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范文

时间:2019-05-14 13:5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范文》。

第一篇: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范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章临时建设及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第六章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

第八章建筑物采光间距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本市城市规划区,是指本市城区和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北大湖滑雪场范围。

第四条制定城市规划必须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安排城市用地和城市各项建设。

第五条实施城市规划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并负责有关城市规划的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二)依法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工作;

(三)负责开发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审核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

(四)负责大型城市雕塑、园林设施、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和城区江面设施的规划、审查等管理工作;

(五)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六)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行业的管理,并参与地名审定工作;

(七)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违反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查处;

(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城市规划的行政复议工作。

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分工负责本辖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土地、消防、环保等相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履行、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报告的权利。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的用地与人口规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吉林市的卫星城镇,并逐步实施吉林市市域体系,促进人口和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布局;

(二)严格控制功能分区,科学预测远景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三)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技文教事业的发展;

(四)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五)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

(六)合理安排城市道路、交通、煤气、给排水、供热、供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七)沿江两侧建筑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做到与水、堤、路、园相协调;

(八)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或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传统特色建筑、风景名胜和自然风貌。

第九条城市规划编制按吉林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进行。

第十条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江河湖泊、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分区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标高、支路走向、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绿地系统、江河湖泊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半径以及主要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第十二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用地规模和功能,控制建筑间距、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道路系统,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分布位置,各项经济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建筑、道路和绿地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总平面图、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工程估算、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三条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十四条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应当及时编制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分区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外,一般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的调整,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有下列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按审批权限报批:

(一)规划限期变更的;

(二)城市性质中首位职能变更的;

(三)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有重大变更的;

(四)改变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

(五)城市主要工业区、仓储区、文教区、居住区以及公园绿地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

(六)城市中心区、对外交通枢纽改变位置的;

(八)城市规划区范围需要调整的。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重大调整,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七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具有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资格,并须采用城市测绘管理部门认可的勘测资料。

委托外地或境外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本城市规划设计任务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设计资质。

规划方案在上报审批前,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土地利用和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工程的立项、选址及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建设单位编制报批项目建议书时,须事先征求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第十九条凡因建设需要占用土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址,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提出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手续后,方可占用土地。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取得规划用地许可证后两年闲置未用的或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建设使用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收回规划用地许可证,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建设用地。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园林绿地、绿化隔离带、学校、托幼园所、文化体育场地、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保护区及预留的防空、防震、市政公用设施等特殊用地。

第二十三条禁止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和水源上游地区建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其他地区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山岭、荒丘、空地、水面、河渠、滩地以及城市建设预留地上采挖砂石土、设置垃圾场、围填水面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以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出让合同确定的规划要求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

以转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重新办理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手续。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和其他建设工程设施的,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需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已审定的详细规划图及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审定的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第二十七条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持施工许可证和有关文件,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办工程定位手续,经审查合格领取工程定位通知单,并由市城市勘测部门放线后方可施工。

工程基础完成时,建设单位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验。经复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主体工程施工。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三日内,予以复验。

第二十八条个人新建、改建、扩建住房的,须持户口簿、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提供的证实材料(原面积翻修的,还须持个人房屋产权证明和土地使用证)和城市测绘部门提供的1:1000或1:500建设位置地形图一式四份,向所在街道(乡、镇)提出申请,经区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验线后方可施工。

凡个人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营业性用房的,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建筑物外表装修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条在本市城区外城市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建房,其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含本数)的单层建筑由所在辖区的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两层以上或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建筑,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本市城市道路两侧临街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突出部分外缘垂直投影点距道路红线控制间距,主干道不得小于8米,次干道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及特殊建筑根据体量、性质、用途等情况应加大间距。

按前款规定确定的控制地带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

第三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火车站、机场、汽车客运站、航运码头、邮电枢纽、宾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商店、医院等较大的公共建筑,必须按国家技术规范和省有关技术规定确定的规模设置停车场(库)、人流集散场地。尚未确定的,其停车场(库)和人流集散场地面积不得少于其建筑面积的8%至10%。

