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0:3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第一篇: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南北朝时,开始建造“塔院”和“石窟寺”。塔院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廊、殿等建筑的寺院形式。石窟寺是以石窟为中心,在石窟内雕塑佛、菩萨像等,在石窟左右两壁开凿僧房或在石窟前修建殿堂的窟寺一体的寺院形式。

隋唐时代,供奉佛、菩萨的殿堂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已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寺院则在寺的一侧造塔。宋朝以后,多数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就是“僧园”之意。“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佛教的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大都沿用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1.山门和山门殿

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故也称三门。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

山门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信道式的长方形小建筑物。在殿的左右两侧各塑造一尊密迹金刚,造型为手执金刚杵的力士。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依据佛经的记载只有一个密迹金刚力士,到了隋唐时期,为了迎合中国讲求对称美的习俗而凑成两位。左尊是怒颜张口,右尊是忿然闭唇。明代以后,山门殿中的力士由《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形象所代替,逐步汉化。

2.弥勒殿(天王殿)

山门殿后是一座长方形的弥勒殿。殿中供奉弥勒,故称弥勒殿。殿的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故也称天王殿。弥勒背面隔板后塑韦驮像,与之背靠背。弥勒殿前大多置放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守卫寺门。石狮外侧有一对石灯柱,底座为须弥山座,上面是透光的石灯。有些受地形限制或规模较小的寺庙,往往没有山门和山门殿。

(一)弥勒佛

弥勒佛也称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弥勒是姓,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悲”。他出生于南印度贵族,后来出家成为佛的弟子,却先于佛祖圆寂。佛祖曾预言弥勒4000年后继承释迦而降世成佛,号称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

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并非弥勒佛的本像。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是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大肚罗汉形象。这是源于五代梁朝时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形象。布袋和尚法名契此,身材矮胖,笑口常开,常背一个布袋化缘,点化世人,预测人间吉凶祸福。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开始按照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像,供奉于天王殿。

(二)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也称四大天将或四大金刚。他们是:

1、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守护东方。白面,穿白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执琵琶是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

2、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青面,穿青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执宝剑是为保护佛法,也代表挟“风”。

3、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绕一条龙或一条蛇。“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手缠龙(或蛇)意思是群龙之首,龙蛇也可喻为绳索,对不信佛者将用绳索捆来皈依佛祖。

4、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指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宝伞、银鼠,代表下了“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法、护僧、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四大天王表示“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灾灭祸,众生平安。

(三)韦驮菩萨

弥勒背面隔板后的面朝大雄宝殿的是护法天尊韦驮。他戴盔穿甲,手持降魔金刚杵,巡视东、南、西三洲,面对佛祖。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佛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成为寺院守护神。

3.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该殿的主尊是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即英勇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因此,称该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雕塑像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大殿正中供奉主尊佛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一)主尊塑像

大殿正中的莲花座(或须弥座)上供奉主尊佛像。主尊佛像类型多样,有设一尊、三尊、五尊几种情况。

1、塑一座主尊佛像:通常是佛祖释迦牟尼。有坐式、立式、卧式三种造型。卧像一般指释迦牟尼涅盘时的形象,故又称涅盘像。寺庙中一般不供奉卧像。

2、塑三座主尊佛像,有四种类型:

(1)横三世佛像:正中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竖三世佛像: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是“过去世”燃灯佛,右尊是“来世佛”弥勒佛。

(3)三身佛像: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是应身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

(4)其他类型:在部分净土宗寺院中设释迦牟尼佛(中)、阿弥陀佛(左)、弥勒佛(右)或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左)、弥勒佛(右)。

3、塑五座主尊佛像:此属于佛教密宗供奉的佛。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左第一位是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或叫宝相佛,表示德福),左第二位是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闪chù佛(表示觉悟),右第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表示智能),右第二位是北方莲华世界的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

(二)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

大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通常有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种类型。

1、十八罗汉:大殿东西两侧各九尊,具体是:

(1)举钵罗汉,名迦诺迦跋厘隋阁,原是托钵化缘的和尚。

(2)伏虎罗汉,名宾头卢尊者,曾降服老虎。

(3)喜庆罗汉,名迦诺加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与人论“喜”“庆”尤其有名。

(4)看门罗汉,名注荼半托迦尊者。

(5)长眉罗汉,名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6)静坐罗汉,亦称为诺距罗尊者。是一位大力罗汉,过去曾是位战士,所以虽静坐,仍有力士体格。

(7)挖耳罗汉,名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静”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8)骑象罗汉,名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9)乘鹿罗汉,名宾度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宫劝国王修行。

(10)开心罗汉,即戌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知内惟有佛。

(11)探手罗汉,又名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毕常双手举起伸懒腰,故有此名。

(12)托塔罗汉,名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13)芭蕉罗汉,又称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下修炼用功。

(14)过江罗汉,名跋陀罗尊者。

(15)布袋罗汉,名因揭陀尊者。

(16)降龙罗汉,名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17)笑狮罗汉,即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向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18)沉思罗汉,名罗怙罗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2、二十诸天:即二十位护法天神。

大殿东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大梵天王;(2)阎魔天王;(3)散脂大将;(4)鬼子母神;(5)韦驮天神;(6)星光月天;(7)臂不动天;(8)大辨才天;(9)月宫天子;(10)娑羯龙王。

大殿西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帝释尊天;(2)魔首罗天;(3)紧那罗王;(4)大功法天;(5)诃利帝王;(6)坚牢地神;(7)金刚密迹;(8)魔法支天;(9)日宫天子;(10)菩提树神。

3、十二圆觉:即十二位圆通融达、大觉有情的菩萨,他们内藏高佛道,外现凡人相。

东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文殊菩萨;(2)普眼菩萨;(3)弥勒菩萨;(4)大势至菩萨;(5)净业障菩萨;(6)圆觉菩萨。

西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普贤菩萨;(2)金刚藏菩萨;(3)清静慧菩萨;(4)观世音菩萨;(5)普觉菩萨;(6)贤善首菩萨。

(三)大殿主尊佛像背面的塑像

大殿主尊佛像背面隔板后的塑像有两种类型:

1、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像,佛教常将这最有名的三位菩萨合称“三大士”。

2、最常见的是塑大型海岛观音群像。由以下几类塑像组成:

(1)观音塑像。观音菩萨设在海岛群像中心,常见的形象有:

A、鱼篮观音,又名航海观音,赤脚踏于鳌鱼背上,手提鱼篮。足踏鳌鱼,意思是在茫茫苦海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B、杨柳观音,大士手持净瓶和杨柳枝。意思是“普洒佛法”。

C、洒水观音,也叫滴水观音,右手持净瓶洒水,或滴水,或泻水。意思是将大悲甘露洒向人间,为世人造福。

(2)观音左右侍从金童玉女像。金童善财和玉女龙女是观音菩萨的胁侍,设在大士的两侧,作拱手呵护状,是十余岁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

(3)五十三参禅塑像。即善财童子先后参拜53位“善知识”,最后参拜普贤菩萨,“即身成佛”。大型海岛群雕中塑造了53次参拜时的图像。

(4)在观音塑像上面,有的还雕塑有地藏菩萨像,再上面还雕塑有释迦在雪山上修行时的饥佛像。

大雄宝殿前的大院正中摆设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的寺名。大殿前左右有一对旗杆,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逢佛教重大节日,将升起“六色佛旗”,它是佛教九大标志之一(其余八大标志是塔、法轮、莲花座或须弥座、光相、佛祖胸前的卍、念珠、菩提树、袈裟或佛脚印)。

4.本寺主供佛菩萨殿

大雄宝殿后面是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名称直接冠以佛菩萨称号或法号。如福建南普陀寺,中轴线大雄宝殿之后是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河南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之后是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接引超度世人到他们的极乐世界。

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也有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如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殿、普陀山法雨寺的观音菩萨殿就都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此外,也有在天王殿后不建大雄宝殿,而只造本寺主供佛菩萨殿的,如普陀山普济寺就是在天王殿后建造圆通宝殿。还有相当多的寺院只有天王殿和大雄殿,而无主供菩萨殿。

5.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佛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等等。法堂中央设一座台,安放讲台和法座。法座背后的木板屏上常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把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小一点的寺院不专设法堂,只在某一殿堂内占用一侧,或在藏经楼内设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6.藏经楼

