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库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和课题清单]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财务验收和审计
应注意的问题
提纲
一、前言
(一)(二)专项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性
专项经费财务核算和审计的主要文件依据
二、专项经费的财务核算要求
(一)(二)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专项经费列支的的明细和相应比例的要求
三、专项经费的审计要求
(一)专项审计相关的文件
(二)审计重点
(三)主要审计手段
四、专项经费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专项经费的会计处理
(二)专项经费的涉税处理
一、前言
(一)专项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性
2011年9财政部科技部颁布了(财教[2011]434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项目完成后,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财务验收是项目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通过财务验收的项目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二)专项经费财务核算和审计的主要文件依据
1、主要文件依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
(2)、《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题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
(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
(6)、《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219号)(7)、《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
2、配套的文件依据
(1)、《“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
(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教[2006]288号)
(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知(国科发财字[2001]367号)
(4)、《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06]313号)(5)、《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国管财[2006]426号)(6)、《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财行[2001]73号)(7)、《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
(8)、《关于短期邀请的国外专家生活待遇的规定》(外专发[1987]146号)(9)、《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6]489号)
二、专项经费的核算要求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1)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2)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3)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4)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5)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6)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7)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8)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一)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1、企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专门制定针对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
2、项目经费应执行专款专用制度,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多课题不能相互混淆,与项目执行单位其他经费不得互相挤占、挪用,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3、不得将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及以任何形式变相谋取私利。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
4、项目执行单位的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应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按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配套资金的拨付必须按照预算约定与专项经费使用同步同比例安排。
5、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健全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
6、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不得以估计成本、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二)专项经费列支的的明细和相应比例的要求
按照2011年9月14日颁发的财教【2011】434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班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其他支出等。
A、设备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 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用样品、样机购置费用以及为此发生的运输、安装费用。其中从国外引进的仪器、设备、样品、样机的购置费包括海关关税和运输保险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核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1)设备的购置应严格执行课题预算。
(2)设备租赁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租赁使用承担单位以外其他单位的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使用属于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设备不得在项目经费列支设备租赁费。对设备费中的租赁改造费支出按照预算执行。(3)多家单位承担的项目是否存在重复购置设备的问题。(4)关注结题项目已付款未到货设备购置的合理性。
(5)项目经费原则上不允许列支办公室、实验室的维修改造费,但对于为了新增设备安装使用的需要而对实验室进行的小规模维修改造支出可以在“其他费用”中列支。
(6)与专用设备同时购置并与之配套的备用备件,应纳入设备列支;单独购置的相关备用备件,应纳入材料费列支。
