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行综合工时制的注意事项
实行综合工时制的注意事项
「案侧一」
李某系某食品公司操作工,双方约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以下简称“综合工时制”)。李某实际工作时间每周不低于6日,每日工作时间8-16小时(个别日子少于8小时)。
2010年,该食品公司经企业工会同意,向所在区劳动局申请实行综合工时制。区劳动局同意食品公司申请,许可期限为3年,但未告知李某等职工。
2011年5月,李某与食品公司就加班工资等发生争议,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食品公司出示了上述行政许可文件,据此主张不应适用休息日加班按200%的标准计算。随后李某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上述行政许可。复议机关维持了行政许可决定。李某不服,提起了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从李某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看,其工作岗位不符合实行综合工时制的条件,应当实行标准工时制度。法院遂判决撤销区劳动局做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并责令其重新做出行政许可决定。
「案例二」
2010年5月份,赵某应聘至某冷饮公司制冰车间工作,工作两个月后,赵某认为公司超时加班,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于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经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调查,该公司制冰车间每年在5、6、7、8月为生产旺季,工作时间为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休息1天,另外8个月的淡季,制冰车间员工则每天工作5小时,有正常双休日。此外,该公司已经审批,实行了半年期综合工时制。因此,该公司制冰车间的工时制度并未违法,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时向赵某进行解释,对赵某的举报不予受理。
「点评」 这两个案件均涉及了同一个话题:综合工时制。虽然同属一个话题,结果却截然相反,一个有利于员工,一个有利于用人单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结果呢?用人单位在执行综合工时制的有关规定时,到底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是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比较关心的话题。
因此,在分析这两个案例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综合工时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
何为“综合工时制”
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综合工时制是相对标准工时制而言的。所谓标准工时制,是指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四十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的工时制度。而综合工时制是指对于因为工作性质和生产特点,不能执行标准工时制的岗位,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的一种工时制度。
设计综合工时制的本意,在于确保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时间支配权,以适应相应的特殊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因此,在理解、认识和实施综合工时制时,应重视这一立法目的,否则,操作起来将可能违背立法原则,走向违法的危险境地。
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将综合工时制纯粹当作规避和降低加班工资风险的一种工具,而完全忽视了该特殊工时制建立的本来目的,这就导致了大量违法行为的出现,也产生了不少劳动纠纷。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正确认识综合工时制,而不应将其视为逃避法律责任的工具,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综合工时制需经审批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实行综合工时制是需要经过有关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实践中,曾碰到过不止一家用人单位,未经劳动部门的审批,就跟员工进行了约定执行综合工时制。日常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跟员工也根据双方的约定,执行着所谓的综合工时制。应该说,这种做法的法律风险是很高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行性规定的约定是无效的,因此,未经审批的综合工时制对劳动者来讲毫无约束力,一旦员工认识到了这点,并向公司主张加班工资,司法机关在处理时,将完全按照标准工时制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极有可能面临支付高额加班工资的风险。
曾有用人单位提出,既然综合工时制需要审批,太麻烦,那么可否这样执行:以补休替代除法定节假日加班以外的加班工资。具体来讲,就是员工平时工作日加班和休息日加班,统统根据具体加班小时数进行补休。他们认为,补休是法律允许的,因此他们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存在的一个误区,也恰恰是标准工时制与综合工时制的主要区别之一。其实,从《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来看,只有休息日加班才可以补休,平时工作日加班和法定节假日加班都是不可以补休而必须支付加班工资的,这是标准工时制下的法律要求。而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职7-7-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第五条以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在综合工时制下,用人单位可以灵活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某一具体工作日的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只要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不超过总法定标准时间即可。换言之,综合工时制下,平时工作日超过8小时的工作是可以“补休”的。
由此可见,上述所谓的补休代替加班工资的做法其本身是不合法的,其实质还是一种变相的综合工时制,而综合工时制又必须经过审批才是有效的,因此无论如何,综合工时制还是要经过审批才可以执行的。
进行综合工时制的申请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申请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管辖地区的问题。2011年下半年,世界知名奢侈品牌古驰身陷“血汗工厂”事件,在该事件中,就有这么一个问题:古驰深圳店的员工执行的是综合计算工时,古驰公司在上海,在深圳并不存在分支机构,为了实行综合工时制,公司就在在上海为这些员工申请了综合工时制并获得了批准。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审批的综合工时制,在深圳是否应当获得认可?
