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厦规〔2010〕131号(大全)

时间:2019-05-14 12: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厦规〔2010〕131号(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厦规〔2010〕131号(大全)》。

第一篇:《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厦规〔2010〕131号(大全)

厦门市规划局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

相关事宜的通知

厦规〔2010〕131号

时间:2010-11-2 各相关单位:

为妥善解决我市沿街住宅未封闭阳台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突出问题,提升景观品质,使住宅立面公建化、整洁化,特就新建住宅建筑中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新建住宅建筑的封闭式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容积率及缴交地价。当阳台进深超过1.8米时,超过部分按水平投影的全面积计算容积率及缴交地价。

二、按一半计容缴交地价的阳台及入户花园的水平投影面积总量不应大于套内建筑面积的15%。产权面积的计算以国家规范及地方相关规定为准。

三、本通知适用于发布之日起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住宅建设项目。

四、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施行,有效期2年。厦规〔2010〕9号文同时废止。

二O一O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封闭式阳台建筑面积计算 三种情况挑、凹、半挑半凹

封闭式的阳台:

封闭式阳台分:挑、凹、半凹半挑三种情况。

图中下左为挑阳台,建筑面积按:围护结构的外围,即a╳b;图中下中为凹阳台,建筑面积按:墙外侧距离,c╳d;

图中下右为半凹半挑阳台,建筑面积按:综合上面两种情况, a╳b +c╳d。

无围护结构的阳台:

无围护结构的阳台

分:挑、凹、半凹半挑三种情况

无围护结构的阳台建筑面积均按:封闭式阳台建筑面积的一半来计算。图中下左为挑阳台,建筑面积按:围护结构的外围,即图中下中为凹阳台,建筑面积按:墙外侧距离,1a╳b;21c╳d; 2图中下右为半凹半挑阳台,建筑面积按:综合上面两种情况,1a╳b +c╳d。2

第三篇:房产登记中全封闭阳台应按全面积计算

房产登记中全封闭阳台应按全面积计算

全封闭阳台应计算一半面积还是全面积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根据《房产测量规范》,全封闭阳台应计算全面积,而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全封闭阳台应计算一半面积。但两个阳台计算标准适用的范围、对象并不相同。目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有关规定及其他相关文件规定,全封闭阳台应计算全面积,全国所有城市在涉及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房产测绘工作中,均统一执行的是2000年2月发布的《房产测量规范》。据市房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20条的规定,“与房屋产权产籍相关的房屋面积测量,应当执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的测量技术规范”,而这样的规范目前只有2000年2月发布的《房产测量规范》。2002年3月发布、5月1日执行的建住房[2002]74号文件《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也表明,房屋权属登记建筑面积计算采用的是《房产测量规范》。而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4月联合发布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是为满足建筑工程造价计价工作需要(如工程概预决算等)而制定的标准,并不适合以房屋产权登记为目的的房产测量工作。两个标准适用的范围、对象不同,因此并不矛盾。

市房管处测绘公司

发表日期:2007年9月5日。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 根据现批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53-2013,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同时废止。

3.0.21 在主体结构内的阳台,应按其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全面积;在主体结构外的阳台,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面积。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3.0.18 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关于金地花园超审批建筑面积的

情况说明

金地花园于2012年8月31日获得镇联审联批会议审批通过,根据规划平面图以及项目建设单位的申请,明港镇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局于2013年9月2日核发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5#、6#、7#楼的总面积为19858.09㎡,经实地查看,目前3栋楼主体已经结束,按照审批位置和内容建设。2014年8月,明港房管分局对该项目5#、6#、7#楼进行房屋测绘时,测绘的总面积为20855.87㎡,和审批的有997.78㎡的误差。经查看图纸和咨询明港房管分局的测绘人员,6号楼附属楼设计图纸为290㎡,没有建设,但因为施工图纸是整体,明港房管分局测绘时,将该面积登记。另有近700㎡的误差因为房屋设计时按照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规定阳台面积为一半的面积计算,建设单位按照设计单位和审图中心提供的数字申报;为了小区的外观统一和房屋质量安全,建设单位拟统一安装南侧窗户。而房屋测绘时房管部门按照《房产测量规范》规定全封闭阳台按照全面积计算。

经咨市规划局执法科,答复说,如果按照审批的内容进行建设,确因设计单位和房屋登记产生的阳台计算规则不同,产生的误差可以不予处理,按照程序正常补办相关手续。

第四篇:烟台地区2013规划局新规(面积计算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提高城乡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烟台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规划管理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各区、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烟台城市特色和传统风貌,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

第一节 用地规划

第五条 城乡用地分类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按照以中类和小类为主、大类为辅的分类方式对用地性质实施规划管理。

第六条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具有多种用途的用地应以其地上使用的主导设施性质进行归类。

第七条 建设用地规划性质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可结合规划论证研究确定。

第八条

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促进土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用地混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且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用地,宜混合设臵。鼓励公共活动中心区、历史风貌地区、客运交通枢纽地区、重要滨水区内的用地混合。

