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坪镇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建议书
红坪镇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总述
(一)项目建设名称:红坪镇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神农架林区红坪镇人民政府
(三)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四)项目拟建地点:神农架林区红坪镇温水村大沟
(五)项目编制依据:
1、《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
3、《灯具油漆涂层》QB/T 1551-1992;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混领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有关政策、标准等。
二、项目研究范围
本项目建议书对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与选址、建设条件、设计方案与建设内容、资源供应利用分析、节能、环境保护、项目进度安排、总投资及资金筹措、社会评价、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三、建设背景、编制原则
(一)建设背景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省农村综改办根据《省农村综改办关于开展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和2014、2015年度提档升级试点村申报工作通知》(鄂农综改办„2017‟1号)文件精神,决定在湖北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共82个县(市、区),申报试点对象为试点范围内的行政村。神农架林区分配1个试点村名额。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6月1日实施。红坪镇温水村积极申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并积极谋划建设,其中包括红坪镇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
另外,随着我镇旅游开发和旅游农家乐的迅速发展,温水村大沟已成为游客集散地。通往大沟的公路狭窄、险峻,特别是黑夜,严重影响安全通行。为此,建设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编制原则
1、在《省农村综改办关于开展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和2014、2015年度提档升级试点村申报工作通知》(鄂农综改办„2017‟1号)文件精神、《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的指导下,对红坪镇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实行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积极采用高效节能、简便易行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综合利用技术。
3、提高控制和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做到技术可靠、便于管理、经济合理。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红坪镇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接待设施,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温水村大沟以发展旅游农家乐为主导,距红坪镇区4公里约十五分钟车程,大沟山溪两岸,山势秀丽,风景如画,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但因大沟公路崎岖险峻,黑暗出行严重影响交通安全,道路路灯设施严重滞后,许多游客都不愿前来,且极大影响旅游接待形象,尽快实施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迫在眉睫。
(二)群众生活的需要 温水村大沟位于红坪镇温水村一组,集中居住22户85人,交通出行频繁。路灯是村庄的“眼睛”,是乡村文明繁荣的象征,是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项目的建设,将完善基础设施,极大的方便群众生活。
(三)创建美丽乡村的需要
红坪镇党委、政府根据(鄂农综改办[2017]1号)文件精神,对照自身条件,选择了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人口聚集、有切实可行的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村“两委”班子团结协调、战斗力强、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内和谐稳定,农民有强烈的建设愿望、有参与议事、决策、监督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有序运转的温水村大沟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试点区,希望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基础上,保护性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建成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便是其中重要建设内容。
综上所述,路灯亮化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温水村大沟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建立美丽乡村的需要。本工程项目实施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建设地交通便利,原料及废料运输通道通畅便捷,施工车辆通行畅通无阻;建设所需的主要材料采购方便,供量充足。该地电力设施完备,接受太阳能辐射量大且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远超3M/S~5M/S,是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的好地方。在道路施工工艺上现有技术十分成熟,所以项目建设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实施性大,项目建设方案可行。
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安排、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温水村大沟路灯建设工程,总长3.5公里,新建路灯70套,每隔50米一套,路灯灯杆高度4.5米;
二、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工期为3个月,建设年限2017年3月-2017年5月。1、2017年3月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编制与报批; 2、2017年4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工程施工; 3、2017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
三、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工程总投资估算为486633元,资金来源为政府自筹。
第四章 项目外部配套建设条件
一、项目建设地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臵
