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7年02月1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 为科学发展提供稳定安全资源保障
曾培炎
(2007年1月)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中,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地质勘查、矿产开发、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安全生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煤炭工业发展等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矿产资源领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矿产勘查工作逐步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业领域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力度明显加大,危机矿山找矿工作开始进行。2005年与2000年相比,矿产勘查投资增长58%,勘查项目由7000多个增加到2万多个,勘查面积由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400多万平方公里。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超过1000处, 相继找到新疆塔河、渤海湾蓬莱等8个探明储量大于1亿吨的整装油田,四川普光、内蒙古苏里格等5个探明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并在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有色金属矿产地。煤炭探明储量净增188亿吨,铁矿石净增15亿吨,铝土矿石净增2.5亿吨。
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增强。过去几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步伐明显加快,能源基地和重要金属矿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在新疆塔里木、渤海湾等地建成了一批油气开发基地,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基地。煤炭、铁矿石和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都翻了一番以上。2005年,全国矿石采掘量超过70亿吨,矿业总产值达1.48万亿元。重要矿产资源国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同时,矿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引进外商投资勘查和开采项目累计达400多个,国内企业对外开发油气资源投资额累计约15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非洲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勘查开发了一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项目。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十五”期间,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矿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矿产采选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共伴生矿回收、尾矿二次开发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进展,一些低品位、难选冶的资源得以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开始建立。在东北等地实施采矿沉陷区治理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在山西省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在浙江、江苏等省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投入有所增加,煤炭产量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得到加强。2005年,国务院部署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一年多来,“治乱”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治散”和“治本”着手推进。到2006年12月,全国共查处无证探矿采矿行为6万多起,责令停产整顿矿山近2万座,关闭矿山8000多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同时,强化了对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出台了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调整煤炭资源税等经济政策。采取降低出口退税、调整进出口关税等办法,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矿产品出口,鼓励大宗战略性矿产品进口。加强了对钨、锡、锑、稀土等保护性矿种生产流通的监管。矿业权管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产资源监管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建立。目前,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8个煤炭主产省区开展。
矿产资源法治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完成了《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出台了《煤炭法》、《节约能源法》,颁布了一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方面的条例和办法。“十五”期间,开展了《循环经济法》制定和《节约能源法》修订工作,制定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条例,修订了对外合作开采陆上和海洋石油资源的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有关专门委员会开展了《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的执法检查工作。各级执法、司法机构严肃查处矿产资源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矿产资源法治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人均矿产品资源占有量较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矿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加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消耗强度较大,矿业市场由冷变热,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趋紧。矿产资源领域一些多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地质勘查投入不够,矿产资源储量不足;资源回收率低,能源资源消耗高;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不规范,违法违规的行为屡禁不止;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体制机制亟待建立,过去那种“有水快流”、放任开采的矿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要求。对此,必须综合采取措施,统筹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坚持立足国内、互利合作,加强勘查、集约开发,节约优先、合理利用,规范管理、促进和谐的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矿业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安全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
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力求重要资源矿产勘查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加强重点矿种、重点矿区勘查。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铁、铜、铝等16个矿种为重点,加强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296座大中型危机矿山和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到2010年,力争西部地区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东中部地区隐伏矿产勘查找到新的资源。二是大幅度增加勘查投入。2006年国家拿出20亿元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同时,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地勘基金实行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今后,中央和地方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主要用于矿产勘查等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允许企业矿产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三是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进一步建精建强中央以及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服务公司;鼓励矿山企业勘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和企业集团;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公司。积极发展矿业资本市场。
