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操作对风险新的认识

时间:2019-05-14 12: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操作对风险新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操作对风险新的认识》。

第一篇: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操作对风险新的认识

操作风险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领域之一。直到现在,设置操作风险部门的公司还很少。(对风险新的认识)

操作风险与其他类型的风险不同,它出现的原因在于它不是管理未知事项,而是处理己确立的程序。由于操作风险不是应付重大的未知事项,因此,在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类型中,操作风险是最便于管理的。它并不涉及任何对于未来事项的推测。就操作风险而言,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在执行已明确的工作时,采取错误的步骤。

浅浅浅浅谈谈谈谈信贷业务信贷业务信贷业务信贷业务中中中中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的的的防范防范防范防范

信贷业务在金融行业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避免,充分认知贷款风险,及早发现问题,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切实采取有效防范和控制措施,更大限度地保证贷款的安全,对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至关重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这不仅是宏观经济环境中的飞速变化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而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利于经济金融的整体稳定和协调发展,从自身角度看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也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也越来越被重视,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了操作风险的定义,并提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为各国银行业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敲响警钟和提供指导;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为加强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推进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指导。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世界金融业对贷款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商丘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金融企业,其主营业务以信贷业务为主,由于历史原因和员工素质等问题,其贷款风险管理多集中于业务操作风险上,这使得我们必须认识到操作风险的具体含义和如何进行防范。一一一一、、、、贷款风险与贷款风险与贷款风险与贷款风险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含义的含义的含义的含义 贷款风险是指在银行贷款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贷款到期不能收回或无法如数足值收回从而使贷款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贷款业务风险分类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此仅对操作风险做介绍。操作风险是与贷款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是指由于贷款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又可以分为业务操作风险和战略操作风险两部分。业务操作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操作业务过程中发生的失败的可能,这主要与人员、流程、技术因素相关。战略操作风险来源于银行外部环境,这主要与政治、法律、监管、政府、社会、竞争等因素相关。从基层角度而言,更应该注重业务操作风险。二二二二、、、、贷款贷款贷款贷款各环节的各环节的各环节的各环节的风险成因风险成因风险成因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及防范措施及防范措施及防范措施

目前商丘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分为个人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在信贷业务的操作上,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贷款申请及贷前调查, 贷款的审批与签定借款合同, 贷后检查及催收, 信贷档案管理。下面结合实际工作体会,就贷款的流程中涉及到的操作失败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讨论如下:((((一一一一))))贷款申请及贷前调查贷款申请及贷前调查贷款申请及贷前调查贷款申请及贷前调查

1、风险成因 申请人不具备借款资格,不符合贷款条件,从而引发贷款损失风险。

2、防范措施(1)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借款人同时应出具能证明身份的真实合法证件。借款人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2)借款人申请贷款除应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外,还应该同时符合借款人的要求。(3)必须由专业人士对贷款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调查,并出具相关报告,这种报告应当包括非财务信息,而不单纯依赖借款人提供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4)是否能够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能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低。(5)通过借款人的上下游客户,全面了解企业法人的诚信意识及身体状况。(6)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了解行业信息,严防政策风险。((((二二二二))))贷款贷款贷款贷款的审批的审批的审批的审批与与与与签定借款合同签定借款合同签定借款合同签定借款合同

1、风险成因 审贷“一手清”,导致贷款申请、调查阶段存在的瑕疵甚至舞弊行为不能被及时识别和纠正,引发“问题贷款”; 合同要素填写不全或表意不明确,保证贷款的保证事项与贷款事项的有关条款不一致。签章不真实,或存在异议,合同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法律效力,产生合同纠纷,引发贷款损失;抵押合同、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未办理登记,加大了贷款潜在风险隐患。

2、防范措施(1)加大对授权操作行为的检查管理,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2)审查人员应当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并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3)签订借款合同必须使用我行印制的制式合同,要素填写齐全,空格用斜线划销,用碳素或蓝黑墨水书写规范,避免涂改或字迹模糊不清。(4)签订借款合同,先签合同后盖章,不得将盖有公章的空白借款合同交给借款人或代理人,也不得将空白合同交给借款人或代理人签章后再签订合同。(5)个人借款合同除由借款人亲自签写本名外,还必须加盖手印。(6)严格遵守《合同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需办理登记的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必须办理登记。(三三三三))))贷后检查及催收贷后检查及催收贷后检查及催收贷后检查及催收

