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

时间:2019-05-14 13: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

第一篇: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审计局

合经中„2010‟121号

文件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

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

兑现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合政„2010‟25号),方便企业政策兑现,简化和规范审核程序,推动工业小企业加快发展,现将政策兑现办法通知如下:

一、申报、受理、审核及资金拨付程序

(一)申报条件

1.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纳税的信用担保机构和经推介的工业小企业(即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4000万

-1-元以下,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企业),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本政策支持范围。

2、若干政策只对为推介的工业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给予奖励、补偿;且享受本政策的信用担保机构对推介企业的担保费率不得高于2%。

(二)申报、受理、审核与公示

具备申报奖励条件的企业和担保机构均需履行申报、受理与审核程序。

1、申报时间 按季度申报的有:

(1)工业小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2)工业小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发生的担保费补贴。其它奖励政策均按年度申报。

按季度申报的,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15日前报送申报材料。按年度申报的,于次年3月15前报送申报材料。

2、受理、审核

实行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申报。本年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至15日由市经信委窗口集中受理登记,对企业必备的申报材料一次性告知,现场核实申报材料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

实行联合集中审核。在市中小企业局收齐符合条件的企业和担保机构的申报材料后,市中小企业局、财政局、金融办和审计局联合对申报材料进行预审和会审。集中审核后,由市中小企业-2-局牵头召开审核小组会议,研究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两周内完成审核工作,其中集中审核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3、公示、上报

履行公示程序。联合集中审核结果分别在《合肥晚报》、《合肥市工业经济网》以及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公示,公示期为5天。

执行复查纠正程序。对公示有异议的,由市中小企业局、财政、审计、监察部门按照程序组织复查,复查发现问题的及时加以纠正。对于不符合政策的项目,由市中小企业局及时向项目申报单位说明原因。

联合行文上报。对公示无异议的或有异议已纠正的审核结果,由市经信委、财政、审计部门联合行文上报市政府批准。

4、资金拨付

经市政府批准后,市财政局七个工作日内将应兑现的政策资金直接拨付给相关企业或担保机构。

(三)审核办法

为优化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加快政策资金兑现速度,材料的审核程序采取集中预审和会审制度。

1、审核组构成

审核组成员由市中小企业局、财政局、金融办和审计局从各部门抽出专业人员组成,审核组数量根据工作量大小决定,每组设一组长,由2-3人组成。审核时,每组成员都要按照统一标准审核并签字确认。

2、审核依据

依据合政„2010‟25号文件《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的规定审核。

3、审核程序

(1)审核人员按照审核标准对企业申报材料逐一审核,并进行综合客观评议。对申报材料中的否决条款要提出明确意见。

(2)审核组要对每个申报材料形成书面审核意见,填写《“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审核工作表》,并签字确认后,由市中小企业局汇总存档。

二、申报要求

申报企业和担保机构须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填写申报表(详见附件),并提供必备和相关证明材料。申报时,应按照不同类型的奖励条件和要求,填写相应的申报表,选择提供相对应的证明材料,每个项目的申报资料按下列顺序装订成册,报送一份。具体要求:

(一)工业小企业申报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政策需提供的材料:

1、“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书(封面);

2、申请报告;

3、“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表;

4、法人执照(复印件);

5、企业已发生贷款的“借款凭证”汇总表(按银行贷款合-4-同编号汇总);

6、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明细表:附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借款凭证、银行借款利息结算凭证复印件(每一笔贷款分别按贷款合同、借款凭证或贷款进账单、借款利息结算凭证的顺序装订);

7、企业已发生贷款的担保凭证汇总表(按担保合同编号汇总):附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的担保合同、担保费用结算凭证复印件(每一笔贷款担保分别按担保合同、担保费用转账凭证、担保费发票的顺序装订);

8、企业本年季度累计及上年同期完税证明汇总表及完税确认证明表,并经税务部门核实盖章;

9、“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汇总表;

10、在二季度申报材料中,需提供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复印件)。

(二)担保机构申报为推介的工业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奖励及代偿损失补偿政策需提供的材料:

1、“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书(封面);

2、申请报告;

4、“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表;

5、法人执照(复印件);

6、年末担保贷款卡凭证复印件;

7、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情况汇总表;

8、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发生代偿损失情况汇总表;

