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题目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矫正。a A、对。B、错。
2、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统一管理。b,分等级管理 A、对。B、错。
3、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公开进行,但矫正档案应当保密。B,宣告不公开 A、对。B、错。
4、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提请原审法院裁定。b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A、对。B、错。
5、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b A、对。B、错。
6、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b A、对。B、错。
7、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a A、对。B、错。
8、《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条例》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b A、对。B、错。
9、单位和个人对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进行捐赠的,按照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b A、对。B、错。
1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格化管理。b A、对。B、错。
11、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符合申请宅基地、承包农村土地条件的,解除社区矫正以后按照规定办理。b A、对。B、错。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a A、对。B、错。
13、应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社区矫正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a A、对。B、错。
14、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给有关单位和个人。a A、对。B、错。
15、矫正小组成员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法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向司法局报告再向司法所报告。b A、对。B、错。
16、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全面了解核实情况,公正作出评估结论,及时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a A、对。B、错。
1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b A、对。B、错。
18、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继续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a A、对。B、错。
1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b A、对。B、错。
20、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a A、对。B、错。
2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a A、对。B、错。
22、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不需要履行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b A、对。B、错。
23、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的公务员担任。a A、对。B、错。
24、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组织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a A、对。B、错。
25、社区矫正机构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人民政府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b A、对。B、错。
26、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并在交付执行前对其进行社区矫正法律教育。a A、对。B、错。
2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手续,指导法院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监督管理措施。b A、对。B、错。
28、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a A、对。B、错。
29、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分级管理。b A、对。B、错。30、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和身体检查。b A、对。B、错。
二、单选题:
1、()依法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提出纠正意见。A、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政府
2、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组长由()担任? A、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B、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C、社区民警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3、()应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基层检察院 C、基层法院 D、镇街司法所
4、()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经费。A、镇街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5、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逃的,()应当立即通知居住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追捕。A、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部门 C、人民检察院
6、()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手续。A、司法所 B、司法局
C、县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D、镇街人民政府
D、社区矫正机构
7、()负责办理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事项的审批。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矫正小组组长 C、社区民警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实际招用的人数()A、对单位进行奖励 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补贴
9、()财政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给予补助。A、乡镇级 B、街道级
C、省级 D、国家级 B、对单位缴费部分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C、对单位进行税收减免 D、10、社区服刑人员被治安管理处罚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书面通报情况。
A、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B、管辖该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所 C、事发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D、同级人民法院
11、担任矫正小组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不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责任的,由()责令改正。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C、司法所 D、检察院
12、()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A、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13、下列哪一项不是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
A、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C、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D、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14、()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A、社区矫正机构 事处
15、()不可以担任矫正小组成员。
A、社区民警 B、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 C、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
16、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提请()裁定。
A、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 B、原审法院 C、户籍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D、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
17、()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A、监狱管理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D、社区服刑人员的朋友 B、司法所 C、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18、()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矫正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C、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地市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1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等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A、犯罪类型、刑罚种类 B、心理状况 C、悔罪态度 D、服刑情况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A、专门财政拨款 B、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C、成立专门科室 D、吸引社会资本
21、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
A、法律法规 B、法律规定
C、禁止令内容 D、注意事项
22、()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A、公安机关 B、检察院 C、法院
D、社区矫正机构
