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8部门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
市
财
政
局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上海
市
物
价
局
文 件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沪教委终„2011‟24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8部门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地税局和财税分局,相关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
— 1 — 根据《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关于“建立本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监管制度,保障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的规定,现制定并印发《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见附件,以下简称《规定》)至各单位。请转发给各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单位,按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上 海 市 地 方 税 务 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 海 市 物 价 局
上 海 市 财 政 局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终身教育
学费
管理
规定
通知
抄送:市政府法制办、市人大法工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4月1日印发
(共印300份)附件:
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
暂行规定
第一条 目的与依据
为保障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金和合法收益不受侵害,根据《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定义
本《规定》所称“教育培训机构”是指: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管理的非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
本《规定》所称“学杂费”是指:本市教育培训机构向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代办费(包括:教材费和住宿费等),以及其他收取的与办学经营活动相关的办学经费(包括:向委托培训单位收取的委托培训费、向合作办学单位收取的联合办学经费,以及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获得的培训补贴经费等经费收入)。
本《规定》所称“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以下简称“专用账户”)是指:本市教育培训机构依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等规定,在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开设专门用于收缴和使用学杂费、户名为“某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户”的专用账户。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应与有关培训机构签订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和备案的《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账户管理协议》(以下简称《管理协议》),并依据《管理协议》对专用账户的学杂费缴存和使用实施管理。
本《规定》所称“专用账户开户银行”(以下简称“开户银行”)是指:经确认,符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要求,承担教育培训机构专用账户业务,按相关要求对学杂费存款实施管理的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招生办学过程中,学杂费收缴、— 3 — 存入和使用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公办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收支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职责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牵头制定本市教育培训机构专用账户有关监管规定;会同其他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指导监督教育培训机构和开户银行制定《管理协议》,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督查。
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其审批管理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本规定的有关情况进行管理和督查。
市、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其审批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本规定的有关情况进行管理和督查。
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本《规定》的实施履行相应管理职能。
第五条 学杂费收取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应向社会公开其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办学事项,按国家规定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申报备案,并列入招生简章。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事项”应包括:培训项目(班级)名称、办学形式及上课地点、培训课程内容、学习期限及授课时数、授课师资、退费办法和其他相关事项等。
教育培训机构应按学习期限或学年收取学杂费。学习期限不足一年的,按学习期限收取学杂费;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按学年收取学杂费。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以折扣优惠等任何理由,跨学习期限或跨学年打包、捆绑预收学杂费。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须按规定开具由上海市地方税务局监制的通用统一发票;所收学杂费须及时全额缴存学杂费专用账户;以现金形式收取的学杂费,应按相关规定,及时缴入专用账户。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未及时足额缴入专用账户的,应视作挪用办学经费,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构成 — 4 —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 专用账户开设和使用
(一)本市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本《规定》要求,选择且只能选择一家开户银行开设学杂费专用账户,所收取的学杂费资金须全额存入本机构的专用账户。
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学杂费专用账户,包括用于存取和使用本机构学杂费资金的专用账户(以下简称“存取专用账户”)和用于存储本机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的专用账户(以下简称“最低余额专用账户”)。
(二)“存取专用账户”的主要用途:
1.教职员工薪酬、福利、培训进修和教师课酬经费;
2.办学场所租赁和修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租用和维修经费; 3.招生广告宣传经费; 4.教材等代办经费; 5.各类税费;