9、担保机构担保余额变动表;

10、担保机构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1)资产负债表(2)现金流量表(3)损益表(4)审计报告

11、担保机构年度完税证明汇总表及完税确认证明表(或完税税票复印件),并经税务部门核实盖章;

12、“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汇总表;

13、其他与申报有关的证明材料(注册资金验资报告、公司章程、税收减免文件等)。

三、其它

1、企业和担保机构应在规定申报时间内报送申报材料。逾期没有申报的项目,视为其自动放弃,不再受理。

2、对推介的工业小企业,凡企业当年上缴各项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0%(含10%)以上的,按照若干政策规定,其新发生的流动资金贷款部分给予50%财政贴息(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包括商业银行、融资租赁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提供的合法融资产品。)。

3、对推介企业给予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担保额1%的担保费补贴。-6-

4、各区、三大开发区要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审核人员要严格审查把关、科学评估论证,确保申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套取、转移和挪用政策资金的行为,一经发现,取消申报本政策有关补助和奖励资格,并追回资金,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5、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市经信委会同财政局、金融办和审计局负责解释。原发《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兑现细则》(合经中„2009‟206号)同时废止。

附件:

一、工业小企业申报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项目

1、“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书(封面)

2、“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表

3、企业已发生贷款的“借款凭证”汇总表

4、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明细表

5、企业已发生贷款的担保凭证汇总表

6、企业本年季度累计及上年同期完税证明汇总表

7、完税确认证明表

8、“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汇总表

二、担保机构申报贷款担保奖励及代偿损失补偿项目

1、“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书(封面)

2、“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申请表

3、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情况汇总表

4、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发生代偿损失情况汇总表

5、担保机构担保余额变动表

6、担保机构年度完税证明汇总表

7、完税确认证明表

8、“小企业振兴计划”若干政策项目资金汇总表

市经信委

市财政局

市审计局

二○一○年五月十四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政策 兑现办法 通知 抄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0年5月14日印发

共印100份

第二篇:大力推进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

大力推进政策对接 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

作为武汉城市圈所辖区域,嘉鱼县大力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对实现“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的发展目标和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2009年4月,嘉鱼县“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调研专班就推进嘉鱼县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嘉鱼县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重要意义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好机遇,对嘉鱼县实现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是壮大嘉鱼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省委、省政府已经编制了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6个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快速通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五个“撤藩篱、破壁垒”的工作方案,出台了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列出了一系列项目清单,“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的产业双向转移格局正在形成,通过圈域产业优化整合,已形成8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嘉鱼县只有大力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有利政策和条件,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发展。

(二)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有利于促进嘉鱼县产业的优化升级。与自身比,嘉鱼县近几年的发展成绩是可喜的,但与周边发展较快的县市相比,仍然存在“三少一低”现象,规模企业少、大型骨干企业少、入园企业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布局的推进,必然导致一些产业的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由此带来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必然会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嘉鱼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为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有利于嘉鱼县基础设施的完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的实施,必然会给嘉鱼县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带来巨大的机遇。目前,投资4亿元的武汉至嘉鱼的一级公路改造已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外环轻轨也将经过嘉鱼;投资40亿的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嘉鱼长江大桥及高速公路已列入省规划,目前正在进行选址,预计2012年底即可完工。基础设施的完善必然会进一步为嘉鱼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二、嘉鱼县积极推进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有利条件

嘉鱼县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开发区,全县国土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8镇一场,总人口36万人,是全省有名的“蔬菜之乡”、“螃蟹之乡”、“黄金之乡”。在大力推进嘉鱼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中,嘉鱼县所具备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区位优势: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与武汉接壤,南与咸安、赤壁毗邻,西北与洪湖隔江相望,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长江黄金水道纵贯全境120公里,同时又处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二)交通优势:嘉鱼地属武汉城市圈,交通条件便利,至武汉市区80公里,至天河机场100公里,至京珠高速公路入口和在建的武广高速铁路20公里,武汉城市圈外环轻轨也将经过嘉鱼,正在修建中的嘉鱼至武汉国家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后,嘉鱼至武汉车程仅45分钟。武蒲公路、咸潘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连接线、嘉赤公路等4条省道和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有6个长江港口深水码头(5000吨级1个、3000吨级5个),常年可