23、()应当指导司法所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A、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24、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电子定位监管措施的,告知事项不包括()A、监管的内容 B、监管的要求 C、监管的方式 D、违反监管规定的后果
25、关于《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的规定,错误的是()A、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 B、依据国家法律制定 行阶段
26、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A、中止 B、终止 C、暂停 D、撤销
C、可以跨省区适用 D、目前仍处于试
2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执法活动实行()。
A、法律监督 B、法律检查 C、法律监察 D、督促检查
28、单位、个人经通知后,不协助执行禁止令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A、处以罚款 B、给予警告
C、责令改正 D、批评警告
29、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趋势,未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建立(),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
A、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平台 B、社区矫正管理网站 门网站
30、为规范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A、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规章制度 C、规章制度、行政法规 D、法律、法规
31、自何时起,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罪犯不再由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C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2月1日
32、社区服刑人员张某2016年12月30日被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离开监狱,他应当在()前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D10日内
A.2016年12月31日 B.2017年1月3日 C.2017年1月8日
3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A.司法行政机关
34、《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D.2017年1月9日
C.2012年3月1日 D.2012年4月1日 C、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D、社区矫正专A.监察委员会 B.人民检察院 C.各民主党派 D.新闻媒体
35、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36、()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37、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A.五
38、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A.县级 B.区级
39、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A.三,三 B.五,五
40、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不得超过()个月。A.半
4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A.四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B.一 C.二 D.三
C.七,七 D.十,十 C.市级 D.上一级 B.十 C.十五 D.二十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42、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A.二 B.四
43、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A.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公安机关
44、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A.司法所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基层法庭
45、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4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4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48、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A.四
49、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依法给予处罚。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监狱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D.司法所
C.县(市、区)D.省 D.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C.八 D.十六
50、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A.1个月,3个月 B.2 个月,4 个月 C.3个月,6个月 D.6个月,12 个月
51、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52、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A.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53、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于2017年4月30日收到某监狱关于罪犯张某的《假释证明书》等法律文书,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前向监狱邮寄送达回执。3个工作日内 A、2017年5月3日 B、2017年5月4日
54、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被告人,以下哪些机关应当核实其居住地()。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55、某区司法局于2016年12月31日对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刘某、赵某、王某进行集中宣告,以下()不符合社区矫正规定。3日内
A、张某2017年1月2日到司法所报到
B、刘某2017年1月3日到司法所报到 C、赵某2017年1月4日到司法所报到 D、王某2016年12月31日到司法所报到
E、以上都是
C、2017年5月6日 D、2017年5月10日
56、区司法局于2017年10月8日为李某办理入矫宣告手续,并告知其按期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但李某逾期未到司法所报到。()。
A、区司法局应当组织查找 B、区司法局应当及时通知原判人民法院 C、区司法局可以申请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D、区司法局可以向原判人民法院提请撤销社区矫正
57、县区司法行政机关受委托进行社区矫正社会影响评估调查时,可以到以下()进行调查了解。A、被调查人居住地村居 B、被调查人家庭 C、被调查人学校 D、被调查人工作单位
E、以上都是
58、某县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影响评估调查时,以下()符合法规规定。A、县矫正中心聘用人员小张独自进行调查
B、县矫正中心社工小李和社区居委会综治专干老刘两人进行调查
C、司法所所长老李、司法助理员老王进行调查
D、县矫正中心主任老赵、县矫正中心司法助理员老王进行调查
59、县社区矫正局可以()
A、要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进行社会影响评估调查走访 C、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到矫正局报到 D、要求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捐款
60、社区矫正宣告时,司法所应当与()签订责任书。A、社区服刑人员本人 B、社区服刑人员家庭 C、社区或村
D、社区矫正小组
三、多选题:
1、《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包括以下哪几类罪犯?()abd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B、被假释的罪犯 C、被驱逐出境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2、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3、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通过()等措施,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Abc A、实地查访 B、通讯核查 C、电子定位 D、社区活动
4、社区服刑人员出现()情况的,社区矫正终止。acd A、社区服刑人员死亡 B、社区服刑人员重大立功 C、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 D、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5、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等专业服务。abcd A、心理疏导 B、关系调试 C、社会修复 D、行为矫治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考核内容。Ad A、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B、和谐社会 C、年度绩效 D、平安建设
7、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担任。Bc A、检察官 B、社区矫正机构的公务员 C、司法所的公务员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矫正小组成员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义务。Abcd A、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 B、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C、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D、协助司法所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Bd A、心理状况 B、劳动能力 C、罪行轻重 D、健康状况
10、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Bcd A、检察院 B、法院 C、监狱 D、看守所
11、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以由()担任。Bc A、志愿者 B、县级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村民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12、下列()事项可以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bcd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B、社区矫正的执行宣告 C、社区矫正的解除宣告 D、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13、()应当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等内容的集体教育活动。Bd A、公安机关 B、社区矫正机构 C、乡镇(街道)人民政府 D、司法所