提高矿产资源生产供应能力。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部署,切实加强矿山生产能力建设。一是新建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加快深海海域和陆域新区油气资源开发,稳定和提高油气产量;继续推进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优先发展特大露天煤矿,重点建设一批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形成一批大型煤电和煤化工基地;新建一批大中型金属、非金属骨干矿山。二是发展一批大型矿业企业。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型矿业企业,支持“大集团建大基地、大集团配大资源”。鼓励大型矿业企业强强联合,并收购、兼并、重组和改造中小矿山。争取到2010年,煤炭大型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三是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条件,增加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储备。
搞好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低品位铁矿、铝土矿、磷矿等资源。重点解决北方厚煤层以及小煤矿回采率偏低的问题。到2010年,全国煤炭资源矿井回采率平均水平,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切实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实施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甘肃金川铜镍矿、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等综合利用项目。到2010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5%左右。三是大力推进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做好矿山废石、废渣、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利用。到2010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瓦斯抽采率达到40%以上,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四是增进资源转化效益。发展煤基多联产,鼓励煤电联营、煤化联营和煤炭与其它相关产业联营,推进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建设,积极替代石油燃料。五是狠抓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搞好重点行业及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园区和地区循环经济试点。
推进矿业可持续发展。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和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矿山可持续发展工作。一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抓紧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进一步实施采矿沉陷区治理等工程,促进老矿山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恢复。到2010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以上。二是推行矿山清洁生产。重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减少煤炭硫份、灰份及其它杂质含量。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同时,加强企业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强化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监管。三是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健全基础设施,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推进矿山棚户区改造工程。2005年,国务院决定在东北地区阜新、辽源、大庆、伊春等四个城市进行试点;2006年,增加白山市为试点;今后将逐步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一些城市。四是实行有利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督促企业足额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取矿山转产发展资金,加快出台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补偿办法。继续推进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
强化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努力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一是落实矿山安全生产的目标。把“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的主要指标合理分解,要求做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0%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以上、非煤矿山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二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严格实行中央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矿山企业。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严格实施矿山企业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强化监测监控,搞好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四是进一步增加安全生产投入。2007年将考虑继续安排中央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支持煤矿瓦斯治理和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准备金制度,要求矿山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切实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加快矿业科技进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矿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在煤炭合理高效经济清洁开发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矿山环境优化、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提高矿山企业装备水平。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关键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着力开发大型煤炭综合采掘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重大技术装备,努力提高矿山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争取到2010年,大型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由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三是加强矿业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矿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以重大勘查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深入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任务。