禁止将已建成的停车场(库)及人流集散场地改变使用性质。

第三十三条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前,应按1:1000比例绘出竣工图(包括地上、地下建筑物和管线位置),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验收,领取规划验收合格通知书后,方可申请工程验收。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程竣工六个月内,建设单位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工程竣工资料。

第三十五条市区内主、次干道两侧临街的建筑一般不得砌筑围墙。因特殊情况需要砌筑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六条临街房屋、住宅小区内建筑物改变使用性质和在建筑物的屋顶、平台、雨棚上搭建建(构)筑物的,须经房屋产权人同意并到市房屋产权管理部门办理房屋用途变更手续后,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在规定建设期限内未开工建设的,批准证件自行失效。

第五章临时建设及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第三十八条临时建设是指必须限期拆除的临时性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它设施;临时用地是指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堆料或其他需要临时使用并限期收回的土地。

第三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需临时占用土地,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临时用地申请,经审查同意,核发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后,方可占用土地。因规划建设需要的,必须无条件交回。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期使用的,必须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不得买卖、交换、出租、转让、赠与或擅自改变使用性质。

第四十条凡进行临时建设的,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定位放线施工。因规划建设需要时,必须无条件拆除。施工暂设工程须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前自得拆除。

第四十一条严禁在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第四十二条临时建设不得压占园林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地下管线走廊、线路和高速公路两侧的隔离带等。

临时建设不得擅自压占道路、广场、公共停车场。

第四十三条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不得破坏城市景观、污染城市环境、妨碍城市交通、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周围建筑的使用功能。

第四十四条利用城市临时性的建筑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时,必须持城市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满三个月未使用或未开工建设的,批准证件自行失效。

第六章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四十六条建设市政公用工程设施,需持按管理权限批准的计划文件和市城市勘测部门提供的地形图一式三份(图中标明工程走向、拐点座标、管径、长度、宽度、高程、埋深和管线综合现状等),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设有建(构)筑物的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必须将由有设计资格的单位设计的施工图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审查同意,核发工程定位放线通知书,并由市城市勘测部门放线后方可施工。

第四十八条新建、改建道路、管线工程需要动迁原有管线设施时,建设单位必须与管线设施的权属单位签订协议,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由市政府统一组织的城市道路改造需拆迁各种管线时,应由各产权单位按要求将管线迁移到规划位置。

第四十九条新建、改建管线需要穿越河道、桥梁、交通隧道和铁路的,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到有关部门办理会签手续后,按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新建桥梁、隧道应根据城市规划管线综合安排,预留位置。

原架空的电力线、通讯线和管道,应按规划逐步埋入地下。

第五十条在主、次干道敷设地下管线的,必须按规定预留接线点。在临街主、次干道建筑物需联接电信和电力线的,必须在临街建筑物背侧接线。

第五十一条新建住宅楼房必须设置公用电视天线,预留有线电视线路。楼内埋设通讯线路。

第五十二条在各种地下管线控制地带、规划线路走廊,不得修建建(构)筑物。

第五十三条各种管道应尽量布设在人行道下;同种管线在道路同侧敷设不得超过两条;各种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的走向平行,横穿道路的管线原则上应与道路中心线垂直。

第五十四条各种地下管线回填前和地上管线完工时,建设单位应及时委托市城市勘测部门测出各拐点座标和高程,并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公用设施主管部门申请验收,核发验收合格通知书。经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验证盖章的竣工图一式三份,分别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城建档案馆存档。

第七章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

第五十五条旧城区的改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旧城区改造应当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环境治理相结合,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技术改造相结合。

第五十六条旧城区改造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危房区、棚户区、市政公用设施简陋、交通闭塞、地势低洼区域。

第五十七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旧城区改造的详细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单位必须按近期安排的详细规划进行建设。

严禁自行选址,零星插建。

第五十八条在规划确定的近期改造区内的房屋,只能进行安全性维修或原位原面积翻修,不准新建、扩建。

第五十九条旧城区改造必须依据规划确定的拆迁范围,迁出应迁出的单位,拆除应拆除的建(构)筑物后,方可办理工程定位通知单。

确需暂时使用的应拆除的建筑物,建设单位必持原房屋的灭籍手续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按规定缴纳房屋拆除保证金。原建筑物按照规定拆除后,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后退还保证金。

