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

时间:2019-05-14 11: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

第一篇: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

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第三章有关工伤认定条款,在原劳动部制定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2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难以界定的问题作了调整与补充,但个别条款不甚妥当。对未参保企业的工伤认定,由于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致很难操作。笔者不揣冒昧,根据个人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修改时参考。

一、认定工伤标准条款

(一)《条例》第十四条对工伤保险承保范围作了规定,也是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标准。其中第(三)项对履行职责受到伤害的规定,与《试行办法》第(五)项相比,增加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限制条件。但因履行职责遭受伺机报复的,大多发生在下班之后,工作场所之外。若据此不能认定为工伤,则显失公平,不如原先规定更切合实际而简明妥当,建议修改时删除限制条件。

该条第(五)项中的 “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不宜归入工伤范围。既然下落不明,可见无法查清。尽管发生在因工外出期间,但造成失踪的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如果遭到歹徒谋财害命,则发生的结果与因工出差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这种情况类似《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列举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形,因此,宜将它列入第十五条视同工伤条款。

该条第(六)项规定,从严格意义上说,也不应归入工伤。因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本身已说明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是发生车祸,并且不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尽管与工作有一定关系,但造成伤害的结果并非直接出于工作原因,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工伤认定三要素中,是否出于工作原因,这是认定是否为工伤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若非工作原因致伤,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也不能认定为工伤。因此,在上下班途中或因工外出期间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只能列入视同工伤。

(二)《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在实际执行中引起的争议颇多。

《条例》颁布实施时,无证驾驶机动车造成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依据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但它随着《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即已废止。而《治安管理处罚

法》对无证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为已将有关处罚条款内容,归入《道路交通安全法》。如果以此替代原先有关规定,则应作出明确解释。否则,违法依据发生了变化,而这项规定却未改变,遇到上述情况则很难定性。因此,有必要予以修改。

因该条制定时采用列举方法,却没有囊括(或称兜底)条款,以致某些人产生误解,以为排除列举的几种情形外,其他都可以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但现实中发生的许多非因工受伤的情况,不可能列举穷尽。因此,修改时末尾应增添囊括条款,则较完善妥当。

二、申请工伤认定条款

(一)《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了申请主体和申请时效。但对申请主体应当区分义务申请人、权利申请人及辅助申请人。否则,权利申请人自愿与用人单位调解,而辅助申请人却要求工伤认定,是否应予受理呢?同时,只有权利申请人因特殊原因无法申请时,辅助申请人才以法定代理人身份升格为权利申请人。否则,没有直接申请资格。因此,在修改时应予以补充,以免引起误解。

该条同时对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的申请期限作了规定,但用人单位遇到特殊情况,经报批同意后可以适当延长。至于延长到何时,没有明确规定。由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申请,则不能超出一年时限。为了做到公平合理,建议修改为“申请人遇到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无法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应当自不可抗力等因素消除之日起计算”。

(二)《条例》第十八条对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材料作了规定,但没有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明及特殊情况需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却将统一制定的工伤认定申请表列为第(一)项,实在不妥。

申请工伤认定,一般应由受伤职工本人提出。不用写申请书,自然要填申请表,也不会不提交。如果因特殊情况由直系亲属提出申请,还需提交受伤害职工与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因为受理时首先必须核实申请人身份。否则,怎么能确定申请人资格呢?何况审核受理时发现某些人身份证姓名与病历不符,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申请工伤认定时必须提供身份证明。

如果遇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因履行职责致伤等特殊情况,还应提供交通事故认定书或法院判决书等证明材料。要求申请人提交,目的是为了核实其受伤事实。如果都要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证确认,则需配备足够人员,提供必要保障。不然,面对接连不断的工伤认定

投诉案件,仅凭几个经办人员,怎么能做到呢?因此,修改时除了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明外,末尾应增添“遇到特殊情况,还需提交其他相关证明材料”作为囊括条款,才算完美无缺。

该条第(二)项规定,要求申请人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这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来说,理应如此。但对未参保的职工来说,则不够公平。因为许多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大多掌握在用人单位。即使告知其补正,也往往难以提供。若以此为由不予受理,将受伤职工挡在申请工伤大门之外,则违背了《条例》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因此,建议修改时做出明确规定,对未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如果不履行申报义务,由受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申请的,除了职工本人搜集保存的证据外,其他有关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应当由用人单位提供,并由其承担举证责任。

三、审核受理补正条款

《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这款规定表面看比较明确,但仔细推究,没有告知补正期限。如果告知后超出申请期限仍无法补正,该怎么办?《条例》对此没有规定,并且补正后是否应当受理,取决于所补材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果受理认定经办人在审核中发现疑点,告知后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补正材料,证实当事人不符合受理条件,难道也要受理?

