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指针加强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指针加强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九三学社淮北市委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我们应把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助推剂和指南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轰轰烈烈掀起一场具有淮北特色的新文化运动。
近年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不少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我市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靠投入,从事的又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无利可图;所以投资商,甚至是不少政府也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出力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本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甚至私有化了。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引领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一)、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力度
市民的活动空间主要是以社区为主,因而社区文化场管的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区级的文化馆、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区级“两馆”建设中总量不足的问题成为淮北市文化设施建设的软肋。作为责任主体的区政府,应以社区居委会为基本单位,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街道的以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连接各居住小区文化站的基层公益性文化服务网络。另外各乡镇还可利用国债资金和省市政府的扶持资金建设综合文化站,并争取兴建一定规模的户外场所,最终实现全市文化场所的完全覆盖。这些文化设施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书报阅览、体育健身以及信息资源服务等;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设青少年图书馆和服务专区
在节假日,青少年的无活动场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来看,青少年的图书和电子阅览设施还不能满足要求。建议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和兴建专门的青少年图书馆;在居民小区不仅要加大文化馆建设规划,还要开辟图书阅览室和活动室,方便学生课余和假日读书学习和做功课的需求。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各中小学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在节假日也应开放,为广大学生提供读书学习的便利条件。
(三)加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力度。
进一步明确目标,抓好落实,动员社会力量共建为原则,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鼓励捐资、捐建,扩宽建设取到,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按照“十二五”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表的进度,落实开展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并加强工程建设的督促和检查。充分利用学校、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文化站、图书室等场所建设农家书屋,促进农家书屋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广泛发动传媒力量,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农家书屋,扩大农家书屋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利用农家书屋贴近基层群众的优势,积极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积极与区、镇两级图书馆进行互动交流,加强图书轮换和更新工作,增加适合农民群众和未成年人阅读的出版物,开展知识讲座、第二课堂等活动,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创办有淮北特色的文化活动
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政府要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目前淮北市的文化活动还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而我省的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城市,他们都有自己独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和文化节。如淮南有豆腐节,芜湖有动漫节。每一项成功的文化活动,都会带动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也使一个城市更具魅力。
(一)、鼓励群众性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组织是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的补充,它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应鼓励群众自发成立文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各社区文化部门应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定的场所和便利条件,定期组织一些文艺比赛,和举办文化性的活动日、文化周等活动,对社区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引导,繁荣群众文化。
(二)、定期举办有淮北特色的艺术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艺术节能对市民起到“启蒙”的作用,即通过刺激市民的艺术兴趣,扩大艺术欣赏的人口比例,从而提升市民的艺术素养,并最终使城市受益于由于市民艺术素养提升所带来的溢出效益:市民文化归属感的增强,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城市形象的改造与提升。进一步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
可以根据淮北城市特色以及市民的意愿,每年定期举办城市文化节,如读书节、电视节、体育节、开渠雕塑节、隋唐运河文化节等,鼓励市民参与,为满足市民自身文化需求提供多种选择,也为海内外人士的参与提供便利。举办艺术节,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根本性的改观和诸多益处,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三)、承办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创办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应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资源,力争有重点地创办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借助活动的契机,积极的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同时,聚集国内外的艺术大师和优秀文艺人才,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打造精品力作,扩大城市影响力。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整和资源,多方联动,筹划创办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组织有特色的赛事,打造电台、电视台的精品栏目等;利用创意新、起点高的品牌性节庆会展平台繁荣地区文化。
(四)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反映淮北历史进程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有典型意义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具有承传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行及时保护和承传,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对辖区内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延伸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社会各方参与,结合文化、经济、旅游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从而推动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四、挖掘文化服务功能服务市民
城市文化设施能够为市民的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其建设应以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宗旨。
(一)、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淮北市图书馆进行了新馆建设,馆舍面积扩展到13461平方米,书库可容纳书刊60万册,设有综合图书阅览室、少儿图书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以及报告厅等多个开放式服务厅室。增加了人性化设计,充分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还可以通过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降低收费标准,放低图书证办证门槛,简化办证程序,逐步实现市区各级图书馆的全面联网,图书证通用,实施全市各级公益图书借阅网点“通借通还”的使用模块,方便市民使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项目,吸纳更多的市民利用图书馆提升文化素质。
(二)、定期举办讲座,丰富市民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作用,利用文化场馆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做到信息通畅,各文化机构及群众组织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邀请专家定期举办公益文化讲座,和各种项目培训;普及文化知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化品位和素养。
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进一步推出面向不同群体的便民服务。如可设立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日,选择特定时间免费为所有公民开放;面向未成年人、残疾人及现役军人,文化场馆可提供在所有开放时间内的优惠或免费服务;突出文化场馆的公益性。
(三)、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公共文化产品生产。
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文化团体、非盈利文化机构在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督下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采用政府补贴、资助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场馆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四)、及时提供各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
在各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体育馆等场馆,应备有该文化场馆的详细介绍以及本馆与其他场馆近期活动安排的宣传材料,以方 便人们随意取阅;还可以在一些书店、酒店、超市等入口、政府网站等处提供近期文化活动和演出信息,方便市民及时了解,并通过折扣预定等方式,吸引市民参与和观看。
五、创新服务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
(一)、创新运作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思路,寻求文化活动开展的新模式,如通过政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借助企业冠名等方式提高文化活动影响力。用全区各型各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我区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构筑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小节点,不断充实和扩展文化活动的渗透力和覆盖面。
(二)、充分利用民办非企业机构开展服务。相对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各类民办非企业机构、社会团体(下文简称民非)更有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愿望与潜力,要关注其日常业务工作的社会公益面和服务面,加强引导和支持,利用政府资源搭建平台,使其在服务市民的同时自身得到发展壮大。
(三)、实施技术创新,普及数字文化网络。适应时代发展,实施技术创新。利用互联网的高度渗透力和高效传播力,在全区普及数字文化网络。
(四)、拓宽服务渠道,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导向,拓宽服务渠道,以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帮助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形成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民间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拓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优质化。
(五)、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靠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也要靠整合社会上可利用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文化资源,进行管理上的改革创新,完善投入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坚持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城市就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美。