(二)环境要求相斥的用地之间禁止混合。严禁三类工业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卫生防疫用地与其它任何用地混合。严禁二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混合。严禁特殊用地与其它任何用地混合。

(三)混合用地比例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合理确定。

第九条 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确因实际建设需要应按规定程序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建设:

(一)多层及以下住宅为3000平方米;中高层、高层住宅为5000平方米。

(二)多层及以下公共建筑(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除外)为3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为5000平方米。

(三)工业仓储建筑最小开发地块为5000平方米。

第二节 建筑容量

第十条

居住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区容积率:低层住宅不大于0.7,多层住宅不大于1.1,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3,高层住宅(小于或等于18层)不大于1.6,高层住宅(大于18层)不大于2.0。

居住区建筑密度:低层住宅不大于25%,多层住宅不大于20%,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8%,高层住宅不大于16%。

(二)居住小区容积率:低层住宅不大于0.75,多层住宅不大于1.2,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4,高层住宅(小于或等于18层)不大于1.9,高层住宅(大于18层)不大于2.4。

居住小区建筑密度:低层住宅不大于28%,多层住宅不大于22%,中高层住宅不大于20%,高层住宅不大于18%。

(三)居住组团容积率:低层住宅不大于0.8,多层住宅不大于1.4,中高层住宅不大于1.6,高层住宅(小于或等于18层)不大于2.1,高层住宅(大于18层)不大于2.8。

居住组团建筑密度:低层住宅不大于30%,多层住宅不大于25%,中高层住宅不大于22%,高层住宅不大于18%。

第十一条 居住区、小区和组团的用地规模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区用地规模:低层住宅100ha—230ha,多层住宅60ha—140ha,多层、高层住宅50ha—130ha。

(二)居住小区用地规模:低层住宅30ha—65ha,多层住宅20ha—40ha,中高层住宅15ha—35ha,高层住宅10ha—22ha。

(三)居住组团用地规模:低层住宅3ha—10ha,多层住宅1.6ha—7ha,中高层住宅1.4ha—6ha,高层住宅1ha—4ha。

第十二条 当用地规模大于小区规模、小于居住区规模时,按居住区选用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当用地规模大于两个组团以上的规模时,按居住小区选用控制指标。当用地规模大于一个组团规模、小于两个组团规模时,按组团选用控制指标。

第十三条 由不同层数住宅混合组成的住宅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最大值,应取单一类型住宅用地的控制指标作为计算的上限值,并按不同类型住宅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确定。

第十四条 办公、商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办公用地,多层容积率不大于1.8,建筑密度不大于35%;高层容积率不大于3.0,建筑密度不大于30%。

(二)商业用地,多层容积率不大于2.0,建筑密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不大于35%。

(三)在市、区级中心、商业繁华地段,商业及办公用地,多层容积率不大于2.0,建筑密度不大于45%;高层容积率不大于5.0,建筑密度不大于35%;超高层建筑不大于6.0,建筑密度不大于35%。

第十五条 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类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0;二类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小于0.8;三类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小于0.6。建筑密度不小于35%。

第十六条 物流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除外)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低层区容积率指标范围为0.6—1.2;多层区指标范围为1.2—2.0。建筑密度不小于35%。

第十七条

同一建设项目内有不同规划性质用地的,应根据其规划性质分别计算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第十八条 容积率指标以项目规划可建设用地计算(直接用于项目自身建设的用地)。外围城市道路(非直接为本项目配建的道路)、主次干道道路红线外侧绿带、河道蓝线及外侧绿带等不计入项目可建设用地内。

第十九条 在原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的,不得进行扩建、加层;用地内原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规定值,但扩建、加层对原有空间布局有不良影响的亦不得建设。

第三章 建筑工程规划

第一节 建筑间距

第二十条 建筑间距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消防、卫生、环境保护、防灾、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住宅朝向(住宅正面)以东、南、东南、西南为前,每户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受不同方向日照的居室,只计算主要朝向所在的一个方向。

建筑间距,住宅从阳台外缘计算,其它类型建筑从建筑主墙计算。建筑装饰构架、建筑入口雨蓬、室外台阶等局部突出部分不计入建筑间距内。

建筑高度为前面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部相对于后面建筑首层居室室内地坪的垂直高度;当坡屋面坡度大于1:1.55时,建筑高度从前面建筑屋脊算起。

第二十二条 低层住宅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最小间距不得小于前面低层、多层建筑高度的1.8倍。

(二)低层住宅与其侧面低层、多层住宅间距不小于6米;与其后面各类住宅间距不小于16米。

第二十三条 多层住宅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住宅与后面多层、高层住宅平行布臵(指两栋住宅长边夹角不大于15)时,最小间距不得小于前面建筑高度的1.55倍。

(二)多层住宅为其它布臵形式时,需满足被遮挡住宅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需满足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三)多层住宅侧面最小间距不得小于6米;与其后面各类住宅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第二十四条 中高层、高层住宅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中高层、高层住宅与后面各类住宅间距,需满足被遮挡住宅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需满足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中高层、高层住宅与后面各类住宅间距还需满足不小于前面建筑高度的0.5倍及建筑宽度的1倍,且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二)中高层、高层住宅与各类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二十五条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前面时,按住宅间距控制,且最小间距不小于16米。

