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

时间:2019-05-14 10: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

第一篇: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

附件

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保我市试点目标和任务完成,根据《上饶市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饶府厅字〔2016〕122)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市各医疗保险局(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承办的商业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承办机构)、护理服务机构、参保单位及个人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程与依据《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的相关标准、办法等保持一致,并共同作为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制度体系。

第二章 参保缴费

第四条

参保范围。试点辖区内,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均须同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铺开后,参保范围覆盖全市全体城乡居民。

第五条

资金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筹集按照《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饶府厅字〔2016〕122号)

文件规定执行。2017年为每人每年100元,在未出台新的标准之前,以后年度按此标准执行。今后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以及基金收支情况,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第六条

缴费办法。参保人员全额缴纳保费后方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个人不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2年内不得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相关待遇。其缴费按照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渠道分类征缴:

(一)财政供给的机关事业单位、关闭破产改制及困难企业单位,由财政部门统一按照每人每年60元(含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各30元)的标准划转,其余个人缴纳部分40元从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如个人账户不足或无个人账户的,由本人现金缴纳;

(二)非当地财政供给单位,由财政部门统一按照每人每年30元(医保基金部分)的标准划转,单位缴部分由各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按照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托收,其余个人缴纳部分40元从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如个人账户不足或无个人账户的,由本人现金缴纳;

(三)无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每人每年缴纳70元,由各经办机构先从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如个人账户不足或无个人账户的,由本人现金缴纳,其余30元(医保基金部分)由财政部门统一划转。

第七条

资金划转。各县(市、区)经办机构于每年3月底— 2 —

前将筹集资金(含个人缴费、基本医保基金划转、彩票公益金划转或财政补助)转入市医保局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专户。市医保局每年分三次划转给承办机构。当年有结余的,各承办机构于次年3月份底前将结余基金转回市医保局基金专户。

第三章 失能等级鉴定

第八条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鉴定是指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因年老、失智、疾病、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经过不少于6个月的治疗、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人员通过评估评审,对其身体情况及自主生活功能损失程度作出的鉴定。

第九条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暂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根据现有制度“保障基本”的原则,我市暂将重度失能失智(统称重度失能)人员列为保障对象。

第十条

有护理服务需求的参保人员须经失能等级鉴定的申请、受理、评估、评审、公示等程序,并被鉴定为重度失能等级的方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申请。由申请人或其代理人提供以下材料向所在统筹区承办机构提出鉴定申请:

(一)长期护理保险鉴定申请表;

(二)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完整病历和诊断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属意外事故或残疾的须提供相关证明原件材料及复

印件;

(四)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复印件及与代理人的关系证明。

第十二条

受理。承办机构对参保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符合性初审,对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予以退回,并一次性告知重新提供,对明显不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予以退回申请,并做好解释工作。

第十三条

不予受理

(一)未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

(二)患病未满6个月或病情不稳定的;

(三)经查实申请人(代理人、监护人)在前次申请评估时存在虚报、谎报情况并未满2年的。

第十四条

评估

(一)承办机构对申请材料受理通过并初步判断基本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应组织评估人员(不少于两人)进行上门评估。评估人员应按照“客观事实描述”的原则进行公平、公正评估调查;

(二)评估人员现场评估时须有评估对象的协助评估人员(代理人、监护人或护理机构相关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可进行,如果评估对象无故不配合评估时,评估人员可向上级部门报告后作出调整处理;对胁迫、恐吓评估人员的、严重干扰评估结果的作无效评估处理,2年内不再受理其评估申请;

(三)各承办机构将上门评估填写完成的《上饶市长期护理统一需求评估调查表》报送至市医保局,由市医保局组织质量控制人员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的,由县(市、区)承办机构重新评估调查;审核通过的,统一由市医保局录入失能评估审核系统,生成失能等级鉴定报告;

(四)评估人员须对每位评估对象出具初审意见报告书。本报告书连同系统生成的失能等级鉴定结果一并作为该评估对象失能鉴定的评审依据;

(五)对居住在市内县外的申请人员,各承办机构可委托评估对象居住地承办机构进行上门评估;对居住在本市以外的参保人员,不接受其评估申请,待其回到参保地后再予以受理评估。

第十五条

评审。各经办机构组织相关鉴定专家或第三方(司法鉴定中心、评估中心等)鉴定专家(不少于3人,单数)对初审意见报告书和系统鉴定结果进行集体评审。对报告书和系统鉴定结果一致的,报市长护办备案后统一公示;对报告书和系统鉴定结果不一致的,由承办机构再次组织评估人员(评估人员另选)上门评估,二次评估后经评审仍不一致的,报市长护办组织市级鉴定专家(不少于5人,单数)进行最终评审。

第十六条

公示。由市长护办统一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各县(市、区)负责本辖区内申请人长期居住所在社区(或养老院、敬老院)进行公示,为期7天。

第十七条

争议裁定。申请人(代理人)或其他参保人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在公示期内向市医保局长护办提出申诉。市长护办接到申诉后7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应县(市、区)专家和市级专家进行评估、复议、裁定。

第四章 护理服务需求申请和管理

第十八条

鉴定为重度失能人员可根据本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向承办机构申请护理服务。我市长期护理服务方式共分三种:居家护理小额补贴、居家上门护理、机构护理。护理服务方式原则上一年申请一次。

第十九条

申请流程:

1、重度失能人员由其本人或代理人填写《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待遇申请表》;

2、各县(市、区)经办机构和承办机构初审;

3、市医疗保险局审批备案。重度失能人员停止、变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方式,应及时告知承办部门,并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享受居家护理小额补贴的重度失能人员需要其他护理方式的,可向承办机构提出申请,由承办机构按照支付标准提供服务,费用由失能人员家庭承担。失能人员因病情需住院治疗的,可继续享受居家护理小额补贴待遇。

第二十一条

享受居家上门护理、机构内护理的,不可享受居家护理小额补贴。享受护理服务的失能人员因病情需住院治疗的,其住院期间不再享受长期护理服务待遇。

第二十二条

享受机构内护理的须持社会保障卡(身份证)办理入住手续。定点护理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和待遇标准,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算。

第二十三条

长护待遇按自然年度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执行连续缴费政策,中断缴费的须补齐欠缴费用,待审批通过后,以新参保身份于次月开始享受待遇。

第五章 失能人员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不接受参保人在审批未通过、无新近期住院诊疗信息、病情及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变化的的情况下反复申报。审批未通过的,原则上6个月内不接受申请,如要申请,其评估费用由失能人员家庭全额承担。

第二十五条

对参保人进行现场评估时,参保人及家属应该予以配合检查,并据实提供相关材料配合调查说明失能状况,对故意隐瞒、扩大、虚报失能情况的,一经发现作未通过处理。

第二十六条

定期开展对居家待遇享受人员的稽核调查,通过上门核实、邻里走访、照护机构(或医疗机构)核实等方式,了解失能人员情况。

第二十七条

失能人员在失能状况发生变化后,本人或家属要主动联系承办机构,承办机构接受重新审定失能状态及保险待遇核定。

第二十八条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定期评估机制。承办机构对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失能人员进行年度复审,对年审未通过的,停止支付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第六章 护理服务机构管理

第二十九条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质,能开展长期护理服务,经评估后与辖区内商业保险公司签订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协议(以下简称“服务协议”)的专业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

第三十条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准入由各县(市、区)经办机构或第三方评估审核并报市医保局备案。具体经办由承办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申请受理、服务签约、日常管理、费用结算和年度考核等工作,年度考核工作由承办机构完成。

第三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服务机构,可向承办机构提出申请:

(一)遵守国家有关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养老服务和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有健全和完善的护理服务管理制度;

