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1: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财建字〔2003〕46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宁波不发):

为加强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管理,现将《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3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请于7月底前按本办法的要求上报。

附件:1.浙江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项目申请书内容

2.浙江省重点地质灾害监测项目申请书内容

3.浙江省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申请书内容

4.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申请书内容

二00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机制,规范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根据《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省财政专项用于本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列入政府防治管理范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重点监测、勘查与治理工程等项目。第四条 省级专项资金主要安排用于:

1.一次发生死亡3人以上和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项目;

2.直接威胁人口50人以上和潜在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项目;

3.为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测预警需要而部署的重点监测项目;

4.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勘查项目;

5.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重大,且受灾害直接威胁人口在10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在3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程项目。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共同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认证、审核和对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以省国土资源厅为主;专项资金的安排和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以省财政厅为主。第六条 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组织编写项目立项申请书(格式见附件),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项目即时申报外,其它申请立项的项目各市、县(市)于每年7月底前向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申报。

区域性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厅直属事业单位立项。

第七条 各市、县(市)申报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应按规定要求筹措落实防治项目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为:

1.经济欠发达地区申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重点监测、勘查项目,其配套资金比例应不低于30%;申报治理工程项目,其配套资金比例应不低于50%;

2.其它地区申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重点监测、勘查项目,其配套资金比例应不低于50%;申报的治理工程项目,其配套资金比例应不低于70%。

第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按出资比例大小确定管理权限。

1.省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在50%以上(含50%)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项目实施管理; 2.市、县(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在50%以上(不含50%)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并接受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勘查与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请进行审查,并对建议立项的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

省财政厅根据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总量情况,会同省国土资源厅从项目储备库中选择确定年度实施的防治项目,并分项目核定专项资金安排的具体数额,于次年6月底前联合下达项目资金。

申请立项的应急调查与排险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立项申请进行现场论证。经论证建议立项的项目,报经省国土资源厅审定后,由省财政厅核定并及时下达项目专项资金。

第十条 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的国土资源部门,在省专项资金下达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确定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项目,治理工程项目原则上采用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签订项目实施合同。

第十一条 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管理,专款专用。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的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编制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办理资金拨付手续。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保证金按项目总经费的10%确定,在项目经费中预留,待项目验收通过后再予拨付。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跟踪检查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由市、县(市)组织实施的项目,年终市、县(市)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应将项目实施情况和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十四条 对不认真履行合同,工作成果质量不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的项目承担单位,由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的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

对项目成果验收不合格的,由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的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项目承担单位限期补做工作,因此增加的经费开支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经限期补做工作仍不合格的,按质量事故论处。

第十五条 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市、县(市),省财政厅原则上在3年内不安排该市、县(市)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附件1:

浙江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排险项目申请书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灾害点基本概况

(一)位置、发生时间及损失情况

程度 三、四、五、六、(二)灾害类型、规模、致灾原因、危险性及危害

(三)地质背景

(四)排险的必要性 排险工程安排

(一)目的任务

(二)排险方案

(三)方法与手段选择

(四)工作量

(五)工作进度与时间安排

人员组织与质量要求 经费预算 预期效果分析 附:应急调查报告 6 附件2:

浙江省重点地质灾害监测项目申请书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地质灾害点(隐患点)基本概况

程度三、四、作量)五、六、七、(一)位置、发生时间,损失情况或威胁对象

(二)地质背景

(三)灾害类型、规模、致灾原因、危险性及危害监测目的任务、实施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监测网点的布置(布置原则、方案、技术要求、工人员组织与质量保证措施 经费预算 提交的监测成果 附件3:

浙江省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申请书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起止时间、工作范围、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

四、以往研究程度

五、勘查工作部署

(一)目标任务

(二)部署原则

(三)勘查工作部署

(四)勘查技术方法与工作量

(五)工作进度与实施安排

六、经费预算(经费概算及依据、年度经费分配建议)

七、预期成果(勘查报告、相关图件、附表)

八、保障措施(质量保证、组织管理、安全及劳动保障)

附图1 工作区交通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工作区区域地质图

附图3 工作区勘查工作平面布置 附件4:

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申请书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起止时间、工作范围、自然地理概况

三、立项依据及治理的必要性

四、以往工作程度

(一)勘查工作情况(包括勘查时间和完成情况、地质环境条件、稳定性分析以及结论和建议等)

(二)设计工作情况(包括设计单位及资质,防治工程方案、费用估算等)

五、治理工作部署

(一)目标任务

(二)治理工程部署原则

(三)治理方案与实施安排

(四)工作量及工作进度

六、经费概算(包括预算单及依据)

七、保证措施(包括组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安全及劳动保护、全程施工监理措施等)

