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尊重为核心构建人文文化校园课题省级申报
《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校园》课题实施方案
铜陵市映湖小学课题组
摘要:学校文化其本质的核心就是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之魂应该是人文的文化。人文校园的文化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围绕尊重所构建的校园文化,即构建人本化的民主管理文化、构建艺术化的和谐环境文化、构建智能化的多元活动文化、构建生命化的成长育人文化、构建信息化的整合教育文化,是从思想上、精神上、行为上、物质上基于人的理解、关怀和文化重构,它能极大地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和可持续性发展。
以尊重为核心构建人文校园文化,关键词:尊重 人文 民主 和谐 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人的成长奠基,这是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一所学校的发展靠什么?靠科学的管理。靠权力管理的是三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的是二流的学校,唯有靠文化管理的才是一流的学校。就学校而言,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愿景。学校教育,就是要以学校文化来促进师生观念、教学风格的塑造与整合,来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办学特色。
目前,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小学生因其年龄小,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往往是从众于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具有很大的盲从性,且反复多变。由于家庭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对学校文化产生一种抵触或者是依赖感。当他们步入校园,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易于受到同龄文化的影响,他们表现在往往拒绝家长和老师的教导,顺从同龄文化。他们需要一种文化导向——学校文化。学校教育就是要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文化,促进学生的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改革而言,其实质就是重构学校文化。建立立足于时代发展、立足于地域发展、立足于学校发展、立足于教育发展、立足于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师生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所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 1 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
学校文化其本质的核心就是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之魂应该是人文的文化。杨叔子院士在自己的母校访谈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它深刻揭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以人文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对于一所正在建设并发展中的学校来说,在实现 “为师生的成长奠基”在教育理念上,就是要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的育人观、教育观。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育人等方方面面,构建人文校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文校园的文化的核心是尊重。即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围绕尊重所构建的校园文化,是从思想上、精神上、行为上、物质上基于人的理解、关怀和文化重构,它能极大地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物等物质风貌体系。
而人文校园文化,则是以人文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人文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学校教育程面上来说,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教师的成长铺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奠基。
而其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价值。以尊重为基本指导思想,构建学校人文文化,打造育人成长的校园,是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基础 1.校园文化理论
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表述大体上有四种,一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即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是“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即“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一种是“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一种是“价值观核心说”即“校园文化是指 2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与精神,而其表现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它融于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即有精神的体现,也有物质的体现。
2.小学校园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小学校园文化有其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是征对小学生的群体,它以以小学校园为地位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小学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以尊重学生为核心的人文理念,正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3.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学校文化的重构,落实的人文文化的重构,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性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学校文化在统一中走向多元。呈现学校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四、研究的内容、措施
以尊重为核心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即:构建人本化的民主管理文化;构建艺术化的和谐环境文化;构建智能化的多元活动文化;构建生命化的成长育人文化;构建信息化的整合教育文化。
1.构建人本化的民主管理文化
人本化的民主管理文化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集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的民主管理,是一种开放式民主管理。它让每一个具体化的“人”都融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民主协商、和而不同、尊重差异、自觉规范。
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等层面,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创设自主、创新的教学环境;形成尊重、自信、健康的新理念,构建学校整体的民主管理模式。
2.构建艺术化的和谐环境文化
艺术化的和谐环境文化是以尊重生命为主题的环境建设,通过外在的艺术形象、突显内在的人文情怀,形成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实现情景交融、人美合一。
建筑风格、景观布置要体现一种“景和”,让景观布置园林化,景和而情生;绿化要体现一种“力和”这种力是生命力,让校园充满绿意,让生命彰显校园;文化布置要体现一种“文和”,就是让每一方墙壁都有文化,让每一处走廊都是教育,传承经典与文明,推崇科学与时尚。
3.构建智能化的多元活动文化
智能化的多元活动文化是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选择,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特色发展。
多元活动要与人文紧密结合。即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创设科技创新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科学探索中获得成长;人文与艺术相结合,创设诸如形体、声乐、舞蹈、书法、绘画、棋类等艺术的空间,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人文素养;人文与体育相结合,创设运动的活动空间,让生命从运动中获得鲜活的成长因子。
4.构建生命化的成长育人文化
生命化的成长育人文化,是以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育人观。所呈现的是师生的的一种人文情怀,是师生共建的一种和谐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的行为方式,都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底韵。在读书实践中,体验成长过程;在雅言雅行中,体现精神素养。
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教育生活化,让生活教育化,就是将生命演绎成一个个可实现的细节。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成,关注学生学习进步;课堂外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实践,关注学生生活感受。实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拓展教育的形式,丰富教育的内涵,实现教育的价值。
5.构建信息化的整合课程文化
信息化的整合课程文化,是借助于信息数字化,在学校发展中注入科学的内涵,实现现代化管理,提升人文育人的功能,实现课程整合,达成高效育人效果的文化。