笔者认为,该条第三款是对受理认定主体审核材料提出要求,在工伤认定中属于审核受理程序;而前两款是对申请人提交所需材料提出要求,属于申报登记程序。前后对象不同,内容各别,故不宜混合在一起。如果单独列为一条,则条理更清晰,眉目更清楚。

四、调查核实告知条款

(一)《条例》第十八条除了补正材料告知外,没有规定其他应当告知的程序。主要原因是《条例》制订时以建立劳动关系并参加工伤保险为前提,没有全面考虑到未参保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结果所制定的工伤认定条款,只能适用参保企业,而对未参保企业则不太合适。因为未参保职工因工受伤后要由所在单位承担工伤补偿,所以某些用人单位大多不愿履行申报与协助调查义务,也不愿按《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与标准给予补偿。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为工伤后,某些用人单位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提起行政复议

或行政诉讼。如果认定之前,没有明确告知用人单位申辩权利和举证责任,做出认定之后,原告不服,一旦提起复议或诉讼,作为被告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即陷入被动,无法补救。

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这种情况,《条例》修改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告知程序,以防止程序违法而承担败诉后果。

(二)《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显然,这款规定也只能适用参保企业。发生工伤事故后,已参保的用人单位往往主动申报,并提供相关证据,积极配合工伤认定经办人调查核实。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证据充分,足以证明工伤事实,经审核后无须调查,就可直接做出认定结论。而对未参保申请工伤认定的,则非做调查不可。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个体私营企业雇佣的外来务工者,上岗前未签订劳动合同,与所在单位因工伤补偿发生争议后才提出申请,但往往不能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果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仅凭受伤职工本人提交的部分证据,轻率做出认定结论,原告一旦提起复议或诉讼,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往往以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为由予以撤销,并责令重新做出认定,使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十分尴尬。即使想再查证,也很难取得相关证据。

根据《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因此,对工伤认定调查,某些未参保的用人单位往往存有抵触情绪,自然不肯配合协助,更不会主动提供有利于受伤职工的证据。即使告知其举证,也往往无动于衷,置之不理。

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有的隐瞒事实,故意回避;有的矢口否认,拒绝询问;有的弄虚作假,提供伪证„„调查取证难度之大,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得到。

鉴于上述情况,《条例》修改时应当根据“谁占有,谁举证”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用人单位与职工的举证责任。若书面告知后用人单位拒绝答辩举证,则视为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而自愿放弃陈述权利与举证责任。由此发生争议后,即使在司法诉讼程序中,也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对某些本身违法却滥用诉讼权利的行政相对人,应当制定羁束条款,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否则,这类牵累许多人的争议诉讼,将一再重演,无法遏制。

(三)《条例》对调查核实中遇到的某些需要中止或终止的特殊情况,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譬如重大伤亡事故,需要对该事故责任人做出的处理结论作为认定依据,而有关部门一时不能做出结论的,应当中止工伤认定。

如果双方就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处于依法审理期间,也应该有中止程序。

受理工伤认定后,经深入调查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应当撤销原受理决定,终止工伤认定,并告知申请人转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中止或终止决定后,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在通知书中说明事实与理由。中止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中止时间不应计算在认定时效内。对终止决定不服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在工伤认定中,如果遇到申请人无法提供证据,工伤认定主体又难以查证,不能在法定时限内做出认定结论,工伤认定经办人必然会左右为难,坐立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若缺乏证据,轻率做出认定,则存有被撤销的极大风险;若久拖不决,超过认定期限,则有可能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败诉后果。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规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程序合法。即使发生争议后被推上被告席,也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建议修改时参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予以填补。不然,无法可依,各行其是,则容易引起争议。

