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

时间:2019-05-14 11: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

第一篇: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

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 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

院 系 研究生院

专 业 物流工程 班 级

1342

学生姓名 王 超 学 号 1308520520

任课教师 邬 跃

2013年 11 月 11 日

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

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

专业:物流工程

姓名:王 超

学号

1308520520

摘要: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 D P的比重多年来一直持续在18%左右,这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6.8个百分点。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是8.5%、8.7%和8.3%,我们跟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金砖国家相比也偏高,比印度和巴西分别高5个和7个百分点,本文旨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提出一些拙劣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物流总成本 效率 GDP 引言: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新近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3%,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倍多;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8%,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运行效率仍有待改善。发达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是12%左右,我国是18%,总体水平偏高。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物流业发展滞后,短期内成本难以降下来。其中有一些原因是基础因素,比如税费过重,公路收费、油费、电费偏高,短期无法改变凸现了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下面做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物流业现状及中外物流业效率对比

我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显著下降。1991年达24% ;1998年至2004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连续7年维持在21.3%;05年降至18.5%,05年后开始小幅稳步下降;2011年中国去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17.8% 同比持平。

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为16.7-20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仅为8.0-10个百分点,相差8-10个百分点;我国一般商品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较发达国家的10-32个百分点为50-60个百分点;物流企业占物流市场的份额较发达国家的57%-80%,仅为18%;我国的平均库存天数为15-40天,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库存天数仅为14天;我国物流业的年资金周转次数仅有1-2次,而发达国家则达到了8-10次。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方面确实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发展水平不高、效率偏低,经济发展的物流含量偏小。

二: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18%的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18%大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商业模式决定了物流模式

中国物流总费用居高不下,但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商务部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单向物流成本却并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物流总成本并不在一个有效的可控范围内波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特有的商业流通模式决定了物流的发展模式,下面来作简要说明:

国内的电商平台例如: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阿里云等庞大的业务量催生出了众多的快递行业。与此同时,国内的快递行业鱼龙混杂,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加之竞争日益激烈,为抢占业务量和保持客户,大打价格战,为满足顾客对物流时效性的要求,不得已要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区域间的调货、串货。如此恶性循环,顾客的单件商品经过多层渠道的周转,甚至是多向迂回的流通,这些环节又进一步导致了物流成本的增加。

2.商流与物流的合一

中国的物流、快递行业起步晚,发展快,主要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商-快递行业,然而,中国多渠道、多经销商、多级批发-零售市场的经济产业模式决定了物流活动始终要伴随商流活动才能实现整个电商—消费终端的过程。

商流和物流的合一,造成了物流要始终伴随着价格形成或者我们通常讲的交易活动这一环节而流动,但是我们的交易并不能轻易实现从厂到门的一竿子服务,通常是伴随着许多的定价、议价、调货、串货等环节,在这过程中始终要伴随着物流活动。所以,在最终交易完成前将不可避免的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物流周转、空载、迂回等环节,这些环节产生了巨大的物流效益的浪费,其效益附加值较低,但这些环节产生的巨额费用和成本又是必须计算到国内生产总值中去的。所以表现在统计数据上就是物流总费用占整个GDP的比重居高不下。

3.经济产业结构

物流费用在GDP中占比过高很大程度是由于现在国内经济结构所决定的。目前,物流所运输的货物中,很大一部分是诸如建材、煤矿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由于其本身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创造出来的总价值不高,在占比中,物流的费用就会显得格外的高。而正是由于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货物,使得一些物流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通过一些不规范运输的方式来实现盈利。而这又进一步恶化了物流行业的竞争形态,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

经济结构是导致物流费用高的主要原因导致物流费用在GDP中占比明显偏高是由于单位GDP所需的运输需求不同,其实质原因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根据我们测算,中国每产出亿元GDP需要1984万吨公里的运输量的支撑,接近美国的4倍,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造成的,中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美国是以服务业为主。

产业结构是影响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比中美两国,我们就会发现两国GDP结构有很大差异。2000-2011年12年期间,美国与物流业关联度小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N/GDP)超过60%,这一比率在中国则不到30%;相反,与物流业关联密切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M/GDP),美国不到40%,中国则为80%左右。12 年来,物流关联行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的平均水平,中国为36.81%。,中国物流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率(18.78%)之所以远远高出美国的数据(9.18%),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所致,中国与物流业相关联的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77.55%,美国该指标却为36.81%。中国物流关联行业单位增加值耗用的物流费用为0.2421,美国物流关联行业单位增加值耗用的物流费用为0.2495。

