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12:4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

第一篇: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

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发展报告(2017)

2017年10月29日,由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我国非遗保护实践在制度建设、宣传展示和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有了新的拓展2016我国非遗保护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了新的拓展:第一,在制度建设方面,2016年新出台或调整了一些政策、法规,具体如下所示。自2016年开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文化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相应提高省级及省级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通过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山东、浙江、江苏等地也陆续启动了省级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研究和起草。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一系列振兴传统工艺的探索实践陆续展开。雅昌集团、木真了服装公司、清华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大学、故宫博物院等企业、高校和机构分别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设立了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间手工艺人的前提下,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群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目前已经初见成效,2016年10月北京恭王府举办的以“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为主题的传统工艺创意生活展,就是工作站阶段性成果一次集中展示,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提供了模式与范例。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的发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突显了国家对中医药保护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从此有了法律保障。2016年,为确保抢救性记录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文化部组织编写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在人类和国家级、省级的非遗名录申报、公布方面,2016年我国新增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2项。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止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31项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非遗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此外,2016年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公布了一批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共增加425项;另有吉林省、浙江省、湖南省和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公示了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增加了357项。截至2016年底,已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不含自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87项。第二,在非遗保护的宣传、展示方面,2016年除了利用传统的节日、展会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性的非遗宣传、展示、比赛和体验活动外,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促进了非遗的互联网“分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2016年,广东连山的瑶族盘王节,西藏拉萨的雪顿节,山东济南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东深圳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浙江东阳的“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等都是我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代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非遗展示、展览,大量运用了新媒体技术,包括AR技术、互联网等。如东阳木雕企业用AR技术开发的“映像木雕城”APP,具有3D样板间、云产品库以及AR试穿家具等核心功能,观众可以利用APP现场体验AR技术,将红木家具“搬入”自家房间,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红木家具的细部特点,大大增强了展示效果。再如清华美院的硕/博士生在2016年暑期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将他们“探宝之旅”与网友分享,引起社会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广泛关注。