在本寺主供佛(菩萨)大殿之后,都建有宽大、明亮的藏经楼(或阁),用来存放佛经。有些寺院也将藏经楼多用,一是藏经,二是供奉主供的佛菩萨,三是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四是接待贵宾。

7.配殿

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这里只介绍伽蓝殿和祖师殿。

1、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伽蓝殿正中塑波斯匿王,左塑祗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这是父子三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是守护、保佑“僧伽蓝”(佛教徒修行的场所)的十八位伽蓝神。禅宗寺院以本山土地为守护神,也称“土地堂”。

2、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左侧。以禅宗寺院为例,祖师堂通常正中塑初祖达摩,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或该寺开山祖师,右塑百丈大师或该寺贡献突出的的祖师。

8.钟(鼓)楼

为禅宗伽蓝七堂之一,作为寺院报时,集众敲钟所设,最初位于法堂的东北,与经藏遥相对称。宋以后钟楼的位置渐渐前推,常常置山门或天王殿的东侧,与鼓楼遥遥相对。鼓楼悬鼓专作报时用,楼高二至三层,鼓置顶层,第二层用作藏经,底层供地藏菩萨,故又称地藏殿,木结构钟(鼓)楼顶层空透,底层外墙常用砖砌作券门。

9.禅堂(斋堂)

是禅僧坐禅修行以及休息用的场所,也称僧堂或云堂,是禅宗寺院中的主要建筑。除了方丈高僧之外,一切僧众都应住进禅堂,他们的位置依受戒先后安排。堂中除了设合供奉圣僧像外,就是长连床,衣架之类的生活用具。有的禅堂还兼作斋堂,丛林制度发达以后斋堂与禅堂分离,并且禅堂在西,斋堂在东成为定制。

2.佛殿尺度

佛殿是寺院中重要的建筑,在寺院中随其地位的不同、寺院规模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在以佛殿为主体的大型寺院中,佛殿可达9间。如义县奉国寺大殿,内供佛像最多者5尊,通面宽达48.2m,通进深达25.13m,面积1211mz。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也是九开间的大殿,通面宽53.7m,通进深27.44m,面积1474m2,是现存早期佛殿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中型佛殿以七间五间居多,七间者面宽在40m上下,进深在25m至30m。中型佛殿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图12a、b)。

小型佛殿则为三开间建筑,面宽多不过10余米,进深也在10m上下,平面近方形,如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但这些佛殿建筑不论大小,普遍不设回廊,皆以门窗装修封于檐柱间,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气氛。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潘国静禅师曰:禅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不受知识的约束。

“禅宗”宗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之根本宗旨

“禅宗”的修行原则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

“顿悟见性”是“禅宗”的中心内容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

菩提达摩(月冈芳年 1887年)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著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山林地区兴建寺庙不同于平原城镇,虽然也强调中轴线,尤其在山门以内,已中轴线对称的方法构成严整的布局,突出佛教的主题,但山门以外的前导部分并不一定遵 循这样的格局。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地形地势起伏变换,寺的前导部分往往顺应自然环境,方式灵活,成为山林佛寺布局的一种特色。

在北京郊外西山的碧云寺是敕建寺院的另一典型。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建筑处理的手法和市区佛寺的处理手法也就很不相同了。碧云寺所在的地点是北京西郊西山的一个风景点,这里有甘冽的泉水,有密茂的柏林,有起伏的山坡,有巉岩的山石。因此,碧云寺的殿堂、廊庑的布局就必须结合地形并且把这些泉水、岩石、树木组织到它的布局中来。沿着山坡在不同的高度上坐落一座座的殿堂以及不同标高的院落。在这个组群中可以突出的提到三点:一个是田字形的五百罗汉殿,这里边有五百座富有幽默感的罗汉像,把人带进了佛门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罗汉堂的田字形平面部署尽管是一个很规则的平面,可是给人带来了一种迂回曲折难以捉摸,无意中会遗漏了一部分,或是不自觉地又会重游一趟的那一种错觉。另一个突出点,是组群的最高峰,汉白玉砌成金刚宝座塔。从远处望去,在密茂的丛林中这座屹立的白石塔指出了寺的位置,把远处的游人或香客引导到山下山门所在。让人意外地发现呈现在眼前的这一座幽雅的佛寺。关于这座塔,在另一段中将比较详细地叙述,在这里就不必细谈了。另一个突出点,是以泉水为中心的庭园,在这里有明沏如镜的放生池,有涓涓流水,在密茂的松柏林下,可以销除任何人的一身火气,令人进入一个清凉的境界。总的说来这个组群是在山林优美地区建造佛寺的一个典型。浙江杭州的灵隐寺,以及江西庐山很多著名的寺院,都有相同的效果。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水泉院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内松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株较奇特的古树,柏树中套长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株楝树,现在楝树仍旧活着。院中还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碧云寺建筑的主要特征:

1.平面组合的独特:元明时期前汉寺“伽蓝七堂”,清代后喇嘛教金刚宝座塔 2.寺庙中建造园林:园林水泉院 3.金刚宝座塔:两层台基,35米

1.寺庙建筑

梁思成《中国佛教建筑》:佛寺布局,一般说从山门起,在一条南北轴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一座座殿堂,周围廊庑,以及一些阁楼把他们围绕起来。这些殿的尺寸,规模随着他们的重要性而逐步加深,往往到了第三或者第四殿堂才是寺庙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

2.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

伽蓝七堂建制:四进院五殿宇

P14 轴线组合

古代造园名著《园冶》:“相地合宜,构图得体。”在地势,气候,风向,阳光,水,林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完美的环境中,寺庙得以流芳百世。

寺庙园林功能介绍p16

第二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一)

一、佛殿、法堂与方丈

二、僧堂、众寮与库院

三、山门与回廊

第三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二)

一、东司与宣明

二、伽蓝堂与祖师堂

三、钟楼与藏殿

四、水陆堂及其它

第一章 禅宗与禅宗寺院 第一节 禅宗的兴起与禅门的独立

一、佛教禅宗的兴起

二、禅宗在南方的发展

三、禅门的独立

第二节 江南禅寺的兴盛与发展

一、江南的发展

二、江南文化的鼎盛时期

三、江南佛教的传统

四、江南禅寺的兴盛 第三节 五山十刹与江南禅寺 一、五山十刹建置

二、寺格变迁 三、五山十刹的地理分布 第四节 宋元江南五山十刹 一、五山 二、十刹

三、甲刹

第五节 从五山十刹到四大道场

一、禅寺世俗化及诸宗混融

二、佛教四大名山的兴起 第二章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宗寺院 第一节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寺渊源

一、南宋禅的东传

二、日本禅寺渊源

第二节 五山十刹图??日本宋风禅寺的蓝本

一、入宋求法日僧的巡访图录

二、南宋江南禅寺的仿写移植

三、日本禅寺的源地祖型 第三节 日本禅寺的兴盛与发展

一、日本禅寺的兴盛

二、日本禅宗五山十刹

三、日本近世黄檗禅寺与建筑 第三章 禅宗寺院的布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 禅寺布局的源流

一、新兴禅寺布局的形式与特点

二、禅寺的改制与转型

三、初期禅寺基本格局

第二节 江南禅寺布局的基本格局

一、江南五山大刹的布局形式

二、南宋禅寺布局的基本模式

三、南宋禅寺廊院形制

第三节 伽蓝七堂之制与日本禅寺布局

一、日本宋风伽蓝布局

二、禅寺伽蓝七堂之制

三、日本禅寺布局的特点及比较

四、黄檗寺院布局 第四节 江南禅寺布局特色

一、山地寺院与禅寺境致

二、以楼阁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三、规模形制的鼎盛与完备 第四章 禅寺建筑的形制与特点 第一节 关于禅寺建筑

一、禅寺建筑的性质与特色 二、五山十刹图所记禅寺建筑 第二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一)

一、佛殿、法堂与方丈

二、僧堂、众寮与库院

三、山门与回廊

第三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二)

