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为进一步减少并购重组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并购重组行政许可程序、提高并购重组效率,证监会经研究,提出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中的部分内容,取消因发行行为、30%以上大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50%以上股东自由增持、继承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行政许可。
一、修订的必要性
要约收购义务豁免行政许可是《证券法》第九十六条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根据《证券法》第一百零一条关于制定上市公司收购具体办法的授权性条款,证监会制定了《收购办法》。《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可以豁免的共计十种具体情形。《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与《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分别对应这十种情形之一。
(一)取消因发行行为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及收购报告书备案行政许可的必要性
《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经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非关联股东批准,收购人取得上市公司向其 发行的新股,导致其在该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其拥有权益的股份,且公司股东大会同意收购人免于发出要约”。目前的做法是:由于因资产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或因现金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导致持股增加到30%以上或导致持股30%以上的股东继续增持股份,中登公司在办理过户时需要当事人提供发行和豁免两个批文才予以新增股份登记,因此要约收购义务豁免同非公开发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是同时批复的。
《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初衷,是审批因发行而取得控制权的情形(即借壳上市),而实践中,申请人在取得上市公司向其发行的新股前已经拥有该上市公司控制权,因本次发行而巩固了控制权,也需要报送豁免要约收购申请。考虑《证券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是协议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30%时,继续收购的,应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而发行股份实施的收购行为与传统的协议收购又有一定区别,另外,该豁免行为是发行股份行为的附带后果且发行股份又经过证监会审批核准,因此建议对巩固控制权这种情形引发的豁免不再予以审批,由律师就上述情形发表意见并披露后,凭非公开发行批文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批文直接在交易所和中登公司办理相关事宜;对于取得控制权的,继续保留审批。此外,实践中对该规定中“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其拥有权益的股份”的反映很多,主要集中在对“其拥有权益的股份”的界定上。因为收购人如果有该上市公司的存量股份,只要有发行增持股份行为,“其拥有权益的股份”的规定将导致其存量股份和本次发行认购的股份同时累加并再锁定三年。首先是不公平,只要大股东注资,就会导致其拥有权益的存量股份和增量股份锁定三年,较大程度地影响大股东认购发行股份及整体上市的积极性;其次也违反立法的初衷,立法的初衷是要求本次发行认购的股份锁定3年。因此,在本次修订中,将“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其拥有权益的股份”的表述回归本意,修改为“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本次向其发行的新股”。
(二)取消30%以上2%自由增持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行政许可的必要性
《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了已持有30%以上股份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的权利。根据证监会2008年9月对《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的修订,持股30%以上大股东每年2%的自由增持,从原来的行为实施前审批调整为行为实施后审批。考虑这3年市场已经对30%以上大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的规则比较熟悉,建议取消事后审批。取消后,也将进一步鼓励大股东增持其控股的上市公司股份的积极性。
(三)取消50%以上股东自由增持、因继承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行政许可的必要性
《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了已持有50%以上股份大股东在不影响上市公司上市地位情况下的自由增持的权利。《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明确了因继承可取得豁免制度。
《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明确了因继承触发要约收购义务可提出豁免要约收购申请。
考虑这几年市场已经对上述规则比较熟悉,建议取消审批,直接在交易所和中登公司办理相关事宜,并由律师就上述情形发表意见并披露。
(四)关于进一步鼓励产业资本在合理价位增持股份,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的必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已持有30%以上股份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问题,市场希望证监会能在制度上予以进一步明确。为鼓励产业资本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合理价位增持股份,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证监会经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股价相对低迷时增持活动的活跃,一方面表明以控股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即大股东认为市场对公司股价存在相当程度的低估;另一方面,控股股东在市场高估时减持、低估时增持,根据市场情况合 理调整持股情况,体现了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特别规定,明确30%以上股份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应为《证券法》第四十七条关于短线交易的相关规定,即6个月。这样可以使上述规定与《收购办法》的其他规定不矛盾,保持《收购办法》整个条文体系的逻辑统一。
二、修订的可行性及修订的主要内容
按照尽快实施与分步实施协调统一的原则,对目前讨论比较充分、意见相对统一的四类豁免要约收购义务先实施取消。参照2008年《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证监会令第56号)等文件,修改《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三条中对应的条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证券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没有取得证监会豁免的,需要发出要约,《收购办法》第六十一条对此进行了细化规定,明确未取得豁免的,需要履行以下程序之一:1.在收到中国证监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将其或者其控制的股东所持有的被收购公司股份减持到30%或者30%以下;2.发出全面要约。因此,对于《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中列示的目前需要提出豁免行政许可但本次拟取消的情形,在《收购办法》修订中还不能用简单删除这些条款的方法解决,否则会被认为这些情形没有豁免条款,直接触发要约收购义务。修订中需要在对应条款中明确,这些情形不用履行豁免要约收购行政许可,直接取得豁免。
