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计量器具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精确度,提高检测准确率
1.目的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计量器具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精确度,提高检测准确率,减少损耗,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铝品部所有的计量器具。
3.内容
一.量具的购置
1.为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便于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重复购置。
2.各部门计量器具的配置,均应符合本部门加工产品的检测范围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3.各部门申购新的计量器具,必须由其部门主管在《申请购物单》上签字证明,报品质科科长确认。
4.各部门购置新的计量器具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4.1 计量校验后,有报废的和长期封存停用的,而产品检测又必须所需要的;4.2 计量校验后有准用的,但不符合所加工产品检测要求,且为本部门无法在内部调配使用的;4.3 产品加工过程中,技术科工艺要求配置的检测用计量器具,而本部门又没有的;4.4 除上述情况外,因资源不够需另外添置计量器具的。
1.新购买的或由客户提供的检测设备,由品质科负责验收;验收的依据和内容如下:
a.外观、包装;b.设备技术资料、合格证书(校验证书);c.设备的说明书;d.包装(配件)清单。
e.需经现场调试的测量设备,则需对调试后的结果进行验收;2.以上验收依据和内容不适用于对通用计量器具的验收;3.对于验收合格的检测设备,由货仓点收入帐后转品质科发放;对于由客户提供的检测设备验收不合格的 ,由品质科通知客户处理;对于新购的检测设备验收不合格的,通知货仓,由其联
3.检测设备购买后如附有授权单位已检定合格的证明,则在有效期内可以不另行重新校准。
4.对于新购置的通用计量器具,其验收方法是,只对其进行入厂前的检定,并填写《检测设备校验报告》,经检定合格后才能下发使用;经检定不合格的,通知生产科货仓,由其联系相关部门办理退货。《检测设备校验报告》须保存。
三.计量器具的领用及发放 3.1 计量器具必须经过入厂检定合格或验收合格,且在《检测设备管理台帐》上登记建帐后才能予以领用。
3.2 各部门如果需领用新的计量器具(包括自己申购的),则需具体领用人持由本部门主管签字证明的《领料单》到品质科签名领用,品质科将及时建帐管理。
3.3 各部门员工离职前除须向货仓交回使用工具外,还需向品质科另外单独交回使用量具以鉴定其完好性和核销台帐并存库保养;品质科将在行政科提供给生产科货仓和品质科的该离职
员工单上签字证明其量具使用情况;部门如果有新员工需重新领用该批量具,则到品质科重新签字再领用。
3.4 行政科在见到品质科关于该离职员工是否领(借)用量具及是否交回且完好和生产科货仓关于工具已归还的回复后才提交财务科办理该离职员工离厂手续。
3.5 计量器具保管发放人员须做到及时清理保养库存量具,如期向部门主管汇报量具使用动态,便于量具的调控使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四.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
1.计量器具必须使用经计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不合格的计量器具,限定使用,需限定使用时,须由计量人员填写《检测设备准用报告书》,并报部门主管批准,才能在线使用。
2.使用前须熟悉使用方法,在使用时使量具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能及时准确排除故障。
3.使用者必须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来操作。4.使用时,不能超出其测量范围。
5.使用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偏离校准状态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相关人员,相关部门应评定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并作出记录,对影响检测结果的要追回已测产品进行重新检测。
6.使用时须做到“三轻”、“三不”、“一净”、“一好”,即轻拿、轻放、轻用;不摔、不磕、不碰;擦干净;摆放好。7.使用时,量具放置的地方须得当。8.严禁非授权人员擅自修理和调整量具。
9.量具使用完后,必须擦拭干净,放入盒内或摆放好,对较长时间不使用的应涂上防锈油。
五.计量器具的校验
3.品质科计量校验人员必须依照校验计划按期如实地开展量具校验工作,并做好校验记录, 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品质科开展量具校验工作。
4.所有经过计量校验的计量器具必须贴上有效标识“合格证”、“准用证”、“停用证”, 检测设备的校准标识须由专职人员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撕毁拆下校准标识。5.所有未经编号建帐和张贴合格证或准用证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得使用。
6.计量人员对所有自行校准、比对、调整的计量器具,须严格执行量具校验规程对其进行定期校准,其他使用部门和使用人严禁擅自修理和调整。
7.品质科计量人员对自行校验用作标准的计量器具或自行无法检定的计量器具须一律定期送到法定专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并及时领回经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及检定(校准)报告,归挡保存。
8.凡是由客户提供的检测量具,相关人员应及时对其跟踪管理,如果发现其已损坏或处于可疑的失准状态时,应立即报告主管领导,由其通知客户,由客户作出处理。9.当被校验的计量器具因被修理或调整而使其校准失效时,应立即对此计量器具进行停用或报相关负责人同意申请报废,杜绝下线使用。六.计量器具的修理、报废
1.当发现计量器具失准、有故障或损坏时,应立即停用并通知品质科计量人员。2.品质科计量人员对失准状态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报告部门主管,由其决定是否对已影响检测结果的产品追回进行重新检测。
3.品质科对已失准的计量器具进行或维修,或停用;对需要送外修理的计量器具,由品质科负责组织将待修器具送外修理;对由厂内可自修的计量器具,由品质科安排自行修理,凡维修的
外校量具维修后一律再送外重新校验,自校量具则维修后由工厂内重新自行校验。凡维修过的计量器具须经校验合格后方可投放使用。以上保留维修和校验记录。4.失准计量器具如无维修价值或当维修后仍不能达到使用要求时,由部门主管申请,品质科专职人员填写《量具报废单》,报品质科科长批准报废。特殊测量设备报厂长同意。
5.对于人为损坏等非正常磨损而导致计量器具报废的,应上报部门主管对其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七.计量器具的赔偿
1.各部门量具使用保管者均应爱惜公司财产,爱护自己手中的量具,做到合理维护保养,正确使用保管。
2.各部门对本部门量具使用及配置情况均应帐目清楚,合理利用。
