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申请就近入学的报告
关于申请就近入学的报告
尊敬的市九中领导:
我女儿邓燕飞,现年12岁,家住在郴州市和平里社区。我们夫妻均是农民工进城,靠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还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实在是入不敷出。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我恳请九中校领导考虑我们的申请,让我的孩子进入九中就读,望批准为感!
申请人:罗淑文 2012年5月16日
第二篇:申请解决孩子就近入学的报告
申请解决孩子就近入学的报告
尊敬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 您们好!
我是2017年中考毕业生王鸿翔家长,我叫王同财,六级伤残军人,烈士家属,长年体伤多病。现全家四口人生活、妻子徐菊平,烈士家属,2002年8月5日儿子王飞牺牲后,因思念儿子心切,终日痛思流泪,眼睛视力下降,接近失明,患上神经综合症,有时生活不能自理,靠药物控制病情,需要人照顾,大女儿在外打工,小儿子王鸿翔,2003年5月25日出生,今年就读实验中学,中考成绩过普通高中线。
因家庭情况特殊,按现招生政策儿子只能到乡镇就读,因距离家较远,我们无力监护!依国家对重点优抚对象子女入学优待,扶贫政策,今特申请县委、县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给予优待,帮扶,圆孩子就读实验高中梦,帮我们解决无力监护之忧。
此
礼!
申请人:王同财 2017年7月12日
第三篇:浅析“就近入学”政策的报告
浅析就近入学政策
一、“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转型,义务教育已经被定位为社会的公益性事业。这一新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政策体系保障,就近入学政策就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政策价值。
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的“就近”是相对就近。由于存在着中、小学学校布局及各中学招收学生人数不同等因素影响,因此,“就近”并不是绝对指地理位置的远近,不是指哪个学生的住址离哪所中学近就叫“就近入学”;也不是指哪所小学离哪所中学近就是“就近入学”。凡是小学毕业生被分配到本招生区域内的中学,都叫“就近入学”。
政策保障: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新政:
2014年1月,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的招生方式,确保小升初期间,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全面实行阳光招生。全文如下:
一、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进行审慎论证。
二、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小升初工作,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提高学籍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 2 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随机派位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未在户籍所在片区小学就读的学生,如申请升入户籍所在片区初中,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受理、审核,统筹安排就学。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三、规范办理入学手续
县域内初中新生入学手续办理工作要在同一时段进行。学生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效证明,到拟升入的初中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入学手续。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汇总入学手续办理信息,对实际办理入学手续人数超出或不满计划数的学校,及时进行必要调整。
四、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县域内小升初具体政策,每所初中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特长生招生信息和录取办法,以及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
小升初期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学校也要主动公开招生结果等重要信息。
五、逐步减少特长招生
强化义务教育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标任务,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特长生招生具体办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做好随迁子女就学
坚持深化改革,分类推进,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问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制定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实施工作。各地要依法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积极接收随迁子女就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融入城市生活。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要扩大公办学校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加大对接收随迁子女学校的支持力度,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承载能力,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
七、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各地要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初中,为小升初工作夯实良好基础。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大力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
八、试行学区化办学
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九、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升初工作的领导,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制度、划片决策制度、入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要 3 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机制。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纠正违规考试招生、不按就近原则安排入学、随意接收择校生及乱收费行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国家开展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相关考评与各地小升初工作情况挂钩。
十、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要围绕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使之家喻户晓,让社会支持,让家长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小升初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倡导科学教育理念,让各界明白就近入学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小升初工作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免试就近入学方案还是得稍微展开一点说,至少会包含如下几点: 1.划分学区就近入学 2.各学校的师资轮岗
3.加强学校的协同整合,逐步实行九年一贯制 1.学生资源被平均化,以前好学校的老师遇到的问题学生会变多,老师和学校可能会不适应。2.师资的流动,会改变过去的老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破坏,可能会进一步引起优质公立教育资源像私立教育转移。
3.各学校肯定是不欢迎自己的优质教师流动的,这可能会引起学校与教育局之间的博弈,会影响教育改革的实施。4.取消了升学率,各个学校以前最看重的指标被取消了,那用什么来确定教师的绩效呢?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呢?这也会引起一些混乱,无法确定老师的绩效,1.划分学区就近入学
