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试验室-WanWenxiu

时间:2019-05-14 12:5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江苏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试验室-WanWenxiu》,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江苏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试验室-WanWenxiu》。

第一篇:2011年江苏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试验室-WanWenxiu

2011年度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开放课题设置的指导原则

1、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置主要依据《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重点资助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鼓励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创造性和较高层次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课题。

2、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海外留学人员到本实验室进行基金指南资助方向的研究。

3、鼓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攻关等项目申请人来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和试验工作,本实验室将提供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并优先考虑提供实验设备和经费资助。

二、申请条件

1、申请人在所申请课题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基础。

2、申请人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3、申请人须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开放课题立项向中青年申请人倾斜,申请人的年龄在申报当年一般不超过50周岁。

4、申请人应保证开放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时间投入,并有一定的时间到本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三、申请程序

申请者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填写《江苏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于9月20日前向本实验室提交《申请书》,一式5份,电子文档1份。

联系人:李洋

联系电话:025-83587320 通讯地址:南京市浦珠南路30号,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211816 Email:liyang7979@njut.edu.cn

四、考核指标、管理办法与经费使用

参照《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和经

费使用规定》。

五、开放课题申请范围

围绕新能源、节能、先进制造和重大过程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通过对传热、传质、混合和分离等典型化工过程的强化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研究,开发一批高效新型的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

1、太阳能光热发电

(1)太阳能定日镜系统多场耦合分析及其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2)太阳能塔式热板吸热器传热机理与寿命研究(3)太阳能储热机理及固液耦合传热特性的研究(4)太阳能槽式支架的轻量化设计技术

(5)太阳能热发电关键部件的性能测试与寿命评价技术

2、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

(1)CPC(复合抛物面聚焦)和槽式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理论和技术(2)高温直通式太阳能集热器(DSG)装备研究(3)聚光型太阳能扩散吸收制冷技术(4)太阳能吸收(吸附)式空调(5)太阳能海水淡化规律和理论

(6)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循环技术(制氢)

3、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

(1)生物质(秸秆、农林废弃物、垃圾和橡胶废弃物等)热化学转化机理及其调控手段研究

(2)生物质微米燃料及云燃烧技术(3)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行为及装备研究(4)生物油高效炼制和精制规律

(5)气化联产木炭衍生物(高品质木炭、焦炭及活性炭)过程调控方法研究;

(6)生物燃气高效净化脱焦油工艺(7)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8)生物质燃气蒸汽锅炉技术

(9)生物质燃气工农业供暖和制冷技术和系统(10)生物质炼制(合成甲醇、二甲醚等基础化学品)

4、工业节能

(1)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石油石化、钢铁厂、热电厂的系统能源消耗的整体规划,通过夹点技术、火用分析法或者三环节方法合理地设计好换热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供热或供冷,而且还可能减少设备投资,达到节能的目的。并通过余热回收或余热发电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

(2)宏观与微观传热过程的强化与控制的场协同理论以及多种介质、多种相态及多种过程耦合的传热传质强化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3)新一代强化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管、壳程各种强化技术

开发新型的强化换热元件或换热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优化强化换热元件设计参数,系统提出强化换热的优化设计方案。

(4)节能、储能和能量高效转换新材料的制备及关键性技术

加强新型太阳能换热能量储存及储氢材料的研制,通过新型储能储氢材料的开发,大幅度提高新材料储能或储氢的效果,从而解决新能源转换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5)高温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的稳态和动态性能研究(6)异形换热管强化传热机理研究

(7)微通道换热器和反应器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5、风力发电

(1)新型复合材料叶片的设计与制作工艺(2)2.5MW以上风电叶片设计技术(3)海上风电装备的可靠性研究

6、核能利用

(1)核电可靠性及风险安全评价技术(2)地震载荷下核电安全性研究

(3)核电站水介质下核电设备及管道安全(4)核电特种材料

7、流体强化输运

(1)高温高粘介质离心泵系统的设计理论(2)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艺废水净化工艺(3)液固两相搅拌装置的流动特性和混合机理

第二篇:江苏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试验室

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4开放基金项目指南

为了探讨在材料的制备、使用、废弃和循环应用过程中如何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消除所产生的污染,从而做到在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进行绿色过程控制,在材料废弃后得到绿色化的工程治理,从源头开始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扬州大学)设立了开放基金,面向全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科技工作者进行开放。开放基金的申请和获得资助后的管理按照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执行。实验室制定了2014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供申请者参考。1.环境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绿色医药和农用化学品研究;绿色日用化学品研究;绿色化工生产技术研究;绿色生物材料研究;可降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技术研究;通用材料的绿色制备技术研究;绿色能源和信息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2.环境检测技术与污染预测研究。污染物及其环境污染过程分析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环境污染产生机制与预警和预防研究。污染物生态效应的产生机制、风险评价;重大环境污染的预测和防备;新型污染源的中远期预测和预防技术研究。

