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谢 洪
一、摘要
为深入了解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组,以个案访谈研究为主对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进行了调研。
经调研发现,由于基层行政组织缺乏协调与统一调度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基层行政组织中的腐败和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的局限性等原因,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对农户灌溉用水进行管理,农户难以真正得实惠。
在新形势下,如何能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灌溉用水新路,任重而道远。
二、正文
为深入了解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组于2010年7月19日起,以个案访谈研究为主对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
就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这一课题的选择而言,其背景如下:
1、我国大量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为保证农业用水,确保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年久失修,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已多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不少水库还成为病险水库。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但大多用于解决发电、城市和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了挤压。加之当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用水日趋紧张,已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影响。
2、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取消了向农民的收费和收税,并直接给农民以大量直补。在此情况下,基层行政组织逐步退出了农业经营与共同生产事务。随之,农民的灌溉用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水利部借鉴世行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模式,许多地方进行了产权改革,以激励农民投入水利建设和管理,“谁投资,谁受益”。一系列的农户灌溉用水变革培育了许多新形势下农户灌溉用水的先进典型,积累了先进的经验,但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地方农户灌溉用水遇到了瓶颈,甚至出现了“三个和尚无水喝”的现象。如何能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灌溉用水新路,是当下许多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3、汾河灌区是我省最大的灌区,水利设施较完备,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较为典型。深入了解汾河灌区农户用水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对于我省农业科学用水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经走访汾河灌区平遥、祁县、太谷段的香乐村、南良庄、常家堡、东观、胡村、董村6个村庄,发现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对农户灌溉用水进行管理,农户难以真正得实惠。
以香乐村为例,香乐村是平遥县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近4000人,土地8120亩。从村民及老村长口中,我们了解到该村有国家投资的大渠,但目前大渠根本没有派上用场,长满了杂草。现在村民的灌溉用水均为深井水,由于气候变化,地下水位下降,打井的深度不断增加,现已达200米,每打一深井大约需要1-2万人民币。若用大渠浇灌,一年只需浇灌一次,浇灌一亩地一次需70-80元;若用深井水灌溉,一年需浇灌两次,浇灌一亩地一次需40-50元,且农作物产量不如大渠灌溉来的高。
据村民反应,不用大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村民在地里乱挖土方,导致土地高低不平,进水量不协调;2)部分村民不自觉交纳水费;3)部分村干部以个别理由拒绝交费,大渠私人承包后收不回钱;4)打井也是实行私人承包,承包者便是管理者,且都是当地有权有势之人,他们与村委会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实行垄断方式,村民以个人名义无法打井。承包者以此可以获得更多利益。
该村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西红柿、向日葵。以前用大渠,能种小麦等经济作物,灌溉用水的费用也比较划算,而且一年能种两季。而今用深井水灌溉,小麦无法种植,大多数地种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且产量又低。
国家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想通过大渠给农作物供水,但基层行政组织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深井灌溉本是作为应急储备之用,但在这儿却成了村民唯一的灌溉方式,给别有用心之人谋取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其实村民及老村长都希望用大渠灌溉,但由于制度的原因,供水方与村民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有渠无水,只能通过深井进行灌溉。
与香乐村相比,南良庄的情况有所不同。南良庄近2000人,土地6000多亩。由于靠近汾河三坝,灌溉比较方便。当地普遍采用大渠灌溉,一年分为冬浇和春浇,还有平时的灌溉,浇灌一亩地大约25元/次。当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玉米产量为1500-1700斤/亩。我们前往调研时,正好碰上村民浇灌。据了解,此时浇灌一次玉米能增产200-300斤/亩。虽然村中也有7-8个深井,但由于水质问题,不适合浇灌农作物,早已废弃不用。
灌溉用水也是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私人承包的方式,由于靠近汾河三坝,灌溉用水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据村民所说,下游村庄浇灌一亩地达70-80元/次。
虽然靠近汾河三坝,灌溉便利,灌溉用水的价格实惠,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渠道渗水,以及缺乏沟通平台,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浇灌,以致减产。同时还缺乏抗旱系统,一经干旱,大渠,汾河支流都无水可用于灌溉,深井又废弃不能用,村民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灌溉,对农作物的产量势必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走访的第三站常家堡,常家堡位于祁县县城周边。主要种植玉米,灌溉用水全部来自深井水。虽说这一地区属于汾河灌区,但离汾河较远,村庄附近又没有其他河流,所以只能依靠深井进行灌溉。