因此,根据上述意见,在现行第六十二条中,修改第二款,并提出根据前款第(三)项规定,收购人在取得上市公司向其发行的新股前已经拥有该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律师就收购人有关行为发表符合该项规定的专项核查意见并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后,收购人凭相关发行股份的行政许可决定,按照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相关规定办理相关事宜。
此外,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经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非关联股东批准,收购人取得上市公司向其发行的新股,导致其在该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本次向其发行的新股,且公司股东大会同意收购人免于发出要约”。
在现行第六十三条中,修改对应的款,并提出相关投资者在增持行为完成后3日内应当就股份增持情况做出公告,律师应就相关投资者增持行为发表符合该项规定的专项核查意见并由上市公司予以信息披露。
第二篇: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起草说明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起草说明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以下简称14号文)精神,我会在现行《证券法》框架下,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
一、修改背景
股权分臵改革完成后,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渐趋分散,股份流动性逐步增强,公司股价表现成为并购重组的重要驱动力,并购重组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为贯彻落实14号文精神,更好地使资本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结合《收购办法》实施七年多来的市场实践,我会对《收购办法》作出进一步修改,重点是简化审批环节、放松行政管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并购重组效率。
二、修改内容
(一)兼顾效率与公平,取消要约收购行政许可(修改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
为遏止虚假要约和欺诈性要约,现行《收购办法》对要约收购设臵了行政许可程序。实践表明,要约收购价格时效
性强,上市公司股价易受宏观、微观层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行政许可审核周期长容易导致要约价格偏离二级市场价格,由此可能迫使要约人提高要约收购成本,甚至会致使要约收购失败。
为兼顾效率与公平,本次修改拟取消要约收购的行政许可,改为信息披露的事中监管机制,即要约收购人按规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之日起十五日后,公告其收购要约。我会发现要约收购报告书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规定的,及时告知要约收购人,收购人不得公告其收购要约。为进一步提高效率,本次修改保留了现行《收购办法》规定的提前公告机制,即在15日内我会对要约收购报告书披露的内容表示无异议并通知收购人的,收购人可以立即进行公告。
此外,《收购办法》规定收购人依法应当取得批准的(如国资监管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在对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的提示性公告中做出特别提示,并在取得批准后才能公告要约收购报告书。
(二)丰富要约收购履约保证制度,强化财务顾问责任(修改《收购办法》第三十六条)
为避免收购人发出虚假要约来操纵市场或不具备履约能力,《收购办法》规定收购人应当在作出要约收购提示性公告的同时支付履约保证金。实践中,因需取得外资准入批
准、反垄断审查等事项,从收购人发出要约收购提示性公告到真正发出要约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收购人无法动用已存入的履约保证金,承担了额外利息损失,增大了收购成本。市场普遍反映,履约保证金制度导致要约成本加大是投资者不愿以要约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重要原因。为适当降低收购人成本,本次修改增加了银行出具保函、财务顾问担保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两种履约担保形式。
(三)简化两种豁免情形的审批,提高审核效率(修改《收购办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
1.考虑到因取得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而取得控制权的情形已经过我会严格审核,仅需对收购人资格等少数关注点进行审核,本次修改拟取消对该种情形的行政许可,改为自动豁免。
2.对于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其经营范围内依法从事承销、贷款等业务导致其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超过30%,相关方没有实际控制该公司的行为或者意图,并且提出在合理期限内向非关联方转让相关股份的解决方案的情形,因豁免条件比较清晰,无须设臵行政许可,可以改为自动豁免。
(四)增加两项自动豁免情形,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修改《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
1.对于因履行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协议,购回上市公司股份导致投资者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并且能够证明标的股份的表决权在协议期间未发生转移的情形,给予自动豁免。该种情形下,相关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归属实质上并无变化,要求履行要约义务缺乏合理性。
2.对于因所持优先股的表决权依法恢复导致投资者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的情形,给予自动豁免。该种情形下,投资者不具有收购意图,其表决权恢复属于法定的救济权利,要求履行要约义务缺乏合理性。
(五)简化报送要求,部分取消向派出机构报送材料的要求(修改《收购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五条)
结合监管实践,为简化程序、便利收购活动,部分取消了在收购过程中向派出机构抄送材料的要求。为便于派出机构及时掌握收购情况,保留了要约收购结果及协议收购中向派出机构抄送材料的要求。
(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处罚力度(修改《收购办法》第九条、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
1.进一步明确监管措施和罚则,遏制恶意收购人滥发要约。收购人未依法履行相关义务或者相应程序擅自实施要约