3.环境治理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处置新技术及资源化研究;生活和生产污水的处理技术机理和工程应用研究;环境工程材料研究(环境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有害物降解催化材料、环境工程设施及环境污染物吸附材料的应用和机理研究);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被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4.本继续鼓励在环境快速和在线检测技术和原理的研究方面开展工作。优先资助为重点项目。

本在所申请项目中遴选部分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为每项3-4万元。一般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为每项1-2万元。本开放总经费为30万元左右。请重点项目申请者要在申请表中选中重点项目栏目。并提出本项目申请重点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在预期成果中标明发表论文的篇数和影响因子、专利数、获奖等级、应用效益等)。希望申请者在项目的目标设定、人员配置、本单位配套条件以及项目研究内容等方面考虑相对集中力量以便于项目能获得重要成果。

凡江苏省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者均可申请。本次开放基金申请方法为校内外研究者联合申请。项目负责人为校外申请者,但申请者必须与扬州大学内的研究者合作申报。本开放基金经费不外拨,通过校内合作者在扬州大学报销。请申请者于2015年1月19日前将申请书电子版发给扬州大学张明老师。(电子邮箱lxyzhangm@yzu.edu.cn)

申请书使用修改过的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见附件。

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4年12月30日

第三篇: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试验室

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一 总则

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实验室具有仪、光、电、控等学科交叉优势,遵循求实、创新、协作的研究风格,围绕智能仪器与系统、可测性设计与故障诊断、光电测试技术与信息处理开展关键性、原创性科学技术集成研究,促进团队发展、学科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资助范围与条件

1.申请人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国内外科技人员,在相关领域有相当的技术积累,且有稳定的科研队伍支持项目执行。课题负责人同只能申报一个实验室基金项目,已经承担本实验室基金项目且未结题的负责人不能申请。

2.主任基金的申报对象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相关学院的科研人员,开放基金的申报对象不能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

3.申请人须根据重点实验室课题资助方向进行申请。申请项目应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解决的科学问题要明确,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可行,研究重点突出,考核目标明确。

三 申请与评审

1.申请人按规定的格式,认真、如实填写申请书,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应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2.所有申请均须报送电子申请书和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1份),电子申请书和纸质申请书的内容必须一致。

3.评审将按照“发扬民主、公平公正、择优支持”的原则,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

四 实施管理

1.获得资助的项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实验室主任签署批准意见并及时通知申请者。

2.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按照通知要求填写项目任务合同书,并在规定时间内寄回重点实验室办公室,由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划拨项目经费。

3.项目批准之后,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并定期向本实验室汇报项目的执行和进展情况,每年12月31日前应提交全年研究进展报告,内容包括:(1)进展情况报告及下一研究计划;(2)成果和论著的复印件1份。如果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负责人发生出国/调离,无法按计划实施项目,实验室有权中止经费支持。

4.由重点实验室资助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成果时,研究者须署名“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文: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Automatic Detect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和研究者所在单位,且均须标注“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英文:“Supported by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Automatic Detect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s”)字样和项目编号。

五 项目结题

1.项目完成项目任务书确定的目标可申请书面结题,报本实验室审查后,对项目给予结题确认。

2.自研究期满之日起3个月内,项目负责人应当向本实验室提交项目结题申请和相关结题材料。项目负责人应当对项目结题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实验室受理项目结题申请后,组织项目审查或者项目验收。对符合项目结题要求的,准予项目结题并书面通知项目负责人。

六、经费使用管理

1.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开支范围参照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执行,限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直接需要的费用,利用资助经费购买的专用设备,所购设备归实验室所有。

2.开放基金项目经费的不拨付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开放基金项目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用于支付开展项目研究和学术交流等相关费用。

3.主任基金项目的经费,依据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桂电科〔2017〕3号),按照纵向科研经费进行管理。

第四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项目(编制大纲)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2016项目申报指南

项目申报全流程指导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专项重点围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 — 2 —