(二)专业护理服务机构需具备相关部门颁发的经营范围许可证、专业护理服务能力和本市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执业— 8 —

标准;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执业标准

(三)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应与护理服务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

(四)聘用或雇用的护理服务人员应符合行业规范,人员数量应与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相匹配,符合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对人员配置的要求;

(五)严格执行本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与长期护理保险管理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六)配备符合本市长期护理保险联网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有相应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第三十二条

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人员,必须参加我市长期护理保险上岗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持证人员。护理服务人员配置应符合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所属行业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申报材料。专业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申请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时,应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申请表;

(二)营利性机构须提供营业执照、执业许可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三)非营利性机构须提供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

(四)其他补充材料。第三十四条

服务签约

(一)提出申请的专业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书面材料交所在地承办机构。如提交的书面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承办机构应通知其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逾期不补的视为撤回申请;

(二)承办机构应自收申请机构提交申请材料15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评估,并将初评结果及相关材料报送各县(市、区)医保局;

(三)各县(市、区)医保局应在收到报送材料后组织开展准入审核工作,各县(市、区)审核通过后上报市医保局备案;

(四)承办机构在平等沟通、协商谈判的基础上,选择服务质量好、价格合理、管理规范的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第三十五条

市医保局应定期在网上向社会公布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名单,并向省厅、省社保中心报备。

第三十六条

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拆分、合并或机构性质、执业(经营)地址、核定护理床位数等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变更的,应自批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携带有关批准文件及本规程规定的有关资料,重新提出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申请。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不按时办理以上手续的,承办机构应终止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协议。

第三十七条

服务协议内容。各承办机构应与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签订包括长护险服务人群、服务价格、服务形式、服务内涵、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估、服务计划制定、服务费用结算等内容的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协议有效期一般为二年。

第三十八条

履行服务协议。各承办机构和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应严格遵循服务协议,对违反服务协议约定的,由各经办机构按照服务协议追究违约方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服务协议续签。服务协议期满前,各承办机构应对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履行服务协议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与其续签服务协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不予续签。

第四十条

监督检查。各承办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对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执行长护险政策法规、履行服务协议情况以及各项监管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应如实提供监督检查所需的相关材料。

第四十一条

费用结算。各承办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与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结算相关费用,对不符合规定的费用不予支付。

第四十二条

责任处理。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各经办机构责令其改正,追回相关费用;情节严重的,暂停其1至6个月结算直至终止服务协议;涉及其他行政部门

职责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核验长护险待遇证或发现冒用、伪造、变造、失效的长期护理保险待遇证,仍为其提供服务的;

(二)为参保人员制定不合理的服务计划,诱导参保人选择或者提供不必要的服务、虚构服务的;

(三)违反长护险有关规定,将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以外费用纳入结算的;

(四)通过向参保人员重复收取、分解收取、超标准收取或者自定标准收取费用的;

(五)以伪造或者变造的护理记录、病史记录、处方、帐目、医药费用单据的;

(六)未按照长期护理保险标准支付的;

(七)定点申请未通过、私自联网结算的;

(八)采取其他方式损害长护险基金的。

第四十三条

被终止服务协议的服务机构,两年内不接受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申请。

第四十四条

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相关科室或者工作人员违反长护规定的,由各经办机构根据其违规性质可采取:责成其做出书面检讨、处以2至5倍的经济处罚、停止其护理服务资格等惩罚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经办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协议管理。市医保局统一与中标的商业保险公司分别签订承办服务协议,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协议的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支付标准和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保密措施、违约责任以及其他条款。

第四十六条

市医保局长期护理办公室负责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并承担下列职责:

(一)做好市本级的长护险参保登记、基金征缴以及组织协调市本级承办机构的待遇支付、结算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组建全市鉴定专家库;

(三)组织实施本级失能鉴定和全市评估审核、系统录入、鉴定公示工作;

(四)指导、监督、检查县(市、区)各项长护工作和全市报表汇总工作;

(五)组织全市长期护理保险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

(六)组织专家对县级鉴定复核结论有异议的进行鉴定复议和终审裁定;

(七)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失能鉴定、护理服务需求、经办管理、基金运行分析座谈会,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试点疑难问

题;

(八)负责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及相关课题的探索、交流、汇总工作,定期将试点情况上报省社保中心、省人社厅、人社部长期护理办公室;

(九)负责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护理人员、经办人员、信息系统等培训工作;

(十)承担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七条

各经办机构应成立负责长期护理保险职能的科(股)室,负责本辖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日常工作并承担下列职责:

(一)做好辖区内长护险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管理工作和报表报送工作;

(二)组织协调本辖区承办机构的失能鉴定工作,包括申报受理、材料审核、上门评估、失能人员(邻里)调查等;

(三)负责与承办机构的沟通协调、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

(四)对举报投诉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并组织对有异议的鉴定结论进行鉴定复核;

(五)负责做好辖区内重度失能人员的健康档案工作;

(六)做好辖区内有关长护险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

(七)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八条

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服务、经办和监— 14 —

督等所有工作和流程纳入到长护信息系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做到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服务规范、基金可控。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规程由上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规程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

抄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各县(市、区)医疗保险局、各有关商业保险公司

上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7年7月20日印发

第二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上)

2016-08-04 摘要: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失能、失智老人规模迅速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主要应对策略,意义重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必要性可行性、需求影响因素、在介绍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的政策选择三大方面。本文在回顾国内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视角、制度价值、制度选择及操作建议等方面,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选择,研究局限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念界定

(一)长期护理

针对长期护理,各国学者和法律法规给予了很多不同称谓,如“长期照护”、“长期看护”、“长期护理”、“长期照顾”、“看护护理”、“长期健康护理”、“长期介护”、“长期照料”、“长期养护”、“养老护理”等,对长期护理的概念界定因研究视角、各国制度特征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一般可从“长期”和“护理”两方面来界定其内涵。

对于“长期”,主要观点是对护理延续时间的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至少为6个月(陈杰,2005),有的学者认为90天(Manton,2006),也有的学者认为长期护理的时间没有明确时限(Cha,2003)。另一种观点则将“长期”概念设置了前提,例如江苏省南通市2016年实施的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将“经过6个月以上治疗,生活仍不能自理”作为享受基本照护的条件,这一界定方式与商业健康险中设置的观察期类似。

我们认为,由于未来发展情况的不确定性,长期护理的持续时间没有明确时限。由年老引发的身体机能萎缩、失智等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一般不可逆,未来终止护理的可能性较低;由疾病和伤残引发的身体机能受损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身体机能可能重新恢复从而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未来终止护理的可能性较高。从长期护理制度操作性角度考虑,需要定期(例如1个月、3个月或6个月)对护理对象进行观察。

“护理”主要包括护理对象、护理内容两个方面。关于护理对象,各国学者表述存在差异,但一般采用通行的判断失能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中,护理对象有1~2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轻度失能”,有3~4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中度失能”,有5~6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重度失能”。

护理内容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

我们认为,长期护理对象为失能、失智从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目的是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人格尊严及帮助其恢复生理机能。但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护理目的不同,日常生活护理的目的是提高被护理者生活质量,医疗护理的目的是治愈疾病或保全患者生命。二是服务供给者的资质要求不同,日常生活护理既可由家庭成员等提供非正规照顾,也可由专业机构提供正规照顾,而医疗护理则由医疗机构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三是护理资金来源不同,日常生活护理资金主要来源于被护理对象的养老金、家庭成员收入,医疗护理资金则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

综上,本文将长期护理界定为针对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的失能人群,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人格尊严及恢复生理机能,由专业或非专业护理者提供的生活或医疗护理等支持性服务。