阿里巴巴文化中国在浙江杭州举办了一场“网络红人向非遗传承人一对一拜师学艺”的同步直播,一天就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国际性的非遗展示、展览与交流活动,也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活动有“国际苗族花山节”“中国文化节”“东亚文化之都”“相约北京”“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等,这些活动以民族聚会过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或以学术论坛等方式进行,推动我国与世界在非遗保护上交流、共享,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第三,在人才培训方面,2016年文化部针对非遗传承人、管理者和参与者举行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培养了大批非遗保护人才,强化了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该计划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有助于带动脱贫增收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以提高传承能力为抓手,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57所参与高校举办了研修、研习、培训班160余期,近万名培训学员受益。2016年9月,全国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在京举办,对抢救性记录工程中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非遗实践拍摄、资源后期整理编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2016年10月,文化部非遗司、外联局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班”。来自各省区市文化厅局、非遗保护中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保护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参加研培计划的57所高校的相关代表,共计260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受邀的国内外专家围绕《公约》的基本概念及精神内涵、保护非遗的伦理原则、国内外实践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对于许多一线的非遗保护工作者而言,此次系统地学习《公约》精神的机会难得,激发了他们思考和规划符合《公约》精神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非遗保护之路。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该培训的对象定位于参与研培计划的57所高校的讲师、教授和院系负责人,以期培训一批能使用中文讲解《公约》要义的师资力量,将公约精神传授给参加研培计划的广大传承人群,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和民众。我国非遗保护发展中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需引起注意2016年的非遗保护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宣传、展示较多,传承活动相对较少。2016年非遗展会和宣传活动较多,大众与非遗互动更多是浏览式的参与,仅仅了解了非遗的形式和表现,对于非遗传承活动接触较少,“轻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在“后申遗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让非遗真正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等,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第二,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有待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保存非遗项目,对后续研究或重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部正在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但各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重视不够,许多地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滞后,内容缺乏更新,数据欠缺、形式单一,无法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第三,对高新技术利用较少、程度低。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处于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融合信息技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中,数字化技术更多是应用于非遗的记录和保存,较少有传承人将高新技术应用于非遗的宣传和推广,数字技术更是鲜见于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中,导致数字技术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传承人群对于新技术的接触和掌握程度低,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技术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技术和非遗是两种相互隔离的体系内容,导致两者无法融合。第四,非遗传承人话语权有待加强。在非遗项目保护中,政府、学者、其他社会力量终究是非遗项目的相关者,是“文化他者”,民众才是非遗项目真正的持有人和承载者,非遗保护的实践工作应该更加注重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诉求,协调好各方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非遗得到传承与发展,不断延续下去。第五,非遗保护理念有待提高。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实施的目的是增强非遗传承人群在审美、造型等方面的见识和认知,同时提高对现代社会需求和运作方式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传承人群的自身素质,进而使其自觉对非遗项目进行改造和创新发展,获得更好的生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要防范有些培训老师简单利用西方艺术理论和审美范式对传承人群的改造,以免对传承人群原有的审美和思维模式造成过度影响。第六,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脱节现象依然存在。非遗理论研究的很多内容,都滞后于非遗保护实践,理论研究无法对保护实践产生良好的先行指导作用。同时,对于非遗保护的实践性研究内容,缺乏检验的环节,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保护的实践仍需要继续进行探讨。第七,非遗学科化建设仍然十分滞后。非遗的理论研究内容与保护实践相比存在着滞后和脱节的现象,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难免会出现偏差,同时由于非遗学科建设的滞后,现阶段对于非遗的研究者大多从自身的学术背景出发,或从民俗学角度,或从人类学角度对非遗进行研究,由于其学术背景的不同而导致其追求的目标不同,而这些目标是否是非遗学科的目标则有待进一步验证。