一是巩固整顿工作成果。继续打击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开展重点矿区、重要矿种的专项整治,确定关闭对象、严格关闭标准、限定关闭时间、落实关闭任务,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二是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以战略性矿产、优势矿种、重点矿区为重点,加快矿山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矿业生产集中度。突出抓好煤炭行业整合工作,达不到有关规模标准的煤矿,一律限期整合。三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核心是加强对矿业权人的管理,严格资质条件、准入标准和勘查开采活动监管,强化监督检查,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规范的矿业管理机制和制度。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开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一是健全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坚持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对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或适度加强中央管理。二是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取得矿业权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资源税、增值税。国务院要求试点省区做好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和其它矿种。三是理顺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关系。改变原有分配方式,把矿产开发收益的大头留给地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并用于解决老矿山企业各种历史包袱问题,造福于矿区人民。四是健全矿产资源政策和规划体系。合理提高矿产资源税费征收标准,逐步完善矿产资源税费计征方式。解决矿业增值税实际税赋水平偏高的问题。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加大规划实施力度。
扩大国际矿业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发展矿产品贸易,提高矿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调整矿产品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稀缺资源进口,合理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贸易多元化,多渠道进口重要矿产资源。改进贸易方式。二是引进国外矿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吸引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风险勘探和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国际资源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三是实施资源“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勘探开发的力度。通过新建项目和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国际合作。
加强矿产资源法治建设。做好矿产资源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有关工作。抓紧准备《矿产资源法》进一步修改,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协助做好《煤炭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做好《能源法》、《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起草的准备工作。同时,抓紧完善《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体系,制定国家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国家规划矿区管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有关司法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第二篇: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1.水资源的认识
1.1水资源的认识
水资源变化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气候、自然的变化,我们应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一个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所谓的人定胜天”。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了一些非传统的水源,比如城镇的水源、围田水、再生水,甚至于海水的利用也是非常好的。新的概念与内涵探讨,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循环,水圈中各水体,包括气、液相、固相等转化与交换。现在的水资源包括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和灾害水,要把水资源合理的调控和调度,不要洪水来了就防洪,要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水对水资源影响的控制,一类是强耗水,一类是弱耗水。强耗水,水经过使用以后大量的损失掉。发生用水以后,大量的水还存在,消耗的水量很少就是弱耗水。强耗水的情况下,比如农业灌溉,通过大气的蒸发作用,水灌溉到农田以后全部蒸发掉了,只有1%的水量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产品,水量大部分被消耗掉,不可能回收。我们要调整农业用水,而不应该让农业用水浪费,要抓好水源、输水渠道、以及田间的节水。弱耗水,比如生活与工业用水,我们每天大量的生活用水是洗澡、洗菜等,这90%以上的水都要排出去,排出去的都是污水,工业用水也是污水大量排放,我们要做到“供、用、耗、排、治”,对用水做深入的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水资源。
1.2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也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88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14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水法》相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基本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我国水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水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水利建设和防治水旱灾害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近10多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遭受洪水的袭击,都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打乱了国民经济的部署。其次,水资源短缺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在时空的分布上又极为不均。现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000年和2001年,北方一些地区在遭受多次沙尘暴之后,又接着遭受大旱,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的暴露出来。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3846
万公顷,成灾2370万公顷,绝收642万公顷,因旱粮食损失548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38亿元。第三,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50%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把水资源问题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也给中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防洪能力偏低;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我们加快水利事业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对水的需要;另一方面,改进经济社会的用水方式,以适应水资源的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切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工作,使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3]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