14、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采取由针对性的矫正措施。Abcd A、年龄 B、心理特点 C、身心发育需要 D、家庭情况
1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情况的考核结果调整矫正方案。Abcd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参加教育学习D、社区服务
16、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限届满的,()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Bc A、公安局 B、司法所 C、社区矫正机构 D、人民法院
17、人民检察院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可以()。Bd A、予以撤销 B、提出纠正意见 C、予以撤回 D、进行检察建议
18、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进行有以下哪些执法活动?()bcd A、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 B、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出境 C、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 D、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服刑人员
19、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Acd A、场所 B、人员 C、设施 D、装备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规范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发挥其()的作用。Abc A、整合社区矫正资源 B、协调调度监督管理 C、落实教育帮扶措施
D、管理和宣传引导
21、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范围,指导()协助、参与社区矫正工作。Bc A、司法行政部门 B、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C、社会组织 D、宣传机构
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Abd A、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B、就业培训机构 C、网络技能培训平台 D、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23、鼓励()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Cd A、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企业事业单位 D、社会组织
24、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Abcd A、滥用职权 B、玩忽职守 C、徇私舞弊 D、构成犯罪
26、社区矫正工作遵循()的原则。Acd A、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 B、惩罚犯罪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C、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D、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相结合
2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abcd A、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 B、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C、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D、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8、下列属于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的是()acd A、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B、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文化辅导 C、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D、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2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组成。Ab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C、社区矫正志愿者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代表
30、下列关于未成年社区服刑的说法错误的是()。Ab A、与成年人员不分开进行 B、矫正宣告公开进行 C、矫正档案要保密 D、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3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区矫正相关工作。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其他有关部门
32、社区服刑人员的()应当协助落实社区矫正措施。Abcd A、家庭成员 B、监护人 C、保证人 D、其他有关人员
33、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履行的职责有()。Abcd A、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B、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C、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D、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34、下列执法事项应当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d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B、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保护 C、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 D、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35、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由下列人员担任()bc A、人民法院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B、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由各区域的志愿者组成
3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社区矫正经费。Cd A、捐款 B、隐藏 C、截留 D、挪用
37、()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场所,为社区矫正工作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装备。Abc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乡镇人民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司法所
38、()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部门
39、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适用本条例。Acd A、监督管理 B、社会福利 C、教育矫正 D、社会适应性帮扶
40、关于制定矫正方案,应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哪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abcd A.被判处的刑罚种类 B.犯罪情况 C.悔罪表现、个性特征 D.生活环境
41、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abcde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42、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Abce 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C.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D.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E.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43、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Abde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工资收入 D.参加教育学习E.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44、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Abce 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生病 E.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45、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列入司法行政机关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有:()。Abcd A.被判处管制 B.宣告缓刑 C.裁定假释
D.暂予监外执行 E.被剥夺政治权利
四、案例题
1、宁国市社区服刑人员汤某某因危险驾驶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宣告缓刑两个月。汤某于2017年7月24日来到宁国市司法局报到登记,于7月25日到仙霞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7月28日汤某谎称自己脚疾发作,请假不参加宁国市司法局组织的集中宣告活动,随后失去联系,恶意关机。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汤某某上述行为违反了哪些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答:汤某某未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中宣告;未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隐瞒自己的行踪逃避监管;未经许可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
(2)司法所发现汤某某失联后,应当如何应对?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3)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对汤某某进行奖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的规定,制作《治安处罚建议书》提交宁国市公安局,依法提请对汤某进行治安处罚。
2、社区服刑人员芦某因寻衅滋事罪在金安区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矫正期间,芦某不能按时进行电话汇报,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不经请假擅自外出,经教育仍不改正;因吸毒被公安机关给予二次行政拘留。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卢某有哪些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的个行为? 不按规定汇报、不参加集中学习、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外出、有违法行为。(2)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应对?
