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政函〔2011〕140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我市十大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杭政函„2011‟140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我市十大产业科技
创新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推动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
(一)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后享受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享受150%加计抵扣所得税的政策。
(二)支持重大科研创新活动。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研
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将按项目研发经费的25%给予资助,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其中,企业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以下简称三大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可按项目研发经费的30%给予资助,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三)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对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市科技经费按国家、省下拨经费总额的30%给予资助配套(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中,对本市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三大领域的项目,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的,按国家下拨经费总额给予1∶1资助配套。具体按照•关于印发†国家、省科技项目杭州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匹配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杭科计„2003‟11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优化市科技经费使用方式,办好市创投服务中心和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综合运用创业投资、产业投资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结合工具,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资助购置重大关键装备。对首次购置由十大产业领 -2-
域的企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须有发明专利)、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关键装备,按购置价的20%给予财政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其中,对首次购置三大领域企业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补助。
(二)推进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在政府性资金投资的项目中,项目业主单位应明确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采购比例等具体要求。鼓励其他投资方式的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择优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领域应用示范项目。
(三)奖励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对十大产业领域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其自主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后实现年利税500万元以上,并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项目,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四)支持科技知识转化为产业。建设市“知识市场”,做好知识与资本的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鼓励高校教师、专家团队、大学生创办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市雏鹰计划、青蓝计划、创业启动资金、种子资金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实施科技知识产业化。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加快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的研发
-3-
机构,其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等符合基本条件的,优先认定为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其中,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在申报认定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时,放宽其注册时间、企业规模等相关条件。对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的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60万元的资助。
(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市财政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重点解决产业链中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具体办法由市科技局牵头另行制定下发。
(三)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建设与运行费用补助。其中,对新建的三大领域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视其对产业发展贡献程度,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建设与运行费用补助。
(四)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十大产业的高层次研发机构,市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专项资金按创建研发机构实际总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的15%给予资助,并根据项目实 -4-
施进度分年度拨付,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的所在区、县(市)给予不少于1∶1的配套资助。鼓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其中,对三大领域的技术合作项目,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拓展到全市,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其专利产品年产值等符合市专利试点(示范)条件的,优先纳入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计划,优先支持其建立和运用专业专利(文献)数据库,优先提供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专利检索与分析服务。
(二)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发明创造,并由市本级财政给予资助。其中企业发明专利国内授权资助5000元、个人发明专利国内授权资助1500元、企业申请国外(欧洲、美国、日本)专利资助50000元等。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其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以企业名义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并获授权的,在现有市专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市本级财政每件增加资助2000元。
(三)鼓励制定重大技术标准。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制定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经认定,对第一起草单位,每项
-5-
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60万元的奖励;第二、第三起草单位,每项分别给予不超过40万元、12万元的奖励。其中,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在其制定的国际标准尚未正式立项但已明确在受理期内列入本地应用示范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对制定和实施联盟标准并取得成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四)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加大对名牌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与奖励力度。其中,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企业的产品,优先推荐申报中国专利奖。
五、附则
(一)推进市十大产业科技创新工作由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对十大产业领域项目的资助,由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二)本意见中的各项资(补)助,市属企业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区、县(市)企业由市、区(县、市)两级财政各承担50%;各项奖励,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市本级不重复进行资(补)助,同类项目就高享受资(补)助。各区、县(市)应积极落实配套资助资金,当年配套资金不到位 -6- 的,将影响次年本政策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
(三)本意见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此件可公开发布)
7-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
主题词:科技
产业
创新△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杭州警备区,市各群众团体。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各民主党派。
-8-
第二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我市十大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我市十大产业
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杭政函[2011]14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推动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
(一)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后享受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享受150%加计抵扣所得税的政策。