收购的,采取责令改正,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暂停或者停止收购等监管措施;在改正前,收购人不得对其持有或者支配的股份行使表决权。涉嫌虚假披露、操纵市场的,我会对收购人进行立案稽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管。一是明确财务顾问执业的禁止性规定,要求其不得教唆、协助或者伙同委托人编制或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报告、公告文件,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不得利用上市公司的收购谋取不正当利益。二是加大财务顾问对要约人具备履约能力的资金核查责任及违规惩戒力度,明确收购人不支付收购款的,且财务顾问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我会一年内不接受该财务顾问机构报送的并购重组项目。三是明确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因未履行职责被我会责令改正的,在改正前,不得接受新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
第三篇: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为规范会计人员范围及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研究起草了《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对《管理办法》作出如下说明:
一、制定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会计法》有关精神,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管理工作。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后的《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第三十八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本法所称会计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因此,贯彻落实《会计法》有关精神,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人员的范围及其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等内容。
二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财政部在2017年12月11日印发《财政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财政部令第92号),废止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这一新情况,对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会计监管工作转型升级,从原有的以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管理为主,向事中事后管理服务为主进行转变。因此,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和谋划。
三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会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会计信息是实现财政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基础性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工作有效作用,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会计人员范围及其从事的会计工作。《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人员是指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等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1)出纳;(2)稽核;(3)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核算;(4)收入、费用(支出)的核算;(5)财务成果(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核算;(6)财务会计报告(决算报告)编制;(7)会计信息分析应用;(8)会计监督;(9)会计档案保管;(10)其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
(二)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
《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3)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相关专业资格资质证书,或持有会计类专业学历(学位)或相关专业学历(学位)证书,且持续参加继续教育的,表明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三)明确单位任用(聘用)会计人员的要求。《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自主任用(聘用)会计人员,并对任用(聘用)的会计人员及其从业行业负责。同时,《管理办法》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明确了禁止任用(聘用)会计人员的情形。
(四)明确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求。
《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依法对单位任用(聘用)会计人员及其从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指导督促会员依法从事会计工作,对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会员进行惩戒。
第四篇: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56号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已经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29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第六十三条的决定
一、第六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根据前款第(一)项和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提出豁免申请的,中国证监会自收到符合规定的申请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未提出异议的,相关投资者可以向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办理股份转让和过户登记手续;根据前款第(二)项规定,相关投资者在增持行为完成后3日内应当就股份增持情况做出公告,并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豁免申请,中国证监会自收到符合规定的申请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予以豁免的决定。中国证监会不同意其以简易程序申请的,相关投资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提出申请。”
二、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一、《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是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有关豁免程序规定做出了两方面的调整。第一,对于
根据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的,自上述事实发生之日起一年后,每12个月内增加其在该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不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俗称自由增持)”规定提出豁免申请的,由事前申请调整为事后申请。根据该条第一款其他规定情形提出豁免申请的,程序不变。第二,根据监管实践需要,相应将中国证监会对以简易程序申请豁免事项的处理期限由5个工作日调整为10个工作日。
二、《征求意见稿》修改的依据及其相关监管制度安排是什么?
