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医学员八千字公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部 公共卫生学院 GPA: 3.14/4.00 TOEFL: 97(S 23)GRE: V152+Q168+AW3.5 经历:6段科研;2段实习(医院、CDC); 3项学生活动 推荐信:科研老板+实习上司+学院老师
Publication: 英文学术会议poster展示、国内核心期刊二作(出版)、国外核心期刊一作(审稿)结果:
ad: JHU(MSPH/Pop Fam), UCLA(MS/Epi), Duke(MS/GH), UW(MS/ Epi), Emory(MS/Epi)rej: Columbia(MS/Epi), Harvard(MS/GHP), UCB(MS/Epi), UPitts(MS/Epi), JHU(MSPH/IH)(长文预警!大多是血泪史,若惜时如金请直接移步文末~)
上了出国这条贼船
直到大四开始之前,我始终坚信我读完研究生以后才会踏出国门,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本硕连读的安排让我们不必面对新一轮的社会选拔,出国变成了一个需要花费很多附加精力的选项。另一方面,我之前三年的成绩惨不忍睹,英语底子也不怎么好,再加上那年夏天我刚接下一个为期一年的学生活动的职务,因此我认为这样的现实下一年时间准备好出国是痴人说梦。
不过,我大概也不是那种喜欢循规蹈矩安稳地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的孩子吧。
进入“预防医学”这个专业以后,我成为外科医生的梦想也终归只会是个梦想了,而我完成这七年的公共卫生教育之后能做些什么却不得而知。我上大学以来从未停止过对于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探索,甫一尝试,甫一排除。我在大二的暑假做过慢性病的队列现场;在院学生会策划了若干预防艾滋病宣传周的同伴教育活动;两次暑期社会实践先后参与、发起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调研„„我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却尚未发掘出来愿意“托付终身”的领域。大四上学期教学安排是在世纪坛医院临床实习,这学期北医开了一门“全球卫生概论”的公选课,于是我每周一实习结束以后坐一个半小时公交车回北医旁听这门课。这似乎是个一时兴起的举动,却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并不安生的序曲
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先后于Harvard与Oxford完成了Master与PhD学位,授课方式与其他课程差别很大,我很享受这样的互动很多的课堂,讨论的话题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加入了老师的课题组,就此入了科研的门;亦师亦友的交流方式与组里有爱又高效的气氛成为我进步的最强催化剂。我申请出国的信念在整个过程中愈发坚定。进组以后扎扎实实做下来了几个项目,可以说是硬着头皮在逼迫自己进行一些从前不可想象的工作,其中可以称得上是梦魇的大概是刚进组那会儿在梳理WHA会议美国代表发言稿纲要的时候,短短一段几百字的发言稿,晦涩到比看GRE阅读要痛苦百倍。回想起那段日子,还能感觉到每天熬夜赶DDL肾上腺素飙升的心悸感,以及每一次开组会时的兴奋与期待。另一方面,我对申请过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最初在考虑拟申请的方向时,想要申请的是全球疾病控制,偏向于传染病的防控。因此我在老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个Ebola的案例研究。做完以后确定了一件事情,我不想做传染病,这意味着我还要继续探索我想要走的路;不过收获也很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访谈到了很多专家,听了不少报告,我对于全球卫生的感性认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形,也对全球卫生情怀深深着迷。
大四下学期,我的日程表被7门专业课塞得满满的,我的刷绩点大计就靠这学期的成绩了。pre、作业、学生工作、考试、科研构成了我这个学期的全部,我榨干了自己最后一丁点儿自由。结果还不错,玩儿命学+一些小幸运,让我得以理直气壮地在CV中写下major GPA 3.82/4.00,还算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过英语考试被我一推再推,到了7月份才开始着手准备,后果自然是惨不忍睹的。
学校的考试月结束后三天是我托福首战的日子,由于考试月刚刚经历了重度睡眠剥夺,我在家补了两天觉,考试前一天做了人生第一套TPO,了解了一下托福考试的结构,第二天就上考场了,真是心大到不行Orz„两周以后才想起来去查成绩,辣眼睛的72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时候naïve的我还不以为然,认为复习一下就好了,于是不紧不慢地边全职实习边复习着托福。一个多月以后本是我第二次杀T,却不料被T反杀,出成绩那天是我整个申请季当中第一次被负能量淹没。然后又被GGU给捞回来了。
临近崩溃边缘的我打电话给培训师,结果培训师去医院了,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于是我微信P老师,问能不能给他打电话,居然秒回“打啊”。这通电话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了,P让我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评价,给出了考试规划的建议,平复了我的焦虑,也重拾了我的信心,就这样我满血复活了。刚挂掉电话,培训师的电话打了进来,暖心的话戳了我的泪点,难得地释放了情绪。这两通电话很是令人难忘,逆境中的支持显得弥足珍贵。
如约而至的申请季
十月拉开帷幕,CDC实习告一段落,仅仅三周的暑假临近尾声,而我的GT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先后听过两期GGU的飞跃课程,附上耐心细致的培训师的加持,我对于整个申请季的待办事项了然于胸。我的GT考试安排得非常密集,但是大五的课程安排也毫不示弱,文书同期排上了日程,当然还有我死犟地不肯放弃的科研任务。每天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钟的日子持续了一年,这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天天自己灌鸡汤、打鸡血的日子。开始写文书之前,针对我的申请方向跟我的mentor进行了几次深入的讨论。同为北医校友,我对mentor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过最给力的当属极高效率的意见反馈与一针见血的建议。我终于确定了心仪的研究方向——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但是这个方向非常冷门,可及的资源很有限,我向mentor问询,她给我条理分明地brief了Harvard等美国高校在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让我摸清了些门道。确定了方向以后,文书写得倒是出奇得快,一方面得益于在摸索方向的同时,我就已经开始构思自己的故事要怎么讲了,另一方面也要算上给力的mentor的功劳。我算得上是个完美主义强迫症+急性子,如果一篇文书折腾好几个来回还是需要修修补补,大概会把我逼疯。我跟mentor约meeting不算频繁,但是每一次都效率极高,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我会很快落实提出的建议,邮件给mentor,而她往往不出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就会给我反馈,着实感动cry!
