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中国的电影融资:五大主流取“财”之道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创下了国内银行给电影项目贷款的最高纪录
如今,电影市场已经日趋活跃,资本也相继进入。中国电影融资渠道究竟有多少呢?以下我们将一一盘点。
财道1直接投资
作为电影投融资市场中所占份额最大、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直接投资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业部董事总经理顾彤解释称,一般情况下,直接投入资金的投资方,有权分配该电影的未来收益,投资模式清晰,收效也很快。
以《失恋33天》为例,这部影片投资额为900万元、宣传发行成本600万元,总成本1500万元。“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东阳新经典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国泰兴安咨询中心等5家联合摄制机构的直接投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这部电影最终票房高达3.65亿元,如果加上网络版权、音像制品销售所得的1000万元,按照制片收益为总票房的30%计算,投资回报近1.5亿元。
“这是电影直接投资项目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但魏鹏举同时表示,电影属于“大投资、大收益”的投资类型,投大成本电影项目依然是直接投资资本的主要目标。“市场上的投资资本基本上会选择已经有2000万-4000万元作为垫底、能够稳定运营的电影投资,投资方在投资前主要审查的不是电影的艺术高度,而是项目是否已经建立起来进入了实质运作阶段。”魏鹏举介绍。
目前直接投资电影的方式主要包括债务投资和票房分成两种。“债务投资会保证投资资本的利益,得到固定的收益,但资本投资电影与投资其他项目的差别不大,选择该类投资的资本相对较少。”魏鹏举称,业内更倾向于按照票房比例进行分成的形式投资,按照所占股份份额获得票房收入,风险更大但收益也就更大。
财道2银行贷款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既创下了国内电影投资的纪录,更创下了国内银行给电影项目贷款的最高纪录。数据显示,总投资额6亿元的《金陵十三钗》得到了1.5亿元的银行贷款。有电影投资人透露,由《金陵十三钗》引发的电影申请银行贷款热潮也已逐步兴起,原本未打算涉足银行贷款的电影项目也开始寻求银行方面的合作伙伴。
《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1年,工行、建行、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先后和文化部签署协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集中推荐机制;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通过无形资产抵押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了大量电影的拍摄工作。
虽然银行正在逐渐开放对于电影项目的贷款投资,但是顾彤坦言,选择银行贷款的电影项目以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影视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为主,因为这些企业都拥有着强大的还款能力。
顾彤强调,银行在为电影贷款前,必须找到明确的还款来源,部分影视企业选择将上一部影片的收益或者将企业的其他方面业务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或还款来源。“新画面影业董事长张伟平为获得民生银行的贷款连自己名下的房产都抵押给了银行。”顾彤透露,新画面最终拿到了3亿元左右的票房收入,民生银行的贷款已基本还清。
很多投资人都表示,目前评估、抵押都是影视公司在获得银行贷款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魏鹏举表示,电影公司或者电影项目要拿到银行贷款必须提供出银行认可的有效质押物,中小影视企业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顾彤所在的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再担保公司正在积极地为影视企业承担融资担保业务,作为代偿主体间接投资电影。
“这类公司确实帮助不少影视企业解决了电影融资难的问题,但随之也为片方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成本。”魏鹏举坦言,担保公司要承担担保的较大风险,所以会按照贷款额度的百分比收取担保收益,分成比例相对较大。
刚开拍20多天就只剩了47元,连午饭都买不起了
财道3电影基金
电影基金作为新兴投资模式也开始广受关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我国已有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已经披露规模的基金有83只,总规模折合达1330.45亿元。《报告》指出,这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包括政府引导投资基金、产业型投资基金、专业PE、VC等投资机构以及产业整合投资基金几类。
在中国规模较大且较活跃的基金除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华谊等较早从事电影制作的投资方,基本上都是在电影产业链一个或多个环节有一定产业影响力的投资主体。不过,在近期,专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整合投资基金逐渐发挥着更大的产业影响力。
“电影基金把不同来源的分散资金汇集在一起集中投资。根据基金内部协议不同和出资人所占比例来决定最终的实际收益分红。”魏鹏举表示。
以完美时空公司为例,其旗下完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1亿元和8230万元现金入股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和上海宝宏有新公司,而这两家公司主要经营影视拍摄、制作和发行业务。投资后,完美时空去年一季度营收6.25亿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41.6%。
财道4广告投入
去年,我国生产故事片558部,无论亏盈,只有不足300部影片进入票房市场,其他近一半的影片从最开始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对于如此高程度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选择了稳妥的广告投入作为其投资电影的主要模式。
“从《大腕》开始,冯小刚就在电影中大量植入广告,以此获得前期收入。”魏鹏举表示,部分电影凭借广告收入和预售版权等方式在电影上映前就基本收回成本,甚至获得少量盈利。
顾彤解释,众多业外投资方投资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能为其带来丰厚的票房收入,还因为电影作为一种传媒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企业用植入或者贴片的形式,将广告融入到电影之中,大大节省甚至抵消了公司的广告费用,企业所获得的影片票房分成几乎成为其净赚的收入”。
有电影投资人向记者表示,虽然电影中出现植入、贴片广告的形式可能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在乐此不疲地寻找电影为自己打广告,“当片方不遗余力地向全国观众宣传电影的同时,也已经把电影中的企业广告宣传给了影迷,企业相当于坐收渔利,投资风险也降低了很多”。
财道5其他融资
不完全统计显示,去年我国电影制片投资主体已经超过1200家,而在2002年,我国电影制片投融资主体只有不到70家。
除了以上提到的4种电影投融资模式之外,版权预售、政府出资等方式也被业内人士归纳为电影获得投资的主要手段。
“随着网络视频兴起,影视剧在准备投拍之前,就将版权预售给电视台或视频网站,但由于电影的投资成本高、风险大,预售版权的时机有所不同。”魏鹏举分析,电影预售版权,一般在该片资金到位、剧本完成、剧组团队基本形成之后才全面展开。另外,政府投资由于金额相对较少,一般会成为中小成本影片寻找的主要投资资本之一。
“总体来说,市场上的大成本电影因为资金量需求大,一般会选择直接投资、版权预售、银行信贷等模式,中小制作影片会主要盯准政府资金、直接投资等模式。”魏鹏举分析。
虽然电影投资方式日渐多元,但仍有不少电影制作方因为投融资困难,最终影响了电影质量。去年备受好评的电影《钢的琴》制片人胡子告诉记者,虽然开机前片方拥有好剧本、好导演,但很多投资方根本不看电影的发展前景。
“导演张猛在开机前只剩了7万元,一边开机拍摄一边筹钱,刚开拍20多天就只剩了47元,连午饭都买不起了。”胡子感慨道,现在的中小成本影片由于巨大的成本压力,必须把拍摄周期控制在30-40天之内,否则到最后只能沦落到将版权卖给其他公司,无法参与票房分账的局面,希望更多的电影投资方能够对中小电影企业和中小成本影片投入更大的信心和关注。
了解更多请关注:最新电影 , 热播电视剧
http://www.xiexiebang.com
PPhfp1wx7J9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