4.缺乏规范的物流量定义标准

物流量作为物流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我国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对物流量的统计指标,一般把货运量作为进行物流量分析的类比指标,来进行物流量的预测与分析。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运输量并不等于物流量,只是物流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定义及计算物流量必须从整个物流系统来把握,除了运输量外,物流量还包括库存量、终端配送量、内向物流量、装卸搬运量等。一般来说,物流量指的是实体的物流量,是实物运动的数量表现,而不把信息和其他无形的流量计算为物流量。因此定义物流量为:物流活动的各个作业环节产生的实物(物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等),在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静止与运动)的数量的总和。

中国现阶段缺乏一个规范的纯物流量标准定义,在物流量的计算和统计方面没有一个权威规范的实施标准,例如:十吨钒钛磁铁矿从四川的攀枝花运送到哈尔冰,中间从攀枝花经长江走水运到武汉再转铁路到黑龙江,然后再由重卡转运到工厂,那么这中间经过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就要重复计算三次,不管是铁路、水运还是公路都做了复算,那么这十吨钒钛磁铁矿实际运到哈尔冰在物流账面计算上就表现为三十吨的数值,相当于无形中就增加了二十吨的物流总费用。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缺乏一个严格、规范、统一的纯物流量计算标准,从而在宏观上造成总的物流成本的虚高。

5.物流效率低缺乏规范的监管和保护

我国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物流产业中,现代运输及物流配送的网络技术系统和综合运输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充分、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货运的空载率高达60%,仓储量则是美国的5倍;现行的国家增值税税收政策不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制约了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更新需求,大大加大了企业税负;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也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而各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也不均衡。作业方式落后,作业效率低下;社会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成本意识不高;物流资源分散严重,缺乏高度集成;公路税费、监管部门等收费过高。

6信息技术落后

我国传统物流经营模式是以仓储、运输、装卸、养护为重点,不重视对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物流技术的引进、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及发布。EOS电子订货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数据交换等系统的应用还不成熟、不普及。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电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

GPS、RFID、GIS等先进的物流设备在我国物流企业中的利用率在整体水平上距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目前拥有和利用这些先进设备的多数都是大规模的物流公司或外资物流企业。而大多中小型物流企业还普遍由人力来操作很大一部分业务,作业效率不高,而且准确与及时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很容易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物流环节,例如:人为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较高,作业事故、业务返工、产品和设备维修、重复流通加工等作业,即使是引进先进设备和操作系统的企业,也很难提高它们的利用率,购置先进的国外设备需要大额资金,而且在系统的维护与设备的改进方面还需要花费更多高额的费用。

7.物流管理水平

我国经济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过高,这其中既有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不均衡等外部原因,也有我国物流管理和运营水平落后等内部原因。物流业的发展一要靠先进的技术,二要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可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物流服务,同时还可以提高物流业的效率。

物流业管理水平通过物流管理成本加以反映。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资料显示,中国物流管理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说明物流管理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仍维持在11%以上,而美国自八十年代以来,物流管理成本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基本就稳定在3.8%左右,不超过4%。中美两国物流管理水平的巨大悬殊也从侧面表明中国的物流总费用是居高不下的。

除了上面几点外,我国物流总费用一直维持居高不下的原因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2.贷款利率上调,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3.在体制与机制上,国内的物流业整体缺乏一个良好的规划,造成重复、迂回、倒流的成本,出现不必要的环节。

4.物流的中转环节过程中,商品库存量巨大,管理费用高,商品损耗量大。5.公路路桥费、各种罚款、物流企业的重复税制另物流行业负担沉重。对于货车运输企业而言,除要缴纳占到总成本1/3的过路费外,运输企业还需缴纳3%的营业税,仓储和货运代理企业需要缴纳5%的营业税。

6.国内物流行业体制不合理,行业机制不协调,行政法规政策类硬性规定不适应行业发展。

7.区域间物流协作化程度低、信息共享不对称、缺乏专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人才等等原因。