在打定主意将来搞科研以后,我对于我的申请策略进行了调整:top school申请global health(这个专业相对新,开设此学科的项目较少,有一些即使开设了,教学方法也尚未成熟),而相对普通的学校master申请epidemiology,在方法学上进行扎实的训练,PhD再做global health领域的训练。于是我申请的十个项目中有六个是epi,只有Harvard, JHU, Duke例外。
GT有毒 尤其是T
人品是守恒的,一方面科研和文书进展顺利,另外一方面GT给拖得很惨,尝试了各种方法,就是迟迟考不出来成绩。老妈狠下心给我报了一对一,我按照老师的方法系统地训练,结课的时候老师对我考试结果还是乐观的。而已成惊弓之鸟的我,并不敢有丝毫放松。10月中旬我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第一天poster展示完了,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准备第二天去考托福,然后跪了。又刷了两周真题机经以后再战,然并卵,85分是当时最后一次成绩。
DDL在一步步逼近,不能再磕托福了,得先磕GRE。11月我报了月初和月末两场GRE,Q忽高忽低,V缓慢上升,所以G还 分不了手。对于GRE的破解法主要有两个流派,其一反复刷题库,以记住取胜,其二乖乖背单词、分析逻辑、找到题眼破题,简单说就是高质量刷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有一个毛病,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想搞懂背后的机制。然后我变成了微臣的死忠粉。讲道理这样的备考方法是有意义的,我也从中收获了一些乐趣,但是显效慢,至少根据我的经验,不脱产不专注杀鸡,一个月不够。
悲催归悲催,大概也是我心不够诚,没什么立场怨天尤人。当时给自己制定了惨绝人寰的复习计划,还找来好基友给我当监工,每天坚持打卡到后半夜,但是有砖可搬的时候,又给自己找了借口,从GT 身边溜号了。在自己任性的过程中,对于即将失学的恐惧感也在不断加深。我甚至有在认真考虑如果gap year,我要如何利用这一年让自己的申请条件不贬值。转念一想,又觉得我整个申请季唯一的阻碍就是GT,让ETS把自己刚回来了,得有多憋屈!12月1日是第一波项目的DDL,以防被秒拒我没有寄送托福成绩,GRE寄送的是V150+Q165+AW3.0,也很是心虚。但是生活的节奏之快,让我并没有多余的精力花在忧心上——期末考试来了。这一学期的课压缩在了两个月以内,六门课里只有一门感兴趣的课我是听了的。最后学院还采取了两天连续考四门的变态方式——又到了没日没夜刷书刷课件超负荷往脑子里输入知识的医学院考试周mode。搞定第一波DDL以后,我只留给自己十天搞定本科阶段的最后六门考试。而后闭关的日子还在延续。考完试一周以后,我又经历第五次与托福的血拼;再之后三周,则是与GRE的最终回厮杀。这两次考试的成绩,是我用来申请所有项目的语言成绩了,可以说我确实尽力了,但是考完丝毫没有分手GT的喜悦之情,倒是被这考试激怒了。“我还就不信这邪了!”
发现真爱
在申请季中期检索项目信息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心仪的项目,JHU的population, famil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pop fam是一个小而精、学生diversity很强、科研要求也很高的项目,课程安排很全面,给出了学生四个月科研实践的时间。我唯独在这里找到了我很感兴趣的一个交叉学科的方向,而且最令人喜大普奔的是这个项目DDL是4月15日,给了我时间考英语和准备一个新的方向的申请。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尽然。我问了自己的学长学姐们,也拜托P老师问了以往的申请者们,并没人了解这个项目——不知道这项目是不是好申,也不知道这项目收不收中国人。P老师劝我还是重点关注别的项目申请,只作为一种尝试来申请这个项目。我在1月初提交完了除pop fam项目以外的所有申请。在身边的小伙伴已经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重整旗鼓,重新构思、撰写最后一个项目的PS——一封实实在在的“情书”,第一稿一口气倾泄了1500字,收笔之后鼻子酸酸的,这项目是真爱啊!
就这样,在这个兵荒马乱的申请季,我准备了三个方向的申请,写了三篇完全不同的PS,唯一的“情书”写给了JHU的pop fam项目。
狼烟未尽
GGU所说的提交申请后可以做的事情,我大概都做了个遍。并不是因为我闲的无聊,而是随着对真爱项目愈发深入的了解,我愈发想要拿到她的AD,我想要试尽最后一丝可能性,让我未达标的托福和GPA尽可能小地影响我的申请结果。
托福肯定是要继续刷的。其实在master申请中,GRE的重要性远不如托福,大部分人拿到了总分320+3.0的成绩,学校便不再过多为难。由于我第二批项目提交的GRE成绩是1月6日考的那场的,1月下旬我的材料才收集齐全送审,同时我也给第一批各项目重新寄送了成绩。然而托福却是另一番光景,公共卫生申请大部分项目95+可以将就用,但是像Harvard, JHU, Columbia这类名校,没有拿出来100+的成绩,基本是妥妥被秒拒的命运。我决意三月份前再考一次托福,虽然刷了一个月也没刷上考位,但是我的练习与打卡从未停歇。终于在二月中旬,报到了月底长春的考场,还是生日前一天。我踌躇满志地发邮件给JHU的小蜜说我将在月底重考托福并更新成绩。命运又跟我开了个玩笑。
考试前一天一大早,老妈陪我奔赴大东北赶考,然而就在我由于背书包的时候用力不当,加之几个月趴在电脑前工作肩颈劳损,脖子给扭到了而且愈演愈烈,短短几个小时以后我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姿势能缓解肩颈部的疼痛了。WTF!不过我第二天还是歪着脖子去考托福了。做完第一篇阅读,脖子就撑不住了,咬紧后槽牙做完了整套题,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因为考前填了代码,为了不让学校收到烂到家的成绩更新,我取消了这次成绩。我慢慢挪回住处,每走一步,整个上身都在疼,而且疼到无以复加。既然自己选择了作死,那就没任何可抱怨的,我也并不觉得委屈。但是见到老妈以后,跟她讲述了我的选择,她心疼得够呛,使劲安慰我。我心中一阵阵酸楚逐渐强烈到难以抑制,眼泪再也憋不回去了。我整个人没法站着也没法坐着,只能架着颈枕平躺在床上流泪。