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 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3、水资源地区分布与其它重要资源布局不相匹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
3.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制止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做法,自觉约束人类活动,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努力保护生态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防洪工作中,加强综合治理,开展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以出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牧还草,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让河流永远为人类造福。
我们还要认识节约用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重大意义,节水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保护了水资源的量和质,一个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降低环境成本,所以节水有一箭双雕的功能。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决定了防洪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大约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上百座大中城市、许多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矿企业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几点,受江河洪水严重威胁的地区的工农业产值占全国2/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大江大河一旦出事,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打乱整个国家经济的布置,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规范各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4.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就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保护水资源也就成了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年平均供水增加7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41%,同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速度为9.53%,供水对于GDP的弹性系数为0.133,明显低于国际上同发展阶段国家的0.2~0.3。低供水增长维持高速经济发展,为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经验。在此期间,我国工业节水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0年工业万元产值用水约600立方米,到1997年工业万元产值用水下降到103立方米,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低于100立方米。全国的用水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所占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11.9%提高到1993年的24.6%。近十几年来主要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维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水的需求。
尽管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展望21世纪,水资源配置问题,水资源节约问题,水资源保护问题,还将是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
浅谈发展节水灌溉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水乃生命之本,生存之源泉,世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水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现象,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水危机就会产生,因此,提高土地灌溉技术、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已是当务之急。
一、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及意义
濮阳市是缺水的地区,部分市县属高亢区,用水需求量大,生产生活离不开黄河水,对黄河水依赖性强。由于黄河水沙年内分布不均,水、沙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特征明显。
因此,黄河下游水资源紧缺与沿黄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黄河防断流和引黄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目前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更新维护不足,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说发展节水灌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发展节水灌溉,一方面“计划用水”与“订单用水”相结合,以“计划”与“订单”用水来制约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使用,防止水环境的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土壤水,发展集雨节灌,通过挖掘雨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可促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节水灌溉的普及,还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对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节水灌溉,选择正确的节水方法及措施
1、合理布局,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井渠结合既可重复利用灌溉水的渗漏量进行灌溉,达到开源作用,又可减少地表水的取水量,起到节流的作用,还可解决地表水供水与作物需水在季节上的矛盾。目前,在地表水灌溉量中,有1/3左右补给了地下水,在地下水没有开发利用的地区,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将引起地下水的无效蒸发,招致土壤盐渍化。特别是遇到干旱降雨偏少的时候,阳光直射,30多度的高温使地下潜水蒸发更加严重。在井渠结合的灌区,不仅灌溉对地下水的回补量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减少潜水蒸发,到了雨季还可腾出“地下水库”蓄存降雨。但也要防止过度打井,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气候变化以及灌溉需求,防止“一刀切”而导致打井过多,类似“蜂窝煤”,井打的越多,抽水总量就会减少,既破坏了水环境,也提高了生产成本。要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统一。濮阳市两大灌区主要以农田灌溉为主,采取了井渠结合的方式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也缓解了灌溉高峰期的供需冲突。
2、改变输水方式,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输水方式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实现管道化。灌溉水的输送方式有三种,即土渠、防渗渠道和管道。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近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为10%-40%,而远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甚至高达50%以上。防渗渠道可以减少或避免渗漏损失,但仍然存在蒸发损失,泄露损失也比管道输水严重。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加大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力度,实现井灌区管道化。采用免烧管代替农、毛渠道,节水效果好,成本也较低。因此,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中,应重点发展管道输水,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3、成立浇地专业队