深井由村委会管理,大队负责打井,一口深井约管60亩地。常家堡约1000人,人均1.5亩地。浇灌一亩地一次大概20多元,亩产量一般在1300-1500斤之间。如果经常性浇灌,亩产量最多可达1吨。
据村民反应,由于今年汾河灌区普遍干旱,到目前为止,只下了一两场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深井灌溉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灌溉方式过于单一。如此一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深井是越挖越深,形成恶性循环。与常家堡相比,东观村的情况有些类似。东观村是祁县东观镇的所在地,位于祁县以东30多里处,地处太谷,祁县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有省道穿过该镇,交通便利。东观有近7000人,人均3.5分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由于在当地的产量不高(700斤/亩,今年干旱400斤/亩都难),而且投入较大(一亩地投入达400-500元),所以该村绝大多数种植的是玉米。
当地的灌溉用水全部来自深井,现在所用的深井都是老生产队留下的。深井的所有权归大队,使用权实行私人承包制。若私人承包后,村民灌溉所花费的钱直接交给承包人,承包人支出的费用为水泵的维修费和电费两大费用。
据村民反应,以前灌溉一小时8块多,现在涨到一小时13.2元。价格有所上涨,村民表示理解。在当地深井灌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水利设备老化;2)水泵私人承包后,没有人进行统一协调,给灌溉造成极大不便,同时部分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3)除了深井,再无其他水源,灌溉形式过于单一;4)基层行政组织不务实,不能很好的发挥在灌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于东观村土地较少,灌溉基本能得到满足。
最后一站胡村和董村,由于胡村和董村相邻,情况差不多,下面着重介绍胡村。胡村是太谷县胡村镇的所在地,有7000-8000人,人均耕地为2亩。
胡村依靠深井灌溉,浇灌一亩地一次需30-40元,一年浇灌4-5次。当地主要种植玉米,少部分种植小麦。玉米产量每亩在1500-1700斤之间。小麦产量低,加之当地缺水,旱灾不断,所以种植玉米成为大多数的人选择。
该村以前深井为个人承包,现在村委会将深井的使用权收回,主要深井都归集体所有。村民如需用水灌溉,可以利用村里办的水卡。每家每户均有一张水卡,卡可以充钱不断使用。地里埋有暗管,每30-40米有一个接头,可以方便使用。据了解,水费的价格与以前差不多,但和电费联系比较大。
胡村附近有一条很大的河,叫乌马河,现已干涸。深井灌溉成为该村唯一的灌溉方式。调研发现,该村的过水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
虽说香乐村、南良庄、常家堡、东观村、胡村、董村6个村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平遥、祁县、太谷三地农户灌溉用水所存在的一些现状。比如灌溉用水的价格,灌溉管理的方式,水利设施的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的廉政建设,基层行政组织在灌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都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在新形势下,如何能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灌溉用水新路,任重而道远。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灌溉用水价格上涨。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农户灌溉用水的价格均有所上涨,加之,农药化肥、种子的价格也有所上涨,农业投入自然不断增加。而在农业投入中对灌溉用水的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原本较低的农业收入已难以维持农户的基本生活,灌溉用水价格的上涨势必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2、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对农户灌溉用水进行管理,是灌溉用水产权改革的结果。就承包人承包目的而言,无外乎利用灌溉用水产权改革之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其局限性在于:
首先,承包人与农户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然而缺乏有效机制对他们的利益进行协调。其次,承包人缺乏科学管理知识,管理方式极为简单,不能有效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再次,个别承包人与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以至于个别承包人与基层行政组织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臵农户的利益于不顾。
3、基层行政组织缺乏协调与统一调度机制以及监管机制。调查发现,基层行政组织因缺乏协调与统一调度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在灌溉用水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农户灌溉,以致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利用;更有甚者,个别基层行政组织无所作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利用职务之便,谋不义之财,未能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
4、水利设施尚待完善。调查发现,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虽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渠道以及部分闸门未曾硬化。据农户反映,由于渠道、闸门未能硬化,灌溉过程中灌溉用水渗漏较为严重,增加了灌溉的工作量和灌溉用水的投入。
总体而言,税费改革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取消农业税,给予农民大量直补,兴修水利,加大农业投入。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农户灌溉用水方面明显有所改善,但由于产权的变革,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以为,当前农村改革正逐步深入,我国农村的复杂性使农村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政府可以以农村灌溉用水问题为突破口,探究农村改革深层次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新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结束语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它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农户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农村改革逐步深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我们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当前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就调查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所提意见难免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海涵!(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加强灌溉用水价格的监管。调查发现,各地灌溉用水价格不尽相同,差别较大。存在人为上调灌溉用水价格现象,且百姓颇有怨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灌溉用水价格监管。