折腾回北京的一路,我像一个半身不遂的废人一样,简直是灾难。还有好多人关心我跟托福老贱逼的战况,我讲了两遍这个凄惨的故事以后已经不想再讲了,因为脖子动不了,我无法长久地把手机举到视线齐平的高度。什么也干不了的我,终于别无选择地停下来,回首过去的一年。几个月以来,第一次停下来反思一下。当时虽然肉体是痛苦的,却难得的冷静,也生出许多感悟:1)有些事情,因为一时任性错过了,之后想要再补回来可能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但是我也并不后悔当时因为一个很爱的活动和一群很爱的人而错过了托福最佳的备考期,毕竟人生只有一次,选择了托福大概会真的后悔;2)比起一帆风顺的路途,坎坷崎岖的路可以收获更多成长,学会应对各种困境的方法,学会坚定与坚强;3)人事是要尽的,天命也要听,热血漫里面的主角光环并不会一直顶在自己头上,当然就我而言,会用自己的方式跟命运斗争到底。
俗话说得好否极泰来。在我一路奔波几个小时终于回到家以后,事情开始向好的地方发展了。我家楼下的中医推拿馆难得地晚上十一点还在营业,老妈赶紧给我找了个老中医,救命。作为一个接受西医教化的医学生,第一次拜倒在了传统医学的石榴裙下——我的脖子可以动了!然后就这样迎来了我的23岁,充满感激之情,包括对我妈、对传统医学、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我又写了封邮件给pop fam的小蜜,讲述了一下我的遭遇,并表示无法update成绩了。几个小时以后,收到了回复。小蜜表示理解,并非常nice地慰问了我,愿意向committee转达我的心意,这令我异常感动,“真·否极泰来”。
托福再考实在是不赶趟儿了,尤其是毕设和实习都提上了日程。不过我还是又报了一次看看我什么水平,然后惊奇地发现,托福改革了。当时考场上答题的状态还蛮好的,但是成绩不但依然没有到三位数还下降了,出现了单科十几分。从同学到老板到托福老师都不信我考不到100分,可是ETS就是觉得我英语差又有什么办法。我四处讨论想要找到原因,最后各路神仙都放弃了,“好了,你不适合考试”。那就只好随缘了。
情理之中 预料之中
提交完申请以后,我对结果是有一些预判的:Columbia、Harvard、UCB拒信;JHU、Emory、Duke、UPitts、UW、UCLA录了我,当然是在我update给学校100+的托福成绩的前提下。二月底的托福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赌注。
二月上旬,各个项目开始发offer了,我每天的日子过得也是心惊胆战。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会自然醒一次,翻墙查邮箱,要是有新邮件,会瞬间清醒认真读过每一行字,如果不是重要信息,还能补个回笼觉。我收到的第一个结果是哥大神秘的拒信,由于还得登系统太慢了,这段时间内我接连收到了UW和UCLA的offer,第二天早上Emory的offer也如约而至。过了一个周末,Duke的interview request来了,这意味着面试结束以后不久offer也会躺在我邮箱里。果不其然,在与Duke的面试当中,我跟面试官相谈甚欢,两周后收到了带奖offer。至此,我的预判应验了50%,录取与拒绝的原因我也大概心里有数,结合身边小伙伴的结果,对于不同学校committee的审美标准也勾勒出了大致轮廓。了解自己的优劣后,各种结果都该是情理之中、预料之中的。譬如之后我收到了保底校UPitts的拒信,我分析了自己情况后总结出几条原因:1)UPitts是一个偏向基础临床研究的主流流行病项目,我希望做的科研向social epi跟他们并不对口;2)项目拟招收人数已经满了,没有必要继续向我这类学生发放offer;3)或许也有一丁点儿overqualified的可能性。
在分析每一个项目为什么录取或拒绝我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让我收益颇多,也让申请这件事情不仅仅是申请本身。毕竟申请是为了跟后面的人生规划得以实现,远非申到一个好项目便完事大吉。渐渐地,我反倒有些庆幸自己如此优劣分明地进行了申请,因为committee看到的我就是最真实的样子,我是不是他们希望招收的学生很容易做出判断,也让我省去了一些纠结。
后来我的申请结果也大抵如我所料,只是JHU的IH项目先给我发了waiting list。当时收到wl,我非但不消沉,反而豁然开朗。因为这个项目明确要求托福100+,而我并没有因此被直接拒掉,这说明我的经历得到了JHU的认可,那么没有明确要求100+的真爱项目胜算又大了一些!不忘初心
在等offer的同时,我在老板的推荐下去了一个美国NGO北京办公室做实习生。不为别的,只为多了解一点全球卫生领域,涨涨见识。在梳理发展基金会历程的时候,感觉很燃,觉得他们在do something great!另一方面我也体会到了一个优秀高效的团队可以如何让个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同事们都为人谦和,也在关心着我的申请状况,提供一些经验之谈供我参考。这段不长的实习,让我对自己的未来道路有了诸多思考,对于未来的规划也有了雏形。
offer结果都收得差不多了,只差我的“真爱”没有音讯。为了向pop fam继续表露我的赤胆忠心,我编辑了一封邮件,update了我最近的科研进展、由实习产生的诸多思考、以及对pop fam的专情。这次没有等来nice小蜜的互动,反倒是收到了来自我心仪的教授的面试邀请!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六点钟我迷迷糊糊看到了收件箱里那个再熟悉不过却又难以触及的名字后,我大概是从床上弹了起来,并且进行了一些推测:这个项目本是没有面试的,但是committee成员亲自来面试我,大概是觉得我还不错,但是有些申请硬伤需要我来澄清一下,若是在接受范围内,便收了我。这意味着,我几乎已经拿到了dream program!