新建筑物建成后一个月内必须拆除原建筑物。

第六十条在规划道路两侧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应无偿承担与建筑物用地等长的规划道路中心线同侧的道路用地的征用和拆迁,其规划道路用地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

第六十一条在旧城区改造中,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拆除规划预留中、小学校用地上的建(构)筑物后,方可申请办理工程定位手续。

第六十二条在旧城区改造中,必须按规划进行小区绿化建设,楼间空地(地上)除园林小品外,不得建设任何建(构)筑物。

第六十三条经认定的具有纪念意义及不同时代风貌的建筑物,应作复原性维修。确需改建的,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章建筑物采光间距

第六十四条建筑采光的方向为南向、东向或西向。每户至少保证一个朝向的采光。住宅楼的山墙均不作为采光的朝向。采光间距为遮光建筑的高度乘以采光系数。

第六十五条正向采光(指南向,简称正向,下同)的平行多层住宅楼(简称住宅楼,下同)的采光系数为:旧城区改造的为1.5,旧城区新建的建筑与北侧原有住宅楼为1.7,新区为2.0.东西向采光的住宅楼山墙与南侧正向住宅楼及北侧正向住宅楼、正向住宅楼山墙与东西向采光住宅楼的采光系数为1.0.第六十六条非正向平行布置的住宅楼根据长边与东、西向不同的[1][2]下一页

第二篇:吉林市社区服务管理实施细则

吉林市社区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吉市办发[2013]11号)

为进一步强化社区职能,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服务型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职责任务

(一)低收入家庭认定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初审

1.核查低收入家庭收入状况,形成低收入家庭初步认定意见。

2.核查低保家庭收入状况,形成初审意见。

3.与区和街道组成“三级联合审查组”,对申请低保家庭进行公开评议,将评议结果在社区公示7个工作日。

(二)协助做好临时救助工作 4.对临时救助申请对象进行资格核实。

5.与区和街道共同核查突发性、临时性特殊困难情况,核定补助标准,公示5天。

6.建设和管理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

(三)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7.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建立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和服务需求台帐。

8.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和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志愿者服务和有偿服务。9.对社区高龄老人津贴发放进行初审,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代办《老年人优待证》。

(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10.制定社区防灾减灾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掌握社区老年人、孕妇、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分布情况,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臵安全提示牌,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11.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落实社区综合减灾措施,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自评,完善整改措施。

(五)开展特殊群体服务管理

12.协助采集、统计、报送社区残疾人信息。为有医疗、康复、就业、教育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介绍服务。

13.受理《残疾人证》办证申请,指导申请人完善申报材料,告知申请人到指定医院进行伤残鉴定并到县(市)区残联领取《残疾人证》。

14.管理残疾人康复训练设施,组织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15.对精神病人进行线索调查、定期随访,及时报告有暴力倾向的重症精神病人动态情况。

(六)协助开展劳动就业服务

16.协助搜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信息,做好统计和报送工作。17.随时掌握社区内有就业需求和培训愿望人员情况,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培训信息。开展用工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等就业服务。

18.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请,审核《就业失业登记证》、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等相关材料,逐级报市区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复核。

19.对就业援助申请对象进行初审并公示,对认定的就业援助对象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

20.核查就业失业登记申请人信息,代发《就业失业登记证》。

21.为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条件人员出具初审意见,告知停止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的限制性条件。

(七)协助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2.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续)保人员身份进行审核,通知参(续)保人员按时缴费,发放社会保障卡。

23.办理迁出、迁入信息变更,参保人员身份转换(职工转居民、学生转居民),低保人员、持证的贫困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续保缴费等确认手续。

24.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卡,每年进行一次企业退休人员生存认证。

(八)协助做好用工维权工作

25.掌握社区内用人单位动态信息,对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进行劳动用工备案。26.督促社区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劳动用工备案率。

27.调处社区内简单的劳动争议和纠纷,及时向人社部门报告重大劳动纠纷,配合劳动监察执法。

(九)住房保障对象资格初审和动态管理

28.协助完成本社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实物分配申请对象的资格初审,形成初审意见,整理统计数据和上报申请材料。