停泊3000吨级的客货轮,目前正在进一步打造县城码头群。

(三)产业优势:目前,全县已初步建立了纺织、化工、建材、加工、矿产五大工业支柱体系,分别是以洁丽雅、卓尔、稳健、盛宇、富仕、银泉为龙头的纺织类产业群;以牌洲湾油气田、风华化工、兴宁化工、长盛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群;以葛洲坝水泥、万树木业、雄威木业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群;以田野集团、歧丰管业、方圆船舶制造、华义泰方钢为龙头的加工产业群;以蛇屋山金矿、高强锰业为龙头的矿产加工产业群。高标准高规格建设的嘉鱼县经济开发区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家集高新技术、加工制造、纺织为一体的综合型工业园,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经济开发区6.67平方公里土地实施了“七通一平”及绿化、硬化、亮化和管网配套建设,吸引了海南王老吉、中石特种钢、岐丰管业、盛宇染织华义泰方钢等30多家知名企业入园投资兴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辐射区和带动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地,是全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四)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我县是传统的粮棉油大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业已初步建成46万亩无公害蔬菜、20万亩优质稻、18万亩双低油菜、15万亩速生意杨、6 万亩优质苎麻、3万亩芦苇、2万亩优质茶叶、2万亩优质桃李和17万亩螃蟹养殖、3000亩珍珠养殖等十大农业种养殖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美国叉尾回种苗繁殖基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回鱼之乡、螃蟹之乡、苎麻之乡、杨树之乡。

2、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锰、铁、煤、石灰石、方解石、磁土和耐火砂等,已探明黄金一期储量40吨,系“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型红粘土露天金矿床;探明金属锰储量60万吨,水泥石灰岩矿10.4亿吨,砂石岩4600万吨;2006年初步探明牌洲湾地区石油天然气贮量3000亿立方。

3、旅游资源:我县具有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有万亩蔬菜基地、有大型的水产养殖基地、有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簰洲湾抗洪烈士陵园、有黄金产业基地、有三国古战场陆口镇、这些都有望纳入生态农业观光和红色旅游、人文历史游线路;官桥八组被评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湖连江景区有望建成集温泉度假、商务休闲、水上娱乐、农家采风、森林狩猎为一体的4A级景区;随着武嘉一级公路改造升级和百里长渠硬化工程的实施,嘉鱼有望打造出以农家乐和田园经济为主体的“百里文化生态长廊”。

三、制约我县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主要障碍

近几年来,嘉鱼县大力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积极承接城市圈产业转移,取得了卓越成果,卓尔玉龙纺纱、九龙钙业冶金钙生产、中石特种钢管生产、金帆印务扩建、鑫源公司无纺布生产、头墩农场2万亩意杨种植基地建设、武汉丰太集团山湖温泉开发、武汉山绿公司蔬菜加工等一批企业和项目落户嘉鱼,为嘉鱼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制约嘉鱼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和承接城市圈产业转移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思想解放不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高度决定行为的深度。但是在推进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过程中,思想解放不够依旧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我县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的难题。一是胆子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如在承接武汉城市圈精武鸭业的产业转移中,作为“一山三水四分田”的嘉鱼县,水面宽广,毗邻武汉,资源、交通优势明显,然而最后却被崇阳县占了先机,崇阳县提供了200亩土地和1000万无息财政周转金的优惠政策。二是“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嘉鱼县在2002年前后,是咸宁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区之一,但经过了最初的领跑之后,在招商引资政策和证照办理等方面设立门槛现象有所出现,在思想上淡漠了“投资者是衣食父母”的认识。三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重学习的现象存在。由于长期的工作,经历的事情比较多,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产生了一本“黄历”念到底的想法,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够高,工作动力不足。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 不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问题,习惯于用老观念、老办法、老套路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县企业发展的难题,对小企业尤为明显。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虽然大幅度放宽信贷,但绝大多数资金都落入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县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难题。金嘉木业是我县新引进一家企业,目前所有基建项目和机械设备全部到位,企业在县内银行贷不到启动资金,导致企业迟迟不能投产。这个现象说明,缺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民间金融服务机构,这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从经贸部门摸底的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有90%的企业和新建项目存在资金短缺矛盾,全县规模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预计7.5亿元以上。