八、效益预测(包括防灾减灾达到水平与效益分析)

附勘查报告和设计

第二篇: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1】172号),设立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是指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从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收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入和矿业权出让金等5项收入中,扣除应上缴中央部分后,按照一定比例计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坚持按照先筹集后使用、资金与责任挂钩、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先急后缓、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使用。

第五条 省负责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建设;州(市)、县(市、区)负责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建设。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筹集和管理好专项资金,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第二章 资金的筹集

第八条 全省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州(市)自筹,每年筹集不少于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

(一)积极争取中央补助3亿元以上。

(二)省负责筹集5亿元。具体为:

1.从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提取1.5%;

2.从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中扣除上缴中央的30%部分后提取10%; 3.从全省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收入中扣除上缴中央的20%部分后提取20%; 4.从全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入中提取10%; 5.从全省矿业权出让金收入中提取20%。

按照上述比例提取后,若提取金额不足5亿元,差额部分由省财政预算安排补足5亿元;若提取金额超过5亿元,超额部分由省财政按照省集中各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比重返还各地,专项用于本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支出。省级专项资金收支纳入财政一般预算专账核算、专账管理。具体核算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定。

(三)州(市)负责筹集2亿元。具体核算办法由州(市)人民政府自定。第九条 各级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专项资金规模和筹集比例,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筹集到位。

第三章 资金的分配

第十条 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州(市)筹集的10亿元专项资金,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补助的3亿元专项资金,由省严格按照《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463号)统筹安排使用。

省筹集的5亿元专项资金中,2亿元由省统筹安排使用,其余3亿元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各州(市)。

州(市)自筹2亿元和省切块分配州(市)的3亿元,共5亿元专项资金由州(市)负责统筹安排使用。

第十一条 各州(市)专项资金规模由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各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资金需求量和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二条 州(市)专项资金规模具体因素及权重如下:

(一)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25%。

(二)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5%。

(三)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含搬迁)所需资金占全省的比重为25%。

(四)州(市)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为35%。分州(市)规模数=全省州(市)级规模数5亿元×[(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隐患点数量/∑全省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25%+(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全省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15%+(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及搬迁所需资金/∑全省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所需资金)×25%+(各州、市行政区域面积1全省总面积×35%)] 第十三条 各州(市)专项资金规模内资金构成比例的确定,根据各州(市)可用财力情况将全省分为3类州(市),并确定规模内省补助和州(市)自筹资金构成比例和资金。

第一类: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规模内省补助25%,市自筹配套75%。第二类: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昭通市。规模内省补助50%,州(市)自筹配套50%。

第三类: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规模内省补助75%,州(市)自筹配套25%。

第四章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四条 省统筹安排的5亿元(含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主要用于对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支出;州(市)统筹使用的5亿元(含省切块补助资金3亿元)主要负责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支出。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适用于经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的因自然因素引发或难以确定引发责任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为实施治理工程所需的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州(市)负责,各州(市)要积极整合有关搬迁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避险搬迁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合资金、建新拆旧、民办公助、补助到户、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避险搬迁经费用于直接补助到户的不得低于70%。

第十八条 以下地质灾害防治不纳入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应由发展改革、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旅游、铁路、电力等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治理的地质灾害。

(二)应由厂矿企业负责治理的地质灾害。

(三)因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申报的项目和资金,做好项目概算的评审和预算资金下达。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做好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报、审查、批复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组织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第二十条 各州(市)财政部门在收到省以项目形式下达的专项资金后,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县(市、区);收到省切块下达的补助资金,应尽快分解落实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上,并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将项目安排情况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备案。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收到资金后,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账户。在项目竣工最终验收前应预留合同价10%的工程款。项目竣工最终验收后,除预留5%的工程款作为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外,其余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1年后按照合同约定拨付。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账,单独核算,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工后,有关单位应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按照事权原则由财政部门组织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同时,做好项目资产移交和后期管理维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平衡各级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主管部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将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本项目开支,不得虚增项目成本。

第二十五条 每年2月28日前,各州(市)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将本州(市)上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绩效等,上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各州(市)对上报的数据负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禁弄虚作假。

第二十六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对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的治理工程项目指定管护单位。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治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并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第二十八条 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对各州(市)上报的有关数据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核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对各州(市)上报的有关数据经查实确属弄虚作假或未按照有关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可视情况扣减或取消该州(市)当年或下一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的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州(市)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管理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篇:《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解读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解读

发布

单 市国土资源局

位:

生成时间: 20110624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引 TZ049-0301-2011-0002文号: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号:

【收藏】

【推荐】【打印】【关闭】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解读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9年11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号公告予以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为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制定《条例》十分必要。