29.协助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对住房保障对象收入、人口、住房等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十)计划生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 30.准确掌握婚姻、怀孕、避孕、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各类信息变动情况,及时报送数据报表和报告单,做好流动人口数据统计和信息交换工作。

31.开展人口计生政策、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发放避孕药具。开具婚育状况证明材料,受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居民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申请,协助发放扶助金。

32.协助做好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入户调查工作。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工作。

(十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 33.加强综合治理宣传,动员和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4.协助落实社区警务制度,健全群防群治队伍,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活动,指导居民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35.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安全检查巡查,排查和治理消防、燃气、食品、生产、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等安全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登记台帐。制定防火安全公约,组织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防安全演练。

36.完善社区人民调解网络,及时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开展普法宣传,帮助居民申请法律援助。

37.发挥网格员作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做好职能范围内的来访接待工作,协调解决居民合理诉求。及时掌握和报告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的信访动态,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重点信访人的稳控工作。

38.登记、核查实有人口信息和出租房屋信息,协助社区民警落实特殊人群管控措施。

39.开展经常性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清理非法宣传标语和非法宣传品,掌控并及时上报邪教人员基础信息,协助落实帮教转化任务。

40.开展社区禁毒宣传教育,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并监督落实。向公安机关报告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情况,提出强制隔离戒毒建议。

41.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协助做好教育矫正和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措施,协助做好就业安臵和生活困难人员救助工作。42.协助做好未成年人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十二)加强社区物业服务与管理

43.加强社区环境巡查,报告乱堆乱放杂物、私改房屋结构、搭建违章建筑、私自挖掘、损毁方砖绿地树木、露天烧烤、饲养畜禽、噪音扰民等行为并及时劝阻。组织清理社区内巷路积雪、残冰。

44.每季度召集一次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协商物业服务工作。

45.配合街道办事处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和业主委员会换届工作。

(十三)履行社区监督职责

46.对基层党委、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指导和服务社区情况进行评议和监督,向其上级机关反映评议结果。

47.组织居民对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公共服务情况以及小区改造、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进行民主评议,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建议,并监督执行。

48.对群众见警率和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县(市)区政法委和公安局(分局)。

(十四)其他职责

49.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估和审核批准,协助有关部门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二、信息报送 50.即时报告的重大紧急信息为:五人以上集体访、去市以上越级访、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等重要线索,消防、生产、食品药品、燃气、道路交通等重大安全隐患(事故),重大传染病疫情、流浪乞讨无家可归人员等信息,供水、供电、供热、排水等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信息。

51.重大紧急信息应直报相关主管部门和政府应急办,同时逐级报送市区两级社区办公室,并及时汇报后续工作进展情况。

52.其他信息应通过街道逐级向市区两级社区办公室报送,市、区社区办公室负责信息分转、督办和反馈工作。

53.市、区社区办公室在分流交办有关部门的同时,报送分管领导,重大信息报送主要领导。

54.市、区社区办公室统筹协调社区信息报送工作。各职能部门要严格落实首办负责制,限期办结,及时反馈。对无故拒绝、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队伍建设

55.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工作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选派街道优秀干部或副乡(局)级后备干部兼任社区党组织书记。

56.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助理和大学生工作人员出现空缺时,经市民政局核定职数,由区民政局面向社会公开选(招)聘并报市民政局备案。57.社区公益岗位人员出现空缺时,按照就地就近原则,由社区根据规定名额和条件组织选聘。

58.社区书记(主任)对社区人员教育管理工作负全责,对社区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任何部门未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不能借调、抽调社区工作人员。

59.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社区要坚持每日考勤,每月公示并逐级向民政、人社等部门分类报送出勤情况,与个人补贴挂钩。

60.职能部门每年对社区工作人员至少进行一次业务培训。社区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鼓励和支持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社会工作师专业培训。

四、考核奖惩和经费保障

61.对社区工作的考核,要综合考虑社区基础条件、工作量等因素,重点考核职责任务落实情况、信息报送情况、服务管理创新情况和居民满意度。街道负责日常考核,区负责考核。