我国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发展中加大对剧本创作及人才培养的扶持2016年,国家加大对传统戏剧剧本创作及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在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中,49部传统戏剧获得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41部传统戏剧获得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14位传统戏剧编剧获得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9部传统戏剧获得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34位传统戏剧人才获得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为加大对国有戏曲企业和民营戏曲演艺团体的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文化部从2015年开始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最后确定原创大戏一类和二类作品各8部。此外,文化部还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组织实施“剧本扶持工程”,2016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名单包括:京剧剧本3部、昆曲剧本1部、地方戏剧本5部、话剧剧本3部、儿童剧剧本3部,共计15部。在传统戏剧人才培养方面,2016年7月15日,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根据计划,自2016年至2020年,文化部每年举办一期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高级研修班,预计培养1000名戏曲创作人才。2016年首批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共有135名学员入选。为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工作,2016年9月26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提出“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供需结合,根据戏曲事业发展的需求制定戏曲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地方院校为地方戏培养人才,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则担负为全国培养高端人才的任务;二是团校结合,打通院校跟艺术院团之间的通道,建立团校联动机制,解决艺术院校师资实践不足的问题,盘活艺术院团人才资源;第三是学用结合,把真正想演戏的好学生招上来,院校把学生到院团登台表演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国家的鼓励和指导下,各地的在传统戏剧保护工作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加强地方剧种的剧本创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北京市率先探索政府与学院的合作新路径,2016年1月21日北京市文化局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京剧流派传承创新、戏曲艺术创新实践、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和戏曲文化传播推广四大领域展开合作。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政策下传统美术社区传承有五个异化倾向基于传统美术的特质,反观近年来新政策下的传统美术社区传承,会发现,虽然传统美术在活化利用中重获生机,但却潜藏着消解固有特质的“异化”倾向。重民生、重产业、重普及、重创意、重多元应用的进程中,一些地区的传统美术正走向同质化、低端化、机械化、伪劣化、文化内涵和实用性缺失等窘境。第一,培训速成化、技艺简化与手工复杂性的消解。在许多地区,出于精准扶贫等需要,传统美术技能速成班成为一种潮流。如2016年陕西省宁强县的“巾帼脱贫行动” 中共招收300余人的六期羌族刺绣技能培训班,每期仅有10天的培训 ;云南省蒙自市为脱贫致富而举办的刺绣集中培训仅为期5天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共计70名农村妇女参加“巧手脱贫”苗绣培训班仅为期7天……这类针对社区民众的、以致富脱贫而非培养兴趣为目的的技艺培训,仅仅是为期数天的大规模速成班,背离了传统美术的手工复杂性,其成效有待商榷——初学者往往只学到皮毛就从事生产,使传统美术的社区传承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更有甚者,过度简化技艺以图扩大传承面,如2016年首度开设的蜀绣简化课,尝试以两种针法代替蜀绣的130余种针法。这类做法从短期看,的确有利于技艺入门,但长此以往将有损手作智慧和地域独特性。第二,劳动重复化、机械化与情感个性的消解。与培训速成化相衍生的,是传统美术由承载社区民众情感的生活艺术,变成了非情感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满创造力的手工艺人变成了重复劳动的产业工人。如有的泥泥狗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在制作车间集约化生产,捏制、涂底漆、点画等工序都分别由专人完成;而传统的泥泥狗制作则是艺人依祖先传下的“老样子”凭直观感觉进行创造捏制而成的,而且它作为从女蜗“抟土造人”时流传下的吉祥物,在流水作业中也消解了本应有的神圣意味。而更多的情况是,一些手工含量大的传统美术项目,走上了机器换工的路子。如福建省惠安县截至2016年已有约35%的石雕企业采用智能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以往需10名工人用1周才能完成的石狮,一台石雕机器人用1天时间即可完工;新疆阿合奇县在将民族刺绣当做县域特色经济时,力主引进电脑绣花生产线,提高服装刺绣机械化水平……一些学者直指“产业开发状态下,传统工艺开发存在功利化、异化问题”,许多地区的传统美术资源正变为劳动重复化甚至机械化的工业产物,失去其作为情感载体的独特价值,引人担忧。第三,高度电商化、外来订单依赖化与乡土性的消解。在精准扶贫、“互联网+”等政策影响下,传统美术走上了较以往的社区“内销”而言更便捷的电商销售和订单销售路线,它突破了区位条件限制,使许多乡土产品走向了全国乃至全球,无疑令人欣喜。然而,高度的电商化和对订单的高度依赖,使消费市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进而影响到供给侧——传统美术中蕴含的乡土性逐步瓦解。如近年来一些柳编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激励下,尝试设计研发全球化,聘请国外设计师注入欧洲流行元素设计柳编产品;以往建造出人民大会堂石柱、毛主席纪念堂等整体工程的惠安石雕,在发展电商的大环境下,亦开始制作适用于网上零售的家用卫浴产品、茶盘等;历来作为日用品而与苏绣、蜀绣等工艺品相区别的苗绣,也随着大量外来订单而改变应用范围,秀山“金珠苗绣”超过1/3的订单来自企业LOGO的定制……如此这般,因外来市场需求而改变世代相承的乡土作品体系,虽是对当代社会的适应性转型,但很可能走向“千艺一律”的同质化。