信息化校园,就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手段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建立在信息化整合环境下的学科实践活动体系,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达到全面主动发展。建立网络环境下师生文化传承、互动交流平台,让信息化融入人文校园的整 4 合体系中,实现文化育人的最优化。
总之,本着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文化构建,最终是要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师生的“相约成长”。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整体规划与学展想联系,是学校的整体改革研究,研究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并及时反思调整等方式展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用行动的动态管理课题的研究。
2.文献研究法。从多角度开展对文化建设资料的比较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经验总结法。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总结筛选新的经验、方法,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炼课题成果,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
六、研究的步骤
1.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2009年12月至2011年07月。2.步骤: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1)成立课题组
(2)草拟、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请专家论证。(3)组织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4)培训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制定课题组成员的个人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0年2月。(1)开展实验研讨(调查、研究、分析)(2)形成阶段性成果(3)进行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1年07月。(1)形成实验结论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评估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形成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校园文化,使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在形成成果上,也力争体现成果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由于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所以成果形式预见以下面几种形式呈现: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2.教育个案与实施过程中的优秀论文、经验专辑。
3.校园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教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可视性的成果。
4.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学生获得综合发展,师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可行性资料。
5.建立 “以尊重这核心的人文校园”的文化模式。
八、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1)总课题组 组 长:张金祜 副组长:佘承智
组 员:张才景 袁昌和 陈永青 张先梅 崔星松 张丽 储红霞 崔凌玲 郎 芳 査日光、夏正宇 陈丽娟 石 磊
(2)课题顾问
吴福雷:铜陵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2.制度保证。
建立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对热情参与教改,全力投身本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除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课题研究实行实名制,确保所以参与研究的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3.经费保证。
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所必要的经费,用于教师学习培训、举办专题活动、编写校本教材、添置实验设施、开展竞赛等。
(执笔:佘承智 张先梅)
二○○九年四月 参考文献:
⑴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⑵黄全俞《素质教育在美国》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⑶李明新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3月 ⑷高玉丽《走向主体性德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3月。⑸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⑹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第二篇:《构建特色文化,打造“人文、生态、活力”校园实践研究》总报告
《构建特色文化,打造人文、生态、活力校园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摘要:课题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入手,重抓精神文化建设,强化“立德树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预设目标全部实现。建立起了以德育文化为龙头,以校本课程为主线,以家校合作为平台,以社团活动为主渠道,以节日、主题等活动为基础,以环境文化和校外德育为补充的大德育教育格局,校园环境大为改善,育人功能充分释放,做到了“三声(读书声、歌声、呐喊声)满校园、三能(学能、体能、技能)促成长”。教研文化深入开展,“生本教育”取得重大进展,人文、生态、活力魅力逐步显现。承办了全市特色现场会;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全国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全国家长学校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会网站、河北教育等多家媒体刊载了我校文化建设经验。
一、课题研究综述
十年学校靠团队,百年学校靠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是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地教育机构、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讨、研究、实践,在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产生了一些较好的办学经验
和办学模式。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发展相对滞后,校园文化建设进度缓慢,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结合实际不紧密、有效创新不够等问题和不足。另外,学生中独生子女居逐年增多,学生自私自利严重,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目前,张北中小学的留守儿童或母亲一人照料的学生现有1200余人,比例达40以上,有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已达到近70%,怎么教育好这些学生,这是教育面临的中大考验,如何避免“5+2”=0教育怪像,校园文化建设首当其冲。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长期处在优良校园文化中的师生,会形成正确和高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另外,从我校实际看,我校于2009年由原东关街小学和东大街小学合并而成,学校是新的,教师既有原来两校的老师,也有新加入的教师,急需融合。原东关街小学是城镇小学,学生主要是打工子女和东关村的,而原东大街小学办学很好,学生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心区,多为上班族和干部家庭,行为习惯等急需互融。虽然我们有了大楼,但还缺少大师,还未形成和谐大气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班由原来的32个增至了现在的48个,在校学生从原来的2300多人增至了现在的2900多人,学校管理难度加大,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学校承载力日益加大,急需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优化校园静态环境。通过建立文化走廊、班级文化墙,美化、绿化校园等方式,打造节点,构建一个高品味的、富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优雅的校园环境,努力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2、丰富师生活动文化。认真结合每一个节日,积极开展各种校级、班级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精心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陶冶学生的性情,锻铸学生的品格。
3、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校校合作,赢得家长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依据地域和校情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节日,推进特色办学,形成自己的品牌。
4、提升师生精神境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管理,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德育建设,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大力表扬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个人,树立学习榜样,形成爱生敬业、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校园精神。