一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客观形势的需要。我省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情况严重,梅汛期、台汛期的强降雨又常诱发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的省份之一。全省经调查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 6.6万平方公里,涉及上千万人口。其中高易发区 0.38 万平方公里,涉及 110 个乡镇近200万人口,中易发区 2.5 万平方公里,涉及约 300 个乡镇近350万人口。梅汛期、台汛期的强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人员群死群伤和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灾种之一。1998—2008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283起,共造成147人死亡、12人失踪、6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7亿元。另外,杭嘉湖、宁奉、温黄和温瑞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严重,以累计沉降量大于 50 毫米统计,全省沉降面积约 4942平方公里,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百姓安居、城市规划和建设。二是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法制化的需要。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泥石流灾害专项调查工作,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分类处置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防范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应急防范、专业预警预报、宣传教育和群众自愿参与的群测群防工作,成功避免了多起突发性群体人员

伤亡,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通过多年的治理工程和应急排险工作实践,我省逐步形成了治理责任界定、治理资金筹措、治理工程招标、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应急排险工程实施办法等操作管理规范;经过多年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受威胁人员的避让搬迁工程的实施,我省逐步建立了以农办、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部门为主的分工协作的避让搬迁工作机制与程序。这些成功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亟需上升为法规规范,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和保障。

三是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2004年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毕竟是在全国范围适用,有些原则性规定还需地方作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有些内容还需要在操作层面做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另外,1998 年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已实施十多年,一些内容与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有相冲突的地方,也亟需做修改与规范。

四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的需要。现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共同责任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和应急处置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需要进一步落实保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等等。这些工作机制,也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加以明确与规范。

二、《条例》起草情况

2007年和2008年,《条例》列为省人大地方性法规二类立法调研项目,我厅就成立《条例(草案)》调研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调研起草工作计划,明确调研起草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开展前期调研。2008年3月,我厅完成《条例(草案)》(初稿)后,多次征求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意见,并作了修改完善。《条例》列入2009省人大地方性法规一类立法项目后,我厅又先后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意见,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等,完成起草、修改、征求意见、协调等立法起草程序,于2009年1月,形成《条例(草案)》(送审稿),报送省人民政府。2009年2月,省政府法制办将《条例(草案)》书面征求11个设区的市和省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民政、公安、旅游、教育等部门的意见,并赴嘉兴市、温州市、嘉善县、温岭市等地开展立法调研,听取地面沉降区、山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村民自治组织的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了省级有关部门参加的立法协调会。在此期间,又将《条例(草案)》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以及省政府法制办、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公开,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在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2009年8月,《条例(草案)》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经省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进一步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等程序,于9月经省人大常委会一审,根据常委会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于11月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二审通过。

《条例》共八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职责

相对于国务院条例,《条例》强化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急处置的职责,以求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同时,将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基层组织与有关单位的配合职责予以明确与强化。增加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预防、应急等经费和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省人民政府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等职责内容。规定了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和信息公开内容,以提高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助知识的教育等作出规定,以培养教职工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强调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公益性宣传,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

(二)关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条例)》明确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审批、备案等程序。规定要进行的地质灾害调查,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

规定拟订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当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治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布,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符合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并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组成部分。规定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地质灾害预防治理要求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调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评估规范要求,同时满足对

(一)地面沉降易发区内六层以下(含六层)的住宅建筑物、高度二十四米以下(含二十四米)的非住宅建筑物和基坑开挖深度小于四米(含四米)的建设工程;

(二)其他类型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三层以下(含三层)的住宅建筑物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增强了地质灾害预防治理要求的刚性和指导、服务作用。

(三)对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出新规定

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这在实际执行中执行有难度。从便民和提高行政效能出发,《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符合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其第十二条规定的具体新建工程建设或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的改建、扩建工程建设工程可以不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新建工程建设或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的改建、扩建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建设工

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对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程序,《条例》针对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建设工程分别作出规定。明确新建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按照

(一)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国有土地租赁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作价出资或者入股前委托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作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的组成部分;

(二)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前委托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明确改建或者扩建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委托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更有利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落实。

(四)强调对地面沉降的防治

针对我省地面沉降问题突出,造成损失较大,以及省政府已经对地下水开采作出具体部署的实际情况。《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基坑降排水、地下空间开挖、大面积堆载等工程施工作业的监督检查,预防和减少工程性地面沉降以及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定了有关部门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地区的管理职责,增强了地面沉降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

(五)细化应急避险有关措施

《条例》明确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主体、程序和应急物资储备,对防灾避险明白卡作了细化规定,更有利于指导应急避险、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对灾情报告、应急和人员避险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评估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情况,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和灾后重建等对策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等。