3.对于所有已登记在册用的量具,如有遗失或损坏的,将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的处罚,处罚办法如下: 3.1 领用时间为三个月以内(含三个月)遗失或损坏的,则按此量具采购价格的100%比例赔偿;3.2 领用时间为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遗失或损坏的,则按此量具采购价格的75%比例赔偿;3.3 领用时间为六个月以上,遗失或损坏的,则按此量具采购价格的50%比例赔偿。4.对于上述遗失或损坏的量具,各部门应及时报品质科备案,以核实注销台帐;如需要重新购置,则按新量具申购程序执行。
4.相关文件和记录 《申请购物单》 《领料单》
QR-P-013 3 《检测设备管理台帐及校验计划》
QR-QA-014 4 《检测设备校验报告》
QR-QA-024 5 《量具报废单》
QR-QA-033
第二篇: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
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
前言
为加强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计量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制定本规范。
1.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企业为实施科学管理、保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效益所应具备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的要求是通用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选择相应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本规范的要求。计量器具制造和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等对计量有特殊要求的企业,除满足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计量要求。
2.引用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计量标准考核办法》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
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GB/T119022-1 《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GB/T17167—1997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注:引用文献可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咨询。
3.术语定义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的有关定义适用于本规范。下面引用了一些最相关的定义并列出一些适用于本规范的其他定义。
3.1 计最
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3.2 计量保证
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规范、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
3.3 法定〔计量〕单位
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3.4(计量〕基准、标准
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3.5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3.6 测量设备
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
3.7 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3.8 溯源等级图
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
注: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型号计量器具所用的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3.9 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10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11 检测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3.12 审核
确定计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
3.13 评审
由企业最高领导就计量方针和目标,对计量工作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4.要求
4.1 计量管理
4.1.1 领导职责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计量工作的领导应学习、了解计量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要求,并负责在本企业组织实施。
4.1.2 管理机构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置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和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企业的计量工作。主管计量工作的领导、计量管理机构及各类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应形成文件,并认真执行。
4.1.3 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执行结果应有记录。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计量培训教育制度:
2)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
3)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
4)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
5)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
6)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
7)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8)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
4.1.4 计量人员
企业应配备与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并经过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计量人员。企业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4.2 计量单位