面试邀请的时间是在deposit DDL前一周,我选择了最近的一个时间,希望确保在4月15日前得到申请结果。不经意间,又自己作了个死。虽然已经有上一次成功的面试作为铺垫,这次面试有底许多,但却还是难以抑制地紧张。我准备了各种刁钻的问题,个个直戳我申请的硬伤,诸如我托福为何没能考到100+,我的GPA仅有3.14凭什么认为我可以竞争过别人,为什么我做那么多不相关的项目,为什么要去这样一个实习,如果被拒了接下来我会如何规划我的前途等;考虑到教授跟我专业方向的相似性,我对我做过的科研项目重新进行了剖析,明晰研究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应对学术方面的探讨。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接通Skype前一秒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教授跟我打过招呼后,我完全放松了下来,我们更像是朋友一样在进行交谈。尽管问题没有我想象中那么harsh,却也相当触及本质了。由于教授是北医校友,对北医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也是了解的。她问我为什么大一成绩那么差,我笑了说我就知道会问我的成绩问题,然后如实回答因为对于科学基础课兴趣比较弱,没有找到学习这些课程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教授向我解释了它们为什么重要,当然这在我后几年的学习中有所领会,因此有些共鸣。半个小时的面试一晃而过,结束的时候我们两个聊得都很开心,教授也表示至少她看来我的申请结果是十分乐观的,我算是吃了颗定心丸。
三天后,我收到了dream program的offer。立刻accept了,并拒掉了其它所有项目。收到offer的时候并不像想象过千百次的这个时刻的喜大普奔,反倒是镇定而欣然。我知道我希望走向的未来,第一步稳了。我将这个喜讯share给这一路上很感激的、自始至终陪伴支持我的、有血缘关系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们,他们显然比我兴奋得多,接连打进来电话道贺,说着我这一路坎坷,我想他们大概是真的替我担心了好长一阵子。我这长达半年的申请季,终于落下帷幕。未来的路要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一些肺腑之言
不料一动笔就写了这么长一篇“申请季血泪史”,希望没有无聊到大家。
很多人对于申请季的印象是黑白灰三色组成的,除了痛苦就是挣扎,但是我回首自己的这个大概比很多人都要惨烈一些的申请季,脑海中的回忆是像蜡烛一样温暖的柠檬黄色。当一个人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做哪些事情可以实现追求时,他身体内可以迸发出无尽的能量,追求目标的过程也变得熠熠生辉。我自认为是个幸运儿,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并肩作战的挚友,这段日子没有他们相伴想必会黯淡许多。如果说申请季有什么宝贵的收获,于我而言便是磨砺与成长,我感激这一年的每一分心酸苦楚,都是财富。
我很想感激menor、培训师与P老师对我自始至终有问必答以及时时刻刻的精神支持!这些在我看来,比专业的指导建议与优质的服务更加难能可贵。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以我为鉴,早些醒悟,避免留下申请硬伤,这实在是太坑了!然后好好享受申请季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尽早遇见自己想要的未来~
第二篇:美国材料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美国材料学博士申请总结
清华材料
GPA: 88(强行四舍五入)TOEFL: 103 GRE: 152+168 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 海外暑期研修:有
Offer: 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 Rejection: UIUC, Harvard, Stanford×2(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Decision: Duke PhD
前言:
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
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
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经过这三段实验之后,我最后决定做偏向模拟和表征的方向,这也是我毕设的方向,也是我博士期间的课题。至于为什么的话,模拟和表征有理论模型和公式,可以算一算,觉得比较开心。
对于读博士和做科研来说,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说喜欢的不适合,那我建议还是选喜欢的吧,都大学快毕业了,喜欢的也不太会变了,不适合可以慢慢学。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本科专业,找到愿意从事的方向。另外,科研老师往往也是给你写推荐信的老师,所以不管怎么样,每段科研都认真对待。
暑期研修:
暑期研修属于科研的一部分,但是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提升比较大,无论是个人能力,思路,还是申请。
首先就是联系暑期研修,我记得当时发了两百封邮件,最后找到了暑期研修。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发得越多越好,后来我觉得发了这么多都石沉大海的主要原因是CV写得不好,邮件内容也没有条理。
CV的话可以找世毕盟要一些之前的看一看。邮件的话我觉得第一段说明来意,第二段介绍自己,最后加一个CV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暑期研修期间了。首先暑假期间可以亲自体验美国的生活和博士的生活,可能你体验完就不想读博了。同时,暑期研修可以要到推荐信,甚至直接是暑期研修老板的录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暑假面套一些你心仪的学校。
比如我暑假去的南加州大学电子系,就顺便面套了UCLA,Berkeley(Caltech太吊不理我,Stanford去的时候正好劳动节,在那瞎逛了两天)。而这次面套也为我拿到了一个Berkeley 的offer,而且这个老师还是化学系的。置于面套有什么技巧的话,就是对自己CV里做的东西了然于心,其余看缘分。
看到上一段会发现我暑期去的是电子系,拿到一个化学系老师的offer。(当然这并不是化学系的offer,是Berkeley一个交叉学科的项目,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好像主要招PhD,推荐大家申一下)。所以,在最后申请之前,不要把自己定得太死,不一定非要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像我这样的同学,当时想到的首先是有书读!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最后,暑期研修对我未来的科研方向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由于暑期研修是和XRD相关的,但又不是课程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因此我接触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公式,也对X射线的理论有了更多认识。最后实验结果从数量级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回国之后觉得有公式算一算挺好的,干脆去做计算好了。碰巧带我做计算的老师超级好(感觉每个带我的老师都很好),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也觉得计算挺不错的,就决定了主要申请这个方向了。所以后来发邮件套磁的时候,主要都是这个方向的老师。
再补充一点,暑期研修碰到了非常好的师兄师姐,对我帮助也很大,相信你们暑期研修也会碰到很好的师兄师姐。
选校&推荐信:
这俩放一块说吧,因为后者往往会限制前者。
选校基本就是我自己选的。浏览一个学校院系的网站,看是否有喜欢的老师(这里我用的是喜欢而不是感兴趣。回到前言,导师是你将来五年期间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想好啊。至于何为喜欢,我主要看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组内成员,还有看脸),如果基本没有的话,那么这个学校我就不申了,好像决定得有点草率。这样和之前说的首先有书读好像有点矛盾,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想法在申请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改变的,现在觉得博士还是不要将就,选喜欢的老师,喜欢的科研方向,学校其次。我之所以决定去杜克就是因为和老师面试感觉不错,做得方向我也很喜欢,虽然学校专排不好,但我还是不愿意去Berkeley学习自己并不了解的化学方向。
发现有喜欢的老师之后,就是发邮件套磁了,如果有一两个回复你的话,那么就申这个学校,如果没有,但是你还是很喜欢这几个老师的话,那就强行申吧。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你会发现上述的情况过于理想,因为你会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限制,那就是推荐信的数量。我的推荐信组成是国内科研老师+班主任+国外科研老师,每人12封,所有学校都一样。因为如果你申某些学校如果少了某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的推荐信是不太好的,而有些老师你又不能要太多推荐信,所以这就对你的选校数量产生了影响。
上面其实也说了推荐人的选取,那就是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主要就是带过你的老师。选校的话,能不能保底看套磁情况,而不是看排名,像我的话,以为排名低可以保底的学校一个都没保住。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CV&PS CV之前已经大概说了,自己改改就好。像我的话,没有Award和Publication可以写就很不好了,所以前三年一定要努力啊!