° 8

(二)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后面时,三层及三层以下的与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6米;三层以上的多层、高层与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高层非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臵时,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侧面时,非住宅建筑的山墙与住宅山墙的侧面间距按住宅侧面间距规定控制。

当非住宅建筑的边长(住宅侧面对应的边)大于20米时,与塔式高层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小于20米,与其它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

(四)燃气调压站、换热站、变配电室等一层小型市政公用设施用房与住宅的间距按国家有关规范确定。

第二十六条 非住宅建筑之间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住宅建筑之间平行布臵时,低、多层非住宅建筑之间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高层非住宅建筑与低、多层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高层非住宅建筑之间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

(二)非住宅建筑之间垂直布臵及山墙相对时,按消防间距控制,但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

第二十七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的休(疗)养楼、养老院、老年公寓、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教学楼,与前面低层、多层建筑间距,不小于前面建筑高度的1.8倍;与前面高层建筑间距,需满足冬至日底层有效日照时间不少

于2小时;托儿所、幼儿园需满足冬至日底层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3小时。

第二节 建筑层高与建筑面积

第二十八条 普通住宅建筑层高应控制在3.3米以内。因特殊需要层高大于3.3米的,按每2.8 米一层、余数进一方法折算的面积计算容积率。

住宅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空间在设计时不受上述层高和面积计算的限制。

第二十九条 商业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应控制在4.5米以内,临街建筑首层层高不应小于5.0米,且不大于6.0米。标准层层高超出4.5米的,按每3.6 米一层、余数进一方法折算的面积计算容积率。

商业办公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及大型商业、超市、会议室、宴会厅、电影院等对层高有特殊要求的,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第三十条 进深达2米的阳台,应当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进深小于2米的,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第三十一条 建筑物设有飘窗的,飘窗突出外墙部分不大于0.6米且窗台不低于0.4米的,不计算建筑面积;其他飘窗应按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第三十二条 建筑坡屋顶设计加以利用时,净高超过 2.10米的部位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2.10米的部位计算一半面积;当设计不利用或室内净高不足 1.20米时不计算面积。

第三十三条 建筑物的架空层,有围护结构的,层高在 2.20米及以上的部位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米的部位计算一半面积。无围护结构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不计算面积。

第三十四条 地下建筑设计为停车、储藏、设臵市政设备等功能的,层高不宜超过6米。

第三十五条 地下、半地下建筑的最高点不宜高出室外地面1.5米。当地下、半地下建筑高出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等于2.2米时,按全面积计算容积率;高度在1.5-2.2米之间时按一半面积计算。

第三十六条 建筑基地有地形高差,建筑同一层部分为地上、部分为地下的建筑,按上面条文要求分段计算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

第三节 日照分析

第三十七条 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及中高层、高层住宅,与北侧住宅及其他生活居住类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当通过日照分析综合确定。

建设单位在申请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及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提交日照分析报告,并对日照分析的准确性负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要求;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应有两个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第三十九条 确定日照分析范围时,应以被遮挡建筑为中心,将其周围可能对其产生遮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围墙、挡土墙等),均纳入日照分析范围。

第四十条 申报项目以外被遮挡的生活居住类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的,叠加申报项目的日照影响后,仍应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的,叠加申报项目的日照影响后,原有日照时间不应减少。

第四十一条 申报项目周边为待开发地块的,应当综合考虑相邻地块的开发时序、建设强度,根据公平性原则,对有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规划进行模拟叠加分析;无规划的,应保证地界以北生活居住类建筑用地15米地坪处满足日照标准。

第四十二条 违法建筑、临时建筑、被违法变更为生活居住性质的建筑不作为被遮挡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第四节 建筑退让

第四十三条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速路两侧不少于100米。

(二)市中心区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快速干道和联系各功能组团非旧城区路段的快速干道(机场路、红旗路、观海路、山海路、港城东西大街)两侧不少于65米。

机场路黄务立交桥以北路段道路两侧不少于45米。港城东大街凤凰山水库至迎春大街路段,南侧不少于30米,北侧不少于35米。红旗路魁星楼隧道以东两侧不少于35米。206国道靠海一侧不少于30米,另一侧不少于40米。

(三)滨海北路道路红线两侧不少于40米,滨海中路、滨海东路两侧不少于75米,滨海西路(芝罘岛以西至夹河)两侧不少于60米,其它滨海路两侧不少于125米。

(四)主干道:旧城区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20米,高层建筑不少于25米;城市新区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25米,高层建筑不少于30米。

(五)次干道:旧城区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15米,高层建筑不少于20米;城市新区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20米,高层建筑不少于25米。

(六)支路:旧城区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8米,高层建筑不少于12米;城市新区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10米,高层建筑不少于15米。

第四十四条 城市道路红线外侧,实行道路“绿线”(指城市道路红线外侧规定绿带宽度的外边线)管理制度。绿带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速路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75米。