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4.3 计量器具配备
4.3.1 企业应按照产品标准和生产工艺文件的要求,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设备。
4.3.2 企业可根据原材料检测、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计量、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设备。
4.4 计量检测
4.4.1 企业应根据产品标准、工艺文件,生产经营和质量控制的要求,确定检测项目,并制定必要的检测规范。检测规范应包括检测要求、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环境条件及检测结果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4.2 检测应按规定的要求和检测规范进行,检测结果应有记录。
4.5 量值溯源
4.5.1 企业应编制完整的量值溯源图(或表),保证全部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4.5.2 企业自主开展的检定项目,要有量值溯源等级图,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4.6 计量检定(校准)
4.6.1 器具管理
企业应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帐册,并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对计量器具实施统一管理。计量器具的分类管理方法,凡国家或行业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企业制定管理办法,经企业领导批准后实施。
4.6.2 强制检定
企业必须将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4.6.3 非强制检定
企业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检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文件应经企业领导批准。对不能自行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企业应将其送有资格对社会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入检定(校准)应按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进行。
4.6.4 标志管理
企业应对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标志应注明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和检定(校准)单位(或检定(校准)人员)
4.7 不合格计量器具的控制
不合格计量器具是指计量器具已经损坏、显示不正常、过载或误操作,功能出现了可疑、超过了规定的检定(校准)周期、封缄的完整性已被损坏等情况。企业对任何不合格计量器具都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作出明显的标志。不合格计量器具应在不合格原因已排除并经再次检定(校准)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4.8计量记录与档案管理
企业应保存足够的计量记录和档案,用以证明计量管理的有效运行。
计量记录和档案一般应包括:计量器具说明书及使用、维修记录;计量标准证书、计量检定(校准)原始记录、计量检定(校准)证书;计量检测记录、计量检定(校准)人员证件、人员培训记录、计量管理审核、评审记录等。
4.9 环境条件
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应技术规范的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必要时,企业应制定有关环境条件要求和管理的制度,并对关键检测点的环境条件实施控制和记录。
4.10 审核与评审
4.10.1 企业主管计量工作俏领导应定期组织对计量工作情况进行审核,必要时应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4.10.2 企业领导人应根据审核结果和其他有关信息,定期组织对计量工作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改进。
第三篇: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
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节选)
前言
为加强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计量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水平,提供准确的计量保证,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制定本规范。
一、范围(略)
二、引用文献(略)
三、术语定义(略)
四、要求(节选)
1、计量管理
(1)领导责任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计量工作的领导应学习、了解计量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要求,并负责在本企业组织实施。
(3)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执行结果应有记录。
(4)计量人员 企业应配备与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并经过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计量人员。企业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6、计量检定(校准)
(1)器具管理
企业应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账册,并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对计量器具实施统一的管理。计量器具的分类管理方法,反国家或行业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企业制定管理办法,经企业领导批准后实施。
(2)强制检定
企业必须将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3)非强制检定 企业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检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文件应经企业领导批准。对不能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企业应将其送有资格对社会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检定(校准)应按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进行。
(4)标志管理
企业应对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标志应注明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和检定(校准)单位或检定(校准)人员。