(二)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障 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障都是为了解决长期护理所需资金而形成的制度安排,从概念的从属性质看,长期护理保险属于长期护理保障中的一种,长期护理保障不仅包括保险保障,也包括国家或地区公共财政提供的补贴保障(一般称为福利政策)、个人和家庭收入保障、社会捐助等。

由于涉及政策选择,我们有必要在长期护理保障框架下,厘清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护理财政补贴的异同。从共同点看,保险和财政补贴均属于经济分配关系,其中,社会保险和财政补贴均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具有强制性。

从不同点看,第一,权利义务不同。保险以契约为基础,具有契约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商业保险)或非对称性(社会保险)特征,参保人有交纳保费的权利及享受保险保障的权利;财政补贴是政府为实现特定政治经济目标,而对特定群体给予的补贴,具有单向性,接受补贴者无权提出获得补贴的主张。第二,资金来源不同。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具有风险分担机制,由政府、企业和参保人三方承担或由政府、参保人承担(社会保险),或者仅由参保人承担(商业保险),其中,社会保险中的政府承担部分,属于财政补贴;财政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第三,给付对象不同。保险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利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风险共担机制为长期护理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种类型,保险给付给所有出险的参保人,因此,保障范围可扩大至全社会所有人群;财政补贴则指针对特定人群,例如低收入家庭、高龄老年人等。第四,给付额度及给付服务稳定性不同。保险以事先约定的条件给付,具有稳定性特征,同时由于存在契约特征,可对给付服务质量进行稳定的管控;财政补贴由于受到财政收入、政策关注重点变化的影响,补贴数量及形式均会随时变动,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同时由于权利义务的单向性,给付服务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除个人和家庭收入保障、社会捐助外,长期护理保障主要包括长期护理保险、财政专项补贴两个方面,由于权利义务、资金来源、给付对象、给付额度及给付服务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要优于财政专项补贴制度。

2.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对象是失能或半失能人群、具有长期性,补贴其居家或机构照护费用;医疗保险的给付对象针对患有疾病有医疗需求的人群、期限可长可短,补贴其医疗费用;养老保险的给付对象是退休或达到领取年龄人群,补贴其正常生活费用,三者在给付对象、内容上存在交叉。

3.本文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

戴卫东(2012)从社会保险角度,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以社会化筹资的方式,对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进行分担给付。这一界定限于社会保险范围,且仅考虑了疾病和伤残因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引发的生活护理需求,未将年老作为影响因素纳入考察范围,此外,这一定义仅考虑到日常生活护理,未考虑医疗护理。

从定义内涵的稳定性及外延的延展性要求看,一般采用美国人寿管理协会(LOMA)的定义——长期护理保单是为那些由于年老或严重疾病或意外伤害的影响需在家或护理机构得到稳定护理的被保险人支付的医疗及其他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

我们认为,长期护理分为长期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护理,长期护理保险也可相应区分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和长期生活护理保险,其中,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也属于医疗保险的范畴。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在给付对象、给付原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一方面,很难区分引发长期护理需求的原因是年老导致的生理机能萎缩,还是老年慢性病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面,因老年慢性病引发的生活不能自理在长期护理人群中占比相对较大,美国健康保险学会直接将引发长期护理的原因归结为“慢性疾病”,另外,长期医疗护理的同时也需要长期生活护理。因此,在定义和制度设计时,均不应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医疗保险中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划入长期护理保险的范畴。

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种类型,后者具有强制性,由于目前两种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均在实践中存在,各国差异主要表现在二者所占比重存在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概念界定时,没有必要全部剔除商业保险的性质。综上所述,本文借鉴美国人寿管理协会(LOMA)的定义,结合上文对长期护理的界定,将长期护理保险界定为:针对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的失能人群,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人格尊严及恢复生理机能,对由专业或非专业护理者提供的稳定的生活或医疗护理等支持性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

二、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内容

从以往文献来看,目前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这一点学术界意见较为一致,研究范式以规范研究为主;二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一般为经济、健康状况等,主要逻辑是健康状况影响长期护理需求,经济财务状况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研究范式以实证研究为主;三是介绍国外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选择及操作建议。

(一)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从学术文献看,国内研究者就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已经达成一致。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失能、失智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并呈快速上升的势头,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有关长期护理费用尤其是生活护理费用却未涵盖在内,老年人养老金收入难以承担长期护理带来的长期巨额费用支出,为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应对这一挑战。文献认为,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多方筹资机制,整合现有医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及民营医院或养老院等医养资源,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可行性。

(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侧重于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实证分析为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一是老龄化程度,老龄化程度越高,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越强(王维等,2011)。二是老年人健康和预期状况,赵娜等(2015)发现人们对长期护理发生概率的认知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王维等(2011)发现预期寿命、疾病谱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得到了多数学者的实证支持(荆涛等,2014;曹信邦等,2014)。三是财务经济状况,多数学者实证支持了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能够正向促进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判断(荆涛,2014;曹信邦等,2014),荆涛等(2011)发现社会保障的覆盖程度也对促进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正向影响。四是长期护理费用支出情况。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2倍以上(景跃军等,2014),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接受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平均每月护理费用约为2000元(王新军等,2014)。五是家庭结构及其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家庭成员能够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越多,人们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越低(赵娜等,2014;王维等,2011),荆涛等(2014)发现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对长期护理保险有显著影响,汤文巍(2005)的研究也支持了家庭结构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判断。六是正式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情况,汤文巍(2005)发现长期护理机构的可获得性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曹信邦等(2014)发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对参保意愿有重要影响,居住在养老机构附近的老年人更愿意参保。

国外的研究更多侧重某单一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较少涉及所有影响因子的全面分析,如Lakdawalla等(2002)研究家庭成员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时,将长期护理提供者分为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两类。当人均寿命延长,婚姻保持更持久时,由配偶提供的非正式护理会减少对专业长期护理的需求,进而降低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选择及操作建议

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介绍长期护理保障的模式:一是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二是社会保险模式,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三是福利政策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瑞典为代表。

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选择,相关研究主要比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较少与福利政策进行比较,仅吕国营等(2014)认为保险模式意味着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且借鉴与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相近的德国经验,认为我国应采用保险模式而不是福利模式。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社会保险模式,大多数文献持这一观点(孙洁,2016;吕国营、韩丽,2014;荆涛、谢远涛,2014;朱铭来、贾清显,2009;戴卫东,2012),认为社会保险模式可解决商业保险覆盖率低、价格高和逆选择等问题;二是商业保险模式,少数研究持这一观点(胡宏伟等,2015;王新军等,2014),认为社会保险会给企业和政府带来更大压力。