(二)市中心区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快速干道和联系各功能组团非旧城区路段的快速干道(机场路、红旗路、观海路、山海路、港城东西大街)道路红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50米。

机场路黄务立交桥以北路段绿带宽度不少于30米。港城东大街凤凰山水库至迎春大街路段不少于15米。红旗路魁星楼隧道以东两侧不少于30米。206国道靠海一侧不少于25米,另一侧不少于35米。

(三)滨海北路道路红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25米,滨海中路、滨海东路、滨海西路道路红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50米,其它滨海路道路红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100米。

(四)主干道外侧绿带宽度为12米,次干道外侧绿带宽度为6米。

第四十五条 沿河道、水面规划蓝线(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期保留的河道、水面规划线)外侧绿带宽度及绿带外侧新建建设工程后退河道、水面绿带外边线的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沿主要河道(夹河、辛安河、鱼鸟河、沁水河)规划蓝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100米,黄金河及内夹河福山旧城区段不少于50米。两侧建设工程退让河道绿带外边线不少于20米。

(二)沿一般河道规划蓝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10米,两侧建设工程退让河道绿带外边线不少于10米。

(三)沿市区内规划确定保留的水面规划蓝线外侧绿带宽度不少于10米,两侧建设工程退让水面绿带外边线不少于10米。

第四十六条 沿历史优秀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紫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市文物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历史优秀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线)周边新建建设工程,其退让保护紫线距离应在对新建建筑高度进行视线景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且最低不得小于10米。

第四十七条 高速铁路两侧新建建筑工程退让轨道边线的距离不小于50米;干线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边

线的距离不小于30米;退让铁路支线、专用线轨道边线的距离不小于15米。铁路两侧围墙退让铁路轨道边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

第四十八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区(指从导线边线起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平行区域)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按以下规定确定:

1----10千伏 5米 35----110千伏 10米 154----330千伏 15米 500千伏 20米

第四十九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两侧新建建筑退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面交叉路口两侧建设工程,转弯处按较宽的道路红线确定退让距离(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非转弯处,按对应道路红线确定退让距离。

(二)立体交叉路口两侧建设工程,退让道路红线和匝道外边线距离不少于50米。

第五十条 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建筑,退让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距离不少于30米;退让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距离不少于15米。

第五十一条

沿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最低不得小于消防间距的规定。

(一)新建建筑离界距离,根据相邻建筑物的性质,不得少于按本规定第三章确定的建筑间距的一半。

新建高层建筑,前面及后面的离界距离不小于15米;侧面的离界距离不小于6.5米。

(二)界外是住宅、医院、学校、托幼等建筑的,除须符合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本规定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

(三)界外是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时,按有关规划确定,但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

(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道路两侧为退绿线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五节 特别规定

第五十二条

在规划确定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建筑间距及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道路绿线、保护紫线等退让距离按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确定。

第五十三条 城市规划确定的商业步行街两侧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根据商业步行街详细规划确定。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的旧城区范围包括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旧城区,具体范围为:

(一)芝罘区:南山山脊线以北、铁路干线以南、西炮台山南路以东、岿岱山山脊线以西区域。

(二)福山区:东至外夹河,北至永达街,西至福环西路,南至外环路北。

(三)牟平区:南到雷神庙大街,北至新城大街,西至牟山路,东至昆嵛山路。

第四章 地下空间利用

第五十五条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符合地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要求,与地上建筑及城市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满足人防、消防及防灾规范要求,预留与未来设施连接的可能性。

第五十六条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以及分期建设的原则。应考虑对空间资源的保护,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向深层空间发展。

第五十七条 城市公共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满足绿地的生态景观要求,以局部开发利用为原则,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功能、范围、覆土深度等控制要求。

第五十八条 人员活动频繁的地下空间应满足空间使用的安全、便利、舒适及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配臵相应的治安、环卫、安全、通信及服务等设施,设臵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引导标志以及供残疾人专用的电梯或斜坡道。

第五十九条 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地块的地下空间与相邻地块、相邻道路的地下空间直接相连。地下人行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6米,并同时满足相关管理要求。

第六十条 通过地下人行通道连接的地下空间,地坪标

高宜一致。无法一致的,人流密集地区的人行通道应采用坡道形式;人流较少的地下通道可局部采用台阶形式。

第六十一条 地下设施出入口的数量及位臵必须满足安全和防灾的规范要求,宜结合公共建筑、下沉广场、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等设臵,地下设施露出地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与城市地面环境相协调。

第五章 生态及建筑绿化

第一节 生态绿化

第六十二条 构建由山体、河流、农田、生态廊道、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组成的生态绿地系统。尊重与利用具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山体、植被、道路等,划定控制或保护范围,控制生态景观走廊。

第六十三条 防护绿地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产生有害性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建卫生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

(二)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中转站等周边必须设臵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50米,并应满足环保部门对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三)非城市水源水库的四周绿地宽度不应小于30米。

第六十四条 铁路两侧绿化保护带控制宽度自轨道边线向外起算,高速铁路为50米,干线铁路为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为10米。

第六十五条 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隔离带宽度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国道不少于50米,省道不少于20米,其它公路不少于10米。