8、计量记录与档案管理
企业应保存足够的计量记录和档案,用已证明计量管理的有效运行。计量记录和档案一般应包括:计量器具说明书及使用、维修记录;计量标准证书、计量检定(校准)原始记录、计量检定(校准)证书;计量检测记录、计量检定(校准)人员证件、人员培训记录、计量管理审核、评审记录等。
第四篇:为了保证电能计量量值传递的准确
湖南省株洲电业局程序文件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1目的为了保证电能计量量值传递的准确、统一和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的安全可靠,对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进行控制,使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符合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和其它相关规定的要求,确保电能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范围
适用于本局所辖范围内的所有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包括设计审查、订货验收、检定、检修、保管、安装、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现场检验、周期轮换、故障处理、报废等全过程管理,以及与电能计量有关的电能量计费系统、远方集中抄表系统等相关内容的管理。
3职责
3.1电能计量技术管理部门(电力营销部、生产技术部)职责
3.1.1执行国家和上级制定的计量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识别、制定电能计量技术规范和电能计量管理制度。
3.1.2组织审查110kV及以上顾客(或重要关口)电能计量方式的确定和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组织解决电能计量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3.1.3组织制定与实施电能计量技术改进和新技术推广计划,收集电能计量技术情报与新产品信息,监督检查新购入计量产品的质量。
3.1.4监督检查电能计量装置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情况;组织印模、印钳及铅封的管理。
3.1.5负责电能计量业务管理的考核、统计与报表汇总工作。
3.1.6负责组织有关电能计量业务的培训工作;组织制定并监督实施电能计2003-03-15发布2003-03-18实施 湖南省株洲电业局发布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量自动化系统管理方案。
3.1.7电力营销部负责与3.1.1-3.1.6中计费计量装置有关的管理职责;生产技术部负责3.1.1-3.1.6中与发电厂、系统变电站关口计量装置有关的管理职责。
3.2电能计量技术部门(计量管理所、县局计量站)职责
3.2.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制定的计量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实施本局电能计量装置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
3.2.2建立和维护电能计量标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量值传递与计量标准考核任务。
3.2.3参与各种电力建设工程和用电业扩工程中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工作。
3.2.4编制电能表、互感器及其他计量设备的订购计划;负责新购入电能计量装置的验收;实施计量技术改进和新技术推广计划。
3.2.5负责所辖范围内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检定、周期轮换、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综合误差试验及资产管理等工作。管理各类电能计量印证。
3.2.6负责电能远方抄表系统的选用、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
3.2.7负责电能计量各项业务工作的计划、总结和统计报表上报工作。
3.2.8实施电能计量自动化管理系统方案。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及岗位练兵活动。
3.3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负责市区范围内低压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周期轮换及故障处理等工作。
4工作程序
4.1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审查、订货、验收与首检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4.1.1所有新上及业扩工程中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审查,须由各级电能计量专责人或业务主办审核签字通过。其中110kV及以上电能计量装置由局电能计量专责人审核签字,其他电能计量装置由各级电能计量技术部门电能计量专责人或业务主办审核签字。
4.1.2各级计量生产部门应根据正常生产需要和业扩情况,编制常用电能计量器具的订货计划,报电力营销部或生产技术部审核、批准。
4.1.3电能计量器具的选用和订货,应由电能计量技术部门主要参与。在选订计量器具时,电能计量技术部门应核定生产厂家的资质,选定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进网许可证》的质量可靠的生产厂家。电能计量技术部门在订货时应与厂家签订技术协议,由物资部门签订商务合同。
4.1.4购进的电能计量器具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由电能计量技术部门进行严格的验收,验收合格方能办理入库手续并建立资产档案。验收不合格的则按规定进行更换或退货处理。
4.1.5新购的电能计量器具应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程进行首检,检定合格的方可领用装出,不合格的按购货合同由厂家更换合格产品。
4.2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测试与竣工验收
4.2.1电能计量装置可由所属电能计量技术部门或电气施工单位安装,其中电能表和低压互感器一般应由计量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投运前的电能计量装置必须经所属电能计量技术部门检定、测试合格,计量工作人员应将装置的主要参数、测试结果等数据记录归档。计量工作人员应根据设计图纸对安装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2经测试合格的电能计量装置应填写竣工验收记录;不合格的,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整改完毕后再次测试验收。电能计量装置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4.3电能表室内检定与现场检验