一、东司与宣明

二、伽蓝堂与祖师堂

三、钟楼与藏殿

四、水陆堂及其它

第五章 江南寺院建筑的样式与技术 第一节 宋元江南建筑技术

一、时代与地域特征

二、技术体系与样式风格

三、建筑形制及特色

第二节 宋元江南寺院殿堂的形制与特点

一、殿堂平面形式

二、方三间殿堂平面特征

三、江南厅堂造梁架特征

四、江南间架构成特色 五、五山殿堂形制与祖型 第三节 江南楼阁建筑技术

一、江南楼阁建筑的特色

二、逐层副阶作法

三、楼阁平座形式 第四节 日本禅寺唐样建筑

一、唐样的缘起与性质

二、唐样建筑的形式与特点

三、唐样遗构与文献古图

四、唐样建筑的源地祖型

第五节 江南建筑的地域作法及其特色

一、江南建筑的地域特色

二、《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三、构架形制

四、细部作法

五、江南斗拱形制

六、江南建筑的尺度与规模 第六章 寺院家具与小木装修 第一节 寺院家具的性质和特点

一、家具与小木装修的传统

二、宋代小木技术的发展

三、寺院家具及小木装修的特色 第二节 江南寺院家具及其比较 一、五山十刹图所记江南寺院家具

二、分类比析

三、形制风格

四、装饰作法

五、尺度问题

第三节 江南寺院小木装修及其比较

一、寺院小木装修的内容

二、门窗形制

三、木作法器

四、佛帐与经藏

图4寺庙的基本模式“伽蓝七堂制”,是用七堂前后围合成三个院落

如此(图3)。寺庙的基本模式“伽蓝七堂制”就是用七堂前后围合成三个院落(图4)。传统的山岳环境,譬如佛教或道教旅游景区也都是由线性串联起来的几组建筑组成。入口处的山门景区多为三合院的形式,中间经过一个或数个合院似的寺观到达山顶,山上的“金顶”,或是“罗城”、“紫霄殿”等也都是呈合院格局,如武当山,云南宾川鸡足山等。

第二篇:关于寺院建筑的规制

关于寺院建筑的规制

佛教来源于印度,而印度的寺院建筑金壁辉煌,穹顶金泊,寺院建筑是印度最豪华的建筑,比王宫首相府要高一等级。因为在印度人心中,佛是最至高无尚的,任何人间的官员都大不过佛。所以整个印度人民普遍信奉佛教,这就是印度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天”最大,皇帝是天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地上人间的一切都归天子管辖,佛自然大不过天子,谁也别犟这事,咱讲的是文化,当然天子所享受的建筑是最高等级的。佛教人士可以愤愤不平,教徒也心里不平衡,但我告诉你们,不要有这种心理,打个比方,你把印度的金顶穹隆寺院搬到中国来,教徒还不承认呢,你把中央领导的建筑当成寺院旅游,人群还不敢进呢。无论是谁走进寺院一看这建筑就明白了,这是寺院,进去进香,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但讲神似,而且讲形似。

中国人讲究风水、灵气。如果你做的寺院不能形似,就谈不上神似了,香火也就不盛了,就失去了灵气。而风水,第一,周围大范围内没有其它寺院。第二,周围又有大批信徒。第三,周围环境要好。第四,要有正规的中国寺院建筑的规划。

一. 中国寺院建筑的规划

1、在佛教没有被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所信奉的,是道教和儒教,道教讲的是自身修行,所以他要远离人群。躲入深山。他的建筑次的是一顶矛芦,好的也只是几间房子,根本没人给他做具体规定,而儒教讲的是维护君主统制,论的是三纲五常,虽然得到皇帝的承认,但同样没人给他的建筑作过规定,曲埠的孔庙最初也是几间土房,只有在佛教建筑得到皇封之后,孔庙才得以仿制。

二、皇封的寺院建筑是什么样的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当时是由印度的教士徒步来中国传教,人们都听说过达摩老祖的故事,十年在嵩山的山洞里面壁。饿,不拔别人的一根萝卜。冻,不抱属于别人的一捆柴草。给我,我就吃,都不给,我就饿着。就是这样的一批教徒。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在东汉初年感动了皇帝和朝中官员。

东汉的皇城在洛阳,传教人士也都齐居洛阳,由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平乱达48年,皇帝深感百姓不好统制和跟叛党跑的苦处,急需找一种信仰来教化百姓,而佛教可以教化百姓,佛教的教义,“积德行善”、“普渡众生”,讲因果报应,从根底解释因果关系——你做恶可以不觉怎样,但会报应你的后代,而使得百姓从心里接受佛教的教化,就是这种理论。在那个人人都不服天朝管的年代里被皇帝相中了。当时的东汉第二代皇帝刘庄下令在洛阳城南建寺院,而引用了白马驮经文的传说,后取名—— “白马寺”。

在那个年代国家拨款的建筑,一是皇宫,二是水利,其它都是地方自筹,而白马寺得到这种礼遇动静相当大了。

自西汉全国的建筑由皇帝定了死规制叫“考工部”,皇帝住九间房,王爷住七间,官员住五间,百姓住三间。平头百姓有钱但是也只能住三间房,不够住你盖东厢房,再不够住盖西厢房,再不够盖前门房,这就是中国的四合院。你超出标准政府要干涉的,这叫“途谋不轨”要做牢的,盖成的房子要没收的。而就是这个规制,自西汉至清朝末期延用了2500多年没人敢破此例,所以中国人一看房子就知道用途和品级,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

当时的大臣请示皇帝,盖寺院用什么规制。刘庄皇帝给定的就是太庙的规制,就是这个规制,在东汉永平九年开始建中国的第一家寺院“白马寺”——这是受皇封的。

三、太庙建筑的规制

奇数为天,偶数为地。奇数最大的是9,皇帝用此数,王爷用7,老皇帝死了,死人不能压活人,所以太庙用7(与王爷的数一样)臣子用5,百姓用3。

中国的住房结构,由台基、房身和屋盖三部份组成。皇帝的住房享受九五之尊。台基宽x长为5 x 9,开9间。可以加廊芜,从外看是11房,内数9间,芜殿顶,红墙黄瓦(汉朝时是土瓦,自宋朝有了琉璃瓦后,改成黄瓦)红为朱红,黄为明黄,这是皇帝专用色,其它人都不能用。

王府和太庙是一个规制,红墙、绿瓦,红为大红,绿为深绿,台基宽x长为3 x 7,屋顶为歇山顶。

皇帝向口为正南正北,太庙也一样,臣子和百姓的房屋朝向则必须是正南偏东7—15度,不能用琉璃瓦,不能用红墙,屋顶是卷棚和硬山。

4、明数和暗数。

皇帝为九五之尊,一切都不能差。(1)台基宽x长为5 x 9。

(2)上台基的台阶高5寸,宽9寸,一跑9步,要上5跑至台基顶面。

(3)开间是由材料决定的,但柃条长度(开间宽)必须是奇数3、5、7等,高度也是奇数,9开间,三进深,柃条也是9柃、5柃。(4)小到勾,心、斗、角的断面尺寸都是5 x 9,最小的椽头也是3寸3乘5寸等,总之一切都不能离开奇数和九、五。而王府和太庙明数不离7。(1)台基是3 x 7的比例。(2)7个开间。

(3)7步台阶等,但暗处如勾、心、斗、角、昂、翘等可以用9、5规划及尺寸。皇宫

1、前三门,每个门楼5个门,中间一个门皇帝专用,两旁王爷专用,文左武右,最两旁的是臣子所用,文左武右。走错了要杀头的,中间的门只有皇帝进出才开,平时关着。

太庙和王府前一门,这个门楼设3个门,中间门也是供皇帝用,有的王府自建成中间的门从来没开过,就是说皇帝从来没来过,而寺门也是同样,大白天钟鼓齐鸣山门大开,是皇帝来进香了,平时中间门是不开的。

门上的大钉,皇宫是9x9=81颗,而寺门是7x9=63或7x7=49颗。

2、皇宫享受三宫六院,前殿、中殿和后殿,最后是六院,主殿是中殿。

寺院、太庙、王府是三宫三院,主殿也是中殿。

寺院、中殿是中心建筑,它必须是3x7的台基,7开间,进深可以是一进深也可以是三进深,大红墙、绿色瓦、歇山顶,其它可以用暗数5、9也可以用3、7。

所谓中心,就是中殿,在你要盖寺院的这块地的中心位置安一块白色汉白玉的圆石板,这为极石。向北方向取5,与主殿台基的9吻合,这样定下主殿,同样按9、5定下前殿、后殿和山门。可能你这块地南北不够用,但你按9、5去放线,但不管你怎么不够用这三座殿和山门必须在中轴线上,其它的三院,你可以盖在两侧或另一个院里,而其它用房如斋堂、流通处及惮房等,多盖少盖没规制,但不得影响三殿,最好与三院也别混。

