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时间:2019-05-14 11:1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第一篇: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史世伟

2007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一场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美国4大投资银行之一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破产达到高潮,到2008年第4季度开始显著地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由于金融部门遭受严重打击,银行流动性不足,金融危机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引起严重的经济衰退,德国当然不能幸免。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出口,2008年德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7.2%。所以德国遭受的打击尤其惨重。2009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这是自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以来德国经历到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出口下降了14.3%,统计失业人数增加了164000人,失业率从7.8%上升至8.2%。一般认为,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有时滞,因此,危机爆发时,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和德国联邦银行预测2010年德国的失业率将增至10%左右,失业人数比2009年增加100万,达到440万。现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日子已经过去,可是连最乐观的经济预测机构都未能料到德国经济不但很快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而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德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出口(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美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增长了14.2%;失业率不但没有上升,而且还出现了一个就业的高潮,登记失业率由7.8%下降到7.2%。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经济五贤人”的预测,这种经济增长的势头今年还会继续。他们预测,2011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2%,出口将继续增长6.5%;而失业率将降至7%,登记失业人数为294万,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降到300万以下的水平。考虑到1991-1992年正逢德国统一造成的所谓“统一高涨”,增长率与就业率都达到了德国在“经济奇迹”的1950-1960年代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次的德国“危机后高涨”不亟于是一次小“经济奇迹”。而且,这样的增长率和就业率还是在极低的通胀率水平上取得的。虽然德国联邦政府也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振兴计划,用政府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但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仅从2009年的0.2%上升至2010年的1.5%,仍低于欧盟规定的2%的水平。从世界上与德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比较来看,德国取得的成绩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的美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6%,而失业率则达到9.2%的历史高位。而欧洲的其他大国的情况就更差,英国在同其高企的财政预算赤字做斗争,而法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6%,失业率则高达10.1%。更不要说目前正在遭受主权债务危机蹂躏的所谓PIIGS国家了(数据比较见附录表)。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先前不起眼的德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作为同样也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又能够从德国的经验中汲取哪些启示呢?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图一: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1999-2010年)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图二:德国进出口总额(1999-2010年)

注:2010年为前11月的数据。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制度稳定器的作用

德国对克服经济危机总体战略方针的选择有深刻的体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深受德国弗莱堡学派秩序自由主义的影响。按照秩序自由主义的理念,政府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的框架条件,而不是对经济做“点”上或相机抉择(ad hoc)的干预。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币值稳定、开放的市场、私有产权、契约自由、经营责任完全自负、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是市场经济的建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德国政府强调私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私人投资,通过私人企业的市场竞争达到供需平衡。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失灵,即对行业垄断、收入严重不公、外部效应(如环境污染)和非正常供给(如农业生产)的政府规制(市场经济的调节原则)。因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简单的自由市场秩序+社会福利政策,而是在市场秩序的型塑中考虑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在理论上可阐释为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致性)。在具体经济政策的设计中,如果一些领域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则将这些领域进行例外处理,例如农业政策、住房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在市场竞争领域。

以竞争秩序为例,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严厉的《反对限制竞争法》。德国的联邦卡塔尔局具有对限制竞争行为,比如协议定价、捆绑销售等行为直接处罚的权力,而不需要经过法院的裁决。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的合作和兼并却网开一面。所以,在大企业、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主导的时代,中小企业仍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因为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社会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欧洲统一市场形成后,德国一方面积极推动银行间的兼并重组,使银行的规模更加合理,能够适应欧盟范围内的竞争。另一方面,德国政府保留了由信贷银行、(公立)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支柱构成的银行体系。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除地产融资抵押银行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德国工业信贷银行(IKB)外,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几家具有大量跨国业务的大私有信贷银行,即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德累斯顿银行(Dresdener Bank)以及商业银行(Commerzbank)。而业务范围主要在国内的公有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情况相对较好,坏账不多。根据德国工商总会的一项问卷调查,德国中小企业中只有19%认为,自身的信贷环境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其中只有3%认为由于金融危机完全得不到贷款。