关于社会保险模式下建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操作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我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实现路径。鉴于我国城乡之间、职工与居民之间存在的独特的二元结构以及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现状,尚无学者提出直接建立独立的全面覆盖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主流观点认为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例如,先城市、后农村(戴卫东,2015),目前先建立面向城镇职工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孙洁,2015);在我国目前社保体系中,扩展基本医保责任,将护理责任纳入基本医保制度框架(丁继红,2015;唐金成,2015;吕国营等,2014);通过划拨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方式,针对城镇职工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孙洁,2015);荆涛(2014)提出“三步走”战略,先商业保险模式,再针对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险模式,最后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险模式;曹信邦(2015)提出“两步走”战略,先在基本医保框架下实施医疗护理保险,再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立法先行与试点先行。大部分学者主张立法先行(丁继红,2015;赵曼等,2015),理由是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戴卫东(2015)提出,借鉴国际经验,遵循我国制度建设的管理,试点先行是可行的选择。2016年3月17日,我国正式发布“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确立了“试点先行”原则。三是提升医养融合水平,保障长期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多数研究者提出要提升我国医养融合水平,改变医养服务保障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服务机构资源供需错位的状态,雷鹏等(2016)认为,不能将医养融合的具体实现形式简单等同于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通过扩张自身专业边界范围实现服务交叉渗透,如鼓励养老机构内部开设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内部开设养老机构。医养融合可以从筹资机制、管理流程、信息系统、需求评估、服务规划、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等多个层次和角度,按照不同程度开展。他们提出,可由社保、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虚拟化的跨部门管理协调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基于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实现服务体系与保障制度之间的梯度化衔接,实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合理匹配。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从研究视角看,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出发点是探讨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增加对个人、家庭经济带来的挑战,存在视角较窄的问题:一是涉及社会发展的分析角度较少,老龄化是世界主要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的资源安排、价值观调整,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涉及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较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何在适应我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同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文化、代际传承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我国农村空心化、城市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特征显著,如何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应这些情况,并推动社会文化的重新构建,是值得思考的。三是涉及法律层面的分析较少,相关分析主要从实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法律保障出发来展开,认为有必要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法》或《长期护理保险条例》,从《社会保险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角度分析的研究文献较少,缺乏从现有法律框架出发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深入分析。而建立新的法律条文和修改现有法律的制度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不可或缺;同时,还应深入分析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法律框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影响。

从制度价值看,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从更宏观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价值的文献较少。一是研究主要侧重于需求侧,供给侧分析较少。例如,对比其他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大大促进老龄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发动机”,为我国供给侧改革开辟全新领域。二是研究主要侧重于长期护理制度解决老龄化的价值,较少将其置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分析框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未覆盖的领域,对现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替代作用,促进社会在保障各项制度精细化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及医疗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性分析。

从制度选择看,现有研究主要比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较少与福利政策比较,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我国与德国、日本等国家一样面临老龄化挑战,我国与德国社保模式相近,因此要选择保险模式。上述逻辑忽视了德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历史背景,即“社会救助”政策带来的财政压力,同时也忽视了我国各地针对失能、失智人群采取的残疾人补助、高龄补助等已经存在的各种福利政策,例如,我国北京、上海目前主要采取福利政策的方式减轻这类人群的经济负担。我国现存的各种碎片化福利政策是否存在整合的必要,如何在整个社会保障框架下进行准确定位,与护理保险制度之间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分析等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从制度操作建议看,现有研究多数从产品提供的角度,主张将商业保险置于社会保险的补充地位,即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对保险机构从发挥市场机制、专业精算定价、风险管理、服务质量监督、资金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出发,分析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作的相关文献分析较少,仅盛和泰(2012)提出政府引导并委托专业保险机构运营的观点。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很难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事实上,我国已先行试点的青岛、南通等地均引入了商业保险经办机制,可在考察上述试点基础上,分析市场化机制如何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中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信邦.中国失能老人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7).[2]曹信邦,陈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4).[3]戴卫东.欧亚七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十大议题[J].中国软科学,2015(1).[5]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丁继红.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5(12).[7]荆涛,谢远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的微观分析[J].保险研究,2014(5).[8]荆涛,王靖韬,李莎.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景跃军、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人口学刊,2014(2).[10]吕国营,韩丽.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选择[J].财政研究,2014(8).[11]雷鹏,吴擢春.我国长期照护制度建设现状与思考——基于青岛、南通和长春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6(2).[12]孙洁.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与运行机制探析[N].中国保险报,2015-07-22(7).[13]盛和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的运营模式选择[J].保险研究,2012(9).[14]唐金成,韩顺莉,马艳红.老龄化危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保险研究,2015(7).[15]汤文巍.上海市老年长期护理保险(LTCI)研究[D].复旦大学,2005.[16]王新军,郑超.老年人健康与长期护理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7]王维,唐幼纯,武学慧.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求影响系统结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18]谢筱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11).[19]赵娜,陈凯.风险认知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分析[J].保险研究,2015(10)[20]赵曼,韩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1).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刘钢,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局长,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王建魁,会计师,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副局长,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涂东阳,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健康与养老保险发展;钱敏,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人身保险监管处,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健康与养老保险发展。

作者: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 中国保监会厦门监管局课题组 来源: 《保险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

第三篇:唐山市工伤保险经办业务规程(试行)

《唐山市工伤保险经办业务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工伤保险业务管理,规范和统一工伤保险业务操作程序,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唐山市工伤保险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我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开展工伤保险业务适用于本规程。第三条 本规程将工伤保险经办业务划分为工伤保险登记、工伤保险费征缴、工伤医疗康复与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待遇审核与支付等内容。

第二章 工伤保险登记

工伤保险登记包括参保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验证和补证等内容。

第四条 用人单位(包括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法申报参加工伤保险时,经办机构负责为其办理参保登记。

1、用人单位已参加养老保险的,到其参加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提交《社会保险登记表》(2-1),经办机构在其《社会保险登记表》标注工伤保险项目。用人单位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到其工商登记所在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用人单位需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和《参加工伤保险人员情况表》(2-2)经办机构审核后,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

2、经办机构依据参保单位营业执照登记的内容,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7-2002)和《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确定行业风险类别,报主管领导签批后,办理有关参保手续。

第五条 参保单位在以下事项变更时,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手续: ①单位名称;②单位地址; ③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④单位类型; ⑤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 ⑥主管部门或隶属关系; ⑦开户银行及账号; ⑧经营范围。

参保单位填写《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2-3),审核通过的,经办机构应更改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并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同时收回原登记证的正副本,重新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

第六条 参保单位发生下列情形时,经办机构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注销登记手续:①营业执照注销或吊销; ②被批准发生解散、破产、撤销、终止; ③跨统筹地区转出; ④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参保单位填写《社会保险注销登记申请表》(2-4),符合注销登记的,为其办理工伤保险注销登记手续。第七条 经办机构每年进行社会保险登记验证,参保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参保单位遗失《社会保险登记证》,到原发证经办机构办理补发。

第三章

工伤保险费征缴

工伤保险费征缴包括申报受理、缴费核定、费用征收、补缴欠费、缴费记录处理等内容。

第八条 参保单位每月向经办机构征缴部门报送《工伤保险费申报结算表》(3-1),并提供本单位上月劳动工资统计月(年)报表。

第九条 参保单位职工有增减变化的,应在5日内向经办机构征缴部门报送《社会保险在职职工增减变化表》(3-2)。

第十条 经办机构征缴部门审核参保单位报送的《工伤保险费申报结算表》及有关资料,核定当期参保情况和缴费基数。对未按规定申报的参保单位,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根据该单位的经营状况、职工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数额,并按每日2‰计收滞纳金。

第十一条 经办机构征收部门采用转账支票、本票等方式收缴工伤保险费,并开具专用收款凭证。经办 1 机构财务管理部门及时与银行对账结算,并将到账情况及时反馈给征缴部门。征缴部门每月定期根据财务部门反馈的信息生成《工伤保险费实缴清单》。

第十二条 经办机构征缴部门每月根据《工伤保险费实缴清单》,及时登记应缴、实缴、当期欠费等台账。根据当期欠费台账,填制《工伤保险费补缴通知书》(3-3),通知参保单位办理补缴。

第十三条 工伤保险费不得减免,但参保单位出现《河北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办法》(省政府令[2001]第25号)第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经办机构申请缓缴。缓缴期满仍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新发生的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超过缓缴期限6个月仍不缴纳的,经办机构停止支付该单位老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按规定如数补缴工伤保险费(含利息、滞纳金)后,新发生的工伤职工继续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从单位重新缴费的次月起开始支付,并如数补发该单位老工伤职工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