PS的话一般认为写清楚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为什么我们学校要你。然而我感觉我写得比较偏心路历程了,因为三段科研基本不相关,如何从纳米转到XRD,再转到计算,我主要依靠自己想法的转变进行串联,但是主线是不变的,就是我是一个热爱科研,渴望投身科研的好同学!写PS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比较清楚地审视自己,也是在写PS的过程中我才完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为什么要做这个方向。
G&T 托福首战97,二战103。我感觉基础不错的话,直接做TPO就挺好的。
GRE首战151+163+3.5(别问我数学为什么这么低),二战152+168+3。感觉GRE主要是单词,verbal从来没做完过。
建议:心理上不要恐惧;短期内花时间搞定,比如两个月GRE,一个半月TOEFL,拖久了心理会疲惫。
面试:
如果面套也算面试的话,那我还是面了很多。
首先是UCLA面套了三个老师。第一个要不招人,只是随便聊聊。第二个我迟到了,没聊几句他就去开会了。所以有用的是第三个,第三位老师照着我的CV一条一条地问,甚至很多无关的问题,比如一些课外活动的经历,当时我就吓傻了,之后关于XRD的专业问题答得不清不楚。所以建议就是对自己写的每条东西都要很清楚,并且不要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影响心态。
Berkeley面了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实验室,问我对哪个方向感兴趣,然而我并不懂他做的方向,然后他就直接说good luck了。第二个老师没怎么问,后来申请的时候就拿到了offer,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建议就是对你要面试老师的科研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之后申请季面了杜克和wisconsin的老师,都是计算方向,问了我之前做过的科研,以及介绍他们自己科研方向并询问你的兴趣。建议就是介绍自己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把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讲清楚。
总结: 去年四月报了世毕盟的DIY博士项目,特别感谢雪莲姐和mentor的帮助,各种问题都可以随时骚扰!再次感谢各位帮助我的老师家长,师兄师姐以及同学,祝各位同学都能申到满意的学校!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第三篇: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Harvard, Yale, Berkeley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
忙碌的申请季终于结束啦!总的来说,建筑方向的申请还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真的非常用心,我们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对我一些想法或灵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不断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共申了10所学校,最终收到录取信的有Harvard GSD, Yale, Berkeley, UPenn, Columbia, UMich, UCLA, USC, WUSTL。MIT直接把我干脆地拒了。GSD录取我的项目是MAUD,MARCH II在WAITLIST上。所以比起直录MARCH II方向的同学,可能我作品集的建筑性还有些欠缺,的确值得反思一下。
1、选校
选校、了解学校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各个学校的官网,看它们学生或教师的作品,还有一些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官网上的DEAN’S LETTER就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申请者的期待是什么。比如GSD就非常强调DIVERSITY和跨学科的交流。官网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你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挑你喜欢的申请。其实,更直观地来说,不同学校的网站的视觉风格也很能够体现不同院校的特点。比如YALE的官网,网页设计很典雅(好像关注点不是很本质)。UCLA的官网首页是一个大机械臂,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它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它的SUPRASTUDIO的几个选题很有趣,每个选题都由不同的老师带,尝试做一些不那么建筑的设计项目。
除了从官网上了解学校,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来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比如YALE受STERN院长影响,风格偏古典又非常踏实,这和STERN事务所致力于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GSD每年都会出一本GSD PLATFORM的作品集,收录了优秀学生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出GSD挺喜欢玩形式,非常重视建筑的剖面;换句话说就是用剖面和平面来思考空间、思考建筑。GSD很多元化。GSD的众多PROGRAM也有利于建筑相关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至于MIT和PRINCETON这两所学校,了解的并不多,听说很理论。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准备作品集、准备材料不应刻意地去迎合这些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了解哪些学校适合自己。这样申请材料能够表现最真实的一面,学校才会被你打动。所以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2、申请过程
建筑专业申请和其他很多专业申请不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筑申请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集中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应该每天都泡在教室里,然后找个一起申请的小伙伴共同准备各自的作品集。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然后给对方的作品集提出意见。这个真的很有效果。不仅如此还需要找一个能够给你挑刺的导师。在院里找一个谈得来的、评价一阵见血的老师能让你不断地反思、进步。比如我在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里会不定期的找一个老师,和他一起探讨。他的建议很让我受启发,同时也在他毫不留情的“还是丑”的评价中把设计逐渐改得不那么丑。。除此之外,世毕盟建筑申请的mentor也都非常厉害,在和他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作品本身或作品集的构思提出很中肯的意见,从申请的角度用很专业的眼光进行探讨,更加有针对性。像这样在不断的与各种人交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申请的材料才能不断地完善
3、英语
我托福成绩是30+29+26+28=113,GRE成绩157+168+4.0。英语成绩在建筑申请的过程中很重要,很多人会觉得建筑院校不怎么看英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申请美国硕士需要考GRE和托福,尽管GRE难度高很多,但托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GRE,因为托福可以直接反映建筑学习所必需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些学校甚至对托福的成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耶鲁在申请人数很多的时候会直接淘汰所有口语分低于25分的申请人,口语不达标的话作品集不会被审阅。GSD会强制托福任何一项低于26分的申请者参加英语小学期,而且还会在录取前进行面试。所以,托福可以说是敲门砖。GRE考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听说耶鲁也非常喜欢GRE verbal部分和写作部分高分的学生,可能verbal 160+或作文4.5+会有一定的优势吧!
4、本科课程成绩
美国建筑申请好像几乎不看课程的成绩,但还是最好不要有挂科的情况出现。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说有些学校可能会看专业课、设计课的成绩,但和作品集比起来作用微乎其微。
5、推荐信