以上几点是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邬老师平时授课时的发散性拓展知识总结出的几点个人拙见,言肤辞浅,远达不到邬老师严谨的治学要求,文中不足之处望邬老师执笔酌正。

王超 2103-11-11

第二篇:能否逐年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能否逐年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内需的不振和经济结构的失衡。

第三篇: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一.引题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报道上不断出现这样的说法: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连年下降,说明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严重失衡。(如《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8日的《普通民众为何不敢花钱?》,就是一例)。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确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9年的35.6%。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居民消费真的下降了吗?仔细观察统计数据会发现,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绝对值”非但没有萎缩,反而连年上升。最终消费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2004年为12.31%,之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和2008年都达到15%以上。2009年,消费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9%。除了2009年之外,最近几年,消费增长速度都快过GDP增速。

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居民消费上升的速度大大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韩国等相比也毫不逊色。在这里,数据打架了。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值在持续高速上升,另一方面,这类支出占GDP的比重,确实在逐年下降。

表面上看,数据打架的原因很清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大幅增加政府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速度惊人,这是导致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在2008年美国和欧洲遭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大幅度增加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出4万亿元刺激计划,使得消费占GDP比重进一步下降。

与此同时,因为中国居民需要为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和购房积累资金,不敢过快增加消费开支,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原本可以增长更快的潜力。

但以上分析的都是表面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主要原因。

二.我国居民消费比重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城市化进程缓慢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动趋势看,农村居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消费增长速度看,1979年-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5.7%,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政府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2%。只有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总消费增速(9.4%),是总消费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从消费率看,2007年我国总消费率为48.8%,比最高峰时的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了22.9个百分点,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度为-125.3%;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了5.9个百分点,贡献度为32.3%;政府消费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贡献度为-7%。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是我国总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消费贡献率看,2007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9.4%,比1981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下降了43.8个百分点,占比为81%;城镇居民消费贡献率下降了6个百分点,占比为11%;政府消费贡献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占比为8%。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是我国消费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城镇化进程对提高消费率有重要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1.7%下降到2007年的53.4%,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300%。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5.7%下降到2007年的20.3%,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44%。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78年的1.18下降到2007年的0.86,下降了0.32,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13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78年的1.03下降到2007年的0.79,下降了0.24,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26%。

1979年-2007年,居民消费率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度为-93%。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合计约为-152%,城乡居民人口结构变动(即城市化率的提高)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合计约为135%,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合计约为-76%。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我国消费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消费率下降也有较大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城市化率提高是我国消费率变动的惟一正向促进因素。城镇化率偏低,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也是我国消费率低、投资和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

(二)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向少数人集中 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收入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分布结构。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

一是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95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基本稳定,而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仅为39.7%,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分配结构来看,也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集中。1992年-2005年,企业(包括金融部门)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0%,上升了8.3个百分点;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先降后升,2005年为20.5%,与1992年接近;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8.3%下降到59.4%,下降了8.9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而居民所占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比重大幅下降。1983年以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1的比重基本上逐年下降,从1983年的66.9%下降到2007年的27.3%,下降了39.6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1983年的33.1%上升到2007年的72.7%,提高了39.6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二者有加速变动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差距急剧扩大。

三是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占人口比重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重在下降。以城镇居民为例,2000年-2007年,按各收入组权重计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权平均增长10.9%。其中,占城市家庭60%的中等收入以下组的贡献率只有52%,占城市家庭40%的中等收入以上组的贡献率达到48%。10%的最高收入组的贡献率为14.3%,而10%的最低收入组的贡献率只有6.2%。这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高收入家庭贡献的,居民收入正在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收入比重下降。

四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消费倾向下降。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利用城、乡居民住户资料和基尼系数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分配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成反比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更大。

工资性收入增长较慢是城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从城镇看,与劳动者报酬对应的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渠道。1990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其中,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3.7%,比重从76.1%下降到74.2%,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4.7%,比重从21.7%上升到24.6%,是第二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24.5%,比重从1.5%上升到6.8%,是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20%,比重从1%上升到2.5%,增长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从农村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990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1.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长8.9%,比重从75.6%下降到53%,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4%,比重从20.2%上升到38.6%,是第二收入来源,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2%,2007年比重达到5.4%,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9.1%,比重从4.2%下降到3.1%。从发展趋势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还会持续提高。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的也是工资性收入。从2007年看,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接近90%。