答:《征求意见稿》是依据《证券法》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原则规定,在《收购办法》的制度框架下,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发展实践的需要做出的程序性调整,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征求意见稿》针对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股份增持行为,借鉴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进行规范,在保持对一般收购行为的监管要求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灵活性,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在监管制度安排上,一方面,文件正式颁布后,证券交易所将制定相关业务规则,要求当事人在首次增持行为发生后3日内公告增持情况,如果该次增持股份数量未达到2%的上限,须同时公告后续增持意向。另一方面,根据《证券法》和《收购办法》有关规定,前述股份增持行为被豁免要约义务的前提是,行为人应当符合《证券法》第四十七条关于限制短线交易即“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的规定、第七十三条关于禁止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规定、第七十七条关于禁止操纵市场的规定,同时应当符合《收购办法》第六条关于收购人资格的规定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对于存在违反前述规定的违规增持行为,证监会将依法做出不予豁免的决定,责令申请人履行相应法定义务,并依照有关规定对违规行为予以查处。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对于违反有关限制短线交易规定买卖股票的,将给予警告,并处罚款;根据第二百零二条、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对于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和操纵证券市场的,可以采取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所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等处罚。
三、境外成熟资本市场是否有类似的监管制度安排?
答:各国和地区都允许上市公司股东继续增持股份,并制订有相应的信息披露规范。为更好地保护公司其他股东的知情权,使增持行为更加透明,成熟资本市场通常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在持有股份达到一定数量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开持股等相关情况。当股东的持股比例足以使其获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时,法律还设计了要约收购制度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行为,境外成熟资本市场大多采取严格而富有弹性的监管措施,例如香港《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规定,持有公司30%但不超过50%股份的股东,可在二级市场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大股东这种增持行为不必负全面要约收购义务。实践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常常会被作为对外部因素或突发因素造成的价格信号混乱状况的应对措施。2002年香港股市低迷时,长江实业、阳光文化、电信盈科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增持股份,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引导价值投资,维护公司的公信力。
《征求意见稿》对这种更为市场化的股份增持采用特殊的监管制度安排,是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基础上,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发展实践的需要,借鉴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和做法,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第五篇: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管理,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健康检查是对从事或可能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医学检查、监测的预防医学行为,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第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设置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第二章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第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名单、地址、检查类别和项目等相关信息。第六条 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分为接触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放射线或放射性物质及特殊作业人员等六类,每类职业健康检查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设立若干项目。
第七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职责是:
(一)在批准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范围内依法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出具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二)履行劳动者健康损害、职业禁忌的告知义务,以及疑似职业病的告知及报告义务;
(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或用人单位委托,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四)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情况;(五)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评价;
(六)承担《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其他职责及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法人授权资格;(二)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放射诊疗许可证》,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应当符合执业范围要求;
(三)具有相对独立的健康检查场所、候检场所和检验室,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每个独立的检查室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X射线等特殊检查室使用面积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具有与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五)具有与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六)设置职业健康检查管理部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度。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申请职业健康检查资质,应当提交以下资料:(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医疗机构执业和放射诊疗许可证(含副本)复印件;(四)申请从事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
(五)与申请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料;(六)与申请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及工作场所资料;
(七)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制度有关资料;(八)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第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到申请资料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同意受理的,应当在六十日内完成资料审查和技术评审,在技术评审结束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一条 对批准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颁发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并注明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不批准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限为五年。
第十二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六个月前向原批准部门申请延续,经审查合格的予以办理延续手续。
第十三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需要变更职业健康检查类别或项目的,应当向原批准部门提出申请,并进行资质审定。变更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及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批准机关申请变更。
遗失职业健康检查批准证书的,应当及时声明,并向原批准部门申请补发;补发的资质证书的批准日期为准予补发日期,在该日期后打印“补发”字样。
变更或补发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原有效期不变。
第十四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批准部门注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并登记存档,予以公告:(一)医疗卫生机构申请注销的;
(二)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提出延续申请的;(三)被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第三章 职业健康检查
第十五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工作程序等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接受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委托,应当签订委托协议书。第十七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依据职业健康监护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用人单位提交的资料,告知用人单位应当检查的项目和检查周期。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体检人员名单、工艺流程等相关资料,并作为委托协议书的附件双方共同保存。
第十八条 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可能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并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根据劳动者所在单位出具的职业史证明材料或劳动者自述的职业史,对其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九条 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师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定期参加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医师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二十条 职业健康检查实行主检医师技术负责制,主检医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级及以上医疗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熟悉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诊断相关标准;(三)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培训并考核合格。
每个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具有一名以上主检医师。
第二十一条 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的职责:
(一)负责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控制,保证职业健康检查符合职业健康监护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综合分析各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作出职业健康检查结论,提出医学处理意见并签名;
(三)负责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咨询和解释工作。
第二十二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三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完成劳动者个人健康检查报告和本次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综合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监测资料,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防护措施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出具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