(六)补充地质灾害治理有关规定内容

《条例》对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经费承担、责任认定和治理工程竣工验收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明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依照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执行。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规模标准的,应当依照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招标投标。明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符合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条件,并取得相应资质。

(七)新设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内容

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我省已经实施多年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内容,《条例》第三十七条至四十一条作了创设性规定:明确规定了实施搬迁的情形和对象(第37条);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搬迁职责,以及

应当在安置用地、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或者支持的内容,特别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搬迁安置费用的支持力度;明确规定了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方案制定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的内容(第38条)。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事先与其组织避让搬迁的村(居)民签订搬迁安置协议,就搬迁安置补助金额、安置用房面积、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村民原有宅基地的处置、解决争议的方法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

(八)有关法律责任

《条例》进一步强化了负有地质灾害防治职责的政府及部门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内容。明确有关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

(一)截留、挪用、移用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

(二)未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或者拒绝提供查询服务的;

(三)未及时划定、公告地质灾害危险区,并设置警示标志的;

(四)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报告后,未立即派人进行现场调查或者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策法规处地质环境处

二〇一〇年一月

第四篇: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管理,有效地消除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威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修订)》、《顺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顺德辖区范围内,使用区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补助资金,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下简称地灾防治项目)。地灾防治项目按防治措施可分为专业监测项目(以下简称监测项目)、避让搬迁项目(以下简称搬迁项目)、工程治理项目(以下简称治理项目)。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或需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项目,由责任单位或建设单位负责管理,管理办法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地灾防治项目实行分级分类、属地为主的管理原则。各镇、街道内的地灾防治项目,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实施,必须明确地灾防治项目的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单位)或项目法人,并根据《佛山市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于每年9月份编制下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计划,经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实施,未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随意调整计划和更改工程建设内容。

第四条 凡批准立项的地灾防治项目,除应急抢险项目外,参照市政工程,招投标程序按区相关规定执行。

应急地灾防治项目及其应急治理工程方案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提交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同意后,报区政府批准实施,可直接委托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单位承担。

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应当建立应急抢险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单位信息库并负责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治理工程项目承担单位从中随机抽取。

第五条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由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专家调查研究后确定。地质灾害等级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3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险情。

2.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的灾情。

3.因灾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3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险情。

2.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情。

3.因灾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中断,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灾情。

3.直接影响铁路干线、国家和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航道正常通行,或较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3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灾情。

3.直接影响铁路沿线、国家和省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干线、市政道路和航道正常通行,或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灾情。

第二章 常规地灾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 地灾防治项目的立项申报、批准与防治经费实行分级负责制度及区财政补助申请。

(一)、地灾防治项目必须是经区政府批准列入《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地灾防治项目;未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随意调整计划和变更工程建设内容;

(二)地灾防治项目立项申报,由项目所在地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负责组织。

(三)地灾防治项目经费由区、镇(街道)两级分担,区财政补助标准原则上为经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批准的工程概算总投资50%,如果工程决算投资总额小于所审定的工程概算投资总额,则按工程决算总额的50%进行补助,具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分担比例的需报区政府批准。

(四)、治理工程项目区财政补助资金申请:

1、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己完成并正式动工建设时,由建设单位填报《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使用申请表》,并附立项批文,设计批文,勘查、设计、监理、施工合同,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资金,此阶段原则上按审定批准的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的40%拔付。

2、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并初步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此阶段原则上按审定批准的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30%拔付。

3、治理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由建设单位编制,经各镇(街道)财政局审核后,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根据审定的工程决算总额与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进行比较,确定治理工程的最后区财政补助金额,最后区财政补助金额不能超过审定批准的初定区财政补助资金30%。建设单位依据最后财政补助金额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

(五)、搬迁项目区财政补助申请:

1、在需搬迁建筑物拆除后,由建设单位填报《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使用申请表》,并附立项批文、搬迁设计方案批复、搬迁合同,申请第一笔区财政补助资金,此阶段原则上按批复初定的区财政补助资金的40%拔付;

2、依搬迁设计方案全部完工,并通过搬迁竣工验收后,由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负责竣工财务决算,经各镇、街道财政局审核后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根据审定的工程决算总额与批复初定的区财政补助款进行比较,确定搬迁项目的最终区财政补助金额。建设单位依据最终财政补助金额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区财政补助。

区财政补助申请经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批准同意后报区财税局,由区财税局拔付给各镇(街道)财政局专款专用。

第七条 常规地灾治理项目(指对变形缓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治理工程)。

(一)、常规地灾治理项目必须委托具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相应资质等级单位承担工程勘查和治理工程方案设计工作,由建设单位会同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聘请3-5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工环及矿产地质勘查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对治理工程勘查成果和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审;

