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2000年4月20日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
一、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研究计划的立项
1.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 7-9人组成,每两年更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四、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
1.研究计划经委务扩大会议评审确定立项后,计划专家组可对研究计划的规划框架做进一步调整,提出研究计划《实施规划书》。《实施规划书》主要包括: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实施方案、经费计划。
2.《实施规划书》及建议的计划专家组名单经计划协调组审核后报委务会议审查,批准研究计划实施。
《实施规划书》作为研究计划实施和评估的依据。
研究计划实施期间,计划专家组成员变动,须经计划协调组审查,并报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3.计划专家组主要负责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学术指导。
主要职责是:
(1)把握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负责研究计划的总体部署与方案调整;
(2)提出年度拟启动的项目计划、指南及经费建议;
(3)组织学术研讨与交流,对在研项目给予学术指导,提出调整建议;
(4)承担项目评审和检查、验收的学术评估。定期出版《工作报告》(含研究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对项目执行的评估意见等),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研究计划实施期满,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计划专家组设学术秘书2-3人,协助专家组处理日常事务.4.计划协调组定期(2-3年一次)组织专家对研究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计划实施结束后,计划协调组组织开展研究计划的绩效评估,并向委务会议提交评估报告。由委务会议批准研究计划实施结束。评估专家由计划协调组选聘,被评估的计划专家组成员应予回避。
五.项目资助、实施与管理
1.学科联合工作组根据计划专家组提出的年度资助项目计划,结合经费安排的可行性,落实研究计划的年度立项计划,经计划协调组审核批准后,发布项目申请指南。研究计划项目可相当于重大、重点或面上项目,但一般以重点或面上项目为主,执行期可为3-5年。
2.申请者应符合基金项目申请条件。申请者以及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和承担研究计划的项数限为一项。在研的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可提出申请纳入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视同相应的基金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均执行科学基金限项规定。
公布申请指南、受理申请、拨款及项目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组报送《申请书》、《年度报告》、《总结报告》使用与面上项目相同的表格和计算机录入程序,但需在封面注明研究计划字样及所属研究计划的名称。
3.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项目申请的资格审查、同行评议送评及意见汇总、组织评审会等工作。
同行评议及评审工作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回避与保密的有关规定。评审工作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评议表一般使用与重点项目相同的表格,根据研究计划评议工作的需要亦可另行设计。
按研究计划召开项目评审会。评审组由计划专家组专家和部分同行评议专家组成,也可先由有关学科评审组评审,再由计划专家组复议。
4.学科联合工作组将评审结果报计划协调组审核,由计划主管委领导审查批准。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向项目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下达项目《批准通知》。
5.项目实行课题制。资助经费按项目逐项批准、核定、拨款。项目主持人对项目组织实施、计划执行与完成、经费核算负责。
项目组应积极参加计划专家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项目主持人应按时出席计划专家组与项目主持人联席会议,汇报研究进展和项目实施情况,听取计划专家组的意见。
6.项目验收需经计划专家组审核同意后,由学科联合工作组做出验收工作安排。项目结题由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第二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两类核心基础科学问题,结合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并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集成,以实现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条例》
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重大研究计划分为“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三类。“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的资助期限一般为4年;“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3项限制,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集成项目”的实际贡献者,合计不超过9人。申请人应当按照本《指南》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要求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体现学科交叉研究特征,强调对解决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及实现总体目标的贡献。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相应的“重大研究计划”名称。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使用统一格式,由信息表格及报告正文两部分构成。
一、信息表格:为计算机录入专用表格,包括基本信息、项目组主要参与者和经费申请表三张表格,须按操作提示在指定的位置选择或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应保证信息准确清楚。经费申请表须按照《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中有关重点项目相关规定和项目指南要求认真填写。
请申请人注意:项目批准资助后,申请书中“基本信息”一页的内容将在基金委网站、或以其他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凡涉及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范围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内容不得写入,项目依托单位须认真核查。必须写入摘要中的保密内容应特殊声明,并说明理由。有关声明和说明以书面形式作为附件随同纸质申请书一并申报,内容保密的摘要因申请人未提交声明而被公开的责任自负。
二、报告正文: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立论依据,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3、项目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并说明本项目与重大研究计划中总体目标的关系。
4、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6、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安排情况。
(二)研究基础
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初步研究结果。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基地的利用情况,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等。
3、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简介
(1)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
(2)近期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奖情况。论著目录要求详细列出所有作者、论著题目、期刊名或出版社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等;奖励情况也须详细列出全部受奖人员、奖励名称等级、授奖年等)
(3)在本项目中的研究工作分工。
4、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需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等)。如已经承担与本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说明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5、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三)经费申请说明
购置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等,应当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三、其他附件目录
随纸质申请书一同报送的附件清单。
第三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示例
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示例:
本项目预计在4年内完成,具体进展计划如下:
2016.01-2016.06:回顾性收集组织标本,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肠癌组织标本中A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
2016.07-2016.12:过表达A基因和靶向A的RNAi慢病毒构建、包装和纯化,感染肠癌细胞,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A的表达水平改变; 2017.01-2017.06:通过细胞实验(MTT 生长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转移小室实验)验证A被消减或过表达后,细胞表型的变化,在多株细胞株上做验证;
2017.07-2017.12:通过pathway array,验证A对于Y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下游分子信号通路的改变,鉴定调控的关键节点分子。同时筛选A基因的相互作用蛋白; 2018.01-2018.06:根据筛选结果聚焦于对Y通路已有报道的靶分子,利用co-IP实验验证A与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A调控Y通路的直接作用机制认识; 2018.07-2018.12:信息学预测作用靶位点,制备点突变载体对两个分子直接的结合位点进行验证,明确结合的精细模式;
2019.01-2019.06:动物实验验证A对小鼠移植瘤模型和转移模型的影响,在组织样本中检测A基因调控的Y通路分子和相互作用分子的表达改变; 2019.07-2019.12:总结数据,发表论文,根据修回意见补充实验。
预期研究结果
1)揭示A参与肿瘤转移细胞可塑性调控(科学问题)的功能,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合过表达和RNAi手段,证实其具有调节肿瘤细胞可塑性的表型并由此影响肠癌的转移; 2)阐明A通过介导Y调节Z作用的机制。不仅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分子,还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找到A干预的Y通路关键分子,解析其相互作用模式。
3)通过临床样本分析,检测A在肠癌组织及肝转移灶中(临床问题)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明确A的临床意义;
4)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3-4篇SCI研究论文; 5)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
第四篇: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重要支持方向
1.东亚季风气候年际-年代际变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研究东亚地区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主要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东亚地区年际-年代际变率的影响,辨识年际-代际气候变率可预报性的因素,提高利用耦合气候系统模式预报年际-年代际气候变率的能力。