第二十四条 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结束之日起三十日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包括劳动者个人健康检查报告和本次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者个人健康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用人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的,应当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还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
第二十五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登记机关管辖区域范围内开展外出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每年向登记机关备案。
第二十六条 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并保护其个人隐私。
第二十七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做好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居民健康卡发放和使用工作。
第二十八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档案并长期保存。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委托书;(二)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书面告知材料,包括劳动者个人健康检查报告、本次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包括劳动者个人健康检查结果汇总、需要复查的劳动者名单、职业禁忌作业人员名单、疑似职业病病人名单等);(四)其他有关材料。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管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做好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度执行情况;(二)职业健康检查的类别和项目;(三)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情况;(四)疑似职业病报告情况;(五)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管理情况等。
第三十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至少每半年监督检查一次。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将审批、监督检查情况等信息相互通报,保证工作的有效衔接。
第三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时,有权查阅或复制有关资料,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不得隐瞒、阻碍或者拒绝。
第三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投诉、举报机制,履行保密义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八十条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八十一条进行处罚:(一)超出资质认可或者批准范围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二)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三十五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疑似职业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五条进行处罚。第三十六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未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履行主检医师职责的;(三)未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的;
(四)未在登记机关备案开展外出职业健康检查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周期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执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及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三十八条 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的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公布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同时废止。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起草说明
一、修订背景
为规范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防治职业病,根据2001年10月27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制定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以下简称〘监护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2011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对职业卫生监督职能进行了调整,卫生行政部门不再承担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并进行监督管理。为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管理、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拟将〘监护管理办法〙修订为〘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检查管理办法〙),并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修订过程 2011年9月,卫生部监督局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修改原则和精神,对〘监护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起草了〘检查管理办法(修订初稿)〙,并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由相关领域专家和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参加的研讨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检查管理办法(修订送审稿)〙,于5月报送卫生部监督局。
2012年6月下旬,卫生部监督局组织召开由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修订研讨会。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再次进行修改,形成了〘检查管理办法(修订稿)〙。8月,卫生部监督局书面征求了31个省(区、市)卫生厅局监督(法监)处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监督处的意见,共收到有关意见139条,其中88条意见被采纳或部分采纳,51条意见由于其他条款已包括相关内容等原因未被采纳。在逐条梳理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于9月24日经局务会讨论原则通过,并于会后征求了部内有关司局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检查管理办法(修订稿)〙,保证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卫生部监督局组织召开论证会,邀请部内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和职业健康检查有关专家参加。会议对修订内容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检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三、总体思路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有关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重点突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并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强调政务院务公开,方便劳动者,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
〘监护管理办法〙共二十五条。修订后的〘检查管理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九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增加多项方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规定。一是为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充足、便捷的职业健康检查,针对部分县(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增加了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臵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规定(第四条)。二是强化政务和院务公开,增加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分别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名单、地址和工作程序等规定(第五、第十五条)。三是为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增加了劳动者自己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给予检查的条款(第十八条)。四是为方便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增加了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开展外出体检的条款并将备案规定为每年一次(第二十五条)。五是为方便劳动者就诊和档案保存,增加了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为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发放居民健康卡等规定(第二
十七、第二十八条)。
(二)细化并加强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增加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申请条件、行政审批、延续、变更、注销等的具体规定(第八至第十四条)。二是进一步细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各项职责和责任(第七、第二十二条)。三是增加对职业健康检查医师和主检医师条件、职责、培训和考核的有关规定(第十九至第二十一条)。四是增加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规范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规定,包括签订委托协议书、告知用人单位应当检查的项目和周期、出具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等(第十六、第十七、第二十三条);五是增加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监督管理原则、监督检查内容和监督检查频次等规定(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一条)。六是增加社会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机制(第三十二条)。七是增加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未履行告知、报告、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等职责的法律责任规定(第三十六条)。
(三)依法依职责对涉及用人单位的有关条款进行调整。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央编办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调整,本次修订删除了原〘监护管理办法〙中有关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的内容(原〘监护管理办法〙第三、六、七、八、九、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条),涉及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建立、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和保存以及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第49号令)已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规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保留并进一步细化对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所需资料的规定(第三条、第十七条第二款)。
为方便理解和使用,增加了职业健康检查的定义、类别和项目、应当参照的技术规范等条款(第二、第六、第三十七条)。此外,还作了一些文字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