4.3.1新购置和轮换回来还需继续使用的电能表都必须经室内检定室进行检定,经检定合格的电能表应由检定人员实施封印;不合格的需调试维修,维修后仍不合格的予以报废;新表不合格的返厂更换。
4.3.2高压电能表应按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中规定的周期进行现场检验;新投运或改造后的高压电能表应在一个月内进行首次现场检验。
4.3.3电能计量装置应建立档案资料,现场工作应有记录可查。
4.3.4计量标准装置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使用说明书进行,防止人为的操作不当而损坏标准。
4.4电能计量器具的轮换、报废与淘汰
4.4.1 运行中的电能表应按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轮换或抽检。电能计量技术部门应制定出每年电能表的轮换和抽检计划
4.4.2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调整困难或不能修复到原有准确度水平的,或者修复后不能保证其基本轮换周期的器具予以报废。报废需办理相关报废手续。
4.4.3上级明文规定不准使用、性能上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或当前管理要求的产品予以淘汰。
4.5电能计量器具的储存与领用
4.5.1电能计量器具应分门别类存放,应按待验收、待检、待装、淘汰等不同状态分区放置。待装电能计量器具还应分类、分型号、分规格放置。
4.5.2库房应有专人负责管理。电能计量器具的入库与领出应及时进行登记,做到帐、物相符。装表人员凭工单方可领取电能表和互感器。
4.6电能计量器具的档案管理
4.6.1各级电能计量技术机构应建立各类计量器具档案,其档案应记录名牌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参数、安装地点、安装时间等。
4.6.2计量标准设备应分装置建档,其档案应包括说明书、测试报告(检定证书)、运行维护记录等。
4.7偏离标准状态的控制
4.7.1发现计量故障(差错),发现人应及时告知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厅或电能计量技术部门,由营业厅或电能计量技术部门出具故障工单。一般故障交班组处理,较大故障由计量专责人组织专业人员处理,重大故障由电力营销部或生产技术部组织处理。
4.7.2各级计量专业人员应对所发生的计量故障进行认真的技术分析,查找产生故障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4.7.3对顾客反映有疑问或有异议的计量事件,由所属电能计量管理部门处理。
4.7.4计量标准装置应按规程要求定期送上级检定机构检定。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标准装置有异常或失准,应立即停止检定,记录异常现象,通知厂家处理;待检定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常的检定工作。
4.7.5对标准装置异常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追溯其流向,并采取抽查复检的方式评价其有效性。
4.8对计量人员的要求
4.8.1从事计量检定和修理的人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应掌握必要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和计量基础知识;熟悉电能计量器具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能操作计算机进行工作。
4.8.2计量检定人员应经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检定员证后,才能上岗工作。
4.8.3计量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应工作认真,责任心强。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4.9对环境的要求
4.9.1电能计量装置周围应无强电磁场、无腐蚀性气体、保持干燥。
4.9.2电能计量检定室应保持恒温、恒湿、无灰尘、无腐蚀性气体。
4.9.3电能计量检定室应与修理室、表库分开。
4.9.4互感器试验室应具有足够的高压安全工作距离,并设有标志明显的安全遮栏。
4.9.5进入电能计量检定室,应换穿防止带入灰尘的衣服和鞋子。5相关文件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5.3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5.4JJG307—1988《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
5.5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5.6 《文件控制程序》
5.7 《记录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 《电能计量标准装置登记表》
6.2 《电能表、互感器检定记录》
6.3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记录》
6.4 《计量标准装置维护记录》
6.5 《电能表台帐》
6.6 《周期检定计划》
标题:电能计量装置控制程序版 本 号:A生效日期: 2003.3.18 编号:Q/302-201.14-2003修改状态:O
6.7 《竣工验收单》
6.8 《合格证》
6.9 《封存证》
6.10《计量器具处置、报废单》
6.11《电能计量检定员证》
第五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给新时期部队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财务管理在部队整体工作中正在逐步的处于一个特殊的重要地位, 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后勤保障工作和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消防部队职能的拓展和抢险救援任务的日益繁重,消防装备经费和各种事业经费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是我国的生产力不高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消防部队,上级拨付的各项经费都非常有限,如何作好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现有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作好后勤保障工作,对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消防部队能圆满完成的防火灭火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试从自己财务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消防部队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管理能力偏弱制约了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1、理财意识差。一是基层单位领导管财观念相对落后, 对财务知识知之不多, 只注重经费来源数量, 而忽视经费使用上的质量, 经费使用效性不高;对财务工作停留在收与付的肤浅认识上, 忽视财务工作的控制、预测作用, 不能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决策。