1、风险成因 贷后检查频率不足,从意识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借款人的重大变故,不能及时预警贷款风险,不能及时消除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信贷资金损失。不及时报送归还贷款通知及有关信息,甚至是出现失去诉讼实效的情况,导致贷款本息损失。

2、防范措施(1)对公司类客户,在每笔贷款的第一次提款或银行出具相应法律文书、票据后15天内应进行第一次检查,重点应监测:客户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授信,是否诚实地全面履行合同;授信项目是否正常进行;客户的法律地位是否发生变化;客户的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授信的偿还情况;抵押品可获得情况和质量、价值等情况。检查后应形成《信贷业务首次检查报告》,由检查人员和信贷主管签字后存档。从首次检查后,至少每季度去客户的主要办公、生产或经营场所实地检查一次。发现风险较大的各类信贷业务,须按月进行跟踪检查。(2)对于个人类客户,最迟于拖欠本金或利息1个月内实地检查,信贷资产检查主要检查首先应侧重于对客户还款是否按时、主动、足额等情况的监控,其次应关注借款人与销售商之间的关系,对借款人欠款原因、收入状况、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并形成报告,由检查人员和信贷主管签字后存档。(3)及时、有效地向客户发送到(逾)期贷款通知书,杜绝超诉讼时效问题的发生。(4)加强对抵(质)押担保的检查,包括抵(质)押物的状况是否损坏;抵(质)押物市场价格和变现能力;抵押人有无使抵押物价值减少的行为;抵押物有无擅自转让、出租或其他处分抵押物的行为等。(四四四四))))信贷档案管理信贷档案管理信贷档案管理信贷档案管理

1、风险成因 因管理不善,导致信贷档案材料丢失、缺失或被抽换、掉包等,这样会导致信贷资金被拖欠或发生垫款时,因缺少追索依据而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

2、防范措施 档案的管理要符合保密性、专门性、完整性、规范性的要求,这就要求任何人对涉及我行商业机密的信贷档案资料均不得泄密;信贷业务资料必须由专人、专柜、专门用具进行保管;档案资料要求内容完整,要素齐全;建立信贷档案要求科学、合理、规范、易于查找。体现在操作程序上,表现为: 受理信贷业务后,各级信贷业务经办人员对于每笔信贷业务都应设立专用文件袋。受理、调查评价、审批、发放等各环节形成的档案资料都应存放在专用文件袋内,并在文件袋上注明客户名称、文件内容、收件日期等项目。信贷业务发放后,信贷业务经办人员应将每笔信贷业务形成的信贷档案资料无论是一次性提款还是分次提款,均应在每笔信贷业务发放(办理)后的2个工作日内移交。自发放(办理)至回收阶段的档案资料,随时形成,随时移交。信贷业务经办人员在信贷档案资料移交前,需认真逐笔登记台账。然后填写《信贷档案资料清单》一式两份,连同全部信贷档案一并移交信贷档案管理人员,由信贷业务经营部门信贷档案管理人员集中统一整理保管。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负责。对于移交的每笔信贷业务的档案资料,必须依照清单逐份逐张地核实,并确认每份信贷档案材料是否为原件、原稿或清单列明同意存档的复印件。对于抵押或质押物凭证,包括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证书、存单、有价证券以及其他产权或收益凭证、财产保险单等重要单证由会计部门负责入库保管。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应在《重要档案资料登记表》上登记,同时复印一份装入信贷档案内,以备日常查用。信贷档案管理人员有义务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严密防火、防潮、防尘、防盗、防蛀、防腐蚀。一旦发现有丢失、毁损、违章使用等情况的,除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外,应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迅速报告有关负责人。信贷档案管理人员不得违反规定提供、利用、移交资料或违法、违纪牟取私利进行涂改、伪造档案。由于机构变动或人员变动,需要进行档案交接时,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进行认真交接。接收人对交接的具体文件和资料,按券内目录逐项核对,并在文件目录下签章。任何人使用档案资料,均必须经过批准后进行,并在《档案资料借/阅登记表》上登记,未经批准不得将资料带离现场或复制。未经批准,信贷档案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借用、查阅。经信贷业务经营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查阅人可对档案进行现场查阅。需要将资料带离现场的,经同意后由信贷档案管理人员为其复印,复印资料不得擅自外传。原则上不得带走档案资料原件,因特殊情况需要出借时,借用人应填写《档案资料出借单》,经信贷部门负责人签字批准并经总部分管领导批准,留下备份或复印件后由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凭单出借、同时将出借单作为档案附件专人保存。对于司法部门及监察、工商、审计等部门和单位因工作需要查阅资料,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查看其单位介绍信及身份证明文件,以及信贷部门负责人在介绍信上的批署意见。需带走原件的,还应查看由信贷分管主任签字的批条。信贷档案资料借用人或查阅人在借用或查阅期间,应保证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借用或查阅人均不得在信贷档案资料上涂改、拆取、标注、伪造、损毁、遗失和对外公开,对因资料的遗失、毁损或泄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归还出借的信贷档案资料时,由信贷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清点归档,同时交还借用人借条,并在登记簿上登记注销。对已结清债权债务关系的信贷档案,其中应退还给客户的资料,经本行主管领导批准后,办理退还手续。信贷档案的销毁工作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销毁信贷档案资料。