5、强化校园教研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岗位大练兵,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形成浓郁的校园教研文化。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努力构建一个高品味、富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优雅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利用文化走
廊、班级文化墙、小广播、橱窗、板报、展板等多重阵地,大力开展绿化、美化等,让校园成为“花园”,实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让校园迸发出强大的育人功能。
2、丰富艺体活动,创造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①开展好安全法制教育,构建“领导带班—教师护导—安全小卫士—班级管理志愿者”四级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家长“护卫队”,建立平安卡,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平安绿洲。②坚持做到“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每天增加一节活动类课程,用于安排读书活动、班级活动和张北历史文化、安全教育等校本活动。启动“国学经典进课堂”,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③精心开辟第二课堂,推进社团活动深入开展,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④利用“闲暇教育”、节日、主题等活动,实现“三声(读书声、歌声、呐喊声)满校园、三能(学能、体能、技能)促成长”,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强化特色文化创建,打造特色品牌,为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①成立“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②加强外出学习交流,与市内名校结对子,建立手拉手关系,增进交流、合作。③打造特色社团,做大做强艺体教育,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省、市、县级各种大赛,逐渐形成特色文化强项。④建立学校自己的节日文化,例如:读书节、班主任节等。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教学紧密的结合,促进各门学
科教学功能释放。①加大对教师现代化技能的掌握,争取人人都会做课件,人人都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都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使教育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②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品质,使课堂更加高效。③结合我县历史文化和学校实际,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系列,形成特色。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将运用于课题论证、设计、实施及结题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视吸收先进地区、学校最新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较好的操作方法及办学模式。
2、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校园文化建设资源,以及影响校园文化深层次发展的诸多因素,为课题研究提供对策。
3、行动研究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机制,组织全体师生、家长参与共建,并及时分析比较,去粗取精,为学校特色发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探索有效路径。
4、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不同时期,学生道德行为的具体情况,指导下阶段工作。
5、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将
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端成果。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建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科研团队,开始争跑资金,着手布置墙体校园文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
1、组织实施研究,召开实验研究研讨会
2、购置音体美等各种器材设备,精心布置墙体文化,装备专业教室,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
3、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
4、从本校历史、人文、自然、信息的实际出发,灵活开掘、有效地整合运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5、以德育为抓手,加强立德树人,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开展“闲暇教育”、“三生教育”,拓展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精心开辟第二课堂,创新星级管理等,积极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6、加强教学教研,大力推进课改,探索生本教育,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着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7、完成中期研究报告,收集好资料,及时整理、统计、分析,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2014年1月—2014年6月)收集整理全部材料,形成文字材料并写出报告,聘请有关领
导验收。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为加强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对不能参与课题研究的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加入了部分骨干教师,明确了各自分工,并召开了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
1、壮实课题研究团队。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三位校长为指导团队,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的校园文化课题研究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德育主任兼任。德育处重点负责抓校园静态环境、活动文化、家长学校建立,少先队负责抓第二课堂、特色节日文化建立等,教导处负责教学文化,办公室负责制度文化,聘请了张北一中、二台镇中学、察哈尔小学三所学校的校长为课题研究顾问,这三位校长曾担任过师范路小学的校长、书记和副校长,对学校工作特别熟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建设建、生本教育方面的县内知名专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深层次发展。
2、制定完善制度,有效保证课题研究。我校制订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绿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家长学校建设制度》、《班级文化布置评比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3、加强成员培训,全力提升队伍理念。我校先后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和班主任队伍到北京康乐里小学、朝阳区小学、江苏南
通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等全国知名文化建设先进校和张家口市桥东卫华小学、宣化工业街小学、涿鹿实验小学、完全实验小学等30多所市内小学参观学习,课题主持人跟随县教育局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中小学特色构建高级研修班”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从网上学习先进理念和有效操作方法,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逐渐深入课题组成员内心。
4、大力开展研究,力求取得实效。在课题主持人的规划、带领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校教师全部参与其中,大力共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各种制度逐步完善,活动丰富多彩,建立起来读书节、艺术节等自己的特色节日,大力开展“三生教育”和“闲暇教育”,努力打造第二课堂,成立了各种社团,社团开始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全力实施“生本教育”,家长学校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巨大跨越。
(三)总结阶段
经过认真总结梳理,我们信息的看到,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荣获诸多国家、省、市级荣誉,校园环境大为改善,育人功能有力增强,内涵不断丰富,已出版校刊三类:《家长学校报》、《教务交流》、《七色光》三种,校本课程由《元中都史话》发展到了每个社团都出版活动教材,同时编印了《年刊》。但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的校园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继续深化发展,距离名校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五、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校园环境大为改善
依据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从学生发展环境和学生综合素质入手,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着眼点,精心布置校园静态环境,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学校购买了雕刻机,全体教师自己动手布置,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理念体现和布置质量,一至三层主题分别为:文明礼仪篇、家乡文化篇、感恩励志篇;各班门口都设置了一块班级文化墙,后黑板报不再写粉笔字,两块园地全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布置,定期更换内容,彰显班级个性,体现班级特色。院内装点各种雕塑,书写励志标语,打造精品节点,通过精心点缀,使整个校园变成了公园,实现了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散发出了迷人的教育魅力,迸发出了强大的育人功能,把学校建成了绿色校园、育人乐园、温馨家园。
