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对策决策建议稿(修改定稿最后稿)
决策建议稿
宁波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在推动宁波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找准对策。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贯彻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宁波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研发。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机制与投融资体系建设,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两化融合的金融资本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4)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扶持和引进机制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型市场主体;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制造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十二五”时期,宁波以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和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在智慧城市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将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我们的调研来看,加快我市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在面上推进各项工作,即进一步贯彻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又要在点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研发服务支撑制造业发展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宁波制造业在推进两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信息化和工业化逐步融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较弱。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是要求制造业、软件业、研发服务业等产业部门的合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多,对工作协调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部门实施。但目前我市没有一个贯彻推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领导部门,在经费来源上主要依靠工业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入,经费总额和增长幅度都较小。
二是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高。宁波经济中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相当比重,这些企业是宁波推进“两化融合”的主战场,而部分国有企业利用信息化加强管理的意识薄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机制不健全且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还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没有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三是信息服务业的配套能力不强。“两化融合”需要技术创新和大量的投资,企业需要信息服务业市场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从而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虽然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宁波市的支柱产业,但宁波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软件企业,许多行业的工业设计研发软件和自动化软件都需要进口或在进口的基础上二次开发。信息服务业配套能力的不足大大制约了宁波“两化融合”发展。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不力。全市信息产业人才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及领军人才缺乏,大部分负责企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在思想观念、管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专业设计人才方面,工业设计高级人才严重不足,设计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本地公司多年培养的优秀人才流失到苏南、上海、杭州等地。此外,我市信息化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人才创业平台不够宽、培育能力比较薄弱、人才环境尚需优化等方面的不足。
二、宁波推进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加大市场主体建设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努力形成市、县两级联动机制,形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合理调配和利用市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现代服务业、智慧城市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扶持我市“两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应用项目培育和引进,对技术引领、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树立行业标杆、专项示范的企业给予相关政策优先扶持和表彰奖励。
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培育、扶持和引进机制。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具有技术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给予用房用地、设备采购、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补贴,给予政府优先采购服务、税费优惠等政策保障,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知名度高、效益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优势市场主体。引导和扶持推动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鼓励大中型企业研发应用先进制造模式。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重点行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提高科研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加快建设产业专业人才档案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向我市新兴制造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业集聚。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与本地企业、园区、社会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在国内外人才密集或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合作研发机构,柔性引进“外脑”。
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创新联盟、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建立与新兴制造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三)加强两化融合支撑环境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推动两化融合发展的多元投融资体系,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充分发挥金融资本作为引导科技进入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智慧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智慧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创新发展新型金融服务,重点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集成软件和设备研发、智慧产业基地建设、智慧企业培育、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