三三三三、、、、结束结束结束结束语语语语

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是一个有效的程序控制的重要内容。任何一项或一笔业务的处理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包括若干个环节和若干个人,即任何人都不能独揽某项或某笔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往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征制定业务操作规程,或者根据以往发现的管理漏洞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约束内部操作人员的行为。内部程序即根据授信的大小及审贷分离的原则,确定授信审批过程的正式步骤,它既包括内部授信调查、审批、发放的过程,也包括该过程中岗位之间及职能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和上下级的报告关系。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授信制度体系过程中,一可避免业务工作中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避免责任不清,相互扯皮等,有利于及时处理业务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差错、暴露问题和查明差错,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程序至始至终是有“人”进行操作,贷款风险的产生部分原因也归于银行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尽管近年来我行引进不少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相当缺乏,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建设好梯队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应该规定业务量,也应考核相应的风险。同时,还应明确规定信贷风险相关责任人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责任。还要合理确定相关的考核指标。这种设置与信贷管理相关的指标(如不良率的增减情况等)有利于考核业务人员与部门;将银行各级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与银行效益、员工收入挂钩。这种能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对银行如何应付日益复杂的贷款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银行信贷业务要想切实做好防范业务操作风险,应从思想上、行为上筑牢“防风险、防案件”的堤坝,认真研读、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业务风险识别、防范和操作等相关知识,做一名自觉遵章守纪、按章操作、依法经营的金融卫士。

第二篇: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关于反洗钱机制问题的探讨

关于反洗钱机制问题的探讨

摘要

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秩序。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洗钱活动新特点:洗钱方式不断翻新,如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洗钱;洗钱组织越来越专业化;洗钱活动日益复杂;洗钱的隐蔽性越来越强。洗钱犯罪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后果。洗钱犯罪为贩毒者、恐怖主义分子、非法武器交易商、腐败的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罪犯的运作和发展提供了动力。现如今,洗钱犯罪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化。而我国反洗钱机制与反洗钱需要的不配套,使我国反洗钱形式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反洗钱活动起步较晚,与之对应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打击洗钱犯罪,使我国的洗钱犯罪有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制度和法律建设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激励机制建设,和反洗钱法律法规需要补充完善。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其发洗钱功能,逐渐形成打击洗钱犯罪的长效机制。