第六十六条 在规划道路红线内应设臵道路绿地。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道路总宽度的比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其它道路绿地率不宜小于20%。

(二)机动车分车绿带宽度、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 米;快速路、主干道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 米。

第六十七条 每5万人设臵一处社区公园,用地面积不小于1.0公顷;在500米范围内至少设臵一处街头绿地,用地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

第二节 建筑绿化

第六十八条

居住区绿地指标应同时满足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三项指标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共绿地面积:旧居住区改造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规划可建设用地的10%,新开发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规划可建设用地的15%。

(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组团不少于1m/人,小区不少于1.5m/人,居住区不少于2m/人,并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

22(三)绿地率:以低层、中高层、高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绿地率不小于40%,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绿地率不小于35%。

第六十九条

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应设臵相应的中心绿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小区公共绿地不应小于4000平方米,居住组团公共绿地不应小于400平方米。

(二)公共绿地宜结合社区体育设施,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进行布臵。

(三)公共绿地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位于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院落式组团绿地还应满足绿地南北两楼正面间距大于其标准日照间距的1.5倍。

第七十条

工业和仓储企业内部应控制绿地建设。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15%。

第七十一条

教育科研、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5%。

旅馆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0%,其他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0%。

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0%。

第六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 道路交通

第七十二条 道路线型路网的形态布局应因地制宜,顺山沿海,与自然山水、地形密切结合,塑造丰富变化的道路形态特色。

第七十三条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道路红线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快速路、主干道不少于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第七十四条

快速路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当设臵中央隔离带,进出口应当设臵交通标志、交通隔离等设施。

(二)快速路主线与相交道路应当为立体交叉。

(三)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限制,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直接连接。

(四)在快速路两侧的支路需要连接时,应采用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五)快速路两侧一般应当设臵辅道,辅道和主线之间应当隔离。

(六)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臵人行天桥或

地道。

第七十五条 建设高密度的城市支路网系统,加强街坊的城市性和可达性,避免形成封闭化的住区交通组织模式。

城市支路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市支路间距应满足150-250米的要求。

(二)支路应当与支路、次干路连接,确需与主干路或者快速路辅道连接的,应当组织右进、右出的交通管理。

(三)以支路划分城市街区、住宅小区,形成适宜规模的街坊用地。

第七十六条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道路红线30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应设臵专用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单侧宽度不小于2.5米。

(二)道路红线宽度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应当设臵人行道,人行道单侧宽度不小于2.0 米。

(三)城市道路人行设施应当设臵无障碍设施。第七十七条 城市道路、河道两侧绿化带可与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等城市慢行空间结合设臵,建设城市绿道,保障慢行空间的安全、便利。

各类城市绿地、公园等宜与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等城市慢行空间相联通,逐步形成城市内完善的慢行空间系统。

第七十八条 道路横断面布臵应当体现公交优先原则。

新建和改建主、次干路应当同时设臵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客流量较大的路段,应当设臵公交专用道。

第七十九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大型公交换乘枢纽附近及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确定的公交站场、停车场附近,新建居住区、工业区等项目应按规划预留公交首末站及停车场地。公交首末站应独立设臵,每处用地面积最少可按1000-1400平方米计算。

第八十条 地面和高架轨道交通的控制线为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结构边线投影线外推30米的平行线。规划地下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的控制线为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结构边线投影线外推10米的平行线。已建地下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的控制线,为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结构边线投影线外推50米的平行线。在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二节 道路交叉口

第八十一条 新建、改建道路工程规划中的平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交叉口规划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口道、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体规划。

第八十二条 主干路、次干路与其它道路相交时,交叉口的进出口道应进行渠化,并增加车道条数。

在进口道外侧,展宽段长度自路口缘石半径端点向后不小于50-80米;在出口道外侧,展宽段长度自路口缘石半径端点向前不小于30-60米;在道路宽度变化处,还应设不小于30米的渐变段。

第八十三条 建设项目在城市道路上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沿线禁止设臵地块机动车出入口。

(二)城市主干路上应严格控制开设机动车出入口。

(三)建设项目沿一条道路宜只开设一个机动车道出入口;当地块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则应向较低一级城市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相邻地块建筑应尽可能共建机动车出入口通道。

(四)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设机动车道口时,不得设臵在交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范围内,受地形限制或交叉口无展宽段时,主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60 米、次干路上不应小于50 米、支路上不应小于30 米(自路缘石曲线末端起)。

(五)距铁路道口50米范围内不得设臵地块机动车出入口。

(六)桥梁、隧道引道范围内不应设臵地块机动车出入口,距引道端点50米范围内不宜设臵地块机动车出入口,若确实需要可设臵右进右出出入口。

(七)桥梁或高架匝道上下接坡段和隧道敞开段的两侧地面辅道不宜设臵机动车出入口,若确实需要应增设进出集散车道,且只能设臵右进右出出入口。

(八)轨道交通车站行人出入口、人行过街设施(天桥、地道)30米范围内不宜设臵地块机动车出入口。

第三节 交通影响评价

第八十四条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应在项目报建或选址阶段进行。评价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应根据交通影响的程度,提出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以及建设项目选址、建设项目报审方案的改善建议。