2017年7月27日,金安区司法局依法向原判机关裕安区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建议,9月7日裕安区人民法院裁定对芦某收监执行。9月13日金安区司法局在金安区公安分局、望城派出所的配合下,将社芦某押送至六安市看守所。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
(二)„„;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
(五)„„。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篇:2016《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矫正。
A、对。B、错。
2、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统一管理。
A、对。B、错。
3、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公开进行,但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A、对。B、错。
4、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提请原审法院裁定。
A、对。B、错。
5、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A、对。B、错。
6、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A、对。B、错。
7、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A、对。B、错。
8、《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A、对。B、错。
9、单位和个人对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进行捐赠的,按照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A、对。B、错。
1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格化管理。
A、对。B、错。
11、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符合申请宅基地、承包农村土地条件的,解除社区矫正以后按照规定办理。
A、对。B、错。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A、对。B、错。
13、应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社区矫正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A、对。B、错。
14、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给有关单位和个人。
A、对。B、错。
15、矫正小组成员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法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向司法局报告。
A、对。B、错。
16、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全面了解核实情况,公正作出评估结论,及时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
A、对。B、错。
1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
A、对。B、错。
18、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继续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
A、对。B、错。
1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
A、对。B、错。
20、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A、对。B、错。
2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A、对。B、错。
22、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不需要履行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A、对。B、错。
23、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的公务员担任。
A、对。B、错。
24、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组织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A、对。B、错。
25、社区矫正机构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人民政府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A、对。B、错。
26、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并在交付执行前对其进行社区矫正法律教育。A、对。B、错。
2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手续,指导法院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A、对。B、错。
28、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
A、对。B、错。
29、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分级管理。
A、对。B、错。
30、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和身体检查。
A、对。B、错。
二、单选题:
1、()依法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提出纠正意见。
A、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政府
2、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组长由()担任?
A、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会代表
3、()应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基层检察院
C、基层法院
D、镇街司法所
B、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C、社区民警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
4、()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经费。
A、镇街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5、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逃的,()应当立即通知居住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追捕。
A、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部门
C、人民检察院
D、社区矫正机构
6、()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手续。
A、司法所 B、司法局
C、社区矫正机构
D、镇街人民政府
7、()负责办理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事项的审批。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矫正小组组长
C、社区民警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实际招用的人数()A、对单位进行奖励 B、对单位缴费部分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C、对单位进行税收减免 D、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补贴
9、()财政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给予补助。
A、乡镇级 B、街道级
C、省级
D、国家级
10、社区服刑人员被治安管理处罚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书面通报情况。
A、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B、管辖该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所
C、事发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D、同级人民法院
11、担任矫正小组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不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责任的,由()责令改正。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C、司法所
D、检察院
12、()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A、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13、下列哪一项不是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
A、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C、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14、()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A、社区矫正机构 街道办事处
15、()不可以担任矫正小组成员。
A、社区民警 朋友 B、司法所
D、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C、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B、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 C、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 D、社区服刑人员的16、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提请()裁定。
A、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 院
17、()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
A、监狱管理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B、原审法院
C、户籍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D、居住地基层人民法
18、()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矫正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市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C、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地
1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等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A、犯罪类型、刑罚种类
B、心理状况
C、悔罪态度
D、服刑情况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
A、专门财政拨款 B、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C、成立专门科室
D、吸引社会资本
21、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
A、法律法规 B、法律规定
C、禁止令内容
D、注意事项
22、()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A、公安机关 B、检察院
C、法院
D、社区矫正机构
23、()应当指导司法所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
A、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24、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电子定位监管措施的,告知事项不包括()
A、监管的内容 B、监管的要求
C、监管的方式
D、违反监管规定的后果
25、关于《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规定,错误的是()
A、共分为六章 B、2014年1月16日通过
C、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D、共有46条
26、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
A、中止 B、终止
C、暂停
D、撤销
2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执法活动实行()。
A、法律监督 B、法律检查
C、法律监察
D、督促检查
28、单位、个人经通知后,不协助执行禁止令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A、处以罚款 B、给予警告
C、责令改正
D、批评警告
29、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
A、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平台 矫正专门网站
30、为规范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A、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规章制度
C、规章制度、行政法规
D、法律、法规
B、社区矫正管理网站
C、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D、社区
三、多选题:
1、《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包括以下哪几类罪犯?()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B、被假释的罪犯