王爷府的三院是家人所住,寺院的三院,其中有一院是藏经阁,另两院是主持和方丈、僧侣所住。

方丈——方外人士,虽然这座寺院他是最大领导,但方外人士绝不是王爷,他的住宅享受大臣的规制,5间,一进深,卷棚顶,青砖青瓦。一道门,居士和出家人的住房则应是三间或四合院,青砖,青瓦、硬山屋顶,一道门。享受百姓待遇。

寺院门墙,前面一座门楼,也可以是牌楼,开三门,门内设钟楼、鼓楼,后门一座,可以开三门也可以开一门,两厢各开一门,如果四门不够用可以开角门。

围墙,大红、绿顶,高度用奇数。总之寺院建筑,从规划到建筑,数字用奇数,暗数用九、五不得改规制,要尊重文化,特别这皇封的典故不能违背。如此的典故延续几千年已形成了风水,带着灵气,佑助着寺院香火鼎胜。

4、中国有没有不按规制建筑的寺院。寺院建筑是王府,太庙的建筑规制,但天下的寺庙建筑不都是一样的,而天下的王府可都是一样,重要的就是一点,如果不是皇封规制,肯定有一个典故,而且这个典故深入人心推不倒,连皇帝也得接受。

例如嵩山“少林寺”印度高僧达摩大师,于西汉中叶来中国传教,虽然在他之前有很多传教僧人,但中国人信的是道教和儒教、佛教没人信,达摩住在嵩山的山洞里10年,身体力行感动周围百姓,积德行善,千辛万苦。十年后,当地士绅耳闻目染,看到了佛教徒的精神。任可饿死,不偷食,任可冻死不抱柴。这才开始去同达摩谈教,当了解了佛教教义:积德行善,普渡众生,因果报应,及四大皆空的意义后,士绅们选了一块好地,盖了一个小方房子把达摩请进去入住,并且开始有人给达摩送吃送喝了,而在附近一中年男子(有传说姓王)被达摩的精神所感动,要求拜达摩为师,屡次请求被推绝,达摩的理由是非心诚似铁之人,非意艰如石之人,受不了这种苦,凡人万万不可出家。中年男子决心出家,不说求了多少次,送了多少好吃的,干了多少活吧,总之达摩坚辞不收,冬天的一个晚上中年男子又来苦求为徒,达摩又是推绝,男子说师付如再坚辞,我只有跪在你门外不起了,达摩不与理睬,待第二天天亮达摩起床出房看见天降大雪,而跪着的人已被大雪埋了全身,达摩扶起男子诚心相劝,回去吧,这苦非常人能吃得了的,你又何苦糟此大罪,中年男子说不管大师如何推辞,我出家决心已定,必请大师收留。达摩实在无话,说了一句“今天降白雪,如果若让我收徒,除非天降红雪”,中年男子听后随即拔出佩刀断掉自己的左臂,一股热血喷在周围白雪上,达摩此时后悔已来不及,话已出难收回了,这个人就是中国人的第一个佛教徒,史称二祖,从此达摩住的小房子叫泣血亭,在此后,由于皇帝承认了佛教,修了白马寺,嵩山当地政府拨款修了少林寺,而少林寺选址就是达摩老祖住的小房子,而不管你大雄宝殿盖在哪里,泣血亭是中心建筑,这小方房子是中国佛教的发源之地,聚灵之眼,皇帝也不能说啥,从此以后中国的和尚右手单掌行礼,而遇有双手合掌行礼的黑眼珠和尚那是假的。

中国寺院和外国寺院的区分是单掌施礼和合掌施礼。

另一个例子,中国佛教鼎盛时是时期“盛唐”。少林寺13棍僧救唐王,确有其事,而唐王当了皇帝之后,报答了少林寺的救驾之恩,拨封地50垧,可以养护院武僧等等,随后又建了很多寺院又有了唐僧西天取经。

李世民当皇帝时期,中国是三教并立,儒教由于维护皇权是被世代皇帝尊崇的。佛教安化百姓在两晋时期是被独尊的,而道教祖师老子本名李耳,李世民说李耳是他的祖先,那也是不能不尊的,正因为如此李世民不但由国家拔款修了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等全国很多寺院,而且寺院可以有封地、开酒楼、布庄、甚至档铺、钱庄、票号所有的寺院经营都不交税的,兵、警持刀不能进寺院,鲁智深这样的杀人犯躲到寺院里就得到了保护,这一系列的政策在当时是没法比的优惠。

拿五台山为例,自唐至清,山西省是中国最富的省份,为了逃税,富人纷纷在五台山买地建庙,明里是建庙实里是住宅逃税,何况这等级还是王府的级别,五台山地区最多建有庙宇360多处。

最好的风水宝地被皇帝选去了,建了南禅寺,大家都去建寺院,而且是山区依山傍水又够规模的地方哪有呢!但无论这地方盖得下盖不下,这三大殿和山门必须得盖得下,坐北朝南的地方没有,反方向也将就了,只要逃税就成,这种风气延续50多年后被玄宗皇帝一道圣旨全部查封,查封的建筑都归了寺院,由寺院管理的房子自然请进了佛像安置了香炉,而之后也就有了香火,不知者这是寺院进去烧香,甚至顶礼膜拜。知者明白这是地主大院,曾干过偷税的勾当。

第三种寺院是王爷当了皇帝,例如,雍正爷当上了雍正皇帝,皇帝弃下的老院子谁人敢住,而王府的规制正是寺院的规制,只能改成寺院,北京的雍和宫就是这样。

总之,不是皇封规制的寺院都有典故,如果新建寺院没有典故就按皇封的规制办吧!

佛塔

中国在佛教没传入之前即有塔,一种是建在风水山口处和风景秀丽处的风水塔,另一种是建在特殊地方的镇妖,镇邪的镇塔,关于塔的作用有很多可考和说不明的故事,拿近代说,毛泽东家乡韶山故居,东侧山口处有塔,毛泽东上井岗山有塔,去了延安,有塔,入住北京城还有北海白塔,虽然这塔与毛泽东的发迹和生活轨迹有什么渊源无法去考证,但肯定一点这四处宝塔对毛泽东来说起到聚灵气积风水之作用,使得他从农民娃靠自己的力量领导百姓推翻了政府当了皇帝,而在元朝有观象台的官员报皇帝说,蒙古境内一座山上发现了帝王之气。皇帝大惊,派人用牛车、驴车、马车把蒙古有灵气的那座山,挖来运到北京,堆在北海,上边在建一震塔,谁知真的把灵气搬进京了,没几十年元朝灭亡,类似风水的事还很多,人们还没彻底了解这门学问,但风水影响人肯定是很大的,为什么毛泽东的祖坟在韶山最高山上?而人们要得到风水,调整风水,第一个办法就是修一个空心的风水宝塔,如果说此处有妖孽,则修一个实心的塔来震它。印度的塔就是佛塔,只有寺院里有,它是圆的、多边形的各式各样,但必须是金壁辉煌,印度寺院中塔是中心建筑,应该建在中国寺院的大雄宝殿的位置上,印度语称塔为“浮涂”他的来历和用途是这样的,印度人死后火葬,按生前德行高低,最高的用梓木架起三丈高,把尸体放上去烧,梓木(中国百姓称红木)抗烧,具说要烧一天一夜,具说释迦牟尼佛祖死后就是随大火升天的,而佛祖升天后人们发现了留下来的舍利子,其实是佛家人吃素和不运动最终的胃结石、肾结石等,经火煅烧,而成晶体,而此后也常出现这种事,有道高僧升天后留下来的舍利即成了佛家镇寺之宝,哪个寺院有此宝物那才真叫灵气,然而有此舍利之后,不但寺内的人想要,寺外之人也想得到,出家之人得此舍利,可去另一处重建寺院,另辟山门,自当方丈,怎么保管佛宝舍利,在当时人们的能力范围内就是修一个最高的建筑让谁也拿不到它,这就是塔的雏形,随着生产技术的发达,这塔越修越高越修越豪华,木制变成砖石,实心变成空心的了。但东汉刘庄皇帝对塔的规制没有策封,中国的佛塔纯属中国文化。

中国人既然推崇佛教了,有寺院,佛祖有了住处,僧侣有了住处,这佛宝也得有地方放,有寺则必须有塔,如果没塔在百姓眼里这寺没佛宝,没镇寺佛宝他还来进香吗?宝,刹。宝就指塔,刹就指寺。

寺院的建筑规制皇帝封了塔怎么办!