6.车辆购置、使用和养护费、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行政性办公经费等; 7.教育培训机构依据《办学章程》,依法从办学盈余资金中计提的办学投资收益(或合理回报)经费(计提时须向开户银行提供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确认的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
8.学杂费退费; 9.办学所需其他经费。
教育培训机构应根据专用账户用途,按月(或按合同、协议)支取办学经费;有关付款合同或协议,应提供给开户银行备案。
(三)教育培训机构的“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存储本机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由教育培训机构从本机构“存取专用账户”资金中转入。“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不开通对外支付结算功能。
1.教育培训机构“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应为本机构上一会计年度(或学年度)学杂费收入总额的10%,且不少于人民币10万元;新开办(或开办不足一年)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办资金(或
— 5 — 注册资金)大于100万元(含)的,其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应不少于开办资金的10%;开办资金(或注册资金)小于100万元的,其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应不少于10万元。
2.教育培训机构“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每年度调整一次。由教育培训机构和开户银行,依据本《规定》的要求,在每年度续签《管理协议》时,确认和调整本年度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并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备案。
3.教育培训机构使用“最低余额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时,应提供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确认文件或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复印件。
第七条 管理协议
教育培训机构与开户银行,应依据本《规定》协商签订《管理协议》(《管理协议》指导性格式文本另行发布)。签订的《管理协议》应在签署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分别报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开户银行上海分行(总行)备案。
《管理协议》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本机构基本存款账户和学杂费专用账户的账户名称、账号、开户银行;
(四)学杂费缴存办法和资金用途;
(五)专用账户管理和使用办法及其相关流程;
(六)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备案的学杂费存款最低余额;
(七)办学风险警戒通报事宜;
(八)诚信承诺;
(九)签约双方商定的其他条款等。第八条 教育培训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专用账户的学杂费存款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法人资产和办学经费,教育培训机构依法享有学杂费存款资金和利息收益,除国家法律规定以外,任 — 6 — 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和挪用。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杂费应当开具税务发票,依法纳税,按月如实向开户银行提供本机构学杂费收取情况和完税证明材料。
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应及时全额缴存专用账户,依法规范和加强学杂费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学杂费收入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培训机构发生办学资金风险时,应根据开户银行“风险警戒通报”情况,及时补充办学资金,调整改进办学行为;若不能继续办学,应及时报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启动终止办学程序,并提前30日告知学员和教职员工,做好终止办学的善后事宜。
第九条 开户银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开户银行应依法保障教育培训机构能够规范便捷地使用学杂费存款,保障学杂费存款资金安全。
开户银行应协同教育培训机构,按本《规定》和《管理协议》确定的用途划拨和支付学杂费存款资金;向教育培训机构定期通报学杂费存款收缴和使用情况,提出做好学杂费资金管理有关建议。
开户银行依据有关法规和《管理协议》,对专用账户实施管理和服务。当教育培训机构“存取专用账户”资金余额不足以支付办学所需经费时,应及时向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送“风险警戒通报”,并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稳妥处置办学风险。
第十条 办学风险处置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接到开户银行的“风险警戒通报”后,应根据职能分工,立即组织对该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营状况、学杂费资金收支和使用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和风险评估,妥善处置办学风险。
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办学风险处置工作,依法处置办学结余经费;开户银行应依法加强对该教育培训机构专用账户的管理,密切保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做好办学风险处置工作。
第十一条 开户银行的变更和专用账户的撤销
(一)教育培训机构可根据需要,在《管理协议》到期时变更专用账户的开户银行。
教育培训机构变更专用账户开户银行,应提前30天告知原开户银行,并按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与新开户银行签订《管理协议》和开设新的专用账户,并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备案。
教育培训机构应在新设专用账户启用前,向原开户银行提交“撤销本机构原专用账户”的书面申请,并依据银行业相关法规和本《规定》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同时需提供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的与新开户银行签订的《管理协议》复印件。
教育培训机构完成变更开户银行后,其原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余额,应全额转入变更后新设立的专用账户之中,由新开户银行按本《规定》和《管理协议》执行使用和管理事宜。
(二)教育培训机构依法申请终止办学,应依据银行业相关法规和本《规定》,向开户银行申请撤销本机构的专用账户。
教育培训机构申请撤销本机构专用账户时,应向开户银行提交“撤销学杂费专用账户”的书面申请以及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确认的“终止办学申请”等相关文件材料。
教育培训机构申请终止办学,其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应依法优先用于维护受教育者和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
教育培训机构在完成终止办学各项善后事宜后,其专用账户中的学杂费存款余额(含利息收益),应作为本机构的法人财产,依据法定程序处置。
(三)教育培训机构变更或撤销专用账户后,开户银行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第十二条 附则
本市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规定另行制定。本《规定》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为2年。
第二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