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北大巴山东段,位于川、鄂交界处,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径109°56'--110°58',北纬31°35'--31°57'之间,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沿,由大巴山东延余脉组成中高山地貌,区内山势高大,峡谷高深,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高海拔3105.4米,最低河谷398米,相对高差2707.4米,地形复杂多变,重峦叠障,山势雄伟,地学上谓之“华中屋脊”,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是长江与汉水在湖北省境内的分水岭。神农架林区主要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组成,国土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其中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04.67平方公里、国家湿地公园面积50.83平方公里,国家森林公园面积2255平方公里。红坪镇温水村位于红坪镇西北部,209国道贯穿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该村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是蔬菜、药材、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在实现天保工程后,生态资源得到了很大的保护,该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雅的自然风光、温馨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物质资源等等,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温水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很大。
大沟位于红坪镇温水村一组,集中居住22户85人,以发展旅游农家乐为主导,其中特色农家乐5家,距红坪镇区4公里约十五分钟车程,大沟山溪两岸,山势秀丽,风景如画。
(二)水文气象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边缘,是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气候呈温凉多雨,年平均气温11℃~12.2℃。气温普遍是一月最低,平均气温为-5.8℃~26℃,极端最低气温-21.2℃~-5.8℃,七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1.2℃~16.5℃,最高极端气温34.5℃~40.5℃。无霜期144天~241天,一般从9月底到次年4月底为冰霜期。
全区日照时数1858.3时,阳光辐射量435.54J/cm2,受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气候的双重气候影响,加之我区山体高大,相对高差大的地貌特征,因地热、坡度方位不同,太阳辐射度、土壤温度、植被覆盖、风力大小各异,形成多样的小气候环流,立体小气候十分明显,气温随海拔高度的递增而有规律地变化。
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空气湿度为75%,降雨量随海拔高度与季节的不同也有很大差别。总的降雨特点为: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南部多年平均降雨量1182.2mm,北部多年平均降雨量1017.8mm;年际分配不均,1983年为全区最大降水量1575.7mm,1997年为全区最少降水量770.1mm;年内分配多集中于夏季,7、8、9三个月降雨占全年的47%,且多以暴雨出现。多年雨季平均降水量(5-9月)741.5mm,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水量106mm,5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水量87.1mm。
总之,具有优越的水文气象条件和充足的光热、风能资源。
(三)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貌单元为半高山区,属大巴山体系,项目区四面环山,中间是淌,形四周高,中间低的典型山区槽谷地貌,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属典型的岩溶发育地区;岩性较为简单,主要岩性由石灰岩和砂页岩组成。耕地中32%的地面坡度为10度以下,30%的地面坡度在10度-15度之间,38%的地面坡度为20度-25度。
二、建设条件
(一)交通运输
本项目区交通便利,汽车运输方便快捷,绝大部分建设材料均可实现机械运输及吊装。
(二)物资及人力条件
项目区物资运输便利,目前农村尚有部分劳动力等待务工,劳动力充裕。
(三)施工用电条件
施工用电可以通过周边现有的电网供电,少量电流不足部分可自备柴油发电机组自行发电。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发[1997]253号令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地下水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8、国务院国发(96)31号文《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
1、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及原材料(水泥、砂石)运输、堆放过程产生的扬尘、泥土的抛洒,将对沿线大气环境及周围的环境卫生产生影响;
2、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将影响村容村貌;
3、在施工期,施工设备如搅拌机等的运行产生噪声对周边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
1、对施工噪声的控制
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噪声,对噪声的控制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城市区域环境震动标准》和有关部门对夜间施工的规定。为了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在晚上十时至次日上午八时,应选择低噪声机械,以保证周围居民区的声环境质量。
2、减少尘土对空气的污染
为减少空气中的尘土含量,建议在晴天温高时尽量少动堆土,或在堆土表面洒水以减少尘土进入空气中,弃土装载不得超载,沿途有撒落时应及时清理,尽量不要破坏周围植被,以缩小尘土的扩散范围。
3、施工现场废弃物处理 工地上及工地周围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安监部门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卫生教育,不随意乱丢废弃物,以保证生活环境卫生质量。
4、保护绿化地措施
施工时应尽量不挖掘树木和草地,对破坏的树木和草地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补栽,以保护绿化环境。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现场进行清理,恢复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生态环境不变。
5、制定废弃物处臵和运输计划
工程项目不允许乱臵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河道淤泥等废弃物,须按规定运往填埋场。填埋场地应作出按环境要求的处理措施,以免形成二次污染。
四、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施工过程中虽会产生固体废物、噪声和大气污染物,建成后虽会产生垃圾和淤泥,但只要强化施工期的环境管理,严格实施上述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可以把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局部、短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项目实施可行。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大沟亮化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旅游接待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接待人次,推动农家乐迅速发展,从而增加旅游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采用新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减少电费支出;使用LED、无极灯光源,寿命长,降低维护费用。
二、社会效益
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总里程3.8公里,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安全出行,为游客和群众提供便利,为创建美丽乡村打下良好基础。
三、环境效益
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采用新能源将减少能耗,避免破坏生态。
综上所述,温水村大沟亮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可行的,对大沟及红坪镇的多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篇:温水镇大水村‘五带头“星级化管理办法
温水镇大水村“五带头”星级化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全民创先争优,大水村党支部决定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五带头”星级化管理办法。
