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建发[2009]286号 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发布文号】商建发[2009]286号
河北、吉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农业(农林、农牧)厅(局、委、办):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精神,积极推进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以下简称“农超对接”),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2009年在你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建设内容
《商务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8]487号)下发后,各地积极探索。从各地实践看,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通知所称农产品“农超对接”项目是指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所在县(市)的区域内,当年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
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项目和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包括鲜活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项目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根据实践需要,逐步扩大建设内容。
二、承办企业应当具备的资质条件
(一)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实力较强、经验丰富、信誉良好,无不良销售记录。
2.注册资本东部地区1000万元以上,中西部及东北地区500万元以上。
3.年销售额在本省位居前列,2008年度鲜活农产品年销售额东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中部及东北地区4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2000万元以上)或鲜活农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例不低于30%(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不低于20%)。
4.超市生鲜业务自营,已建有鲜活农产品直采基地,并与对接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了农超对接项目发展规划。
5.省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设立和登记条件,并依法注册半年以上。
2.社员在100个以上,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监督机制、独立的会计核算。
3.有符合对接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规模。
4.省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根据《财政部 商务部关于做好支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财建2009〔16〕号),中央财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将对“农超对接”项目给予支持,具体办法另发。每个企业、每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只能申报1个“农超对接”项目。1个县申报的“农超对接”项目不超过1个。每个“农超对接”项目包括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项目、配送中心项目、快速检测系统项目和品牌建设项目均不超过1个。
三、项目验收标准
(一)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项目和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验收标准见附件1。各地可据此标准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
(二)鲜活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项目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验收标准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农业部门制定。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各试点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农超对接”工作。商务部门要会同财政、农业部门认真组织项目申报,按照公开、公平、透明原则进行审核,择优选定农超对接项目,并填写《农产品“农超对接”项目申请汇总表》(见附件2),于2009年7月底前以正式文联合报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档案,掌握工作动态,并及时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上报有关情况。中央企业可直接向财政部、商务部提出项目建设申请,由财政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核。
(二)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农业部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做好进行项目验收。验收重点应核查项目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功能要求,是否按照有关建设标准配置必要的设备,满足使用要求;核查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审计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验收结束后,应对每个承办企业或项目做出验收结论,并形成验收报告(包括验收的形式、成员、时间、项目基本功能、效果以及验收结论等),参加验收人员应当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论包括“通过”、“整改后再验收”和“不通过”三种。验收工作应在2010年1月底前完成。有关验收情况应于2010年2月底前,以三部门正式文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报告,具体包括验收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新增年销售额、新增出口额、降低流通成本等)和社会效益(新增覆盖农户数、带动增加就业数、带动农民增收等)等。每个项目验收报告及材料应装订成册,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存档备查。中央企业建设项目的验收由商务部委托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组织。
(三)项目承办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有关情况。申请验收时应提供的基本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建设文件;有关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报告以及建设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备案证明;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附相关单据及证明材料)。
(四)当年未完成或验收未通过的项目可延期半年,待项目建设完成或整改后,作为下一年度“农超对接”项目进行验收;对于延期半年后仍未建设完成或验收未通过的项目,取消项目建设资格。
(五)各地应根据本通知规定和《商务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8]487号)要求制定具体的项目申报和验收办法,并于6月底前报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备案。
(六)各地商务、财政、农业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建立举报查处机制,对于项目推进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严肃查处。省级财政根据本地财力情况安排资金支持“农超对接”工作。
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
第二篇:商务部关于加强典当业监管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3]441号)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建发[2003]441号 【发布日期】2003-11-25 【生效日期】2003-1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商务部关于加强典当业监管工作的通知
(商建发[2003]441号)
近年来,典当业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救急解难、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作为辅助性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但典当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典当行违规经营,扰乱正常经营秩序;少数典当行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销赃洗钱活动;个别典当行非法集资,引发群体事件等。为加强典当业监管,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典当业规范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典当经营秩序的监督与规范