第四章

工伤医疗、康复与辅助器具配置管理

第十四条 拟定工伤及工伤职工就医应到市经办机构公布的工伤医疗服务机构(以下称“工伤定点医院”)就诊。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但参保单位必须在自职工入院之日起3日内向经办机构报告,填写《已定(拟定)工伤职工在非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抢救治疗情况报告表》(4-1),工伤职工经抢救脱离危险后须转往工伤定点医院就医。在外埠医院抢救治疗的,参保单位自职工入院之日起7日内向经办机构报告,填写《已定(拟定)工伤职工在非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抢救治疗情况报告表》,经抢救脱离危险后转往工伤定点医院就医。拟定工伤及工伤职工在门诊就医实行双联处方,住院诊疗实行医疗服务项目费用明细制度。

拟定工伤职工受到事故伤害,导致软组织损伤的,根据客观情况,可就近诊治、检查,但须记录门诊病历,附用药处方等,否则发生费用经办机构不予报销。

第十五条 拟定工伤及工伤职工在工伤定点医院之间转院的、因伤情需要到外地或非工伤定点医院就医的,由就诊的工伤定点医院提出建议并填写《已定(拟定)工伤职工转诊转院治疗申请表》(4-2),经办机构核准后方可前往。

第十六条 拟定工伤职工在工伤认定之前的医疗费用由参保单位垫付。参保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经工伤认定机关认定属于工伤或视同工伤后,垫付费用由参保单位到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参保单位没有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前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参保单位承担,经办机构不予报销。

第十七条 受伤职工被认定为工伤以后,不需住院治疗即可治愈的,其医疗费用由参保单位继续垫付,按规定到经办机构报销;仍需住院治疗的,参保单位应及时填写《工伤职工住院治疗报告单》(4-3),其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工伤定点医院直接结算;需长期服药治疗的,由参保单位填报《工伤职工长期治疗申请表》(4-4),经办机构在3日内进行审核,核准后发给《工伤职工长期治疗病历表》(4-5),定期(一般为一个月)到经办机构报销。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工伤治愈后,因旧伤复发需要治疗的,填写《工伤职工旧伤复发治疗申请表》(4-6),由原就诊的工伤定点医院提出诊断意见,经办机构核准后到工伤定点医院就医,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工伤定点医院直接结算。对旧伤复发有争议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第十九条 工伤职工需要进行医疗或身体机能、心理、职业康复的,填写《工伤职工康复医疗申请表》(4-7),由工伤定点医院提出建议,经办机构在7日内予以审核,核准后到工伤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康复机构直接结算。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需要配置辅助器具的,依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结论,由参保单位或工伤职工填写《工伤职工配置更换辅助器具申报表》(4-8),经办机构在7日内予以审核,符合条件的,到协议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配置,费用由经办机构与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直接结算。

第五章 待遇审核与支付

待遇审核与支付包括医疗(康复)待遇审核、辅助器具费用审核、伤残待遇审核、工亡待遇审核、待遇调整审核和待遇支付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参保单位到经办机构待遇审核部门报销医疗费用时,需填报《工伤(亡)职工医疗(康复)费报销申报表》(5-1),并提供以下资料:

(1)工伤(亡)职工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2)《工伤认定决定书》复印件或文号;

(3)工伤(亡)职工的医疗票据及收费清单、各种检查报告单及收费清单、医疗病历、出院时的诊断证明等;

(4)工伤职工在非工伤定点医院就医的,需提供经办机构业务人员签字的《已定(拟定)工伤职工在非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抢救治疗情况报告表》;

(5)工伤职工转诊转院的,需提供经办机构同意的《已定(拟定)工伤职工转诊转院治疗申请表》; 第二十二条 经办机构待遇审核部门对工伤职工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工伤职工各项医疗费用是否与工伤部位、职业病病情相符合,是否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规定,以及其它需要审核的内容。对资料齐全的,经办机构应在30日内予以审结并支付。

第二十三条 工伤定点医院与经办机构按月结算费用,工伤定点医院须提供每位工伤职工的专用票据及费用明细,首次报销须提供《工伤职工住院治疗报告单》,填报《工伤(亡)职工医疗(康复)费报销申报表》。

康复机构与经办机构按月结算费用,康复机构须提供每位工伤职工的专用票据及费用明细,及由工伤职工签字的《工伤职工康复医疗申请表》,填报《工伤(亡)职工医疗(康复)费报销申报表》。

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与经办机构按人结算费用, 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须提供工伤职工或亲属签署意见的《工伤职工配置更换辅助器具申报表》。

第二十四条 参保单位到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应首先到征缴部门核定工伤职工的缴费情况,由征缴部门出具《工伤职工缴费情况核定表》(5-2)。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在申请办理工伤职工伤残待遇时,应提供以下资料:(1)工伤职工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2)《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通知书》复印件或文号;

2、伤残待遇审核

参保单位填报《工伤保险伤残待遇申报表》(5-3),经办机构应在15日内予以审结。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在申请办理职工工亡待遇时,需提供以下资料:(1)工亡职工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2)《工伤认定决定书》复印件或文号;(3)死亡证明;

(4)有供养亲属的需提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职工供养亲属范围的确认材料。参保单位填报《工伤保险工亡待遇申报表》(5-4),经办机构在15日内予以审结。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享受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期间死亡的,参保单位填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员减少情况报告表》(5-5),提供以上相关资料,再填报《工伤保险工亡待遇申报表》,经办机构在15日内予以审结。

第二十七条 经办机构对各项待遇审核通过后,打印《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明细单》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结算单》,审核人填写审核意见,报单位负责人审批。经办机构的财务部门对《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结算单》复核无误后办理支付。

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从完成劳动能力鉴定的次月开始计发,供养亲属抚恤金从工伤职工死亡的次月开始计发。

第二十八条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员按有关规定需要统一调整相关待遇时,待遇审核部门应核对相关信息,予以调整。

第二十九条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被收监执行、死亡的,供养亲属丧失或暂时丧失供养条件的,参保单位应及时向经办机构填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员减少情况报告表》并提供相关证明,经办机构待遇审核部门及时核对相关信息,停止其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条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发生变化或服刑完毕的,经办机构待遇审核部门应根据参保单位提供的材料,核对相关信息,调整或恢复其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一条 参保单位应将经办机构核拨的应支付给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的各项费用在5日内予以落实。

工伤职工及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待遇金额有异议,应在领取待遇后60日内提出重核。

第三十二条 市经办机构工伤保险处会同有关处室对县(市区经办机构办理的工伤保险待遇审核、支付情况[含参保单位的工伤(亡)职工的待遇落实情况]及工伤定点医院、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管理和协议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并将检查情况向全市通报。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申请人填写的原始表格,须经办人、审核人、负责人签字盖章,并注明经办日期;各相关业务部门之间传递信息的表格,转出、转入部门要认真复核,确保无误,经办人、审核人、复核人、负责人均需签字盖章。

第三十四条 经办机构各业务部门,应按《条例》规定保存参保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按有关规定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按年限妥善保管,并做好电子文档的备份工作。

第三十五条 本规程由唐山市社会保险事业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四篇: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

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规范和统一新农保业务操作程序,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人社部发[2009]161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09]102号),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新农保业务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含单独设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机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以下简称“乡镇事务所”)具体经办,村(居)民委员会协办人员(以下简称“村协办员”)协助办理,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三条 新农保经办工作包括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统计管理、内控稽核、宣传咨询、举报受理等环节。