2.全球及典型区域海平面变化机理与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内在机理和变化趋势,揭示海平面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规律;提出我国典型河口三角洲地区、重要滨海生态系统和重要岛礁领土相对海平面变化驱动的城市防护、环境安全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领土安全的适应性对策。
3.海洋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研究海洋变异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揭示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和海-气耦合作用及海洋对气候的调控作用,以提高我国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研究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储碳过程与机制,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对自然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与规律,定量认识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湖泊与湿地等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生态恢复通过对表征湖泊与湿地等生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揭示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定量评估人与自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建立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演化的模型,定量评估人与自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为区域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提出途径与对策。
5.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百年-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特点、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揭示这些典型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及其时空关联、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异同,评估其面临的全球变化风险。
6.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气候灾害关系的研究
研究环境风险和气候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探讨中国环境与气候灾害风险防范的适应性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特别是对近年来我国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的影响,以及干旱致灾机理,评估典型区域农业和社会经济等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
7.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途径和适应机制,探索全球变化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气候敏感疾病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评估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人群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8.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研究太阳活动、宇宙事件等天文因素及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海洋、陆面和大气过程的作用,解析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对外动力触发气候变率的响应机制和调节作用,区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评估上述天文和地球运动因子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作用。
第五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草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草案)
作者: 发表时间:2006-9-25 摘自:法制日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
第三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资。
中央财政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列入预算。
第四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
第五条 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基金资助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
第六条 国务院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基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
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依法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预算、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国务院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监督。
第二章 组织与规划
第七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项目指南。基金发展规划应当明确优先资助的领域,基金项目指南应
当规定优先支持的项目范围。
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项目指南,应当广泛听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有关国家机关、企业的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基金项目指南应当在申请受理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八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基础研究的公益性机构,可以在基金管理机构注册为依托单位。
本条例施行前的依托单位要求注册为依托单位的,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予以注册。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注册的依托单位名称。
第九条 依托单位在基金资助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二)审核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三)提供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时间;
(四)跟踪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监督基金资助经费的使用;
(五)配合基金管理机构对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基金管理机构对依托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十条 依托单位工作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一)承担过基础研究的课题或者具有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申请人应当是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负责人。
第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指南确定研究项目,在规定期限内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应当提交证明申请人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材料;基金项目指南对申请人有特殊要求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符合该要求的证明材料。
申请人申请基金资助的项目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资助情况。
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和依托单位、申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通过依托单位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
(二)申请材料不符合基金项目指南要求,或者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的;
(三)超过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数量的。
第十三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聘请专家对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四条 基金管理机构对已受理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应当先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再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但是,对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可以只进行通讯评审或者会议评审。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对申请材料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提出评审意见:
(一)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
(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申请人和参与者的研究能力;
(三)经费使用安排的合理性;(四)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五)申请人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
会议评审提出的评审意见应当通过投票表决。
第十六条 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和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决定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基金管理机构不得以与评审专家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为由否定专家的评审意见。
基金管理机构决定予以资助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及其依托单位,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和依托单位、申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决定不予资助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并说明理由。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整理并向申请人提供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七条 申请人对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复审请求。对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有不同观点,不得作为提出复审请求的理由。
基金管理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复审请求,应当自收到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认为原决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维持,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认为原决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撤销原决定,重新对申请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进行评审、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