2、建立灌溉用水协调和统一调度机制。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灌溉用水协调和统一调度机制,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利用,以致部分灌溉用水白白浪费。而村民自发组织统一灌溉秩序较为混乱,效果不太明显。
3、加强对基层行政组织的监督。调查发现,由于基层行政组织缺乏一定的监督,个别地方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国家相关政策在基层并未一一得到落实,百姓难以真正得实惠。
4、加强基层队伍廉政建设。调查发现,个别基层行政组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百姓反映较为强烈,基层队伍廉政建设有待加强。
5、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依旧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要素。个别村庄渠道渗漏问题较为严重,百姓要求改善的意愿较为强烈。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值得重视。
6、建立有效沟通平台。有效地沟通往往使事半功倍。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平台,农户在申请灌溉用水时存在诸多不便,有时可能导致错过灌溉的最佳时机。为百姓搭建合理、有效的沟通平台,值得尝试。
7、加强相关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信息的不对称,部分百姓对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不甚了解,这无异于削弱了对基层行政组织落实国家相关惠民政策的监督力量。加强相关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8、加强对基层调研的工作。基层调研工作有助于了解当前农村改革逐步深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与意愿,有助于制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同时,加强对基层调研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层行政组织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四、谢辞
感谢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我们给予关心、支持、帮助和指导的张老师、庞老师。对二位老师在此次活动中为我们所做的努力,在此我代表我们全体队员向二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五、参考文献
1.桂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不可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2.贾林州:《鼓励小水利:难解农田灌溉难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3.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农田水利治理模式的重构》 4.胡靖: 《小水窖救不了农村水利》,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华北地区井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华北地区井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状况调查研究(柳长顺 陈献 乔建华)
2005年1月http://www.xiexiebang.com
18日
中国水势网 编辑:宋金凤
1 引 言
华北地区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地带,而且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全国水资源、人口、耕地资源分布最不均衡的地区。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活、工业、生态和农业灌溉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农户作为灌溉用水的主体,其用水现状及行为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
目前全国井灌区面积已达到22 005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1/4,基本分布在华北平原。仅海河流域1997年已有机井125.4万眼,灌溉面积达7 246万亩,占灌溉面积的70%以上。因此,井灌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井灌区对区域和全国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去节水灌溉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在渠灌区,国内对井灌区的研究较少。因此,2003年就下列三个问题对华北地区主要井灌区的农户灌溉用水进行了调查:(1)农户灌溉用水的现状;(2)灌溉费用与水价现状;(3)节水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推广情况。
调查区覆盖5个省、市及自治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9份,其中北京市1份,河北省76份,河南省14份,山东省6份,山西省2份。调查区涉及38县82乡(镇)的82村。调查重点为河北省中东部平原与河南省北部平原井灌区。此次共调查99户,户均人口为4.50人,户均耕地9.39亩,其中水浇地8.65亩,占耕地的92.4%。
2 农户灌溉用水现状
调查区农业灌溉主要对象有小麦和玉米,其他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蔬菜、花生和大豆等,以棉花为主。调查区年平均灌溉用水量为231.3 m3/亩,但各种作物的灌溉水量相差很大,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麦、玉米与其他作物,小麦年均灌溉用水量是玉米的1.7倍(表1)。2003年调查区降水比多年平均降水偏少10%~25%,作物需要的灌溉水量较多。估计在降雨量正常年份,平均灌溉用水量要小于调查的数据。
调查区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较低。现状灌溉用水量年平均231.3 m3/亩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整个调查区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约为《1999中国水资源公报》公布的全国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的50%。