省级社保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全省各级社保机构开展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协调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划拨;依据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制定全省新农保业务经办管理办法、参与制定全省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制定全省新农保内控和稽核制度,开展内控和稽核工作;规范保险费的收缴、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管理工作;编制、汇总、上报全省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组织开展人员培训等工作;参与新农保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检查指导、监督考核全省业务经办工作。

地(市)级社保机构负责组织指导本地区各级社保机构开展新农保工作;具体制订本地新农保业务经办管理细则;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制订本地区新农保基金内控和稽核制度,开展内控和稽核工作;规范保险费的收缴、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管理工作;编制本级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组织开展辖区农保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工作;检查指导、监督考核本地区业务经办工作。

县(市、区)级社保机构负责新农保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基金管理、个人账户建立与管理、待遇核定与支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管理、制发卡证、统计管理、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等工作,并对乡镇事务所的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考核(地市级直接经办新农保业务的参照执行,下同)。

乡镇事务所负责对参保人员的参保资格、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待遇领取资格及关系转移资格等进行初审,录入有关信息,并负责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政策宣传、情况公示等工作。

村协办员具体负责新农保参保登记、缴费档次选定、待遇领取、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环节所需材料的收集与上报,负责向参保人员发放有关材料,提醒参保人员按时缴费,通知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并协助做好政策宣传与解释、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摸底调查、农村居民基本信息采集、情况公示等工作。

第四条 新农保基金单独设立银行账户,单独记账、核算,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基金,基金结余按国家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第二章 参保登记

第五条 年满16周岁,具有当地农业户籍,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不含在校生),需携带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到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提出参加新农保申请,选择缴费档次,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表》(附表一,以下简称《参保表》,此表一式四份,参保人员、村、乡镇、县各一份)。若本人无法填写,可由亲属或村协办员代填,但须本人签字、签章或留指纹确认。

可以享受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的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人员参保,需提供由当地政府权威部门确认的重度残疾、生活困难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第六条 村协办员负责检查参保人员的相关材料是否齐全,在《参保表》上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并将《参保表》、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于每月20日前一并上报乡镇事务所。参保农民本人也可到乡镇事务所直接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 乡镇事务所负责对参保人员的相关材料进行初审,无误后及时将参保登记信息录入农保信息系统,在《参保表》上加盖公章,并于当月25日前将《参保表》、户口簿复印件、居民身份证、特殊参保人员证明复印件等材料一并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第八条 县级社保机构应对参保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可与公安部门的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无误后,对登记信息进行确认,同时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并及时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第九条 参保变更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出生年月、居住地址、联系电话、户籍性质、户籍所在地址及缴费档次等。以上内容之一发生变更时,参保人员应及时携带相关证件及材料到村委会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变更登记表》(附表二,以下简称《变更表》,此表一式三份,村、乡镇、县各一份)。村协办员于当月20日前将相关材料及《变更表》上报乡镇事务所。参保农民本人也可到乡镇事务所直接办理变更登记的相关手续。

乡镇事务所初审无误后,将需要变更的信息及时录入农保信息系统,并于当月25日前将相关材料及《变更表》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县级社保机构复核无误后,对变更登记信息进行确认,并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第十条 参保人员出现出国(境)定居、户籍性质变更、跨县(市、区)转移或死亡等情况的,应终止新农保关系,并进行注销登记。参保人员(或指定受益人、法定继承人)应持相关证件、材料到村委会提出注销登记申请,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注销登记表》(附表三,以下简称《注销表》,此表一式四份,参保人员、村、乡镇、县各一份)。)。

办理注销登记时应提供的材料有:(1)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明;

(2)出国(境)定居的,应提供出国(境)定居证明;

(3)变更为城镇户籍的,应提供户籍变更证明。(4)跨县(市、区、旗)转出的,应提供户籍关系转移证明;

(5)参保人员死亡的,应提供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或民政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非火化区除外),或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以及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的有效身份证明,能够确定其继承权的法律文书、公证文书等;人员失踪宣告死亡的,应提供司法部门出具的宣告死亡证明

第十一条 村协办员应于当月20日前将《注销表》及有关证明材料上报乡镇事务所。乡镇事务所初审无误后,将注销登记信息录入农保信息系统,并于当月25日前将上述材料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县级社保机构复核无误后,结算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按照第二十七条有关规定,将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支付给参保人员(或指定受益人、法定继承人),支付成功后,对注销信息进行确认,终止其新农保关系,并及时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第三章 保险费收缴

第十二条 县级社保机构应于每月月末前将当月新增参保人员、需更换银行存折人员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指定金融机构,委托指定金融机构为新参保人员和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发生变更的人员制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银行存折》(附件一,以下简称“银行存折”)。

已办理新农保参保登记和需要更换银行存折的人员,应于办理参保登记或变更登记的次月,持身份证到指定金融机构领取银行存折。或由县级社保机构负责发放到参保人员手中。

新农保养老保险费实行按(自然)缴纳,参保人员应于12月10日前将当年的养老保险费存入银行存折。参保人员在新农保制度实施当年应缴纳本的养老保险费;对于达到领取待遇年龄的参保人员,到龄当年也可以缴纳本的养老保险费。

第十三条 县级社保机构每月生成扣款明细信息,并将扣款明细信息传递至指定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根据县级社保机构提供的扣款明细信息从参保人员的银行存折上足额划扣养老保险费(不足额,不扣款)。金融机构在扣款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扣款结果信息、资金到账凭证等反馈给县级社保机构。

县级社保机构应及时将金融机构反馈的扣款结果信息导入新农保信息系统,根据扣款结果信息、资金到账凭证核对扣款明细信息与实际到账金额是否一致。核对无误后,县级社保机构将扣款金额记入个人账户,打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汇总表》(附表四,此表两联,业务、财务各一份),并从次月起开始计息。

县级社保机构应及时提示乡镇事务所将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员.名单反馈给村协办员,村协办员负责对参保人员进行缴费提醒。至缴费截止日,仍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按中断缴费处理。

第十四条 村集体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对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给予补助或资助的,应于当月20日前向乡镇事务所提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集体补助明细表》(附表五,以下简称《集体补助表》,此表一式三份,村、乡镇、县各一份),并将补助或资助金额存入县级社保机构指定账户。

乡镇事务所将《集体补助表》录入信息系统,并于当月25日前将《集体补助表》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金融机构在收到款项的3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到账凭证反馈县级社保机构。

县级社保机构收到到账凭证后,应及时将到账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对集体补助明细信息进行确认,将集体补助金额记入个人账户,打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汇总表》(附表四),并从次月起开始计息。

第十五条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参保人员,应按照第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按年缴费,也可补缴不足年限的缴费部分;对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规定按年缴费,缴费不足15年的参保人员,也可补缴。

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参保人员,应及时到村委会办理补缴手续,填写《补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申请表》(附表七,以下简称《补缴表》。此表一式四份,参保人员、村、乡镇、县各一份),由村协办员在每月20日前将《补缴表》上报乡镇事务所,待审核通过后,通知补缴人将需补缴的保险费存入银行存折。

乡镇事务所应对参保人员的补缴资格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将补缴信息录入农保信息系统,按规定时限将有关材料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县级社保机构复核无误后,应在当月月末生成补缴扣款明细清单,传递至指定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根据第十三条第二款的有关规定进行扣款和信息反馈。

县级社保机构应按照第十三条第三款的有关规定,为参保人员记录个人账户,打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缴汇总表》(附表八,此表两联,业务、财务各一份)。