(7)外购工具软件应在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中列支。(8)专项经费购置(试制)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必须纳入依托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一般由依托单位代表国家负责管理和使用(除计划任务书中另有注明外),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其维护运转费用由依托单位承担。依托单位或相关单位承担国家其它科研课题需使用这些固定资产时,只能收取维护运转费用,不得收取折旧费或占用费。特殊情况下国家有权调配这些固定资产用于其它科研课题。
B、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核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1)项目执行过程中消耗数量较多或单位价格较高、总费用在5万元及以上的材料,应按照预算执行。
(2)需要进口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在核算时应核对预算说明书中填列的原材 料和辅助材料净价(不含关税)是否一致。
(3)原则上不可以使用专项经费购买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原料。(4)原则上不可以用专项经费购买普通办公材料,确有必要购买一些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办公材料时,应按照预算说明书中的规定使用。
(5)注意不应将在设备费、测试化验加工费中列支的材料费支出在本项下重复列支。
(6)关注在结题钱突击购买材料的合理性。
(7)盘点,检查是否材料费支出存在“以领代耗”的情况。
C、测试化验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办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对于总费用在5 万元以上的各项测试化验加工项目,检查预算说明书中是否详细说明其与项目研究任务的相关性,选择的测试化验加工单位的理由以及次数、价格的测算依据等。
(2)项目承担单位已具备相应测试化验加工设备,测试化验加工费可以列支单独计算盈亏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收取的费用,但定价格按内部成本价(原则应低于市价)计算;如果不符合该条件的,其发生的支出可以列入其他相关费用科目,如材料费、劳务费、燃料动力费等。
(3)数据加工费用。如果是有项目承担单位自行完成的,可将相关费用列入相应科目;如果是委托外单位完成的,可以在测试化验加工费预算列支。(4)关注由多家单位承担的课题是否存在重复测试的问题。
(5)大额费用的支出应完善相应的审批手续,并签订规范的合同或协议。D、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项目的燃料动力费应单独计量(基本上都很难做到、与日常水电暖支出没有分开),或者能够提供合理的分摊依据和分摊方法。
(2)应考虑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为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所运行实际时间,以及即期水、电、气、燃料等的实际价格。(3)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费、房屋占用费,以及日常水、电、气、暖消耗的支出应在间接费用中核算,不得在燃料动力费中列支。(4)科学考察发生的车(船)燃油费可在燃料动力费中列支。
E、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差旅费开支标准参照《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06]313号)规定的差旅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关注预算超支情况。(不论单位性质)(2)与会议费的区别。主动与被动,其中自己举办会议发生的在会议费列支,参加会议发生的差旅费用列差旅费(国内)。
(3)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生的费用,应列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而不应列入差旅费或会议费。
F、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资讯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会议费开支范围与标准参照《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国管财[2006]426号)规定,关注预算超支情况。(适用所有单位)(2)参加会议费用属于差旅费支出;
(3)举办的国内与项目任务相关会议,发起的一般不应列入,如遇项目任务关系密切,但金额不大且预算中有说明的可以列入。
(4)会议通知、内容与日程安排是判断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等合理性的主要依据。
(5)会议费中不应包含专家咨询费、招待费和旅游费等不合理开支。(6)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的课题,是否存在重复开会的情况。
G、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出国人员费用标准按照《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财行 <2001>73号)。
(2)费用按国境划分,不是按费用性质划分:发生在国外的参加会议注册费、差旅费等都列入本科目。
(3)对照项目组成员名单、出国审批件,审批出国人员是否有非课题成员。(4)关注目的地国别、天数次数和人员规模是否与预算相符,并注意如存在预算变更的情况下支出的合理性。
H、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原则上不应用专项经费购买通用性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不应由专项经费列支日常手机通信费。
(2)大宗专业资料购置、软件购置。首先要相关,并有预算,对于属于实验室日常基础条件建设性的资料购置和软件购置不得由专项经费列支。(3)专业软件购置费不能混入设备费中重复列支。
(4)委托外单位开发所发生的软件开发费,列入本科目,自行开发的在相关支出科目中列示,劳务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专家咨询费等。
(5)对照项目成果,注意不应有不相关费用(注册费、办公费等)列入该科目。(6)专业软件购买、专著出版等大额的支出应附相应的合同及专利权、论文等受理函件或检索信息。
I、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支撑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1)专家基本信息是判断支出合理性的基础。
(2)其他相关支出信息是判断专家咨询方式(会议、通讯)、天数、标准内容的有效手段;以会议形式咨询,开支参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人员300-500元/人天,第三天及以后的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人员200-300元/人天;以通讯形式组织咨询,开支参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人员40-80元/人次。(3)要对专家身份进行甄别,项目组成员、劳务费、相关管理人员不得领取专家咨询费。
(4)按照预算审核支出总额,按经费管理办法审核支出标准。J、劳务费
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研究生培养费、博士后进站费和房租补助等不属于劳务费。(2)劳务费不得支付给项目研究过程中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作咨询费。(3)准确核算项目周期和劳务人员投入的全时工作时间统计数,不得虚报劳务套取资金。
(4)项目承担单位应制定劳务费发放管理办法、完善劳务费发放手续、填写劳务费发放原始凭证(内容应包括:人员、单位、职称、身份证号、主要工作等信息)。劳务费支出不得突破预算。
(5)项目组有工资性收入人员不得领取劳务费。K、其他费用