C、被驱逐出境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2、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3、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通过()等措施,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
A、实地查访 B、通讯核查
C、电子定位
D、社区活动
4、社区服刑人员出现()情况的,社区矫正终止。
A、社区服刑人员死亡 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5、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等专业服务。
A、心理疏导 B、关系调试
C、社会修复
D、行为矫治
B、社区服刑人员重大立功
C、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
D、社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考核内容。
A、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B、和谐社会
C、绩效
D、平安建设
7、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担任。
A、检察官 B、社区矫正机构的公务员
C、司法所的公务员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矫正小组成员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义务。
A、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 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C、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D、协助司法所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B、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
A、心理状况 B、劳动能力
C、罪行轻重
D、健康状况
10、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
A、检察院 B、法院
C、监狱
D、看守所
11、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以由()担任。
A、志愿者 B、县级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村民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12、下列()事项可以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人员的考核奖惩
B、社区矫正的执行宣告 C、社区矫正的解除宣告 D、对社区服刑
13、()应当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等内容的集体教育活动。
A、公安机关 B、社区矫正机构
C、乡镇(街道)人民政府
D、司法所
14、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采取由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A、年龄 B、心理特点
C、身心发育需要
D、家庭情况
1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情况的考核结果调整矫正方案。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参加教育学习
D、社区服务
16、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限届满的,()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A、公安局 B、司法所
C、社区矫正机构
D、人民法院
17、人民检察院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可以()。
A、予以撤销 B、提出纠正意见
C、予以撤回
D、进行检察建议
18、《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中规定,公安机关有以下哪些职责?()
A、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
B、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出境
C、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 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服刑人员
D、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
19、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
A、场所 B、人员
C、设施
D、装备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规范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发挥其()的作用。
A、整合社区矫正资源
B、协调调度监督管理
C、落实教育帮扶措施
D、管理和宣传引导
21、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范围,指导()协助、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A、司法行政部门 B、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C、社会组织
D、宣传机构
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
A、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服务平台
23、鼓励()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
A、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织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企业事业单位
D、社会组
B、就业培训机构
C、网络技能培训平台
D、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4、下列关于《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B、由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
C、于2014年1月16日通过 D、一共包括六章、四十五条
25、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依法给予处分。
A、滥用职权 B、玩忽职守
C、徇私舞弊
D、构成犯罪
26、社区矫正工作遵循()的原则。
A、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
B、惩罚犯罪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C、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2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
D、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相结合
A、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 B、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C、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28、下列属于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的是()
D、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A、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B、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文化辅导
C、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2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组成。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民委员会的代表
D、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B、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C、社区矫正志愿者 D、村民委员会或居30、下列关于未成年社区服刑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成年人员不分开进行 的矫正措施
3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区矫正相关工作。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其他有关部门
B、矫正宣告公开进行
C、矫正档案要保密
D、要采取有针对性
32、社区服刑人员的()应当协助落实社区矫正措施。
A、家庭成员 B、监护人
C、保证人
D、其他有关人员
33、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履行的职责有()。
A、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B、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C、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D、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34、下列执法事项应当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35、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由下列人员担任()
A、人民法院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B、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B、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保护
C、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
D、对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3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社区矫正经费。
A、捐款 B、隐藏
C、截留
D、挪用
D、由各区域的志愿者组成
37、()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场所,为社区矫正工作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装备。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乡镇人民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司法所
38、()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部门
39、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适用本条例。
A、监督管理 B、社会福利
C、教育矫正
D、社会适应性帮扶
40、关于制定矫正方案,应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哪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A.被判处的刑罚种类
B.犯罪情况
C.悔罪表现、个性特征
D.生活环境
第三篇:社区矫正人员专项考试试卷及答案
社区矫正人员专项考试试卷
姓名 成绩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4分,共 20 分。)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3月1日 C.2012年5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2、()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3、下列哪项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
4、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
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
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5.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
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
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3分,共30分。)、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2.社区矫正人员因病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3.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5.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可以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
2、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
(√)
3、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4、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可以受侵犯。(×)
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的情形是什么?
答(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2、社区矫正适用对象有哪些? 答: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3、对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情形?