1、寺院的中心建筑是大雄宝殿,按中国文化,塔是不能建在门前的,只有两厢和后边。

2、塔上指天、下入地,当时是人间的最高建筑,而天为奇,奇为1、3、5、7、9所以塔的层数必须是奇数,地为偶,偶为2、4、6、8所以塔的边数必须是四、六、八边形。

3、塔是藏佛宝的地方,塔顶设金瓶(宝胡芦状)里边放舍利子,金瓶上设金盘,塔有几级宝盘设几层,宝盘上设三层宝顶,这些加起来有几丈高要加固,所以要设一个法(也称法轮),法上下来与塔角相同数目的铁索,索在塔角上,这两种,即叫法缆,后人就把索住什么东西的叫法兰。

这塔是空心的才有灵气,才能聚来风水,所以塔要建在最高处,最显眼处,空心的人们才能上去,净坛菩萨猪八戒才能去打扫,人们才能上去后观光。

这放宝的地方无论怎么防盗,也得有人看护,同时也增加了寺院的无谓开支,当技术发展成铜制的宝瓶后,舍利就再也没有人能盗走,那就不用看着了,佛宝还是由佛来看着吧,随即塔中每层设了壁翕佛和各种坐立佛,善男信女的信条是有佛即烧香,寺院中多放几尊佛像不是好事吗!

塔座按中国的文化也叫台基,既然寺院是王府规制,这台基也不能忘3、7级的数,低者7步台阶,高者三跑7级台阶,视塔的体量而定,层高每层按奇数,飞檐斗角按偶数。

按贵寺院的地方长宽各90米,这个数挺好,奇数中最大的数;应规划制成山门、前殿、大雄宝殿和后殿,设在正南正北的中轴线上,各建筑的距离,前边讲过中心以极石为准,而塔和藏经阁也是寺院的重要建筑,在进深不够的情况下设在后侧是可以的,但要香火鼎盛并附和旅游需要,塔和藏经阁要与三大殿路途便当为好,前两厢东侧要留有位置,将来用做罗汉堂,前西侧做流通处、膳堂等,方丈主持、佛家弟子住房设在中间两厢,中国的文化,人住的地方前不能设塔,塔林应放最后侧,可以考虑以后开发另辟新径。

王亚伦

2005年6月26日

第三篇: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浅析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浅析

山东莱州 原庆杰

佛教大约在西汉后期传入中国,自此以来,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孕育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佛教寺院建筑。随着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声势日大,趋于繁盛,自此以后,从隋唐一直到明清,佛教寺院建筑就一直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主流和主体构成。

佛教寺院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的洛阳白马寺,它是利用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的,符合宅院型寺院的风格特征。公元二世纪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成为中国楼阁式木塔的萌芽。

经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的提倡,兴建佛寺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建筑活动之一。

北魏的著作是《洛阳伽篮记》记述了当时洛阳的四十多所重要佛寺,其中很多佛寺是贵族官僚捐献府第和住宅所改建的,往往“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将府第和住宅的建筑充分融合到佛寺建筑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太原天龙山北齐第三窟,为供养佛像的主体“佛殿型”石窟,这种建筑方式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北魏灵太后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建造的永宁寺为这一时期最大的寺院建筑。寺平面采取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的布局,寺平面方形,周围墙上皆施短椽,复以瓦,围墙四面各开一门,其中南门楼三层,东西门楼各二层。这种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建主体建筑的布局方法,是从印度的佛寺得到启示,同时结合汉以来的礼制建筑而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的木构的楼阁式塔佛寺建筑。

随着统治阶级对佛教的重视,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首都洛阳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佛寺。其中包括公元471年宋明帝所建的湘宫寺、公元507年梁武帝所建的光宅寺、北魏正光四年建造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北朝公元500年左右建的洛阳景明寺。到南北朝后期,北魏和梁崇尚佛教达到极点。北魏末年仅洛阳一地即有寺一千三百六十一所,全国有寺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梁都建康有寺近五百所,全国有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佛寺也经历了如下发展:先把外来形式的天竺

堵波变为中国楼阁式塔,再由寺庙以塔为中心变为中轴线上前塔后殿,最后变到以殿为主采取中国宫殿的布局,这个过程大约到北朝末和隋初完成。

佛教寺院建筑的兴盛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宗派。此时,国家和民间都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佛寺、塔、石窟的营造中,因而佛教建筑的数量很多,分布面也很广,佛寺也由宗教的活动中心渐演成市民的公共文化中心。当时唐长安城内就有佛寺九十余座,但由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德两次“灭法”运动,对佛寺殿塔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以至于唐代建筑留存至今德只有4座木构佛殿和若干砖石塔。

堪称荟萃中华古建筑瑰宝德第一寺唐佛光寺容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基塔和两座唐幢于一寺,大殿面阔7间、长34米、深17.66米,殿身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属宋代《营造法式》的“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大殿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表明“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在唐代已经成熟运用。大殿上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组构了大殿外观的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的战士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其平面、构架、内景、外观的高度协调,也反映出木构架建筑体系成熟期的光彩夺目。

隋唐佛寺继承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平面布局同样以殿堂门廊等组成以庭院为单元的建筑形式。据《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所载,大寺可多至十数院,且以二、三层楼阁为全寺的中心。这种以楼阁为中心的布局方法,又见于敦煌壁画中。唐代佛寺在建筑和雕刻、塑像、绘画相结合的方面作了很大发展。本来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开始在殿堂和回廊的壁画上绘制各种以经变为题材的壁画,到公元七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入民俗化,各种壁画更为盛行。雕塑则在北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留到今天的唐代佛寺较为完整的只有两处,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南禅寺正殿建于唐建中三年,是山区中一座较小的佛殿,属单檐歇山顶式。而佛光寺是当时五台山“十大寺”之一,主要轴线采取东西向。寺的总平面,适应着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北部有文殊殿,南侧和它对称的有观音殿;第二层是弥勒阁;后面的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殿阁并存。此寺的正殿模较大,是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佛光寺大殿在创造佛殿建筑艺术方面,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统一,也表现在简单的平面里建造的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之一。

隋唐时期的佛寺建筑已不同于南北朝时期以塔作为佛寺组群中的主要建筑的形式,此时塔已经不位于组群中心了;同时,木结构在南北朝基础上,经隋及唐前期发展,也已进入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佛寺建筑的特点是大殿所有构件紧密结合,互为联系且分工明确,多而不余;在明栿下用四跳斗拱支撑以减轻梁的跨度,草栿也尽量避免了长跨度,虽然整个大殿用料较多,但主要构件的断面也有一定比例,避免使用过大的大料和截锯小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材料的浪费。

大兴善寺、禅定寺、西明寺也是这一时期佛寺建筑的代表。然而,唐代佛寺较为完整的久已不存,只能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看到其壮丽形象。唐武宗李炎在会昌年间(841~846年)颁布的灭法诏书中说当时寺庙“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指责它们和宫殿相同。

佛教寺院建筑新的形式特征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及藏传佛教的进入,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建筑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木构高层筒体结构这一新的结构体系,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步建筑法典《营造法式》,法式中所制定的法则发映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已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定型化水平。这时期在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山西大同善化寺是以佛殿为主体的寺院代表。善化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始建于辽的山西大同华严寺也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成为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佛寺中的个体建筑在这一时期也越发精致,山门、楼阁、僧堂、罗汉院、回廊等都形成了时代风格。其中独乐寺的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部带有一暗层,共计三层,阁高23米,造型古朴端庄。观音阁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础之间可以发生移位,起到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隔针作用;由内外槽斗拱组构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采用递脚栿、抹脚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建,强化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斗拱具有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特点,雄大的斗拱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使得独乐寺的千年观音古阁在经历了28次地震(其中包括清康熙十八年的8级地震)后仍安然无恙。独乐寺观音阁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建筑之一。