(四)值得赞许肯定的是,《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对举证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这条规定破解了工伤认定调查取证难题,在工伤争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依据。运用得妙,威力无穷,可迫使那些既不愿参保,又不想赔钱,却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提起诉讼的行政相对人,在庭审质证中理屈词穷,无法狡辩,最后只能垂头丧气地承担败诉后果。

该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时,事先书面告知其举证后拒不答辩举证,事后又不顾事实、滥用诉讼权利的某些人,没有规定应负的法律责任。

(五)《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

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该款规定十分明确,但受理起点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从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计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工伤认定经办人收到申请材料后,受理前首先必须进行审核。否则,不知道是否需要告知申请人补正。从工伤认定程序上说,应该是先申报登记,经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应当受理。因此,该款认定时限应当“自确定受理(即受理通知书签发)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结论”,则较为明确妥当。送达对象需增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该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笔者认为,不宜与第一款合并在一起,因为做出工伤认定结论后还谈什么“回避”呢?因此,宜将它放在第十九条规定的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条款比较合适。

五、其他相关条款

《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突破了《劳动法》适用范围的局限,扩大了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但在实施过程中引起不少争议。主要问题是对非法用工造成的事故伤害,是否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双方当事人因补偿数额发生争议后,是直接向劳动仲裁申诉,还是以民事伤害由法院处理?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这类争议不属其调整范围。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用工主体不合法为由不予受理认定;劳动仲裁机构往往以主体不适格为由,让申诉人转送法院处理;而法院根据仲裁前置原则,未经劳动仲裁审理,也不会直接受理,导致当事人来回奔波,不知道到底应该向谁申诉。为了防止相互推诿,建议修改时做出明确规定。否则,虽有法规明文规定,但与至今尚未修改的《劳动法》相悖,使这条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一孔之见,难免浅薄疏漏;所提的修改建议是否恰当,敬请行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附注:本文初稿撰写于2006年7月28日,修改于2007年10月5日,发表于武汉大学2009年第4期《社会保障研究》(双月刊)

第二篇: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建议

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了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增强立法的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及时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6月,全国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已达1.4亿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一,各地对工伤认定范围问题,特别是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以及因违反治安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受到伤害是否认定为工伤问题争议较大,需对工伤认定范围进一步加以界定;第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复杂,落实待遇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三,对不参保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不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第四,未参保工伤职工的伤亡待遇难以落实;第五,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基金支出项目、缴费方式、待遇标准等也需修改完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认真总结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意见的基础上,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如下:

(一)调整了工伤认定范围

1.删去了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删去了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关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五条)主要考虑是:第一,原劳动部1996年制定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将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纳入了工伤认定范围。2004年条例制定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尚未出台,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难以从其他途径得到保障,条例因此延续了试行办法的规定。2006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后,上下班途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职工可以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得到补偿,同时还可以通过民事赔偿的途径解决。第二,将机动车事故伤害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而未将非机动车事故纳入范围的现行规定,导致了政策上的不平衡,各地方、各部门和职工强烈反映这一规定有失公平,要求修改。第三,从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目的看,工伤保险主要为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受到伤害情形提供保障,上下班途中虽然可以视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延伸,但并不等于就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此,将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形从工伤认定范围中删除,并不会影响对工伤保险核心情形的保障,符合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原理。第四,实践中,由于住房商品化和人员流动性的提高,对如何确定上下班途中争议繁多、操作难度大,如果再将受到非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纳入工伤认定范围,则操作难度更大、引发的争议更多。第五,从国外情况看,许多国家未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纳入工伤认定范围;有的国家虽然将其纳入,但对“上下班途中”、“机动车”等概念作了严格限定,如仅限于单位提供的班车。不将机动车事故伤害纳入工伤认定范围的做法不仅更为简便、可行,而且妥善处理了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关系。

2.缩小了不得认定工伤的范围。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应当尽可能缩小不得认定工伤的范围。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为,与犯罪相比,社会危害性较小,不宜将因这两种行为导致的事故伤害排除在工伤认定范围之外。据此,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为导致事故伤害的这两种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六条)

(二)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以及争议处理程序 1.增加了及时报告制度。

为了充分保障工伤职工的权利,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的申请时效为1年。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位和人员往往在事故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申请认定,证据材料已发生很大变化,造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取证困难,无法作出认定决定。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用人单位在发生较严重工伤事故后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同时,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否应当及时赴事故现 场调查取证,由于存在不同意见,征求意见稿设计了两种方案征求意见。(第二条)