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对于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1.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未来电力系统的协调规划和优化运行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未来电力系统结构形态和新运行场景下的电力预测理论与方法;考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空分布特性的输电网多目标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考虑主动负荷响应、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储能影响的配电网规划理论与方法;考虑电源、输配电网络及负荷电力电子化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与交直流混联系统的优化运行方法。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电源高占比(不低于30%)系统的规划和运行,为大型可再生能源电站并网和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提供理论基础。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为提高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系统送出能力和系统效率,研究光伏直流升压变流器等关键技术,建立光伏直流升压汇集接入实证研究平台。具体包括: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总体设计集成技术,大功率高升压比光伏直流变流技术,多台变流器串/并联技术;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和直流系统保护技术,研制主控装置及保护装置;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及装置仿真技术和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500kW光伏直流升压变流器,效率94%以上;建立±30kV/1MW光伏直流并网接入实证研究平台,光伏并网直流升压比不低于40倍。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集成关键技术及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灵活并网集成和消纳需求,掌握分布式发电集群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技术及高功率密度、即插即用关键设备,完成区域示范。具体包括: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最大负荷的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的规划设计技术;高功率密度、即插即用的分布式发电逆变技术和储能双向变流技术,即插即用的智能测控保护 — 4 —

技术;区域性分布式发电群控群调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实时仿真和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分布式发电逆变器和储能双向变流器功率密度1.0W/cm3以上,效率不低于98%;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渗透率50%以上、且可再生能源容量达到百兆瓦以上的示范区域;所有并网点的THDI(总谐波电流畸变率)均不超过5%,反孤岛保护动作时间不超过2秒。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 支撑低碳冬奥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高效利用,支撑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低碳冬奥专区的建设,完成冬奥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具体包括:大容量储能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风光储多种能源汇集外送的柔性直流和交直流混联送出技术;可再生能源高精度功率预测技术、多能源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技术;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与微网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融合的充电设施网络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示范区支撑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和送出,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年平均误差不超过10%;冬奥专区内电力消费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全区覆盖电动汽车充电网

络,供电可靠性不低于99.99%。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大电网柔性互联

2.1 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控制和保护(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面向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安全运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交直流混联电网建模、交直流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具体包括:多换流站之间及其与互联交流电网动态相互作用机理,交直流混联电网多时间尺度建模与仿真方法;多换流站潮流快速控制及其与交流电网协同控制方式,考虑多回直流场景下的系统稳定控制方法与恢复控制方法;交/直流系统故障后电网故障特性及演化机理,保护原理及交直流保护协调配合策略,基于故障传播过程的预警和主动保护基础理论和方法;含高密度分布式发电的交直流电网稳定分析方法与自愈控制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仿真验证。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引领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控制和保护技术的发展,仿真验证的原型系统中换流站不少于20座、交流系统节点数不少于2000个;提出具有ms级响应速度的交直流混联电网协同控制方式与系统稳定控制方法。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500kV直流电缆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500kV直流电缆(陆缆)制造与应用技术,掌握批量化绝缘材料制备工艺,完成样机研制并通过型式试验。具体包括:直流电场下绝缘材料空间电荷调控及抑制技术,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的配方及超净化批量生产能力的制备工艺;±500kV直流电缆用绝缘材料、电缆本体及接头设计与制造技术;±500kV直流电缆在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应用特性及环境适应性;高压直流电缆运行中空间电荷与局部放电的影响及性能评估、竣工试验和运行维护技术;高压直流电缆机电特性测试平台,机电热特性监测系统。

考核指标:绝缘材料洁净度指标控制在50μm以下,厚度0.2 mm样品的威布尔分布直流击穿场强不小于170kV/mm。运用制备的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研制长度不低于300m的±500kV电缆(陆缆)样品及样机,电缆(含附件)击穿强度大于30kV/mm,电缆附件的雷电冲击耐受水平不低于1050kV。整体样机通过型式试验。

实施年限: 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1100kV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1100kV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成套技术,并

在示范工程上应用。具体包括:±1100kV直流换流站及线路过电压抑制与绝缘配合及雷电防护技术,绝缘子污秽与覆冰雪闪络特性及典型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电磁环境特性及其对其他系统电磁影响与防护技术;研制±1100kV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绝缘子等关键设备;±1100kV直流输电工程接入交流系统方式及系统稳定控制技术,±1100kV换流站设备和直流线路技术规范与标准;现场模块化换流变压器试验技术。

考核指标:±11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输送功率12000MW,输电距离不低于3000km。换流站极线设备操作冲击耐受绝缘水平在2.0倍以下,直流线路操作冲击过电压水平在1.6倍以下,直流线路下的地面合成场强不超过30kV/m。完成关键设备的技术规范。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4 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研究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并在示范工程上应用。具体包括:换流阀功率模块及其不同拓扑的组合技术,换流阀成套设计与集成技术;高浪 — 8 —