(三)行政效能低下。随着嘉鱼县行政效能建设的推进,行政效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总体而言,行政效能依然是阻碍嘉鱼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之一。部分职能部门“三化”现象严重,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个人化,个人权力金钱化,拖拉、推诿现象仍然存在。在与武汉城市圈政策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时,新上项目手续办理难、项目建设中具体问题解决难,经济运行中问题协调落实难等现象仍然存在。洁丽雅公司曾想在嘉鱼扩大建厂规模,但因相关********等迟迟无法落实而最终选择到咸宁市温泉开发区再开新厂。行政效能滞后对我县与武汉城市圈进行政策对接和承接转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立足嘉鱼实际,积极与武汉城市圈进行政策对接的对策

大力推进政策对接,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对加快嘉鱼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推进与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对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效果是嘉鱼县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嘉鱼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行政效能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解放思想,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发展的必由途径。一是要牢固树立亲商、爱商、重商、护商意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招商工作,扶大、扶优、扶强一批重点企业,带动工业快速发展。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土地资源,加强交通、能源、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优惠务实的政策环境,在全面落实现有的税收、土地、用工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善踩“红线”,敢打“擦边球”,把各种有利的政策用足用活。二是要强化县级领导挂牌服务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制度。领导挂牌服务制度早以制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行政服务中心在我县已经成立多年,但真正进行政服务中心办公的单位和部门不多,与“一站式”办公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应当真正落实好县级领导挂牌服务、部门承诺服务、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完善“一费制”结算制度,减少行政干扰,让投资者安心经营、放心发展。三是要优化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以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让外来客商在嘉鱼投资零障碍、低成本、高回报。打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全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单位”、“信用企业”。从市场准入、市场规划、市场体制入手,拓宽物流渠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嘉鱼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部门行政执法,加大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是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依托,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我县农业、矿产、旅游资源丰富,蔬菜、水产等特色农业声名远扬,天然气、黄金、锰、石灰石等矿藏资源蕴含丰富,陆溪温泉、三湖连江风景区开发前景广阔。这些资源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在蔬菜、水产资源开发上,要以武汉农副产品直供基地为依托,突出蔬菜、水产品的深加工,抓紧与武汉白沙洲市场合作,建好潘家湾蔬菜批发大市场;采取民间投资、政府补贴形式,在4个平原镇各建一些库容量在300吨以上的冷库;要面向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势开展招商引资,新建一批蔬菜、水产品加工企业,打响绿色品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矿藏资源开发上,加强与武汉化工、制造企业的联系,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变资源优

势为经济优势。在全力支持服务牌洲湾油气田项目钻探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肥等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着力抓好九龙钙业的扩建,加快矿藏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申报旅游景点定级标准为契机,以三湖温泉开发为龙头,带动环三湖连江整体开发和建设,把嘉鱼建设成为融湖光山色、温泉度假、田园休闲、宜居小区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后花园。积极推行旅游合作开发,努力打造从武汉中山舰遗址——嘉鱼牌洲湾历史文化——三湖连江风景区观光——赤壁三国古迹为一体的一线穿珠的旅游路线,真正把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各方面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服务游客。

三是以交通和城市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的洼地。着力推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响山水园林城品牌,为承接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转移构建一流的发展平台。(1)打通进出口通道。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嘉鱼至武汉一级公路的改造升级,使嘉鱼到省政府的车程缩短到1小时以内;抓紧实施嘉鱼至咸宁高等级公路的申报立项,启动京珠高速连接线的改造升级,全面打通嘉鱼的进出口通道。发挥黄金水道效益,抢抓省政府与交通部打造武汉中部航运中心的机遇,在充分发挥好新改建的潘家湾5000吨级码头效益的同时,集中力量搞好临江、石矶头等长江深水码头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运力效能,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2)扩大园区规模。按照建设“工业新城、城市亮点”的目标,进一步搞好园区“七通一平”配套建设。做好园区整体规划和整体环保评估,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筑好巢,发挥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作用。(3)加快城市建设。以“南嘉商城”、“中百家园”和南嘉大道沿线开发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治理改造步伐;围绕新区“一纵三横”大框架,搞好公共设施、便民设施、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着力抓好沿京珠连接线、新区外环线开发建设和环三湖连江景观带建设,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进一步增强县域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第三篇:关于印发《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的通知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马秘„2011‟6 号