如何在网络化、全球化的语境下仍然保留乡土特色,成为传统美术社区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第四,现代设计和强势技艺入侵化与文化基因性的消解。近年来,在鼓励创新、鼓励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大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在对传统美术蕴含的根性文化缺乏理解而随意应用的情况,损害了其文化基因。如一些包装设计师设计包装时,强行使用与产品本身的功能和定位完全不符的民间美术图案,不仅未起到传统图案的应有作用,还对受众产生误导;还有一些设计师,对传统社区的进入“常常是带有侵略性的,他们去贵州的时候,让村民织他们想要的布,长此以往,10年后那些村民将不再会织自己的花样”。不仅现代设计“入侵”,不同流派的传统美术也面临着互相“入侵”的趋势,以“刺绣苏绣化”为例,2016年江西婺源成立“苏绣研究中心婺源基地”,吸纳和培训婺源本地绣娘;辽宁鞍山开设多期社区苏绣班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派12位绣娘前往苏州学习苏绣……其实婺绣、辽宁民间刺绣、新疆民族刺绣各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根据文化相对论并无优劣之分,应慎防因过度学习和渗透,使技艺交流变成技艺替代。第五,衍生品泛化、民艺旅游浅表化与实用性的消解。近年来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等政策影响,传统美术日益活化利用,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创衍生品开发和民艺旅游推广。不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衍生品泛化(即扩大为传统美术存在的主要形态)和民艺旅游浅表化,也瓦解了社区生活中原本占据主导的实用性。如凤翔泥塑本有丰富的民俗功用,如在孩子岁时纪念日时长辈赠泥塑虎以祈其成长,而随着旅游业兴起,艺人们以销定产,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蔚县剪纸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呈现了出传统剪纸文化符号弱化、失去原有韵味等情况。此外,一大批传统美术特色园区和村镇的上马,如浙江省青田县的石文化4A级旅游线路、浙江省东阳市的木雕产品购物游、河南省镇平县的4A级旅游景区玉雕湾国际玉城等,都主打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虽然取得了较佳的经济效益,但“综观其实践不难看出,很多小镇的建设难以脱离‘资本搭台、文化唱戏’的规律……难逃‘千镇一面、一哄而上和盲目造镇’等结局”,未能充分发掘传统美术实用性的民艺旅游,前景堪忧。传统医药类非遗发展自身存在四个方面的缺陷第一,思想学说未能推广。思想学说是对技艺手法、临床验方的指导理论,对流派的发展深度和广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推广思想学说,有助于弘扬自身价值观、树立文化形象、增强学术影响力,主要通过结合社会活动的方式实现。例如编写著述、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以及举办思想研讨会、成立学术研究中心等。而很多医药流派,因为传承人不擅文字或祖传秘籍不外传的原因,主要以口传亲授的方式传承,留给世人的著述屈指可数,甚至没有。如此会加剧传承的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非遗是否存活完全取决于传承人,一旦记忆失传,非遗即面临濒危乃至灭亡的命运。以畲族医药为例。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畲族医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专业性太强,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巫医不分的情况。对于科学与封建相结合的部分,人们难以去伪存真地判别,因此对畲族医药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畲族医药只能依靠语言进行技艺传授,导致它的丢失情况严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第二,传承基地数量有限。大力培养传承型人才,是传统医药类非遗现阶段的重点任务。随着市场对中医人才标准化要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会进入医科院校接受专业而全面的医学基础教育,但同质化的教材削弱了地方医学特色,显然不利于真正传承、弘扬地方中医流派的学说思想。所以,建立专门的传承基地,或是与高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保证传承人知识基础的全面性,地方流派的特色绝学也不至流失。但由于资金缺乏、被传承人数量少等原因,医药类非遗的传承尚处于各自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状态,大多非遗都没有专属的传承基地,也未与高等院校进行长期而深入的合作,传承力和影响力十分有限。第三,对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视度不够。文化品牌反映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是医学流派开展保护、管理、传播等系列措施的无形载体,对其发展和延续有持久的影响力。树立文化招牌、塑造文化形象,是促进传承的必要手段。然而,许多医学流派对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显得单薄和平淡,传播力也很有限。例如位处广州荔湾区的西关正骨流派曾建立专属的宣传网站,以图文形式对正骨文化做了基本介绍,更新一些相关新闻、中医保健知识,并采取了互动模式,对留言里的疑难问题予以专业解答。虽然初衷值得肯定,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形式单调、内容稀少、更新频率低的问题,对网站的管理尚需进一步完善。而细观其历史,西关正骨并不缺乏有价值的文化素材,例如何竹林“穿肠破肚能活命”的传说,黄飞鸿与西关正骨的深厚渊源,武术之乡的种种风俗传统,少林伤科和西关正骨的内在联系等等。这些都牵涉到广奥深厚的医学和武术文化,在传说故事、影视作品、文学评论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却未得到充分利用。归根到底,缺乏重视度、资金不足、文宣人才稀少是主要的原因。第四,社会影响力不足。扩大社会影响力,对传承活动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影响力取决于流派自身实力、自我营销能力和社会地位高低,可以通过多种对外渠道不断升级。但由于类型和活动区域所限,传统医药类非遗可参与的社会活动通常在小范围以内,例如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少量的文化交流,对外参与度不高,因而社会影响力非常有限。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固镇篇