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支出之外的其他支出。其他费用应该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核算时应注意事项:
(1)其他费用中的支出不得与上述支出项重复,如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发生的培训费可以列支(非盈利性、成本价)。
(2)支出的相关性、必要性和测算依据在预算说明书中应详细列示。(3)不能列支项目实施前(周期起始日)发生的各项经费支出、奖励支出以及不可预见费。
2、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1)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如下:
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2)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3)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其中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课题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注意:以前文件的相关规定中上述费用在管理费反映
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三、专项经费审计要求
(一)、专项审计相关的文件
1、财政部、科技部、相关主管部门按照《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工对课题经费通过专项审计、中期财务检查、财务验收、绩效评价等多种方式实施监督检查。
2、项目完成后,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3、科技部、相关主管部门对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课题负责人等科研 人员、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作为今后参加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研和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科技部认可的广东省专项经费专项审计的中介机构名单。
(二)、审计重点
经费支出审计要紧紧围绕预算执行情况执行,主要是审计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判断,并在审计报告中一一列示,审计报告不对专项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经费支出是否存在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不能列支的支出项目;二是经费支出是否存在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的情况;三是核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四是经费支出是否存在将专项执行期以前年度的支出列入专项经费支出的情况。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研发周期,这在专项任务书和预算书中都有明确规定,专项起止时间内发生的用于本专项研究的合规性支出可以列入专项经费支出,但执行期以前发生的预研费用不能列入。
按照2011年9月14日颁发的财教【2011】434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简化预算调整程序。包括:
(1)课题预算总额调整,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应当按原程序报财政部批准。
(2)相关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按原程序报科技部批准。
(3)课题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如需调整,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根据实施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课题其他方面支出。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原文件的相关规定: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 承担单位提出调整申请,经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核批。
(三)、主要审计手段
审计过程中专项经费支出每笔会计凭证都进行翻阅,并结合制度规定审查支出内容及票据的真实性,以及专项预算安排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对大额支出票据要进行复印,作为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内容。
四、专项经费的会计处理
经费取得的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付、省级财政拨付、市级财政拨付、区级财政拨付和单位自筹等。经费取得的方式主要分为分期补助和事后补助(包括以奖代补)两类。
(一)企业专项经费的会计处理
1、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1)收到各类专项经费时
A、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国家拨款专项应付款
—××项目—省科技厅拨款专项应付款 —××项目—××市、县配套
B、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补贴收入
C、企业收到科技项目贷款贴息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已资本化部分)
财务费用(未资本化部分)
(2)专项经费使用时
①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实际发生时,应按与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同的方法进行归集,并在“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科目下单列项目核算 借: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课题)贷:银行存款
②若有关支出最终将形成固定资产 借:在建工程——××课题 贷:银行存款
③企业在课题完成后结转处理,应做会计分录:
A、形成固定资产并按规定留给企业的部分,作为国家资助,计入“资本公积” 科目;
借:固定资产———××课题 贷:在建工程——××课题 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课题
贷:资本公积一一拨款转入(××课题)
B、形成产品并按规定留给企业的部分,作为国家资助,计入“资本公积” 科目;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课题)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课题
贷:资本公积一一拨款转入(××课题)
C、费用支出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经批准予以核销 借:专项应付款——××课题
贷: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课题)
在建工程——××课题
D、结余的专项拨款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借:专项应付款——××课题
贷:资本公积一一拨款转入(××课题)
2、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1)收到拨款时 A、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B、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C、企业收到科技项目贷款贴息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已资本化部分)