(二)校园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实行了校园内、楼内“一条线”行走制度。把法制教育课纳入班级课程表,由安保人员专职上,每周一节,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作业四落实。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建立了“领导带班——教师护导——安全小卫士——班级管理志愿者”四级安全管理体系,实行了错时放学、师生分门上下学、放学临时限行,建立平安卡等措施。把安全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每学期举办一次校园安全及养成教育知识大赛和消防安全演练,定期邀请县交警队和疾控中心举办交通、食品等主题知识讲座。把应急
逃生演练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一次。2011年我校承办了全县安全工作现场会,并进行了典型发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被人民日报下设期刊《平安校园》第7期发表。
(三)家长学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我校自2010年开办家长学校以来,对家长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培训的主要途径有五个方面:一是从本校选择部分优秀教师结合学校教材,创新内容,适时利用家长会等途径对家长进行教育;二是邀请县内外家庭教育专家到校进行讲座;三是利用家长会和教育开放周,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给全体家长播放全国著名专家的家庭教育理念;四是刊印《家长学校报》,让家长及时关注学校发展动态,了解最先进的的育子方法;五是从家长和兄弟学校中聘请一些育子成功的经验验人士,现身说法;六是利用学校网站、校讯通等现代化媒体,让家长关注学校、了解孩子和家庭教育新理念。以上六种途径实用性最小的是第一种,因为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学校不能强行占用家长时间。第二种方式比较耗费人力、财力,不适宜长久开展。第三种到第六种方法是我校探索至今最实用、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捆绑使用”,减少了占用家长的时间,同时也实现了对家长的常态化教育,满足了不同文化程度、从事不同工作家长的需求,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长(爷爷、奶奶等)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家长现身说法和生动的视频教育事例让教育效果明显提升。
2、建立了现代化沟通平台。现在我们建立校讯通、校园网、家长委员会QQ群等多种家校合作平台,公布校长办公室电话、手机、邮箱等个人信息,畅通了家长诉求渠道,实现了家长与校长直接对话交流。半月出版一期《家长学校报》和《七色光》,使学生和家长的优秀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让家长及时了解到了学校发展动态,学到了部分家长和新时期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3、大力举办教育开放周。每学期举办1—2次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开放学校特色展室,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学校办学思想,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兴趣等。
4、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校的各种节日庆典、各类比赛,都要邀请家长做评委参与观摩。学校还经常分年级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一些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体味亲情,相互交流,增强合力。如:为汶川地震捐款、“共建美丽张北”签名活动等。
5、开办实效家长论坛。每学期都要举办家长论坛,每次论坛主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2011年的主题是“让优秀成为习惯”,2012年的主题是“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2013年的主题是“让孩子做一个文明诚信的人”。每次论坛后都要把收到家教论文评出不同的奖项,并把得奖论文发布到校园网和刊发在《家长学校报》上,供全体家长互学、互鉴,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6、开展特色家庭评选。每学年学校举行一次特色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特色家庭设文明家庭、书香家庭、健康家庭、才艺家庭等项目,每个家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申报,由班级、学校两
级家委会负责审批。每学期都要表彰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优秀家长,为全体家长树立起了学习的标杆。
7、成立了“家长护卫队”。从2012年开始我校成立“家长护卫队”,通过倡议把热心家长纳入到护卫队,由家长学校常委安排部署值班,每天坚持4名家长戴上袖章到校门口配合安保科人员参与限行和交通管制,严格检查家长各种车辆停放区域和秩序,禁止拼车和学生乘坐“三无”车辆,实现了家长管理家长。
(四)社团活动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突破了社团建设“七大瓶颈”问题,使学校的社团由原来的音乐一枝独秀,发展到现在的各类社团全面开花;由原来的个别学生参加,发展到今天的学生个个有项目、人人都参与。现在全校280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共成立80多个社团、每周两节,学生全部免费参与。社团活动成为了每个孩子张扬个性的绚丽舞台,成为了每位教师挥洒才艺的智慧空间,社团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是解决了器材。师范路小学通过统一购置、接受捐赠、自己购买三种方式进行解决。在县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又自筹20多万元,先后购置了300多个空竹、200个堂鼓、100个葫芦丝、25架古筝、10套架子鼓、8架电子琴和其他部分专业设备,解决了学校特色社团的需要。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捐赠了乒乓球台、多媒体音响设备。动员家长支持,学生自己购买活动器材,如:橡皮泥、毛线等,保证了多数社团活动所需。另外学校还与开设同科目社团的临近兄弟学校共享资源,弥补了部分设备的不足。
但毕竟个别器材比较昂贵,学校没有能力配齐,例如架子鼓,社团共有20多人,学生全上不了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实施分层教学。让初学者先在小军鼓上操作,等鼓点记熟以后,开始上架子鼓训练,既缓解了器材紧张,也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是解决了师资。师范路小学社团通过四种方式解决了带团教师问题。第一种方式是学校在岗教师每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带一个社团。音体美教师各带一个特色班,没有特长的教师通过上网学习、同事帮助等途径,努力挖掘潜力,培养特长,逐步成为了双师型教师。第二种方式是邀请社会上有专长、愿意奉献的热心人士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校首先想到了张北空竹协会的老爷爷,他们大部分是离休教师或干部,闲赋在家,事不多,爱孩子,与学校又有不解的情缘,于是便邀请他们前来任教,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后来经过他们联系,学校又聘请到了张北“夕阳红”艺术团精通京剧、太极的老师,后来一些街头艺人也都纷纷走进了校园,成为了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第三种方式是与兄弟学校共享教师资源。通过走课方式解决了学校部分特色社团的专业教师,如:古筝、架子鼓等。这些教师也比较容易请到,学校几乎不用花钱,因为他们也带着自己的辅导班,需要生源,这样正好各取所需,还为学校培养了很多尖子人才,利于学校社团出成果。第四种方式是动员家长参与社团指导。个别有特长的家长在家事少或是上班不是很忙,学校进过摸排,重点从家长学校委员会中聘请了8位,既树立了他们在家长中的威信,也更进一步促进了家校共建。
三是解决了课程。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实施”的要求,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每周两节,保证了时间。同时还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堂鼓,它的特点就是只要人数众多,把鼓点敲好,气势就会出来,它不需要太多花样。它的性质和对它的要求决定了它的乏味,所以时间一久,就会出现教师没得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对课程实施改革,每个学期只安排一个年级的堂鼓课,这样两年下来,中高年级至少五六百人就都会掌握鼓点和基本动作,需要大型展演时,把学生拉出来整合两三天就能整齐划一。2011年,全县教职工运动会,师范路小学的威风锣鼓500多人,气势恢弘,实际训练了也就不到一周。正是由于我们的这种课程安排,也保证了堂鼓充足的后备力量。
四是解决了教材。学校同时根据社团实际,要求教师整理自己的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记录活动过程,形成文字资料;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购买相关书籍(学校报销),寻找丰富教授内容,并按教材思路进行补充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校本化的教材蓝本,以便自己或他人借鉴使用,现在已编印《抖空竹》、《威风锣鼓》等校本教材50多种。
五是解决了场地。为了让80多个社团全部都有活动场地,学校开放所有教室、专用教室,想尽办法满足,目前,除了办公室、仪器室、器材室没有占用,其余的全部安排为社团活动场所。个别人数少的社团,两个项目在同一个教室上,例如剪纸和十字绣,这样场地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为应对特殊天气,室外
活动的社团,都安排了临时应急场所,如备用教室、门厅等可利用的空间。
