研究,设立生物科技协会,促进生物科技相 5 关企业的交流合作;设立小企业技术发展中心,为不同技术型创业企业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园区具有完善的公共及商业服务配套体系,大片的预留土地为园区后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2 国外政府型产业园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原有产业园区布局与当今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相适应。后期土地储备不足、企业原址变更扩充、入驻企业类型转化等都导致原有园区内布局须及时调整。政府型产业园区作为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支撑力量,在规划建设初期,考虑到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后期社会发展未能进行长远规划。部分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用地规划建设规模受政府批复影响,不能对用地规划进行调整及变更,导致部分园区用地不够,部分园区却留下大量闲置土地。

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当时经济和社会所处发展阶段,还要考虑到因时代发展使得企业发生的发展变革以及园区后期整体发展。在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前期,须对园区发展定位、社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规模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保证园区在中后期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3章

我国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现状

3.1 国内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现状

3.1.1 国内政府型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自1985年我国大陆第一个产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创立,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0多年,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第一次创业”要素的聚集和数量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政府的资源和政策掌控来完成,在一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受地方土地经济影响,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提供大量土地和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各项优惠政策等,促成了园区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模式发展相对粗放、效率低下、土地浪费严重,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和企业发展的双重需求。目前,国内产业园区的建设已经进入质量全面提高阶段,在规划建设过程,注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先天优势与后发优势并重,在产业集聚的同时完成质量的提升。3.1.2 国内政府型产业园区发展面临问题

国内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受政府影响较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

一是追求土地经营利益与提升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矛盾。我国许多产业园区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起步和发展,前期开发资金储备不足,又由于他们所依托的城市国际化强度不高,运输、通讯和教育等设施所构筑的支持平台不足。因此,“筑巢引凤”成了很多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思路,即以获取土地经营利益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这不但带来了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侵占产业用地,使产业园区的性质遭受损害,功能得到削弱,而且一批投机性商业开发的低技术企业圈地挖掘,破坏了产业园区的发展以及创新功能的发挥。这种规划建设思路主要是在产业园区的起步阶段应用较多。

二是选取起步政策与坚持长远战略的矛盾。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应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起步期应至少趋前一个阶段。所有的产业园区都是从进口技术开始,以外来产业分支机构为发展基础,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协同和创新应该成为所有产业园区的长期目标。目前我国许多产业园区的建设都存在急功近利和放任自流的做法,一方面是拼命搞企业上项目,不顾企业的产业水平高低和项目的技术含量多少,对一些企业的利益要求和业主的个人偏好无条件妥协,甚至放弃产业园区的长远目标和规划控制,致使产业园区长期处于低技术无发展状态最终不能发挥其成熟阶段才能产生的协同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是倡导市场竞争与加强宏观调整的矛盾。1992年至1996年,我国经济处于增长过热阶段,为吸引外资,许多城市成立了数目繁多的开发区。由于开发区设置的数量过多,而投资总量有限,宏观调控不利。于是各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高新之间展开“引资大战”和“过度竞争”,造成众多低层次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力量分散,互相制约等问题,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四是开发用地规模过大与吸纳投资与技术不足的矛盾。根据对国内各家高技术开发区的统计,仅6个高技术开发区的用地小于5 km²,用地规模达5~30 km²的有19个,大于30 km²的达到7个,其建设规模已远远超越我国现阶段物力、7 财力和科学技术能力,与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半情况下的1~3 km²的开发规模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土地开发规模过大,而投资相对不足。土地投资密度不高,投入产出率低,投资回报期过长,不利于扩大和滚动开发。

第4章

江苏生命科技园规划建设分析

4.1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工作概述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由南京市栖霞区委、区政府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共同出资创建。栖霞区委、区政府和仙林大学城在园区设立江苏仙林生命科技创新园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专门管理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管理运营,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地处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核心区域,紧邻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周边有12所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园区北侧为312国道,东西分别无缝对接镇江主城区及南京主城区。仙林新市区在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中为明确的三大副城之一,园区周边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目前也正在建设中。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占地面积675亩,总建筑面积为78.4万㎡。为有效规划园区内部功能布局,配合园区“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基本产业定位,园区于成立之初,就已明确提出园区是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殖健康”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园区在成立之初,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式、布局协调、建设有序、弹性增长、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定位于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服务高效、舒适的孵化环境,为入园企业提供完善的管理服务设施。