总理基金项目“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提出华北地区节水灌溉定额如表2所列。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调查区灌溉定额很低。小麦现状亩均灌溉用水量小于降水保证率50%的节水灌溉定额,玉米现状亩均灌溉用水量略低于保证率为75%时节水灌溉定额,但高于保证率50%时的亩均灌溉节水灌溉定额。其他作物(以棉花为例)现状亩均灌溉用水量也略低于降水保证率为50%时的节水灌溉定额。灌溉用水量不足对作物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小麦的现状用水量大大小于节水灌溉定额,缺水对其产量影响比较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则与灌溉技术有很大关系。但也应该指出,虽然增加灌溉水量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但是也必须为增加的灌溉水量付出更多的费用。因此,根据边际效益原理,产量最高时的灌水量不一定是经济的。在本区缺水不断严重的情况下,增加亩均灌溉用水量既不现实,也不一定经济。为减小缺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应该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适水种植,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小麦播种面积。
3 农户灌溉费用
3.1 灌溉费用收取方式和灌溉费用
按耗电或耗油量收费是井灌区水费收取的主要方式。据调查,调查区74.0%的农户水费按耗电(油)量来收取,18.8%的农户按亩交费,按用水量交费的农户很少(如表3所列)。
华北地区小麦与玉米多为轮作,种植条件相同,所以单位用水价格相同。单位用水价格小麦与玉米为0.28元/m3,其他作物以棉花为主,种植于地势较高地区,地下水位埋深大,提取地下水耗电量大,所以单位灌溉用水费用也高。每亩灌溉费用与灌溉用水量有关。一般灌溉用水量越大,每亩灌溉费用越高。调查区平均每亩灌溉费用小麦为43.0元、玉米为26.0元、其他作物为38.7元。
灌溉费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差异,不易直接评价比较其高低。采用每亩灌溉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或用每亩灌溉成本占总产值的比例可以粗略地衡量灌溉费用的相对高低。我们以河北省邯郸民有灌区和河南省安阳漳南灌区作为参照,对井灌区现状灌溉费用进行评价。如表4所列,1998年民有渠灌区和漳南渠灌区每亩灌溉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17.8%和18.9%,占亩产值的比例为11.6%和9.7%。由此可见,井灌区目前灌溉费用占总产值和总成本的比例都比渠灌区低,这主要与井灌区灌溉用水量少、灌溉水利用率高有关。
目前,国内关于合理的农业灌溉成本水价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数据,不同专家测算的农业灌溉用水成本水价差异较大,高值相当于低值的4~10倍,但目前对灌溉用水水价的测算大都是基于渠灌区的数据,对井灌区研究较少。井灌区合理的灌溉水费目前仍难以确定。但是,调查区不论与专家测算的合理水价、大型灌区的现行水价,还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调查区水费较高是毫无疑问的。
3.2 水费构成分析
调查区普遍没有征收地下水资源费,水费由提水费和其他费用组成。提水费反映了提取地下水所需消耗的能源费,主要与地下水埋深、提水设备效率、能源价格和工作水头有关。其他费用与机井管理体制有关。我们以河北省井灌区为例,对主要农作物水费构成进行分析。
按河北省平均每亩灌溉定额与灌溉费用测算,主要作物灌溉费用中电费超过75%。调查区没有征收水资源费,其他费用包括机井建设费、浇地费等,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格没有体现。因此,井灌区的水费基本上由能源费组成,只是计算能源费的标准不同,按耗电(油)量收费、按亩收费和按用水量收费是一样的。
3.3 水价改革及农户的应对策略
水价是调节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杠杆,许多专家呼吁提高灌溉用水水价。灌溉水价的提高,对农户的用水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分别对水价提高20%、40%、80%和100%时农民是否改变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当水价提高20%时,对农户灌溉用水的行为影响不大,难以起到促进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水价提高超过40%时,农户对水费有所反映,价格成为调节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手段。
水价提高对农户改变种植结构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水价的提高,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种植结构的农户比例不断下降。水价提高20%时,近40%的农户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种植结构,但水价提高40%时,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种植结构的农户下降到27.1%,水价提高到80%时,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种植结构的农户仅有17.2%。但是,农户缺乏改变种植结构的知识,不论水价提高多少,都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知道具体如何去改变种植结构。这个比例随着水价的提高而有所增加。
水价提高,农户改变种植结构的主要障碍是缺少资金和缺少市场信息。由于剩余劳动力的普遍存在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对改变种植结构的影响不大。农户对市场信息了解较少,资金短缺导致难于制定改变种植结构的计划。随着水价的提高,资金对农户的影响日益明显,当提高水价超过40%时,资金成为农户改变种植结构的主要障碍。
华北地区井灌区大部分地区尚未征收地下水水资源费,大部分省市规定的农业灌溉用水地下水水资源费一般应在0.004~0.15元/m3,相当于现状水价的40%左右。如果水价上调40%,调查区水费支出占农业总成本的比例增加到8.1%~19.5%,占总产值的7.1%~13.3%,小麦灌溉费用占总成本和总产值的比例最高,略超过地表水大型灌区。因此,在现状水价的基础上征收地下水水资源费,水价成为促进节水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种植结构的优化,但对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提高水价的同时,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
4 节水技术 4.1 主要节水技术
调查区3/4的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多种多样,而且因地制宜地把各种节水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如表5所列)。在99个调查户中,74户采用节水技术的农民,实行小畦灌溉的农户有58户,使用管道输水进行灌溉的农户有56户,采用膜上灌溉的有7户,喷灌技术应用较少。因此,井灌区目前采用的节水模式基本为管道输水+小畦灌溉。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80%以上的农户采用节水技术的目的是为减少灌溉费用,一半以上的农户因水源不足采用节水技术,28%的农户为增加产量采用节水技术,部分农户为应付灌溉管理部门的要求采用节水技术。因此,灌溉费用和来水量对节水技术应用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提高水价对促进节水具有较大的作用。
4.2 节水技术推广途径