答: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4、什么是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四篇:社区管理题目答案
社区管理题
1、试述社会建设中的社区。
答: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十七大报告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前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是社会管理体制有序运行的基本依托。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离不开社区。党和政府也只有依托和谐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使政府管理的触角伸向基层。社会建设中的社区功能定位,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服务与住有所居。社区服务是指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中国俗有“安居乐业”的成语,即人们安于所居,乐于所业。社区服务正是解决社区居民“安居乐业”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享有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居于社区而乐于社区。现实中,一些社区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社区服务方式,大力提倡“零距离”服务,更好地施惠于民。即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空间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时间上的距离为“零”。
第二,社区就业与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就业。社区就业与居民劳有所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区服务事业和再就业工程向前发展。
第三,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保是民生之依”,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包括特殊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在社区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思路的实施,打破了政府办社会、企业和政府办社会的格局,政府和企业中的许多社会事务将交给社区承办,特别是那些政府管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应交给社区去办,社区的职能扩大了。
第四,社区教育资源与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资源,近年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共通点,在于其开放式的入学条件及低廉的学费、小班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以及社区教育服务。
2、试述基层政区与社区的关系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第一,基层政区与社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基层政区是国家为行政管理而划分的最小区域,也是基层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属于政治空间范围,是国家统治集团意志或政治需要的反映,是国家权力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政治性、动态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全面覆盖性与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后者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属于社会空间范畴,是人们各种社会需要的自觉反映,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二者在形成机制、功能目的、空间分布、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基层政区作为国家地方管理的基础环节,通过国家行政命令自上而下设立,其管理是严格的行政管理,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对上级机关负责。而社区则是 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其形成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利益、社区专业分工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才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虽然基层政体与社区存在种种不同,但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缺乏共性与联系。作为人文空间单位,基层行政区域社区都是由一定的人口和地域组成的。从功能上看,两者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有:(1)社区是基层政区形成的基础和管理的对象,基层政区是国家为了有效地实施主权,对国土和人民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域单元,因而,基层政区分布具有国土全覆盖性和不重复性,每一个社区居民必定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基层政区管理,社区各个角落也都分别有其特定的基层政区归属;(2)基层政区对于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3)社区发展有利于推动基层政区管理;(4)社区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和协助;(5)社区发展与基层政区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与自上而下的基层政区的辖区管理相互结合将高效、全面的推动社会经济地稳定发展。
第三,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要求,实现基层政区职能的“归位”与“补位”。改革旧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基层政区的职能,剥离其原本属于社会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基层政区作为和谐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等管理者应有的角色;同时,在核心公共产品提供上,尤其是社区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应充分体现并实现自身的职能。社区建设与发展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要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
第四,在处理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时,一方面基层政区作为上层建筑要充分考虑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社区分布情况,一般不要轻易分割社区,以保持社区内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另一方面,社区建设要以基层政区为依托,尤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基层政区与居住区社区整合甚至重新分布将会有效地实现以行政资源带动社区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发展。此外,社区发展也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与协助,社区发展需要政府机构,尤其是基层行政组织的引导,社区自助计划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积极而广泛的协助。
总之,社区发展需要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既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社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推动,也要充分的运用基层政区的规范与引导功能,即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规范职能,确保社区的发展方向。
3、试述“单位社区”的逐步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单位社区,也可以称为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中十分独特的一种现象,也是传统城市社区的主体形式。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居民把自己所就业于其中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包括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等统称为“单位”。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家按照行政级别,把各种资源分配给作为自己延伸的不同单位,各单位再按照行政级别把资源和机会再分配给对自己有极强依赖性的本单位成员个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原有的单位逐步转变为功能单一的利益主体,不再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大量新形成的单位,也越来越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相应地,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也从对本单位有极强依赖性的“单位人”变成自主性越来越强的“社会人”、“社区人”。
“单位社区”的观念也逐步淡化,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处于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之中。“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表明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移。这种转变和转移,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的转换,意味着社会日常生活的支持网络的转换,意味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机制的转换,这是中国社会极其深刻的变化之一。“单位社区”的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首先,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单位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任务(生产、业务、工作等)的管理成为单位的中心功能,对人的管理功能开始淡化。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人离开单位体制,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随着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单位“小社会”的福利保障功能逐渐消失,同时对人的管理力度大大削弱,并逐渐由单位转向社会,单位失去了全面控制社会成员的能力。我国社会也由此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极低,不仅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而且引发了较高的社会犯罪率。在社会矛盾凸现的今天,一味沉醉于经济的自由发展而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利益整合机制与社会政策,就很容易爆发社会危机。
其次,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单位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开始逐渐走向消解,而现代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目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在单位社会时代,每个单位人作为单位的一分子,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在单位,人们不仅得到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享用了丰富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而在今天,当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开始走向消解之时,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有形的物质资源,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社会成员日趋原子化,新的公共生活空间尚未确立的背景下,却无法获得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精神生活的危机。