文件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的通知

当涂县、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11 年1 月29 日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

若干政策(暂行)

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政策。

一、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

1.设立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在本市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

二、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

2.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2000万元以上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新增固定资产(补助的范围为设备、多层厂房)投资额的1%予以一次性补助,最高300万元。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按2%一次性补助,最高400万元。其中,对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建设期最长不超过1年;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期最长不超过2年;对投资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3.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增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竣工后,对前期费用(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费用)予以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在1亿元—3亿元的补助20万元,投资额在3亿元—10亿元的,补助50万元;投资额在10亿元—50亿元的,补助100万元;50亿元以上的项目补助200万元。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4.对列入国家级高技术工业项目给予补助。对列入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拨款的研发项目,给予项目所获资助经费的50%、最高300 万元配套资助。

三、鼓励工业企业在转型中发展壮大

5.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对列入工业企业升级计划的企业,首次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奖励10万元;超过5亿元的,奖励20万元;超过10亿元的,奖励50万元;超过50亿元的,奖励100万元;超过百亿元的,奖励200万元;超过200亿元以上的,由市政府给予特别奖励。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万元奖励。

6.鼓励企业多产多销。以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各按50%加权作为计算奖励的依据。凡增幅达30%以上,规模在2000万元—1亿元企业奖励10万元,1亿—5亿元企业奖励20万元,5亿—10亿元企业奖励30万元,10亿—50亿元企业奖励50万元,50亿元以上企业奖励100万元。

7.鼓励企业快速成长。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我市的中小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为20万元。

四、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8.支持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对企业提升装备水平,购置单机设备价款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其设备购置价的2%给予补助,每户企业设备补助累计最高200万元。已按本政策第2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不重复补助。

9.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列入《马鞍山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库》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10%的补助。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两化融合”项目,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新列为国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0.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11.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并经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其新增研发试验设施、仪器设备等给予投资额10%的补助,最高补助20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12.支持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科研院所工业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100万元—3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300万元—5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5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购买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起3年内,将其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3.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或(重点)新产品的,分别给予管理团队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14.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管理进步奖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管理团队30万元、10万元奖励。

五、促进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15.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和节能技改项目,除按本政策第2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外,另根据项目节能量给予奖励。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奖励10万元,同一项目每增加节能量500吨标煤,增加奖励10万元,单个项目奖励最高100万元。对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的重大节能改造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16.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除按本政策第2条进行支持外,项目投产并形成稳定产能后,另给予管理团队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凡通过市级以上清洁生产认定的企业(非安徽省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给予管理团队10万元一次性奖励。

17.鼓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对在本市实施年节能量达到3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每吨标煤100元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8.鼓励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所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最高200万元专项用于基地建设。对被新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中心镇新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的,给予50万元奖励。

19.鼓励延伸产业链条。工业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实际所得部分,30%奖励给主导企业,20%奖励给配套企业。

20.鼓励园区和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对开发区、产业园区兴建多层标准化厂房,按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的10%补助给产权单位。对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厂房和利用厂内空地建造多层厂房的,补助标准为15%,最高均补助300万元。

七、其它

21.本政策意见中,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多产多销奖励资金、企业升级奖励资金、奖励政策涉及地方税收留成部分,市与县(区)、开发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其余条款所涉及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

22.申请上述政策的企业或单位,均在行政服务中心市经信委窗口统一申报受理。属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按季申报,其它各类奖励按申报。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在2周内一次性审结,并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无异议,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23.本政策意见中奖励、补助形式、资金筹措方式、申报程序、评估办法、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制定具体细则并负责解释。

本政策意见自2011年1月1日起试行。本市已出台的有关规定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政策意见执行。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皖发[2010]10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皖发[2010]10号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l、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聚集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10、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

11、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15%,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对投资额l亿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单列。集中区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计划指标单列。

12、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示范区外市、县新增耕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示范区市、县。支持示范区市、县为其他地区土地整理垫付前期资金,整理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垫付资金方使用;也可用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