二是基层单位领导作为基层“当家理财”的军政主官,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后勤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好坏与主官关系不大,与自己的成长进步挂不上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往往产生惰性思想,从而忽视了对财务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没从根本上把“当家”与“理财”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某些主官个人主义强烈,没有把后勤财务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重大经费开支不经党委会讨论,支部记录本上找不到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不管经费的来源和用途,也不管上级有什么规定,任意开支,甚至挥霍浪费,结果富的花穷,穷的花光,为官一任,负债一方。
2、“当家人”不懂帐不会管帐。主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底子薄,业务素质低,理财能力弱,缺乏起码的财务管理知识,在当家理财中凭主观想象办事,以自我感觉判断对与错,对财务管理起不到正确的领导监督作用;造成财务开支无计划,开支手续不建全,标准制度不熟悉,错账差款、多报漏领现象不能及时察觉,工作被动应付。
3、“当家人”的经济纪律淡薄。一些部队主管财经法规意识淡薄,有的用伙食费吃喝,有的直接或间接私分公务,有的报销假发票,有的只见购物发票不见事物,给单位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1、财务人员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一是基层财务人员一部分来自院校毕业学员,他们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能力与学历没有同步提高。二是有些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大多数不是专业学校毕业, 基本都是半路出家的人员担任, 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只是总队或支队每年业务培训进行学习,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功底较弱, 标准制度不熟悉,经费开支范围不清楚,账目处理只会 “照葫芦画瓢”经常出现记账不及时、结账不平、错帐更正方法不正确等。有的财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只注重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 不注重对经费使用的分析和预测, 不能对领导的科学管财起到帮助作用, 存在“ 不会管”“、不善管”、“ 不敢管”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应有作用。三是财务人员不稳定, 出现断层现象。这些人员经常调整, 常常是今天培训明天走, 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四是基层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只重资金, 忽视对资产的认识和管理, 经费使用上没有长远规划, 没有对资产合理调配使用, 造成重复投资、重复浪费, 无法发挥经费的最佳效益。
2、财务人员敬业精神不强不愿管。一是部队上下级之间区分明显,有些财务人员对单位军政主管的错误做法不敢作出坚决的抵制存在为命侍从的现象。二是有些财务人员怕得罪人对一些损害战友个人利益的正确做法往往是不敢指出得过且过,工作中缩手缩脚失去了财务人员的作用。三是兼任人员本身还有其他日常工作要做,由于工作繁忙,不愿兼任财务工作,更不愿在提高财务素质上下功夫。
(三)财务制度不落实,坚持原则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章制度是调节和制约财务活动合法的准则。但是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好,不能很好的坚持原则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 经费使用的无序。究其原因: 一是职责不明确,单位经费开支不按职责分工,乱批条子,单位的经委会作用发挥得不好,规章制度或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有的基层单位人员变动频繁,成员增补未能及时跟上,经委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开展工作;有的经委会组织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不按规定组织查账和公布账目,对财务管理没有起到监督作用;有的经委会成员业务技能差,不知道如何审查账目和单据,不会开展正常工作;有的虽然开展工作,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使各种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造成各项经费管理不善,出现超支现象。二是一些单位领导“主管”意识强, 搞一人说了算, 领导凭个人意志办事, 不能民主理财, 计划和原则性差,经费开支随意性大。经费使用上也没有形成有序的制约机制,存在经费决策只凭经验而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不管经费使用上需要与否, 随意开支造成浪费现象时有出现。三是财务人员坚持原则差。由于财务人员不是委派的,财会人员认为基层单位小、经费少、自己人微言轻,而自己的“命运”又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从而说话办事“思前顾后”, 怕得罪领导影响自身前途,不敢坚持原则、制度,而是看上司“脸色”行事,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无效行为或浪费等现象不敢提出异议, 这就造成部分经费使用盲目和浪费。有的单位主官甚至对财会人员评价不是看工作实绩,而是看财会人员为自己办了多少“好事”,挫伤了财会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给基层财会人员执行规章制度带来了难度。
