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远近期疗效观察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远近期疗效观
察
摘要:目的 研究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药与肌肉注射药物临床治疗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对比疗效。方法 病例选择为2012年7月~2014年6月于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未破裂的82例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39例。实验组实施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射甲氨蝶呤的治疗方式,并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臀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并口服米非司酮,用药剂量均相同。对治疗前1d,治疗后3d、7d、14d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愈38例,治愈率为88.37%,对照组治愈32例,治愈率为82.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宫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注药治疗输卵管妊娠与肌肉注射药物相比可达到更好的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输卵管;插管注药;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妊娠是一种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占与妊娠相关孕妇死亡病例的10%左右[1]。臀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MIX)与口服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输卵管妊娠虽可以杀死胚胎组织,但存在显效慢、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可能造成再次异位妊娠等弊端[2]。本研究采用输卵管插管注药的治疗方式,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为2012年7月~2014年6月于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未破裂的82例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输卵管妊娠时间、是否为第一次怀孕,有无流产经历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1.2.1采集标本 于早上7:00采集静脉血3ml,在室温下静置60min,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在-20℃条件下保存。
1.2.2治疗方法 实验组(43例)实施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射甲氨蝶呤(Ebewe Pharma Ges.m.b.H.Nfg.KG,生产批号H20080251,规格:5ml:0.5g)50mg/次,1次/d。联合口服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65,规格:每片含米非司酮30mg与双炔失碳酯5mg)50mg/次,2次/d。对照组(39例)肌注甲氨蝶呤50mg/次,1次/d。联合口服米非司酮50mg/次,2次/d。在治疗前1d与治疗后的第3d、第7d、第14d对用药疗效进行测定。测定指标:血β-HCG、肝肾功能、阴道超声、血常规,并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2.3宫腔镜下操作 选用顶头圆钝型医用塑料导管,外径1.4mm,内径0.8mm。选用5%葡萄糖溶液为膨宫液,流量限制在400ml/min以下,膨宫压控制在100~150mmHg。B超下,找到患侧输卵管开口,插入导管深1~1.5mm,缓慢经导管注入稀释亚甲蓝溶液少许,若导管正确插入输卵管则无反流。而后缓慢注入甲氨蝶呤注射液50mg,推注生理盐水1ml并停留5min取出仪器后,应立即将双腔导管置入宫腔并注入气体或生理盐水压迫腔壁防止药液外流。24h后取出双腔导管并观测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录入、处理数据。数据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h实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43例),治愈者38例(含7例重复用药),治愈率为88.37%。5例未治愈者,其中3例输卵管妊娠流产,2例输卵管破裂。对照组(39例),治愈者32例(含6例重复用药),治愈率为82.05%。7例未治愈者,其中5例输卵管妊娠流产,2例输卵管破裂。治愈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血β-HCG及包块变化比较 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3d血β-HCG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血β-HCG值在治疗后3d和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宫旁包块最大直径,在治疗后7d、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程度比较 实验组(43例)有胃肠道反应的为3例,对照组(39例)为9例,发生口腔溃疡实验组为0例,对照组为2例,肝功能损害者实验组为0例,对照组为1例,体温高于38℃的患者,实验组为0例,对照组为2例。
2.4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生殖功能随访比较 实验组治愈者(38例)中17例治疗侧输卵管通畅,17例输卵管通而不畅,4例患者输卵管不通。对于17例输卵管通畅性不佳的患者进行插管注液1~6次后,16例恢复通畅。实验组恢复率为86.84%。对照组治愈者(32例)中10例治疗侧输卵管通畅,17例输卵管通而不畅,5例患者输卵管不通。对于17例输卵管通畅性不佳的患者进行插管注液1~6次后,14例恢复通畅。实验组恢复率为75%。两组患者恢复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作为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的输卵管妊娠是导致孕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输卵管妊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伴随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血β-HCG水平测定、孕酮水平测定的应用,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异位妊娠的早期就可以确诊并接受保守治疗[4]。据相关报道[5],在异位妊娠早期采用腹腔镜结合药物治疗可以保留输卵管的供能,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很重要。
甲氨蝶呤(MTX)是一种以抗代谢为主的肿瘤药物,对于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高亲和力,可以阻止二氢叶酸向四氢叶酸的转化,从而抑制妊娠时滋养层细胞的繁殖[6]。米非司酮是强抗孕激素,对受孕各期的妊娠均有引产作用[7]。两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有学者报道[8],臀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MIX)与口服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输卵管妊娠虽可以杀死胚胎组织,但存在显效慢、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可能造成再次异位妊娠等弊端。本实验中,采用输卵管插管注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成功率为88.37%,而采用肌肉为主要方式治疗的成功率仅为8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关于生殖能力的随访调查,实验组治疗后输卵管功能恢复率为86.84%,而对照组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肌肉注射相比,病灶给药可使疗程缩短并达到更好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宫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注药治疗输卵管妊娠与肌肉注射药物相比可达到更好的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振兴,林萍,乔杰.预防性应用MTX在腹腔镜保守性治疗异位妊娠中的作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2,5(3):47-50.[2]王海英,闻安民,姚书忠,等.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后再次妊娠的时机探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27(1):104-106.[3]黄慈芳,黄而弘.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36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4,3(6):641-644.[4]高玉民,张新艳.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11,30(2):76-79.[5]高郁森,李志凌.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J].中国内镜杂志,2013,5(5):36-39.[6]李玉虹,张魁.甲氨蝶呤局部注射在未育妇女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0(6):32-35.[7]彭颗红,薛敏.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15(3):43-46.[8]熊娜群.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胚术中局部注射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5):560-563.编辑/申磊