13、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

四、充分发挥税费优惠和价格政策效应

14、根据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政府备案。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其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15、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带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 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巳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16、对以省政府名义表彰的有关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17、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实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8、对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企业的水、电、气工程设计和安装价格实行监管,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9、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20、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银行增资扩股。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2年前示范区每个县至少成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1、鼓励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及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22、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建立担保风险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23、建立便捷高效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示范区内免费通存通兑。完善跨省金融结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六、提高环境承戴能力

24、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25、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26、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上报环保部的项目积极提供服务,争取加快审批速度。

七、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27、依托高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中职学校、骨干企业,建设与承接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培训基地。支持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建设。

28、加快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告的柔性引进机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

29、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省财政加大对示范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鼓励国内高校到示范区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并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税收等优惠政策。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0、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31、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对新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32、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抓紧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合肥出口加工区尽快获批。为芜湖保税港区建设准备条件,快速审核、审批或转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场所建设项目。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33、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覆盖全省、联结长三角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立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劳务合作机制。支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加大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34、制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衔接办法。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制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35、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

36、对列入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申报核发选址意见书时,不再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37、整体搬迁的企业在沿海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38、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39、扩大县级和部分试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形成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

40、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人民政府。

第五篇: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

2010年8月4日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现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如下实施细则:

一、加大就业促进力度,为示范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1.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帮助和指导示范区建立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对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就业的影响实行绩效评估制度,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安排给予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示范区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

2.加快示范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示范区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争取每年安排示范区部分县(市、区)纳入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帮助示范区所有县(市、区)加快建设集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社会提供高效公共服务。

3.加快示范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制定和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2015年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推动示范区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整合人才、劳动力市场职能和资源,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从2010年起,每年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示范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帮助示范区搭建区内和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支持建立皖江人力资源大市场,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支持示范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示范区开展国家级或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加快提升现有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功能,鼓励和引导争创省级创业示范园。支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市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支持示范区各市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专项资金。

5.支持示范区公共实训等基地建设。从2010年起,每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配备示范区市县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支持示范区各设区的市建设与其承接产业相配套的公共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能力。从“十二五”起,在全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体化工程,项目安排向示范区适当倾斜,帮助示范区各县(市、区)依托现有培训资源,提升改造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示范区提供有效的才智支撑 6.加强示范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示范区内高校、技师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皖江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根据产业发展、产业承接对人才的需求,帮助示范区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培训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双师型”人才。加大示范区内服务承接产业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促进优秀领军人才快速成长。深入推进示范区内“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有效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人选选拔培养以及博士后工作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大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力度。7.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示范区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帮助示范区各市建设1所技师学院或高级技工学校,在人力资源富余的县(市、区)新建或扩建1所技工学校。打通高等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在办学、技能人才培养、就业方面的互通互认渠道,鼓励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和技工院校建立帮扶与合作办学的机制。支持示范区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免费培养技能人才经费保障机制,鼓励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示范区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学习。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种学生实行培训补贴。8.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依托省级公务员培训机构、有关高校和其他境内外教育培训资源,每年为示范区培训一批县(处)、科级领导干部,重点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能力和适应形势、引领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指导示范区公务员管理部门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为重点,研究制定“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和专项培训计划,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示范区公务员素质;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公务员培训合作,不断拓展示范区公务员培训空间,增强公务员培训的实效性。

9.大力推进人才开发与交流。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流动绿色通道。根据示范区承接产业、新兴产业和科技研发的需要,编制人才需求目录。通过政府提供资助、允许自由进出、放宽待遇、实行项目全程服务等途径,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结合承接产业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省属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工龄连续计算,档案工资继续调整。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以智力服务、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企业创新发展的,薪酬待遇由双方自主协商。支持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等区域在人才培养、引进、信息以及引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示范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长三角地区双向选派优秀人才挂职或任职制度。

10.拓宽人才资金投入渠道。支持示范区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示范区各级政府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侧重用于承接产业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资助、培养和奖励。鼓励用人单位增加投入,支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开发培养。

三、加强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为示范区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

11.充分发挥引智工作服务示范区建设的独特作用。深入推进国家外专局和安徽省政府引智合作协议实施,争取国家外专局在“中部崛起引智工程”项目中对示范区给予以更多的倾斜。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在示范区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问题诊断等专题引智对接服务活动。对示范区急需的国(境)外高层次专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引进,重点支持示范区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对其引智需求,优先立项、大力扶持。