财务费用(未资本化部分)
(2)专项经费使用时
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科研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A、财政科技拨款部分
①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时: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②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用: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在建工程—××项目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③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 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并结转相应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后摊销的会计处理比照固定资产折旧。对应上述研发支出按照会计期间结转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2)企业自筹科研经费部分
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应分科研项目在“研发支出”、“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明细账进行核算。具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①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②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营业外收入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结余资金,分两种情况处理: ①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②按规定上交部分: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①处理所得资金大于资产净值的: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贷:银行存款
②处理所得资金小于资产净值的: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支出
(二)专项经费的涉税处理
1、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财税[2008]151号)
2、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财税[2009]87号、财税[2011]70号)
A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B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 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C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3、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4、企业将符合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二篇: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材料领域2012预备项目征集指南
附件8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材料领域 2012预备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为加快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有效组织实施“十二五”材料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做好2012材料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一)基础研究
1、半导体照明
(1)氮化物新型衬底材料的外延机理研究
2、稀土材料
(2)重要二次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3)面向能源和物质转化的稀土功能材料
3、新型显示(4)激光显示材料(5)OLED显示材料(6)真三维及全息立体显示
4、高品质特殊钢
(7)先进制备、加工与处理(8)特殊及复杂环境下的服役行为
5、高性能膜材料
(9)膜材料微结构与功能的构效关系(10)应用过程中膜材料的演变规律
6、高温合金
(11)高温合金组织预测(12)高温合金缺陷控制
(二)前沿技术研究
1、半导体照明
(1)SiC衬底白光外延技术
2、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2)碳纤维(3)碳纤维复合材料(4)芳纶复合材料
(5)新型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3、新型显示
(6)裸眼三维显示技术
4、高品质特殊钢
(7)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8)重大装备用轴承钢(9)超低铁损、高磁感高硅电工钢(10)新一代核电装备用钢(11)高性能耐磨钢与高速工具钢
5、高性能膜材料
(12)水处理膜技术开发及应用(13)气体分离膜技术开发及应用(14)特种分离膜技术开发及应用
6、高温合金
(15)700℃以上变形和粉末高温合金(16)1000℃以上铸造高温合金(17)涂层与服役技术
(18)新型轻质高温合金结构材料
(三)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
1、稀土材料
(1)稀土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及应用(2)稀土材料表面技术开发与应用
2、高品质特殊钢
(3)生产流程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4)资源节约型特殊钢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3、劣质、重质原油高效转化(5)降低碳排放的催化裂化成套技术(6)高转化率的劣质重油加氢成套技术(7)重油加工组合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8)高效清洁车用燃料生产技术
4、稀贵金属
(9)稀贵金属材料的高效利用
二、指南申报要求
(一)实施年限
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基础研究类为5年、前沿技术研究类为3-5年、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为3年。
(二)经费额度
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基础研究类申请的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前沿技术研究类和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申请的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元。
(三)申报咨询 联系方式: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
联系人:史冬梅 蒋志君 电话:010-88372105、68338919
第三篇:“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材料领域2013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材料领域2013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为加快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有效组织实施“十二五”材料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做好2013材料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1.半导体照明