调查表明,农户学习节水技术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向邻居(包括节水示范区)学习。一半以上农户是通过向邻居学习使用节水措施的,2/5的农户是由技术推广站负责推广的,通过科技书籍及杂志学习节水技术的农户非常少。这种情况下,节水技术的推广与我国实施建设节水增产重点县、节水井灌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的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
调查区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金缺乏,鼓励节水的政策和法规不健全。节水首先要有投入,据有关资料统计,喷灌、滴灌每公顷需要投资4 500~6 000元,管道输水2 250元,地膜覆盖900元。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此外,土地承包制度和管理水平低也制约了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喷灌在一家一户使用的难度比较大,一般喷头的射程都超出一户田块的宽度。井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0.7,如果采用管道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可以提高到0.8~0.9。小畦灌溉是我国北方井灌区行之有效的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灌溉技术,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一些园田化标准高的地方,或在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地方,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其优点是灌水流程短,减少了沿畦长产生的深层渗漏量,田间水利用率在0.8~0.98之间。在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北方井灌区,推广小畦灌溉既能减小节水灌溉投资,又能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因此,管道输水结合小畦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8以上,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的相关要求,井灌区应推广使用这种节水技术模式。5 结 论
5.1 现状灌溉定额较低
调查区现状灌溉定额为231.3 m3/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小麦现状灌溉用水量低于降水保证率50%时的节水灌溉定额,玉米现状用水量低于降水保证率75%时的节水灌溉定额。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华北地区井灌区普遍存在农业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5.2 井灌区应征收水资源费
井灌区合理的灌溉水价目前仍难以确定。但是调查表明,当水价提高20%时,对农户灌溉用水的行为影响不大,难以起到促进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水价提高超过40%时,价格成为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总体上来看,灌溉费用中电费占较大的比例,灌溉水费基本上由电费和其他费用如机井建设费,浇地费组成,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格没有体现。在现状水价的基础上征收地下水水资源费,约相当于现状水价上调40%,将对优化种植结构、促进节水有较大的作用,但对农民收入也会产生影响。
5.3 改变灌溉制度和种植结构
华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玉米主要生长在雨季,根据本区降雨情况,只要适时播种,一般即可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小麦生长在旱季,是区内较易种植的作物,只要有水灌溉,配合农业增产措施,一般能稳产高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现状灌溉用水量可以满足玉米节水灌溉定额,但是冬小麦现状灌溉用水量仍低于保证率50%时的节水灌溉定额。因此,华北地区在推广节水技术、降低灌溉定额的同时,有必要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小麦播种面积。
5.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市场信息对农户的引导作用
水价提高后,缺少资金、缺少市场信息成为农户改变种植结构的限制性因素。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户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提高水价,农户理性地减少灌溉面积、扩大旱作面积,可能直接冲击粮食生产,减少农民收入。因此,必须多渠道筹集节水资金,强化市场作用,让市场信息成为引导农户采取节水措施和改变种植结构的手段。(柳长顺/陈 献/乔建华)
第三篇: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教育财务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我国农村土地改革、联产承包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党中央、xx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规范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它既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改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责任。在xx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二是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得到了重新构建,加大了政府对办学的投入力度,使政府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强化,由过去农民集资办学转变到国家办学,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三是为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学校编制的确定,在用人机制上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有利于减员增效;四是为学校布局的调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合并,危房的改造创造了条件。总之,农村税费改革从多方面推动着基础教育内部的改革,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