第十八条 在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工作中,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申请人、参与者可以申请其回避:
(一)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是申请人、参与者近亲属,或者与其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
(二)评审专家自己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申请人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相同或者相近的;
(三)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参与者属于同一法人单位的。
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第十九条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不得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专家的基本情况、评审意见和评审结果等评审信息。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干预评审专家的评审工作。
第四章 资助与实施
第二十条 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自收到基金管理机构基金资助通知之日起20日内,按照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基金资助额度填写项目计划书,报基金管理机构核准。
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计划书,除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基金资助额度对已提交的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外,不得对其他内容进行变更;对申请书内容的变更超出上述范围的,基金管理机构不予核准。
第二十一条 基金管理机构对本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国务院财政部门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预算拨款。但是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除外。
依托单位自收到资助经费之日起7日内,通知基金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要求使用资助经费,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挪用。
第二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作好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项目进展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审核项目进展报告,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并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对项目进展报告和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进行审查。
第二十三条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变更项目负责人或者终止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申请,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一)不再是依托单位工作人员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工作的,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第二十四条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第二十五条 自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期满之日起60日内,项目负责人应当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结题报告;基金资助项目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当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建立基金资助项目档案。依托单位审核结题报告,应当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
第二十六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审查结题报告。对不符合结题要求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予以公布,并收集公众评论意见。
第二十七条 发表基金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申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五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对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依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时应当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抽查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并公布,公众可以查阅。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的信誉档案。
第二十九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对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评审专家,不再聘请。
第三十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公布本基金资助的项目、资助经费的拨付情况以及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处罚情况等。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基金资助工作进行评估,公布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作为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项目指南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托单位、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评审专家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检举或者控告。
第三十二条 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外公开有关信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申请人、参与者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其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该申请人、参与者3至5年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依托单位不得晋升该申请人、参与者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暂缓拨付资助经费,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项目负责人、参与者5至7年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一)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不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的;
(二)项目负责人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结题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报告,或者提交的报告或者相关材料弄虚作假的;
(三)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侵占、挪用资助经费的。
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报告或者相关材料弄虚作假,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侵占、挪用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其依托单位5至7年不得晋升其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项目负责人擅自变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的,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暂缓拨付资助经费,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 依托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通报批评,3至5年不得作为依托单位:
(一)不履行保障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条件的职责的;
(二)不对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材料或者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的;
(三)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的;
(四)纵容、包庇申请人、项目负责人弄虚作假的;
(五)不配合基金管理机构监督、检查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
(六)截留、挪用资助经费的。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依托单位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六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基金管理机构不得再聘请其为评审专家:
(一)不履行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评审职责的;(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回避的;(三)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信息的;(四)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三十七条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回避的;(二)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信息的;(三)干预评审专家评审工作的;(四)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吞、挪用资助经费的;
(二)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三)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者伪造、变造印章的;
(四)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以财物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的。
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因前款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有关财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予以处罚、处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决定资助的研究项目,按照作出决定时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基金管理机构在基金资助工作中,涉及项目组织实施费和与基础研究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基础研究环境建设活动的资助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6年月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