第二篇: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60例临床分析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120 例不孕不育患者(年龄≤40岁)。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采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卵管通液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以输卵管近端梗阻、输卵管扭曲的复通率较高), 优于对照组的68.3%, P<0.05。术后随访4个月~2年, 治疗组成功受孕率46.7%高于对照组28.3%, 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对阻塞输卵管具有良好的疏通效果, 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成功受孕率高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不孕不育;有效性;安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何使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这类患者尽快解除病患提高受孕率, 是妇科医师亟需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本项目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120 例不孕不育患者(年龄≤40岁), 旨在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的疗效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120 例不孕不育患者(年龄≤40岁), 均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年龄20~40岁,平均(28.2±3.7)岁;孕龄1~19年,平均(5.4±2.1)年。同居均未避孕2年以上, 配偶精液常规化验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原发性不孕25例, 继发性不孕95例。排除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的不孕症。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选取病例取阿托品0.5 mg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解痉, 在B超监视下, 通过观察盆腔积液情况了解输卵管通畅程度, 以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彭宫介质, 宫腔镜与导管沿子宫腔方向置入, 在宫腔镜直视下找到输卵管口, 将外径1.4~1.6 mm医用朔料导管插入输卵管口2~3 mm, 在宫腔镜下实施输卵管通液操作。将内含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2 ml的生理盐水10 ml注入每侧输卵管。约4~5 ml患者下腹胀痛、且有阻力, 注射需暂停, 待好转后再行加压注射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输卵管通液术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均于下次月经干净后3~7 d行输卵管造影术。两组术后均取抗生素酌情应用, 以预防感染;术后2周禁性生活和盆溶, 观察阻塞输卵管复通情况。评定标准:①显效:输卵管阻塞消失, 通液治疗无阻力, 液体无溢出。②有效:无输卵管严重阻塞, 存有狭窄, 通液治疗有一定阻力, 有少量液体溢出。③无效:输卵管严重阻塞, 通液治疗存在较大阻力, 液体大量溢出。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随访记录患者的妊娠情况及分娩结果。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各类型不孕症术后输卵管复通率比较本组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患者共60例, 术后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显示输卵管阻塞复通31例, 复通率为51.7%。其中, 输卵管近端梗阻、输卵管扭曲的复通率高于输卵管不孕症、输卵管伞端病变的复通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受孕情况术后随访4个月~2年。治疗组成功受孕28例, 受孕率46.7%, 最早于术后4个月受孕, 最迟于术后16个月受孕, 其中有2例(7.1%)发生输卵管妊娠;对照组成功受孕17例, 受孕率28.3%, 最早于术后4个月受孕, 最迟于术后24个月受孕, 其中有3例(17.6%)发生输卵管妊娠。治疗组术后受孕率高于对照组, χ2=4.003, P=0.0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日益升高的不孕症发生率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并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其中由输卵管疾病所致的女性不孕(即输卵管性不孕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约占女性不孕症的25%~50%, 且发病有逐年升高趋势[2, 3]。患者主诉不同程度的下腹隐痛、分析不孕不育的危险因素, 早期发现, 早期诊治, 针对病因、诱因进行有效的治疗和调节, 是减少不孕症发病、提高患者受孕率的关键[4]。
传统多采用输液法复通输卵管, 即用美蓝液或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生理盐水注入输卵管, 根据静注药液阻力大小和液体溢出情况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情况。但过程中, 由于输卵管获得的压力较小, 药液较难有效注入, 导致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受孕率较低。近年来,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不孕症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后受孕率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 应用宫腔镜可在直视下直接观察到输卵管的形态, 确定病变阻塞情况, 同时药液内含利多卡因可减少输卵管痉挛所致假梗阻现象, 能明确的分侧检查输卵管通畅度[5]。因不需开腹手术, 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阻塞输卵管复通率高等优点。结合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以输卵管近端梗阻、输卵管扭曲的复通率较高), 优于对照组的68.3%, P<0.05。说明宫腔镜在治疗不孕症中的有效性。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本研究分析表明, 通过宫腔镜可及早明确患者不孕的原因, 从而缩短诊疗周期, 同时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 提高受孕率。结合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2年, 治疗组成功受孕率46.7%高于对照组28.3%, P<0.05。说明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可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受孕率。需要指出的是, 宫腔镜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已被证实。综上所述,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对阻塞输卵管具有良好的疏通效果, 因其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成功受孕率高、可在门诊操作节约诊治时间及医疗费用等优点, 是治疗不孕不育的安全、有效、经济方法,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120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 2011, 32(12): 1588-1590.[2] 陈正云, 林俊.宫腔镜在不孕不育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 39(5): 460-462.[3] 王家会, 杨琴.宫腔镜诊治妇产科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探析.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36): 197.[4] 董燕群.宫腔镜诊治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18): 45-46.[5]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609.[收稿日期: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