浇地专业队是用水户协会招聘的灌溉用水专业队伍,是灌区农村抗旱的服务组织。用水户协会对浇地专业队可以实行目标管理,也可以实行单项承包。
灌溉用水期间,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由浇地专业队进行统一护渠和灌水。在灌溉站的指导下平衡各用水户的利益,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实行“小畦灌溉,二八改畦”的节水方法。解决因计量设施不健全、户与户之间“喝大锅水”而造成的大水漫灌问题。使用水户均衡负担、均衡受益,达到节约用水、降低成本的目的。
4、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节水管理,合理收缴水费
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控手段,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合理改土施肥,改进工作制度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墑措施,科学灌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另外,应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度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5、提高科技含量,完善灌溉制度。
灌区需要实施自动化测水量水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灌区自动化监测控制;改进和完善灌溉制度,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制订和完善有利于节水型的政策、法规。建立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灌区管理组织和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把节水管理责任落实到每项工程,每个干部职工、每个农民要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举办不同层次的节水技术培训班,普及节水科技知识,加强节水宣传,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职工、每个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加强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近年来,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灌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再认识,灌区上下对实施节水灌溉形成了共识,认为节水灌溉关系到灌区农业持续发展,是水管单位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建立适应灌区特点的节水灌溉模式,对改善灌区农业生产环境、减轻农业生产灾害、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这样水管单位才能长久地从用水户的收益中得到回报,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双赢关系。在目前形势下,水源紧缺已成定势,开源不通只有节流。而实现节流,除了解决认识问题,采取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外,更根本的是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其关键在于建立利益驱动激励机制,即在灌区节水过程中,国家、管理者、用水户三者之间要围绕水资源利用建立一定的联系,构成权利、责任、利益关系体系,协调、理顺灌区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管水的积极性和用水户节水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是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技术、行政、法律、宣传等配套措施,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既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又能取得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三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责任书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责任书
甲方: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出让人)乙方:
(受让人)
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责任书。
一、湖南省保靖县复兴镇梅落坪矿区方解石矿采矿权受让人
(以下简称“乙方”)应当及时依法办理采矿登记,取得采矿许可证,成为采矿权人。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及办理其他相关审批手续,不准进行矿山建设和生产。
二、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是湖南省保靖县复兴镇梅落坪矿区方解石矿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三、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湖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要求,按照经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生产。
四、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在进行采矿生产前,应当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的生产安全条件和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应条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等证照,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做到安全生产,守法经营。
五、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应当及时组织矿山建设和生产。自采矿许可证颁发之日起一年内未组织矿山建设和生产的,甲方有权收回采矿权,重新组织公开出让。
六、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在生产过程中应当自觉接受矿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切实履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依法缴纳各种法定规费。
七、湖南省保靖县复兴镇梅落坪矿区方解石矿采矿权,生产能力不得低于1万吨/年,开采回采率不得低于90%。采矿权人应当定期测绘井上下工程对照图等有关图件报送所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八、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需要转让采矿权时,必须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242号令)的有关规定和《采矿权出让合同》的约定,报甲方审查批准,并依法办理转让手续。未缴清全部采矿权出让价款和其他规费,投入生产未满一年的,采矿权不得转让。
九、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在矿山停办、闭坑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完成矿山土地复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停办矿山的,必须采取措施将资源保持在能够继续开采的状态。
十、乙方经申请登记成为采矿权人后,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之规定,越界开采或破坏性开采,造成资源破坏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相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甲方: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
(章)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字)
乙方:
(章)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字)
签订日期:二〇一二年
月
日
第四篇:201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年检自查报告
枣庄夏庄煤矿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年检
自查报告
二0一五年一月六日
0
枣庄夏庄煤矿有限公司位于薛城区陶庄镇境内,官桥煤田的南端,枣庄矿业集团井亭煤矿东侧,本矿始建成于1986年3月,1988年投入生产。可采煤层为2层煤、3层煤、16层煤,现主采3层煤、16层煤。
为贯彻落实枣国土资薛发[2015]6号文文件精神,我矿及时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各副矿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自查领导小组:
组 长: 白景军
副组长: 杜宜忠 孙景渠 王培珍 刘传华 陈秀华
成 员: 李佩运 孙 培 陈景龙 种衍超
孟 辉 闫广会 孟凡诚 褚衍俊
领导小组结合本矿实际明确目标;制定规划,严格标准,精心组织,抓好全面落实工作。其宗旨:加强本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实现全面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资源管理方针:全面落实“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总体要求,贯彻《矿产资源法》及配套法律为主线,巩固和扩大我矿开采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
领导小组根据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文件要求,并按照年
检内容逐项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落实人员整改。
一、矿井证照齐全、完整、统一、有效。
《采矿许可证》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颁发,证号:C***0027227,有效期限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安全生产许可证》由山东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证号:(鲁)MK安许证字[(2005)-2-165],有效期限2014年12月3日至2015年12月31日。
《营业执照》由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证号:***,有效期限2014年12月3日至2015年12月31日。
《矿长安全资格证》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颁发,证号:14037010310085,有效期限2014年3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
所有证件每年都进行了年检、年审工作。所有证件审批程序和权限均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授权规定。
二、2014年开发利用情况及2015年生产计划
1、我矿2014年开采3层煤、16层煤,动用3个采面:16001采面、3006采面、3008采面。6个掘进工作面:16001运输巷、16002运输巷、16003运输巷、16005运输巷、3012运输巷、3014运输巷。2014年采出量10.6万吨,动用储量
12万吨,掘进进尺6020米。2、2015年计划安排7个采面:16001采面、16002采面,16003采面、16004采面、16005采面、3010采面、3012采面。2个掘进工作面:16005运输巷、16006运输巷,计划生产原煤8.5万吨,掘进进尺540米。
3、截止2014年底累计动用储量:267.6万吨,已采出236.1万吨,剩余地质储量948.3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39.4万吨,矿井尚可服务年限1年。
三、我矿将于2015年底关闭,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针对本矿实际情况采取了几项改革措施:
1、通过井下揭露的地质资料,我矿使用钻探等超前探断层的含水性,使我矿矿断层煤柱有50米减少到30米。增加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和内部管理,依法治矿,增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无破坏浪费矿产资源,无采取破坏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
2、我矿严格工程质量,以矿山设计和采区设计编制作业规程并严格施工,《枣庄夏庄煤矿有限公司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经枣庄市工业设计院编制,我矿严格按照审批后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3、2015年1月我矿委托济南隆源地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我矿编制了《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夏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4、我矿自建矿即时成立地测机构地测科负责组织矿产储量平衡表,开采量、损失量统计表的编制,并且审查核实,汇总上报工作;同时深入现场,了解资源利用及保护的情况,研究提高回收的资源的措施,合理制定“三率”台帐及考核工作,考核制度上墙并与责任挂钩。通过本矿地测机构的努力工作,1、本矿采区回收率为88.7%;
2、工作面回收率为97%;
3、采矿贫化率1.85%,在储量管理方面,我矿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随生产勘探的不断深入,储量管理人员及时计算储量,掌握其动态,并且按开采准备程度分别统计储量动态,为我矿的开发和均衡生产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从而保护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合法开采的充分利用。
四、煤矿依法开采、无超层越界、乱采滥挖及破坏浪费资源行为,无非法转让采矿权和非法买卖矿产资源行为。并且遵守《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矿山安全法》,同时制定了矿业资源规划及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实现了矿业活动中各类矿产储量、地质资料、档案统一管理,各类统计资料数据齐全、准确,实现了科学文明开采,保护了生态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土地和生态、地质环境的破坏,实现安全生产。
五、枣庄夏庄煤矿有限公司依法开采,无违反《矿山安全法》及《煤炭法》的采矿行为;始终坚持执行无论煤层厚
薄、大小、难易兼采原则,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期足额交纳“两费一款”无漏交和拒交行为,无其它违法行为。
通过自查,我矿健全了维护矿业秩序的措施和制度,并遵照执行,同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明确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果。
枣庄夏庄煤矿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一月六日
第五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年检自查报告
2013******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自查报告
二0一四年一月
报告编写人员名单:
负责人签字:
2013******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自查报告
根据《山东省采矿权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报告及检查制度》以及宁国土资发[2013]108号文“关于做好2013采矿权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报告及年检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检,现将自检情况汇报如下:
矿井成立了自检领导小组,并进行了具体分工,从组织上保证该项工作扎实深入的开展,领导小组的成员组成是:„„
一、基本情况
(一)、矿井概况
2010年12月煤矿申请延续变更可采矿许可证,开采范围由“A-D”12个坐标拐点圈定,开采山西组3煤层和太原组8、16、17煤层(16、17煤层均已采完,只剩余-80m标高以上井筒煤柱)。原矿区东西走向最长约1.15km,南北最宽约0.7km,井田面积0.697km2;扩层扩界区走向0.975km,倾向0.6km,面积0.56km2;由于3煤层和8、16、17煤层大部分为上下层叠关系(3煤层为新增扩层扩界区),矿区面积0.8944Km2。
(二)矿山沿革
煤矿始建于1975年3月,由原山东矿业学院矿压研究所设计,设计井型6.0万t/a,采用斜立井片盘式多水平(-
26、-200m)上下山开拓方式,走向长壁后退式条带状采煤方法。1982年2月通过投产验收,2003年8月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核定其生产能力为6.0万t/a。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6.0万t/a,规划生产能力为10.0万t/a(鲁国土资字[2006]794号文),核定开采太原组8、16、17层煤,核定井田面积为0.697km2,经过多年的开采,16、17层煤已回采完毕,仅剩-80m标高以上的井筒保护煤柱未采。
2006年煤矿申请将现矿井范围上方3煤层划入南宁煤矿井田,2006年12月29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以鲁国土资字[2006]794号文《关于煤矿扩界的批复》予以批复,2007年11月7日以《关于调整煤矿矿区范围的函》批准南宁煤矿扩层扩界,将原***煤矿残留3层煤划归**煤矿复采。
二、资源概况;
(一)地质工作情况
1、煤田找煤阶段
(1)1958年曾做过少量电法及地面地质调查;1960年原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局122勘探队结合电法在此进行综合找煤,同年7月发现宁阳煤田。
(2)1960年7月原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队电法二队在宁阳煤田进行电法勘探,控制面积162 km2,并于1960年12月提交电法详查报告。
(3)1961年2月该队对宁阳煤田又进行了电法加密控制,控制面积62.5 km2,于1961年9月提交第二次电法报告。