这一时期南北的佛教寺院建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各地的建筑风格显现了特有的地域特征。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的华林寺的梭柱、用皿斗拱、丁斗拱承托梁尾,柱间不用补间的做法显示出这一时期江南寺院建筑与北方唐宋建筑的区别,其中的一些特殊手法如斗底皿板蜕化,昂咀、梁头刻作特殊德两折曲线,月梁断面近似于圆形,屋顶全用方椽、不用飞椽,椽头用遮板等不但与北方、中原同期建筑不同,与江南的宋元建筑也有所差别,体现了福建特有的地方手法。

元大都圣寿万安寺规制宏丽,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竣工,是一座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寺院建筑。寺内佛像、窗、壁都以黄金装饰,白塔为藏式佛塔,砖石结构,总高约51米。塔的外观由塔基、塔身、相轮、伞盖、宝瓶等组成。塔基平面呈正方四边再外凸的形状,由上下两层须弥座相叠而成,塔基上有一圈硕大的莲瓣承托着向下略收的塔身,再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象征佛教十三重天界。塔顶以伞盖和宝瓶作结束,伞盖四周缀以流苏与风铎。夏鲁寺是元代建筑做法内地化的展现。明清佛教寺院建筑特点

明代内地佛教仍以禅宗为盛。宋元时期禅宗的“五山十刹”主宰佛教,明代则有四大名山兴起取而代之,五台山为文殊的道场,普陀山为观音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的道场。四山庙宇林立,规制恢宏,成为明代佛教建筑兴旺的标志。

明代佛寺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如原来的山门演化为前有金刚殿,后有天王殿,成了两进建筑;中轴线上佛殿增至二进或三进,如明南京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卢殿,三殿前后对应;山门内左右对称配置钟楼与鼓楼,佛殿前左右对称配置观音殿和轮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特点。砖拱建筑在明代佛教建筑中找到了发展的天地,用砖拱建造的无梁殿建筑兴起。明代无梁殿遗留至今的有著名的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句容宝华山无梁殿、苏州开元寺无梁殿等。

明代的佛教寺院发展成为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明正统五年到十一年(1440~1446年)建造的报恩寺拥有彩画、转轮藏、楠木千手观音、大殿壁塑、万佛阁壁画等精美的艺术品,是一处艺术殿堂。

清代宗教建筑中以藏传佛教建筑为重点,占有主流地位,在艺术创造方面有不少的新鲜经验。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也有了同步发展。

藏式寺庙的特点是因山而建,依山就势,呈错落参差的布局,不强调轴线,而以空间构图的自由均衡为原则,往往形成突出的轮廓外观。建筑物多为平顶建筑,石墙小窗。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并粉刷成白色。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白麻草做为女儿墙的装饰。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性强烈,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汉族建筑的坡屋顶及斗拱构造,但体量较小,形制亦经过简化。屋顶上尚有许多宝幢、法轮等小型佛教装饰物。最著名的实例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汉藏混合式寺庙也是清代北方寺院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类寺庙多建在北方地形平坦之处,喜欢采用轴线布局,主要建筑大经堂往往用简化的藏式装饰,其他附属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选用汉式藏式不一。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图召是这类寺庙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轴线排列,完全采用汉族传统佛寺的制度,但在中轴线的後面布置了藏传佛寺特有的大经堂。大经堂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平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份,全部建在高台上。屋顶为汉族建筑的构架形式。但整体平面及空间处理仍是藏传佛寺经堂的特有规制。建筑外墙镶嵌蓝色琉璃砖,门廊上面满装红色格扇窗,墙上鎏金饰物也很多,这些都使大经堂在外形上显得很华丽,而无藏族寺院雄伟的气质。

承德藏传佛教寺院是汉藏风格结合的另一种情况。外八庙的建筑形式即是吸取了西藏、新疆,以及蒙古族居住地许多著名建筑的特点,集中了当时建筑上成功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就建筑布局而言,大部份寺庙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份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藏式大经堂或坛城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如须弥福寿庙是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其后部建造了一座方形大红台,把经堂建筑包蕴在内;又如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势而建,气势更为恢宏,其后部仿西藏布达拉宫,形成错落有致的红白台建筑。

佛教寺院在中国古代的不断发展、日益演化为我们今天重建、复修、新建佛教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学习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发展,详细了解其建筑结构的同时,现代古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在现代的佛教寺院建筑中更多的加入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元素,利用舒适、强度高、耐久性强等特点的新建筑材料,在结构设计上也要继承与批判并存,在充分保留古代原有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推动佛教寺院建筑的发展。

第四篇: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布局及所供佛(菩萨)

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布局及所供佛(菩萨)

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布局及所供佛(菩萨)概况

寺院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旅游者登山游览、休闲的最好去处。

中国最早的寺院,不少是官方或达官贵族将官署和私宅改建而成,“以前厅为佛殿,以后室为讲堂”。

南北朝时,开始建造“塔院”和“石窟寺”。塔院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廊、殿等建筑的寺院形式。石窟寺是以石窟为中心,在石窟内雕塑佛、菩萨像等,在石窟左右两壁开凿僧房或在石窟前修建殿堂的窟寺一体的寺院形式。

隋唐时代,供奉佛、菩萨的殿堂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已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寺院则在寺的一侧造塔。宋朝以后,多数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合理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主要殿堂在中轴线上大致按以下顺序修建:

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

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以及客堂、禅堂、斋堂、寝堂、浴堂、寮堂、西净(厕所)、放生池等。

以上是常见的寺院建筑模式,因地理环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筑模式也有所变化,形成了佛教寺院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一、山门和山门殿

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故也称三门。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

山门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信道式的长方形小建筑物。在殿的左右两侧各塑造一尊密迹金刚,造型为手执金刚杵的力士。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依据佛经的记载只有一个密迹金刚力士,到了隋唐时期,为了迎合中国讲求对称美的习俗而凑成两位。左尊是怒颜张口,右尊是忿然闭唇。明代以后,山门殿中的力士由《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形象所代替,逐步汉化。

二、弥勒殿(天王殿)

山门殿后是一座长方形的弥勒殿。殿中供奉弥勒,故称弥勒殿。殿的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故也称天王殿。弥勒背面隔板后塑韦驮像,与之背靠背。弥勒殿前大多置放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守卫寺门。石狮外侧有一对石灯柱,底座为须弥山座,上面是透光的石灯。

有些受地形限制或规模较小的寺庙,往往没有山门和山门殿,而用弥勒殿的三扇大门代表该寺的三门,所以弥勒殿也有“三门”、“山门”之称谓。

(一)弥勒佛

弥勒佛也称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弥勒是姓,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悲”;他名叫“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他出生于南印度贵族,后来出家成为佛的弟子,却先于佛祖圆寂。佛祖曾预言弥勒4000年(人间56亿7000万年)后继承释迦而降世成佛,号称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

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并非弥勒佛的本像。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是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大肚罗汉形象。这是源于五代梁朝时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形象。布袋和尚法名契此,身材矮胖,笑口常开,常背一个布袋化缘,点化世人,预测人间吉凶祸福。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开始按照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像,供奉于天王殿。

(二)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也称四大天将或四大金刚。他们是:

1、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守护东方。白面,穿白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执琵琶是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

2、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青面,穿青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执宝剑是为保护佛法,也代表挟“风”。

3、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绕一条龙或一条蛇。“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手缠龙(或蛇)意思是群龙之首,龙蛇也可喻为绳索,对不信佛者将用绳索捆来皈依佛祖。

4、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指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宝伞、银鼠,代表下了“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法、护僧、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四大天王表示“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灾灭祸,众生平安。

四大天王源于印度佛教。隋唐时,汉地佛教将多闻天王形象中国化,雕塑成《封神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托玲珑宝塔,象征收服一切妖魔。

(三)韦驮菩萨

弥勒背面隔板后的面朝大雄宝殿的是护法天尊韦驮。他戴盔穿甲,手持降魔金刚杵,巡视东、南、西三洲,面对佛祖。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佛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成为寺院守护神。

三、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

该殿的主尊是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即英勇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因此,称该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雕塑像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大殿正中供奉主尊佛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一)主尊塑像

大殿正中的莲花座(或须弥座)上供奉主尊佛像。主尊佛像类型多样,有设一尊、三尊、五尊、七尊几种情况。

1、塑一座主尊佛像:通常是佛祖释迦牟尼。有坐式、立式、卧式三种造型。卧像一般指释迦牟尼涅盘时的形象,故又称涅盘像。寺庙中一般不供奉卧像。

2、塑三座主尊佛像,有四种类型:

(1)横三世佛像:正中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竖三世佛像: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是“过去世”燃灯佛,右尊是“来世佛”弥勒佛。

(3)三身佛像: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是应身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

(4)其他类型:在部分净土宗寺院中设释迦牟尼佛(中)、阿弥陀佛(左)、弥勒佛(右)或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左)、弥勒佛(右)。

3、塑五座主尊佛像:此属于佛教密宗供奉的佛。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左第一位是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或叫宝相佛,表示德福),左第二位是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闪chù佛(表示觉悟),右第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表示智能),右第二位是北方莲华世界的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

4、塑七座主尊佛像:仅见于辽、金时期的寺庙。

在主尊佛像两侧常配塑有二位胁侍(意为助理、助手)。

释迦佛两侧常设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称“华严三圣”。药师佛两侧常设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称“药师三圣”。

(二)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

大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通常有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古印度神话中的神祗qí)或十二圆觉像三种类型。

1、十八罗汉:大殿东西两侧各九尊,具体是:

(1)举钵罗汉,名迦诺迦跋厘隋阁,原是托钵化缘的和尚。

(2)伏虎罗汉,名宾头卢尊者,曾降服老虎。

(3)喜庆罗汉,名迦诺加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与人论“喜”“庆”尤其有名。

(4)看门罗汉,名注荼半托迦尊者。

(5)长眉罗汉,名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6)静坐罗汉,亦称为诺距罗尊者。是一位大力罗汉,过去曾是位战士,所以虽静坐,仍有力士体格。

(7)挖耳罗汉,名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静”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8)骑象罗汉,名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9)乘鹿罗汉,名宾度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宫劝国王修行。

(10)开心罗汉,即戌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知内惟有佛。

(11)探手罗汉,又名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毕常双手举起伸懒腰,故有此名。

(12)托塔罗汉,名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13)芭蕉罗汉,又称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下修炼用功。

(14)过江罗汉,名跋陀罗尊者。

(15)布袋罗汉,名因揭陀尊者。

(16)降龙罗汉,名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17)笑狮罗汉,即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向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18)沉思罗汉,名罗怙罗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2、二十诸天:即二十位护法天神。

大殿东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大梵天王;(2)阎魔天王;(3)散脂大将;(4)鬼子母神;(5)韦驮天神;(6)星光月天;(7)臂不动天;(8)大辨才天;(9)月宫天子;(10)娑羯龙王。

大殿西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帝释尊天;(2)魔首罗天;(3)紧那罗王;(4)大功法天;(5)诃利帝王;(6)坚牢地神;(7)金刚密迹;(8)魔法支天;(9)日宫天子;(10)菩提树神。

3、十二圆觉:即十二位圆通融达、大觉有情的菩萨,他们内藏高佛道,外现凡人相。

东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文殊菩萨;(2)普眼菩萨;(3)弥勒菩萨;(4)大势至菩萨;(5)净业障菩萨;(6)圆觉菩萨。

西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普贤菩萨;(2)金刚藏菩萨;(3)清静慧菩萨;(4)观世音菩萨;(5)普觉菩萨;(6)贤善首菩萨。

(三)大殿主尊佛像背面的塑像

大殿主尊佛像背面隔板后的塑像有两种类型:

1、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像,佛教常将这最有名的三位菩萨合称“三大士”。

2、最常见的是塑大型海岛观音群像。由以下几类塑像组成:

(1)观音塑像。观音菩萨设在海岛群像中心,常见的形象有:

A、鱼篮观音,又名航海观音,赤脚踏于鳌鱼背上,手提鱼篮。足踏鳌鱼,意思是在茫茫苦海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B、杨柳观音,大士手持净瓶和杨柳枝。意思是“普洒佛法”。

C、洒水观音,也叫滴水观音,右手持净瓶洒水,或滴水,或泻水。意思是将大悲甘露洒向人间,为世人造福。

(2)观音左右侍从金童玉女像。金童善财和玉女龙女是观音菩萨的胁侍,设在大士的两侧,作拱手呵护状,是十余岁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

(3)五十三参cān塑像。即善财童子先后参拜53位“善知识”,最后参拜普贤菩萨,“即身成佛”。大型海岛群雕中塑造了53次参拜时的图像。

(4)在观音塑像上面,有的还雕塑有地藏菩萨像,再上面还雕塑有释迦在雪山上修行时的饥佛像。

在海岛观音墙壁上,还雕塑或画有佛教中的各种典故、传说,如“唐僧取经”、“观音救八难”等。

大雄宝殿前的大院正中摆设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的寺名。大殿前左右有一对旗杆,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逢佛教重大节日,将升起“六色佛旗”,它是佛教九大标志之一(其余八大标志是塔、法轮、莲花座或须弥座、光相、佛祖胸前的卍wàn、念珠、菩提树、袈裟或佛脚印)。

四、本寺主供佛菩萨殿

大雄宝殿后面是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名称直接冠以佛菩萨称号或法号。如福建南普陀寺,中轴线大雄宝殿之后是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河南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之后是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接引超度世人到他们的极乐世界。

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也有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如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殿、普陀山法雨寺的观音菩萨殿就都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此外,也有在天王殿后不建大雄宝殿,而只造本寺主供佛菩萨殿的,如普陀山普济寺就是在天王殿后建造圆通宝殿。还有相当多的寺院只有天王殿和大雄殿,而无主供菩萨殿。

五、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佛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等等。

法堂中央设一座台,安放讲台和法座。法座背后的木板屏上常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把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

小一点的寺院不专设法堂,只在某一殿堂内占用一侧,或在藏经楼内设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六、藏经楼

在本寺主供佛(菩萨)大殿之后,都建有宽大、明亮的藏经楼(或阁),用来存放佛经。经书种类很多,通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二是“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三是“论”藏,是菩萨们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说的经义加以解释、论述或发挥的论文。“十二部”是依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将它们分为十二类。

有些寺院也将藏经楼多用,一是藏经,二是供奉主供的佛菩萨,三是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四是接待贵宾。

七、配殿

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这里只介绍伽蓝殿和祖师殿。

1、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伽蓝殿正中塑波斯匿王,左塑祗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这是父子三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是守护、保佑“僧伽蓝”(佛教徒修行的场所)的十八位伽蓝神。禅宗寺院以本山土地为守护神,也称“土地堂”。

2、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左侧。以禅宗寺院为例,祖师堂通常正中塑初祖达摩,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或该寺开山祖师,右塑百丈大师或该寺贡献突出的的祖师。

在整个寺庙建筑群中,寺院的东侧(左侧)为僧人生活区,西侧(右侧)为云水堂,即接待四海云游的僧侣的客房。

第五篇:寺院建筑设计之佛塔的历史与建筑特点综述

寺院建筑设计之佛塔的历史与建筑特点综述

编辑:赵强(洪雅轩国际艺术设计事务所)

一、佛塔的历史

(一)古印度佛塔

寺院建筑设计之佛塔

佛陀涅槃后200多年,印度社会进入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时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达到巅峰,佛教被列为国教,全民信仰,佛塔建筑随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阿育王从印度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等地取回八国国王建塔所瘗葬佛陀舍利,在世界各地分造84000座佛塔,阿育王开启珍藏佛陀舍利八塔建84000座窣堵波舍利塔;阿育王建造84000座佛塔后,又分别遣使到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克什米尔,直至地中海等地传教建塔。

佛教由一个地方教派发展成为最早和最大的世界性宗教。这是窣堵波佛塔的初步形成阶段,阿育王时期至以后若干年是窣堵波佛塔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尤以阿育王时期最盛。阿育王时期不仅使印度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而且使佛教艺术的发展也达到新的高潮,尤其是石刻艺术的兴起,带动了整个印度佛教艺术的飞速发展。

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是佛塔应运而生的政治基础,佛塔作为佛陀的象征是阿育王为国人树立的最高人生境界和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佛塔又作为宇宙的象征,把此世的结构与宇宙的结构接连为一,把宇宙的概念和意义带给现世,佛塔的建立者、倡导者、信仰者和保卫者阿育王本人也就成了具有神圣宇宙意义的现世大帝国的统治者。