第十六条 对于暂不具备通过金融机构直接进行养老保险费扣缴条件的地区,可暂由当地社保机构、乡镇事务所会同金融机构进行收缴。

每年11月乡镇事务所、金融机构、村协办员组成收费组定期到各村收缴下年养老费。村协办员负责通知和召集缴费人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负责收费。事务所工作人员负责做缴费记录。开具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多联式《社会保险专用缴费凭证》。乡镇事务所开出缴费凭证后,及时将收费信息录入农保信息系统,并在收费结束三日内将《个人缴费明细表》(附表六,此表一式两联,乡、县各一份),《社会保险专用缴费凭证》一联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如参保缴费人员没能在村集中收费的时间缴费,可持银行存折或《登记表》到所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交费后,凭收据到所在乡(镇)的事务所作缴费登记。乡镇的劳动保障所在登记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收款信息和《个人缴费明细表》、《社会保险专用缴费凭证》一联,上报县级社保机构。

金融机构在收款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收款结果信息、资金到账凭证等反馈给县级社保机构。

县级社保机构核对个人缴费信息、资金到账凭证无误后,将收款金额记入个人账户,打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汇总表》(附表四,此表两联,业务、财务各一份),并从次月起开始计息。

第四章 个人账户管理

第十七条 县级社保机构应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记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地方政府补贴、其他补助及利息。参保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作为“个人缴费”记入;村集体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对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补助或资助作为“集体补助”记入;地方各级财政对个人账户的缴费补贴以“政府补贴”名义记入。个人账户记录项目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养老金支付信息、个人账户储存额信息、转移接续信息、终止注销信息等。老农保参保人员转入新农保时,可将老农保个人账户储存额记入新农保个人账户。

第十八条 参保人员个人缴费补贴额到账后,县级社保机构将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对参保人员缴费补贴同时记入个人账户,打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方财政补贴汇总表》(附表九,三联),其中一联交县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个人账户储存额从缴费的次月起开始计息。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结息。

第二十条 县级社保机构应于一个结息结束时对当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进行结算。

第二十一条 参保人员可到县级社保机构打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明细表》(附表十,以下简称《个人账户表》),或登陆社会保障网站查询、下载本人的个人账户记账明细等相关信息,也可通过12333电话查询系统查询相关信息。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记录提出异议的,各级社保机构都应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经审核,确需调整的,应由县级社保机构及时处理,填写《变更表》存档,并将更改的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保留处理前的记录,县级社保机构应通过村委会及时将《变更表》返给参保人员。

第二十三条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除出现第十条有关情况外,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它用。

第五章 待遇支付

第二十四条 乡镇事务所按月通过农保信息系统查询生成下月符合领取养老金待遇条件参保人员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通知表》(附表十一),交村协办员通知参保人员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

第二十五条 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应携带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等材料,到户口所在地村委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参保人员从到达领取年龄的次月起开始享受新农保待遇。村协办员负责检查参保人员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全,并于每月20日前将相关材料和一并上报乡镇事务所。第二十六条 乡镇事务所应审核参保人员的年龄、本人及子女参保缴费情况等新农保待遇领取资格,并将符合待遇领取资格人员的相关材料上报县级社保机构。第二十七条 县级社保机构应对有关材料进行复核,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待遇领取资格认定,确认未享受其他社会保险待遇后,计算待遇领取人员的养老金领取金额,生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核定表》(附表十二)。

县级社保机构应于每月月末前根据领取新农保待遇、个人账户资金支付等情况,编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审批表》(附表十三,此表一式三份,县经办机构业务、财务部门及县财政部门各一份),送县财政部门。待财政部门将新农保基金划转到支出户后,金融机构应及时通知县级社保机构。

新农保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县级社保机构应将待遇支付明细清单、资金转账凭证等提供给指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应及时将支付金额划入待遇领取人员银行存折等指定账户,同时向县级社保机构传送支付回执,并于3个工作日内,向县级社保机构反馈资金支付情况明细。每月月末前,县级社保机构核对无误后,将支付信息录入信息系统,进行支付确认处理并相应扣减待遇领取人员的个人账户记录额。

县级社保机构从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的次月起发放养老金。

第二十八条 对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乡镇事务所应按照第二十四条有关规定,通知其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后,按照第二十五条有关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并于次月按标准发放基础养老金;对于已经领取老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在按标准发放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之上,加发老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十九条 对于发生出国(境)定居、户籍性质变更、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或死亡等情况,需要一次性领取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的参保人员或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需到村委会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填写《注销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村协办员应于每月20日前将《注销表》及有关资料上报乡镇事务所。乡镇事务所审核无误后,应于每月25日前将上述资料一并上报县级社保机构。县级社保机构应按第二十七条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待遇领取人员对待遇领取额有异议,提出重新核定申请的,县级社保机构应对待遇领取标准重新进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书面反馈待遇领取人员,确需调整的,填写《变更表》,经待遇领取人员签字、签章或留指纹确认后修改信息系统记录,系统保留处理前记录。县级社保机构应通过村委会及时将《变更表》返给参保人员。

第三十一条 待遇领取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被判刑或劳动教养的,村协办员及时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停(续)发登记表》(附表十六,以下简称《停(续)表》,此表一式三份,村、乡镇、县各一份)。村协办员于当月20日前将《停(续)表》上报乡镇事务所。

乡镇事务所于当月25日前将《停(续)表》上报县级社保机构。县级社保机构停止为其发放养老保险待遇。待服刑期满后,村协办员于当月20日前将《停(续)表》,上报乡镇事务所。乡镇事务所于当月25日前将《停(续)表》上报县级社保机构。县级社保机构再继续为其发放养老保险待遇,停发期间的待遇不予补发。

第三十二条 待遇领取人员自死亡次月起停止发放养老金,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应在其死亡后60日内持相关证明材料,通过村委会和乡镇事务所向县级社保机构申请办理养老保险关系注销登记和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的一次性领取手续。

第三十三条 县级社保经办机构应按对新农保待遇领取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定期向享受待遇领取人员发放资格认证通知,规定认证时间和方式,要求提供的相关证明资料。没有通过资格认证的,社保机构应及时停止为其发放养老金,待其补办认证手续,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停(续)发登记表》后,从停发之日起补发并续发养老保险待遇。

第六章 基金管理

第三十四条 各级社保机构应按照国家现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基金管理。试点期间参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社字[1999]60号)、《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会字[1999]20号)执行。

第三十五条 各级社保机构内设财务管理部门或相应专业工作岗位,配备专职会计和出纳,财务人员应具有会计专业资格,持证上岗。

第三十六条 社保机构负责新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目前试点阶段,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实行省级管理。

第三十七条 新农保基金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应在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认定的金融机构开设。收入户用于归集新农保基金,暂存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除向财政专户划转基金外,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实行月末零余额管理。支出户用于支付和转出新农保基金,除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及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支出户应留存1至2个月的周转金,确保新农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第三十八条 每年年初,省、市、县级社保机构编制本新农保基金收支计划,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九条 财政补贴资金的申请与划拨。每年年初,县级社保机构应根据当年新农保参保计划人数、缴费补贴标准和60周岁以上农村户籍人口预测数、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提出财政补贴计划,并填写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计划表》(附表十四),经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初审后,逐级上报至省社保机构汇总,由省社保机构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县级社保机构应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补助资金到账后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单据提交社保机构记收入账。财政补贴资金在“财政补贴收入”科目中核算,并按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进行明细核算。社保机构应与财政部门按月对账。

一个结息结束时,县级社保机构应根据当年新农保实际参保人数、60周岁以上农村户籍人口数和缴费补贴标准、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与同级财政部门进行结算。

各级社保机构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新农保基金给付有关政策规定,确保给付金额准确无误,及时足额下拨。第四十条 每年年末,进行基金决算。县、市、省社保机构分级编制财务报告,逐级上报汇总,并向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计划执行情况。