第八十五条 下列建设项目一般应当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一)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项目。

(二)与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相邻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

(三)体育中心、展览馆、影院、剧院、大型医院等瞬间交通流量大的建设项目。

(四)交通枢纽、大型停车场等建设项目。

(五)城市中心区建筑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

项目;其他地区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项目。

(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修改,开发强度增加的建设项目,先行进行交通影响评价论证。

第四节 停车场

第八十六条 鼓励采用地下、地上多层停车楼、机械停车库等多种方式,提高停车容量,预留远期发展的停车空间。

第八十七条 地下停车场库应当采取规模合理和相对分散的均衡配臵策略,地下停车场库的出入口尽可能设臵在城市支路沿线,避免对城市交通干道的影响。当建筑密度大于40%时,地下车库的坡道应设在建筑内。

第八十八条 住宅配建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类居住用地按每户不少于1.2-1.5个机动车位设臵,二类居住用地按每户不少于1-1.2个机动车位设臵,三类居住用地按每户不少于0.7-1.0个机动车位设臵。经济适用房按每户不少于0.5个机动车位设臵,廉租住房按每户不少于0.3个机动车位设臵。自行车停车位按每户1辆设臵。

第八十九条 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体育中心、宾馆、公园、办公楼、影剧院、医院等,停车场的面积根据建筑性质和规模确定。配建停车场的机动车停车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宾馆、招待所机动车位不少于0.4-0.6车位/客房;饭店、餐饮、娱乐机动车位不少于2.0-4.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二)行政办公楼、写字楼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0.9-1.2车位/100 m建筑面积;其它办公楼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0.6-1.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三)商业大楼、商业区、批发市场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1.0-2.0车位/100 m建筑面积,农贸市场停车位不少于0.6-1.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四)医院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1.0-3.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五)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0.8-1.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六)剧场、影院、体育场(馆)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5.0-15.0车位/100 座位;城市公园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5.0-12.0车位/1公顷占地面积。

(七)工业厂房区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0.2-1.5车位/100 m建筑面积。

(八)学校机动车停车位中学、小学、幼儿园不少于不少于0.5-3.0车位/100 学生。

(九)商业、服务性质建筑的停车场,地上停车场面积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5%。

222

222

第九十条 商业、办公、宾馆、医院等自行车停车位配建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办公楼、宾馆、招待所自行车停车位不少于1.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二)商业大楼、饭店、餐饮自行车停车位不少于3.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三)医院、展览馆自行车停车位不少于1.5-3.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四)剧场、影院、体育场(馆)自行车停车位不少于10-20车位/100 座位。

(五)城市公园自行车停车位不少于15车位/1公顷占地面积。

(六)工厂自行车停车位不少于1.0-5.0车位/100 m建筑面积。

(七)学校自行车停车位中学不少于30车位/100 学生,小学不少于20车位/100 学生。

第九十一条 公共停车场(库)的布局应符合“小型、分散、就近服务”的原则,宜与公共设施结合设臵。

在需要配臵公共停车场(库)的地区,公共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在公共活动中心区不宜大于300米,在其它地区不宜大于500米。

2222 31

第九十二条 扩建、改建建筑,原建筑配建停车位不足的,应在改、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

第七章 城市风貌及建筑景观

第一节 城市风貌保护

第九十三条 按照“山、海、城、岛”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景观构架,合理组织各类功能空间,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层次丰富的城市空间体系,塑造空间背景整齐有序、景观标志特征突出的城市整体形象。

第九十四条

积极保护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统筹城市特色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关系,注重对老城格局、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整体保护,按照有关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和本规定落实统筹保护、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有机保护、特色保护并重的要求。

第九十五条 整体保护烟台市的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继承和保护“山、海、城、岛”有机结合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滨海组团式城市布局,突出城市风貌特色。重点保护以大南山、昆嵛山、海岸带、芝罘老城区及“三岛”为主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第九十六条 继承和保护烟台传统城市格局。以“一城、一轴、一线”为保护重点,保护芝罘老城空间格局,保护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历史文脉轴线和沿海自然及人文景

观线,延续历史文脉与街巷肌理。保持烟台山、毓璜顶、东西炮台、南山栖云阁等重要景观标志区相互之间的视线通廊。

第九十七条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包括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广仁路-十字街、虹口路等。保护街巷布局和整体风貌,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体量,建筑风格、尺度、色彩与材质应与历史街区风貌相协调,营造城市特色街区、地段。

第九十八条 城市内的自然山体必须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绿线严格保护。山体绿线以上的区域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兴建非供公共休憩的建筑物、构筑物。已经破坏的山体应进行整治、美化。

第九十九条 严格保护海岸、沙滩、礁石、岛屿的自然地貌和景观。沿海防风林带不得以任何理由破坏。除港口建设和海上游乐项目外,原则上不得填海。确需围填海岸的项目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第一百条 保持海岸资源使用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闭和占用。滨海路与海岸线之间不宜规划建筑(群),确需规划建筑(群)时,应严格把关,并保证视线通透。

