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乡文化馆(站)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县乡文化馆(站)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文提要 县乡文化馆(站)是国家设置的公益型事业单位,承担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县乡文化馆(站)要充分认识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意义,确立角色,弥补缺位,奋发有为,真正担任起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力军的作用。
关 键 词 文化馆 农村 文化遗产 保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县乡文化馆(站)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充分发挥其职能,担负起广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
一、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广量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和无法抹去的文化印记,值得我们永远保护与传承。
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确保社会转型期我国文化生态安全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和根系。它伴随着我们祖先生存、繁衍、奋斗的足迹,并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积累、发展、成熟,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由于中国农耕社会的漫长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相对 稳定,发源并流传于农耕社会,并以农耕社会为其生存、发展土壤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处于相对稳定封闭的延续环境中。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引发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巨变,也同时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些巨大的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外来文化随之而入,各种文化的激荡、交融,中华本土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巨大考验。上世纪9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转型,也使得以农耕文化为其表现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堪忧,有的令人痛心地不断灭失,消失于岁月的烟尘中,有的处于濒危的状态。面对不断消解、弱化、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化生态安全也被提高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引起了广泛重视。农村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母体土壤与广阔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再也不可能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世外桃源。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中,加强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更是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生态安全的需要。
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国内外形势作出深刻分析后从现代化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托植根农村生产生活、对农村生产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文化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强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 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我们祖先勤劳勇敢、善良纯朴、追求幸福、崇尚和平、聪颖智慧等大量优秀文化传统,是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优秀传统教材。同时由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代代相传,其感染力、约束力十分巨大,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往往说服力较强,润物细无声,效果好,见效快,易接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有的由于其工艺精美、群众喜闻乐见,因而具有广阔的产业开发前景,在抢救、保护中进行合理开发,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二、县乡文化馆(站)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缺失
县乡文化馆(站)是国家设立的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其基本工作内容就有承担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职能。然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这一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意识的缺失。民族民间文化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人民群众代代相传,留存于民间反映该民族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质、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具有民族民间性、大众性、多样性、社会性的特质。群众文化对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传承性,许多历史悠久,深为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文化,所以能形成传统,并且世代相传,靠的就是群众文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群众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沃土和茂盛的根基,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县乡文化馆(站)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加深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当前,一些地方的文化馆(站)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认识肤浅,对于这项工作缺少热情,敷衍对待,有的任其自生自灭而不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有的认为其是糟粕,不值得保护;有的认为其已不适 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失去了群众的认可而没有保护的必要。其实这些都是与民族民间文化应坚持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相违背的,是错误的认识。
二是能力的缺失。当前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行政府主导,文化主管部门主抓,在文化馆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推进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各地虽明确了职能机构,但是依然存在着保护工作网络断链、队伍不稳、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面对面广量大,散失民间,有的极其濒危,亟待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来说,就目前文化馆(站)的现状与能力,有的显得力不从心,缩手无策。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少的无房馆、无房站、不达标的文化馆(站)。一些文化馆(站)条件简陋,设备陈旧,队伍老化,人心不稳,知识结构与文化水平无法胜任具有较高专业要求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馆(站)人员待遇低,更谈不上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落实。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是政策的缺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者。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对于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也取得不少的实效。但是也必须指出,在政策的落实检查、考核上缺少力度,在通过实践对政策的有效评估上缺少机制,因而形成了政策的隐型缺失和显型缺失两种可能。即上有政策而到基层没有落实或落实残缺、落实不了。另一方面,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需制定具体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充分调动社会各届参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各级党委政府 要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文化馆(站)的建设列入城乡规划,文化馆(站)人员工资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条例的制定,使文化馆(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法制化轨道。
三、县乡文化馆(站)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大有作为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的时代任务,县乡文化馆(站)应尽快找准位置,调准角色,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开拓思路,推进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前发展,取得实效。
(一)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组织开展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类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文化馆(站)身在基层,与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比较接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也容易接触大量丰富多彩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区域、分布种类及生存环境较为熟悉,对于开展普查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文化馆(站)也具有人才优势和网络优势。普查工作专业性、知识性要求高,普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普查文字笔记,还要运用摄影、摄像、录音、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这些工作都需要熟练掌握使用这些设备的人才,文化馆(站)在这些方面具有人才方面的相对优势。在普查工作中,可以县、乡、村联动,将普查工作延伸到最底层,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普查的全面性。
(二)着力挖掘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文化馆(站)在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发掘当地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吸取当地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面对远离现代生活,遭 到淘汰和冷落、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馆(站)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不断的挖掘、整理、创新,或搬上舞台,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精品,丰富百姓生活;或请进博物馆,妥善保存、保管、展示,提供研究,社会共享,成为教育传承下一代的实物资料、好的教材;或产业开发,成为民间艺术品、工艺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文化产业。总之,通过各种形式,民族民间文化会在创新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不断创新,使其恢复活力,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近年来,各地文化馆(站)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创建,催生挖掘出一批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建立了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特色文化创建中,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新生、延续、升华,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书画村、舞龙村、哨口风筝制作村、蓝印花布印染村、红木雕刻村、戏曲票友村等,成为老百姓引为自豪的特色文化村落,成为他们丰富文化生活、展示特色传统技艺的载体和舞台。
(三)营造保护氛围,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的意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是文化馆(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面包括配合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进行政策、形势、时事宣传。文化馆(站)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易于被群众接受。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当前各地党委政府开展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各地文化馆(站)要充分发挥其职能,配合党委政府,抓好宣传发动。通过送戏、送展览下乡,大力宣传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围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举办征文竞赛,举办民间艺术节,举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开展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理论研讨活动,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以党委政府主管,文化部门主抓,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一致,营造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浓烈氛围,形 成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格局,推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四)以人为本,构筑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人才高地。人才是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热心保护、善于管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队伍;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队伍;培养一代传承弘扬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青少年队伍,是开展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县乡文化馆(站)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请专家授课、个人自学、高校进修培训、引进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基础。县乡文化馆(站)在保护工作中,要突出重点,寻找、保护、抢救传承人,避免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象出现。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给传承人提供生活资助、传承资金。鼓励和支持年轻农民学习和传承乡村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传承人、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民族民间文化列入第二课堂学习内容,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热情,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遗存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面对着中华民族精神植被荒漠化的危险,面对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面对着时代的呼唤与人民的要求,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县乡文化馆(站)应当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建功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