让学生就近入学,对学生来说,更安全也更方便了,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睡眠时间,同时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机会也会更多。2.各学校的师资轮岗
实行学区制以后,家长们会说,这不就是拼谁有钱,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么。但是配上师资轮岗之后,教师资源就不再集中于好学校了,学区房的意义也就没这么大了。3.加强学校协同整合,逐步实行九年一贯制 让学生上学更连贯统一。同时加强了协同整合之后,学校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更多的共享、利用,对就近入学政策的不同看法:
家长:
孩子上学近了,家长不在租房陪读,孩子家长都可以轻松了。但是另一方面,学区房的大幅涨价也让很多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家长苦不堪言。
学校:
就近入学打破了自主招生的规律,所谓的民办好学校从此招的学生不见得就多好了,生源的平均化会造成名校的高考升学率下降,名校的头衔将会渐渐失去。其实名校也就是因为招了好生源才成其为名校,事实上与教育水平并未成正比关系。
学生
就近入学后,学生压力会减少,好学生差学生都在一起,好点的会更有自信,差一点的也会迎头赶上,因为差距不会太大。以前若进不了名校,从孩子的心理上首先就有被否定的感觉,对没考上的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就近入学的利处
(一)、对学生的利处。就近入学保证学生安全。现在小学生一般上学年龄都在6-7岁之 4 间,孩子的安全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就近入学的标准就是学生正常步行25分钟内到校,减少孩子在路上的滞留时间,保证孩子上下学的安全。就近入学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如果每天孩子耗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不能很好的衔接。另外,家长应考虑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在社区活动,鼓励孩子与社区内的孩子游戏、玩耍。就近入学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家长给孩子选择了一个离家远的学校,首先孩子面临每天要比别的孩子早起10-30分钟,正在发育的孩子面临睡眠不足问题。出门挤车上学也会耗费时间,孩子学习时间会更紧张。
(二)、对家长的利处。如果不实行就近入学的话,必然会有许多家长为孩子择校,在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中,越是处于优势地位的阶层择校入学行为越普遍,而社会中下阶层实现就近入学的比例最高。择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应试教育、转制学校、名校办民校、教育乱收费和高收费,这几件似乎不同的事情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义务教育发展中难以破除的怪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持续增强、独生子女普遍化、就业形式日趋紧张、竞争日益激烈、生活水平提高,一般收入人群经济收入的增长赶不上较高的受教育需求及支出,这一矛盾在择校费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就近入学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对学校的利处。就近入学能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改善差校面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一些基本达到办学标准的地区,就近入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而言,就近入学政策在我国实施是可能的”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扩大/就近入学的比例,有利于逐步改善差校面貌。
(四)、对社会的利处
1.就近入学政策以教育公平理念为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未 来教育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在社会各阶层日益固化、阶 层流动丧失活力背景下,教育作为一种实现阶层和个人 向上流动的机制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赋性 因素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如何保障每 个学生最大化运用后致性因素获得学业成功和保障教育 公平的命题。就近入学政策正是对这一命题的伟大尝试。义务教育根本特点之一是它的平等性。作为一项义务教 育政策,就近入学政策是义务教育机会平等的体现,其目 的是保证每一个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就近入学 政策鲜明地指向了教育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任何一个 健康发育社会的基本理念,它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 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不利状况,都可以通过教育机制 得到补偿”唧。就近入学政策不是一个入学的地域概念,它 是以一定的地理范围为标准,学生不得跨越教育行政部 门规划的学区,从形式上保证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 能够均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质上是为追求教育 机会均等而实行的一项制度安排。从教育公平理念分析,或许用“无选择入学”来表达这种入学方式更加的确切,总之,就近入学政策反映了入学权利平等的公平的教育理念.2、就近入学政策以教育均衡化发展为价值取向。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公平化 的价值取向下,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实施,实现在不 同的教育群体中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一位社会 公民都能有权享受同质的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 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 配和使用上。教育均衡发展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发展 民主观、人本观和公平观。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 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 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通过合理均衡地
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
三、就近入学的弊端:
1、用教育的平均主义代替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压抑了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 因为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优势智慧。在学生们平等享有教育机会的前提下,要实现教育公平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享有与其特质相适应的教育机会。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就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学生才是教育的本位,才是教育的中心,国家和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各样的、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教育服务。“就近入学”教育政策,要求学生们按照政府所规定的学校就读,实际上在接受何种教育上,学生们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何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同时,为了方便贯彻落实“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实现所谓的教育公平(实质是平均主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全盘否定分班、分层教学的合理性,这实质是一种教育的强制,也与“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相违背。