(二)、必须委托具备工程造价咨询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工程概(预)算,然后将有关资科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批,以确定区财政补助金额。工程概(预)算须根据《广东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和佛山工程造价信息进行编制。

(三)、在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变更必须经在建设单位及参建单位签字确认,并及时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定,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并作为工程竣工结算依据;所有增加工程的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的10%。

(四)、此类治理工程必须依法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监理单位必须具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相应等级资质;

(五)、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全面负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单位必须接受并主动配合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这类项目执行下列程序:

1、立项论证;

2、立项申报;

3、审查批准;

4、勘查;

5、施工图设计;

6、设计审批、7、招投标;

8、落实第三方监测;

9、质量监督报监;

10、工程施工;

11、竣工验收;

12、工程移交运营及维护。小型地灾治理工程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实施程序。

第八条 常规地灾监测项目(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监测工作)。这类项目执行下列程序:

1、立项可行性研究;

2、立项申报;

3、监测方案设计;

4、设计审查;

5、监测;

6、阶段监测成果验收。小型地灾监测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实施程序。监测项目应当与严密科学的防灾预案紧密配合,监测时间原则上为两个水文年,监测项目验收后应当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程度及下一步防治措施建议。

第九条 常规地灾搬迁项目(指对变形缓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的避让搬迁工作)。这类项目执行下列程序:

1、由各镇、街道进行地灾搬迁方案论证,2、立项申报;

3、搬迁方案设计;

4、搬迁方案设计审批;

5、搬迁项目实施;

6、搬迁项目验收。小型地灾搬迁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实施程序。搬迁项目可结合城镇、村镇发展规划实施综合整治。

第三章 应急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 应急地灾治理项目(指险情严重、必须迅速开展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的应急治理工程),执行下列程序规定:

(一)应急 7

调查与治理方案设计;

(二)工程施工;

(三)竣工验收;

(四)工程移交运营及维护。

第十一条 应急地灾监测项目:指对险情严重、必须迅速开展应急监测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的应急监测工程。执行下列程序规定:

(一)应急调查与监测方案设计;

(二)监测;

(三)监测成果验收。监测项目应当与严密科学的防灾预案紧密配合,监测时间原则上为两个水文年,监测项目验收后应当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安全程度及下一步防治措施建议。

第十二条 应急地灾搬迁项目(对险情严重、必须迅速开展应急搬迁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的应急搬迁工程)。执行下列程序规定:

(一)应急调查与搬迁方案设计;

(二)搬迁;

(三)搬迁项目验收。

应急地灾防治项目区财政补助申请参照常规地灾防治项目执行。

第四章 项目审查与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组织实施的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应会同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规程及技术要求,对地灾防治项目的应急调查、勘查、设计、施工等阶段的成果组织审查、验收。审查、验收的专家应当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工环及矿产地质勘查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中抽取。防治项目的审查遵循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环保美观、经济合理的原则。

第十四条 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规程、技术要求及《顺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对受理的地灾防治项目施工的安全生产和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十五条 地灾治理项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竣工验收是地灾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任何地灾治理项目未经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隐患不消除,治理项目为之配套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六条 地灾治理项目的验收工作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大型地灾治理项目应实行中期检查,由建设单位会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初步验收是指在地灾治理项目施工完成后,根据项目验收的依据和条件,检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初步评定项目质量和费用决算。竣工验收是在初步验收合格并经一个时期整改、监测、试运行后,对工程质量、参建单位和治理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竣工评定项目质量和费用决算。

第十八条 地灾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向区质量安全监督站提出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条件审核申请,经审核具备初步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

地灾治理工程在初步验收合格并经一个时期整改、监测、试运行符合要求后,由建设单位向区质量安全监督站申请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条件审核,经审核,治理工程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组织竣工验收。地灾治理项目质量综合评定等级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第十九条 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国家、省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规定;

(二)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业单位提交的勘查报告、设计、实施方案、施工图纸、工程预算等文件;

(三)有关单位提出并经治理工程建设单位同意的勘查、设计变更报告,施工、监理单位情况报告和处理意见,施工预算修正等文件。

第二十条 初步验收条件如下:

(一)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二)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之后,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确认工程质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并出具工程施工总结报告和施工结算,施工结算由镇、街道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审核;施工总结报告应经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审核签章;

(三)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了质量评估,具有完整的监理资料,并出具包括工程质量评估内容的监理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应经注册监理工程师或水工环地质工程师及项目负责人和监理单位总工程师审核签章;