[关键字]反洗钱激励机制法律机制

关于反洗钱机制问题的探讨

一、我国反洗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反洗钱的现状

我国反洗钱工作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洗钱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犯罪活动。洗钱即扰乱了国家的正常金融与经济秩序,也成为各种犯罪活动的帮凶,滋生了更多的犯罪活动。洗钱犯罪案件不断上升,采用的伪装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当今社会洗钱方式不断翻新,如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洗钱;洗钱组织越来越专业化;洗钱活动日益复杂;洗钱的隐蔽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国际黑钱流入国内金融机构加以“漂白”,其手段日益复杂多样化。而且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人民反洗钱意识淡薄,对洗钱犯罪的危害认识不够。再加上国内反洗钱制度不够完善,法律建设起步较晚,反洗钱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站在反洗钱最前沿的是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和公安部门。比较而言,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成效明显,但工作局面还未完全打开。虽然在“反洗钱法”的大环境下,各金融部门反洗钱意识已有显著提高,但在反洗钱内涵和深度的延展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比如金融机构反洗钱行为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出击。“反洗钱法”不够完善,有待进行补充完善。所以必须加快加深反洗钱机制的建设,尤其是激励机制和法律机制的建设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内外资金频繁流动的形势下,加强反洗钱工作是保障金融机构经济效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枢纽,在反洗钱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反洗钱并不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润,反而会影响起业务量。使金融机构在反洗钱中并没有太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必须加大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有效打击洗钱犯罪。

尤其商业银行注重业务发展的速度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对反洗钱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商业银行往往以业务发展为中心,忽视对反洗钱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如存在没有对反洗钱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反洗钱宣传工作落实也不够到位等问题。宏观上看,开展反洗钱活动对于稳定金融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微观层面来说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商业银行对反洗钱是缺乏动力的。在这样的反向激励机制下,商业银行开展反洗钱工作是被动的。在我国,金融机构各种反洗钱成本是显性的,收益则基本都是隐性的,这就使金融机构产生了一种“开展反洗钱工作只有成本,没有收益”的错误看法,从而抑制了进一步做好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顺利地推进我国的反洗钱工作,如何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励,使反洗钱收益显性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由于“反洗钱法”起步较晚,人民群众反洗钱意识淡薄。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而洗钱犯罪国际化、高科技化、复杂化、集团化,使法律建设的不足的我国,洗钱犯罪日益猖獗。所以我国反洗钱法律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

目前我国《刑法》和《反洗钱法》仅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限定为: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组织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而从我国的司法实践看,当前的组织卖淫犯罪、偷逃税款、私分国有资产罪、赌博罪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严重犯罪等也大多伴有洗钱行为,但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无法追究其洗钱罪的刑事责任。再从国际社会的反洗钱立法经验看,FAFT组织《四十项建议》在我国规定的七种上游犯罪之外还包括贩卖人口和组织偷渡、伪造货币、性剥削、假冒和盗版产品、谋杀、重伤、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20种上游犯罪。可见,无论从我国司法实践还是从国际先进经验看,我国对洗钱上游犯罪的界定都需要完善。

对洗钱罪的刑事处罚力度不够。刑法第191条规定对犯洗钱罪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外,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5%~20%以下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10年的有期徒刑,并处5%~20%以下的罚金。这样的处罚,相对于巨大的洗钱收益而言,往往不足以威慑

在反洗钱的过程中,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本身是很难完成其任务的。尤其在国际洗钱犯罪日益多样化和高科技化的时代,需要为洗钱犯罪设立一系列的法律依据和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使这二者有机结合,使其变为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达到反洗钱的目的。所以,必须要加大加强反洗钱法律机制的建设。

二 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现实成本与收益分析

金融机构站在反洗钱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的反洗钱效果。同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反洗钱存在外部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反洗钱最终受益人是社会公众,公众以纳税人的身份委托政府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因而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政府是反洗钱的直接受益方,同时也是反洗钱的供给方,而金融机构则是反洗钱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洗钱活动中,如果参与者没有得到一定的补偿,就容易造成反洗钱的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反洗钱投入的力度不够,最终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建设,推动我国的反洗钱进程。

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和必要性的研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反洗钱缺口的生成机理,论证了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为了构建合理、有效的反洗钱激励体系,还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金融机构现实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

(一)成本分析

金融机构反洗钱合规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管制合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中,各种直接和间接成本涉及到各部门的预算,其中一些成本可能更具有客户关系管理的属性,而不只是直接投入到反洗钱中的努力。因此,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真实成本很难确切量化。为了便于分析,按照成本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

首先,显性成本可分为制度成本、技术投入成本、培训成本和黑钱收益流失成本四部分。其中制度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产生的成本,如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设立反洗钱专兼职部门、配备专兼职反洗钱岗位人员等。技术投入成本包括交易监测成本和档案管理成本。交易监测成本主要是金融机构在对金融交易监测过程中形成的计算机设备、管理软件、其他办公用品等支出;档案管理成本是指反洗钱的严格审查登记制度使金融机构档案的数量增加,同时我国采用“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关系结束后、客户交易信息在交易结束后,应当至少保存五年”的模式,必然增加金融机构的档案管理成本。