试想,如果指定的教育不符合学生的特点,甚至不能够开发学生的优势智慧,那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牺牲自己的优势智慧而去适应指定的教育,这不仅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使我们的社会失去了许许多多本应该得到规范教育培养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按“就近入学”原则制定择校政策的逻辑前提是:所有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都一样,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因此,在“就近入学”这一教育政策中,政府是中心,这一教育政策充其量是方便了管理,用教育的平均主义代替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2、“二手房热”抬高房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按照就近入学的规定:如果房屋属于学校划片的区域的户主的孩子便可免试“低成本进入名校就读,家长曲线求学通过购房方式获得进名校的机会。为了进入优质学校,学区内的二手房热应运而生,由此房价高涨,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拉低了部分社会成员的购买力,从而加大生活压力,降低生活标准。
3、择校现象带来的危害(1)、择校明显地损害了教育公平。
在择校的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的现象,致使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少数人具有优先享用的便利,进而将“优质教育”变成需要高价购买的教育,变成面向少数人的教育”由于相对更为公平的学力能力标准已被打破,进入重点学校越来越成为家长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较量“于是在教育的数量、规模得以大幅度增长时,社会优势阶层子女在“优质学校”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其在社会人口结构的比重。金钱和权力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上大展身手,致使社会弱势群体只能接受相对落后的教育资源,最终形成一种封闭式的循环,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享有较多优质资源的学校和学区获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享有优质资源较少的学校和学区获得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就近入学”教育政策的实施不仅不能促进教育资源进行补偿性的流动,反而越来越集中少数学校。享有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直接导致社会的不公平。(2)、择校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平等资源配置。
择校问题的持续存在,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进一步造成了一系列的教育不均衡现象”择校不仅扩大了城乡差别,使优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到城市,在高工资!高待遇的吸引下,农村好的教师被城市挖走,乡村中小学教育越来越薄弱“而且扩大了校际差别,城市学校两极分化严重,结果是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供不应求,甚至人满为患;而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则越办越艰难,生源不足,甚至人去楼空,从而导致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3)、择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害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种种择校行为的出现,使重点中小学普遍存在严重/超载运行的现象,由于学校班额严重超载, 6 不少教室人满为患,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择校,许多学生跨学区上学,路途遥远,每天必须早出晚归,结果造成学生睡眠和休息严重不足”同时,择校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实中金钱!权力!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择校费的高低与分数紧密相关,因此择校热必然加剧应试教育造成的灾难”,“校中校”现象屡禁不止,择校压力致学生自杀。(4)、择校加重了家长负担。
不可否认,择校收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广大工薪阶层家长的负担。就目前择校收费的实际情况来看,己超出了大多数城镇居民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许多家长往往要付出多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费用。(5)择校易引发教育腐败
择校现象从实质上讲,就是以权钱交易的方式换取短缺的公共教育资源,这本身就是腐败”不少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而挖空心思,“有权有势的家长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手段去择校;有钱的家长则直接与优质学校的主要领导搞幕后交易”,不仅如此,择校大战滋生了一种隐性的、不受约束的权力,这必然导致寻租行为,并衍生为“教育腐败”,众所周知,几乎每所重点中学都以“实验班”的名义保留了一定的免费升学名额,这些名额的配置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其运作模式是完全不透明的"与此同时,巨额择校费在使用当中也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行为,其中的资金黑洞也易于成为腐败源泉,这些钱学校到底是怎么花的,用在什么地方,家长不得而知,有时候甚至连学校的普通教职工也无从知晓,如果不能弥补教育腐败的漏洞,我们的教育制度早晚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就近入学”政策与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起点公平,;二是教育过程公平;三是教育结果公平。
.1、“就近入学”与教育起点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即受教育者平等享有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就说明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就近入学”虽减缓择校热现象,但是各个学校资源存在差异,若学生就近的学校较好,则对他以后有更好的升学机会,相反,则缺乏机会。教育机会均等也不是靠“就近入学”就能实现的,若没有这一政策,国家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保证学校之间各资源均等,采取积极教育发展的措施,学生平等享有权利也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些相关规定说明了两点, 一是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教育, 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 不能有例外;二是在教育实践中, 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体现学习条件的均等上, 即在教育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施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 在教育过程中不被忽视和不被歧视。
2、“就近入学”与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即受教育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以及享受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教育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有其自身兴趣特点和天赋,教育公平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是学生接受符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学生是教育的本位,是教育的中心。“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实际上学生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何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政策不允许办重点班,强化班,也全盘否定分班、分层教学的合理性,与“因材施教” 7 教育原则相违背。