对于综合工时制能否异地适用的问题,从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来讲,综合工时制属于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只是进行具体规定,因此用人单位一旦获得综合工时制的许可,应当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
然而,实践中却存在争议,各省市的理解也不一致。有些省市认可异地审批的综合计算工时,有些省市不认可,这就使得很多用人单位无所适从。我们在提供咨询过程中就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问题:江阴某公司通过上海某劳务派遣机构派遣了一批员工,这些员工的工作地点在上海,且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需要执行综合工时制,于是劳务派遣机构就打算向上海的劳动行政部门报批综合工时制,但是上海的劳动行政部门要求用人单位来申报。而用工单位在上海并无分支机构,只能在江阴审批,但是上海的劳动行政部门又不认可用人单位在江阴申请的综合计算工时。这一下子把两家单位给难住了,到底该如何处理呢?后来,经过多方协调,还是由劳务派遣机构在上海进行了申报。
因此,用人单位在申请综合工时制前,应当了解清楚各地的有关规定,选择正确地区进行申报,以免徒劳无功。
另外,综合工时制的审批在很多地方,使用周期是归属不同级别的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例如,很多
省份是将以年为周期的综合工时制交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而其余周期的综合工时制由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将该报省级的报到了地市级,还是将该报地市级的报到了省级,最终结果都是失败。因此,用人单位申请综合工时制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审批机关。
●申请理由必须充分实践中,还有很多用人单位抱怨,申请综合工时制时劳动行政部门不批准。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申请不符合规定的条件。
原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工时制的审批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以及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行业的部分职工,可以申请执行综合工时制。这其实已经明确了执行综合工时制的条件。案例一中,法院之所以撤销劳动部门的行政许可决定,就是因为李某所在岗位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实行综合工时制的条件。
因此,单位在申请综合工时制时,应当明确申请的理由,说明所申请之岗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要求。否则,很难获得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
对于申请理由的说明,有一家公司的经验非常好,值得与大家分享一下。该公司每年申请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之前,都会将上年度相关岗位的工作时间做一个统计,并以曲线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然后再结合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判断是否需要申请特殊工时制。在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时,他们就会将统计资料一并提交给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拿到资料后,能够很直接地从中看出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时间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审批决定。由于都是根据同样的客观数据资料做出的判断,审批成功率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报审材料一定要完备对于报审材料,原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工时制的审批办法》中并未做出明确规定,而是授权各个省市自行规定,这就导致了各地所需的审批材料并不统一。因此,用人单位在申请综合工时制时,尤其是那些在全国各地分支机构众多的用人单位,一定要注意在申请前搞清楚审批需要哪些材料,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格式,然后严格按照要求提供完整的报审材料。否则,极有可能导致因为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要求而被驳回。
只有注意和解决了上述几个要点,在审批综合工时制时,才可以提高成功率,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用人单位的权利,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
综合工时制需经民主公示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执行综合工时制,会使得劳动者的上下班时间并不是很规律,且由于综合工时制不计算休息日加班的情形,因此也会影响到劳动者加班工资的多少。应该说,实行综合工时制是一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所以,实行综合工时制需要经过民主程序以及公示流程。未经民主程序或者未经公示流程的综合工时制,对劳动者来讲,是没有约束力的。
目前,很多地方规定,用人单位要申请综合工时制,必须要提交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同意执行该工时制的决议,有些地区甚至要求形成集体协议。还有些地方要求要有每个员工同意执行该工时制的签字。这其实是通过材料限制的形式,提醒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
综合工时制依然受法律约束2011年的古驰“血汗工厂”事件中,虽然古驰在回应时提及他们执行的是综合工时制,但依然还是被冠以了“血汗工厂”的帽子,其原因就在于实行了综合工时并不等于可以随意安排工作,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其实,实行综合工时制,依然受到有关的法律约束。
首先,根据原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工时制的审批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实行综合工时制的前提是“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所采取的方式是“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其中,对用人单位约束最大的,就是“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这个规定相对比较笼统,而且,目前也没有任何机制可以有效确认是因为工作原因导致员工身体健康受损,于是,有些用人单位就借此打“擦边球”,任意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
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值得提倡,虽说从法律层面来讲,用人单位似乎风险不是很大,但是,长此以往,将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从而导致人员流动率高,或者员工追究单位其他方面的违法责任,又或者员工通过工会、职工代表向单位发起集体协商,那么单位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困境。因此,充分考虑员工的身心健康,是实行综合工时制的前提条件,做不到这一点,用人单位早晚会出大问题。
其次,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第九条的规定,原则上,实行综合工时制的岗位不再受标准工时制有关规定约束,但针对第三级以上(含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岗位,劳动者每日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1小时,而且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对此,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对具体岗位进行梳理,针对第三级以上(含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岗位,要注意依法管理,避免出现违法情形。