重点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流程和工艺流程效率,大力应用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制造(VM)等,以改进工艺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大力推进三维CAD的应用,提升企业的设计能力、设计水平和产品的价值,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四)着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科技服务支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与创意、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技术咨询和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技术市场,重点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着力推进研发总部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工业研究院、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研发总部,进一步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对新兴产业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支撑。加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和引导,实现创新技术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共享,弥补单个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积极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加紧布局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二篇:决策建议稿: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决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是一种指引人们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含有图片的说明性文档,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时间跨度、复杂任务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处理与描绘;它集中反应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始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以来,虽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从各个侧面反应出由于智慧城市路线图的缺少,没能达到整体建设形象呈现,缺乏清晰、准确的行动指南。
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需求调研稍显不足
建设智慧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以新加坡为例,在“iN2015”计划制定过程中,IDA 通过组织“畅想IT!iN2015”竞赛和公共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得到了新加坡公众的积极响应,可以说“iN2015”计划是由民众、企业和政府共同创造的一项全民工程。但是我市在做智慧城市规划时,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题组随机对100名宁波市民进行了街头调查,83%的人知道宁波在建智慧城市,但是不知道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建什么内容,也说不清楚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如此这般,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没有完全和民众的需求对接,民众智慧,民众体验没有充分体现,稍显不足。
(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宁波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内外各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大都缺乏特色,“千城一面”。而就这点而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大多城市一样,“宁波特色”性还略显缺乏,缺少 如新加坡的“iN2015”、韩国的“U-Korea”和“数字南昌”、“感知无锡”、“生态沈阳”这样引领性、标语性的鲜明目标,对民众的愿景性、导引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三)市(县)、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缺少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规划相应的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自特色与合力。如杭州制定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对城市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进行了相应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而宁波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布局,导致市(县)、区发展没有目标性。
(四)管理、推进体制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基本上是按政府已有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比如,智慧健康就由市卫生局负责,智慧交通方面的事归属市交通委等等。这种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形式必将造成若干个互不相通的封闭式系统并存,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上的浪费和用户体验上的不一致性等等问题。
(2)激励机制缺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上级单位的设想都需要基层单去具体实施和完成。因此很多工作的推进都设立了奖励经费(比如市节能办)。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经费,基层单位人员做与不做一个样,也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
(3)对内宣传不足。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对主要受众——市民的宣传还比较缺少。尽管有智慧家居体验馆和智博会等大型活动,但市民参与度不强。以智慧家居体验为例,市民需要预约成功方能前去体验。
(5)评价体系的内涵性、操作性不强 宁波目前已制订了《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V1.0》及其综合评估方法。就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数量性指标偏多,而内涵性指标较少。同时指标数据的获取也存在难度,比如智慧人群的创新能力指标、智慧环境中的软环境指标等;如果多采用专家打分定性评价,显然评价的客观性不足。
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设计
根据时间跨度,课题组将宁波智慧城市分为: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0年-)三个建设阶段,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路线设计。
(一)近期建设目标、任务及其逻辑关系
近期建设任务的目标是:“搭建基础架构,满足基本诉求。”政府主导,以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主线,在政务民生经济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应用,推进两化融合工程。智慧城市强调的是智慧,让城市像人一样会“思考”,为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的基础层主要可以分为硬基础层和软基础层,在硬基础层中,选择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作为近期重点建设任务。目的是使整个城市的数据采集能力、数据传输水平上升一个层次;同时在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软基础层中,选择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作为近期重点建设任务。这是依据宁波自身的发展特色和需求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宁波市一个人口稠密,外来人口数目巨大的城市,因而将庞大的人口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宁波同样是一个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并且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因而有必要建立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上四大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一个城市的政务、民生和经济三大领域,满足了一个城市得 以运营的基本条件。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层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即: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经济。路线图中将以三角形的形式呈现,智慧政务位于三角形的顶端,智慧民生和智慧经济分别位于三角形的左右角。这样布局的原因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统一引领协调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因而智慧城市应用层的建设理应由智慧政务开始,以智慧政务带动智慧民生、智慧经济的发展。
具体来看,在智慧政务中,选择智慧城管、智慧国土、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房管作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在智慧民生中,选择交通、教育、健康作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总体来看,智慧政务和智慧民生的近期重点项目几乎囊括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衣、食、住、行。在智慧经济中,选择智慧制造业、智慧服务业、智慧港口以及智慧信息产业作为近期重点任务。如此选择所遵循的原则是:保留传统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中期建设目标、任务及其逻辑关系
中期建设任务的目标是“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宁波特色。”在近期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智慧城市运营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