第二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习水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实施“五带头”星级化管理,把创先争优活动内容进一步细化、量化,夯实党建基础,使党的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为构建富裕大水、文明大水、和谐大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三条 实施范围: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以户为单我,下列简称“群众”)。
第四条 工作内容:
党员干部、群众按照“五带头”标准进行量化考评,量化分为100分。
(一)党员干部 “五带头”标准:
1、带头服务群众: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切实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
2、带头争创佳绩:努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加大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完成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中作出表率、走在前面,创造出一流业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带头执行政策:认真学习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做农村政策的明白人、政策普及的宣传人、执行政策的带头人。用足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遵纪守法,坚持按政策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与违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行为作斗争。
4、带头弘扬正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带头搞好清洁卫生,美化环境,杜绝乱搭乱建、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带头移风易俗,主动破除陈规陋习,不支持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抵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5、带头促进和谐。经常走村入户掌握群众思想动态,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引导群众依法、合理、有序表达利益诉求,不支持不参与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非正常上访活动,积极向组织反映群众合理意愿,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群众 “五带头”标准:
1、带头勤劳致富:能带头学用科技,具有较强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致富门路宽,带头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能照章纳税,家庭收入位居全村前列。
2、带头遵纪守法:积极参加普法活动,知法、懂法、守法,遵守村规民约,城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行为,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发生,不参与黄、赌、毒,无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和抢占、乱占宅基地或耕地现象,不越级上访,不参与集体上访。
3、带头诚实守信:带头说实话、办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
4、带头文明卫生:尊重他人,和平共处。柴垛、灰堆、圈舍、厕所达到“四进院”标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美化宅院。房屋内外整洁、干净,物品堆放整齐。
5、带头睦邻和谐: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关爱儿童、关怀老人,无虐待老人、儿童、歧视妇女现象。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第五条 晋星程序:一是明确目标。年初党员干部群众按照“五带头”标准自查,提出预晋星(保星)目标,报村支部批复公示后执行。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完成目标任务。三是晋星考评。村支部按照党员干部群众“五带头”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评,次年初,村支部召开会议确定晋星等级或是
否晋星(保星)成功,经公示后报温水镇党委备案,兑现奖惩。
第六条 星级等级划分为:95分及以上为五星级,90至95分(不含95分)为四星级,85至90分(不含90分)为三星级,80至85分(不含85分)为二星级,65至80分(不含80分)为一星级,65分以下不列入星级评定。
第七条 评定办法:“五带头”星级化管理的评选工作,在镇党委的指导下,由大水村“五带头”星级化管理评定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以村党支部为基本评选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评选。
(一)党员干部群众提议。村党支部对照“五带头”星级化管理评选标准,根据党员干部、群众情况,采取个人自愿申报的形式,向村党支部申报。
(二)民主评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村民代表评议后无记名投票测评。
(三)领导小组审议。党支部按照“五带头”星级化管理评选标准,对民主评议产生的星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把关,提交村“五带头”星级化管理评定领导小组审定。
(四)民主公议。村“五带头”星级化管理评定领导小组审核村民代表大会提交的名单,将合格的党员干部、群众名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条 评定比例:五星级党员干部控制在总数的15%以内;四星级25%左右。五星级群众控制在10%以内,四星级20%左右。
建国前老党员为终身制五星级党员。
第九条 激励机制:
1、五星级党员干部、五星级群众推荐镇党委、镇政府,县委、县政府等上级表彰。
2、五星级党员干部、五星级群众次年在镇医院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其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温水镇学校住校读书的享受学校生活费补助,其中小学生每学期375元;中学生每学期500元。享受镇涉农部门免费提供各类技术帮扶。帮助协调因生产需要优惠贷款。
第十条 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确保党员干部、群众“五带头”星级化管理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五带头”星级化管理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五带头”星级化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篇:红沟村2012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红沟村2011省级文明生态村建设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保护红沟村生态环境,科学指导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提高我村建设的档次和文明程度,实现村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县委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思路,针对红沟村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坚持典型示范、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改善我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努力创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红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生态村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红桥设施葡萄园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村民生活污染得到全面控制,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标准