再以住房政策为例,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房产泡沫的破灭成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经济滑坡的元凶。但是德国住房市场的交易总量并没有出现大幅萎缩,住房价格也基本保持平稳。其原因在于政府管制下德国特殊的住房模式。在具体上,德国鼓励私人投资住房市场,主要通过私人投资而不是公共和社会租房体系来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在私人产权的基础上,德国私人投资建设住房占总建筑的61%。由于政府的政策鼓励(个人建房补贴、社会住房政策,住房补贴),私人投资可以盈利,保证了德国住房市场较长期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对住房土地、住房租金、住房抵押信贷和住房买卖投机进行严格的管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和泡沫的形成。例如德国对房租水平进行了严格限定,制定了各地区不同房屋类型“房租合理价格表”。如房东的房租超过“合理房租”20%,就构成违法行为;超过50% 就构成犯罪行为。另外,对租户的住房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两项举措的作用下,作为高收入的发达工业国德国的自有住房率仅为41%,为欧洲最低水平(英国69%,法国57%,美国70%,中国北京70%)。德国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家庭,包括2/3的家庭福利的领取人,生活在私人投资的出租房屋,而不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政府的住房政策为住房市场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从住房市场价格角度看,金融危机前的1996-2006年,欧洲住房价格上涨不仅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上涨幅度非常惊人,除德国以外的欧洲主要国家的房价平均上涨了100%左右。而在这十年德国的房价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14%。从住房金融发展速度来看,德国全部金融对于住房的贷款即使在2006年5月的最高峰期,其增长率也未超过2%。从1970-2005年,德国的房价仅出现过一次较大的波动,且波动率未超过15%。

我们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社会团结原则体现了这一点。即社会各阶层通过协商来调节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为整体的利益做出妥协。德国经济的中介机构商会、工业协会等十分发达。它们不仅为所属企业提供市场和专业信息,同时参与社会对话,分担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德国雇员的工资是在《劳动法》最低标准下由行业工会和雇主联盟通过谈判自主决定的。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德国工会采取了工资增长低于生产率增长的工资政策。根据德国伯克勒基金会一项调查,单位工资成本(它反映劳动成本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在德国从1998年至2008年中期几乎没有增长,而在荷兰、法国、波兰、西班牙和丹麦则增长了20-35%。这大大加强了德国相对其他欧盟国家的竞争力,使德国的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德国出口导向性的增长模式。

二、制度化的宏观经济调控有利于总体经济的稳定与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采取国家+市场的混合经济模式,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1967年5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将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努力实现价格稳定,高就业水平、持续的、适度的经济增长及对外经济平衡(所谓“魔力四边形”)纳入到政府的责任范围。同时德国政府还为实施和协调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成立了

政府景气委员会。它由联邦、州和地方机构经济和财政部门的官员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任务是统一各级政府的景气政策;

财政计划委员会。它同以上机构的组成相似,主要任务是协调各级政府的财政计划,使其在收入和支出方面更多地兼顾总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

由5位大学经济学教授组成、政治上独立的“总体经济发展评估专家委员会”(“经济五贤人”),它负责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做出科学上的评价,对经济增长做出预测,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建议。