(四)没有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当前消防部队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经费供应都要进行统一的预算,没有了用来弥补经费缺口的财源。财务人员只有立足标准搞保障, 加强经费管理, 努力挖掘内部潜力, 才能提高经费的保障效益。但是, 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受高消费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勤俭节约观念淡薄,普遍存在嘴上喊穷,到处叫苦,花钱却大手大脚,重钱轻物,重要轻管的现象,对各项经费使用管理、计划监督不力,先花后算,只花不算,盲目开支等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把预算外经费看成是不受财务标准制度和财经纪律约束的“自由经费”,导致各项经费开支口子较大,账务管理混乱。对公用物资等,只讲使用,不讲管理,没有登记造册,专人保管,致使公用物资浪费丢失、损坏外流等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位的利益。有些财务人员的思想却没有跟上来,认为反正是公家的钱, 经费用完领导会去争取,要不是自家过日子何必那么认真呢, 在财务工作持消极态度, 主人翁的心态不高的思想普遍存在, “标准加管理”的经费保障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五)上级业务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一是供管脱节。上级业务部门只供经费,不重视抓管理、抓指导、抓落实,供管脱节。二是监督检查不到位。由于忙于日常事务,对基层经费管理掌握不深不细,对中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考评只是听汇报、看数据、凭印象,监督检查考评流于形式,不能落实到实处。
二、解决对策
(一)做好预算,优化经费。每一个单位要想资金能够运转正常,做财政预算是必备的功课,经费的使用绝对要避免突击花钱,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要有相应的预算,一 般是照顾重点,兼顾一般,平衡收支是最终目的,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做好财务把关,该花的钱一份不少,不该花的钱坚决不同意支出,也就是说要把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1.吸引更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建立会计委派制度。我们的因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本单位的正常运转与健康。在挑选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拔专业知识过硬,尤其是财务知识有较高水准的人才,提升本部门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就是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投人到财务工作当中。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始终, 对经费的运行起着记录、反映、监督、预测、决策等重要职能作用。实行会计外包制度,在进行资金核算等重要业务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经费的记录,监督,预算等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有效遏制了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
2.推行高效的集中结算中心制度,取消基层大队独立核算。集中结算的好处就是专业化水平高,效率高,便于管理设立以大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逐级进行报账。
3.增加决策人的数量。一般来说,资金的使用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领导的随意,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在动用资金的时候要开具发票,开具发票的时候需要同时几个单位领导的同时签字才可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审会签,主要的领导人都知道此项资金的用处也就保证了资金的使用的合法性和公开性。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经费报批手续。各项经费开支,必须以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各级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制度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预算经费的分配上,要按照“先收后支、先急后缓、留有余地”的原则,实行计划控制、综合平衡,对经费开支进行量化管理,包干使用,节余留用,超支冻结,对业务经费和机动费、特支费等都要规定出相应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在制度控制上,要实行经费结算单签批制度,严格做到年初有预算,月初有计划,每半年进行财务分析,有书面分析报告,有综合平衡。在经费使用上,做到党委当家、集体理财,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一支笔”签字制度,实行财务公开、透明,做到事办到明处,钱花在明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各单位对经费审批手续、借款手续、经费支出报销手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自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购物登记本》,结合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钱变物后的监督管理,切实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实行供管结合,同时对往来款项要及时进行清理结算,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
(四)、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法纪,巩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审计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定期会审制度,定期进行账目普查,使财务内部监控制度得到落实。监督中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项目的大项开支事前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和事前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问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收支与安全等方面更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单位资金被侵占、挪用、虚报、冒领等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宏观调控,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把整个经济活动置于严格、全面、有效的监督之中,使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法纪,巩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审计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定期会审制度,定期进行账目普查,使财务内部监控制度得到落实。监督中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项目的大项开支事前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和事前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问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收支与安全等方面更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单位资金被侵占、挪用、虚报、冒领等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宏观调控,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把整个经济活动置于严格、全面、有效的监督之中,使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健全以消防部队内部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控制度