1、村容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较好。一是硬化。村社主干道全部实现硬化;二是绿化。村社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场所两旁统一种植花木,村外通公路有绿化林带,馨和小区新
建农民公寓楼2栋,入住农户80户,修建完成后完成初步绿化;三是净化。制订村级卫生公约,实行定时打扫卫生及门前“三包”制度,各社修建垃圾池,实现群众生活垃圾集中堆放、集中处理;注意保护黑河水资源不受污染,并防止水土流失,公共场所、村社主干道、居民家里常年保持整洁卫生,村委会成立环保小组,定期进行检查;自来水和户厕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倡礼貌用语,广泛开展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建有文化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开展正常有序的文体活动;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居民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3、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两委、民主制度落实,村务、财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禁毒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没有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习练人员。
4、产业结构合理,群众生活殷实富裕。全村大力发展设施葡萄、玉米制种、肉牛养殖、红枣种植特色产业,计划新建露地葡萄100亩,红枣40亩;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
5、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村两委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四、创建措施
1、组织领导。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镇环境保
护领导小组指导督促,村党总支副书记贾登虎、付荣亲自抓负总责,负责具体的部署和协调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协调抓,镇党政综合办公室联手创建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村两委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整个创建工作严格按标准要求,抓好落实,严把质量关,分期分批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2、建立目标责任制。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各社负责生态环境质量、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3、突出创建重点。生态村创建一大硬件工程,就是农
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紧抓这一重点,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强势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力求取得良好成效。
4、积极主动督查。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
和要求,积极参加相关督查工作。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定期不定期对各社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加速推进整改,确保工作成效。
5、加大宣传。高度关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开设创建专栏,充分利用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创建内容、农民群众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为文明生态村建设推波助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创建的步骤和时间要求
在创建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创建生态村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成立保洁队伍,并落实长效管理办法,落实责任;全面硬化村社道路,加大对道路基础建设的投入,对全村村通社、社通户道路进行沙石硬化并在道路两侧绿化;消除农村杂物乱堆乱放现象,改善村容村貌;
采用突出清理和经常清理及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河道、农户房前屋后环境和道路两侧进行清理,做到村干部包片、社长包社、农户包房前屋后、保洁员包道路两侧,通过清理使全村居住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日前)。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学习和掌握考核指标体系,对照考核指标开展自查工作,找出薄弱环节。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3月底)。召开全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各社要围绕创建生态村的主题,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氛围,动员全村人民积极参与。
(三)创建落实阶段(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10月)。全村按照实施方案的任务分解,认真开展工作,按期完成馨和小区2栋农民公寓楼修建工作,保证入住农户80户,并完成初步绿化和硬化;力争完成露地葡萄100亩、红枣40亩的栽植工作。村委会将工作中形成的与创建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汇总,建立台帐。村两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社工作汇报,检查“三堆”清理落实及改厨改厕和沼气利用情况,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按期完成生态村创建各项工作任务。
(四)资料集中准备阶段(2011年11月)。汇总整理各项指标的有关技术报告、档案资料和统计数据,编制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并及时上报镇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自查及考核验收阶段(2011年12月)。对照创建文明生态村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查,编写自查报告,对不
符合指标要求的及时整改,使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确保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
红沟村2012省级文明生态村建设
领导小组
组长:贾登虎红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副组长:付
成 员:张文林
荣杨玉河贾登山陈元林姜志本
王文国
红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红沟村一社社长 红沟村二社社长 红沟村三社、七社社长 红沟村四社社长 红沟村五社社长 红沟村六社社长 红沟村委会 二0一二年三月十日
第四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概况
(一)、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名称
(二)、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规模
二、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必要性
(一)、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必要性
三、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进度安排
四、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小巷路灯亮化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
第五篇:端氏镇下沟村核桃种植项目建议书(本站推荐)
端氏镇下沟村核桃种植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沁水县端氏镇下沟村560亩优质核桃林种植