最后,各个地方对于综合工时制的约束也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就明确规定,即使是综合工时制,在执行时,劳动者每日连续工作时间也不得超过11小时,例如江苏。而有些地方则没有特别限制,而是采用了原劳动部的规定,例如上海。因此,用人单位在执行综合工时制时,还是要注意一下所在地的地方性规定,以免违法。
可见,经过审批,实行了综合工时制,也并不意味着单位可以随性而为,任意安排员工的工作,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有关法律约束的。综合工时制的加班问题对于综合工时制的加班问题,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执行综合工时制的劳动者,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依法支付150%的劳动报酬;其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的,依法支付300%的劳动报酬。
换言之,综合工时制的加班,除了法定节假日加班外,实际上是每个计算周期结算一次,将周期内的所有工作时间之和与该周期内总的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进行比较,如果实际少于或者刚好等于法定,则无需计较;如果实际多于法定,则需依法支付150%的劳动报酬作为加班工资。
由此可见,执行综合工时制的员工,其加班应该是一个计算周期才结算一次的。在周期内,用人单位就可以在确保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灵活安排劳动者的作息时间,如此一来,在周期末结算时,用人单位的加班将会比标准工时制下大为减少。
可见,若依法执行综合工时制,并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用人单位的加班工资成本将会大为减少。
然而,实践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碰到,有用人单位申请了以年为周期的综合工时制,但还是在按月与员工结算并支付加班工资。这样的做法并不违法,应该说法律是支持的,毕竟这是有利于员工的。但是,这样做,其实是用人单位放弃了自身的权利,用人成本将会比不放弃这个权利要高。
案例二中,赵某之所以会认为公司违法超时加班,就是因为其对综合工时制的不理解所致。因此,正确认识并充分理解综合工时制,灵活运用综合工时制,是用人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有必要向员工普及一下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第二篇:哪些企业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
哪些企业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
答:按劳部发([1994]503号)文件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1)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
(2)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
(3)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文件依据:
《关于印发的通知》(劳部发[1994]503号)
第三篇:关于实行标准工时制的申请报告
关于实行标准工时制的申请
尊敬的公司领导:
为了降低公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员工稳定性,人事行政部经过调查提出”实行双休日申请”。
一、现行工作休息时间(平均每周工作达到45个小时,每天上班8个小时),实行单双休制出现的问题如下:
(一)法律规定
从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制。《劳动法》规定:1周的工作时间不应该超过40小时,也就是每周5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8个小时。凡是超出40小时在公休假日上班的工资按每天的200%发放加班费。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和政府有关劳动监察部门对企业用工规范的管理,公司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定企业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竞争
我公司现实行单双休工作制,已经造成公司引进优秀人才困难,现有人才流失,随着国家劳动监察部门对用工监察的力度增强,很多企业都实行五天工作制。
在员工招聘中,很多求职者在咨询公司情况时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公司是不是实行双休”,其他则是决定其选择来应聘与否的次要因素。同时,同等待遇情况下,求职者往往会选择去双休的公司。单双休制不利于公司人才的引进和提高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
(三)对外工作开展
政府有关部门(工商、税务、社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统一实行双休制,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出现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等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因素。
(四)公司员工
1、现实行单双休制,单休的周日一天时间无法让紧张疲劳的工作状态完全得到恢复,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造成员工身体出现亚健康、容易疲劳等症状,导致员工工作激情不高,精力分散、工作效率低无法创造更高效益。
2、现实行单双休制,员工工作节奏快,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充电,吸收知识、开拓视野,不利于员工技能知识和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现实行单双休制,年轻人无法安排自身业余生活,解决个人问题;已成家的员工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会造成家庭矛盾,朋友疏远等隐患。导致员工精力分散,无法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促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公司实行双休,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公司实行双休制,对社会来说,公司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1、减少企业用电、用水浪费等现象符合国家政策,尽到社会责任。
2、企业制度规范,减少用工风险,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创收、使企业盈利,为国家税收做出贡献,增加国家GDP。
(二)对公司来说,稳定员工,提高公司在同行企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公司实行双休工作日,法定工作时间按照国家标准工作时间,规避了企业用工风险,防范劳动争议,创造和谐用工企业,为公司争取更多政府项目资金申报和人事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公司实行双休,可以把公司开源节流精神落到实处,节约公司水电、粮食等开支,避免没必要的资源浪费,垃圾排放,落实国家节能减排。