培训成本是指在反洗钱工作的开展中,金融机构需要对相关反洗钱岗位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这无疑会增加其经营的成本。黑钱收益流失成本源于黑钱一般数额巨大,有些甚至是金融机构的“核心大户”,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严格反洗钱义务的履行必然会失去这部分收益,转化为反洗钱的成本。

其次,隐性成本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反洗钱工作中付出的机会成本,即客户流失成本。开展反洗钱工作要求金融机构对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进行报告和监测,这样有可能侵害到客户的隐私权,一旦发生由于网络安全技术或者工作人员疏忽而使有关信息泄露的情况,将使金融机构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造成客户和存款流失,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少。

(二)收益分析

与成本一样,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收益划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大类。其中显性收益就是可以免受监管单位的处罚,隐性收益则包括运营风险规避、信息收益和赢得声誉三个方面。

首先,免受监管单位的处罚。开展反洗钱工作是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如果不开展将会遭到反洗钱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严重的可能会被关闭,这将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金融机构反洗钱最明显的收益就是能够免受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者说期望收益之一是减少了反洗钱不合规而导致被处罚的风险。

因此,应及时建立反洗钱工作的正向激励机制,设立反洗钱工作的效果评价制度和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从经济上补偿和精神上奖励,使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完善我国反洗钱法律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反洗钱法律

1.进一步完善反洗钱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1)明确规定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长期以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一直是洗钱的易发、高危领域。但是,随着金融监管制度的不断严格和完善,洗钱正逐步向从事房地产销售、贵金属和珠宝交易的机构,拍卖企业、典当行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非金融机构渗透。有人认为,预防、监控洗钱活动,主要靠金融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对于如何预防、监控洗钱活动,还缺乏实践经验,对此做出具体规定的条件还不成熟,应先由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出规定为妥。其实,任何法律在制定之初都不能囊括所有的事实,如果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制定相关法律,就是一种“向后看、事后追认改革”的立法,而不是“向前看、前瞻性”的立法。这样的立法不能向人们指示中国金融业未来的改革、发展趋向,更不能积极预防洗钱犯罪。当前,国际国内反洗钱的客观形势要求必须把反洗钱义务的主体延伸到社会主体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反洗钱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到金融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等多个层面,构建全面的预防洗钱犯罪体系。因此,在反洗钱法的附则中,可以列举加说明的方式指出特定非金融机构的范围,至于这些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可以参照由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出的规定。

(2)增补保密例外原则。控制洗钱迫切需要限制金融机构保密的范围,《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包括了有关为客户保密的条款,这就需要在《洗钱法》中规定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之外,明确保密例外原则。这既有利于防止犯罪者利用金融机构的保密服务隐瞒或掩饰犯罪收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依法向主管当局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发现大额、可疑交易活动或某些表明洗钱活动的其他情况,需要

调查核实的,可以向金融机构调查交易的目的和类型;缔约方和受益所有人的财经状况;资金的来源等信息。或者经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查阅、复制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的账户信息、交易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而金融机构就不能以保密原则为借口,消极或拒绝履行相关义务。

(3)明确反洗钱临时冻结措施程序、方式。正因为采取临时冻结措施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操作不慎可能会侵害金融机构客户的合法权益,并影响监管机构的公信力。这就要求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细化和规范主管部门行使临时冻结资金权,或主动解除临时冻结时的措施及其程序、方式等。另外,当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临时冻结资金权,并造成相对人财产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赔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中的法律风险。

(4)将反洗钱工作中相互配合的规定具体化。反洗钱协调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范围,不仅涉及国内多个部门,而且涉及与国外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因此,必须特别注重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建立一种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反洗钱矛盾协调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在承担各自职责的过程中,如果相互间出现冲突的情况时,明确组织协调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配合措施和配合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权利交叉问题。在实践中如果出现相互争权或推诿的现象,应对相关的单位及个人追究行政责任或给予行政处罚。在人民银行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全国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当注意发挥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只有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做好全国反洗钱工作。