(四)勘查、设计单位对勘查、设计文件及施工过程中由勘查、设计单位签署的变更通知书进行了检查,并出具了包括质量检查内容的勘查、设计检查报告。勘查、设计检查报告应经该项目勘查、设计负责人和勘查、设计单位审核签章;

(五)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并按城建档案归档要求装订成册;

(六)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的合格证与进场复验以及现场检测试验报告齐全合格;

(七)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八)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九)在施工过程中,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有关单位责令整改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第二十一条 初步验收程序如下:

(一)工程具备初步验收条件后,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组织治理责任单位提交工程施工总结报告,申请工程初步验收。工程施工总结报告须经项目总监或水工环地质工程师及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

(二)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收到工程施工总结报告后,应

组织参建各方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并提前告知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视项目涉及的情况,建设单位可邀请安监、交通、水利等部门参加验收;

(三)由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组织工程初步验收:

1.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单位分别汇报工程合同履约情况和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执行法律、法规和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及规范的情况,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分别提交总结报告,工程质量监督单位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2.在初步验收前7日内,参建各方应将工程档案资料送达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审阅;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应查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档案,重点查看项目招投标文件、原材料半成品等检验报告、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验收和施工记录、工程实体的检验报告、设计变更程序文件、重大质量事故处理记录等;

3.现场查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体质量与运行状况,可观感打分、实测实量及必要时对工程实体进行无损原位检测或破坏性检验;实地查验工程质量:

4.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应对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并共同形成项目初步验收意见;

5.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应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试运行期限及变形监测要求,并形成书面方

案,当参与工程初步验收的各方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应当协商提出解决办法,由责任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后,重新组织工程初步验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初步验收合格后,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项目初步验收报告。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组织治理单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对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等方面的评价,项目初步验收时间、程序、内容和组织形式,项目初步验收意见等。

工程初步验收报告还应附有下列资料:

(一)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二)施工设计审查批准文件;

(三)各参建单位中标通知书及其资质复印件,施工单位委托检测试验单位提交的资料复印件,要求所有复印件上都应注有工程名称,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施工单位的施工总结报告;应重点说明工程的组织实施、实际完成工程量、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施工档案、执行合同设计规范情况、工程质量自评价等,并附竣工图和典型照片,竣工图必须由经顺德区测绘市场准入联审小组批准的测绘单位测绘,交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所检查验收,并加盖测量资料审核章。

(五)监理单位提交的监理总结报告应重点对工程实施过程各项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见证采样检测、设计变更、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监理档案等进行说明,并附重要部位检查照片;

(六)勘查单位提交的勘查总结报告应重点阐述,通过施工地质编录和验槽,对实际揭露地质条件的新认识和结论,原有勘查成果的准确性,以及变更设计的地质依据等;

(七)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总结报告应重点总结施工图设计是否符合批复的初步设计、变更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手续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执行设计情况及效果等;

(八)参建各方及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项目监督组签署的工程初步验收意见书及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九)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十)其他必需提供的有关文件。

工程初步验收合格后15日内,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报送初步验收报告。

第二十三条 竣工验收条件如下:

(一)工程初步验收合格;

(二)施工单位提交初步验收时提出问题的整改报告;

(三)根据初步验收时提出的要求,工程安全度过了试运行期,并进行了符合要求的变形监测;

(四)办理了工程项目决算,进行了项目审计,已出具经过审计批准的工程财务决算书

第二十四条 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工程进度款支付和费用调整依据,工程决算及审计报告;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竣工总结报告、施工总结报告、设计总结报告、监理总结报告、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监测总结报告及运行期效果监测结论;

(三)组织治理单位对工程的竣工初步验收意见及其落实整改报告;

(四)与工程有关的影像、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和成果数据库;

(五)其他必须提供的有关文件。

第二十五条 竣工验收程序如下:

对初步验收合格的项目,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申请竣工验收,验收过程应包括:

(一)听取施工单位介绍初步验收之后工程完成整改情况及提出的可以竣工验收的理由,必要时到实地察看工程实际情况;

(二)应完成变形监测的治理工程,还要听取监测单位关于治理工程变形监测结果评价报告;

(三)参建各方及专家组成员审查施工单位及监测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四)参建各方及专家组成员对工程竣工验收作出全面评价,形成经验收小组成员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五)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对竣工验收实施监督;

参与工程验收的各方应对初步验收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复查,当初步验收时提出的问题未完善或各方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责任单位应就相关问题继续整改,完善后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重新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补齐相应资料之后,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及时整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告内容除包含初步验收报告中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或资料:

(一)竣工验收时间;

(二)参建各责任主体参与竣工验收成员及专家组成员名单;

(三)经过审计批准的工程财务决算书;

(五)监理单位的工程缺陷整修质量评价报告;