(三)实行双休工作日,体现公司以人为本,体现了公司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爱之情,把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落到实处,也给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之,随着企业间人才竞争的愈加激烈,公司实行双休制,将是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必然选择,也能让企业达到制度规范,规避企业用工风险,同时,也体现公司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爱之情,更能使公司做到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管理上升到一个新层面,提高公司人才竞争优势,为公司上市创造条件,为公司做强做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公司创收,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并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申请双休工作制试用范围:行政办公室各部门人员。以上种种,皆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您还有疑虑,是否可以先试行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对公司业务造成不良影响,可以再恢复目前的单双休制度。
呈请批示!
2016
人事行政部年6月27日
第四篇:杭州市萧山区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申请书
杭州市萧山区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申请书
申请人:(写明单位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及其职务、邮编、联系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行政许可申请事项:(综合计算工时制)事实和理由:
1、2、写明用人单位职工总数,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数。
说明用人单位因工作或生产特点的原因,需要申请实行“特殊工时制”的理由。
3、写明用人单位申请实行“特殊工时制”的具体人员姓名、岗位劳动合同起止时间等内容。
4、说明以月、季、半年为结算周期的理由,结算周期需注明起至时间。
5、6、实行期限内作息时间的安排和工资、加班工资的结算办法。结算周期内当事人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实现期限:(0000年0月0日至0000年0月0日,期限最长为一年)
此致
杭州市萧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申请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 杭州市萧山区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申请书
申请人:(写明单位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及其职务、邮编、联系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事实和理由:
7、8、写明用人单位职工总数,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数。
说明用人单位因工作或生产特点的原因,需要申请实行“特殊工时制”的理由。
9、写明用人单位申请实行“特殊工时制”的具体人员姓名、岗位、劳动合同起止时间等内容。
10、实行期限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劳动者工资如何发放。
实现期限:(0000年0月0日至0000年0月0日,期限最长为一年)
此致
杭州市萧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申请人(单位):盖章
****年**月**日
第五篇:泰州市综合工时制分析
泰州市各类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专项统
计分析报告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用人单位劳动关系运行情况重点抽样调查的通知》(苏人社(L)[2009]4号)的要求,我市于8月15日-9月25日在全市开展了劳动关系运行情况抽样调查工作。现就我市各类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运行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市累计216家企业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361次,审批通过210家计355次,至6月底在有效期内的企业158家,其中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70家,不定时工作制37家,两者同时申报51家。从全市特殊工时统计数据及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市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申请企业少,审批通过率高。据统计,目前全市列统企业2588家,目前仅有216家企业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申请率仅8.3%。另一方面,目前全市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通过率达98.1%,仅有6家企业因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和申请岗位不适合特殊工时工作制等原因未通过审批。
(二)涉及行业较多,主要行业相对集中。全市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企业所属行业涉及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业等11个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43%、批发零售业18%和住宿餐饮业15%,这三个行业累计占76%。(见图表1)
图表
1(三)各种注册类型的企业申请相对平均。国有企业33%,外商投资企业1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私营企业22%,其他企业20%。
(四)人员规模相对较大企业申请意识较强。职工20人以上的企业占92%,百人以上企业占65%,除连锁企业外,没有一家20人以下的私营企业申请。
(五)企业申请的岗位基本符合实际。企业基本上从实际需要进行岗位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主要集中在受市场因素生产任务不均衡的岗位,涉及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76%左右,不定时工作制的岗位主要集中在高管和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内外勤岗位,涉及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10%左右。
(六)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效果明显。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后,企业用工管理更加规范,用工成本有所降低。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上期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执行情况的数据统计,扣除工资正常增长原因,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后企业用工成本平均降低2.6%,不合理用工成本降低68%,社会保险参保率由原来的92%提高到95.3%,部分企业把降低的用工成本部分投入到企业的福利待遇和提升企业文化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和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较大,企业经营者对提升劳动用工管理的意识有很大提高。2008年以来,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大幅增加。(见图表2)
图表
2从目前已运行