这些机构保证了德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在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上,德国政府的做法是,价格稳定和高就业优先于经济增长;长期、可持续增长优先于短期增长,质的增长优先于量的增长。在政府承担的任务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重视保持政府的财政平衡。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相对于德国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德国政府应对措施的财政资金投入数额相对较少。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银行间的融资困难,鉴于银行信贷对德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政府为德国银行之间的信贷往来提供了4000亿欧元的担保金,但与美国等国不同,银行是否需要担保则由各银行自行决定和申请。由于大多德国银行从自身声誉的考虑没有申请政府担保,所以实际上政府担保金使用率不高。德国政府为克服经济衰退制订的两套经济振兴计划投入的财政资金约为1200亿欧元。但由于在第一套经济振兴计划中的一些措施包括一些政府已经实施的项目,所以两套经济振兴计划在2009年和2010年实际投入的资金为800亿欧元,而同时期美国经济振兴计划投入的资金为5770亿欧元(7850亿美元),中国则为4300亿欧元(40000亿人民币元)。另外,德国是G20中最积极推进退出战略的国家。德国政府从一开始起就对将大量财政资金注入经济表示忧虑。一般说来,政府是不创造社会产值的,那么政府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的资金从何而来呢?政府如果增税,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减少投资,这从长期来看不符合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目标。在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约束下,政府也不可能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收入与支出的缺口。所以,政府只有举债这个唯一选择。但政府大量举债则会对经济的可持续性产生威胁。政府的年度财政赤字和总债务水平过高会造成利率上升,会提高私营部门的融资成本,抑制投资。当期的政府债务会成为下一代人的负担,有悖于代际公平。这对于德国这样的人口老龄化和存在着移民限制的国家尤其严重。另外,为了维持银行的流动性,金融危机中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德国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打击,所以对于通货膨胀尤其敏感。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强调经济的稳定发展,德国政府严格执行低通胀政策,通货膨胀率总体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虽然在经济衰退时,物价水平较低,但是随着经济振兴计划的效果的显现,物价水平就会上升,一旦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这正是德国政府所担心的。所以,德国政府决定尽快执行退出战略,将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措施而推高的国家年度预算赤字和公共总债务降下来。为此,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于2009年6月11日制定和通过了《新债务限额》法案,为了强调其长期约束力,将其写入了联邦基本法(宪法)。它规定:联邦政府要将其预算赤字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达到目标的时间为2016年,为此,联邦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需在联邦预算中节约100亿欧元。而各州政府从2020年起则不再允许举债。凭此,德国政府在金融海啸还未消退时,尽早放出了德国政府决心整肃财政纪律的明确信号,让全世界知道在尽快实行退出战略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图三:至2016年联邦政府预算中计划或允许的新债务(单位:亿欧元)

□ 《联邦债务限额》后的净借款 ■ 《联邦债务限额》后合法的新债务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财政部

为了落实政府每年减少债务100亿欧元的决定,德国联邦议院2010年6月7日通过了政府到2011年底的一揽子节约措施。虽然在德国舆论界和民众中,对节约措施的具体项目有较大的争议,特别是政府在诸如失业补助金这样的社会福利开支方面的节省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德国举国上下对于通过厉行节约,整顿财政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却是惊人的一致。为了防止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的收支出现大的不平衡,德国政府把原本计划从2011年开始的减税措施推迟到2014年。

鉴于欧盟内部长期存在的财政纪律松懈的状况,德国的这一举措无疑具有示范效应。在2010年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欧盟27国一致同意厉行节约。目前,法国与英国相继效仿德国,通过了自己的政府开支节约计划。德国、法国政府和欧洲中央银行还建议对《稳定与增长公约》进行改革,引入更加严格的审查和惩罚机制。虽然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蒙上一层阴影,但德国政府的立场在欧盟内部得到了认同。欧盟各国开始认识到,经久的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危害要大于经济可能走入第二次衰退。而厉行节约必然导致执行退出战略。欧盟和国际货币与基金组织通过的7500亿的救助欧元计划虽然缓解了欧元危机,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危机的根源,即陷入危机的政府超高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负担,债务危机还会在更多的国家爆发。