1.推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推行支队级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 在支队机关设置财务核算中心, 对支队、大队以及中队等财务结算进行统一管理, 大队级以下单位采取逐级报帐制度, 大队级单位设置报帐员不再另设会计。通过实行支队级单位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制度,统一招收专业的会计人员。解决了大队级单位财务管理能力薄弱, 与支队级单位财务衔接也不够紧密的问题, 加强了原始票据审核,规范了经费开支程序, 有效遏制各种不合理开支、超前消费、突击发福利等现象。
2.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加大再监督力度。一是组织独立或是相对独立。从理顺关系,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树立审计部门在消防部队中的权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直接隶属各级党委,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这符合审计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的自身要求。二是经济独立。审计机构的业务费用不受同级制约,开支直接纳入上级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三是业务独立。审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评估监督业务,同级党委、领导没有干涉权。通过建立独立审计监督制度,可以更好地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行使有效监督,以及时通报和追究财经违纪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能在确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同时,促进消防部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积极推行军政主官“ 联审会签”制度。“ 联合会签”制度就是经费开支要经单位党委讨论, 集体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的一项经费管理制度。实行“ 联审会签”制在经费管理上能起到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 是党委(支部)领导下的“ 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的必要补充, 是开支经费合法性、和规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充分发挥经费的管理效益和使用经费的拾遗补漏。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提高经费的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益是我们经费管理的目的, 实行“ 联审会签”制度, 是集多人才智,对管理经费, 使经费支出渠道更加合理科学, 达到互补作用,使经费的流向流量更臻完善;有利于经费管理中的民主和财务公开。实行“ 联审会签”制, 实际体现了经费管理中的民主性、合法性, 增强了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和领导的责任感, 体现了经济民主。
3.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加大再监督力度。一是组织独立或是相对独立。从理顺关系, 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树立审计部门在消防部队中的权威,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 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 直接隶属各级党委, 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 实行垂直管理, 这符合审计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的自身要求。二是经济独立。审计机构的业务费用不受同级制约, 开支直接纳入上级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三是业务独立。审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评估监督业务, 同级党委、领导没有干涉权。通过建立独立审计监督制度, 可以更好地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行使有效监督, 以及时通报和追究财经违纪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能在确保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同时, 促进消防部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5.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多一分公开就少一分失误, 多一分透明就增一分制约, 因此我们在财务管理中要不断拓宽财务监督渠道, 除了党委、财务、审计监督外, 也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官兵比较敏感、群众比较关注的经费事项, 要坚持公开透明, 对经费的来源、用途、投向投量、请领条件、使用情况等, 根据经费涉及的层面, 利用党委扩大会、干部大会、办公会、党委会等时机进行通报, 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 赋予官兵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公开求公正保廉政。同时可以设立“ 举报箱”“、监督电话”等反映渠道, 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营造群众便于监督、敢于监督、乐于监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