涌电流耐受能力的低损耗换流阀关键技术;全系统实时闭合数字仿真测试系统和试验平台;工程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外绝缘及电磁环境技术,系统控制保护技术,工程成套设计方法和系统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满足不低于±400kV/2000MW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工程应用的电气、结构与冷却等成套设计规范;开发1套功能与规模齐全、不低于2000独立节点的阀控系统实时闭合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建成电压不低于±400kV、单端最大换流容量不低于2000MW的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

3.1 城区用户与电网供需友好互动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能效综合应用和降低负荷峰谷差,完成城市区域的智能用电互操作示范验证。具体包括: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用户用电和行为特征、多元用户侧的可调度潜力和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用户互动模型;基于互联网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制支持双向互动的家庭智慧能源核心设备及能效管理系统;电力需求侧主动响应的市场机制,构建电力

网与信息网融合的电力供应及需求互动服务平台;完成城市小区的示范验证。

考核指标:选择一个30万人口以上城市区域示范验证,家庭用户不少于3万户,其综合能耗同立项时相比降低5%以上,示范区域降低负荷峰谷差5%以上。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电力光纤到户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按照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要求,完成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成套和电力光纤到户关键技术研究,建设电力光纤到户示范应用工程。具体包括:电力光纤到户网络结构设计;不同结构的OPLC缆中光纤耐热特性,导线热场分布对光纤的影响,克服电缆短暂高温时光纤衰减变化技术;OPLC中间接续和终端接入技术及其配套专用附件,OPLC施工、监测、检测、运行维护技术的设备与标准。

考核指标:在高于电缆工作最高标准温度10%持续时间15分钟的光纤衰减变化不超过0.2dB/km,电力光纤到户示范小区接入速率不低于1000Gbps,示范小区接入用户数大于2000户。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 — 10 —

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 工业园区多元用户互动的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实现工业园区内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就地消纳利用,利用负荷资源参与系统优化运行,通过冷/热/电系统优化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示范园区。具体包括:含多种可再生能源与清洁燃料发电、储能系统、配电网、冷/热/电负荷用户的综合能源配用电系统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与系统;满足用户供电与冷热供应可靠性要求,实现多种能源协调控制的关键技术与综合控制系统;实现电源、负荷与电网灵活互动的关键技术,实现源—网—荷协调互动的优化调度方法,满足综合能源配用电系统运行要求的智能调度系统;在工业园区建设综合能源与智能配用电系统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示范园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低于25MW,外部电网年净购入电量不大于示范区电能需求总量的25%,通过工商业用户互动实现峰值负荷消减20%以上。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

4.1 基于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循环耦合的科学问题,开展燃料化学能和太阳能、环境能源等多能互补条件下能量综合梯级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源头蓄能原理,系统变工况性能提升机理,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品位耦合机理;多能源输入与多产品输出条件下的动力循环、供热循环、制冷循环等热力循环的耦合机制;分布式能源系统变工况性能的主动调控方法,以及与配电网的互动调控方式。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支撑我国该领域的发展,获得能量综合梯级利用和循环耦合理论和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多能互补机理,提出系统全工况主动调控方法,与集中式供电相比,提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达到30%以上。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

5.1 钠基二次电池的基础科学与前瞻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规模储能对更高技术经济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研究新型钠基二次电池的科学问题。具体包括:钠基二次电池中能量储存的热力学与动力学问题;界面反应、稳定性、全寿命周期失效机制;电池中的热行为、温度与环境适应性、安 — 12 —

全性;单体及模块的设计、寿命预测、加速老化测试方法、成本构成模型与降低方法;多尺度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

考核指标:支撑我国钠基二次电池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研究成果安全性满足规模储能要求,单体充放电速率0.5C以上,充放电深度在80%DOD以上时,循环寿命大于10000次,服役预期寿命大于20年。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高功率低成本规模储能器件的基础科学与前瞻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电网调频及工业节能应用对高功率、低成本储能器件的需求,研究功率型储能器件的科学问题。具体包括:兼顾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新型储能器件的热力学与动力学问题;界面反应、稳定性与全寿命周期失效机制;功率储能器件的热行为、温度与环境适应性与安全性;单体及模块的创新设计、寿命预测、加速老化测试方法、成本构成模型与降低方法;功率储能器件的理论模拟与先进分析方法。

考核指标:研究成果安全性满足规模储能要求,功率密度大于5 kW/kg,能量密度大于30 Wh/kg,充放电深度在80%DOD时单体循环寿命大于50000次。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100 MWh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消纳对于储能系统技术经济性、安全性、能量效率的要求,研究适用于100 MWh级应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规模储能技术。具体包括:具有更高技术经济性、一致性的新型储能材料体系、单体技术;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模块设计与制造技术;新型储能单体与模块的寿命衰减机制、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的准确预测技术;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单元及模块的安全性评测方法、标准及提升方法。