推荐信的重要程度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确定,但觉得还是要认真对待一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提交三封推荐信,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下了解申请人。比如导师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实习的老板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哪些特质。所以推荐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人。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着推荐人之前,也和世毕盟的导师们交流过,了解了一些注意事项。推荐人一定要找信任的推荐人,而且不要找很多,通常3-4个推荐人就足够为你推荐好几所你想去的学校。我的推荐信有三封找了院里的老师,一封找了美国实习的老板,还特地找了YALE毕业的,因为有些学校还是很看重校友的推荐。但这具体有多大的作用我也不是很清楚。
6、作品集
作品集是重中之重,如果英语是敲门砖,那么作品集就是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啦。
作品集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最好是完整的时间段,有利于思考的连续性。我从挺早就有一个作品集的大概构思,但是脑子里想象了很多,手上倒是什么也没做。作品集正式进入状态是从去年八月底九月开始,一直到12月底,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从早到晚集中精力做作品集基本可以保证做得比较完善,但是不能保证每个作品都有时间进行巨大的调整。比如我的作品集一共有5个作品,其中只有两个竞赛作品来得及经过大改动,其他三个在建筑设计上只是做了些微调和细化。
作品集基本不可能一遍就能完成,它是一个不断画图、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好多人都把作品集改了4遍5遍,才会满意。所以一开始不要因为图面太丑而气馁,作品集的初稿看起来都很丑。。
作品集一般没有明确的页数限制,但申请美国硕士一般做30页左右。但berkeley要求12页以内,GSD要求30页以内。建议放4-6个作品,我放了五个,正好做了30页。
7、PS PERSONAL STATEMENT是对建筑的理解,这是所有文书当中最重要的,一遍写好应该不太可能。写作需要花断断续续一星期时间,但构思需要和作品集一起进行,要几个月。PS和作品集的思想应该相互呼应,在表述你的观点的同时需要用作品集中部分的作品作为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在做哪个设计中是如何思考建筑的,如何影响或塑造你对建筑的理解。除了作品集里部分作品的阐述思考之外,PS还需包括超脱于作品集以外的东西。比如你对建筑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在作品集中并没有机会实现。
在写PS的过程中,我和世毕盟的mentor也进行过频繁的交流讨论,不断修改文书,能够非常有效地探索并表达出自己脑中曾经闪现但是没有能够充分表述的一些想法,更加全面地让人通过PS的文字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第四篇:Kellogg管理学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南京大学,国贸系 gmat:750t:109gpa:3.74(wes)均分88实习:四大advisory+外资银行商业银行部+内资非top券商ibd&equity research,UCB学期交换 gpa4/4 有一段科研经历,奖学金学生活动若干。AD/Offer:Kellogg MSMS;LSE MGT&Strategy;UVa Commerce(Fin track);Brandeis Maief Waitlist:LBS MiM;Rochester MSF Rej:LSE MSF;MI 前期考试准备timeline及选校准备 因为所上大学就在自己的家乡,且我觉得国内研究生时间略长,所以我差不多从大一就开始下决心出国。也正是因为决定出国在大三下去了伯克利进行了学期交换。自己的语言考试是在去年七月份才全部完成,以下是我的申请timeline。
大二上学期完成托福一刷,首战半裸考只有100分;大三上学期12月份,完成gmat一刷,首战也只有700分;大三下学期参与交换,去年5月份完成gmat二刷,750分;去年五月底回国,闭关准备托福一个月,七月初二战托福109分(s24);暑假期间开始一边实习一边做school research,确定申请方向和专业,对感兴趣的项目做功课;九十月份开始写文书改简历,拖延症如我几乎都是卡着ddl提交的
选专业及项目的一些建议和理解:
(1)个人认为选专业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我本身是国贸专业,三年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和一些商科课程。实习比较迟,导致我在大二大三一直没有很清晰明确的职业方向。奈何我又是一个综排名气控,也深知美帝msf坑爹情况,所以一直到去年四五月份都准备主申请econ顺带着申请一些金融项目。但是当我对econ master的项目开始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我发现经济硕士也和金融硕士其实存在着同样的情况:综排高的学校开的比较少,尽管整体而言各个学校综合排名水平要比msf强些,但让我比较想去的项目好像也并不多,只有duke的econ,而这个项目是2年的项目,费用较高,这几年扩招幅度也比较大,中国人比例也比较高。加上深知自己对做学术并不感兴趣,也不想再花2年时间继续学习经济学模型,想早点读完书早点就业,所以干脆放弃了考gre和申请econ。我的数学计算机能力也比较薄弱,所以金工金数那条路也早早被我否定了。
(2)放弃econ申请后,我开始研究可以用gmat申请的专业和项目,在实习的过程中也确实觉得corporate finance相当重要,自己也非常乐意去学,所以一开始还是准备主申msf方向。这时要非常感谢注册君在cd上发的申请总结和管理学项目相关介绍,我发现也有一些非常好的mim项目。加上本身国贸背景算半个商科,申请管理学也非常合适,所以最终定的方向是msf+mim.因为本身比较综排控(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吧哈哈),所以采取了英美混申的方式。最后定下来11个项目,分别是:
us:mit mfin;brandeis maief;rochester msf;jhu msf;kellogg msms;duke mms;uva commerce uk:lse msf(一志愿);lse mgt & strategy(二志愿);lbs mim;ic msf&esb 对每个项目做了一些功课,结合了自己的背景,这11个项目中我是拿jhu msf/ic esb/lse mgt&strategy来保底的;同时也因为这几个是保底校,我当时就准备的是迟一点时再申请;而当时的女神校是mit/kellogg/duke/lse msf/lbs。在拿到西北kellogg的offer后,我就放弃申请jhu msf/duke mms的二轮/ic了,主要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西北吧。所以最后申请的7个项目如上文申请结果所示啦~
(3)记不得是哪个cder说的了,如果一个项目你一点都不心水的话,那何必浪费申请费去申请。深以为然,offer在于精不在于多,保底校个人认为选3个足够,其他就尽情报自己想去的项目吧。同时,虽然我自己最后的申请结果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早点开始实习,早点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为了名校去学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本科院校就不错可以过绝大多数公司的简历关的同学们,还是提升自我水平比较重要。
文书准备的一些建议
(1)简历:
别看好像essay字数多很难写,但我认为其实最难改的是简历,我的简历来来回回改了非常多遍,也前前后后咨询了很多人建议。非常同意vic所说,简历是申请文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学校收到你的申请package时会看你的简历,面试时面试官会看你的简历,最后admission committee还会再看你的简历。所以简历应该要力图完美,该用哪个动词能最好的彰显出你干的事情的价值?你干的事情带来多大的影响?简历里的数字多吗?这些都需要非常细致的打磨。所以非常建议大家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写自己的中英文版简历,不会用词时看网络上好的cv是怎么写的,看linkedin上别人是怎么描述实习经历的,也多找一些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学长学姐看看,能获得不同的insight。同时,建议大家及时update自己的cv, 及时向学校反映你的最新情况,这样学校也会认为你对这个项目比较重视。我在10月份时才找到四大的实习,及时把这份实习添到了简历上。
(2)文书:
申请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商学院项目的文书题目都是有共同之处的,只是可能问法不太一样。其实还是围绕着why me why school的问题来写。1.why me:
一般这类文书都是要围绕着自己经历展开的,比如说西北的文书题目:How have you grown and developed as a person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What experiences at you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have contributed to your development?(500words)再比如说lbs的文书题目:The study groups will challenge students by testing their ability to work with academ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people and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within these teams.What strengths will you bring to your team and what qualities will you need to improve in order to be a valued team member? Feel free to use a real example to illustrate your thoughts.这类文书都是需要你结合之前的大学经历,举出几个example来证明你具有某种quality,而这种quality恰恰是学校比较重视的。我的建议就是大家可以在大一时就开始记录自己做的一些社团活动/实习经历,你的团队合作的经历当leader的经历,记录的细致一些,这样在申请时可以在这些素材中挑比较合适的,也许一件你认为并不出彩的事情恰恰可以用在文书中。
同时要注重文书的逻辑性,有些时候一件事例可以彰显出你的不同特质,比如说我自己用的一个事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员和采访对象的沟通遇到了问题,我作为leader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事例其实既可以说自己的leadership也可以说自己的communication skills,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就比较混乱,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讲自己的哪个优点。所以建议大家写完多读读想想,是不是这个事例能充分说明自己这个quality,是不是真的make sense。
2.why school:
这个问题不仅文书中会出现,面试时也是必问的。比如brandeis的题目:(Required):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is graduate program at Brandei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IBS)? Please include how this degree will help you achieve your short and long term professional goals.(500-1000 words)其实这种问题比较好回答,但是你得让每个项目觉得这就是单独为他们写的essay,也就是说要足够多的school research,why school的理由要足够充分且详细。一般我会写这个项目的课程设置,具体举一两个这个项目开设的课程;这个项目的faculty,有没有哪个教授的研究和你职业发展的方向是非常符合的;学校的club, alumni network,可以仔细了解下club具体会举办的活动而不是只记住名字;项目的地理位置etc...非常同意姐姐说的,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一句话在任何一篇essay里都可套用,那说明是废话。3.一些商业问题:比如西北的essay 2 Essay 2:Briefly describe a contemporary managerial issue or challenge that interests you.How do you expect earning a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 Studies will enable yo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issue?(300 words)我觉得类似这种问题一般机构是写不出来的,自己可以多联系职业发展上的issue、行业新闻来写,当然也要联系学校说加入了这个项目能够如何让我更好的理解这个issue, 可以多问问业内人士获得不同的insight.在申请之前,我觉得文书很讨厌,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操作时,你会发现就这么写写改改就出来了,在写了两三所学校的文书后,你会越来越熟练。如果英语水平不错,完全可以diy, 身边太多机构写的文书不靠谱的例子。或者找到比较靠谱思维非常有逻辑性的文书老师/学长学姐帮你修改,我个人报的是世毕盟的DIY指导项目(A项目),我的mentor是MIT校友,每次都是我完成初稿,我们就essay的内容和逻辑不断的打磨,最后再找世毕盟 native speaker润色语言。个人认为最好初稿自己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英语的过程。当甩手掌柜全交给机构毕竟还是非常有风险的。非常感谢我在世毕业盟的mentor,培训师以及世毕盟 Native Expert团队,在整个申请季给我很多帮助!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可以看看mba申请的文章,比如成功申请哈佛商学院经典essay65篇,非常好;多找人改改,可以找找外教/学长学姐/业内人士,尤其是没有面试的学校,文书还是蛮重要的。比如我的lse文书就前前后后找了6个不同的人帮我看,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3)推荐信
国内推荐信大多都是自己写的,让老师老板转发链接就可以,但我还是建议如果老板老师和自己关系足够好的话,让他们上传,或者至少自己在上传推荐信时注意更换不同的ip地址,保不齐学校就查呢。像是今年mit的面试,就查出来中国区大片学生自己递交推荐信的情况。推荐信的写作,我认为其实和文书差不多吧,甚至可以说是对文书的一个补充,你没有在文书里表现的特质可以尽情在推荐信里表现出来,当然也要足够的有细节来支撑,可以在推荐信中指出项目的具体名称。面试准备(1)其实我是面渣渣,不过我觉得面试也是同样,做好why me why school的回答。在每场面试前,去熟悉每所学校每个项目,比如说可以和在读学生聊聊,比如说可以把这所bschool的网站所有内容链接都点进去看看;比如说学校视频宣传册之类的,总之就是让学校觉得你做了足够多的功课。我个人认为面试官是感受得到你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项目有兴趣的,比如说我的罗村面试,因为我自己对罗村一直不感冒,当时也已经拿到了kellogg的offer,一度想decline罗村的面试,但最后还是毫无准备的面了,结果就是个waitlist= =(2)在面试前把自己的简历推荐信和文书过一遍,特别是简历,每个细节要非常清楚,同时要防止学校问到文书和推荐信的内容而自己却没有反应过来。(3)准备一些和自己职业发展所在行业相关的新闻insights之类,这个可以多问问业内人士,让学校认为你确实对某个行业很有热情。(4)对待女神校,我觉得有些问题最好要准备2套答案例子。比如说leadership经历,teamwork经历,最好准备2个例子,防止面试官让你再举例时想不出来。(5)多mock,在面试前对照着面经把答案过几遍。(6)Q&A环节可以问一些能和面试官自身经历结合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是mba学生面你,可以问你在这个学校的经历怎么样;如果是招生官面,可以问问这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具体的一些活动啊比如说field trip之类的
顺便说一下,世毕盟的mock interview也是非常赞的,面试官姐姐不仅非常专业而且人非常nice,多次的mock过程中暴露了我在面试中的问题,充分的面试准备也为我在申请中加分很多。
一些tips 1.关于交换:本科期间如果有比较好的交换机会建议出去看看,可以算是申请时的一个小亮点~
2.网络课程:如果大家有转专业的情况,建议大家除了可以在学校修一些相关课程外,也可以在coursera之类的mooc平台上修课。我身边不少小伙伴这么做的,我觉得非常棒非常主动!尤其可以修一些女神校的课程,也让学校确实认为你做了功课。3.实习:因为本科院校不在北上广且实习氛围不是很浓,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普遍实习比较晚,大三才开始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实习。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强烈建议大家早点实习早点实习早点实习。即使到了申请季,要开始忙各种essay时也不要放弃实习。我在10月份时才找到了四大的实习,尽管那个时候一些学校交了申请,我还是可以通过update cv和在面试中主动提出这份实习的方式来让学校知道我的最新信息,个人认为这份实习对我的申请非常重要。
4.关于gt:没什么好说的,好好考早点考出来。身边很多小伙伴一直到12月份还在刷成绩,心理压力巨大。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大一大二考出来gmat gre之类,大三再把托福考出来~
5.利用好cd,多去主动了解一些申请信息。因为申请我加了不少群,有时候申请群里就有不少有价值的面经和信息,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很优秀的小伙伴,非常开心~
6.身边也有挺多人背景很不错但没有拿到好offer的,我觉得这就是申请季吧,也许那所你认为肯定没问题可以保底的学校拒了你,也许你做梦也没想到女神校给了offer。尽人事知天命吧,做好自己能做的,大一大二大三时认真学把gpa搞高些;gmat托福认真刷;每篇essay认真写不要出现低级错误;对自己负责!多转发锦鲤,虽然可能并没有什么用==
最后的话 Anyway祝大家好运了!一定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来干了这碗鸡汤=。= 最后,感谢申请季中所有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让我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第五篇:美国金融学博士项目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美国金融学博士项目申请总结