我的家乡固镇,地处皖北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4300—46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填补了安徽省无史前城址的空白。在秦朝时固镇县属泗水郡(治今淮北市相山)所辖。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来,于1964年10月31日,国务院决定以宿县、灵璧、五河和怀远4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固镇县。固镇县因此成立。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即发生在固镇县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动人故事,旅游及考古价值极高,“垓下遗址”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在固镇垓下为官,著有《说文解字》,开启了中国字典之先河,固镇县根据史实,在近几年中,在城西公园的对面,建造了许慎公园。固镇县还是天津方言的发源地,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天津的记者还曾今来此寻根寻缘,跑到了固镇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寻根之旅。

曾记得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通过课堂上的理解,在课余时查找了资料,才发现固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也不少,看来我们身边从不缺少非遗文化,缺少的只是我们发现非遗文化的眼睛,就像没有上过老师的课,我竟然从不知道蚌埠的雪园小吃竟然也属于非遗的一部分。通过对资料的理解和整理,现发现出以下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我所在的城关镇而言,最有名的怕是谷阳跑驴。跑驴是一种固镇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艺,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跑驴为二人表演一男一女,男为赶驴者,女为骑驴者。两人为夫妻关系。表现的情节是小两口骑驴回娘家,在路上发生了一些趣事,两人通过活泼欢快的表情动作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夫妻的真挚爱情和亲昵关系。同时通过上坡过河上桥等过程和驴的走跑进退纵跃弹踢等动作将驴的倔强刻画的维妙维肖,令人忍俊不禁。跑驴受地域习俗的影响情节不尽一致。淮北地区主要有小媳妇回娘家和老大娘赶集两种表现形式。而固镇跑驴则采用前者。固镇跑驴深受群众欢迎。在社火、灯节、庙会中是一项重要表演节目。旧时交通运输极不发达,毛驴曾是农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也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品种之一。因此采用毛驴这一道具进行表演极富生活气息。演出时伴以欢快明亮的锣鼓根据剧情的需要,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张弛有致。而观众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表演者的表情动作情绪热烈,不时伴以笑声掌声欢呼声充满了欢庆喜乐气氛。固镇跑驴的主要特点是:

一、形象逼真,表演的道具主要是毛驴用篾扎制,头部灵活便于操纵远望,如真人骑驴。

二、表演灵活形式多样,除双人表演外也可单人表演,还可多人表演。

三、艺术性强,富于感染力舞蹈动作幅度大动感强,通过上坡下坡过河等情节采用走跑跳纵卧踢等步法身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另外,固镇跑驴的重要价值在于:

1、是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民间舞蹈文艺。

2、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多年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3、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对于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进行了较好的载录和表述。

4、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除了跑驴,较为著名的非遗活动还有“独赶桥”,固镇县的濠城古名垓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以独杆作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时,乘坐者以袍服将圈椅覆盖,使观众以为其是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的,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丑角形象。另有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2-4名操纵轿杆者。独杆轿通过诙谐滑稽的表演和程序化的舞蹈动作,揭露了封建社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形象。

除了这些有趣的活动,下面我们就要开始介绍有关吃的方面,而一说到吃的,就不得不提有名的湖沟烧饼。说起湖沟烧饼,还有两个有趣的传说呢,第一个就是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完全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虽然是乡野间的普通的饼子,但做法却很考究.用当地雨水充沛收下来的小麦,头磨出来最精细的面粉,为得是做出来的面有弹性,色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钟头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花,拌成辅料.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稀少驴油被猪油代替,将小面团擀成椭圆形,卷上猪油膏后,擀成椭圆,撒上当地产的白芝麻,贴在特制的本地特地烧制的烤炉,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这饼子外酥内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都是透亮的.这样看,饼子完全是件艺术品了.好看味道也好.咬一口,满口留香,配上当地的大碗湖沟油茶,才算真正到了湖沟.第二个传说则是,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生了一种怪病,突然有一天厌起食来,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而且一见到饭菜就感到恶心。看到日渐憔悴的女儿,财主心急如焚,于是就贴出告示,说谁要能治好他女儿的病,他愿意给20两银子。结果来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于是他只好再四处张贴告示,并把酬金从20两增加到50两、100两,最后一直到一半家产,还是没能治好。后来来了一个放牛的穷小伙,愿意一试,条件是他要娶这个大小姐为妻,因为他对小姐仰慕以久,而且还没有妻子。开始的时候财主自然不会答应,直到几天后女儿一次又一次晕倒,他才狠下心来,答应了这一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就做了很多这样的烧饼,治好了小姐的病,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获得了小姐的芳心。后来财主反悔了,这个青年就和小姐私奔出来,逃到了湖沟,世世代代做起烧饼的生意来。而且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在做烧饼的闲暇,顺便做些其他的汤面来接济穷人,这就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湖沟烧饼和湖沟油茶了。其实,蚌埠离固镇的距离很近,老师有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下。

谈到了非遗,那么就不得不说非遗的保护措施。首先,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其次,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开发中,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不能用牺牲民族文化资源的做法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更不能竭泽而渔对文化资源进行无度的开发。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然后,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民间文化的教育,以增进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观念与知识。最后,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的指导,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论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务求实效的工作方案。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利益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只有修好中华文化这座“无形的长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以上这些,就是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14英本一班黄雅婷

学号:51407011029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兰香艺校)关于要求建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传承基地的报告

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深入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遗----“武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规定,我们要求批准本校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传承基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加强传承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建立“武义职业技术学校(兰香艺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潘苍红(副校长)

副组长张穗萍(兰香艺校负责人)

何苏生(武义昆曲代表性传人)

组员徐为(戏曲专业班主任)

胡发亮、郑雅如、胡飞平

二、强化“非遗”传承的意识,加强戏曲专业建设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是昆曲兴起后最先广为传播的地区之一,金华形成通俗的“金昆”,通称“草昆”,而武义是草昆的主要生长地。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义岭下汤村最早创办了“太和会昆曲坐唱班”。1909年,原宣平县桃溪镇陶村的一些昆曲爱好者,在陶村建立了“儒琴堂昆曲坐唱班”,1934年成立了“昆曲民生乐社”(演出班社)。解放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义县昆剧团。随着社会的变迁,在武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昆曲慢慢走向尽头。因此,传承和发展武义昆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武义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做好武义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是在艺校招收中,加大招生力度,拓展低龄学生入学,以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适应性;其次是继续将昆曲表演纳入基本功训练课程,以提高戏曲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再次是将加大戏曲专业的投资力度,充实更新戏曲专业教学设备,加强戏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的工作,大力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繁荣戏曲事业,抢救和保护武义昆曲,将昆曲表演艺术传承下去。

三、建章立制,加强考核

学校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工作,专门建立了各项戏曲专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并把非遗传承教育、非遗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安排,把非遗创建工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把非遗传承考评工作纳入班级、教师的考核。