六是加强了科目管理。一是对趣味性不强的项目实行淘汰制。凡是不足10人的社团,将自动取消,教师也就没有了工作量,同时对于发展较好的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二是实行双选和单选制。每学期开学时,教师将自己拟带的社团提前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体美及外聘教师成立的特色社团实行双向选择,限定名额,如每个班空竹10人、功夫扇2人、京剧1人、古筝1人等等。学生报名后,经过专业老师筛选,择优录取;没有选上的学生则回年级参加任课教师带领的兴趣类社团。其他教师成立的社团实行单选制,按学生报名进行组团。双向选择项目从一开始确定人员后就不再变动,随着学习的深入适时进行淘汰、补充,保证梯队人才建设。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需要时间保证才能出成绩,尤其是弦乐。人员固定后精心培养二至三年,就能组团演出,向社会展示成果。学校也不必再为参加春晚或为各种活动展演而大伤脑经,大费人力、物力、财力。
七是用制度保证效果。为解决教师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学校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保证了社团的健康发展。一是把社团活动的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与绩效工资、年终考核挂钩。二是把社团活动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与班主任津贴和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相联系。四是以竞赛助推社团深入发展。学期中和学期末各竞赛一次,德育处出方案,首席教师负责,教师共同组织比赛,结果报德育处,全校升旗仪式颁发奖状进行表
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五是制定社团活动考核办法,引入家长评价机制,让家长委员会评价社团活动、评价教师。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共同组成考核小组,给每一位教师的社团活动打分,考核项目作为个人年终考核项目的一部分,权重分占5%。这样与切身利益挂钩的做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带团热情高涨,努力学本领,认真谋划趣味性较强的项目,保证了上课质量,让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同时也让社团活动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引擎。
(五)强化教研活动,课改纵深推进
1、借力课题研究。借助“十二五”课题立项之年,依据办学目标一,共申报了12项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5项,全校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归结起来只有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有效教学,三是校本课程,四是家长学校,这四个方面也是我校尽全力打造的方面,有力助推了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发展。
2、提升教师素质。与北京康乐里小学、市下东营和市东风小学、宣化阁西街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坚持每学期每人外出学习一次,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先根据外地经验和自身感悟做一节展示课,再进行学习汇报,促使教师深刻反思,有目的地查找差距,补短板,自觉加强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校内实行“人人讲课、人人听课、人人评课”和中层领导承包责任制,每周都安排8—10人作课,每学期,每人至少作两节示范课,同时加强年轻教师培养力度,3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作三节,并且要
送教下乡,高强度的教研交流,常态化的教研机制,大力促进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迅速提升。
3、全力推进课改。2012年,我校全面实施“生本教育”,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教育激扬生命》、《春意来,草自青》、《教育走向生本》等生本教育专著和500多盘支玉恒、吴正宪等10多位全国名师的课堂实录光盘,利用每周一组织全体教师分科观看,每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封闭式考试,大力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并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生本教育读本。选派首席教师和学校骨干力量先后到江苏、吉林聆听了“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的讲座,现场观摩了多节课堂教学模式,并与江苏南通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结成了对子,定期开展教研交流。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不断提高前置性作业质量,大力开展教研交流,创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自己的教学模式,并投入部分资金对取得成果的教师大力奖励,有力激发了全体教师钻研课改的热情,学校及时总结经验编印成《教学研究》,每两周一期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供大家共同鉴赏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
4、强化硬件保证。2011年,我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宽带全部入教室,2012年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进度不断加快,现在我校全体教师都会制作课件,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子教案、课件、试卷等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整合,减轻了教师工作量,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钻研教学改革。
(六)收获荣誉及发表论文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全体课题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催化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学校收获了一些重大荣誉。我校从2010年至今先后被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关工委、全国妇联、省教育厅等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全国百所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全国家长学校示范校”、“中国校园媒体建设百佳示范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示范学校”、“河北省网络与绩效研究项目试验校”、“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先进单位”、“张家口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首批五星级学校”、“全市首批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基地”、“全市第二批书香校园”、“全市第三批花园式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2、文化建设经验被多家主流媒体刊播。2011年,我校的社团活动在《中国教育报》第7961号第二版《每日传真》栏目头条刊登;《把学校办成孩子向往的乐园》在《中小学校长》2011年11月份专刊二发表;安全管理经验被人民日报下设期刊《平安校园》第7期发表;《浅谈家庭教育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渗透与作用》在《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版第6期发表。2012年,《中国教育报》第8361号第一版介绍河北整体教育发展文章《燕赵雄风啸太行》专门插配了我校的威风锣鼓社团活动照片;中国教育学会校园文化研究分会网站有三篇关于我校的文章介绍;《中
国学校文化年鉴2012》彩插第18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办学经验;《张北县师范路小学创新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小学校长》2012第6期和人民日报《时代先锋》第2版上刊发刊发,《让家长与孩子同享快乐》在《河北教育》德育版第23期刊发。2013年,《构建自己的文化,把学校办成孩子向往的乐园》在《华夏教师》第5期发表,《举文化育人大旗,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华夏教师》和《张家口市首届学校文化建设校长论坛文集》中发表;《小空竹演绎大精彩》在河北教育第7期发表;《创新家校合作模式,亲子共享成长快乐》在省教育主办的《河北家长学校》第3期发表;学校知名度不断扩大。
六、课题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1、校园文化整体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距离打造出全省乃至全国名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校园环境文化,尤其是功能教室墙体文化个别地方还不够精细。
3、“闲暇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需要大力营造家校共建氛围。
5、节日文化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6、“生本课堂”还没有出现优秀成果,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①班容量大,学困生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动笔练习,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顾及。②对少数性格内向或“不先学”的学生,怎样引导他们融入现在的学习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 19
步思考和解决。③小组评价制度还不健全。
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的设想是:
1、继续深化研究,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和评价方法,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实效。
2、大力种植花草树木,规划“园地”,例如:玫瑰园、丁香园等,做石雕、凉亭、喷泉等,打造精品节点。
3、进一步挖掘开发家长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家长学校教育环境,改变家长“重智轻德”、“分数第一”的思想观念,创新家校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家校教育空间。
4、继续坚持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深化节日文化,并结合家乡资源和学校实际建立蔬菜节、班主任节等。