(二)支持重大科研创新活动。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将按项目研发经费的25%给予资助,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其中,企业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以下简称三大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可按项目研发经费的30%给予资助,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三)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对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市科技经费按国家、省下拨经费总额的30%给予资助配套(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中,对本市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三大领域的项目,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的,按国家下拨经费总额给予1∶1资助配套。具体按照《关于印发〈国家、省科技项目杭州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匹配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杭科计[2003]11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优化市科技经费使用方式,办好市创投服务中心和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综合运用创业投资、产业投资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结合工具,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资助购置重大关键装备。对首次购置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须有发明专利)、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关键装备,按购置价的20%给予财政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其中,对首次购置三大领域企业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补助。
(二)推进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在政府性资金投资的项目中,项目业主单位应明确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采购比例等具体要求。鼓励其他投资方式的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择优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领域应用示范项目。
(三)奖励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对十大产业领域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其自主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后实现年利税500万元以上,并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项目,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四)支持科技知识转化为产业。建设市“知识市场”,做好知识与资本的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鼓励高校教师、专家团队、大学生创办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市雏鹰计划、青蓝计划、创业启动资金、种子资金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实施科技知识产业化。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加快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的研发机构,其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等符合基本条件的,优先认定为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其中,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在申报认定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时,放宽其注册时间、企业规模等相关条件。对十大产业领域企业的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60万元的资助。
(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市财政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重点解决产业链中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具体办法由市科技局牵头另行制定下发。
(三)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建设与运行费用补助。其中,对新建的三大领域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视其对产业发展贡献程度,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建设与运行费用补助。
(四)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十大产业的高层次研发机构,市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专项资金按创建研发机构实际总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的15%给予资助,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拨付,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的所在区、县(市)给予不少于1∶1的配套资助。鼓励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其中,对三大领域的技术合作项目,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拓展到全市,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对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其专利产品年产值等符合市专利试点(示范)条件的,优先纳入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计划,优先支持其建立和运用专业专利(文献)数据库,优先提供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专利检索与分析服务。
(二)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发明创造,并由市本级财政给予资助。其中企业发明专利国内授权资助5000元、个人发明专利国内授权资助1500元、企业申请国外(欧洲、美国、日本)专利资助50000元等。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其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以企业名义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并获授权的,在现有市专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市本级财政每件增加资助2000元。
(三)鼓励制定重大技术标准。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制定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经认定,对第一起草单位,每项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60万元的奖励;第二、第三起草单位,每项分别给予不超过40万元、12万元的奖励。其中,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在其制定的国际标准尚未正式立项但已明确在受理期内列入本地应用示范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对制定和实施联盟标准并取得成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四)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支持十大产业领域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加大对名牌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与奖励力度。其中,对从事三大领域研发生产企业的产品,优先推荐申报中国专利奖。
五、附则
(一)推进市十大产业科技创新工作由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对十大产业领域项目的资助,由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二)本意见中的各项资(补)助,市属企业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区、县(市)企业由市、区(县、市)两级财政各承担50%;各项奖励,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市本级不重复进行资(补)助,同类项目就高享受资(补)助。各区、县(市)应积极落实配套资助资金,当年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将影响次年本政策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
(三)本意见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第三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杭政办函[2008]122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杭政办函[2008]12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08〕4号)精神,合理整合和配置我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构建协同配合的新型公共财政文化创意资源统筹管理与运作机制,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稳定增长的统筹运作机制
(一)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投入力度。为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形成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配置合理、监督落实、绩效突出的专项资金运作机制,在整合各项文化发展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文化投入。自2008年起,市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更名为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资金规模提高到每年1.52亿元,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递增。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孵化、动漫产业、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资助、贴息与奖励。从市科技计划相关专项资金和市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文化创意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孵化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和奖励。将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企业纳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畴,凡经认定的企业可享受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