沪教委德„2010‟3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学生 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各教育基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和规范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县结合实际,按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试行)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
主题词:基础教育
德育
教学
方案
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月22日印发
(共印550份)附件:
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
(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的实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中华农耕文化,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和规范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特制定《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
一、总体目标
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育人为本,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两纲”精神融入校内外工作。按照“二期课改”理念,通过农村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三农”政策,促进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貌,感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系列化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农业基本常识和初步的农事操作技能,增强中华农耕文化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相应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等有关政策,懂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1 — 2.过程与方法: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提升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感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把知识学习和农业生产劳动、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品格,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搭建资源性学习的平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完善自我评价的方式。
2.把握时代特征
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为根本,结合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新发展、主动服务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加强资源整合
各类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要主动与教育结合,善于整合周边科技文化生态等环境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项目。通过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促进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内容系列化,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化,环境服务人性化,制度管
— 2 — 理科学化。
4.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立足基地,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参观、访问、远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考察自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索、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
5.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
农村社会实践要以体验为基本途径,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具体、生动的农村社会实践考察或亲历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真切感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
6.紧密结合课程改革
以基地为依托,注重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发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的综合实践课程。以拓展型或研究型课程为载体,推进“做中学”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块的资源课程设计,突出综合性,供不同班级或学生选择实施,强化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逐步形成课内外贯通的基地实践课程。
三、内容与要求
高中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学力和个人素养的综合课程。根据上海新课程方案和“两纲”要求,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系列:必须参加的活动内容和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必须参加的活动内容包括田园劳作、学习考察、生活管理;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包括实践探究、绿色生态体验。
— 3 — 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予以把握。
(一)田园劳作系列
1.主要目标——以参加田间劳动或禽畜养殖,了解相关的农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知晓田间劳动部分农具及使用技巧,主要粮食作物、部分时令蔬果及其种植过程,掌握一定的采摘技巧;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增强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认知家禽家畜及其喂养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增强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
2.实践内容——根据时令的实际情况,可开展:
(1)整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采摘、捡拾、捆扎、挑担等农田劳动;
(2)喂养禽畜、放牧牲畜、打扫圈栏、进行消毒等饲养劳动,有条件的可进行水产的养殖劳动等;
(3)植树、施肥、采摘、剪枝、树根涂白、刮除树胶、果实包装等果园劳动;
(4)组织稻草编制、堆草垛、做桃袋、做蛋网、农田野炊等农业技能竞赛活动。
3.活动方法——观看反映农耕文化常识和农业科技发展专题的音像资料,根据讲座指导和活动指南,开展以体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实践劳动。
4.时间安排——田间劳动及农业技能学习为28小时(3.5天);禽畜养殖(可根据实际调整)为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参加实践活动后,你学会了哪些基本技能?
(2)分析自己已经参加的劳作的基本步骤,其目的是什么?