2.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条例规定:在工伤争议处理程序中,提起行政诉讼前必须先进行行政复议。为了便于工伤职工尽快享受待遇,征求意见稿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规定:在发生工伤争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九条)3.简化了存在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程序。

实践中,存在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案件往往认定时间长、程序复杂,落实待遇时间长,各地方、各部门和工伤职工反映强烈。这类申请案件在申请工伤认定前,需要先就劳动关系进行仲裁。仲裁程序的增加,进一步延长了工伤认定程序。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可以不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和行政复议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九条)4.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

征求意见稿规定:劳动能力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按照初次鉴定的时限执行。(第十条)通过上述简化程序规定,最多可缩减程序30%左右。

(三)加大了对不参保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

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未参保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不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为此,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对未参保用人单位的罚款、收取滞纳金、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第二十条)

(四)加强了对未参保职工的权益保障

条例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的工伤职工所发生的工伤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很难落实,未参保用人单位拖欠甚至拒不支付工伤职工待遇的现象经常发生。为了加强对这部分工伤职工权益的保障,征求意见稿规定: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欠缴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及罚款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第二十条)

(五)提高了工亡待遇标准 为了解决部分地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过低的问题,征求意见稿设计了两种方案:第一,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月平均工资的,以全省月平均工资计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第二,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由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个月至60个月提高到60个月至80个月。(第十六条)

(六)其他修改的内容

征求意见稿还对工伤保险适用范围、缴费方式、基金支出项目进行了修改完善:第一,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纳入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第一条)第二,增加规定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对部分行业的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作出变通的规定。(第三条)第三,将工伤预防增加为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第四条)第四,将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09年8月15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

附件: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二○○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附件: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职工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第四条第三款修改为:“职工发生伤害事故后,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受到事故伤害的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对死亡职工进行善后处理,并应当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受到事故伤害 4 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方案: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对于出现死亡的、重伤的或者5人以上轻伤的,应当及时赶赴事故现场调查取证,用人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三、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对于难以按照工资总额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数额的行业,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对该行业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作出变通的规定。”

四、第十二条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预防费提取、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等部门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五、删去第十四条第(六)项。

六、第十六条修改为:“职工有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在事故中伤亡,但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七、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或者有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或者其他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或者其他情形发生之 5 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八、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九、第二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作出工伤认定结论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十一、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条,第四款修改为:“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所在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支付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所在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支付。”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结论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十三、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四、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规定,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五、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第(二)项修改为:“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规定,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六、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月平均工资的,以全省月平均工资计发。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方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60个月至8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十七、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删去第(四)项。

十八、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三条,第四款修改为:“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十九、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工会组织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二十、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欠缴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欠缴工伤保险费的万分之五的 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欠缴的工伤保险费和滞纳金的,处上应当缴纳工伤保险费数额的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缴欠缴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和罚款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欠缴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及罚款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条、第十九条的规定,拒不协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二、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五条,删去第二款。

二十三、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修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六条、第六十六条中的“直系亲属”修改为“近亲属”。

此外,对个别条文的文字作了修改,条文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本决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工伤?

根据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第八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况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可认定为工伤:

(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5)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6)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7)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8)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哪些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 有6种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1)犯罪或违法;(2)自杀或自残;(3)斗殴;(4)酗酒;(5)蓄意违章;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认定工伤的程序

1、申报工伤事故

(1)企业应从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2)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从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时间可延长到30日。

(3)工伤职工本人或其家属没有可能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的,可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提出申请。

(4)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须经企业签字后报送;如果企业不签字,工伤职工或其家属可以直接报送。

2、认定工伤(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和职工的工伤待遇申请后,应进行调查取证,在7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0日;(2)认定工伤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a、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b、指定的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诊断书或职业病诊断书,属于轻伤无需到医院治疗的,由企业医生开具工伤诊断书; c、企业的工伤报告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职工的申请进行调查的工伤报告。(3)书面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和申请人。如何进行工伤事故调查?