(二)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财政要逐步增加文化投入,使我市财政文化投入水平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及放大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文化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格局。
(三)进一步健全专项资金审批制度。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整合和统筹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制定全市重大文化创意产业有关政策,分配重大公共财政文化资源,跨部门协调和落实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资金。根据现有政策和当年支持重点项目,年初由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会同市财政等职能部门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预算总额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制订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分项预算计划,报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审议,由市财政部门提交市政府审核,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复后执行。
(四)完善资金运作程序,增加资金管理透明度。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要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立项办法,规范资金运作程序,进一步完善“自由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重点扶持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和市科技计划相关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项目的扶持,采取资助、贴息、奖励、政府重点采购和引导金融机构、社会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参与投资融资等方式,支持重大文化创意项目实施,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群,抢占高端文化创意市场,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支持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发展。自2008年起,凡经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认定为杭州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将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主要用于补贴基地内企业房租、水电等开支及企业孵化、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融资中介、交易推广等公共服务,以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七)加大动漫游戏产业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国产原创动漫作品。市本级每年在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滚动使用,专项用于支持我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动漫游戏作品原创、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对动漫游戏企业的资助、奖励、贴息等。
(八)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我市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对年日均担保额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每年按其年日均担保额的1%给予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对单家担保机?的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该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0%,最高金额不超过30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九)通过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的风险资本投向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
(十)在杭注册的文化创意企业,其申报软件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所发生的费用,由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或市科技计划相关资金给予一定资助。
(十一)支持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开展相关文化创意培训,对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选送优秀员工参加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组织的学习与培训,对完成培训课程或取得相关从业、毕业、结业证书的员工,由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培训费资助。
(十二)大力培育文化精品,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品牌。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财政扶持,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引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意与高科技紧密结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增强文化创意企业的品牌意识,以品牌带动产业优势的形成。
(十三)支持文化单位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十一五”期间,每年在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200万元,并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增加。主要用于《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06〕12号)中明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事转企改制及艺术院团和文体场所的“事生企”改革中涉及资产重组、人员安置分流、单位形式变化、文化事业与产业谋求新发展等重大事项且自有资金解决确有困难的市属国有文化单位。
(十四)积极争取国家、省、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对我市文化创新建设的大力支持,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文化创新建设资金,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十五)市本级企业的项目资助由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从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予以安排;区级企业(不含萧山区、余杭区)的项目,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按市级企业资助标准的25%安排各项扶持资金;萧山区、余杭区和5县(市)企业的项目,按市级企业资助标准的12.5%安排各项扶持资金。各区、县(市)要按照规定比例安排配套资助资金。
(十六)同时符合其他相关产业资助政策的,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给予资助。
三、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创新
(十七)对政府鼓励新办的报业、出版、发行、广电、电影、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文化集团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连锁经营文化企业可统一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十八)对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按照市物价局核定标准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视听维护费,按有关规定在2009年12月31日前免征营业税;对经营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从农村居民用户中收取的有线电视收视费和安装费,3年内免征营业税。
(十九)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执行时间至2008年12月31日。
(二十)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十一)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一个纳税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十二)对国家重点扶持、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相关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十三)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含)以上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额。
(二十四)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出资?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上述科研机构是指按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科研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审批事项的通知》(中编办发〔1997〕14号)的规定设置审批的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机构。上述高等学校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科技人员必须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在编正式职工。
(二十五)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二十六)本文所涉及的有关税收的优惠规定,如遇国家税收政策调整,按照调整后的税收政策执行。
四、附则
(二十七)各区、县(市)要全面落实有关财税政策,设立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如配套资金不到位,除追回已拨付的扶持资金外,取消其两年内享受市财政扶持的资格。
(二十八)原有政策文件与本意见相抵触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十九)本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二○○八年四月二日