第二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从山东实际出发,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这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委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2008年,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取得了新的成就。“文明山东”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闯关东》、《沂蒙》等作品引起良好反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文化单位的改革全面完成;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12%;对外文化交流范围、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孔子故里·中国山东”系列文化品牌走向海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建设还是薄弱环节,在思想道德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强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强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进一步明确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在新起点上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对文化强省的内涵和目标任务作出更高、更科学的定位。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达到“一个目标”,即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成与山东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的文化强省。构建“四个体系”,即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科学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形成“五个优势”,即着力形成文化体制新优势、文化惠民新优势、文化创意新优势、文化品牌新优势、文化贸易新优势。实现“七个强”,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保障力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强,使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一)突出以人为本,切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文化惠民上打造新亮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生产,做大做强“鲁剧”品牌,努力打造“鲁版图书”品牌,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形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
(二)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努力在融合发展上形成新格局。结合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统筹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金融、旅游、信息、建筑等产业深度融合。策划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好客山东”品牌体系,办好“贺年会”、“休闲汇”,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聚集,建成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群。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添发展动力活力,努力在文化创新上谋求新突破。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始终,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和重点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影视剧、演出娱乐、书画交易、动漫游戏、文物复制等产品市场。
(四)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做好文化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努力在强省跨越上创造新优势。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更大作用。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积极运用现代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做强孔子文化品牌,增强齐鲁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凝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力量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健全领导体制机制,营造文化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引导各级自觉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及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加强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重视人才,造就队伍。把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和集聚,依托“泰山学者”、“齐鲁文化英才”、“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社科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及产业经营管理的领军人物、名家大师和创新创业团队。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制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措施,激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三)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激励作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立以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积极拓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围绕改革人员分流安置、改革成本支付、退休养老、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创造有利于改革的宽松政策环境。
(四)健全机制,推进落实。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完善推进文化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整合现有宣传思想文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在全省组织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目标考评细则。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万荣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工作,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这些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而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我们中华抿族的“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把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可实施的工作项目,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我之所以能在遭遇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辛勤耕耘、努力奋斗,主要就是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我认为: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动力,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理想坚韧你的意志,信念凝聚你的毅力,有了理想和信念才能使你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信仰、有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远大的理想,对党的伟大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
最后,如果要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三是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形成一批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链。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刘玉珠认为,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今天,从传承和弘扬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执政党,是一个成功的建设者。”刘玉珠说,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应该说,全会的《公报》和会议的《决定》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一个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全会。
全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奋斗任务和目标。这对具体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讲是一个让人振奋、同时又倍感有压力的目标。因为在我们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进步是广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提出的新需求,作为政府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来讲,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呼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应该按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轮驱动,来建设我们的文化。
全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把全会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使全会的精神能够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当中来,而且政策措施又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和我们政策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让我们的整个国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够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给大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享受。这是我们政府部门应该认真考虑和立刻行动的。提高我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主动地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这是我们当前一个的首要任务。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宏观方面的要求。要把宏观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各个部门应密切配合,根据现实国情和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全会精神落实到政策当中,这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形成文化的自觉。
刘玉珠表示,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很重视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文化事业上探索了一条怎样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道路。在这个方面,我们摸索了很长时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怎样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文化市场逐渐兴起和繁荣,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做法,这应该是对文化发展与实践的深刻总结,符合当前文化责任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是能够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活动方面的需要。
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刘玉珠表示,这个理论创新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丰富和完善,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以使它对实践的指导也更符合实际。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我们从事文化创作、文化管理和文化经营活动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
开展学雷锋“三关爱”文明志愿活动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精神,大力弘扬、传承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根据村统一部署,在我村广泛开展“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期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的新形式、新内涵,在全社会培育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志愿服务自觉推动我村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我村文明程度,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活动安排
弘扬、传承、践行雷锋精神,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一)召开全我村学雷锋志愿服务座谈会。组织我村党员、先进典型、居民进行座谈、交流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传承、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号召、倡导我村居民,积极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
(二)开展“天天见面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采取“一对一”形式,以居住较近的楼长或党员群众与单身老人结成对子,每天见一面儿,以获得老人的最新信息,让老人不再孤独,并及时提供
必要的服务。
(三)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清洁卫生、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治安巡逻、环境保护、心里咨询等关爱社会志愿服务。
(四)开展“绿化、美化、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大力推动义务植树、绿化美化、清理脏乱、整治污染等行动,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逐步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古冶宜居亮村作出努力。
(五)开展“爱心助困”活动。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扶贫济困、爱心助残精神,为了扶我村内的弱势群体,为贫困人群点亮希望之灯,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维持正常的生活,解决他们的临时困难,在上级各部门的政策与资金大力支持下,我村建立了“爱心超市”。并且我村全体干部、工作人员和广大党员、居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募集“爱心超市”爱心资金及物品,并全部用以爱心扶贫济困活动。
(六)开展“衣加衣”公益活动,我村组织居民开展冬衣捐献活动,号召广大居民捐赠各种棉服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群众渡过冬天,奉献一份关爱,传递一份温暖。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此项活动与文明城创建活动相结合,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采 取 有效措施,发挥广大党员和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把活动抓出实效。
(二)加强宣传。运用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为我村志愿者与居民架起一道桥梁,体现出志愿服务对居民的爱心,凝聚起民心的作用,并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头闸镇红岗村
2013年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