62.按照优秀、良好、达标和不达标档次,对社区工作进行评比。优秀社区和良好社区分别控制在社区总数的15%和25%以内,由各区差额推荐参评对象,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考核验收、综合评定。

63.被评为优秀社区和良好社区的,分别奖励工作经费2万元和1万元。所需奖励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1:1比例分担。各县(市)、高新区和经开区自行解决。64.按照优秀、先进、良好、称职和不称职档次,组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评。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由区考评,委员、主任助理、物业助理、大学生工作人员由街道、社区共同考评。被评定为优秀档次的社区,优秀、先进和良好个人评选比例分别控制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总数的15%、20%、30%以内,被评定为良好、达标、不达标的社区,优秀、先进和良好个人评选比例原则上依次递减5%。

65.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补贴由基础补贴和奖励补贴两部分构成。党组织书记(主任)基础补贴按照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25%执行,专职副主任、委员、主任助理、物业助理、大学生工作人员基础补贴按照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15%执行,兼职不兼酬。奖励补贴根据考评结果确定,被评为优秀、先进和良好档次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每月分别奖励基础补贴的30%、20%和10%,考核结束后一次性兑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补贴新增部分由市、区按1:1比例分担,各县(市)、高新区和经开区自行解决。

66.全市每年评选2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标兵。67.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经费管理,依据年初预算,及时拨付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工作经费经区社区办审批后,由区核算中心核销。社区要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6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区为不达标社区:

(1)信息报告制度不落实,导致发生重大集体访、越级访、群体性事件和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的;(2)因工作不落实,发生系列或危害大、影响大可防性案件的;

(3)计划生育考核不达标的;

(4)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未达到80%的;(5)考核综合评分在70分以下的。

69.不达标社区的书记(主任)不得评定为优秀档次;连续两年不达标的责令辞职或按照相关程序解聘。

7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被评为不称职档次,按照相关程序予以劝退或解聘:

(1)迟报、漏报、瞒报、虚报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

(2)未能按要求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或出现严重工作失误的;

(3)群众测评满意率未超过60%,或受到群众投诉举报,经查证属实的;

(4)不服从工作分配,经说服教育仍不改正的;(5)一个月内无故连续旷工超过3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10天的。

五、其他

本《细则》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各县(市)参照执行。本《细则》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和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是在泸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泸县、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四条: 我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第五条: 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内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执行。

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涉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的用地调整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六条: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片区用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由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必须低于《表二》中所列的指标。

第九条: 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类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及其相应的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学校、科研机构、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二》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含两层),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凡在详细规划中已明确为居住建筑用地的,不论公建用房所占比例多大,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建筑基地用地面积的计算,以红线确定的用地范围进行计算,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不纳入计算,代征地或代拆迁的小区道路(12米以下不含12米的道路)算至道路中心线。

各建设项目不论分期建设与否,均以红线范围进行统一指标计算,不能分割成若干块单独计算,已有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的仍要参与指标计算。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也不得再插建任何建筑物。第十四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旧城用地面积0.5公顷。

(二)新区用地面积1公顷。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第十五条: 各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既要满足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又要满足附表

(二)的规定,取二者中的要求严格者作为规划管理的控制指标。第十六条: 在计算容积率时,全地下室不参与控制指标的计算,半地下室折半计算。

第十七条: 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为了在规划实施中更多地为城市提供广场、公共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不含城市道路),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容积率,但批准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原建筑面积20%,已作为开放空间的不得改作它用。容积率控制指标(F)提供1M2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2)F<2 1 2≤F<4 2 4≤F<6 3所提供的公共绿地或公共活动场所须符合以下要求:任意方向净宽大于10米,实际使用面积大于150平方米。附表