基础层,在前期构建快速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将物联网列为中期重点推进任务,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全力建设行业数据库。行业数据库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机整合,因而需要放在中期来进行建设,建成后将全面做到经济领域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应用层,进一步扩大智慧应用在政务、民生、经济三大领域的覆盖程度,使智慧应用体系深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让居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具体来看:在智慧政务中,选择智慧海洋、智慧人力资源和智慧舆情作为中期重点建设任务。智慧人力资源必须建立在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因而放在中期。智慧舆情和智慧海洋这两大应用体系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因而放在中期。在智慧民生中,将智慧环境、智慧文化、智慧水利作为中期重点建设任务;在智慧经济大类中,选择智慧港口、智慧贸易、智慧农业作为中期重点建设任务。智慧海洋、智慧港口、智慧水利这三大应用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其放在同一个时期来进行建设可以相互借鉴经验。
(三)近期建设目标、任务及其逻辑关系
远期建设任务的主题是:“精简应用体系,预测未来动向。”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考虑,要求对城市各“部件”的经济系统、城市运行与管理系统、城市服务系统进行大集成大协同。
基础层,重点布局三网融合工程,做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的融合,使其遍及政务、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平台层,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由政务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政务信息安全预警监控平台、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宁波市互联网舆情研判导控服务系统等整合而成,它既是城市运营的大脑,也是城市管理者的驾驶舱,可以帮助城市构建统一的有机整体,帮助城市领导者从容应对面临的挑战。应用层,建立三大体系:智慧政府决策体系、智慧经济转型体系、智慧民生优化体系。将政务、经济、民生领域所建立的智慧应用工程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领域的智慧应用工程联系更加紧密。
三、推动宁波智慧城市进一步建设的建议
(一)挖掘民众需求,夯实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了解城市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 百姓满意,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主体需求,依据本城市的基础,找到本城市建设发展的突破口。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之外,还要注意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二)凸显“宁波特色”,注重内涵
智慧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事先做出顶层设计,建立长远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其代表性和特殊性突出城市特色。就宁波市本而言,应当牢牢把握港口城市这一特色与内涵,充分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和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重点应当充分展现宁波优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动宁波智慧城市的发展。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协同
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工程从系统架构设计、网络传输层面、技术层面、服务层面、用户管理层面上有很多共性的需要共享的东西,尤其是在对各方资源和数据资产进行聚合从而为政府提供综合性的决策分析上,不是简单地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再将结果叠加在一起就行的,这部分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形成高效、协同的“大部制”合作机制。
(四)加强宣传培训,形成合力
加强智慧城市的普及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户外广告、社区专栏等各种媒介,通过有奖问答、知识竞猜、公益广告、专栏、专版等形式,广泛开展有关智慧城市建设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广泛开展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和成果的宣传,使智慧城市建设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课堂。提高广大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使智慧城市的建设 6 目标深入人心。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队伍中加大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培训力度,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到宁波党员干部的培训规划中,在网上开设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题内容,并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加强智慧城市的知识培训。
(五)实现科学评价,注重长效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制度和社会评估体系,依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跟踪分析并发布评估信息。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落实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并纳入相关部门和区县绩效考核体系。
第三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新稿)
文化旅游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工作发展之路,积极找准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的突破口,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文化发展特色,取得了全面发展。
一、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建县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彭阳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坚持以改善基础条件为切入点,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文化旅游工作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繁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县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艺术中心等办公楼和栖凤山公园、怡园广场、茹河生态文化园、皇甫谧文化广场、乔家渠民俗风情园暨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全县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56个农家书屋,28个村级文化室,27个农民文艺队,41个农民文化中心户;17个旅游景点。现有各类文物遗址294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区保单位7处,县保单位70处,有馆藏文物5200余件,已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三级文物726件,是全区
典型的文物大县。又有刺绣、根雕、剪纸等10余门类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阳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我们组织编制了《彭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彭阳县任山河红色文化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和《彭阳县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细规划设计方案》。对彭阳旅游进行了形象定位,即“生态彭阳,花果之乡”。先后编制了《小岔沟毛泽东红军长征宿营地开发项目方案》《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方案》《乔家渠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彭阳百里香茶园建设方案》《彭阳纸臶画项目方案》《彭阳县泥塑彩绘项目建设方案》等旅游项目方案文本,积极申报,争取旅游建设项目。注册成立了彭阳县盛达旅游开发服务公司、宁夏中铁青年旅行社彭阳分公司。积极筹集资金近80万元,对无量山石窟、古朝那遗址城墙进行了维修保护,筹资380万元,建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一期工程。
另外,根据彭阳实际,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旅游品牌的开发方向。一是以“长征足迹-彭阳精神”为主题,开发以任山河战场遗址(烈士陵园)、毛泽东小岔沟和乔家渠长征宿营地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项目;二是以“历史天空-文化之乡”为主题,开发以战国秦长城、皇甫谧故里(朝那古城)、无量山石窟和旧石器遗址等为重点的人文旅游项目;三是以“清 2
凉夏日-民俗风情”为主题,开发以生态文明县城、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农业等为重点的生态旅游项目。
为提升彭阳旅游对外形象,经过精心调研,科学规划,确定了四条旅游线路:
线路Ⅰ是“彭阳精神”之旅一日游,即茹河生态公园感受南国风光-麦子塬品味干部“三苦”作风-崾岘水库欣赏湖光山色-阳洼生态流域展现“彭阳精神”精品佳作-陡坡梯田风光无限-白岔花海流连往返-长城塬万亩经果林憧憬美好明天-乔家渠民俗风情园暨毛泽东长征宿营地。五峰山赏花品道教奇观-茹河瀑布观峡谷激流-杨万珍“花果山”观花果胜景-城阳果品公司品美味果脯-栖风山森林公园俯瞰国家园林县城美景。
线路Ⅱ是“红色彭阳”之旅半日游,即小岔沟毛泽东长征宿营地-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任山河烈士陵园-“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文化广场-秦汉朝那古城遗址-北宋无量山石窟。
线路Ⅲ是“历史文化”之旅,即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文化广场-秦汉朝那古城遗址-北宋无量山石窟旅游区-小河湾秦汉遗址。岭儿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城阳宋平安寨旧城址-五峰山道教奇观-长城塬秦长城遗址-乔家渠红色民俗风情园-彭阳县文物管理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彭阳纸织画社。
线路Ⅳ是“乡村生态”之旅一日游,即挂马沟森林公园-任山河烈士陵园-回族农家乐-寨子湾流域治理-麦子塬干部“三苦作风”示范区-茹河生态公园-。石头崾岘水库-阳洼精品生态观光旅游区-“百里香”地椒茶园-白岔生态旅游观光区-长城塬万亩经果林示范点(菌草园区),为彭阳县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产业品牌初步形成
一是历史文化初具规模。彭阳历史悠久。彭阳岭儿沟旧石器遗址的发现,把西海固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向前整整推进了两万年,证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3万年前已有人在居住。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等英雄人物把足迹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秦长城、汉城廊、唐宋古堡、朝那古城、皇甫故里、长城古道、无量山石窟、小河湾古城遗址等明清塔寺古迹优存。是彭阳发展人文旅游产业的一大特点。
二是红色文化成效凸显。彭阳是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这里有宁夏最早的地下党支部——小园子支部。这里有宁夏唯一坚持工作到解放的地下支部——红河支部,这里有西海固地区最早的地下共产党员——赵正明同志,红军西征两次途径彭阳,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在小岔沟和乔家渠住过两个晚上,把革命火种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先后涌现出地下支部20多个,地下共产党员400余名,任山河战斗打响了解放 4
宁夏第一仗,364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地。是彭阳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
三是生态旅游品牌初步形成。“生态彭阳、花果之乡”已成为彭阳旅游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县政府依托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着力打造大花园、大果园,开发建设了以大沟湾、阳洼等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旅游观光线路,成为人们品味优美自然风光、感受生态成就、体味“彭阳精神”的丰富内涵。“生态彭阳、花果之乡”的旅游品牌日益凸显,社会知名度和美意度不断提升,对彭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旅游项目扶持,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和旅游景点硬件配套建设,先后投资建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开发建设了乔家渠民俗风情园。同时,注册成立了彭阳县盛达旅游开发服务公司宁夏中铁青年旅行社彭阳分公司,为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宣传推进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宣传营销工作,充分利用媒体、大型节会、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和《宁夏日报》、《固原日报》等 5
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县的特色旅游进行了宣传报道,从而使彭阳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二、当前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薄。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包括百里香地椒茶、纸织画、泥塑彩绘、刺绣、根雕、黄酒、歌舞娱乐、网吧、电影、文艺演出、艺术培训、音像制品等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但彭阳旅游景点少,产品开发规模小,接待服务水平低,产业要素不配套,无论是内部旅游服务环境建设,还是外部市场开发,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核心旅游吸引物,旅游产业链条短、专业人才少、市场营销不足等。从总体来说,彭阳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产业意识不强。近几年,我县文化系统的运行体制沿袭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管理模式,习惯于按行政指令开展工作,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市场观念淡薄,自主创新不强,经营管理乏力。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统一协调,相互带动的产业意识还不强,实际工作中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文化产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及长远规划,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存 6
在单打独闯、各自为阵、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多方位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缺少龙头企业和带动性强的产业集团;经营层次低,效益偏差,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偏少,市场占有份额低。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资源的闲臵、不足和浪费等问题。目前我县传统民间艺术基本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得到开发并获取收益的还不多,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缺乏“深挖”、“细研”、“出新”。
(三)文化旅游产业法规政策不够完备,措施不到位。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目前,从我县区域经济趋势看,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从扶持发展的角度看,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备,缺乏行之有效的促进性政策措施予以固定化、统一化,空白点较多;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力度也不够,有些政策过于原则性,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也没有及时到位,致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迟缓,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四)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力度偏弱。文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上下衔接不畅,上下工作机构不对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服务的关系调整不够、职能转 7
变不到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象,宏观调控乏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文化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文化的经营者。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彭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在编的文化队伍,普遍年龄都在45周岁以上,且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专业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培养和提高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素质,已经成为我县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旅游产业缺乏核心吸引物,旅游产品吸引力小。旅游资源存在先天不足,没有垄断性、高品位旅游资源,在目标市场上替代性旅游产品比较丰富,严重影响了彭阳旅游的市场吸引力。
(七)交通制约问题突出,旅游交通成本较大。一方面,景区景点较为分散,境内交通道路等级不高,路况较差,很多地方甚至没有道路通行,另一方面,彭阳距周边核心旅游集散城市距离较远,交通耗时长,成本大。
(八)旅游资金投入匮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急缺。旅游景点基础建设不足,加之接待配套设施基础薄弱,制约了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县城旅游住宿条件差,档次较低,不适应未来大规模的旅游发展需求,缺少相应的娱乐、餐饮接待设施等。
(九)旅游客源市场空间距离远,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与西北和国内其他主要客源地的空间距离较远,又没有垄断性的旅游吸引物,市场开拓难度较大,同比国内其他地区,需要投入更大的财力和物力。