园区自2009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以来,历经7年时间,坚持在规划中开始建设,在建设中优化规划。针对园区不同的建设阶段以及为有效利用土地以及资金,采取不同方式的建设模式。为引进优质孵化企业,园区将区内部分地块以转让形式出售给企业,由企业在符合园区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如目前已建成的C1、C2、C3、D3、E1、E3、E5、F1、F2、F3、F5等11栋楼宇。园区在建设初期,采取以“建设-移交”(BT)建设模式为主的方式,即在建设过程中 8 由施工单位先行垫资建设,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由园区在统筹计算利息的基础上,对施工单位进行资金支付,如F6、F7两栋楼宇;在园区建设中后期,为提高园区建设质量,从施工单位方面着手,采取以进度换资金的方式,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施工单位月度完成工程量为基础对资金进行计算并支付,确保园区建设。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在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产业定位方向贯穿始终,在规划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静态交通体系、绿化系统以及高度控制等方面都会同各专家组进行了分析探讨,最终确定了园区目前的建设思路,即以研发办公为主,完善配套设施,建立生态化、专业化的产业园区。

4.2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工作的成就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园区整体规划方案,截至2016年,已经完成78.4万㎡的工程建设,充分满足了园区的招商需求。

一是合理的功能布局,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便利。园区总体规划中,将各楼宇进行功能划分,主要分为孵化器、加速器、总部楼以及配套设施等,各功能区进行统一布局,集中建设,形成集约化的布局,方便统一管理。

二是各组团景观绿化的建设,美化园区生态环境。园区内景观绿化工程占地面积约15万㎡,其中包括各区组团景观绿化、周边道路景观绿化以及水体景观绿化等,确保各区之间的景观绿化分布错落有致,形成园区独特的景观绿化风景线,有效改善园区生态环境,为园区入园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作为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殖健康为主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即以研发办公作为主要的规划设计方向,辅以相关配套设施,如药品库房等。专业化的建设、定向性的发展,为区域产业专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5章

完善提升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5.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产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在区域整体发展环境中,区域整体产业与经济发展决定了产业园区的规划以及后期发展。有效制定或修订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完善 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能够为园区今后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5.2 改革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政府型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针对国内大部分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现状,必须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加快园区发展。

5.3 加强园区合作共建

针对国内以及江苏南京多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江苏生命科技园应充分发挥自身规划建设优势,加强与其他同类型园区对接,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园区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政府型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管控以及多方面协调,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园区的积极推动作用。在规划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需要建设符合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发挥政府在其中的桥梁作用,促成园区已入园企业按照满足整个园区的规划以及发展进行建设,通过市场、资源和设施的优化利用,实现园区、企业和政府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段险峰,田莉.我国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的政府干预[J].城市规划,2001,25(1):43-45 [2]于灏,毛羽,商进越.以市场与企业为导向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以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规划为例 [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园区规划),2013 [3]魏永军.环境管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分析——以江苏省化工园区为例[J].管理论坛,2015(30):15-17 [4]王琛,曾刚,陈建国.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11):151-153 [5]赵大生.服务型政府模式及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探索[C].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1762-1766 [6]郝磊.我国工业园区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7]周宏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以广州花都机车产业园为例[D].吉林大学.2013 [8]陈兵,张雄.园区管理模式创新与政府机构改革[J].中国高新区,2003,(4):37-38 [9]田娟.北京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10]杨凯.无锡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1]宋捷.构建政府管理新体制 实现园区经济新发展[J].中国高新区,2006(1):70-72 [12]赵玮,李淑华,王来福,李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与城镇发展——以胶州市为例[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4(2):12-15 [13]欧阳宏,李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模式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8(11):67-68 11

下载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