3、“就近入学”与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即在遵循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其潜能,获得与其自身潜能相一致的发展机会。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各地差异较大,对学生享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影响。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如城乡之间、公办民办之间、特殊群体学校等,这就使“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基本处于失效状态,演变成以钱、权、情来择校。最后变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享有较多优质资源的学校和学区获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相反则较少
(二)、了解了以上内容后,得出:“就近入学”不一定能实现教育公平。除上面的三个解释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从字义上看, “近”与“公平”相去甚远, 无论在历史上, 还是在现实中, 无论从价值角度分析, 还是从技术操作的角度分析, 距离上的“远”和“近”似乎与“公平”二字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就近入学” 教育政策既不是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必要条件, 也不是充分条件。即使没有实施这一教育政策, 只要社会经济条件许可, 国家采取相应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措施,平等享有教育的权利一样能实现。
第三、“近”处学校的教育质量与“远”处学校的教育质量客观上存在差异,甚至相去甚远, 这导致在“ 远” 和“近” 不同学校就读的学生获得的教育机会存在着实质上的不平。
(三)、创造“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全面实施条件,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 积极吸收社会资本,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我国教育经费配置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国家对于整个教育的投入比例过低。我国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本世纪末达到4%”。而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2008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称, 2008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 4] , 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 但仍未达到目标;今年刚刚发布的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6提出, 到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即使这样, 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 如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是在4.7% 到7.4% 之间, 印度也已达到7.1% 二是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分级管理, 以县 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 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中, 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 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 其中大部分由县级财政支出。而我国一些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 尤其是税费制度改革后,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就更加捉襟见肘。三是学校之间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也存在明显的偏颇。
2、加快发展多元、互通有无的教育格局, 使学生们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务。第一, 要发展多元格局的教育结构。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第二, 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教师流动机制。第三, 借助互联网实施教育方式上的互通有无, 尤其是农村地区可在远程教育上下工夫,借助远程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接受到, 起码能接触到优质的课堂教学, 或者以远程教育弥补现实教育的不足
3、积极探寻高考人才选拔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机制,使高考成为有利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正确标尺。高考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必须积极探索高考人才选拔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机制。第一, 高考要尊重人才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第二, 高考内容要减负, 方式要多样化。第三,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第四篇:就近入学管理
博明学校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
博明学校根据深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实行按地段招生和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义务教育入学管理,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促进教育公平实行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第二条 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义务教育管理职责,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
规划部门会同教育、国土房产、建设等部门严格按照规划标准和学位需求状况,合理布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土地储备、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强和落实教育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位供给,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创造条件。
第三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地段应当依据人口分布情况、地理状况和地段内学校规模划定。学校规模应当按照省、市规定的班额标准(每班一般45人以下,最多不得超过50人)计算。区教育行政部门划定招生地段前,应当征求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意见。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地段应当以文字说明和图示形式予以公布,通过公众媒体进行宣传。
第四条 少数招生地段由于人口和地理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学位连年紧缺或空余时,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招生地段进行适当调整,并在招生报名前两个月向社会公告,向学生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第五条 个别区域就读需求超过招生学校办学规模且难以立即调整招生地段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制定生源分流办法,将符合就读条件的分流学生就近安排到招生地段周边的公办学校就读,或由分流学生自主选择就读民办学校。
招生地段内生源分流,应当根据适龄儿童、少年本人及其父母(或监护人)的户籍地址、住房、地段内居住时间等情况,采取生源分类或计分排队的办法实施。在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可以优先安排在招生地段内学校就读。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生源分类标准或计分排队办法。