三、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招大引强,培育上规模上品牌的文化企业。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采取并购、联合、重组等措施做大做强,这样既克服政府资金投资上的不足,又促进了文化艺术和旅游商品发展;二是学习借鉴外地模式,培育高雅文化。使本土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集团化;三是上下联动,形成政府支持,多元投入,多方面发展的良好态势,拓宽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二)改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方法,放宽资金的注入方式。进一步拓宽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9
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支持非国有经济成分及非文化性质企业控股,鼓励民间资本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投资和经营,从而促进社会资金向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流动。
(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法规政策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法制政策环境。要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本是尽快解决有关法规、政策滞后问题。既要全面审视既有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法规,清除阻碍建立和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各种壁垒,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健全文化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理顺关系,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构建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五)尽快制定旅游产业优惠扶持政策。要在对旅游产业加大财政预算支持的同时,从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税收减免、融资投资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六)尽快整合资源,全力打造宁夏旅游品牌。突出“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将彭阳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到大六盘山旅游区乃至西北大区级或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中,突出彭阳自身的旅游特色,打造特色旅游县。
(七)坚持“培养”和“聚集”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现有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和“聚集”两条途径,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艺术创作和旅游产品营销的人才队伍,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社会环境,带动文化旅游产业以规模到经营方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进一步探索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引进机制。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其业务素质,从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要求及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及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五年。文化旅游产业要按照区、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彭阳县情,认真制定适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实际的发展思路、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我县文化旅游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11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1123”的工作思路,即:建设一条黄金文化带(西起古城,东至沟圈),打造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文化核心区,着力发展皇甫谧中医针灸及民俗文化两个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全面推动百里香地椒茶园、茹河生态园及乔家渠三个文化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旅游按照
(二)总体要求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发产业、理顺体制、文化惠民、旅游富民”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一手抓旅游商品营销产业,依托我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地椒茶、纸织画、刺绣等民间艺术产业,形成规模,提升效益,通过“两轮驱动”,力争使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获得双丰收。
(三)总体目标
按照建设“皇甫谧故里、东山文化之乡、生态文明新家园”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总产值 12
达到1.6亿元的目标。文化产业力争实现“三大目标”、创建“五大品牌”;旅游产业达到3A级以上景区3个,3星级以上宾馆5家,发展农家乐100家,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保持在15%的增长速度。
三大目标
1、建成县、乡、村、组、户五级文化网络。县城建成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影院,同时完成皇甫谧纪念馆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好县城核心文化区、12个乡镇实现“八有”目标(即:乡乡有文化站、文艺队,有电影放映队,有电视转播台,村村有文化室,有资源共享室,有农家书屋,有文化中心户的八有目标)。
2、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按照“政企分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思路,探索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文化工作思路,进一步理顺县乡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竞争有序、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新体制。
3、抓重点,建成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力争“十二五”末通过“项目带动、政府扶持、招商引资、企业自筹”的办法,投入资金2.6亿元,建成皇甫谧中医针灸产业公司和民间艺术产业总公司两个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成以百里 13
香地椒茶基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茶文化园;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茹河生态文化园;以红色体验、康体养生、民俗文化为一体的乔家渠民俗风情文化园。通过“两基地”“三园区”的带动,逐步形成点面结合、总体发展的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
五大品牌
1、办好“百里香”地椒茶文化旅游节。从2012年开始,每年端午节举办一次集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产品展销、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地椒茶文化节。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大力宣传地椒茶文化,推动“百里香”茶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十二五”末使地椒茶文化园投资达8000万元以上,基地规模投资2万亩,建成茶文化体验园、现代化的加工销售厂房、地椒茶山庄,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以上,真正使“地椒茶”成为我县知名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2、全力打造“彭阳纸织画”文化旅游产业品牌。通过项目支持,政府扶持,企业自筹,力争2015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规模化、集体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纸织画文化旅游产业园一处,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使纸织画成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品牌。
3、全力打造“彭阳刺绣”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以县职业中学为依托,每年培训专业人才500名左右,通过内引外 14
联、项目带动,投资3000万元建成集基地、加工、产销为一体的刺绣文化园一处,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使彭阳刺绣发展成为知名品牌。
4、全力打造“彭阳草编”文化旅游产业品牌。通过项目扶持,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等办法,在红河乡投资2000万元,建成彭阳县草编工艺品公司,大力发展草编工艺产品,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
5、建设“彭阳文化旅游产业一条街”,全力打造“东山文化之乡”品牌。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自筹、项目带动投资1亿元,在县城规划建设“彭阳文化旅游产业一条街”,大力培育发展书画、根雕、剪纸、刺绣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