(二)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表 控制范围控制指标建筑类别 旧城 新区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低层、多层住宅(1-6层)33% 2.0 30% 1.8 中高层住宅(7-9层)31% 2.4 28% 2.2 高层住宅(10层以上)23% 3.5 20% 3.5 多层办公建筑、旅馆 40% 2.5 35% 2.5 高层办公建筑、旅馆 40% 6.5 35% 6.5 多层商业用房 45% 2.5 40% 2.5 厂房及库房 45% 1.8 40% 1.6 市场 55% 2.2 55% 2.2 注:旧城是指以拆迁改造为主的区域,新区是指以征地建设为主的区域。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底占地面积除以基地总面积,建筑容积率是指建筑总面积除以基地总面积。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八条: 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建筑设计规范和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十九条: 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如下:(1)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

两幢建筑采光面相对时,在旧城区内,建筑采光间距应大于0.8H;新区内建筑采光间距应大于1.0H(H为建筑物高度)。(2)相互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

山墙面对正面,山墙按山墙距退让山墙距一半,正面按平行布置采光间距一半退让,建筑间距二者相加计算。山墙开窗时按正面计算。(3)既非垂直又非平行的居住建筑

1、当夹角为00-30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夹角为300-600时,其最窄处间距在旧城应大于0.7H;新区应大于0.9H。

3、当夹角为大于60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第二十条: 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8米,对32米及32米以上街道的临街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0米。高层与各种层数的山墙间距则不得小于13米。

第二十一条: 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30米以下高度的建筑,其最小值为24米,超过30米高度的建筑,每增加3米高度,建筑间距增加0.5米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各自规定间距的一半相加计算。第二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进行控制。第二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

(一)高层与高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其最小值为18米。

(二)高层与多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三)多层与多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与高、多、低层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8米。

第二十四条: 特殊地段、地形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设计的要求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第五章 建筑退让距离

第二十五条: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电力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退让。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时,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自身相应间距的一半作为建筑离界距离。第二十七条: 当相邻已有建筑未退让间距时,新建建筑应退足相对应的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

道路宽度不满足间距要求时,按道路中线各退够相应间距。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的深度的0.7倍,且最小值为3米。第二十八条: 沿城市道路新建建筑物时,建筑退让距离的最小值按下表执行。

道路等级建筑退让建筑性质 40米以上 大于30米、小于或等于40米 大于20米、小于或等于30米 小于或等于20米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 5 3 3 2 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 10 8 5 3 第二十九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等人流、车流大量集散的建筑应满足集散场地的要求,且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第三十条: 高层建筑主楼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米时,不得小于10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50米时,不得小于18米。

第三十一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道路规划红线应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第三十二条: 沿江道路靠江一侧不应新建建筑物。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三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6层,如利用地形高差分层入口时,建筑物总层数不得超过7层。第三十四条: 在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净空保护区域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要求。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第三十六条: 建筑高度除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节点规划需要控制的高度外,还应按下列计算公式控制建筑高度。H≤1.5(W+S)公式中:H-沿街建筑物高度; W-规划道路红线宽;

S-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第七章 城市绿化

第三十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居住建筑,其基地内的绿地率新区不低于30%,旧城不低于25%;除居住建筑以外的其它建筑,其基地内的绿地率新区不低于20%,旧城不低于15%。

第三十八条: 居住组团内必须设置集中绿地,且至少应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作为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

第三十九条: 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

第四十条: 在计算绿地率时,屋顶绿化不纳入计算,对全地下室上部绿化折半计算。

第四十一条: 当临城市30米宽以上道路建设时,除满足规划管理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外,绿化用地宜临道路设置。第四十二条: 在确定保护的古城墙地段,古城墙两侧各2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任何建筑物,宜作为绿化用地。第四十三条: 规划确定的绿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凡已编制了详细规划的地区,应同时满足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第四十五条: 当对建设项目有多项条款同时规定时,按条款严格者执行。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在泸州市建设委员会。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浅论城市规划管理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房地产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题随着市场制度的逐步建立而不断涌现,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阐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 ; 规划管理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受着建立在这种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影响。这一个基本的规律,贯穿在居民点的形成及城市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说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

在我国,许多时候的城市规划决策,往往是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在书记、市(县)长、四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这种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规划领域的决策呈现封闭型、政治家型的特点,缺乏公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决策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被某些群体、个体利益所替代,最终使城市偏离良性的发展轨道。