(六)监测单位关于治理工程变形监测结果评价报告;

(七)参建各责任主体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及专家组审核意见书。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5天内,由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提交工程监督报告。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的15个工作日内,组织治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送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并及时组织施工单位向工程管理维护单位办理工程移交手续。

第二十七条 地灾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二十八条 地灾监测项目和地灾搬迁项目实行成果验收制度。可采用委托方式,监测单位应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以及测绘资质。验收程序参照地灾治理项目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验收程序。

第二十九条 承担地灾防治项目的资质单位,应当在项目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到项目所在地的镇(街)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备案,承担单位取得备案证明后且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方能开展地灾防治项目。备案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文件;

(二)合同,合同必须附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第三十条 承担地灾防治项目的资质单位,应当在项目通过专家审查、验收后十日内,到项目所在地的镇(街)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备案。备案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文件;

(二)报告,报告必须附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三)专家审查或验收意见。

第三十一条 地灾防治项目实行资质等级制度。地质防治项目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级别,由具有地质灾害相关资质的单位承担,特大、大型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中型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担;小型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担。同一资质单位不得从事同一个地灾防治项目的施工和监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凡经批准立项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要及时解决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如因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监察部门应加强监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工作不力、有渎职行为,造成地质灾害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通报责任单位,并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和经济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承担地灾防治项目的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依法开展地灾防治项目的,不予办理合同、成果备案等手续,并将其列入黑名单,禁止其两年内不得在顺德区内承担地灾防治项目。

第三十五条

区政府将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顺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顺建发[2011]58号)和《顺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顺建发[2010]74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水利工程正常维修养护和安全运行,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水利工程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指对已建水利工程进行养护和岁修,维持、恢复或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保持工程的设计功能,原有规模和标准不改变、不扩大。

水利工程维修是指对已建水利工程运行、检查中发现工程或设备遭受局部损坏,可以通过简单的修理、较小的工作量,无需通过大修便可恢复工程或设备功能和运行,包括检测、更换物料消耗等。

水利工程养护是指对已建水利工程经常性保养和防护,及时处理局部、表面、轻微的缺陷,以保持工程完好、设备完整清洁、操作灵活,包括水土保持、材料消耗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维修养护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安排用于已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补助资金。本办法所称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指承担公益性任务的水库、海塘、河道堤防、水闸、泵站、灌区、农村饮水、海水淡化、水文业务、钱塘江维护、防汛岁修等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

第四条 各地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筹集落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确保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正常进行。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资金分配

第六条 维修养护专项资金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取以奖代补、按项目补助、按因素切块等方式分配,具体如下:

农村饮水工程、县级及以下河道保洁分别按照《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考核办法(试行)》(浙水农〔2010〕10号)、《浙江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浙水河〔2004〕12号)实行以奖代补。

海水淡化工程、防汛岁修按单个项目核定补助,其中:防汛岁修按项目核定投资实行分类分档补助;海水淡化工程根据核定的运行维护成本高于售水收入产生的差额实行分类分档补助。

其他流域性骨干工程,海塘和省市级河道堤防及沿线小水闸,大中型水库及水闸、泵站、灌区,水文业务,小型水库和重要山塘巡查等,维修养护专项资金根据各地水利工程名录中的维修养护任务、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结果、上地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安排情况、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因素切块下达,切块资金纳入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管理。

第七条 各地水利工程名录及其维修养护任务具体按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编报2012年省安排资金水利项目实施建议计划的通知》要求上报,市、县(市、区)水利、财政部门对所报工程名录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各市、县(市、区)在已定的工程名录之外要新增工程或因废弃、报废等而减少工程,需在每年的8月底之前上报如下资料:

1.市、县(市、区)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联合申请文件;

2.新增工程的管理单位机构设置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批文;

3.新增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测算书;

4.新增工程的竣工验收报告。

新增工程经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增列在工程名录中,在第二年的切块资金中予以考虑。减少工程则从工程名录中删除。

第八条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安排维修养护专项资金:

1.已列入其他专项资金补助重复申报的;

2.当地财政预算不安排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

3.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的;

4.水利工程管理考核不合格的;

5.维护计划进度、质量没有保障的;

6.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

第三章 申报与拨付

第九条 各地水利、财政部门根据《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考核办法(试行)》、《浙江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有关要求,联合行文上报资金申请文件及有关考核材料;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以奖代补资金分配方案,并联合下达以奖代补资金。

第十条 海水淡化工程所在地水利、财政部门于每年7月份前联合行文上报资金申请文件及上7月至本6月的运行维护成本核算有关材料(包括海水淡化厂运行维护综合情况分析自评表、运行记录、收支凭证依据、完税凭证等);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进行审核,确定资金补助方案,并联合下达补助资金。