(4)1961年2月原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队地震分队在宁阳煤田进行地震勘探,控制面积101 km2,于1961年9月提交地震报告。
2、煤田普查阶段
原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局122勘探队发现宁阳煤田后,在本区进行普查勘探,共施工钻孔155个,工程量42085.31m,于1961年10月提交《宁阳煤田普查(最终)地质报告》。随后又在普查区内,选定十里铺、石碣集区做进一步勘探,施工钻孔46个,工程量9447.11m。该队在宁阳煤田共计施工普查钻孔201个,总工程量51562.42m,其中有8个钻孔(工程量)(6、49、68、73、170、267、271、274)分布在现南宁井田范围内。
3、详查阶段
(1)1974年11月至1977年10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队地震一队在宁阳煤田进行详查地震勘探,控制面积35km2,于1976年9月提交《宁阳煤田(东区)详查地震报告》。此阶段的地震勘探工作,已使浅部地段形成160×200m的地震测线网。
(2)1975年5月至1977年10月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第三勘探队在宁阳煤田东部进行详查勘探,共施工钻孔126个,总工程量57574.23m,其中:水文孔8个,总工程量1949.05m,抽水试验5层次,同年12月提交《宁阳煤田东区详查(最终)地质报告》,其中5个钻孔(工程量)(501、515、518、520、552)分布在现南宁井田范围内。
4、生产阶段 1976、1983、1984、1985年为进一步了解井田内煤层赋存及断层的发育规律,确保矿井开拓、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泰安市煤炭地质队先后在矿区内进行生产补充勘探,共施工地质钻孔15个(8301、8302;8401、8402、8403、8404、8405;8501、8502及堽
4、堽
5、堽
6、堽
7、堽
8、堽9)(工程量)。
目前分布在南宁煤矿井田范围内的钻孔共有28个(6、49、68、73、170、261、271、274、501、515、518、520、552、8301、8302;8401、8402、8403、8404、8405;8501、8502及堽
4、堽
5、堽
6、堽
7、堽
8、堽9),矿区总面积0.8944 km2,平均每平方千米31.3个。
三煤层扩层区范围内共有钻孔10个(49、267、271、501、8301、8402、8404、8405、8501、8502),与原井田范围相比,增加2个钻孔(267、271),扩层区面积0.56km2,平均每平方千米17.9个。
5、扩层区勘探工作
2007年12月采用瞬变电磁法和电剖面法,开展地面物探工作,重新确定3煤层厚度。本次物探工作采用了综合物探方法,采取合理的处理参数,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根据全区的电性特征,该区3煤层埋深由北西浅向南东方向加深,煤层厚度由薄逐渐加厚,根据采动程度全区划分四块;A区采动程度低,残留大量煤柱;B区开采程度中等; C区开采程度较高;D区采动程度极高。虽然C、D区采动程度较高,但由于煤层厚度在该地段加厚,因此推断A2、B2、D2残留煤厚度较大。
(二)矿床赋存状况
1、含煤性
南宁煤矿含煤地层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其中本溪组含两层极不稳定的极薄煤层,无工业利用价值,石盒子组不含煤层,因而本区主要的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平均总厚度约为220.6m。共含煤22层,煤层平均总厚13.33m。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4层,即煤
3、煤
8、煤
16、煤17,平均总厚度为9.64m,可采含煤系数4.37%。
2、可采煤层特征 3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下距山西组底界面16.25m左右,厚度1.82~12.65m,平均5.93m。
由于煤层厚度大、技术设备能力有限,原葛石煤矿采用分层开采方法开采3煤层,开采上分层后接续矿井投产,原葛石煤矿闭坑,遗留大量资源。2007年底,南宁煤矿委托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综合工程处进行瞬变电磁法物探,根据勘探结果,3煤层剩余全层厚度1.50~3.0m,仅在煤层露头附近采动影响较小区域煤厚在5.0~6.0m,平均厚度2.25m左右。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8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为全区可采煤层。平均上距三灰10m,平均下距16煤层85.67m,全井田钻孔有效见煤点6个,均为可采。煤层厚度1.15~1.33m,平均1.23m。厚度变异系数5.23%,可采性指数为1.00,为稳定型全区可采简单结构薄煤层。
16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为全区可采煤层。平均上距三灰96.90m,平均下距17煤层6.19m,全井田钻孔有效见煤点13个,均达可采。煤层厚度1.20~2.20m,平均1.57m。厚度变异系数19.43%,可采性指数为1.00,为稳定全区可采简单结构中厚煤层,本层已基本回采完。
17煤层
为全区基本可采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平均下距本溪组十三灰26.49m,全井田钻孔有效见煤点12个,均达可采。煤层厚度0.59~1.18m,平均0.90m。厚度变异系数19.18%,可采性指数为1,为稳定简单结构可采薄煤层,本层已基本回采完。
(三)资源储量情况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矿井保有资源储量为340.5万吨(气煤146.9万吨,肥煤193.6万吨,详见表6-2)其中 :
(111)172.6万吨;其中气煤86.1万吨,肥煤86.5万吨, 均为正常块段;(111b)210.6万吨(均为正常块段),其中气煤107.7万吨,肥煤102.9万吨,均为正常块段;
(331)15.9万吨(边界保护煤柱为10.3万吨,大巷保护煤柱为5.6万吨),其中气煤7.7万吨,肥煤8.2万吨;
(333)114.0万吨(其中推断正常块段15.8万吨,边界保护煤柱4.3万吨,断层煤柱83.8万吨,防水煤柱10.1万吨,)其中气煤31.5万吨,肥煤82.5万吨。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矿井累计动用资源储量总计182.3万吨,其中累计采出138.9万吨,累计损失43.4万吨。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矿区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为522.8万吨(其中气煤147.8万吨,肥煤375.0万吨):
其中包括新扩原葛石煤矿3煤层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47.8万吨,3煤层累计动用资源量为0.9万吨,本次核实3煤层保有资源储量146.9万吨。8、16、17煤层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75.0万吨。本次核实8、16、17煤层保有储量193.6万吨,累计动用资源量181.4万吨。
全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详述如下:
可采储量(111)311.5万吨, 其中气煤87.0万吨,肥煤224.5万吨(保有172.6万吨,其中气煤86.1万吨;肥煤86.5万吨,采出138.9万吨,其中气煤0.9万吨,肥煤138.0万吨);其中正常块段310.0万吨、大巷煤柱1.5万吨;(111b)392.9万吨,其中气煤108.6万吨,肥煤284.3万吨(保有210.6万吨,其中气煤107.7万吨;肥煤102.9万吨,动用182.3万吨,其中气煤0.9万吨,肥煤181.4万吨);其中正常块段391.4万吨、大巷煤柱1.5万吨。
(331)15.9万吨,其中气煤7.7万吨,肥煤8.2万吨;(331)15.9万吨万吨(气煤7.7万吨,肥煤8.2万吨),其中边界煤柱10.3万吨,大巷煤柱5.6万吨;
(333)114.0万吨,其中气煤31.5万吨,肥煤82.5万吨。(333)114.0万吨(气煤31.5万吨,肥煤82.5万吨),其中推断正常块段15.8万吨,边界煤柱4.3万吨,断层煤柱83.8万吨,防水煤柱10.1万吨。
2、《煤田东区详查(最终)地质报告》中提供的有关煤质方面的资料比较系统。煤矿生产期间煤质化验分析工作做的比较少,主要是对商品混煤进行煤质化验,未进行煤层煤样化验。
(1)、灰分
3煤层原煤灰分产率(A,d)平均为16.37%,属低中灰煤层,浮煤灰分产率(A,d)平均为6.69%;16煤层原煤灰分产率(A,d)平均为19.31%,属低中灰煤层,浮煤灰分产率(A,d)平均为5.71%;17煤层原煤灰分产率(A,d)平均为15.68%,属低中灰煤层。
(2)、挥发分
3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V,daf)平均为38.14%;16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V,daf)平均为44.25%;17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V,daf)平均为41.60%。
(3)、胶质层厚度 3煤层原煤胶质层最大厚度(Ymax)平均为13.33mm;16煤层胶质层最大厚度(Ymax)平均为34mm;17煤层胶质层最大厚度(Ymax)平均为36mm。
(4)、硫分
3煤层原煤全硫(St.d)平均1.05%,属低中硫煤,浮煤全硫(St.d)平均0.67%,属低硫分煤。16煤层原煤全硫(St.d)平均2.98%,属中高硫煤,浮煤全硫(St.d)平均2.08%,属中高硫煤;17煤层原煤全硫(St.d)平均3.10%,属高硫分煤。
(5)、磷
3煤层原煤磷含量(P.d)平均0.0058%,浮煤磷含量(P.d)平均0.0023%,属特低磷煤;16煤层原煤磷含量(P.d)平均0.005%,浮煤磷含量(P,d)平均0.002%,属特低磷煤。
(6)、发热量
3煤层原煤位热值(Qb,ad)平均为27.89Mj/kg,可燃基高位热值(Qb,daf)平均为34.29Mj/kg,属高热值气煤;16煤层分析基高位热值(Qb,ad)平均为27.65Mj/kg,属高热值肥煤;17煤层分析基高位热值(Qb,ad)平均为27.28Mj/kg,可燃基高位热值(Qb,daf)平均为34.74Mj/kg,属高热值肥煤。