2.管理机构不统一

规划主管部门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规划局、城乡规划管理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局、规划国土局、规划国土房产局、规划建设局等等,以致有些城市出现外商找不到规划主管部门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城市的规划、国土、建设三者难以协调所致,其中既有体制不顺的原因,也有利益界定不清的原因。

3.影响规划部门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

当前,我国城市市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并不充分,区规划局在“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必然会因区政府的要求而放弃从全市整体利益出发的规划原则,即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到区规划局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尽管在权力监督机

第 1 页

制上,备案制度可以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存在着及时性的问题而造成监督乏力。而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在“人、财、物”上均由县政府管理,而业务上相对独立(市规划局主要其指导作用),这样县规划局的行政权力受到县政府的制约就更大了。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繁荣、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为原则,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政策和城市管理法规为依据,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交通、环境、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审批和管理,它是规划科学和政府权利的结合与统一。尤其是在科学高度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逐步由小生产的方式向完全社会化过渡的现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规划和管理,人们就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也不会有机地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既有战略的宏观控制、又有战役的协调安排,还有更加繁多的建设项目审查的战术性微观事物,以及批后的依法检查监督管理。审批一个工程项目,要考虑纵横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现实的矛盾、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整体与局部的矛盾,还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各种矛盾交叉、处境复杂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调节、方案反复比较,最后下笔审定,以此指导城市按秩序地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繁荣、进步和发达。

规划管理本身就是规划,而且是更具体、更实际、更深入的规划,是城市规划进一步深入的过程,是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规划管理并没有被人们充分理解和给予应有的重视。正确处理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开创规划管理的新局面,将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它还必须根据下列的有关因素,实行同意直辖市审批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有秩序的发展。

总之,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依靠规划,规划靠管理实施,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制约,缺一不可。只有密切地有机

结合,才能完成规划和管理的光辉使命。

建筑工程与建设用地、市政管线规划审批以及规划检查监督、违章处理等,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职责,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管城市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对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用地核拨、建筑工程设计审查,确定管网走向和道桥修建方案,颁发建设用地许可证、建筑工程许可证、管线工程许可证等手续来实行对城市建设活动的控制和管理。

规划管理必须协调好三个关系,处理好三个矛盾,即协调好工程项目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协调好工程项目性质、规模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关系;协调好单项工程项目与周围建筑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相邻单位的用地矛盾;处理好工程项目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处理好工程项目与周围住户的间距(日照、通风、防火、卫生)矛盾。

1.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和管理是实施城市规划的关键

选址定点是建设用地的重要内容,以城市总体和分区规划为依据,根据工程项目的规划、性质进行实地勘察,查清地形、地物、水文、地质和周围环境。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审查总平面图布置,核定用地面积,确定用地范围。按法规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拟定土地选址定点通知书,办理征拨土地手续,发放用地许可证,检查监督建设用地执行情况,处理违章占地和非法转让、出租、买卖土地,做到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建筑工程管理业务

建筑工程的审批管理是实施详细规划的关键,是城市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体现。其具体业务是以城市法规为原则,以详细规划和修建计划为依据,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进行现勘察,查清地形、地物,周围环境和历史状况,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审查使用功能、建筑密度、空间布局、外部装修、朝向间距、环境容量、净空高度等。协调好与周围建筑的群体关系,处理好日照、通风、防灾、卫生间距的邻里矛盾,确定拆迁范围。按当地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做好批后管理,检查监督建筑工程修建情况。处理违章建筑,把好规划验收关,做到建筑定位等当,造型美观大方,功能使用合理,城市环境美化,创造和谐、丰富、优美的城市“乐章”。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把它纳入法制轨道还有许多细节要完

善,许多关系要理顺,许多方式要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中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使城市规划管理适应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城市规划管理要靠法制,不能靠人治,规划没有法制管理,再好的规划也不能实施。法制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手段。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过程,就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实际性很强的工作,它关系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涉及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没有一个章程,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不行的。靠拍脑袋、个人意志、行政干预,不仅难于奏效,而且会把事情弄糟,因此,一个城市除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外,还必须有一套保证规划实施的法律和一个合理的体制。规划管理人员不但要强调执法,而更重要的是要立法。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规划立法也不例外,真正有知识的是天天实践的人们,实践出真知是真理,规划管理人员接触实际多,遇到矛盾多,知道的信息多,要善于分析总结这些材料,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把它科学化、条理化、规范化、履行审批和法律手续,形成地方法规,在工作中执行。