最近,作为欧洲中央银行委员的德国中央银行行长韦伯坚持认为欧洲中央银行购买欧元区陷入危机国家的政府债券是为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打开大门。他的这种立场促使他同德国政府总理产生了矛盾,从而丧失了今年11月接替法国人特里彻担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的机会。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者们坚持中央银行的唯一职责是维护币值稳定。因此,历届德国中央银行行长不乏有同政府首脑关系紧张的经历,因为他们坚决法律规定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抵制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放松银根的企图。德国这个传统被欧洲中央银行继承下来,并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目前,欧洲央行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是低于2%。为了保证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的一些欧洲银行的流动性,同时直到2010年底欧元区的通胀率没有明显的上升,欧洲中央银行的指导利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德国经济学家不断提醒欧洲中央银行在条件成熟时坚决地实行退出战略,紧缩银根,而不要迫于各国政府的政治压力继续使流动性泛滥。

德国是目前在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中除日本外保留制造业比例最高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作为高收入经济体,德国能够在汽车、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工程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以及环保节能和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领域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实属不易。德国没有放弃制造业,而是用高科技来改造制造业,这是有远见卓识的。

为了加强在未来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提高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到2015年,将德国的研发投入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6%提高到3%。德国上届政府还制定了2006-2009年德国高技术战略,在4年的时间里拿出150亿欧元对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汽车与交通技术、微系统技术, 直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17个领域的创新与技术政策进行了支持。制定这样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在德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虽然受命于金融危机之中,这届联邦政府在预算中没有削减教育与科研经费,而且还增加了120亿欧元(到2013年)。因为德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关键的未来投资。另外,德国政府还决定2015年将政府的教育经费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

三、德国2005年进行了较成功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状况整体较好

德国经济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受“德国病”的困扰,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常年低于平均水平,失业率过高,公共债务过高,社会福利开支过高和劳动成本过高。2005年社会民主党和绿党政府对税收、劳动就业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较大动作的改革,目标是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劳动就业市场灵活化。2006年德国进入了新一轮景气高涨后,体制改革的成效开始发挥作用。劳动市场灵活化取得了效果,政府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系统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经济增长率上升明显,失业率自1980年代以来第一次降至8%以下,国家收入大幅增加,政府预算在2008年达到平衡。

由于红绿联盟和大联合政府在结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上届政府联邦总理莫克尔为首的联盟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的德国新政府总体上延续了德国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但被德国统一中断的供给导向的经济政策,把政策重点放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不是通过再分配扩大需求方面。出重视教育和创新在提高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填补德国在高科技方面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外,德国新政府还认为,增长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企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因而,必须继续对德国的经济社会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通过减税、减少工资附加成本以及政府审批为企业减负。减税会使政府的收入减少,而目前政府还面临着削减债务的宪法约束,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须结束。当然,新政府上台时(2009年10月)经济仅稍有好转,还不能马上从经济刺激计划中退出。为了减少失业和由此带来的有效需求的下降,新政府决定将雇佣短工的政府补贴发放到2012年3月,延长了15个月。为了不破坏经济稳定,政府还把原本2010年就要实行的退出计划推迟到2011年。

四、在金融危机造成经济急速下降时,德国的短期应对措施卓有成效

德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对经济增长有长期影响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企业的税收减免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扶助,属于短期的景气刺激举措主要有两项:

1.对企业雇佣短工的补贴。当雇主选择短时工作、而非解雇人员时,雇员工资的60%(没有孩子)或67%(有一个孩子)由政府来支付。企业为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障费在前6个月的50%,以后的100%由国家来支付。雇佣关系从2009年开始的,上述补贴适用24个月,从2010年开始的,则适用18个月。根据德国联邦劳动服务局(BA)的调查,这项政策从稳定就业来看是非常成功的。2009年,德国劳动服务局共为短工补贴支付了50亿欧元,挽救30万个工作岗位,共有22%的企业使用了这项补贴。2010年为此的计划支出为47亿欧元,预计保住的工作岗位为53万。实际上会更多,2010年第一季度就有60000家企业的85万雇员使用了这项补贴。可以说这项政策用较小的成本,获取了很大的收益。当然,如果没有2005年以来的劳动市场灵活化改革,这项举措则会由于缺乏法律基础而无法实施。