再其次,“单位社区”的解体和居民身份的多样化、异质化,社区居民们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规则和等级亲疏的束缚,建立起基于“业主”身份的开放的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关系,居民的公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从而增强了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决策意识,调动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说“单位人”的特征总体上具有被动的“依附性”的话,那么,“社区人”的特征则是通过自立、自主、平等地对社会生活全面的参与表现出来;在单位制向社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总之,单位解体的过程中,大量的社会事务从单位剥离出来,单位制的瓦解,使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化,而社会问题总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表现出来,由此必须找到一个转承载体和依托,而社区成了连接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平台。因此,在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制确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单位,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4、试述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
答:社区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认同感的群体共同生活的区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社会组织是社区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社区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顺势崛起,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促进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量兴起,在社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社区业主委员会、书画协会、棋牌协会等,这些社会组织补充了政府职能,协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组织的目标定位主要是: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会福利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和调动社会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实现社区内的公平公正。
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第一,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有关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性服务、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和扶贫帮困服务。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相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第二,政治参与功能,承担居民自治的组织者角色。社区社会组织源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更能够博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从而易于动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将个别成员的要求加以整合,进而将个别的要求转化为整体政治要求的过程。我国传统社区主要是以街道和居委会的形式存在,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社区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越强,需要政府管理的方面就越少。现代社区建设倡导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扩大居民进行社区自治的载体。社会组织组织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同时能够促进居民的社会化,增强社会融合性,加深集体主义和强化凝聚力,从而减少社区中的社会问题。第三,丰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发展,为居民提高社会心理支持。社区组织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 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第四,参与社区建设,为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上,如各种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学校、养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间大量资金来办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没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5、试述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社区建设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社会基本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回顾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社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显严重。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两者的比例,也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还指出,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和其他因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可达6:1。
第二,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中出现的严峻社会问题也通过社区表现出来。具体有:失业人口的问题。失业人口持续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不足将是长期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长”同时存在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使家庭照顾功能不断弱化,而且社区公共卫生建设滞后,医疗卫生供给不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凸显,发展社区养老已成共识。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物价上涨、社会保障措施不力、房价攀升、就业严峻、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居民陷入贫困之中。我国社区仍处于发展中社区,社区教育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很不成熟,残疾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虽然社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的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仅是一些低层次的,覆盖面窄,针对性较弱,服务种类单调,服务质量缺乏保障,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社区的后勤服务进程缓慢,社区资源整合不足,一些服务和活动设施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社区建设中社区自身运行机制不足。社区民主自治的氛围不浓厚,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社区辖区内各单位还没有形成共驻共建的社会氛围,社区自治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有待健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业主委员会的职责不清,关系不理顺。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使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完善社区建设。首先,提高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再其次,加强社区经费投入,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等。
6、试述社会居民的交往与沟通对社区建设的作用。
答:第一,社区居民交往是社区的构成要素,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来看,社区的要素包括:(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一定数量的人口;(3)社区成员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4)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意识。社区居民的交往指社区成员之间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社会交往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社区居民来说,享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于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社会交往对于社区居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交往与沟通是人的基本需求,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一定意义上说,社区居民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一群人在共同居住地相互联系、沟通与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上的依恋,那么,即使这群人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也会把自己看作社区的一分子,这样的社区才是完整意义的社区。在需求层次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也称为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家庭、团体、亲属、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信任、温暖、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以家为中心的邻里范围内,居民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在闲暇活动中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交流与互动,获得相互理解、认可与关注,自然地建立信任关系,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社区居民交往与社区建设。社区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际和谐互动的亲和力。良好的居民交往与沟通能够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首先,从居民交往与沟通入手,通过人际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笔者认为对其应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不仅从宏观的视角,寻求解决诸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现代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整合的合理途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的社会稳定、健康、生态、诚信、道德、公平与公正等等要素。再其次,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存在基础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居民而言,只要住家与地方继续保有相对稳定的联系,则居民就与地方也有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对地方的关切度、认同感、归属感也就相应越高。同样,社会生活的个体化程度再深。人们总还有一些共同的事情和,正是这种共同的关系、共同的利益和特殊的联系,构成了现代地域共同体的基础。此外,社区居民的交往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的建设旨在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让居民享受到社交的乐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整个和谐社会,是由众多的和谐小社会构成的,既然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从构建和谐社区做起,只有实现社区各项功能的整合,实现社区的和谐,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和交往是实现社区整合功能的必要环节。和谐社区始于居民的沟通交往,建基于良性沟通机制;沟通也是是消除社群隔离,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现。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采用简单的方式和强制的手段,当然不可能得以解决。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往往可以通过疏导和协调,从而达到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加强社群之间互动的桥梁,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是社区和谐发展的纽带。