如果工伤事故属于轻伤和重伤事故,企业负责人必须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仔细调查;如果工伤事故属于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因其影响面大,所以由有关单位选定人员进行调查,一般是以国家经贸委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为主组成。工伤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和有关机构、有关人员进行详细了解和面谈,有权索取所需的信息,凡是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无权拒绝,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妨碍和干预事故调查组的正常活动。

工伤事故调查组在查明真相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意见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存在不一致,经多次调停以后,仍然存在分歧的,可以交由政府有关部门裁决,并且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应该把握的时限。工伤事故调查的目的

(1)查明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原因;

(2)查明工伤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情况;(3)确定工伤事故的责任者;

(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5)提出事故调查报告。

工伤事故调查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

(1)与该事故没有任何直接利害关系,符合避嫌原则;(2)具有工伤事故调查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工伤事故处理?

根据199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的规定,企业应根据工伤事故调查组的事故处理意见以及防范措施进行工伤事故处理。如果事故调查表明,工伤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因为有人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玩忽职守,或者是发现事故隐患、危急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对责任者给予必要的惩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在工伤事故发生后有人故意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工伤事故现场,或者没有正当理由去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向事故调查组提供有关信息和情况的,也同样要作出惩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工伤事故的处理有没有时间限制?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工伤事故的处理不允许拖延时间,必须在一定时间(一般在3个月)内结案。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调查有困难的,最长也不得超过半年时间。而且对工伤事故的结案和处理,一律应予以公布。工伤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原则

(1)企业应严肃认真地调查和分析事故,找出事故原因,查明责任,确定改进措施,并指定专人限期贯彻执行。

(2)对一般事故或性质恶劣的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两天内,查明责任,找出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3)对重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单位应组织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参加,对事故现场、工人操作过程是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机器设备状况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查清事故的原因和责任,以便进行处理。

(4)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对所有事故调查分析的资料,如现场检查记录、照片、分析化验结果、技术鉴定、仪表记录、会议记录、综合调查材料、登记表、报告书、旁证材料等,应当妥善保管。

(5)对严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又不听劝阻的人,或由于渎职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者,应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6)对蓄意制造事故,造成严重后果,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应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如何理解?

“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是指企业职工执行本单位当班班长、组长以上领导临时指派的与企业生产或职工正常工作有直接关系的任务时,发生的伤亡事故。对“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而发生的伤亡应当认定为工伤。其中“在紧急情况下”如何理解?

“在紧急情况下”是指企业出现急需处理和解决而又来不及请示单位负责人的情况。例如,某化工厂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一工人因其他工作事宜正好路经此处,发现这一紧急情况,没有来得及请示单位负责人,就自己去解决,不慎发生了爆炸,引起火灾,该工人受伤致残。虽然处理可燃性气体泄漏的工作不是单位负责人指定的,也没有向负责人请示,但属于“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耽搁,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该职工所发生的意外伤害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如何理解对“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1)“工作时间”包括本单位领导(含当班班长、组长)同意和安排的加班加点工作的时间;(2)“不安全因素”主要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区域内,由于企业设备设施存在缺陷、企业环境不良以及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意外灾害(如厂房倒塌、洪水、泥石流、地震等)造成意外伤害;

(3)“工作紧张突发疾病”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加班加点,或者由于超负荷劳动(比如当班缺员或者抢修等),或者由于带病坚持工作(车间以上领导知道职工有病假条,但因为工作需要没有批准其休假),或者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病但没有条件离开工作场所(如火车司机、机长、轮船司机等)抢救治疗而病倒在工作现场的;

(4)“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是指如果突发疾病造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就不能被认定为工伤,而且“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必须经过劳动鉴定部门评残确定。如何理解对“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也被认定为工伤?

“履行职责”是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在其工作岗位和职责范围内正常行使权利。受伤害者如果要求认定工伤,应该持有企业及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由劳动部门视其职责予以认定工伤。如何理解对“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而发生的伤亡可以认定为工伤?

企业职工因牺牲个人利益,从事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而造成伤亡的,在认定工伤时,需要持有企业及有关部门出具的可靠证明以及当时就诊医院的诊断证明,由劳动部门予以确认。

如何理解对“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因公、因战致残的复转军人到企业工作以后,因旧伤复发需要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的,必须持有《革命军人伤残证》和医院确诊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应遵循何时旧伤复发何时申请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的原则。对于“因公外出期间,出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工伤,如何理解?