(二)学习考察系列
— 4 — 1.主要目标——通过走近“三农”,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等活动,展望农业发展的未来;通过专题报告、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等,了解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感悟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2.实践内容——以听、看、问、思、辨等形式,可以开展:(1)聆听专家关于农业政策或发展的专题报告,观看农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像资料;
(2)开展考察乡镇企业或周边的相关企业、走进农家、收集当地农谚等访问活动,如“当一天农家人”、“进农家,我掌勺”等体验;
(3)参观有关农业生态类科技场馆,社区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利用情况,学习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拓展性内容,开展以新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实践。
3.活动方法——走访、调查、研讨并撰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
4.时间安排——学习考察包括考察新农村或听农业专题报告,约8小时(1天);参观农业类科技场馆,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通过对农村的学习考察活动,你对农村了解了多少?(2)请介绍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三)生活管理系列
1.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农村社会实践计划和对集体生活的亲身体验,提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意识与能力;能够自觉遵守农村社会实践纪律,增强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
2.实践内容——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开展:
— 5 —(1)组织基地生活的评比活动,如寝室内务评比、用餐、做糕饼、包饺子(馄饨、粽子等)评比、集队评比等活动;
(2)组织民主管理项目活动,如学生与干部参与制定“农村社会实践方案”;
(3)组织体育或军事活动,如队列训练、夜行军、定向越野、安全演练、安全讲座、法制讲座等活动,并注意及时交流学生的体验感悟。
3.活动方法——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和竞赛比赛活动中。
4.时间安排——生活管理包括集体生活实践训练,约4小时(0.5天);分项目“自我管理”实践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请谈谈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后自己在生活管理方面的进步。(2)请对教育基地的实践与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四)实践探究系列
1.主要目标——参与农村社会考察和实践,了解现代农业知识,了解农业节能减排、绿色能源方面的知识;联系学科知识,拓展学科知识面,提高综合学力;联系农村实际,开展问题研究,增强学以致用的经历,培育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2.实践内容——通过联系农业基地自身资源的知识寻游和问题生成,开展探究活动与专题研究:
(1)农村综合考察引发的探究(如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考察,如何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等);
(2)农村实践活动引发的探究(如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调查研究、土壤调查等);
(3)与农业实验探究活动相关的项目设计活动(如无土栽培、菌类
— 6 — 栽培、盆景移栽、果树嫁接、淡水鱼综合养殖等);
(4)其他拓展的研究项目(如当地水域现状探究、对水资源保护现状调查等)。
3.活动方法——参观临近的科普场馆,考察农科基地,在参考有关资料和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各基地的特点设计并开展相关的专题探究活动。
4.时间安排——实践探究分为实践农耕文化拓展型课程学习,4小时(0.5天);学科或跨学科实践课题研究,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农村社会实践过程与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知识的联系与迁移?(2)如何将自己学过的知识更好地用于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请进行设计。
(五)绿色生态展示系列
1.主要目标——以交流体验农耕文化的亲身感受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内涵,感悟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添生态活动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实践内容——结合时令和自己的体会收获,可以开展:(1)节庆纪念活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重要节气(芒种、夏至、秋分等)的常识普及教育,与农业相关的纪念日(爱鸟周、植树节等)的纪念活动等;
(2)组织基地写生、创作影像等多种艺术活动,宣传当地农业知识,介绍当地农业事件(农作物、农具、禽畜、农事等)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当地农业发展的脉络;
(3)主题文艺宣传活动,如赛诗会、朗诵或演讲、音乐会、书画展、— 7 — 联欢会、运动会等综合性活动;
(4)组织“媒体”宣传活动,如举办广播台、小报、黑板报等宣传活动。
3.活动方法——可通过收集资料,观看有关音像资料等,并结合调查实践,以班级或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创作展示活动。
4.时间安排——创作与“农村实践活动”有关的文艺作品,4课时(0.5天);主题展示活动,约4课时(0.5天)。
5.问题讨论:
(1)介绍自己对生命与自然,对中华农耕文化的体验。(2)在这次农科实践体验中你最想展示的是什么?