第七章 关系转移接续

第四十一条 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跨县(市、区)转移的,转出地县级社保机构应将其新农保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转入新参保地,由新参保地为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参保人员转移到尚未开展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其新农保关系暂不转移,个人账户做封存处理,储存额按有关规定继续计息。

第四十二条 参保人员须持户籍关系转移证明、身份证原件等有关材料,到转入地村委会提出申请,填写《参保表》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入申请表》(附表十五,以下简称《转入表》)。村协办员负责检查其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全,并在本月20日前将《参保表》和《转入表》及有关材料上报乡镇事务所。转入地乡镇事务所审核无误后,应将参保、转移信息及时录入农保信息系统,在本月25日前将《参保表》和《转入表》及有关材料上报县级社保机构。转入地县级社保机构应在7日内向转出地县级社保机构寄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接收函》(附件二,以下简称《接收函》)。

第四十三条 转出地县级社保机构接到《接收函》后,应对申请转移人员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符合转移规定的,应按照第二十七条有关规定,于次月通过指定金融机构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划拨至转入地县级社保机构指定的银行账户,并将参保人员个人帐户明细表寄送转出地县级社保机构,注销申请转移人员参保信息。

第四十四条 转入地县级社保机构确认转入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足额到账后,应及时告知转入人员,并进行实收处理、为转入人员记录个人账户。

第四十五条 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年龄,需要跨县(市、区)迁移的,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第八章 统计管理

第四十六条 各级社保机构和乡镇事务所要设臵统计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统计工作,按规定上报统计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第四十七条 各级社保机构、乡镇事务所以及村委会要按照统计报表制度,完成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报表的编制、汇总、上报等工作。统计报表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上报及时。

第四十八条 各级社保机构和乡镇事务所应定期整理、汇总业务台账信息,并建立统计台账,编制统计报表,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第九章 稽核与内控

第四十九条 各级社保机构应按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新农保稽核制度和内控制度。

第五十条 上级社保机构要对下级社保机构的各项业务经办活动、基金收支行为等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并对其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评。

第五十一条 各级社保机构应重点稽核新农保的参保人数、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补贴金额是否真实且符合有关规定,认真核查虚报、冒领养老金情况和欺诈行为。第五十二条 各级社保机构要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合理设臵工作岗位,建立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稽核部门应对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基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督促各个岗位严格履行经办程序,准确、完整记录各类信息,并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

第十章 咨询、公示及举报受理

第五十三条 各级社保机构应通过新闻媒体及印发宣传手册等手段,采取各种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宣传新农保政策及办理流程。

第五十四条 各级社保机构和乡镇事务所要积极开展新农保政策咨询服务活动。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受理咨询。对无法当场解答的问题,经办人员应将咨询人姓名、咨询内容及咨询人联系方式等内容记录在案,并尽快予以答复。

第五十五条 各级社保机构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社保机构每年应会同乡镇事务所和村委会在行政村范围内对参保人员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天。社保机构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监督电话,及时受理举报,并对举报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属于冒领养老金行为的,县级社保机构应封存被冒领人员的个人账户、追回被冒领的养老金,并按有关规定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各级社保机构应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和《黑龙江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办法》管理新农保档案。

第五十七条 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业务经办工作,待有关政策办法出台后再做具体规定。

第五十八条 本规程由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本规程从2009年12月30 日起实施。

第五篇: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网上经办规程(试行)

关于试行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 参保缴费业务网上经办的通告

各参保单位:

从2012年4月起,本市将逐步实行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业务网上经办,相关参保单位将分批纳入试行范围。

首批纳入试行的业务项目包括新进、转入、转出、补缴、封存、启封、缴费基数调整和申报撤销8项,纳入试行的业务项目原则上不再实行柜面办理。各区(县)社保中心将设置专门场所,为用人单位网上经办提供指导服务。其他缴费业务、相关查询、服务项目,我们将逐步纳入网上经办范畴,并及时在网上予以公告。

为规范网上经办,我们制定了《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网上经办规程(试行)》,供试行期间执行。我们将依据试行情况作进一步完善。

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

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网上经办规程(试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市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为用人单位提供安全、便捷的网上服务,保证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网上经办过程中当事人权益,依据国家关于推行电子政务的规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社会保险网上公共服务业务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试行规程。

第二条 用人单位为其招(录)用的外来从业人员办理本市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相关业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依法受理网上经办业务,适用本试行规程。

第三条 用人单位网上办理申报手续和经办机构网上审核申报业务,应遵循以下办事规则:

(一)用人单位按规定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后,经办机构即为其开设网上注册用户。用户名为用人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初始密码为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码后六位(对于原已开通社会保险网上办事用户的用人单位,初始密码为原网上办事密码)。用人单位登录http://,签订《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事服务约定》(附件)后,即成为网上办事的有效用户,取得网上申报和查询服务的权限。

(二)用人单位登录后,根据所需办理的社会保险业务类型,进入相应的申报界面。根据界面提示信息,用人单位应完整、准 确地录入各项申报信息,并及时确认后打印申报表,完成网上申报手续。

(三)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政策规定,设定网上申报信息的比对和校验规则,对用人单位网上申报信息进行审核。对于用人单位在当天18点前完成申报的业务,经办机构在次日9点前完成审核,通过网上反馈审核结果。对于审核通过的业务,形成核定表,供用人单位打印保存。

(四)用人单位网上申报时间为每月5日(逢双休日和国定节、假日向后顺延)9点至每月26日(逢双休日和国定节、假日向前顺移)16点。经办机构需调整用人单位网上申报时间的,应在网上公告。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妥善保管通过网上经办打印的申报表、核定表以及申报事项所依据的材料,接受经办机构的稽核检查。

第五条 经办机构对经审核通过的网上申报信息,应及时处理并直接进入社会保险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同时按规定记录参保职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信息,进行社会保险缴费结算。

第六条 经办机构应按规定加强对用人单位网上申报情况的稽核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用人单位予以改正。用人单位网上业务申报情况纳入社会保险诚信管理。

第七条 经办机构应根据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 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通过网上经办形成的申报表、核定表以及用人单位网上申报的原始数据、经办机构网上审核等数据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加强网上申报的密码管理,及时修改初始密码,确保网上经办的安全。密码遗失的,应通过网上密码重置系统将密码重置为初始密码。

第九条 经办机构应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信息管理部门,定期对网上经办服务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行检查,确保网上业务经办的平稳开展。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如实申报办理外来从业人员的参保缴费业务,对网上申报信息承担法律责任,并履行向个人告知办理情况的义务。

经办机构应严格按政策规定审核用人单位网上申报业务,未经用人单位申请不得对网上申报信息作任何修改或补充。

第十一条 经办机构将逐步推出网上经办和查询服务项目,并通过网上向用人单位公告。

第十二条 本试行规程从发布之日起实施。附: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事服务约定

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事服务约定

为了方便用人单位为其招(录)用的从业人员办理本市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相关业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将为用人单位提供网上申报、查询服务。双方对相关事项作以下约定:

一、经办机构为用人单位提供新进、转入、转出、补缴等参保缴费业务的网上申报功能以及相关的查询、打印服务功能。

二、用人单位应认真遵守社会保险政策及各项经办规定,在网上如实申报各项信息,确保申报信息的完整、准确,同时妥善保管网上经办形成的申报表、核定表以及申报事项所依据的材料。若用人单位申报不实,将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

三、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网上申报信息,按社会保险政策及各项经办规定严格审核,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向用人单位反馈审核结果。

四、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应共同维护网络安全,不做与网上经办、查询无关的事宜。因泄露密码、工作人员差错等原因,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

五、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经办机构不能提供网上申报、服务功能时,用人单位应到所属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申报手续。

下载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