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还有其他原因,如历史文化、社会年龄结构、流动性约束等,但最直接、最主要的还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城市化进程缓慢。三.改善措施

如何在确保居民消费绝对值上升的同时,提高消费占GDP的相对比重?首先,要看政府是否会长期保持高投资水平。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投资,建设了一系列重点交通和水利工程,对经济起到了良好提振效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奥巴马政府却已很难模仿罗斯福新政,因为美国已经找不到多少值得大规模投资、并能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了。在美国,高速公路早已四通八达,该修桥的地方早就修了桥,连十来万人的小城市都修了机场。中国和美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还在起飞阶段,有许多值得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就非常羡慕中国能够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正是由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在2009年依然保持了8.7%的高速增长。但再过几十年,中国也会超越这个发展阶段,将很难持续采用投资基础建设来拉动内需。

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也存在很大隐患。铁路、公路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大规模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债券融资或者增发货币。如果公共债务不断上升,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很不利。寅吃卯粮,当时舒坦一阵,后患无穷。倘若以增发货币的方式扩大投资,更是饮鸩止渴。一旦触发恶性通货膨胀,很可能颠覆经济增长趋势。2009年,中国银行贷款猛增9.6万亿元,大部分贷款给了国有企业,投入了基础建设。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不得不加倍警惕。

再看方程式中的另一个变量——居民消费。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增加生产永远处于第一位。消费水平的提高应当是增加生产、增加物质财富存量的结果。在没有充分提高产出的情况下空谈提高消费水平,只不过是望梅止渴。第二,通过减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目前,中国政府财税收入占GDP比重过大,在世界各国当中名列前茅。尽管税收负担很重,但地方政府依然入不敷出,债务高达7万亿元。要刺激消费,夏季要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居民税负。第三,稳定金融,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总额,减缓通胀预期。只有切实保证居民的未来购买力,人们才能放心增加当期消费。第四,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加完善廉价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五,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所,安居之后才可能增加消费支出。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项改革配合才能见效。没有一个全面的改革安排,简单地喊提高居民消费,其结果很可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第四篇:如何提高我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思考

gdp和财政收入是众多经济指标中两个关键性的指标,而税收收入又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晴雨表”和“显示器”,这三者已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认真研究这三者的关系,正确把握三者的比例结构,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县财

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情况

笔者搜集了2001-2007年全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统计资料如下:

表一: 2001-2007年文秘杂烩网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gdp

亿元

41.2

12.9

46.84

14.8

55.32

16.1

67.36

16.3

80.44

16.8

93.96

14.5

110.86

15.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29

8.8

1.62

15.7

1.96

20.8

2.19

12.2

2.55

16.3

3.2

25.5

4.07

27.2

税收总收入

万元

11525

7.87

14404

24.9

16005

11.1

19761

23.5

21980

11.23

26682

21.4

34588

30.0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3.1

3.5

3.5

3.3

3.2

3.4

3.68

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2.79

3.08

2.89

2.93

2.73

2.84

3.13

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89.34

88.91

81.65

90.23

86.19

83.38

84.90

注:税收总收入等于地方税收收入与上缴中央的国税收入之和

上述数据显示,我县的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呈平稳均衡的变化态势。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而税收的增长出现曲线型回落现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为文秘杂烩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撑。

表二:2006-2007年南昌市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县区

2006

2007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东湖区

8.76

169.9

5.16

10.72

200.0

5.36

西湖区

10.2

173.2

5.89

12.44

203.47

6.11

青云谱区

5.22

100.8

5.18

7.06

110.56

6.39

湾里区

2.01

15.1

13.31

2.58

18.03

14.3

青山湖区

11.35

165.5

6.87

13.56

187.5

7.23

南昌县

10.2

153.1

6.66

13.64

184.3

7.4

第五篇: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 作者:孙嘉麟 刘志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仍有增量和存量空间,因而有必要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90%来源于税收,这就更需要我们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宏观税率水平,把财政收占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关键词]GDP;财政收入;宏观税率;适度增长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下载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 D P比重居高不下之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