5、创新方式对“闲暇教育”和“寒暑假情景作业单”进行落实考核,确实促进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亲人、爱校园的高尚情感。
6、深化“生本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模式,继续巩固扩大成果,培育一批省市知名教学能手、教学专家。
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未来的路,我们将继续遵循“家长的满意是学校的生命,社会的满意是学校的成功”这一办学原则,积极建构自己的课程,定义自己的文化,不断总结经验,提炼优秀成果,努力使整个校园充溢着陶冶师生成长的文化、每个角落弥漫着浓厚凝重人文关怀,让教师们在这里得到专业发展,让孩子们在这里得到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第三篇:《营造校园书香文化,构建课外阅读体系》课题结题报告
《营造校园书香文化,构建课外阅读体系》课题结题报告
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林 传
一、课题的提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阅读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多么重大。
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积淀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标也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
但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电视机给我们娱乐和消遣,但它耗费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长时间沉迷于电视,不仅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更会很大程度地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思想上误导孩子。再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宽带已进入了不少家庭,社区中不少不规范网吧的存在,也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电视、网络游戏上引导过来,我们的教师义不容辞。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家庭藏书都很不足,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在家中,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工作之余,家长忙于娱乐,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有些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课外阅读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3.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阅读认识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许多老师不是积极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作业试卷。这样的观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4.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而现实情况是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形成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145万字的阅读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总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的建设,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书香校园文化。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即让每个学生爱读课外书。
校园书香文化:是指在学校内形成的一种与阅读相关的文化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氛围及相关制度,是以校园阅读活动为载体,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核心目标是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
课外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从时间上而言,可以是课间、午间、休息天的阅读。从方式上而言,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上网浏览。从内容上而言,不仅限于语文材料,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的、健康的书籍。另有一种意义指教材以外的阅读。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校园书香文化是以阅读为主要实施方式的课程文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其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构建课外阅读体系成为我们适应新课程实施,探索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2.实践意义: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向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师生共读,以师带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底蕴;构建课外阅读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推动校园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网络,为学生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在校内、班级内、家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书香学校特色。
2.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阅读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3.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积淀。
4.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5.探索学生课外阅读激励性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建构课外阅读体系。以各种形式的评价贯穿学生的阅读过程,维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最终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
五、课题实验的方法、对象
(一)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阅读指导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二)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实施阶段安排
(一)第一阶段(2005.9-2006.8)——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置身于书的海洋中。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盘活、丰富图书资源。倡导“赠二读百”活动。探索有效的班级图书角建设方案,让学生参与设计、管理、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体验,受到教育。
3.学校进行全方位文化建设,做好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草坪、绿地等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字到修饰,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4.在部分年段中成立家长委员会,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
5.组织人员编写校本课程《中华古诗文精选》,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
6.举办 “书香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7.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6.9-2007.8)——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应用《中华古诗文精选》校本教材,组织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家校配合,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能诵读近200首经典古诗文。
3.制定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标准,各年级组制定班级阅读计划,组织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号召亲子共读,通过家长委员会评选书香家庭,把阅读推荐到家庭、社区,使学生的家庭读书有保障、有实效。
5.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7.根据实际,组织拟定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改进,逐步形成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8.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师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07.9-2008.5)——完善阅读体系,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形成进修校附小图书馆(角)建设、借阅制度,进修校附小校园网师生文章登载制度。
2.形成进修校附小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条例。
3.组织校本教材、经验论文汇编。