2.轿车以旧换新补贴。如果车主将一辆保有9年以上的轿车报废,购买新车或一年以内的旧车,车主则可以得到2500欧元的政府补贴。以旧换新补贴在德国制造了一个汽车产销高潮,为此政府的开支为50亿欧元。截止到2009年9月补贴停止,德国共有200万人利用了这项补贴。2009年德国国内新车登记达到1992年以来380万辆的新高,比2008年增加了23%。汽车购买使2009年德国的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4%。如果没有这项补贴,2009年德国的私人消费将由于经济衰退下降0.5%。虽然这项政策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比如,补贴取消以后汽车产业可能会遭受灾难性的打击。但鉴于汽车产业对德国的重要性(每7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与汽车有关),这项政策对缓解汽车产业的减员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由于2009年第3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德国汽车的出口弥补了内需的下降。2010年头5个月德国国内汽车新注册量同比下降了28%(德国国内生产的汽车占市场份额的71%),但出口却增加了49%,尤其是向中国和美国的出口有大幅度的提高,特别对德国高档车的需求出现了猛烈的增长。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企业增加雇工人数。

总的来看,德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是在短期还是带来了较大的收益。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弊端,这既包括全球经济的运行体制,也包括市场经济的指导原则。德国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政策的重点是改造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重建世界市场和金融秩序,同时对劳动市场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结构性变革;在经济复苏已经明显后,则做好坚决从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中退出的准备,保证政府财政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目前看来,德国这一理念至少在欧盟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法国和西班牙已相继推出了社会保障和劳动市场体系的改革。另外,德国长期投资于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增强了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德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奠定了基础。德国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将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转化为机遇,为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对我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也有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从党的征程中得到的体会

形势与政策教育论文

从党章的历程得到的启发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上,我认真地学习了党章的历程,结合史料与时代背景,我感触颇深,很受启发。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那天起,于艰难困苦的历程中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长为一个引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执政大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九十年间,历经十五次修改,共产生了十六部党章,而每一部党章的产生,每一次条文的改动,都曾经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对党内,它是团结和统一的法权基础;对党外,它是人们判断共产党理念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根据。这十六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到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在探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心路历程的缩影。一大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正式创立。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宣告党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直至消灭阶级区分。《纲领》也对党的组织章程、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组织发展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大党章--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党章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对党的纲领作了重大修改,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章程。章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宣告党的最高纲领是为将来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这部党章对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作了具体规定。

三大修正党章--规定了新党员候补期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和二大通过的党章相比较,进一步完善了入党手续的有关规定,第一次规定了新党员候补期,并分别规定了正式党员和候补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四大修正党章--规定支部为党的基层单位

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并规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书记”。

五大修正党章--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

1927年4月至5月召开的中共五大没有专门讨论修改党章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6月1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这个章程对第二次修正章程作了许多新的补充和修正,明确规定党组织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同时,第一次划分了党的组织系统;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等等。

六大党章--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保持了五大党章的基本内容。这部党章体现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密切联系,把中共同共产国际的关系强调到了过分的、不适当的程度,使党不能独立自主地按照中国实际情况领导革命和自行处理党内事务。

七大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党章中增加了总纲部分。总纲以简洁的文字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七大党章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

八大党章--对执政规律的初步探索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做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需要来自党内外的监督,其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坚持集体领导。在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的同时,八大党章对于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作了明确阐述,正确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九大党章--背离了八大的正确纲领

1969年4月通过的九大党章背离了八大的正确纲领,在党章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把接班人列入党章,在党章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九大党章否定了八大党章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领导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在党员条件上,取消了党员权利和入党预备期,把八大党章规定的党员十条义务改变为五项接班人条件。在组织原则上,取消了八大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发挥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条文,并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

十大党章--继续了九大“左”的错误

1973年8月,中共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继续了九大的“左”的错误,沿袭了九大党章的总纲和条文,只作了个别的修改和补充。十大党章删去了九大党章中有关林彪为接班人的内容。