根据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典当业监管职责由原国家经贸委划入商务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继续贯彻执行《典当行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22号,我部已重新公告,以下简称《办法》),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典当业监管工作,重点防范和及早化解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
(一)严格禁止典当行非法集资、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存款、发放信用贷款以及从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
(二)严厉查处典当行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超比例负债、超比例放款、故意收当赃物、强迫当户赎当等严重违规行为。
(三)加强对当票购领使用、当物估价、息费收取、绝当物处理的监督与管理,对于有违规行为又不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应当责令其停业整顿。
(四)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依法取缔非法经营机构,维护正常的典当经营秩序。
(五)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辖区内典当行如发生重大事件和问题,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在24小时之内向当地政府和我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妥善处理问题,努力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六)建立健全典当业监管组织网络。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一个处室负责典当业监管工作,并将职责落实到人。2004年6月底以前,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落实本辖区县级以上典当业监管机构和人员,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我部。
二、严格典当行市场准入
典当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确保典当业规范有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新增典当经营机构的市场准入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典当行变更管理。
(一)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我部批准的典当行发展规划批设新增典当经营机构,不得超越规划擅自批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按原国家经贸委下达的《关于各地2003典当行发展规划的批复》(国经贸综合[2003]134号)批准新增的典当经营机构中,未向原国家经贸委办理备案登记手续的,请于2003年底以前到我部补办有关手续,逾期未补办的,我部将不予受理。
(二)一般变更事项,包括典当行变更机构名称、住所、分支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增资或者减资后注册资本低于1000万元的,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原典当经营许可证、并将批准文件、相关的申请与证明材料及典当行备案登记事项变更表(见附件1)一并报我部。
(三)影响典当行数量、布局及与行业发展规模密切相关的特殊变更事项,包括典当行分立、合并、跨省区市(地市)迁移住所、增资或者减资后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实行严格管理,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报我部备案。
(四)加强对典当行增资及调整股权结构的管理。典当行原有股东增加出资,或者相互之间转让股份的,应当制定增资或者转让股份的方案,报请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从严管理典当行对外转让股份,切实防止不具备资格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典当业。对于新增以及增资的法人股,应当进行投资能力调查和投资资格确认;对于新增个人股,应当进行资格审查并调查其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对于增资数额或者幅度过大、对外转让50%以上股份、控股股东转让全部出资、一年内连续增资或者调整股权结构等非正常变更事项,必须实行严格控制,特别要防止个别典当行借机变相集资吸储或者倒卖经营资格。
(五)典当行申请增加注册资本,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开业时间在一年以上、没有违法违规经营纪录;业务发展比较稳定、盈利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最近6个月平均典当余额达到注册资本的75%以上,不增资影响业务正常开展。
三、认真做好年审工作
年审是典当业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强制违法违规典当行退出市场的重要手段。2003年上半年,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2002典当行年审工作,有关这次年审的汇总情况,包括年审的组织领导及工作进展情况,典当行守法经营及违规整改情况,年审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与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及2002典当行年审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请于2003年12月15日前上报我部。对于有《关于对典当行进行年审的通知》(国经贸综合[2002]1009号)第十条规定的行为,未通过年审的典当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典当经营许可证》,组织清算,公告撤销,填制《典当行(分支机构)注销备案登记表》(见附件3),于2003年12月31日以前向我部办理注销备案登记手续。
二OO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商务部关于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商改发[2006]166号)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改发[2006]166号 【发布日期】2006-04-04 【生效日期】2006-04-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商务部
商务部关于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的通知
(商改发[2006]166号)
为提升零售企业服务水平、改善服务环境、促进诚信经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民族品牌,引导零售业规范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商务部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致力“构建和谐商业、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引导现有零售企业健康发展和投资有序进入;适时发布零售业各业态发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报告,逐步建立零售行业的景气指数或行业投资指南;加强我国零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研究,提出促进零售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力争经过五年时间,通过对零售业的主要业态进行分等定级,推动建立较完善的零售业发展促进体系。
二、工作思路
(一)政府主导、协同合作。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为主导,负责办法的制定、规范的颁布、评定机构、程序、方法的建立与管理,结果的公布等工作。同时,充分调动中介、企业、专家、媒体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二)分类指导、规范先行。按照不同业态制定不同的规范,按照既分等又定级的思路,依据不同业态的分等和定级规范进行评定。符合《分等规范》的由商务部授予“达标示范店(企业)”称号,根据《定级规范》将“达标示范店(企业)”再分金鼎级、银鼎级、铜鼎级三个级别。
(三)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分等定级工作分为起步和推广两个阶段。起步阶段,2006年选择百货店一种业态、上半年在九个城市进行试点,并以单个店铺为评定对象,下半年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推广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范围逐步推开,五年内扩展到全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