“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是指职工受企业领导(厂、公司级)指派因公外出,并在外出时间段内与所应从事的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是指非职工本人主要责任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失踪的”是以法院宣告的裁定书为依据。

“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如果要求工伤保险待遇,应该持有当地医院的诊断证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还应该经过劳动鉴定部门的确定,持有《职工劳动鉴定表》。突发疾病造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不予认定工伤。

对于“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可以认定为工伤,如何理解? 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内,上下班和回家必经路线上(包括回父母家及中午休息时间回家吃饭途中,只要方向不错),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必须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非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或由于机动车急刹车造成乘车人员伤害而未构成交通事故的,不能认定工伤。比如某职工下班后骑摩托车回家,在路上摔伤,该职工认为此伤害事故符合《试行办法》中规定?quot;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而且是在”上下班规定的时间和路线上“受的伤,应该被认定工伤,实际上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摩托车确定是机动车,但是发生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必须有受害者和肇事者两方。该职工受了伤,确实是受伤害者一方,但是却没有肇事方,因为事故责任完全在受害者一方。《试行办法》中规定的是,只有受伤害者?quot;无本人责任或非本人主要责任”的情况下,才能被认定为工伤。所以该职工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如何理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是指符合国家及本地区有关因工伤亡事故规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伤亡事故。

如何理解“蓄意违章”情况下发生的伤亡不能认定为工伤?

“蓄意违章”造成的负伤、致残、死亡,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内造成的伤亡,由企业人员证明,纯属本人恶作剧造成的。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将职工在生产时间、生产区域从事与生产工作有关的作业中出现的违章行为简单地看成属于蓄意违章。某建筑公司塔吊队队长盛某酒后上岗操作,使塔吊套架上部调节导轮错误地上升至第一标准节,造成了6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50万元的重大责任事故,该队长也在事故中死亡。盛某虽然是在工作中造成的死亡,但是他身为工作现场指挥人员,又是操作人员,主观上明明知道酒后上岗工作是违反规章制度和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却故意大吃大喝,并在酒后上岗操作,构成了蓄意违章和酗酒,所以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组织离退休人员外出疗养期间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 根据1993年7月24日劳动部办公厅劳办发[1993]90号函的规定:离退休人员在单位组织的外出疗养途中发生意外伤亡,不能按照工伤处理。这个规定的依据是:工伤保险制度是对在生产、劳动时间内的劳动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伤残或死亡和职业病的职工提供医疗、收入补偿和抚恤。工伤保险的实施对象和范围都有严格的界定--工伤保险的对象是在职职工,一般适用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而离退休人员已不在生产、工作岗位,不属于工伤保险的对象;工伤保险的范围仅包括因工作原因发生伤残或死亡的职工,而离退休人员外出疗养属休闲活动而不是因工作原因,不属于工伤保险的范围。所以,离退休人员外出疗养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企业在招工考核期间,应聘人员遭受意外伤害是否属于工伤事故? 企业在招工考核期间,与应聘人员尚未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构成劳动关系,在此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也不能按工伤保险制度的规定处理,而是应当依据民事伤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去解决。

职工因工负伤痊愈后,旧伤复发,是否仍按因工受伤处理?

职工因工负伤治愈后,如经医院检查证明确定是旧伤复发,可以按因工负伤的规定处理。国家通过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对由于工作原因负伤的和由于工作环境原因得了职业病的职工给予了较高的待遇。对于自1951年颁发《劳动保险条例》以来因工负伤的职工,在其后又旧伤复发时,都可以继续享受因工负伤待遇;在原单位因工负伤,在现单位旧伤复发的,也按因工负伤处理。革命军人、武装警察,在部队因战、因公导致伤病的,转业到地方单位工作以后,旧伤、旧病复发的,也按因工负伤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上下班途中自己不慎摔倒或者不慎碰伤是否可以按因工负伤处理?