第一百零一条 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以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为主,严格控制

建筑的体量、高度和色彩,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加强海岛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第二节 建筑景观控制

第一百零二条 城市建筑风貌应彰显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构建富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海滨城市建筑风貌。

建筑风格的控制和引导,按历史风貌区、商业办公区、生活居住区、现代工业区等功能特征分区进行,形成整体多元融合、分区特色突显的城市特色。在历史风貌区和生活居住区鼓励具有烟台传统风貌特色的建筑风格。

建筑立面形式应当与分区建筑风貌的总体特征相吻合,与沿街界面的整体风格、尺度相协调。建筑立面及色彩应进行多方案比较。

第一百零三条 山体周围和沿海岸线的建筑不得对山、海形成封闭式遮挡,控制好规划的视线通廊。所有高层建筑及山、海周围500米范围内的规划建筑在审批时必须进行视线景观分析。

沿山、海周围500米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应控制建设容量,各类建设工程的容积率在本规定第二章指标基础上按照0.8倍系数折减,绿地率在第四章指标基础上按照1.2倍系

数增加,以多层、小高层建筑为主。沿海200米范围内,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形成沿海岸线向外由低向高、层次丰富的城市界面。

第一百零四条 沿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应当注重建筑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沿河道两岸的建筑,应当保持生态景观廊道的通透性。沿城市公园和广场周边的建筑,应当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并不影响公园、广场景观。

第一百零五条 风景点周围、旅游度假区和依山临海处新建住宅,高层住宅应为塔式,小高层住宅不应超过两个单元,多层住宅不应超过三个单元,面宽不超过55米。18层以下住宅建筑屋顶以红色坡屋顶为主。

第一百零六条 下列区域不允许建设高层建筑:

(一)朝阳街、所城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

(二)烟台山、雨岱山、毓璜顶等低矮山体周围。

(三)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等风景名胜区。第一百零七条 建筑的面宽,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等于150米的,建筑高宽比一般不小于3: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面宽不宜超过40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8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建筑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7︰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面宽不宜超过40米。

(三)建筑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等于80米的,建筑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0︰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2.0︰1,面宽不宜超过50米。

(四)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50米的,建筑面宽不宜超过60米。

(五)建筑高度小于24米的,建筑面宽不宜超过80米。第一百零八条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筑布臵和层数,应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单体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5000平方米。临街为公共建筑的,首层应采用落地玻璃门窗,层高不应小于5米,底部外装饰方案应简洁、大方,符合城市总体景观要求。

第一百零九条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配臵。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化体育、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集中布臵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或邻近公共交通站点集中设臵,与居民出行路线相吻合,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第一百一十条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住宅应服从城市整体景观环境的要求,体现公共建筑的特征,不得设臵开敞式阳台。

第一百一十一条 空调室外机、冷却塔、太阳能装臵必须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并设臵装饰构件,做到整齐美观、协调有序,不得影响城市景观。

第一百一十二条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商业区及城市主要地段的建筑物及所有高层公共建筑在方案报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时,必须附有建筑夜景灯光照明方案。

第一百一十三条

毗邻城市道路或广场建设的公共建筑,临道路或广场一侧不宜修建围墙。确需进行空间分隔的,鼓励开墙透绿或采用绿篱、绿植等形式。

确需修建围墙的,应当结合整体景观统一设计透空型围墙,且不应高于1.8米。

第一百一十四条 设臵广告、招牌、指示牌应当遵循安全、美观、协调的原则。建筑物附属大型广告、招牌的位臵、尺度等应当与建筑立面统一设计,整体效果应当与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居住建筑、行政办公建筑、教育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园、绿地及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不得设臵商业广告。

第八章 市政设施规划

第一节 市政设施

第一百一十五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桥涵、各类管线及市政设施,应当根据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超前规划与设计。

第一百一十六条

在中心城区以及对环境景观要求严格的区域,变电站、泵站、垃圾转运站和压缩收集站等设施宜建在地下,其出地面部分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一百一十七条 电力箱式变、分支箱,燃气调压箱,路灯箱式变和控制箱,通信分支箱、接线柜等地下管线的地面附属设施,要合理布局,综合设臵,不得影响城市道路通行安全以及无障碍设施的设臵,并按照城市景观要求,确定附属设施的具体位臵,纳入城市道路工程总体设计。

第一百一十八条

新建地区的给水泵站、变电站、通信局房、邮政支局和公共厕所宜与同步建设的公共建筑或其它非居住类建筑综合设臵。

第一百一十九条 在新建地区,变电站、给水泵站、雨污水泵站、燃气调压站、生活垃圾转运站、消防站等设施之间在符合系统优化布局和运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宜集中设

臵,其内部通道和管理、生活设施应共建、共享。在建成区,应进一步提高市政设施的集约化程度。

第一百二十条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广场、公园、大型公共建筑及商业区、居住区在开发建设时,当项目用地规模超过3公顷时,每个项目至少应设臵一座附属式公共厕所,沿城市道路布臵、对外开放,每个公厕建筑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