(四)过程公开、动态监管。在评定初期,以报送书面材料与实地考核相结合,并辅以网上公示;在评定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网上直报、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公告过渡。对已经达标的门店跟踪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在此期间,发现问题的要及时降级或淘汰,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三、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上半年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南京、青岛、长沙、西安九个城市,对百货店单店开展分等定级试点工作。下半年推广到全国35个中心城市。
(一)制定方案。从3月开始,试点城市对本地零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当地的评定工作方案和工作程序。
(二)组织申报。试点城市组织上报百货店分等定级申报表(见附件3)
(三)分等评定。试点城市根据《百货店分等规范》(见附件1)对申报百货店进行分等评定。分等评定原则采取上报材料和现场评定相结合的方式。百货店分等定级审定表(见附件4)于5月20日前由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商务部(商业改革司)。
(四)经验交流。上半年,商务部将召开试点地区经验交流会,公布达标百货店情况。
(五)试点推广。从6月开始,根据试点城市经验,安排部署其他中心城市的分等定级工作。其他中心城市参照试点城市的经验进行调查、制定方案并开展达标百货店的评定工作。百货店分等定级审定表(见附件4)于7月30日前由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商务部(商业改革司)。
(六)定级评定。根据各地上报的分等评定结果,由商务部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按《百货店定级规范》(见附件2)及打分表逐一打分,进行定级评定。必要时进行抽查回访。
(七)专家评审。10月,由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将初审结果送专家组进行评审。
(八)委员会认定。11月,定级评定结果报评定委员会认定。
(九)网上公示。12月,定级评定结果在商务部网站公示。
(十)总结表彰。12月,召开分等定级工作总结表彰会,公布2006年全国百货店分等定级情况,向金鼎级、银鼎级、铜鼎级百货店颁发牌匾。
四、组织机构
商务部成立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
评定委员会由姜增伟副部长任主任,商业改革司邸建凯司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为商务部办公厅、市场建设司、商业改革司、市场运行司、全国整规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南京、青岛、长沙、西安九个试点城市及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商业改革发展司,由王晓川副司长任主任,成员包括市场建设司、商业改革司、市场运行司、全国整规办的主管处长,九个试点城市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主管处长,以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部门负责人。专家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2006年商务部还将组织起草和制定大型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等业态分等定级标准,推动分等定级工作在条件成熟的业态逐步推开。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要成立相应的评定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评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与商务部(商业改革司)沟通。各地评定机构、摸底调查情况及评定方案请于4月15日前报送商务部(商业改革司)。
联系人:梁志君 董博 白冀民
联系电话:(010)85226475、85226409、58362083
传真:(010)65128957
商务部
二OO六年四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农市发[2006]23号)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文号】农市发[2006]23号 【发布日期】2006-12-08 【生效日期】2006-1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
(农市发[2006]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农业各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经研究决定,于2006年12月-2007年2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强化监督,依法查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重点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基本查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及时消除隐患,防止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确保元旦、春节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全面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业系统的执法监管能力、案件查处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监督检查农业投入品登记、审定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生产经营档案、索证索票制度情况,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开展质量监督抽查,依法公布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对非法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吊销生产、经营、产品登记等证照或移交有关部门处理。要彻底清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未经许可使用的投入品的类别、名称、来源、用途、用法等情况,并汇总上报。
(二)开展农业生产用药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农业生产记录和农产品检测制度落实情况,对未建立生产记录和产品检测制度的要依法处理。对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种植业重点检查蔬菜、茶叶、水果中使用禁限用农药,双孢菇和白灵菇中使用荧光增白剂等行为;畜牧业重点查处饲料、养殖环节非法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禁用兽药和苏丹红等化合物的行为;渔业重点查处水产养殖中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氯霉素、乙烯雌酚等禁用药物和环丙沙星、磺胺类、红霉素等限用药物使用中的违法行为。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生产、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重点品种是广大消费者普遍关心的大宗食用农产品;重点范围是主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检测项目(参数)主要是农产品中禁用药物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根据监督抽查结果,依法处理并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四、工作步骤
(一)自查阶段。2007年1月10日前,各省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立即行动,周密部署,认真自查,并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二)监督检查阶段。2007年1月25日前,农业部根据各地的自查结果,选择部分省份重点检查。各省要对有关县市进行检查,对主要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予以通报。
(三)整改提高阶段。2007年2月底前,要在自查和监督检查、抽查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抓好落实。要通过执法专项行动,促进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农业部门要根据本通知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06]44号)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力量,迅速开展专项行动。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明确牵头部门,分解责任,各负其责。同时要主动向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通力合作。
(二)精心组织,确保实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迅速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整治重点,狠抓落实,尽快见效。工作中要坚持检测标准的统一,已有国家标准的,应按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尚未制订国家标准的,按农业行业标准进行检测。