四、课程资源建设
结合农村实践基地的特色,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和实践活动的目标,紧密联系基地的资源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协调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预设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活动项目以预设为主,课程的内容要结合不同基地的实际和学生实践的需要,重视其生成性,体现区域和学校的特色。
2.知识性与实践性:要通过设计项目活动来落实知识学习的要求,以“丰富学习经历”和“完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设计新颖的农村实践活动课程。
3.科学性与教育性: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要求;实施时,要将三维目标的落实统一在项目活动的整体规划之中。
4.规范性与灵活性:学习实践活动体现课程的基本要素,设定相应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8 — 需要根据不同的基地资源,以及学校学生实际,在实施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评估与保障
1.建立农村社会实践监督和评估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关于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有关精神,制定农村社会实践指标体系,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对课程领导的管理之中。建立对学校开展农村社会实践工作的督导评估,落实农村实践学习的时间与内容。对准入“市级社会实践基地”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经专家评估后,给予认定,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建立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情感态度、思想和行为表现、自理能力、农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评定方式以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与基地评相结合。评定的结果要经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认证机构的认定。
2.确保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精心安排各年段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接待基地。高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每天不少于8小时,其中参加农业劳作的时间不少于全部实践时间的一半。学校要把农村社会实践列入课程计划,加强与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的质量。
3.确保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有相对稳定的农村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及项目设计,形成区县校本特色。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以项目为抓手,以农村生态实践资源为载体开展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要积极开发场本教材或学生实践相应的活动指南,提升基地内涵。要注重基地的环境建设,在设备设施、活动场地、住宿用餐、教学用品、劳动农具等方面注意安全并达标,营造实践育人的氛围。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要动 — 9 — 员教师积极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农业方面知识学习与研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把它作为师德师风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开发与农村社会实践相关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学成果,并融入到相应的培训活动之中,提高社会实践工作的水平。
要加强基地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基地校外辅导员队伍。基地领导班子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健全内部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管理工作水平。基地辅导员不仅要有专业化的农业知识与技艺,而且要与教育机构、农科院等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岗位能力培训,每年完成48学时的培训目标。
要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教研室、科研及德育部门的力量,联合开发农村社会实践的课程资源,促进农村社会实践与课程改革紧密衔接。各基地要依托专家和教育部门,形成自己的研究队伍,不断丰富基地教育的内涵,使农村社会实践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5.确保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经费投入。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上级主管部门要给予基地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基地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三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的通知 2011-06-21 09:50:41|点击:31 京教计[2007]27号
各区县教委,燕山教委:
为贯彻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民办教育发展方针,落实《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完善我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已经市教委2007年第7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落实《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完善民办学校设置管理,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不具备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学校(以下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
申请设立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各部门、各单位面向本部门、本单位职工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设置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适应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
第四条 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接受政府的管理、监督、检查、评估和审计。
第二章
设置条件
第五条 举办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
(一)举办者应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个人。
(二)拟任非学历教育机构校长年龄不超过70周岁,身体健康,能专职主持日常工作,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
(三)具有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其中20万元为风险资金)。
(四)具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校舍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其中教学面积不少于80%。房屋产权清楚,租用期或使用期限不低于3年,适合办学,无安全隐患。不得使用居民住宅、地下室作为办学场所。教室和办公室应设在一处。
(五)举办计算机专业培训应具有不少于40台的较新型号计算机;举办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应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和场所;有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
(六)举办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机构的,其校舍建筑总面积应不少于1000平方米;举办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机构的,校舍建筑总面积应不少于3000平方米,并按照办学规模保持生均不低于1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设备总值应不少于100万元,图书资料不少于10000册。按照不低于20:1的生师比配备专任教师,参照有关规定配备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
(七)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当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组成人数应为不少于5人的单数),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者理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
(八)举办专业性较强、对公民身心健康、安全影响较大的培训须经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举办军事、警察、宗教、政治等类培训。