我们要看到农村税费改革给教育财务管理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本来就存在一系列问题未得到解决。税费改革的实施,意味着过去在农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集资”将统统取消,农民负担是减轻了。但如果地方、市、乡各级政府对实行新体制认识上不统一、不提高,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将会出现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多年努力得到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将会遭受损失。税费改革对教育财务管理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工资难兑现,教师队伍难稳定。麻城是革命老区、库区、贫困山区,连续两年市财政可用财力平均只有15119万元,地方财力非常有限。我市现有教师12628名(包括离、退休人员),按全额工资计算,年需要14128万元。税费改革前,教师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市级财政预算;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从学生中收取;四是中央转移支付。2001年,我市年初财政预算3206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1343万元,教师工资统筹(从学惺杖?3000万元,转移支付815万元,合计8364万元,保教师“四块”工资8472万元尚有缺口10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教育“一费制”的试行,教师工资统筹的3000万元和教育费附加的1343万元共4343万元落空,加上原有缺口108万元,保教师四块工资缺口4451万元。地方财力有限,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按国家政策,教师四块工资必需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我市市委、市政府克服很多困难,将上级转移支付和市财政预算捆绑起来使用,教师“四块”工资基本得到保证,但教师的补助工资即“弹性”部分没有着落,各项补贴不能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每月要少拿工资300元至400元。教师待遇偏低,心理不平衡,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心思走,大批骨干教师外流,有的出外打工,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已跳槽到别的单位,我市“不辞而别”的教师近300多人。
第二,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不足。2001年我市中小学公用经费实际支出3884万元,小学生平150元,初中生平300元(省鄂财教发[2001]50号文件规定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140元/人、年,初中360元/人、年)。实行“一费制”后,小学每生每年只能收80元,缺口70元;初中每生每年只能收160元,缺口140元,全市小学公用经费缺口980万元,初中公用经费缺口832万元,合计缺口1812万元,而市级财政没有预算公用经费。如我市的一所中心小学,2002年秋季在校学生1100人,总收入(80元×1100人)为88000元,减去课本费55000元,练习本5500元,净收入只有27500元,学生人平公用经费只有25元。而本学期公用经费支出需要56000元,(其中教师用书2000元,水、电费9000元、办公费16000元,还有邮电费、维修费、教学设备添置费、占用费等)缺口20000多元。由于债务未化解,有的中小学欠银行债务,开学后所收杂费银行只给学校留下书本费,其余全部扣抵债务,导致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办公设备、仪器用具无钱购置,水电费无法支付,有的学校住读学生自习、教师办公,晚上点蜡烛。群众埋怨学校,教师也不能安心教学,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每年都有学生虚报年龄外出打工赚钱的辍学现象。
第三、“非一费制”学校没有收费政策。我市有39所学校实行“非一费制”。“非一费制”意即能收取一定的费用,所以在财政预算安排上比“一费制”学校年人平少安排近3300元左右,而市政府又没有明文规定学校收费标准、收费项目,学校也不敢乱收,造成“非一费制”学校教师供给水平更低,公用经费不足,学校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只有翘首以盼政府能尽快出台新的政策。
第四,农村税费改革,使民办教师的问题突出。税费改革后,为了减轻学校压力和财政负担,对教师供给范围进行了清理,辞退没有“民师聘用书”和“民师供给卡”的民师276人。民办教师在一定时期给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付出较多,有的民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回报很少,财政每月定补38元,村级按年补助1-2000元,辛苦一年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现在却因为没有民师聘用书或民师供给卡而要离开心爱的讲台,给他们在心灵上是极大的伤害。
第五、税费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布局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学校的基本建设,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很难到位,后续资金无来源。专项资金在拨付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资金到位不及时。此外,还有教师的社会保障、普九债务的有效化解等问题,都是制约经济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综上所述,税费改革给基础教育、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轻视。他使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和发达地区、城市教师的待遇反差太大,造成教师心理极不平衡。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财务管理的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寻找对策。否则,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不能生存和发展,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试行“一费制”带来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求如何保障,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资金从何而来,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根据各自责任和财力,积极调整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的“吃饭、运转、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教师“吃饭”和学校危房改造等问题要切实解决好。
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和危改资金专项补助力度。市(县)级人民政府在保证教育经费支出占可用财力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下差部分上级转移支付应该承认。上级转移支付不能解决的,应该出台政策或规范性的文件,将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别,只有在教师待遇上提高,才能留住人才,才能稳定人心。
将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服务费与基本学习费用区别开来。学生住宿费和搭火费用属基本生活费,应根据市场供求,按成本据实收龋建议将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用收取标准的制定权下放到市(县),由各市(县)根据市场规律,核定项目、规范收费。
发展教育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体系,建议政府部门从政策上、制度上加以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