4.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5.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七、课题实施策略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师生读书氛围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于是通过校园墙体的改造,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的布置和修饰,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打造墙体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墙体文化:(1)在教学楼楼梯墙上题写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伴我成长等。
(2)石桌文化——在校园过道旁设立了8张石桌,为学生提供经典文章,每月更换一次内容。(3)艺术长廊——欣赏名家书画、张贴学生优秀习作书画等作品。(4)文学长廊——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5)学科长廊——介绍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知识,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样,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
2.建设班级“书香”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 “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兼顾共性与个性。我们要求每班教室的国旗、班训、信息栏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各班师生共同设计的墙体文化风格各异:“成长的足迹”、“小眼睛看大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等,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氛围。孩子们每天到校,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心手达情”的书法作品,品味到诸如“有志者事竟成”、“幼不学老何为”的励志警句名言。一个个宣传栏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触目便能尽收五彩斑斓的各种作品,而其作者都是自己身边亲切可爱的同学,这样耳濡目染的人文熏陶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
(二)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老师们利用材料,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同时,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组织阅读公开课观摩教学,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
如:阅读指导课: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一、二、三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四、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师生互相推荐好书,读好书,一起谈论好书等,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
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三)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使班级每学期图书角存书都达到200多册。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学生中做到,每天每个学生书包里都有一本书。丰富的书源,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四)倡导教师带头阅读,实现师生共进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征文竞赛、读书主题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购置5本图书,订阅2份报刊(其中必有一份是教育杂志)。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等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举办“读书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家庭”、“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古诗文考级”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举办“书香伴我成长”、“让读书成为习惯”、“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系列读书节活动。将读书节活动设校级、年段级、班级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开展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书征文竞赛、读书节节徽设计征集竞赛、书签设计设计征集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评选、好书推荐会、优秀读书笔记展、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学生个人习作专集展览、古诗文考级、年段半日读书、读书节成果展示、读书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培养阅学读兴趣,推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六)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开展读书活动绝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制度,有助于读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和向纵深持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活动,评选古诗文考级优秀学生,并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每月评选班级、段级的阅读星,学期评选一次校级阅读星。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七)加强课内外阅读结合,拓展阅读空间
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强化课外阅读,学校统一设计了学生《读书笔记》,要求每周作3次的课外读书笔记,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三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1.树立榜样激发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组织“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评选,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校园内名人名言、石桌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班级内图书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书推荐”,有“读后一得”,有学校向每班推荐的读物,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课间,随手就可拿起一本来翻阅。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4.师生共读激发兴趣。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后,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意去读去写。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对付某一天的课。读书,应当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这样,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因此,读书,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通过读书,培养可以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让学校追求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境界。
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上述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学校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为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认真阅读了3本教育论著,摘录5000字的文摘卡。在教师间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征文竞赛、读书主题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学校还在校园网站上开设了教学随笔、读书论坛等栏目,刊载教师的文章,为教师提高交流平台。课题实验以来教师五百多篇文章在校园网站刊载,在省市级、CN级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14位老师在县级以上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老师的阅读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拓展阅读空间
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香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在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的同时,还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学校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通过“亲子阅读”,建设学习型家庭,营造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让孩子感受人间亲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触现实世界。许多家长还撰写了书香家庭建设的经验和论文,并收入学校实验论文汇编集。