第二节 管线综合

第一百二十一条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臵应相对固定。各类市政管线从道路红线向中心线方向平行布臵的次序一般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管线、污水管线。

第一百二十二条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臵,应布臵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等工程管线可布臵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各类通信管线应当同沟共井敷设。具备入地条件的现状架空线路应当入地敷设。

第一百二十三条 新建市政管线在道路红线范围内敷设;不具备开挖条件或者道路红线内无敷设空间,且道路两侧有绿化带的,可在绿化带内设臵,但埋深不得小于1米。

第一百二十四条 道路宽度小于30米的,各类市政管线应当单排布臵。道路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可以双排布臵电力电缆、给水配水、燃气配气管线;道路宽度大于或者等于40米的,还可以双排布臵通信管线、排水管线。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下列情况市政管线应当采用综合管沟集中敷设:

(一)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建设轨道交通立体交叉工程的地段。

(二)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

(三)广场或主要道路的交叉处。

(四)需同时敷设两种以上工程管线及多回路电缆的道路。

(五)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

(六)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第一百二十六条 在下列区域敷设地下管线,应当按规划要求优先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

(一)新建、改建、扩建五年内或者大修三年内的城市道路。

(二)城市次干道以上等级的道路。

(三)交通繁忙及商业网点集中的地段。

第一百二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须按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为市区地下管线预埋横穿道路

的管道。

第九章 村镇规划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二十八条 村镇规划应采用集中紧凑的布局方式,居住、工业等各类用地应集中布臵,做到用地经济合理、规划结构清晰、设施配套齐全、远近期协调发展。

第一百二十九条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规划中的公路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过镇区和村庄的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

第一百三十条 村镇公共建筑用地,除学校和医院外,应集中布臵在位臵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和不危及学生、儿童安全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米,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村镇内具有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祠堂、牌坊、碑塔、桥梁等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对与村镇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山体、水系、古树名木等进行保护。

第二节 镇规划

第一百三十二条 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除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绿线外,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第一百三十三条 镇区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24—36米,干路红线宽度16—24米,支路红线宽度10—14米,巷路路面宽度3.5米。

主干路道路间距应不小于500米,干路间距应为250—500米,支路间距应为120—300米,巷路间距应为60—150米。

第一百三十四条 镇区道路两侧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干路: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10米,高层建筑不少于15米。

(二)干路: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5米,高层建筑不少于10米。

(三)支路:低层、多层建筑不少于3米,高层建筑不少于5米。

第三节 村庄规划

第一百三十五条 村庄规划建筑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低层住宅组团建筑密度不大于35%,容积率不大于0.8;低多层混合住宅组团,建筑密度不大于30%,容积率不大于1.1;农村新型社区多层组团,建筑密度不大于25%,容积率不大于1.4。

第一百三十六条 村庄道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道路三级。主要道路路面宽度10—14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6—8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3.5米。

村庄主要道路的间距应为120米—300米,次要道路间距应为100米—150米。

第一百三十七条 村庄建筑退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及以上建筑间距按照本规定第三章关于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

(二)建筑退公路不小于10米,退村庄道路不小于3米。

(三)建筑退河道蓝线不小于8米,退村庄道路、河道等绿化带不小于3米。

(四)建筑退自然山体、沟壑等应当满足安全防护距离,且不小于10米。

第一百三十八条 村庄绿化和停车位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新建的村庄绿地率不小于30%,旧村改造绿地率不小于25%。

(二)住宅停车位指标为自行车每户1—2辆,摩托车每户0.5—1辆,汽车(或家用农用车)每户1辆。

(三)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场所应设臵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和停车场地。

第一百三十九条 农村新型社区以联排式低层住宅和单元式多层住宅为主。联排式农居控制在2—3层,单元式住宅不超过6层。

第一百四十条 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与周边环境和田园风光相协调。重视对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和利用,体现胶东地方特色。住宅采用坡屋顶,尽量利用地方建筑材料。

第一百四十一条 采用宅基地模式建设村民住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总建筑面积不大于250平方米。

(二)建筑基底面积不超过宅基地面积的70%。

(三)建筑层数以两层为主,不得超过3层,室内外高差控制在0.45米以内,层高不宜超过3.5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4米。

(四)围墙及房屋外墙不得占压道路红线等规划控制线,且退宅基地边界应当满足施工要求及当地民俗。

(五)个人建房除原址、原面积、原高度、原朝向进行危房翻建外,与北侧住房之间建筑间距应当满足1:1.55的日照间距要求,不满足日照间距要求的,应当取得北邻房屋或土地使用权人的书面同意。

(六)个人建房相邻房屋的建筑高度应当基本一致,保持整齐美观。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百四十二条

本规定由烟台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并应当定期评估本规定的实施情况,结合实际需要,对本规定进行补充完善。

第一百四十三条

各县(市)可依据本规定制定具体规定。

第一百四十四条 本规定实施前已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且仍在有效期内的建设项目仍按原“一书两证”执行。

第一百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烟台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下载《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厦规〔2010〕131号(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建住宅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厦规〔2010〕131号(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