十一大党章--十年内乱结束后的第一部党章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十年内乱以后的第一部党章。它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在内容上与九大、十大党章比较作了较多的修改:增写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内容;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等。但十一大党章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九大、十大党章中的“左倾”错误。

十二大党章--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原则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十二大党章总纲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加强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都作了完备的规定。新党章对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体制作了重要的改变和新的规定。十二大首次将入党誓词载入党章。

十三大修正党章--适应体制改革进程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对十二大章程的部分内容作了十项调整。其中重大的改变有:改革选举制度,明确规定了差额选举办法;为加强集体领导,提出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规定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不再领导本单位的工作,而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

十四大党章--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被写入十四大党章。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郑重地载入党章。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修正党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党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写入党章。

十六大修正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十六大党章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总纲。十六大党章的另一项重要修改是对党的性质及阶级基础的表述,强调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始终如一的党的性质规定的逻辑发展。十七大修正党章--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中共十七大10月21日在北京闭幕,胡锦涛主持闭幕大会。十七大闭幕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有利于全党同志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回首过去,党章的制定是谨慎而不断发展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带领人民胜利前进,总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三个代表思想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的基本要求,这与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同时,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争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胜利的基本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九十年来,共产党经历了风风雨雨,九十年的历程,九十年的奋斗,党在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九十年的历程,九十年的艰辛,党在跌跌撞撞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走向富强。“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党的事业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要不断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学习《党章的历程》,我更充分地认识到党辉煌的来之不易,同时,作为党的新一代的我们要时刻勉励自己,牢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奋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怕挫折,一如既往,在生活和学习中不骄傲,不气馁,自强不息,接起发展党的重任。

第三篇:从工商联的历史与现状 看工商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职能与作用

从工商联的历史与现状

看工商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职能与作用

内容摘要:

全国工商联组织从成立到现在,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工商联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阐述了工商联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对工商联在新时期的职能和作用作了论述。

关键词:工商联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职能 作用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工商联组织成立也已经五十五年。纵观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工商联成立后,经历了我国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时期,虽然它在各个时期的性质、任务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是充分反映了工商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工商联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东北解放区的少数城市建立了工商联组织。194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的决定,一些大中城市在改造旧商会、旧工业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工商联地方组织。1952年8月,当时的中国政务院颁布《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确定了建立工商联的基本原则。次年10月,全国工商联正式成立。它是以私营工商业者为主体,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公私合营企业等各类工商业者参加的,中国共产党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人民团体。它的主要工作对象是私营工商业者。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代表参加工商联,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表的骨干作用,以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实现。

五十年代,工商联在引导私营工商业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在协助私营工商业者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方面;在反映私营工商业者的意见,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方面;在促进私营工商业者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以后,工商联积极组织广大工商业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爱国工商界的行动口号。广大工商业者发挥专长,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工商联停止了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商联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同志在约见工商联五位领导人时指出:落实政策以后,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为改革开放服务。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大大调动了原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工商联提出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工作方针,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多项活动,积极参加国家事务和经济决策的协商,就区域性、专业性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兴办企业,安置待业青年,举办各类专业培训,开展与港澳台和国外工商社团的联络工作,协助开展“三引进”工作,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开发建设,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199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即15号文件)下发后,工商联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和调整重点,努力发挥作为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的作用,有效地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履行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广泛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和服务活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愈益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积极力量.其职能调整后,经中央批准,全国工商联及地方各级工商联同时也称商会或民间商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江泽民亲自为全国工商联题词“中国民间商会”。