(5)恢复对特定公职人员的账户、资金往来情况的监测的规定。在《反洗钱法》中明确对已经检察机关、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公职人员,由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告知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通知金融机构,对其账户和资金往来情况进行监测。在《行政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现有规定的同时,在《反洗钱法》中将贪污贿赂犯罪及金融犯罪的违法所得确定为反洗钱的重点监控对象,将使得贪官的洗钱活动不再游离于反洗钱机构监控的视野,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反贪官洗钱上与国际衔接和合作。

2.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具体包括:

(1)拓展上游犯罪范围。如果将“上游犯罪”的范围仅局限于毒品犯罪,范围明显过窄,就此各国已达成共识。然而,若将其泛化到一切犯罪行为,不仅有滥用刑法之嫌,而且势必增加侦查部门的负担,耗费巨大的成本,达不到打击洗钱犯罪的目的。洗钱罪设立的目的在于遏制“上游犯罪”行为,在“上游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都够不上需要刑法介入的严重程度的情况下,单单处罚洗钱行为显然不合法理。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为履行我国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义务,刑法有必要将洗钱罪上游犯罪范围扩大到所有产生经济收益的犯罪。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其他产生经济收益的犯罪范围,以符合国际上关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围日益扩大的趋势。

(2)完善主观构成要件。我国刑法对洗钱罪在主观方面规定的条件是故意,除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之外。从立法本意角度考虑,若仅明知是犯罪的违反所得及其受益而不确切知道是何类犯罪的所得及其受益,则其行为不构成洗钱罪的故意。这在实践中为犯罪分子规避法律留有漏洞,同时也增加了追诉犯罪行为的难度。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洗钱犯罪,可以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将洗钱罪由目前的知道哪种犯罪所得的“目的犯构成”修改为“明知财产是犯罪收益或犯罪所得”的“知情犯构成”,即知情而不履行反洗钱法定职责的行为也构成洗钱犯罪。

(3)完善客观构成要件。我国刑法对洗钱罪客观行为范围规定比较原则,不可能穷尽司法实践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同时,有必要参照国际公约洗钱罪的客观要件进行完善。

3.保持反洗钱立法协调一致。

通过修订保险法、证券法,使这些法律在银行保密方面、刑事制度方面以及调查取证方面与反洗钱法保持一致。此外,还应修订商业银行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财产申报、银行账户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仅针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类机构,还要针对房地产公司、律师事物所、会计事物所等非金融类机构,制定相应的反洗钱工作的规章制度,以此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权威性。

(二)完善反洗钱行政法规

1.修改《《现金管理条例》。

《现金管理条例》中没有要求银行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反洗钱工作中在对可疑支付交易的信息分析上无法判断资金来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实际工作中在我国通过现金洗钱是一大特点。应规定重点监控大额或可疑现金交易,并按法律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在大额现金报告制度方面,规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在和客户开展业务过程中,有义务告知客户,其大额交易将会被报送反洗钱主管部门同时严格落实大户报告制度,加强对证券、期货交易过程中大额、可疑交易的跟踪和监控,避免通过关联账户之间的对倒交易转移资金,将非法收入合法化此外,强化对现金支付的管理和控制,鼓励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以及防范现金使用领域违法活动的监控。

2.修改《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并不是专门针对洗钱的,有些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反洗钱斗争的实际需要。再加上由于无序竞争的存在,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应严格开户审查。以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在证券交易保险交易、国债交易以及汇款、转账、银行卡使用等方面严格实行实名制。在从事各类交易的过程中,应当以当事人真实名义进行,不得以他人或其他机构的名义进行,也不得以假名或空壳公司名义进行。

(三)完善与洗钱有关的金融规章制度

针对金融业反洗钱工作的紧迫性,我国加快了金融立法进程。目前,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已基本建立,金融行政和金融市场也基本上有法可依,但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反洗钱行政法规制度体系。在实践中,经常遇到运用金融法规的矛盾和不协调,给洗钱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在完善《反洗钱法》的同时,还应开展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工作。由央行修订和制定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同时,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应尽快分别制定关于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反洗钱的规定,预防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洗钱。

打击洗钱犯罪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斗争。只有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健全反洗钱法律制度,内外结合才能最终形成从控制洗钱入手,惩治一切牟利性犯罪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打击洗钱犯罪,不让洗钱犯罪找到任何栖息之地。

下载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操作对风险新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州电大金融本论文操作对风险新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