第四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程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09〕356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程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函〔2009〕35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强工程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
关于加强工程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工程运输安全管理,彻底扭转工程运输车辆交通事故多发的局面,依据《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管理范围及目标
(一)管理范围:在市区从事工程建设运输的工程运输车,以及以工程运输车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在市区从事工程建设运输的企业。
本意见所称工程运输车是指散装水泥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车、自卸货车、4.5吨及以上栏板货车。
(二)管理目标:工程建设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更加落实,政府部门安全监管更加有效,驾驶员素质明显提高,工程运输车交通违章肇事事故明显减少。
二、工程运输安全管理职责
企业是工程运输安全的责任主体,其法定代表人为本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履行企业安全生产职责。
市公安局交警局、交通局、建委、城管办、城管执法局、经委、安全监管局等为工程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成员单位,是工程运输安全的监管主体,承担安全监管职责。
1.市公安局交警局:负责对工程运输车辆道路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和对车辆驾驶人员相关证件有效期的检查;负责制订工程运输车交通管制范围和内容,加大对重点路段的查处力度。
2.市交通局:负责对运输企业资质的审查及日常检查工作;负责对运输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驾驶员的安全上岗培训工作;负责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情况及工程车辆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监管。
3.市建委:负责对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及运输车辆的安全管理;督促工程施工企业做好运输业务发包管理工作;负责对工程车辆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市城管办:负责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准运证及渣土处置的行政许可管理工作;负责无证无照运输渣土行为的查处工作。
5.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对无渣土准运证、渣土处置证工程运输车辆的查处。
6.市经委:负责对散装水泥生产企业及运输车辆的安全管理工作。
7.市安全监管局:负责对工程运输企业的综合安全监管和各安全监管部门工作的协调、督促。
三、特许通行证管理
(一)在2009年11月30日前,由市建委、交通局、公安局交警局、城管办、工商局依法对许可范围内的各种证照进行复核,对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车辆予以行政许可,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车辆一律不予许可。
(二)由市安全监管局负责召开联席会议,在各有关部门审查的基础上,明确“工程运输车特许通行证”发放事宜。特许通行证由市公安交警部门核发,并作为执法检查的依据。凡工程运输车辆挡风玻璃醒目位置未张贴“特许通行
证”的,公安交警部门均予以查处。
(三)各有关部门如暂扣或吊销相关证照的,应及时上报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决定是否注销其“特许通行证”。
(四)今后凡新申请行政许可,办理特许通行证的企业和车辆,各部门必须首先审核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条件的不予办理。
四、从业人员资质管理
工程运输企业从业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核发的从业资格证;
(二)经工程运输营运驾驶员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关资格;
(三)非本市公安交警部门颁发驾驶证、行驶证的人员和车辆,须在企业所在地公安交警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五、安全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
(一)列入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的《全市客、货运企业机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排行情况
及分析》的工程运输企业,取消其当年的评优资格。
(二)1年内2次列入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的《全市客、货运企业机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排行情况及分析》且发生道路交通有责死亡事故的工程运输企业,对其实施停业停产整顿。经整改仍达不到安全要求的,由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
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相关证照。
(三)1年内3次列入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的《全市客、货运企业机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排行情况及分析》且发生道路交通有责死亡事故的工程运输企业,由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相关证照,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吊
销其营业执照。
(四)工程运输企业虽未发生交通事故,但违法经营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由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相关证照。
(五)对未列入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的《全市客、货运企业机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排行情况及分析》的工程运输企业,若发生道路交通有责死亡事故且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由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相关证照。
(六)如1年内2次列入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的《全市客、货运企业机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排行情况及分析》的企业,3个月内不能参与政府项目的招投标,已在实施的属政府类投资项目,建设单位依法中止其运输业务和供应资格。
六、明确运输安全责任。
(一)各类项目建设单位,特别是政府投资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要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工程运输安全管理责任,并在工程实施中予以督促落实。
(二)施工单位必须在投标文件中承诺将工程运输业务发包给有资质和证照齐全的工程运输单位,否则取消其招投标资格。
(三)工程运输业务发包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与工程运输单位必须签订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在工程运输中的安全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措施。
七、责任追究
(一)对涉及工程运输车违章肇事的,将依法追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有关责任。
1.同一施工项目中,工程运输车辆累计发生负同等责任以上的一般交通事故达到3次,或有违法纪录的工程运输车占运输车辆总数30%以上,或发生一起负次要责任死亡事故的,由公安交警部门停发该施工项目所有运输车辆通行证3个
月;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施工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2.同一施工项目中,工程运输车辆累计发生负同等责任以上的一般交通事故达到5次,或有违法纪录的工程运输车占运输车辆总数50%以上,或发生一起负主要责任以上死亡事故的,由公安交警部门立即收回该施工项目所有运输车辆的通行证,并停发通行证6个月;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施工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单位实施诚信扣分。对整改不到位的,由公安交警部门继续停发通行证;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实施诚信扣分,直至取消其招投标
资格。
(二)工程运输企业及车辆违法违规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1.对1年内累计违法行为达到2次(含)以上的车辆,虽未发生交通事故,停发通行证1个月。
2.对1年内发生负同等责任以上一般交通事故的车辆,停发通行证3个月,对其所属企业进行通报批评。
3.对1年内累计违法行为达到5次(含)以上或发生交通死亡事故负同等以上责任的车辆,停发通行证6个月,取消其所属企业评先评优资格。
4.对1年内累计违法行为达到10次(含)以上或发生交通死亡事故负主要以上责任的车辆,停发通行证2年,责令其所属企业停业停产整顿,限期整改。
停业整顿期间,暂扣“车辆道路营运证”、通行证等相关证照,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管理人员、驾驶人员进行全面安全轮训,禁止其所属工程运输车违法上路运输,一经发现依法予以查处。在整改期限内仍未达标的,由交通运
管、公安交警等部门依法暂扣或吊销其相关证照。
八、技术保障
(一)工程运输车(8吨以上自卸车)必须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并作为公安交警部门对车辆年审的前置条件。对符合安装GPS条件的新增工程运输车,将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超载即时信息系统作为交通运管部门许可营运资格的前
置条件。
(二)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企业在两个月内完成工程运输车GPS系统、隔离网、左右转弯呼叫等安全技术装置安装工作。由市建委负责,督促商品混凝土生产运输企业,在3个月内建立车辆荷载信息即时反馈系统,并与指定的商品混凝土协会安全分会进行联网,及时发现和制止车辆超载行为。市、区两级财政根据隶属关系,对企业投资给予适当资助。
(三)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负责GPS工作站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制订以及必要的日常管理。
九、对优秀企业实行奖励
(一)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管理力量强的运输企业收购重组规模偏小、管理较弱的小型运输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提升工程运输行业的整体素质。
(二)对信誉好、重安全、讲效益、守法纪的工程运输企业,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树立学习典型。
(三)市政府每年组织召开优秀工程运输企业安全表彰大会,对1年以上未发生交通死亡事故、连续3年未被列入违法排行榜、每次检查抽查安全生产状况均为良好以上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四)支持、鼓励优秀工程运输企业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类投资项目招投标,承接工程运输业务。
本实施意见由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杭政函〔2004〕93号)
【发布单位】杭州市