第六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不得拒绝招生地段内符合就读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申请学位,不得擅自跨地段和跨区招生,不得擅自接收学生跨地段和跨区择校就读。属于政策优惠人员子女就读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和就近入学原则统一协调安排学位。
鼓励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学习能力评估。凡符合我市就读条件、具备普通学校学习生活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应当申请就近入读普通学校,有关学校不得拒收。
第七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未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以考试、竞赛、面谈、表演等形式进行选拔性招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常态编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与非重点班。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核定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引导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印发深圳市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深府〔2005〕125号)要求,依法自主招生和就近招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民办学校学生学籍纳入统一管理。
第九条 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区人口控制规模和教育需求,按规定的班额标准制定义务教育招生计划和工作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严格执行招生计划。
第十条 我市每年3月至9月,按照下列程序开展新学年义务教育新生招生工作:
(一)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招生计划;
(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开展招生宣传和咨询服务;
(三)学校接受学生学位申请;
(四)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审核就读和免费资格;
(五)学校安排学位,公示招生录取结果,通知新生报到注册;
(六)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招生录取结果。
第十一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公示招生政策、就读条件、招生计划、招生地段、招生程序、招生结果、新生名单、咨询投诉电话,不得收取任何招生费用。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与教育主管部门签订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承诺书,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从2009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步推行网上招生,适龄儿童、少年(含转学插班者)按照本人及父母(或监护人)的实际住址所属招生地段,通过招生网络向地段内的学校申请学位。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通过招生网络系统,及时掌握招生工作动态和学位需求变化,加强对学校招生和就近入学工作的监管和指导。
第十三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违反招生和就近入学管理规定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各区人民政府、光明新区管委会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篇:就近入学规定
学 生 就近入 学 的 规 定
(2013年9月-----2014年1月)
学校:
学生就近入学的规定
接咸阳市教育局下发的《咸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我校对学生入学、转学、辍学、借读、学籍管理、考评等方面作出规定。
直升式
不再允许跳级或留级
义务教育阶段每一学段内升级采用直升式,不允许跳级或留级。所有小学毕业生均应升入初中就读。完成义务教育规定年限的学生,均可参加高中阶段入学考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其参加中考的权利。
处分
学校不得开除学籍
对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予以奖励。学生获奖情况,应全面详实地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对违反纪律和犯有错误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批评或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三类。学校不得对受处分的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得以任何理由劝其退学或开除学籍。学生处分决定存入学生学籍档案,处分撤销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学籍档案中撤出。
入学
公办小学就近入学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实行秋季招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公办小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划定招生区域,实行划片就近入学。
学籍管理 实行统一电子管理系统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须为学生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采用市教育行政部门监制的学籍管理系统,实行全市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建立学籍管理数据保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学生基本信息不公开、不扩散。
休学
连续休学不得超两年
学生因病需长期治疗超过三个月不能坚持学习者,凭县级(含县级,下同)以上医疗单位证明,或其他特殊情况超过三个月不能坚持学习者,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予以休学,并给学生开据休学证。一学期内因事、因病请假时间累计超过上课时数三分之一以上者,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亦可准予休学。
休学期限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学校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监护人提出申请,可继续休学,连续休学一般不得超两年。
借读
学校不得擅自接收借读生
申请借读的学生,应持原学校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同意流出就读证明、原学校的学籍证明,非本市户籍学生还要出具监护人户籍证明(或暂住证)及本人在本市暂住证,向借读学校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经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安排学校就读。学校不得擅自接收借读学生。学生在借读期间,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借读生借读期限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学年,特殊情况经借读学校同意可以延长。
转学
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学生不得随意转学,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准予转学:家长工作调动、家庭住址迁移,或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在原所在学校就读者。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准转学。学生由公办学校申请转入民办学校就读,原就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支持。转入学校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接收转入学生。一般应在每年的2月、7月办理学籍变更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