我在2014年年底无意间了解到世毕盟。因为这家做高端留学申请,并且对PhD申请很有经验,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申请会跟留学咨询机构发生任何联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2015年年初还是接触跟世毕盟了一下。我最初的想法是,如果能起一点帮助,总不是坏事。
既然都是要读博的人了,搜集信息和整理总结的能力自然不会太差的。所以第一次跟园姐聊的时候我就明确表示,不会pay for any public information。我记得她思考了片刻,最后还是比较自信地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事后来看购买世毕盟的咨询服务还是达到了预期价值的。
介绍经验之前,先说说商学院博士项目的特点。与动辄发几十个offer的其他一些专业的博士项目不同,商学院招生人数普遍偏少。而一旦录取,几乎全部提供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大多数的系也很少中途开除学生。以金融系为例,一个典型的博士项目每年招收2~4个学生,其中可能有1~2个会是华人学生。就业市场上,因为毕业生供给少,而商学院的教职,以及各专业业界岗位的需求不小,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另一方面,毕业生的收入相较其他大多数院系也较为丰厚。这对很多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都有吸引力,所以入学申请的竞争激烈程度很高。从录取率来看,商学院各专业一般都在2%~5%左右。申请人数年年创新高,其中finance的申请者数量最多,management和marketing次之。大多数申请者有硕士学位,还有很多申请者在读其他专业PhD项目,甚至已经拿到了一个PhD学位。我个人今年campus visit见到的某校金融系其他拿到offer或在waitlist上的学生中,有2个是美国经济学博士在读生,一个是在私募基金工作的沃顿MBA,还有一个是外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经常见到有数学,统计学,物理学或者工程学的博士申请金融学或商学院其他专业博士项目。因为竞争激烈,要从这个申请者的pool里脱颖而出,对大多数申请者来说都是不容易的。材料的重要性排序大致是:推荐信>研究经历>教育背景>GPA>GRE(GMAT),TOEFL。不过,上述几项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通常来说,能在排名较高的项目第一轮筛选中幸存的申请者的材料,大多没有硬伤。当然,如果哪一项特别突出,其他方面比较差,也是瑕不掩瑜的。光靠这几项整体不差可能还不够,因为筛选进入录取委员会的讨论投票阶段之后,成功的申请者也是靠闪光点脱颖而出的。世毕盟在这方面给我的帮助最大,因为mentor本身就在很好的学校在读,作为高年级学生,可以花时间介绍一些他们系或者美国普遍的情况,以及学术界的人评价申请者的一些风格。这些idea对修改CV和PS很有帮助。
在申请之前,建议可以尝试一些学术研究工作。通常可以以RA的形式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经验的教授工作,顺便也可以得到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可以以coauthor的身份一起做一个project。如果有富余时间,建议做一份业界的实习,甚至全职工作一两年。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informed decision: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在模仿别人或者满足家人的期望。如果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学术,那就趁早放弃申请博士的想法。这对你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在未来一些年里,你的工作压力会较小一些,而挣的钱会更多一些。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愿意吃这份苦,享受这种生活,那就只能义无反顾,风雨兼程。
在商学院博士项目的申请中,GRE(GMAT)和TOEFL分数不重要。考的高固然是好事,但并不能帮助你脱颖而出;考的太低,却有被从pool里很早直接筛掉的风险。说分数不重要,我的意思是,申请者应该不用太费力就能考出一个decent的分数(比如G320+,T100+)。如果你很费力很费力后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可能博士项目暂时还不适合,可以再考虑考虑。对于这两个考试,我建议准备申请的同学们尽早搞定,把后面的时间留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我的GRE在2011年本科交换时考了,后来一度放弃出国了,好在还没过期,正好申请时用上了。TOEFL是在2015年暑假时准备了2周就去考掉了,一次搞定,也没有浪费过多的时间。如果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在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连报2场托福(间隔2周),这样不用花太多时间准备,一旦第一场没发挥好,还有补救机会。
建议国内的申请者尽量申请更多的项目。与正在美国读Master或者其它专业PhD的申请者不同,从国内直接申请的同学大多是没有项目可以保底的。所以除了那种“即使录取了也肯定不想去的”学校以外,大可以从下往上多申一些。一般来说,越是排名高的金融系,方向就越全面,因而top项目大多申请者都会申。排名越往下的学校,金融系的faculty人数一般越少,方向也越有所偏重。对于这些学校,值得花一点时间了解active的教授的研究的是不是自己也感兴趣的东西。一开始,我担心申请的项目太多,会加大推荐人的工作量,也会给人一种类似投机分子的不好印象。经过跟mentor的交流,基本打消了这个顾虑,与几位推荐人沟通后,最终申请了大概30个项目。
大概在1月上旬,申请就全部提交出去了。如果比较顺利的话,从2月开始,就陆续会收到若干通过邮件发送的面试邀请。拿到面试,恭喜你,说明离录取就更近一步了。一般来说,一个系会面试15~30个学生,其中3~5个会拿到第一轮的offer,排在他们后面几个会被放到waitlist。面试之前,可以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然后花时间大致了解下面试官的情况,并为面试做一些准备。这期间我世毕盟的mentor帮我做了一次mock interview,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有帮助的建议。
最终决定能否录取的就是面试了。正所谓盘带半场,就看临门一脚。面试的表现主要靠过去几年自己的积累,但可以通过临时准备得到一定的提升。过去的积累,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不能把自己感兴趣或者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讲清楚,英语听力是否能听懂各种口音,口语表达是否流利,遇到尴尬的情况时能不能得体地处理好等等。不同的教授面试有不同的风格,其中一些比较特别。比如某系的教授面试我时很犀利,抓住简历上一个点就一直提问,并且不等我回答完一个问题,就会打断然后进一步challenge。这种情况下,就很考验所谓的economic intuition,能不能灵活的给出令其信服的回答对录取结果影响很大。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临时准备的。比如也有的教授面试比较中规中矩,从why PhD, why Finance, why our school到研究经历等慢慢问过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要想好(其实前两个why如果回答不了自己的话,建议还是要慎重考虑是否申请)。Skype一定要调试好,我在一个面试时这软件一直出问题,搞得对面两个教授有点不耐烦,后来不得不改为打电话继续面试,这样印象挺不好。另外一般面试的最后都会让申请人提问题,可以提前想好要问哪些。一场一场的面试结束后,会陆续收到offer,rejection或者waitlist的通知。人们往往以top10, top20,top30, top50, top100等来划分项目的层次。对金融学项目的排名,可以参考UT Dallas Top 100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Rankings或者ASU Finance Rankings,以金融学三大顶级期刊发表数量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结合各个项目毕业生placement情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很少有申请者会放弃更高层次的项目而选择较低一层次的项目,所以如果拿了offer不去,对方也会理解,但请记得及时告知,让那个系有足够多的时间录取其他申请者。同一个层次的学校之间的选择要更慎重一些。每年的4月15日是美国学校协议约定的被录取者作决定的deadline。临近这时,基本尘埃落定,我的申请季也结束了。有努力,也有一些懈怠;有惶恐,也有过得意。虽然多少有点遗憾,没去到最想去的项目,但也算心满意足。感谢我的mentor给我提供的许多中肯的建议,以及coordinator的各种帮助。也祝将来的中国学生能申请得比我们更好,去到最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