1.1大电流驱动薄膜半导体照明技术开发(前沿技术类)
围绕提升大电流注入下LED的光电性能与驱动电源可靠性,开展薄膜LED外延结构、芯片制备及封装技术,高集成、长寿命LED驱动芯片及模块研究,突破大电流驱动薄膜LED关键技术。
1.2“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研究及示范(前沿技术类)
研究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及智能化控制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规格化LED照明产品,提高灯具光提取效率、散热能力和可靠性,实现量产与规模应用;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展示体验中心。【具体要求见指南申报要求
(四)】
2.新型显示
2.1晶体材料和高性能激光引擎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
开展掺杂铌酸锂等极化晶体和激光引擎技术研究,突破低成本、小型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全激光与混合发光等多种高性能激光引擎产品,实现量产与规模应用。
2.2移动互联网显示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
开发移动互联网用高光效、高分辨率、视觉健康等新型高性能移动互联网显示器件;突破器件结构优化设计、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多点触控技术,实现移动互联网显示量产与规模应用。
3.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
3.1先进超导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前沿技术类)
研发核磁共振用关键超导材料、高性能涂层导体长带材以及基于高性能超导材料的超导限流器和滤波器并实现应用。
3.2高端有机氟材料技术研发(前沿技术类)
开展六氟环氧丙烷及其衍生特种单体、耐高/低温氟橡胶、含氟涂层关键树脂、涂料级聚偏氟乙烯等制备技术开发并实现应用。
3.3新型特种功能关键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展特高压绝缘材料、碳化硼基防护材料、铜包铝导体材料、多孔陶瓷/树脂复合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技术研究,实现量产与规模应用。
3.4新型无源电子器件及其关键配套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展高性能声表面波滤波器、防伪防转移及抗电磁干扰材料、极细金属导体和高端电子铝箔等关键配套材料研究并实现应用。
3.5新型智能传感与驱动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发新型温度敏感、电压敏感、化学敏感和压电、磁流变液等传感与驱动材料及器件,实现在核电、冶金、信息、快速智能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4.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
4.1新型轻质高强合金(前沿技术类)
研发新型高品质轻合金材料、高强韧耐腐蚀铁镍基特种合金,开发超薄、大型、复杂合金结构件,突破材料洁净化、均质化、细晶化、冶金缺陷控制、组织调控与精密成形制备技术,实现新型合金综合性能协同提高及工业化制备和规模应用。
4.2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前沿技术类)
研究新型低成本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和高性能钛基粉末合金及其先进制备技术,突破高品质低氧粉末制备、高密度粉末冶金成形技术、强化和组合烧结、精确热加工等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构件尺寸和致密度精确控制及稳定制备和规模应用。
4.3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发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大型构件制备加工技术,突破增强体与基体适配、先进复合工艺、热处理改性和构件塑性成形与连接技术,提高材料的热强性和使用效能,实现复合材料轻量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及其稳定制备和规模应用。
4.4层状结构先进复合材料(前沿技术类)
研究多种金属(铝、钛、钢等)间及金属与非金属复合层状结构材料,突破材料成分设计、结构复合、加工协同变形、界面适配、缺陷控制、板形精确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高效能、低成本层状复合结构材料的量产与规模应用。
5.电子材料与器件
5.1新型超高密度和移动存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
开展电荷陷阱存储器、相变存储器和阻变存储器材料与器件研究。电荷陷阱存储器和相变存储器在移动互联网等方面获得应用;阻变存储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5.2光电子集成芯片及其材料关键工艺技术(前沿技术类)
开展多种光电材料集成芯片研究。基于多种材料的光电子集成芯片实现突破,硅基多种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电路单片集成芯片实现应用。
5.3新型及特种光纤材料与应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
掌握新型光纤和特种光纤的制备与应用技术。新型光纤与器件在光传输、光传感等方面获得规模应用,特种光纤与器件在医疗、电力等领域获得规模应用。
6.材料设计制备与服役安全
6.1材料多层次跨尺度设计与制备新技术(前沿技术类)
开发材料多层次跨尺度集成设计技术、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以及信息与数据支撑系统,研发特种粉体材料近终成型、短流程高效制备及难加工金属高效成形等新技术,实现按使用要求设计和精确制备的目的。
7.功能材料的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
7.1功能化表面活性剂绿色制备及应用技术(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发磺酸类等耐极端环境特种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用绿色浓缩化新型结构和生物质基表面活性剂及其表面活性剂配伍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7.2绿色制革化工材料开发及应用示范(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发绿色制革用助剂、鞣剂、整饰材料及鞋用功能新材料的生产技术,减少硫化物和重金属铬等污染物的产生,建成产业化示范工程。
7.3纺织品清洁印染技术开发(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发纺织面料湿短蒸印染、泡沫染色整理、分散染料免蒸洗印花、纱线清洁染整和矿物复合材料印染等纺织品清洁印染新技术,实现规模应用。
7.4新一代聚己内酰胺(PA6)功能性纤维材料(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突破大容量PA6高效连续聚合、功能性PA6柔性化聚合、功能性PA6纤维制备及纺织染整等关键技术,建立大容量PA6连续聚合示范线,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PA6纤维材料。
7.5高性能特种玻璃开发及应用(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展高纯合成石英玻璃、工业微晶玻璃等特种玻璃生产工艺研究及其配套高抗侵蚀耐火材料研制,开发成套高性能特种玻璃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应用。