(7)、灰熔点
3煤层原煤灰成分以SiO2为主,其次为Al2O3,煤灰软化温度(T2)平均为1342℃,属难熔;16煤层灰成分以SiO2为主,占50.72%,其次为Al2O3,占13.09%,CaO占11.78%,属碱性熔渣,煤灰软化温度(T2)平均为1336℃,属难熔;17煤层灰成分以SiO2为主,占32.29%,其次为Fe2O3,占20.59%,Al2O3,占18.47%,属碱性熔渣,煤灰软化温度(T2)平均为1368℃,属难熔。
(8)、工业牌号
3煤层煤的工业牌号为气煤;8、16、17煤层为肥煤。
8煤层目前暂无系统的煤质分析资料,其外观特征与16、17煤层基本相当,煤的工业牌号为肥煤。
(四)“三率”完成情况
南宁矿业2013年共产原煤9.3万吨,损失1.2万吨,矿井回采率88.9%,3200采区回采率88.9%,3201采煤工作面回采率97%。截止2013年12月31日,保有资源储量300.3万吨,其中:(111)138.8万吨(气煤52.3万吨,肥煤86.5万吨)(111b)170.4万吨(气煤68.5万吨,肥煤101.9万吨)(331)15.9万吨(气煤7.7万吨,肥煤8.2万吨)(333)114.0万吨(气煤31.5万吨,肥煤82.5万吨)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依法办矿情况
证照齐全有效,“三项岗位”人员齐全,均按照各种法律、法规严格参加培训,持证上岗。
建立健全各项资源开发技术和现场管理的制度,并认真落实。
(二)生产经营情况
南宁矿业现有职工495人,技术管理人员26人,设计生产能力为12万吨/年,根据矿井现有可采储量计算尚可服务9年,开采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拓方式: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2013年全矿井动用基础储量10.5万吨,产煤9.3万吨,损失1.2万吨。年底无库存煤量,1—12月份累计销售煤炭9.3万吨,实现年工业总产值4017万元,年利税805万元。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其执行情况
为更加合理、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矿井成立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小组,并进行了具体分工,从组织上保证该项工作扎实深入的开展,领导小组的成员组成是:„„
(四)矿产资源费等费用交纳情况
2013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缴纳20万元,采矿权使用费应缴0.1万元,实缴0.1万元,欠缴0万元,采矿权价款应缴454万元,实缴454万元,欠缴0万元。环境保护治理保证金应缴56万元,实缴21万元,欠缴35万元。2013年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和各种表格数据准确真实、填报及时认真。
(五)各种图纸资料、台账情况
有反映井上下实际情况的各种图纸,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等,其精度和标准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并有原煤产量记录台账,其数据准确真实,各种报表填报及时认真。每季度进行相邻石屯煤矿井下采掘活动调查,严禁采掘活动超层越界,并进行图纸交换。
(六)建立健全地测机构、规章制度,促进储量管理工作
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是促进矿井安全的保障,矿井设专职地测机构,配备地测人员4人,储量员2人,对井下各施工地点进行定期检查监督,生产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施工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耽误生产。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工作,制订了各项责任制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如《井巷工程质量验收制度》、《采区、采面回收率考核制度》等来促进矿井的正常生产。
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制定合理开采煤炭资源责任制度,矿长、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合理开采煤炭资源和矿井回收率指标计划的落实情况。煤矿技术科配备了资源储量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现场,了解矿产资源开采情况,当发现采场内有丢失的煤炭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采煤工作面认真清扫浮煤,把清扫浮煤工作当作一道正常工序执行,作为采煤工作面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的重要措施。
(七)资源开发、储量管理、奖惩等制度及实施情况
1、制定“三率”指标
根据矿井开采条件,制定2014年矿井采区回采率为85%,工作面回采率为95%,贫化(含矸)率1%。2013年实际采区回采率为88.9%,工作面回采率为97%,贫化(含矸)率1%。
2、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为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珍惜矿产资源,提高煤炭回收率,矿井成立了资源管理机构,配备地测人员4名,专业储量管理人员1名,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专用图纸及上级部门要求的台账,发现有丢煤现象及时下达“丢煤通知单”,并制定回采率考核制度,每一工作面结束后,对采出损失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回采率。
3、严格奖惩办法
针对矿井井下实际情况,对各施工单位及完成的“三率”指标根据其完成具体情况进行奖优罚劣,把采区回采率和工作面回采率的计划指标落实到人,月底进行考核,并与主要责任人的奖励挂钩。
4、提高资源回收率的保障措施 矿井制定了提高资源回收率的保障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煤工作面在正常的循环开采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浮煤的清扫工作,把清扫浮煤工作作为一道正式工序执行,把浮煤作为回采工作面工程质量验收的一项主检项目。
(2)矿井调度室是浮煤清扫的主要管理部门,对回采工作面每月两次工程质量检查的结果,特别是在浮煤清扫方面,每月底由调度室进行考核。
(3)在日常的生产中为把好浮煤清理关,把工作面的浮煤清扫干净,采煤工区每班都配备了竹扫帚、铁锨、耙耙等专用工具,班班清扫干净,保持面内无浮煤。
(4)在回采工作面即将移架时,凡工作面浮煤超过规定时,严禁移架,否则视具体情况对当班管理人员及工区干部给予一定经济处罚。
(5)严格考核制度,把浮煤清扫工作和跟班班干部、安检员、班队长以及相关施工人员的工资挂钩,真正做到奖罚分明、奖优罚劣。
(6)工作面都采至停采线,工作面结束后都要重新全面核实储量、采出量和损失量,计算出工作面的回采率,并把计算的结果与数字进行比较,总结提高回采率的经验,找出造成损失的原因。
(7)工作面上下出口无任意留设规程、措施规定以外的小煤柱,遇构造后,如果是工作面内的小断层时直接推采,落差大于煤层厚度的大断层如果延展较长时再考虑重新开切眼。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情况
3层煤顶板为砂岩,8层煤顶板为砂岩,16层煤顶板是十下灰岩,17层煤顶板是十一灰,工作面顶板淋水由第四系水直接补给,为变废为宝,使采掘工作面的水经井底水仓沉淀,然后排至地面作为附近村庄农田的灌溉用水。由于采掘活动不断进行,井下提到地面的矸石越来越多,这样不断外运填坑修路,一方面减少了土地流失,另一方面减少了矸石山的占地面积。
五、自我评价得分及上存在问题整改情况
2014年1月2日,我矿自查小组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检,评价得分95分。主要存在问题是:煤炭回收率管理制度内容不全,不详细。2月18日进行了补充完善。上存在的问题对照标准进行了认真整改,具体有地测副总徐克勇负责。
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矿井水是3煤层安全复采的主要威胁之一,建议在开采3煤层时,加强采空区的范围及老空水的探查工作,探明老空的具体位置及积水情况,采取留设防水煤柱,探放老空水等措施,防止矿井突水事故的发生。2、3煤层复采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优化复采工艺,合理巷道布置,并重点做好顶板管理工作。在采煤过程中,重点研究煤层再生顶板的性质及适宜的掘进、采煤工作面支护方法。
3、生产时对徐灰及煤层底板各含水层的导富水性进行探测,确保安全生产;接近徐、奥灰的断层,建议首先打钻,探清断层的位置及其导富水性,合理留设防水煤岩柱,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
4、建议今后加强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在生产中要加强井下地质构造分析及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必要时,布置一定数量的专门水文地质工程量,建立健全井上下水文地质观测网,进一步查清本区水文地质条件
5、由于煤层具有自燃发火性和煤尘爆炸危险,因此应加强“一通三防”工作。总之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的自查分析,对矿井今后开拓开采及储量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把有限的矿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保护好。以上内容有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