四、编制教材,加强教改

根据本专业的一系列课程安排,非遗项目——“武义昆曲”已作为重点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开设武义昆曲史专修课程,以专著《武义草昆》作为武义昆曲史的历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编著昆曲专业教材,定期为学生教授武义昆曲表演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承活动。

五、办学条件优越,专项经费保障

本校戏曲专业各项条件均有一定规模,各项设施、设备、场地齐全。校内的“艺术楼”为戏曲专业与传承基地共用,现有专业办公室二处,资料室一处(内设非遗专柜);练功房四处,其中设有专科琴房,集体练乐兼教室一处;排练演出小剧场一幢;还有文化课教室、舞台灯光及服装仓库数间。

现有经历年搜集整理的“武义昆曲”折子戏剧本、曲谱和有关非遗的各种音像、图书等资料和电教器材。备有全堂古装传统“行头”包括服装、盔帽、导具和灯光、幕布、软硬布景及音响字幕等演出设备。

学校设有专项经费,作为该专业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保障,且成效显著。

六、师资队伍精良,教学效果显著

我校现有一支良好的“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在职戏曲专业教师有国家二级演员(中学高级)二名,三级演员(演奏员)三名,四级演员一名,其中武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一名。外聘原武义昆曲著名老艺人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其中有乐队专科教师胡奇之(国家二级作曲)、傅鸿飞(昆曲正吹、副研究馆员)、谢正平(昆曲鼓板,二级演奏员)、演员专科教师陶远升(工“净”,国家二级演员)、周竹芳

(工“生”国家二级演员),以及小生、花旦等多名昆曲艺人进校授课。

几年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了“非遗”的保护工作,加大非遗传承工作力度。科研与保护成果多次在省、市级相关竞赛中获奖。按教学计划,不断地由武义昆曲传人为在职的全体老师开展“非遗”培训,参训率达百分之百。通过折子戏的排练(培训)、演出(实践)和相互间的观摩,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排练昆曲精品唱段、选段及折子戏,结合本专业演出实践,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非遗”活动和教学活动,成果显著。

七、广泛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中,戏曲专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地参加“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课外、校外“非遗”传承演出与纪念活动,以扩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力。除专业课外,我们还面对全校师生,开办了由戏曲专业老师主讲的“婺(昆)戏剧社”,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校师生还经常走出校外,面向社会和各中小学开展演出、授课等非遗传承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授课、演出的具体单位有:东干中学、壶山小学、实验小学、熟溪小学和乡镇“非遗”基地——“桃溪镇陶村昆曲延艺社”。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周活动和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都会将非遗成果向全体师生展演。

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由上级或教育、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各

项比赛和展演活动。在戏剧进校园活动中,由我们辅导的昆曲《山门》,于2012年10月18日参加金华市戏曲进校园表演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与县文化艺术团合作,专门排练了《狮舞》,于10月21日参加县温泉节演出;由我校教师参加演出的昆曲现代小戏《情系破田坑》在县内展演数十场,并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现代戏汇演”银奖,金华市现代小戏(曲艺小品)调演一等奖;11月21日,由全体学生参加演出的《梨园荟萃》节目,参加金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才艺展示获一等奖,舞台、布景、服装、道具、脸谱展示二等奖;2013年1月8日,参加茭道乡沈家门“百花会”演出;1月9日参加熟溪街道“百花会”演出;1月30日,参加武义县壶山之春文艺晚会(团拜会)演出;6月7日,昆曲《牡丹亭——游园》参加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启动仪式演出。省“非遗”保护项目《花灯花轿》于6月15日参加在岱山举办的,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交流演出。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

武义兰香艺术学校

2013年6月26日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言佳句:

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第五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下载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告精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末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末报告之-皮影 皮影,俗称“皮影灯”、“皮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用驴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由说、唱和音乐相结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