(三)及时沟通,加强督查。各地在执法专项行动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农业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并向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按照农业部、公安部等六部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及时研究应对措施,有效处置。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执法专项行动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清原因,查明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或提出处理意见。
(四)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各地要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制度,扩大监测地域和品种范围,及时分析、预警、发布有关信息。对产品来源广、社会影响大的检测结果,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应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发布评估结果和意见。在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过程中,要积极与当地宣传部门沟通,立足于维护消费安全和促进产业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普及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科学知识,及时应对和处置不实信息。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各阶段工作小结、整改提高方案、总结报告及投入品清查报告,要及时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组。
联系人: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宋丹阳、杨扬;联系电话:(010)64193168;传真:(010)64192315。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农市发[2007]22号)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文号】农市发[2007]22号 【发布日期】2007-08-02 【生效日期】2007-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农市发[2007]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农林渔业)、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农业部于8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把握形势、掌握主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坚持一手强化质量监管,一手强化宣传培训工作,监督与指导并重。增强全程监管能力,切实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行动目标
总的目标是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追溯跟踪、依法惩处、舆论宣传,逐步建立健全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目标是以查处投入品违规使用为重点环节,以水产和畜禽养殖为重点领域,集中打击生产销售禁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化学物质行为,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用药和农资生产、经营行为。
三、重点内容
(一)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合理使用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增强法律意识。使用农业投入品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化学物质。加强对执法人员和从事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经营意识。
(二)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药检查。一是突出抓好水产养殖用药检查。重点查处水产品养殖过程使用氯霉素、硝基呋喃、孔雀石绿、己烯雌酚、环丙沙星、磺胺类、红霉素等禁限用药物行为。检查水产养殖企业建立生产记录、生产档案、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以及药品和饲料库是否有违禁药品和饲料。二是检查畜禽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禁用兽药和苏丹红等化学物质的行为。三是检查蔬菜、茶叶、水果等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双孢菇和白灵菇生产、包装使用荧光增白剂等行为。
(三)开展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检查。一是以禁用兽药为重点,开展兽药专项检查。整顿和规范兽药经营秩序,坚决打击生产销售非法兽药产品行为。二是以三聚氰胺、“蛋白精”等违禁化学物质为重点,开展饲料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生产销售饲料、浓缩饲料、蛋白饲料和宠物饲料的企业,添加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羟甲基羧基氮、脲醛树脂、过碳酰胺等违禁化工产品的行为。三是以禁用农药为重点,开展农药专项检查。加大农药市场例行检查、监督抽查和违法处罚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农药行为。
(四)开展认证产品专项检查。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的监督管理。重点检查认证农产品的资质、产地认定条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加强产地监测和对进入市场销售认证产品资质的确认,强化对获证“三品”的检查和监管工作,保证“三品”产品质量,维护“三品”的品牌形象。
同时,要继续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加大追查追溯工作力度,严禁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
四、行动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上下联动。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专项整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落实责任、立即行动。要上下联动,重心下移,加强一线监管力量,保证监管人员和经费到位,迅速形成合力开展整治工作局面。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体部署,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切实履行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二要强化抽查,依法查处。加大对主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的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率。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对查出问题的生产者、经营者及产品要依法予以处理。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做到事实没有查清的不放过,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相关责任人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对有失职、渎职和违法行为的国家公职人员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
三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消费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措施和成效,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主动提供新闻采访线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导向作用。组织邀请新闻媒体到农业生产基地和检验机构采访,树立中国农产品优质品牌形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主动发布,掌握舆论主导权。
四要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各省要组织对辖区内专项整治情况开展督查,检查各地专项整治方案制定和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处理等情况,务求取得实效。农业部将组织对各地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进行督查。各省农业部门12月底前将本地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上报农业部。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