考核指标: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速率0.5 C以上,充放电深度在80%DOD以上时,循环寿命大于10000次,服役预期寿命大于15年,预期成本低于1500元/kWh,系统规模不低于100MWh。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4 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关键技术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关键技术,并完成验证工作。具体包括:不同类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与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联合仿真与协同优化设计技术;超大功率IGBT封装并联均流控制及多物理场分析,高电压串联用驱动保 — 14 —

护与封装一体化及电磁兼容技术,压接型封装绝缘体系;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测试技术和可靠性技术;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在直流断路器和柔性直流换流阀中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压接型定制化IGBT器件参数不低于3300V/3000A,低通态压降IGBT的通态压降低于2.8V,高关断能力IGBT的短路电流大于18000A。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5 能源互联网的规划、运行与交易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面向能源互联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能源互联网规划、运行与交易等基础理论,建立仿真模型。具体包括:多能源系统汇聚、融合、互通、互联的协同规划模型、理论和方法;能源互联网能量—信息耦合建模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海量、多种能源终端接入的建模、信息安全及用户行为模型;能源互联网中多种能源生产、传输、转换、存储与消费全过程运行与控制理论;能源互联网的市场机制设计理论与模型;多能源系统的仿真模型。

考核指标:形成可支撑能源互联网规划运行、建模分析及市场设计的理论体系;建立考虑物理、信息、成本的多能源系统仿真模型,能够精细模拟多种能源生产、传输、存储、转换、消费,支撑大于5000个网络节点的大规模计算;为能源互联网规划、运

行与交易提供分析手段。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第五篇: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作者:学院办公室 日期:2011-10-8 10:06:23 人气:336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Key Laboratory of Roa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hang’an University), MOE

[2011]7号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年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总则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长安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依托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建设历程。机械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并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目前已经完善了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欢迎国内外的科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来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制定2012年实验室的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二、研究方向

2012年实验室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一)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与智能化检测;

(二)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三)工程机械液压底盘模拟试验技术;

(四)工程机械工作装置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

(五)工程机械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

(六)车辆节能减排技术。

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领域原则上应与上述研究方向一致,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前瞻性,提倡发挥学科交叉和融合。

三、资助对象

1、实验室开放课题面向海内外所有学者,自由申请,择优支持;

2.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扩大开放研究和增加流动人员的比例,通过公开征集,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

3、申请人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科技工作者,或者博士研究生在读;

4、课题需围绕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课题的研究应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研究实力,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5、申请金额不超过5万元,研究期限1~2年。

四、申请人须知

1.开放课题研究内容应符合实验室当年主要支持的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前瞻性,提倡发挥学科交叉和融合。

2.承担人若不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则需一名同行专家(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推荐,并填写推荐表。申请者若为在读博士研究生,还应有导师同意申报的意见书。

3.申请人须填写“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开放基金申请简表和申请书”一式三份(推荐表附后),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

4.学术委员会审定申请课题,实验室根据建议统一调整后,确定资助金额并且上报学校科技处审批。

5.实验室根据学校科技处审批结果通知申请者。

6.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1~2年,起始日期从2012年3月1日开始。承担开放课题的负责人应每半年提交工作小结,年终提交执行情况报告。课题结束后应向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总结、学术论文和成果报告。

7.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基金资助强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特殊情况可适当酌情予以增加,资助经费按拨付。对于半年内无阶段小结、一年内无论文(含投稿论文)和报告,不按计划进度与内容完成的课题,实验室有权随时调整资助经费。

8.开放课题基金使用,原则上由课题负责人支配,项目经费帐号列在学校科技处,课题发生费在学校财务部门报销。

9.获资助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归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和本实验室共有,成果鉴定和报奖由双方共同办理。研究论文如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报送有关部门,应署“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包括项目编号)”,英文:Key Laboratory of Roa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Chang’an University), MOE。10.资助的研究课题须按批准的原申请报告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需对原研究大纲作重大修正时,须按照程序得到批准。如经检查发现研究课题因故中断无法继续进行,或所资助课题未经批准而严重偏离研究大纲,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以中断该课题基金的使用或取消原批准的经费。

六、申请截止日期

申请截止日期为2011年10月30日。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本部312信箱 邮政编码:710064

联系电话:029-82334493 联系人:张新荣 高子渝 吴文

2011年9月25日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下载2011年江苏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试验室-WanWenxiu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江苏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试验室-WanWenxiu.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