加大查处违法建设及宣传力度规划能否严格执行,关键在执法监察,要勤于执法,定期对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违法违章建设进行全面清查,做到脚勤、眼勤、手勤、嘴勤;要善于执法,坚持法律的原则性与执法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处理,做到查处违法建设快速到位、工作到位、程序到位;要对已审批的报建项目进行带图巡查,跟踪监察,及时制止违法“苗头”,依法拆除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

因此说规划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立法”和“执法”的两种职能。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内容日趋复杂,现在城市规划队伍的状况还很不适应,这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总之,要想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和管理是关键。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性质、规划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很大差异。为此,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全国各地各有特点,不能强求统一,要走自己的路,制定本地的管理法规。要一靠科学、二靠政策、三靠深入实践,不断在工作中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把规划管理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方火毅.信息化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

【2】杨信义.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年

【3】李丽亚.对城市水资源规划及其对策的再思考.科技风,2009年

【4】刘书林, 杨秋生.城市规划行为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观作用与意义[J].现代装饰(理论), 2011年

第五篇:城市规划管理论文

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和公需课程的继续教育学习,感触颇深。结合本人从事专业,现浅谈一下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1、目前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潮,与之并存的是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无序。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遗弃,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多数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大马路、大广场、人工湖、豪华办公楼等千城一面的现象。

2、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相对缺乏。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法定的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将受到严重挑战。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出现了个别房地产企业随意改变规划等违法超建现象。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当前,很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划工作经费匮乏,每年的规划编制、新技术应用、城市勘察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不到位。当前,部分城市存在规划

管理执法力量不足,处罚标准偏轻,规划执法水平与繁重的城市规划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亟待引进,城市规划人员素质函待提高。

3、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规划管理还主要是政府一方的事务,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对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顺畅的、有序的表达机制。这也导致我们的城市管理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突出的表现在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推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多元主体追求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形成的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公共性、协商性的机制,是一种利用人类的理性对城市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有效活动。因此,在这种不确定的城市规划管理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聪明才智。而当前,社会公众的参与观念尚未树立,归根结底是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中却缺乏明确的群众参与机制程序,迫切需要健全完善。

解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要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不应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让群众多了解、监督规划的实施,可以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

2、要坚持因地制宜,保证循序渐进。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资源占用大,能源消耗多,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要突出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要注意保护城市生态建设,防止污染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卫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保护地方的地方特色。在规划建设管理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熟悉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

4、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城市的规划管理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法律上,政府应当设计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的范围、时机、方式等制度,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能充分听取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时深入认清市情,注重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时空统一性,以获取发展机遇的市场独占性。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政府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5、要坚持法制建设,确保规划进程。当前,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不断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应不断加强。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城市刮花管理的法制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这种法制体系不是仅仅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提供便利,也必须为生活于城市的每一个利益主体提供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其中,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就要加强对其保护力度。同时,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持续性。

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6、要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标志性建筑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城市的个性特征,精心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要努力在城市的特色、个性上做文章,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成为创优环境、积聚人气、推进发展的无形的“金字”招牌。

三、结论

总之,我们在城市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我认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业务需要不断提高,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新知识,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单位:牡丹江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姓名:汪家明

报名序号:

103112150025

下载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正)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规划与管理

    上《城市规划与管理》有感 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班级:09动画1姓名:杨其楚学号:0921020037 在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更加显得重要了......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

    南宁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82005 【发布文号】南宁市人民政府令第10号 【发布日期】1996-12-02 【生效日期】1996-1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南......

    宜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宜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2005年01月19日 11:19 宜府发〔2003〕10号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通知 袁州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宜春市......

    德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德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实施办法》、《德阳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等制定本实......

    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宿政〔1999〕10号 1999年9月9日)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则......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本站推荐]

    【发布单位】南昌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12-22 【生效日期】2001-1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19......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唐山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