【发布文号】杭政函〔2004〕93号 【发布日期】2004-06-30 【生效日期】2004-06-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杭政函〔2004〕9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自1998年我市推行政务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一系列政务公开的制度和规范,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为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有效的保障作用。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贯彻民主和法治精神,实现“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政府管理目标,现就我市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以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和勤政廉政为基本要求,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决策、运行工作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二)基本原则。政务公开是指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除属于国家规定保密的外,都要向社会和群众公开,以接受监督。
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以下原则:
1、依法公开。凡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向社会公开的必须公开。
2、真实准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应当真实可信。
3、讲求时效。政务公开的时效性内容常年公开,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
4、利于监督。政务公开的形式要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二、政务公开的扩大范围
根据我市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实际,除各级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必须实行政务公开外,受市级政府部门依法委托履行行政职能的基层(事业)单位也应按照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实行政务公开。
三、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市、区(县)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政府规章和政策性、规范性文件;
2、关系本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
3、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4、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5、政府投资和财政资金使用的重大事项;
6、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政策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7、其他应予公开的内容。
(二)政府各部门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行政许可法》规定公开的事项;
2、行政机关制定的与群众利益有关的各类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群众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情况;
3、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4、本部门管理和使用大额财政资金的情况;
5、公务员的录用和任免情况;
6、本部门的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
7、其他应予公开的内容。
(三)受政府部门依法委托履行行政职能的基层(事业)单位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单位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
2、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情况;
3、受政府部门依法委托履行行政职能(执法及处理)情况;
4、接受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工作人员的录用和任免情况;
6、本单位的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
7、其他应予公开的内容。
各区、县(市)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充实村务、企务公开内容的有关工作。
四、政务公开的基本形式
应予公开的各项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可通过以下一种或几种途径和形式予以公开:(一)“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子网站;
(二)政府公报或其他公开发行的政府信息专刊;(三)报刊、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媒体;
(四)新闻发布会、征求意见座谈会、听证会、会议旁听等;
(五)公共阅览室、资料索取点、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者设施;(六)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咨询服务台;(七)各级各类档案馆及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八)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政府信息的形式。
五、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
(一)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决定涉及本地区、本部门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情况时,必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后,按照规定程序和范围公开。
(二)公示制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决定或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应在决策或正式实施之前将意向或方案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予以决策或正式公布实施,同时,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后涉及的政策调整情况,也应及时公示告知。
(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政府令第202号),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该或允许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应通过定期召开新闻(信息)发布会,上报上网、会议旁听、立法听证等方式予以公开,不允许各级政府和部门以任何理由截留或隐瞒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确定的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制定各自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确定各自受理信息公开申请的专门机构和咨询电话。
(四)办事制度公开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管理权限公开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认真修订完善现行政务公开办事制度,按照“实质公开”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规范公开部门及职能处室、公开依法行政环节和流程、公开办事依据和标准、公开办事时限和结果等方面的工作。
(五)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完善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监督制度,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政务公开监督信箱、行风监督员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等渠道,认真收集群众意见。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六)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中搞形式主义、工作不力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搞虚假公开,欺上瞒下,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要认真查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六、政务公开的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工作任务,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服务政府、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市及各区、县(市)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协调会议制度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级政府要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特别是对群众最关心、社会最关注的方面,要进一步细化本单位政务公开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在7月20日以前报市政务公开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督查室)备案。
(三)完善措施,严格监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把推行政务公开列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组织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察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以保证政务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实效性。对群众的监督举报,要快查快结,件件有回声,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整改。
(四)精心组织,整体推进。政务公开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要通过不断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深化政务公开要注重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整体推进。要把深化政务公开同落实市委“五大举措、五大战略”要求紧密结合,为促进本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把深化政务公开同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要把深化政务公开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紧密结合,依法规范审批行为。通过实施“全程办事代理制”、“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窗口式办文”和电子政务“网上审批”等,全面推行政府行政的“阳光作业”。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六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