二、工商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工商业联合会。依据1952年中国政务院颁布《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工商联的主要工作对象是私营工商业者。党和政府赋予了工商联四项职能和任务:领导、指导、代表和组织。工商联当时是各类工商业者的联合会,其中,领导和组织是针对所有工商业者而言的。领导作用是指工商联要领导工商业者遵守政策法令;组织作用是指工商联组织工商业者学习、改造思想,参加爱国运动。指导作用是指工商联要指导私营工商业者发展生产,改善经营。从当时实际情况看,工商联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代表作用是指工商联要代表私营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向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还要协调劳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联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组织、推动工商业者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就决定恢复工商联。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工商联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新时期。工商联作为动员原工商业者积极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民团体和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重要政治力量,为形成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制定出台了中央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工商联担负起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要坚持“两个坚定不移”,实现“三个结合”,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论断,为工商联指明了政治方向。实践表明,工商联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积极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大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十分注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 世纪90年代以来,工商联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工商联的工作对象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企业”(法人和非法人),其中也包括个体户。职能任务有六项:参政议政、反映与维护、协助、思想政治工作、经政府批准的经济服务、开展与港澳台以及国外工商社团的对外联络。反映与维护主要是反映会员的意见与要求;协助主要是协助政府进行专题调研,并开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服务活动。在这六项职能中最主要的是参政议政和思想政治工作。值得重视的是工商联各级组织的实践,比如,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行业商会,开展多方面的经济服务,拓展商会职能也已经成了工商联的重要职能,而且社会效果很好。不仅人民团体职能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工商联的商会作用增强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作用比较明显。

三、工商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到经济上的“平等”竞争,根本上解决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商联以其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的特征,在非公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主渠道”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承上启下与合纵联横的利益“平衡器”和关系“协调器”。工商联作为构架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承担起那些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而政府又无力解决的独特职能。具体来说,工商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四大主要职能与作用。

(一)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

工商联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加的统一战线组织,同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人民政协的组成单位,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调关系等基本功能。工商联的统战性决定了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工商联在组织网络方面具有“合纵”、“连横”的优势,作为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介,发挥政商沟通作用,在沟通和协调方面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作为“主渠道”,工商联能够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会员的想法、要求和需要通过工商联转达到政府;另一方面也能以“桥梁和纽带”的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政府的意愿通过工商联转达到广大的会员。工商联还能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可以组织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对话活动,在工商、税务、金融、行业准入、权益保护等众多重要话题上反映企业的呼声。工商联作为商会组织可以代表会员依法同政府交涉,为企业代言,在政企沟通、商业协调、国际交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等多层面发挥重要职能。这样,工商联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动员,整合和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利益表达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拓展新经济阶层有序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二)积极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职能和作用

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多种层次和多种境界。有少数先进的,大多数是一般的,对非公经济人士的要求就必须有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按照先进性要求,就是要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工作,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使他们成为全体非公经济人士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方向。按照广泛性要求,就是要把大多数非公经济人士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工商联通过建立主流媒体和自办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报道机制、加强评先表彰工作力度、建立集中培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等方法,紧紧抓住企业党组织这个有力抓手,围绕宣传非公经济、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做文章,提升非公经济人士的正面形象和社会地位,扩大非公经济人士的社会影响,营造出有利于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突出民间商会的职能,成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三性”叠加的特征,使其具有国家代理人和社会代理人的双重代理属性。统战性决定了工商联国家代理人性质,是国家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和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助手和桥梁;经济性决定了工商联的工商界代理人性质,具有政府不可代替的多层面经济职能;工商联在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方面以民间的面貌出现、民间的声音喊出、民间的方式实现,能发挥出党政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