2、承办单位概况:下沟村民委员会,下设三个村民小组,其中两委成员4人,党员27人,村民代表21人。
3、建设地点:下沟村所属民用耕地
4、建设内容与规模:在村民中推广种植560亩“中林1号”优质核桃林,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5、建设年限:3-5年
6、概算投资:36万元
7、项目单位联系方式
地 址:沁水县端氏镇下沟村民委员会 联系人:贾东胜
联系电话:*** 0356-7038236
二、项目规划背景及必要性
(一)规划背景
下沟村位于端氏镇西南方向5公里处,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全村156户,504口人;共有8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93亩,2008年人均收入2900元,是我镇典型的贫困村。
1、产业类型与配臵
村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粮食种植及打零工,其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黄豆、土豆等,另外零星喂有少量的鸡、猪等家禽,供自己用。
2、科技建设状况
主要依靠传统方法进行种植,施肥、锄草及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不够科学,农机普及率较低,且品种单一,主要以机耕工具为主,缺乏作物深加工工具,养殖业同样以土办法进行管理,产量不高,见效慢;电视、电话等信息来源已铺设到户,但未充分利用;村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以小学、初中毕业为主。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由于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收入较低,造成村民目前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强,遇到干旱年份则收入骤降,而且受山猪、獾等野生动物的危害较大。养殖业由于投入大、技术难掌握、市场行情不稳定等其他原因,在当地并未形成规模,不能从根本上给当地的经济带来改善。然而村内人均土地面积较大,加之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水分等非常适合核桃树的生长,且核桃树不易遭受野生动物侵害,核桃市场行情稳定并且价格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与当地农民迫切摆脱贫穷的愿望相结合,显示出发展核桃已成为一大明显趋势。
自十一五以来,镇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来抓,依靠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和市场带动,提出了“挖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该项目通过与农民合作,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百姓的致富相结合,解决农民增收渠道小增收难的问题。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发展矮化核桃密植产业的方法,帮助村民、集体发展经济,实现达到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目标,使自然与经济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当地而言,以前核桃的种植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属于农民自发零星发展的状态,而且品种多为普通品种,壳厚纹深不美观。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分利用有利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加快核桃产业的发展,使其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势在必行。
三、项目具体规划
(一)、组织机制
下沟村核桃林种植项目领导组: 组
长:贾东胜(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副组长:贾富奎(支部副书记)
贾军胜(村委副主任)成员:贾吴战(支部委员)
张晋太(村民组长)霍赖强(村民组长)
管理人员:从当地核桃种植户中选出精干、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人,作为该组主要协管人员,负责核桃的销售,监督村中核桃的质量。
(二)规划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对优良核桃品种中林1号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第二阶段:种植后的2-3年时间内,邀请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针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栽植成活率,杜绝旧有的粗放管理行为,从而保证果品质量。
第三阶段:在核桃产出后,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果品进行包装,以提高其品味与价值,增加销量。
第四阶段:在小面积推广成功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并实施规模化经营。同时开拓市场,塑造品牌,成功的打造“一村一品”核桃。
(三)规划总投资及融资方案
计划总投资:360000元。其中购苗费用:270000元;养护费用:15000元(3000元∕年);管理费用:10000元;流动资金以及其它开支:65000元。
目前,村委会通过村民集资5万元,银行贷款5万元,共计筹集资金10万元。
(四)配套措施 1)、管理机制及保障措施:
根据本村现状,需设质量监督一名,并管理相关配套设备,要求责任心强,重点对成品核桃的质量检查负有责任,凡是经过本项目支持且检验合格的产品均给予品牌使用权,鼓励当地农民踊跃参加并监督其实施情况。同时,联系相关企业,对本村无污染、纯天然的核桃产品进行销售。
2)、运行机制:
(1)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家庭劳力情况,按1:2的价格比例配送核桃苗。即以 “中林一号”品种为例,该核桃苗的市场价格为12元,建议让农民拿4元来购买,签定协议,如果种植成活,一年后则将购买时的4元钱归还农民,通过这种措施增加农民的管理积极性。
(2)种植后第二年,聘请技术人员为农民讲解管理技术,同时对未成活的核桃苗进行及时的补植,保证苗木的齐全,从而保证收入。
(3)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盛果期前,建议农民将核桃与禾本科作物套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从而提高核桃苗木的成活率另一方面,可以部分抵减3-5年土地的收入,从而实现该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4)第三年将有基本产出,但产量很底,实施团队和协会相互协调,负责统一收购核桃,具体价格将根据市场而定,但原则上要比商贩高,比外界市场低1.5元/斤左右,进行简单的包装后让商店代销。1.5元/斤的差额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代理销售、联系电话、领导组管理等支出。在收入中领导组将相互监督、协作完成准备金提取任务。同年秋天用准备金购买核桃苗,用于规模再扩大。
(5)第四年产量将比第三年增加一倍,并依照第三年的方法进行管理。
4(6)第五年开始达到盛果期,核桃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准备金充足,除购买种苗费用外,还可购买包装设备用于发展其包装技术。
(7)以后产量基本趋于稳定,规模不断扩大,领导组可与核桃加工企业联系,大批量销售,并与零售商结合,进行小批量销售。
(五)、效益分析
核桃树生长快,丰产性很强。核桃苗定植第二年,大部分树都可结果。第三年大部分树结果在5斤左右,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有的树可结果10斤左右,个别树已有穗状或串状结果枝形成。核桃由此逐年进入丰产期,第五年起进入盛果期,亩产一般在300至500斤。这样,在亩产值达3000元到5000元的情况下,农民每人每年就可以直接增加收益1000余元。
与此同时,随着核桃林的种植,下沟村的绿化覆盖率相应提高5%以上,村集体生态环境将会有质的飞跃。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四、结论
该项目作为增加我村村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程,一方面依托核桃种植的广阔市场前景,另一方面体现了村民脱贫致富迫切愿望,项目的实施必将会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同时也为我村甩掉 “贫困村”的帽子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