各地水利、财政部门在每年汛期前联合行文申报当年防汛岁修项目补助资金;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依据评审意见,结合上各地防汛岁修资金使用情况,确定项目实施计划并联合下达;省财政厅依据实施计划拨付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每年将流域性骨干工程、海塘等其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切块下达各市、县(市、区);各市、县(市、区)水利、财政部门根据下达的资金额度,于1个月内将资金落实到当年工程名录内需要维修养护的具体项目,优先用于流域性骨干工程,并联合行文上报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备案。上报的维修养护专项资金实施内容是今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考核、检查的依据,不得调整。

第十二条 各地水利、财政部门对所报项目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第四章 使用与管理

第十三条 维修养护专项资金具体使用范围包括:

1.大中型水库(含海岛地区小一型水库)的维修养护和小型水库、重要山塘的巡查。大中型水库(含海岛地区小一型水库)的维修养护主要包括主体工程、闸门、启闭机、机电设备、安全监测设施、自动控制设施、运行调度系统、洪水测报系统、大坝电梯、自备发电机组的维修养护,物料动力消耗,白蚁防治,防汛设施维护、安全鉴定以及必要的勘测设计、质量监督检查监理费用等。

2.20年一遇

以上标准海塘及沿塘水闸的维修养护。主要包括土方养护、塘顶、塘坡、防浪墙、镇压层(护塘地)、坦水、丁坝、盘头、顺坝、直立鱼鳞石塘、消浪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等的维修养护,白蚁防治,海塘隐患探测,备防石整修、安全鉴定、零星加固、必要的勘测设计和质量监督检查监理费用。

3.省级、市级河道上20年一遇及以上堤防及沿堤水闸等交叉建筑物的维修养护,以及河道的日常保洁。主要包括土方养护、堤顶、堤坡、前(后)戗堤、盘头、顺坝、防浪墙、消浪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河道驳坎护岸、自然岸线的维修养护,河道水面保洁,白蚁防治,堤防隐患探测,以及安全鉴定、零星加固、必要的勘测设计和质量监督检查监理费用。

4.大中型水闸以及本条第2、3款所指海塘、堤防上的水闸维修养护。主要包括水工建筑物、闸门、启闭机、机电设备、物料动力消耗、自动控制设施、自备发电机组的维修养护,闸室清淤,白蚁防治,以及安全鉴定、必要的勘测设计和质量监督检查监理费用。

5.大中型泵站的维修养护。主要包括机电设备、辅助设备、泵站建筑物、检修闸、自备发电机组、自动控制设施的维修养护,物料动力消耗,以及安全鉴定、必要的勘测设计和质量监督检查监理费用。

6.大中型灌区的维修养护。主要包括渠道、渡槽、倒虹吸、涵洞、隧洞、滚水坝、水闸、橡胶坝、自动控制设施等维修养护,渠道、渡槽、倒虹吸、涵洞清淤等,以及安全鉴定、必要的勘测设计和质量监督检查监理费用。

7.农村饮水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的运行维护。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水源地保护(清污,标志牌、界桩设立等)、工程设施维护以及海水淡化工程的设施维护、药耗、反渗透膜更换等。

8.水文业务的维修养护。包括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及水文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9.防汛岁修。主要包括海塘、防洪堤、护岸、水闸、堰坝、翻板门、水库、灌溉设施岁修,原则上工期不超过一年。

10.流域性骨干工程的维修养护。指按单个项目核定维修养护经费补助的水闸、泵站、水利枢纽、堤防等流域性骨干工程的维修养护,具体使用范围同本条第3、4款内容。

11.省级必要的安全督察、水利信息化系统维护(包括防汛指挥系统)、钱塘江维护等支出。

第十四条 各级水利部门、工程主管单位要督促各工程管理单位(项目业主)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上报的维修养护项目,在维修养护任务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项目计划完成后如有资金结余,须新增维修养护项目,并按程序报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水利部门督促工程管理单位(项目业主)加强维修养护经费的核算,严格按规定使用资金,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和公示、公告制度。

第十六条 工程管理单位(项目业主)要加强维修养护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决算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十七条 省级维修养护项目资金列入部门预算管理,按照《浙江省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浙财预字〔2007〕11号)要求执行。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辖区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维修养护实施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建立维修养护资金使用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浙水管〔2011〕65号)要求,认真做好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考核。

第十九条 省财政厅、省水利厅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全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其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 对违反规定使用维修养护资金的,按有关规定依法查处。

第二十一条 各地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降低维修养护成本,提高维修养护水平。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备案。

主题词:水利 资金 管理 办法

通知

下载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