工商联的“三性”确定了它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中必须发挥商会的职能,通过商会来协调、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商会来依法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会议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他还强调,在社会管理中,“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政府必须转变职能,需要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转移出去,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政府逐渐退出社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领域,还权于社会,使社会不断增强自治能力,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相互制衡。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为工商联发挥“助手”作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利益”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大包大揽”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包括商会在内的中间组织让出了制度上的治理空间,工商联可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服务会员、沟通政府、拓展贸易、促进交流、联系社会、维护权益等十分重要的角色。工商联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通过协商、谈判、听证、监督等制度化的活动,反映民企利益诉求,规范企业行为,发展公益事业,分担社会事务管理。工商联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与政府及企业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它直接地了解成员的具体需求和具体利益,管理社会具体的事务并从事政府无力顾及的一些公共服务。在为会员企业服务方面,工商联作为商会,一是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企业信息成本。二是提供培训服务,通过举办各种讲座、研讨会、培训班来提供适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来满足会员的需要,使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不断更新。三是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牵线搭桥。四是积极开展创业辅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鼓励和支持个人创业,积极配合政府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五是帮助会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工商联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以及国外工商社团的联系,巩固和扩大商会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发挥民间外交作用,通过承办一些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寻求国际合作;为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五是依法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权的依据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权的主要手段就是法律手段,维权的形式就是建立健全工商联系统的法律顾问队伍,维权的工作机制就是建立健全法律工作委员会和维权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

四、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独特作用 工商联在自律和维权方面具有政府不可代替的多层面经济职能。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行政机制这只“看得见的手”双“手”双重失灵时,工商联可以作为构架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第三只手”,发挥“中观调节”作用,能干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而政府又力不从心的事,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工商联作为商会组织可以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协调市场、协调价格、破除贸易壁垒、规范用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组织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或解决各商会组织之间、商会内部成员之间在竞争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协调其成员的经营业务活动,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抑制恶性竞争。

在市场秩序治理方面,需要依靠“组织”去疏导,即通过商会内部组织机制的运行,规范其成员的行为,实现会内的良好秩序,并使其会内秩序与外部法律、市场秩序相协调、相补充。温州在发展之初曾一度陷入“一品走俏、仿效蜂起、伪劣辈出、倾轧杀价”的混乱局面。温州商会在政府的授权下,依据《行业维权公约》查处侵权行为,销毁侵权产品,创造性地开展了新产品仲裁维权服务,促进了市场的有序交易。商会组织有着政府没有的优势,政府只能“不到万不得已不出手”,而民间商会则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实践中,政府或单个企业作为提诉人要么有主体越位之嫌,要么势单力薄,而通过商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制定会员企业统一对外策略,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法律措施,可以实现民间组织整体力量的低成本优势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纷争需要有一条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的通道。工商联组织应成为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中介,成为化解矛盾缓和冲突的“润滑剂”和“安全阀”。全国第20次统战会议赋予工商联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的职责。劳动关系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经济利益,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切入点。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劳动关系市场化的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面临挑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比较僵化,难以适应劳动关系利益主体复杂化、多元化趋势,劳动执法的力度不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重新构造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引入国际上通行的“三方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组成的三方协商机制,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

工商联作为联系和团结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加入三方协调机制是实现新环境下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工商联作为商会是市场竞争和秩序规范的天生“仲裁者”。作为工商业服务的提供者,商会、协会更熟悉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协调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斡旋。商会调解,作为解决民营经济中各种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手续简便、程序简单、方式灵活、办理迅速、费用节省、与诉讼和仲裁有兼容性等许多优势,以及“成则双赢”的前景和结果。商会是一种内行人管行内事,局内人管局内事,对会员纠纷能够有效地自行调解,往往使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在对外销售中形成合力。企业之间遇到纠纷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经常争执不休。有的纠纷“上法院,似乎不值;找政府,似乎不管用;上门打一架,似乎不妥;就这么认了,似乎太窝囊……”,而商会这些内行人和行业巨头来协调解决纠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工商联积极发挥统战工作的政治优势,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带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努力实现“三个结合”,爱国、诚信、敬业、守法,为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和商会职能,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广泛开展民间外交,工商联的国际声望有了明显提高。

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崭新姿态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会有很多新问题期待解决,很多新社会关系期待协调,工商联作为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于一体的人民团体,必将承载着更加繁重的社会职能,也必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修改,2007年11月19日通过)

2.《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重要历史文献选编》(1953-1993)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单行本

4.《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四川统一战线 2003年11期

下载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