1-2年的企业来看,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后,企业用工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企业不合理用工成本大幅降低,职工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方面的满意度保持稳定,有效地增加了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大幅增加,但与全市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相比还很少,覆盖面还很低,劳动行政部门和企业在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实施、监管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
(一)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不详尽,存在盲点。现有的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管理法律法规仅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的审批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4]503号)和省厅《关于加强对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管理的通知》(苏劳社劳薪[2006]16号)这两个文件,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规定不够详尽,亟待完善。比如在周期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应如何支付加班工资问题以及淡季休息期间的工资标准问题等。
(二)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少,宣传力度不够。一直以来,劳动行政部门对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心存芥蒂,一方面希望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越多越好,可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怕过多的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企业申请的岗位复杂、实行的周期难以确定、对企业劳动用工监管难度增加,劳动争议案件增多,因而导致劳动行政部门在宣传、审批特殊工时工作制时处于两难境地。除市直外的四个县级市和2个主城区仅有112家企业申报,与市直申请的企业相当,有的县(市)仅有不到10家企业申报,表明劳动行政部门对特殊工时工作制的宣传力度不够。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缺失,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大多没有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造成企业缺少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研究,大部分企业虽然有所了解但不能深刻认识到特殊工时工作制对企业用工管理的帮助,也是导致申报企业不多的主要原因。建筑业、旅游业企业的很多岗位都符合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适用范围,但全市仅有5家建筑业企业申请了特殊工时工作制。
(三)各市(区)对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和监督执行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在上半年对全市劳动关系运行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各市(区)都没有制订特殊工时管理办法,没有统一的制式表格和审批办法,对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审批过于随意和盲目,存在着“换人即换管理办法”的现象。对企业申报的岗位、实行的周期是否恰当缺乏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企业申报的材料是否真实也没有深入实地核查,有的市(区)因为人手少,对企业申报后是否严格按照经审批的实施方案执行没有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策规制
现行的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政策规定上仍有缺陷,出台更加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和管理办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办法要对审批权限、审批对象、审批条件、管理措施等方面予以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在审批条件上,要明确申请企业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包括用人单位在劳动用工管理中应当保存的档案资料,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利的具体措施,在周期内工作时间的安排等等。在管理措施中要明确企业在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过程中应当做到的事项,特别是保障职工工资权益的具体措施,如解除劳动合同的工资及加班工资的支付等,以及劳动行政部门可以采取的监督措施,包括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罚,直至撤销审批。
(二)严格审批程序
要尽快制订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审批,制定全市统一的制式表格和审批流程,从制度上保证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在审查用人单位申报材料时要严格把关。一是审批前要深入申报单位查看方案公示现场,询问职工是否知晓企业实行综合计时或不定时工作制。二是要重点审查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实行的书面意见的真实性。三是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应重点说明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具体原因以及涉及的岗位、人数,同时应说明对此部分岗位职工具体采用的特殊工时办法和保证职休息的具体措施。包括:该岗位是否符合审批办法中列举的岗位;如何保证职工的休息休假;说明以周、月、季或半年为周期进行综合计时的具体工时安排。四是对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的岗位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样本审查。
(三)强化宣传和培训力度
要强化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方面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的宣传报道,要向企业讲解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具体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让他们了解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利弊,让适合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的企业能运用这一手段更加科学合理地用工,提升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水平,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执法监督
劳动行政部门要对经审批同意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从严监管,建立用人单位执行特殊工时情况定期检查和信息公布制度,并将用人单位执行工时制度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监督机制,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立即责令纠正,并给予相应的处罚或处理,以确保企业能严格执行特殊工时工作制的相关规定。要在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审批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追究行政过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