8.结构材料的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
8.1高性能聚酰胺工程塑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展耐高温和长碳链聚酰胺树脂、聚酰胺专用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建成聚酰胺树脂和专用材料工业化示范装置,实现在下游产业的应用。
8.2新型水泥工业化低碳生产技术(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展新型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水化过程研究;开发水泥熟料煅烧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显著降低水泥制备全过程的碳排放和能源、资源消耗,产品综合性能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实现新型水泥的低碳生产和规模应用。
二、指南申报要求
(一)实施年限
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前沿技术研究类为3-5年、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为3年。
(二)经费额度
前沿技术研究类、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项目申请的国拨经费原则上均不超过1000万元。
(三)申报说明
各申报单位可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方向申报全部或部分研究内容。其中,前沿技术研究类中有量产与规模应用要求的申请方向,须由企业牵头申报,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申请方向均须由企业牵头申报。
(四)“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研究及示范方向具体要求
面向城市道路、隧道、广场、车站、停车场、节能建筑等市政照明不同应用场所,开展不同类型的半导体照明特色应用示范,开展特色应用相关技术开发,支撑“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本方向仅面向37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申报,每个试点城市限报一项(不占用所在省市指标),择优予以支持;
2.试点城市结合试点工作方案,针对一种典型市政照明应用场所研究提出应用示范项目,组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团队;
3.推荐项目由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和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联合推荐,正式推荐函网上申报截止前报送我部。
(五)申报咨询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
联系人:史冬梅
蒋志君
联系方式:010-68338021、68338919
第四篇:“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征集网上申报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征集网上申报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征集申报指南已发布。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由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以下简称申报中心网站)提交项目申请书,其他形式提交的申请书科技部不予受理。现将网上申报流程通知如下:
一、单位注册及创建申报项目
1.已经在申报中心注册并审核通过的申报单位,可用计划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录,按网站相关说明完成获取“预备项目征集”申报资格的工作,不需要邮寄证明材料。
未在申报中心注册的单位,首先登录申报中心网站点击用户注册进行单位信息注册,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单位用户信息-登记表》在线打印,加盖单位公章后,同本单位证明材料复印件,尽快传真至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同时将原件一式两份,尽快将注册原件及证明材料寄送至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
2.单位注册通过审核后,申报单位使用具有相关申报权限的账号登录申报中心网站,创建申报项目及其他申请人账号,并将申报项目的填写权限赋予相应的申请人账号。
二、申报
1.项目申请者使用从申报单位获得的申请人账号登录申报中心网站,在线填写申请书,完成后将其提交至申报单位审核。申报单位审核确认后,于受理截止时间前在网上将申请书提交至科技部。
2.有关申报单位在完成网上提交申请书后还需要完成的后续工作,以及具体的申报受理时间、受理部门,请参见各领域下发的通知。
关于征集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发展科技领域项目需求的通知
关于征集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领域2012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的通知
网络申报技术支持电话:010-51292636,88659000(中继线)
传真号码:010-68523396、68521776、68522908、68528068、68529028
技术支持邮箱:program@most.cn
二0一一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十一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总结和绩效跟踪材料编写参考提纲
附件2
“十一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总结和绩效跟踪材料编写参考提纲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应项目任务书的主要考核指标,逐一说明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项目取得的成果及创新性(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技术标准情况,新产品、新品种取得的市场准入情况,以及相关知识产权和成果的权益归属;建成的试验基地、中试线、生产线等情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
三、成果转化、产业化情况和成果推广应用前景(突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通过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直接获得的经济收益,如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税收、出口创汇、新增粮食、新增基地规模、新增就业人数等;通过新产品、改进原有工艺而产生的产量或销售增长;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或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对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等)。
四、项目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后评估。
五、组织管理经验(着重总结科技工作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经验,产学研联合机制与模式等)。
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七、对“十二五”农村科技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