12.支持示范区培育和建设国家级、省级引智基地(单位)。选荐引智项目,争取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资金支持,在示范区建立若干个引智示范基地(单位)。加大对奇瑞汽车公司、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马鞍山钢铁公司等重点引智单位的支持力度,在电子、信息、环保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引智单位。加大农业引智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13.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快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鼓励示范区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营销机构,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或“海外人才江淮行”活动。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的特殊政策,鼓励示范区以团队引进的方式引进领军人才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4.加强示范区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编制示范区急需人才出国(境)培训计划,建立计划调剂机制。重点组织实施示范区物流、金融、物联网、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出国(境)培训系列工程,加大对示范区出国(境)培训项目的经费资助。

15.建设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安徽市场,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搭建国(境)外人力资源配置的平台。

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示范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示范区采取特殊政策,优先解决引进的高技术人才以及随产业转移来皖工作或服务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

17.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自主灵活、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支持各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按管理要素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示范区各设区的市可在全省统一政策框架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最低工资标准档次。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总量适当倾斜,对优秀人才和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分配适当倾斜。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激励政策,对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18.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对示范区留学人员认证可先行审核报省备案发证。进一步扩大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行政许可委托办理的范围。根据需要,经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可专门为示范区单独组织实施公务员考录工作。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示范区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并达到一定条件的,可按规定办理辞职或提前退休手续;对经组织批准辞去公职的,可按规定发给一定的补偿金。

19.加快推进示范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在示范区全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以现有的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为依托,引导示范区内劳动保障监察组织体系向基层延伸,积极开发监察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符合条件的按就业资金政策的相关规定予以补贴,形成“分片包干、主动监管、上下协同、动态监控”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

20.建立健全示范区劳动保障监察协查机制。帮助和指导建立示范区内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协查制度、案件情况信息通报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提高示范区内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执法能力。

五、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示范区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21.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持续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示范区各市、县到2015年做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突出做好农民工参保工作,农民工参保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示范区各市、县每年在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任务基础上,当年新增参保人员增幅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就业流动无障碍。规范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办法,指导示范区各市在2010年内制定养老保险统收统支具体实施办法,实现市、县范围内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和全额调剂。鼓励示范区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示范区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2.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从2010年起在安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县时,对示范区内县、区给予一定倾斜,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县区自行开展新农保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在示范区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将新农保与计划生育政策相互衔接,制定并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父母等特殊群体参保缴费的补贴政策。

23.构建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加快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统筹解决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在内的城镇各类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对参加医疗保险确有困难的企业,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畅衔接。指导示范区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管理体制,适时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运行。指导示范区内各市、县间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协作制度,相关协作服务费用标准由协作双方协商确定,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4.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指导示范区各市、县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重点推进区内私营企业及其雇工参保工作,积极推进区内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参保。指导示范区各市加快建立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确保2010年底前实现失业保险基金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指导示范区内各市适时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结合各地基金收入、支出、结余等情况,适当增加用于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支出规模。

25.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努力指导示范区实现法律规定的参保人群全覆盖,重点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老工伤”问题,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社会化统筹管理, 切实保障工伤职工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指导示范区加快建立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六、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26.实现示范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无缝衔接。在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同步研究各项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政策,并探索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途径。制定并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研究制定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政策,在2015年前实现各类制度的可衔接、可转移。27.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指导示范区落实国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严格经办程序。帮助协调示范区各市、县与长三角地区联手开展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合作协议,积极落实退休人员异地认证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协作机制,引导各类引进人才和回乡务工人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七、增强经办能力,加快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28.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各级各类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对经办工作人员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升工作服务质量。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际需要,重点做好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将社会保障工作延伸到乡镇,整合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资源,提高基层平台服务能力。鼓励示范区各市、县积极探索,将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延伸到产业园区,将各项社会保险服务集中受理,实行区内一站式服务。

29.加快信息技术运用。指导示范区各市在2010年内使用全省统一养老保险应用软件,实现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联网,并做到各项社会保险之间信息联网和数据共享。省级财政每年从“金保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八、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0.明确责任抓落实。省及示范区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要成立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综合组,并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的目标责任制,实行总体规划,季度项目检查,月度情况报送,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强化督促检查,确保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有部署,有任务,有责任,有督查。

3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及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人社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召集人,示范区各市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调度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

下载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