根据《试行办法》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须路线上,只限于道路车辆交通事故,而且有公安交通部门认定、责任不主要在于职工本人的意外伤、残、死亡,在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以后,才能认定为工伤。而职工上下班途中自己不慎摔倒或者不慎碰伤不属于《试行办法》所规定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也不存在应对此事故负责的肇事者,因责任在于职工本人不谨慎,所以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路滑或没看清路等原因,自己不慎摔倒、碰伤,或者遭受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了伤、残、死亡的,也不能认定为工伤,不能给予工伤保险待遇。因战、因公伤残军人转入地方工作后,伤口复发治疗期间是否可以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民优发[1997]7号文件规定,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因战、因公伤残军人(含离退休的伤残军人),伤口复发治疗期间,按所在单位因工伤残人员医疗待遇给予治疗,不应采取医药费包干的办法。他们在治疗期间的工资(离退休费)发放、工资(离退休费)调整和福利待遇,也按所在单位因工伤残职工治疗期间的待遇处理。

职工因工负伤,在抢救过程中由于输血染上肝炎,是认定为工伤还是认定为医疗事故? 职工因工负伤,如果职工所在的企业已经参加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医疗费用应该按《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但职工在抢救过程中,不论是通过什么传染渠道得了肝炎,都只能按疾病待遇处理。除了因工负伤医疗费之外,肝炎治疗等费用应按职工医疗保险办法或医疗事故裁决处理。

职工因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而伤亡时,能不能算做工伤? 国家机关、党派、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因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而伤、残、死亡的,是属于在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情况下导致的伤、残、死亡,可以认定为工伤,所在单位应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遭受意外枪击致伤,是否属于工伤范畴? 劳动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伤、残、亡善后处理问题的复函》(劳险字[1992]16号和劳动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因工伤亡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4]131号)中规定,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期间遭受意外枪击而致伤的,可以认定为工伤。职工探亲期间因自然灾害造成伤残可以认定为工伤吗?

职工探亲是职工暂时脱离生产、工作岗位,休息休假的一种方法。原因家劳动总局在1981年关于在探亲期间因自然灾害造成死亡如何处理的问题给四川省劳动厅的复函中指出,这种情况不属于工伤,应按非因工伤亡处理。《试行办法》第8条列举了可以认定为工伤的十种情形,职工探亲期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伤残不属于其中,所以不能认定工伤。

退休职工应聘到另一单位工作,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自己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伤残,是否能认定为工伤?

职工退休后,应聘到另一单位工作,聘用单位除了应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外,对于退休职工在工作期间、工作时间内或者在上下班规定时间和必经的道路上,发生无本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机动车事故的,应该认定为工伤。职工在二十多年前,在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受伤,并有医院的检查证明,但职工本人没有马上申报工伤。最近在家里摔伤,住院治疗,又提出补办工伤。二十多年后还能补办工伤吗? 《试行办法》是从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对职工二十年前发生的伤害事故不具有追溯力。但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职工20年后再提出,已超过了时限,所以不予补办。《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但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诉讼时效从已知或应知权利被侵害的时间开始计算。职工二十多年前受伤时就已经去医院检查,并开具了证明,去医院检查时应作为权利被侵害之日,在其后1年内,由于没有提出办理工伤,从《民法通则》的规定看,已超过了诉讼时效,应不予补办。

职工在工间休息时间,因工厂电暖气漏电,造成触电死亡,是否认定为工伤?

按照《试行办法》第8条第4款的规定: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在工间休息时间,仍属于上班工作时间。工厂电暖气漏电,造成职工触电死亡,责任在职工所在的工厂,所以应该认定为工伤。现役军人、人民警察、机关工作人员因公牺牲的范围包括哪些?

民政部1982年颁布的《关于现役军人、人民警察、机关工作人员因公牺牲范围的意见》中规定:

(1)在执行任务中,遇到非本人所能抗拒的意外事故死亡;(2)因战、因公致残伤口复发死亡;(3)职业病死亡;(4)在执行工作任务中,因突发病死亡;(5)因医疗事故死亡;

(6)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责任发生交通事故死亡。

凡是由于本人过失造成的事故死亡,不能按因公牺牲处理。因公出差失踪或长期不落不明如何处理? 根据劳人险函[1983]33号复函的规定,职工因公出差失踪后,单位应该积极地派人力去寻找,查明下落,如果经过查找3个月后仍无下落时,从职工失踪的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和一切劳保福利待遇。因公出差失踪查明已经死亡的,可以根据查明的死因,分别按照因工或非因工处理;如果死因一时难以查明,可以暂时按非因工死亡待遇处理。由于治安和火灾引发的工伤,在工伤认定时,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在工作岗位由于治安和火灾造成的伤亡事故,在认定工伤时,企业应提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以及公安部门和消防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轻伤需不需要认定工伤?