(九)有完善的办学章程、教学计划或方案。
(十)有2名以上具有专业资质的财务人员。
(十一)有一定数量与开办专业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师。
(十二)2名以上专职行政管理人员。
第三章
设置申请
第六条 申请举办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由申办者向拟设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凡申请举办卫生、体育、保安等内容的教育机构,须先经区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七条 申请办学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办学申办报告。须写明举办者、校长和学校名称、办学校址、经费筹措来源及数额及管理使用办法,办学内容、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设施、设备等)、内部管理体制。举办者为单位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举办者为公民个人的应由本人签字。
(二)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文件。单位举办者应提交法人证书、营业执照的原件及复印件。个人举办者应提交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拟任培训机构校长的资格证明文件及档案关系所在单位意见。职称证书或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四)办学场地证明。自有办学场地需提交相应的房屋和土地产权证明复印件(应加盖公章);租赁场地应提交出租方的房地产产权证明的复印件(需加盖产权单位公章)、租赁协议(租赁协议应写明校舍总面积和租赁期限)、消防治安、卫生合格证明文件。
(五)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章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机构名称、办学地址;
2.办学宗旨、内容、规模、层次、形式等;
3.资产数额、来源、性质等;
4.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式、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5.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6.出资人是否要求合理回报;
7.学校自行终止的条件;
8.章程修改程序;
9.学校应规定的其他事项。
(六)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首届会议决议(应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决议内容,包括通过学校办学章程的决议、选举董事长和任命校长的决议、全体成员签字)、理事长(董事长)及理事(董事)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七)拟聘财会人员会计证原件及复印件。
(八)所设专业教师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或技术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九)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应写明教学目标、开设课程、学习期限、教学安排、使用教材、考核方式。
(十)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证明。
(十一)联合出资举办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应提交经过公证的联合办学协议,并写明出资数额、方式和各自权利、义务,争议调解解决方式等。
第八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聘请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均需经其所在单位同意,并签订合法、公正的聘用合同。
第九条 教育机构对聘用的专职教职工,应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办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
第四章
评议审批
第十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接受申办者的办学申请后,对符合办学基本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申办者,可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察和集中评议,并根据本区县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结构布局和教育需求等进行审批。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并报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二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应符合国家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名称一般应为“XX培训(专修、研修、自修、补习、辅导)学校或中心”,不得称做 “XX学院”,名称前须冠以“XX区(县)”的字样。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审批机关核准的章程,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依法开展办学活动。
第十四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领取《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后,需到法人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法人登记,到区县技术监督局办理法人代码证书,到银行开设帐号,到区地税局办理税务登记。将刻制印章的式样、开户银行及帐号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办学活动所使用的名称须同审批机关核准的名称相一致。
第十六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发布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应当与向审批机关备案的内容相一致。
第十七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不得将招生和其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承包给其他单位、中介机构和个人实施。
第十八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报价格管理部门备案并公示。在交费时应将有关退费办法向学生进行公示,并与学生签订退费协议,退费时依照协议处理。
第十九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注册登记制度和学生学业成绩档案。
第二十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变更办学地址或在审批机关批准的区域以外增设教学地点,应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审批机关批准的区域内增设教学地点,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于每一结束后,向审批机关报告办学基本情况。报告内容包括:
(一)财务审计报告。包括:办学资金是否到位、有无转移、抽逃、挪用现象;财务收支及管理、纳税、票据使用情况;合理回报数额、留存发展基金是否达到净资产增加额的25%等情况。
(二)由校长签署的学校依法办学情况的书面报告。
(三)民办学校办学情况登记表。
(四)房产或房屋租赁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及卫生、消防、公安部门的证明文件。
(五)举办者资质证明(法人证书、营业执照及校长、董事长(理事长)身份证明)复印件。
第二十二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检查、督导、评估,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监督。加强与财政、税务、物价、审计、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开展管理工作。
第六章
变更与终止
第二十三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变更名称、层次、类别应报审批机关批准。变更举办者应报审批机关核准。
第二十四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合并,应当进行财产清查和财务结算,并由合并后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妥善安置原在校学生。
第二十五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因故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举办者或校董事会根据章程规定要求停办的,应当依法进行财产审计和清算,在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后,审批机关可予以解散或停办。
第二十六条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终止时,应由审批机关收回办学许可证和销毁印章,并办理注销登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原《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办法(试行)》(京教社[2002]5号)、《北京市民办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学校设置标准》(京教计[2004]78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公安局等4单位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幼托园所校车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