(二)佛塔传入中国

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

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一般来说,不论佛塔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和它们形式的多样,风格的丰富,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二、建筑特点

(一)佛塔的材质

寺院建筑设计之佛塔

主要有土塔、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金属材质的塔、香泥小塔、其他材质的塔。除了上面提到的材质,还有使用其他材质砌筑的塔,如以象牙雕刻成的塔、玉雕塔、骨雕塔、陶瓷塔等,这些材质的塔大多不是作为建筑物存在,而是作为宗教法器或者工艺品存世。

塔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单一材质的塔,还有混合材质的塔,常见的有砖木混合、砖石混合、石木混合等等。

(二)佛塔的结构

印度的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这些形制是由窣堵波演化而来的。

(三)佛塔的种类

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

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就塔排列位置的样态来区别,有孤立式塔、对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1、楼阁式塔

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早期楼阁式塔应为木结构,因为易于毁于火灾,所以实物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结构,唐代为单层塔壁,中空,内部呈筒状,设木楼梯、楼板。宋、辽、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砖柱”。柱与塔壁之间为登临的楼梯间或塔内走廓。底部设简单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辽、宋多用圆柱,栏额之上用普柏枋。各层檐下都用砖或石制成斗拱,式样与当时的木结构相似。木结构楼阁各层有平座及栏杆,但砖石楼阁式塔,南北朝至唐代多不用平座,宋、辽、金始用平座。

2、覆钵式塔

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这种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复钵,这当然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复钵上是巨大的塔刹,复钵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这是和喇嘛教在当时盛行相联系的。元代设两层须弥座,明代袭之,但比例增高,清代多数只用一层须弥座。元代比例肥短清代则较瘦高,正面增设“眼光门”,内置佛像。塔身与基座之间,元代多施莲瓣一层,其上为小线道数层,线道内或夹以莲珠。明代仍沿此制。清初则改为金刚三层,不用莲瓣。塔顶最下层为塔脖子。其上为十三天,应是相轮的变体,一般为十三层。角上为圆盘,元明铜盘垂流苏,清代更为两层天地盘。最上为宝珠和铜塔。清代多用日、月、火焰。

3、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的第一层较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高度面阔亦渐缩小,且愈上收缩愈急,各层檐紧密相接,故名。整体轮廓呈炮弹形。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

4、金刚宝座塔

其造型仿照印度菩提迦耶精舍而建。塔的下部是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建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密宗五方五佛)。这种塔在中国从明代以后陆续有修造,但是数量很少,全国现存十多处。

三、各朝代的佛塔

寺院建筑设计之佛塔

(一)南北朝的佛塔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寺塔,在云冈、敦煌石窟中都可见到那个时期塔的造型。现存塔最早的实物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的小石塔,原来在山西朔县崇福寺内,后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盗去日本。此外云岗石窟中也有很多楼阁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砖塔。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了楼阁式和密檐式塔,建材则是砖、木、石并重。

(二)北魏的佛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始建于北魏永平年间(508~511年)。嵩岳寺塔是中国最早的、创造性地采用筒体结构的、唯一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古塔。嵩岳寺塔总高近40米,共15层,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从塔的外部造型看,下部塔身高耸、挺拔,给人一种伟岸而大气的感觉,中上部则是十分密集但又柔和的塔檐。雄伟的塔身与柔和的塔檐完美地统一于一体,体现出刚与柔的结合,形成了全塔劲健、轻快的建筑艺术特色。

(三)南朝的佛塔(六榕寺塔)

广州著名五大丛林之一的六榕寺,始建于南朝,初名包庄严寺,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后称净慧寺。通高57米,八角九层,内有暗分,总计十七层,有阶梯上下,外层设回廊,可凭栏远眺。塔身为井筒式结构。一般古塔刹杆多用木柱,花塔用铜柱实为罕见。塔身除斗栱、檐椽及楼层采用木构件外,其余以砖砌就。内壁有多处宋代砖铭,阴刻“广州净慧寺宝塔劝首林主簿并转运司监劝史首王”等文字。外侧围以石板栏杆,华板上刻饰各种禽兽花卉吉祥图案。花塔既是佛塔,在古代又兼有航标作用。花塔自北宋重建后,虽历代均有修葺,主体仍保留宋代风格。

(四)隋朝的佛塔

隋代虽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分三年在全国各州建塔约100多座。专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毁于兵火。现存的隋塔仅有山东历城四门塔。

(五)唐朝的佛塔

唐朝的塔有了很大的发展,保存下来的唐塔约有百余座之多,集中于中原、关中、山西、北京等地。唐塔由于早期建塔的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与后来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设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这一时期塔的形状从方形过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内部也由空筒式逐步过渡到回廊式、壁内折上式。

(六)宋代的佛塔

两宋期间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宗教繁盛,建筑了很多塔。宋塔多为楼阁式塔,或为外密檐内楼阁式塔;此外还有约两成的塔为造像式塔、宝箧印式塔、无缝塔、多宝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见有四边形者,这与唐塔千篇一律端庄稳重的四边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七)辽代的佛塔:(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及维修次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八)元代的佛塔:(妙应寺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因塔身通体涂以白垩,故该寺又俗称“白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处于大都城西南,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该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名“大圣寿万安寺”。

(九)明清的塔

自明清两代开始,逐渐产生了文峰塔这一独特的类型,即各州城府县为改善本地风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为震慑妖孽或为了补全风水或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的出现使得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个筑塔高潮,许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态出现的。除了中规中矩的佛塔,明清两代还建造了大量这样的文峰塔,文峰塔建筑形制多样,或如笔、或如楼、或矮胖如墩台,这些异形塔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塔的建筑类型。

寺院建筑设计之佛塔

四、寺庙与佛塔的关系:

佛寺是一座道场,以此作为对佛的崇拜,以及供养、学经典、举行法会、坐禅等等佛事活动的场所。

建塔第一是为了礼佛,第二是以塔作为纪念性建筑。佛家以塔作为佛的象征,将塔堪称佛的化身,塔即是佛。除此之外,塔还起到一种标志作用,中国的佛塔都建在深山幽谷,人们从外部看不见,但是山寺之内有塔,人们从远处看见塔,从而形成一种标志作用。

五、佛教建筑美学特征: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佛塔理论尺度的逻辑严密和藏民族世世代代信仰佛教、崇拜佛塔的宗教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寺庙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林草繁茂,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使大自然的动静在这儿和谐共存。佛教宣扬转世轮回的善恶因果之说,其目的是“神道设教,戒恶扬善”,以人们的顿悟和修行唤起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良知。

佛塔给现代建筑艺术提供了灵感,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信仰源泉,而且其优良的结构也得到了现代建筑的使用与发展,为人类的建筑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文章由洪雅轩寺院装修整合发布

下载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建筑颁奖词

    该项目整体规划与设计强调建筑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设场地北高南低,落差较大,整个地势向西南倾斜。该项目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场地地形高差的自然条件,合理组织各种......

    建筑实习报告优秀

    建筑实习报告优秀建筑实习报告优秀 篇1一、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生在完成所有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的一次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本次实......

    建筑实习总结优秀

    建筑实习总结优秀 建筑实习总结优秀1 实习:顾名思义,在 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

    建筑实习报告优秀

    建筑实习报告优秀 篇1通过一个月的建筑工程实习,受益匪浅,很多在理论上的知识在现实中呈现在我眼前,并初步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

    LED、光纤光源安全照明技术在寺院文物建筑中安全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寺院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的分析,提出led安全照明技术概念,探讨寺院消防安全工作。 关键词:寺院;文物建筑;安全;led 1 寺院文物建筑电气火灾危险性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

    优秀建筑工程师实习报告

    优秀建筑工程师实习报告 一:工程简介 本工程是武汉市国企投资公司开发的公寓楼,承建单位是武汉第五建筑公司,分别是五号和六号楼,及高尔夫球健身楼,地基由第四桩基公司承建。由北......

    建筑系优秀班干部感言

    建筑系优秀班干部感言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在学校已经学习了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感谢学校对我的教导和培养,也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肯定以及同学们对......

    优秀安全员申报材料-建筑施工

    年度优秀安全员XXX申报材料 XXX同志XXX年进入XXX公司工作,现任XXX。于XXX年被评选为XXX,2。自任职XXX以来,工作成绩显著,备受各级领导与同事的好评,具体表现如下: 一、 严格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