1996年10月1日以后企业发生的轻伤事故,只要符合工伤范围和认定条件的,可以进行工伤认定。1996年10月1日以前的轻伤,如果已发展构成评残等级的,进行工伤认定。

认定为工伤的条件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视同工伤的条件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2、醉酒导致伤亡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

《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前的工伤认定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的申请

1、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2、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申请时提交的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须知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2、职业病诊断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3、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第四篇:工伤认定(最新)

认定劳动者工伤

受理:依据《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申请;

所需材料:用人单位、职工、职工亲属及工会组织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提交如下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领取)一式四份;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主要指劳动合同或

工资报酬的领取证明、两位工友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3、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及病历手册、住院病历,出院诊断,诊断证明要注明受伤时间、受伤部位等。如属职业病,应提交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4、受伤职工身份证(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一寸近

期免冠照片一张。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注册查询

证明,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法人证书,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6、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提交《社会保险登记证》(原件及A

4纸复印件各一份)

7、实行一次性趸缴保费方式的建筑施工单位,提交总包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证》、《关于代缴农民工工伤保险协议》,(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8、单位申报的,由受伤职工给单位出具授权委托书。

9、单位出具伤亡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10、单位经办人提交工伤认定材料时,需提交单位的授权委托书。

11、单位申报工伤时,将诊断结论写在受伤害经过简述内并输入U盘拷盘用。

除上述材料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1、受伤害人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需提交与受伤害

人的关系证明。律师提交申请材料的,应提交律师事务所函、律师证及受伤害人的授权委托书。

2、受伤人提出申请,由亲属提交申请材料的,提交委托书及

亲属身份证明;

3、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及其他证明材料(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4、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

明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相关部门的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5、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需注明主次责任),工作时间证明及居住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事故中伤者为司机的提供驾照(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6、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如属工作中突发疾病死亡的,还需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和病历(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7、维护公共利益受伤的,提交民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

8、复转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

出具的旧伤复发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9、劳务派遣单位,提交派遣协议,并由用工单位出具受伤证明。

10、分支机构申报工伤认定的,需提交法人、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法人授权书。

审定:依据上述文件规定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表格需用水笔填写。

告知: 依据上述文件规定收到工伤申请15日审查受理并告知申请人。材料不齐者30日内补齐材料,补齐材料后60天内做出认定结论;从工伤认定之日起,只能去申请表中选定的工伤医院就医。

经办总时限:60日。材料齐全,双方无争议的15日。

设立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586号令)

2、《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140号令)

条件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586号令)

2、《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140号令)

3、《关于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的通知》(2005)6号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西大望路

85823902 85822912(个人申请工伤认定)15号外企大厦B座6层

第五篇: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政策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办理条件:根据属地原则,职工发生工伤,单位或个人申请认定工伤的经调查,应按时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

所需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

书。2.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原件; 3.两份调查笔录; 4.身份证复印件; 5.个人申请报告; 6.劳动合同复印件; 7.属于交通事故的,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责任认定

下载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伤认定条款修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伤认定(定稿)

    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办事流程: 一、申请:单位或个人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在社保科行政中心A幢408)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领取《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审核:审核申请人提供的材......

    如何认定工伤

    一、一年内向劳动部门申报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

    工伤认定代理词

    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我受新疆亚新律师事务所指派,作为文某、罗培文、蒲国明的代理人,现针对本案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罗某之死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规定(一)在工作......

    工伤认定提供材料

    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请工伤认定提交材料须知 1、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存在争议的,由当地劳动争议仲......

    工伤认定申请书

    工伤认定申请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申请人: 单位名称: 地址: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申请事项: 请求人力保障部门依法认定申请人xxx于2012年4月11日在——————————有限......

    工伤认定申请书

    工伤认定申请书山阴县劳动局: 我叫李炳达,男,1955年3月生。我于2011年9月开始在华夏煤业打工,开始在井下当把鈎工,后在场面开震动筛和皮带。 本人在工作期间,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甘于......

    工伤认定申请书

    工伤认定申请书认定申请书 申请人:×××,性别×,××年××月×日出生,民族×,籍贯,住×××市×××街,身份证号码:×××,是××公司职工。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公司......

    工伤认定申请书

    工伤认定申请书 申请人:×××,性别×,××年××月×日出生,民族×,住×××市×××街,身份证号码:×××,是××公司职工。 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