(1)开展“小手牵大手-——亲子读书”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活动中。我们结合“书香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举办“父母学堂”读书讲座。“亲子读书”基本要求如下:①父母应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②积极倡导家长建设好“家庭图书角”,经常为孩子购买一些文字书籍,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为打造丰厚的人生底蕴奠基;③平时能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④开展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活动;⑤读书社区化。要求定期带孩子到有关图书馆、图书室、新华书店等开展读书活动。⑥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网上读名著”等活动。
(2)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成立年段家长委员会,使其成为我校书香文化活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并将读书活动校园推向家庭、社区。
(3)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成立由学生、教师、家庭代表组成的“书香家庭”评定小组,每学年评选一次,并在六一节上颁发“书香家庭”奖牌,目前已为40个学生家长颁发了“书香家庭”奖。
(六)开发校本读物,推进读书活动的深入
近年来,我们为学生先后编辑了适合儿童阅读的精美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心中的树》、《大脑袋的孩子》、《妈妈是一只鸟》等校本读物;精心选编了学生优秀作文集《童年的拔节声》
(一)(二)
(三)3期。学校组织还教师编写了《中华古诗文精选》一书,并将其分为十个等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制定了古诗文考绩评定办法和考级颁奖制度,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课前一首诗已成为我校学生文化大餐的家常菜。除了天天诵读外,学校还对高年级同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学会鉴赏,学会改写,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古诗文实践活动,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现在,诵读古诗文已成了学生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琅琅的诵读声也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了校园书香文化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读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自编个人习作专集,一学年举行一次班级习作汇编和学生个人习作专集展览、评选活动。上一学年,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个人作文专集展评活动。学校对学生习作专集的封面设计、习作分类、美工插图、习作质量等进行单项和综合评选,共评出50多位“小作家奖”,60多位“小编辑奖”,并精选学生50多本优秀习作专集收入学校图书馆,为入选学生颁发习作专集永久性收藏证书。一本本习作专集,那新颖的书名、精美的插图、优秀的文章展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养。学生读书笔记、优秀作文在《小学生周报》《中小学作文教学》《快乐作文》《作文指导报》《故事作文》《福州日报》《福州晚报》《青芝文学》《家教周报》等报刊上发表80多篇,参加县、市、省、国家级的学生作文、演讲竞赛获奖50人次。2007年,在福州市30个“先锋少年”候选人当中,滕默帅同学光荣地评为“福州电视台2006先锋少年十大人物”。四年二班还创办起了《同学少年》的习作阅读报。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打造书香校园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连江县“灵芝奖影评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海峡冰心杯”征文竞赛组织奖,学校被授予《小学生周报》小记者站和《中国少年报社》福州学生小记者站。2007年3月,学校又以高分通过了省级示范校的复查验收。
(八)促进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丰富了书源
1.学校图书馆的读书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近3.5万册,生均约20册,设有电子阅览室、阅读书桌,采用电脑借书自动系统进行借书和还书。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办理了借书证,每两周时间里,一周借书,一周还书。在课程表中,专门设有一节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图书馆配备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泛的阅读资源;学校的电脑房也可供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网上阅读。
2.班级图书角建设得到加强。现有的学校图书馆的借书,难于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于是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使班级图书角存书都达到200册左右。学校统一为每位学生分发了班级借书卡,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学生中做到,每天每个学生书包里都有一本书。同时,老师给同学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和报刊杂志,建议学生购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资源。2007年11月,学校还举行了班级图书管理、书香班级建设经验报告会。
3.毕业班学生为学校、班级捐书活动热情踊跃。毕业班开展“我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母校”的主题活动,其中学生为学校捐赠图书就是这活动内容之一。在毕业班学生毕业前夕,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每人三本、五本捐赠给学校。学校统一设计了签条贴在捐赠的书上,签条写上捐赠者的姓名,以及捐赠者最喜爱的读书名言,这对今后的借阅者也是一种很好的鞭策教育。
(九)构建读书评定激励机制,完善读书过程管理
遵循“管理就是激发潜能、激发活力”和“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的科学理论,学校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读书管理体系,推进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
1.教师读书及指导读书活动评定制度。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参与读书活动,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每学期,学校对教师所完成的读书体会文章、读书摘记、校园网刊载文章、参与论坛的表现,以及教师组织学生古诗文考级、班级读书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并且将此与业绩评估挂钩,将教师阅读及组织学生读书活动形成规范。
2.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表彰制度。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活动。尝试采用活动评价、成果展示、读书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学校还在每周的“五项专题日”中设立“阅读日”,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每月评选班级、段级的阅读星,学期评选一次校级阅读星。
3.书香家庭表彰制度。制定《连江县教师进修校附小“书香家庭”评选方案》,评选条件规定家庭成员有终生学习的理念,有学习的共同愿望, 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学习成为家庭成员的内在需要和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资讯。家庭有读书学习场所及必要的学习设备,家庭藏书300册以上,每年购买新书10册以上;常年订有报刊杂志2份以上,逐年增加必要的学习设施。还规定了“八个一”创建要求:一个书房、一张书桌、一个书柜(架)、高年级有一百本属于孩子阅读的书、每学期有一本属于孩子的报刊杂志、一个月陪孩子上一趟书店买一本书、一天保证孩子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家长每学期与孩子共读并交流一本书。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书香家庭”,采用自愿报名、班级推荐、公开评选相结合的方式申报;参评家长要提供参评材料:申报表、介绍书香家庭特色的材料、证明材料(如奖状、照片、摄像等)。校评委会和年段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审定产生“书香家庭”,并在六一节上颁发“书香家庭”奖牌。
4.古诗词考级表彰制度。学校组织教师精心编印了《中华古诗词精选》校本教材,分成十个等级,设立十个等级,每15首为一个等级,即诵读15首为一级,诵读30首为二级,每一级之后都附有“等级通过认定卡”,指导学生逐级考核,对古诗词考级优秀学生及时表彰。
学校成立考级领导小组,每学期组织一至二次考级活动,指导学生逐级考核。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出各个年级古诗词考级级别。考级程序为:学生个人申报——班级或年段教师(或古诗词小考官)测评——确认等级(在“等级认定卡”上加盖考级通过印章)——学校适时组织抽查评议。为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每次测评推荐优秀学生作为“小考官”,发考官证。一至四级由班级学生组织,实行自主达标;五至八级由年段组织,实行班级交叉达标;九至十级由学校考核小组组织考核。目前,在学校古诗文背诵考级活动中,学生100%达到年段的要求,通过十级考核的学生达300多人。全校评出了“书香少年”近300人,“书香班级”45个次。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参与研究的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能不断反思、总结,积极撰写论文,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获奖、交流。课外阅读氛围不断浓厚,创建书香校园文化已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九、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建立起书香文化氛围,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家长开展书香家庭建设等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