7、试述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答: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社区研究是认识社会事实的基础,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与发展。
首先,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经济社会学研究表明,由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提供,因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就成了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和异质消费群体的大量存在,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倾向于中位选民的需求,而留下大量的不满意选民群体,这就是政府失灵。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认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它们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具有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它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不足,这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实践依据。在社区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政府已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治理上也表现出低效率,而企业由于营利性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要。相比之下,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提供多样化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帮助政府摆脱对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积极沟通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居民政治参与提供服务:带动社区各类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
最后,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扩大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志愿参与,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也要通过社区居民的介入才能得以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扩大志愿者队伍,容易使社区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是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保障;同时,社会组织能够给志愿者提供培训、管理和场地,对社区志愿者有效管理,合理分配,使得志愿者服务能够良性循环。作为一个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把社区居民调动起来,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解决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通过促进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有序的前提条件下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减少自发行动给社会带来的对立、排斥、冲突,促进整个社会更加成熟、理性,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三是拓展公共服务,满足居民需求。随着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各项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内容涵盖以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家庭维修服务等生活方面的服务;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交、文化、健身、休闲、参与等非物质生活需求的高层次服务;有医疗、养老、就业、低保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服务;有卫生、科技、劳动、教育、法律、治安、维权、计划生育等公共管理方面的服务等,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各项服务。多层面的社会需求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8、试述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
答:社会参与有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将社会参与及居民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而广义上的社会参与还包括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广泛的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源。社会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中间环节,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通过社会参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整合和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为社区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网络。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区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有利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弥补社区资源的匮乏和不足。首先,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积极互动,鼓励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可调动驻区单位相对丰富的财力和物力资源。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各有所需,驻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后勤服务保障;社区则希望驻区单位能提供资金等支持社区各项建设。因此在正确处理好社区和社区内单位间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在“共驻共建”的原则下,社区利用优质的社区服务吸引驻社区单位互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其次,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可挖掘和开发社区广大群众中蕴含的人力资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居民的社区参与,特别是基于社区居民自身需求开展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能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目标。最后,通过社会参与有利于重建和积累社区社会资本,为社区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拥有高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享有大量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社区通过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使社区成员在用自己力量解决共同面临的社区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基于社区的长期互动的社会联系。由此可以消解社会交换中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增加人际间的信任,并使社区小群体的自我利益向社会化的共同利益倾斜。
第二,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内在发展,有利于推动社区良性运行和发展。任何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方面。社区发展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量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外在的,主要表现为社区生活所需的物质设备和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事务处理机构和机制上;二是质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内在地,也是更为重要和本质的。这主要是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依托自身力量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共同享有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得到强化的。在社区量的发展方面,社区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鼓励和吸引不同类别、层次的社会参与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针对具体参与对象,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使得社会参与日趋多方位、多层次和丰富化。特别是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生活秩序和生活环境等的参与,改善了社区的物质设备和设施,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其次,社会参与对社区管理机构也有积极的作用。社会参与有利于合理分担政府责任,改变以往的政府全能的境况。在社会转型中,通过合理划分政府和社会的权限,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它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发展的动力,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居民间产生了良性互动,社区成员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了社会的自主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参与有利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的培育与加强。
第三,通过社会参与,有助于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需求层次也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社区居民不仅对健身、卫生、娱乐、教育、艺术等各种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希望满足欣赏、创造、交流和表现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在“单位制”日益解体的今天,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才能实现。社会文化参与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对社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前提下,社会参与意义更为重大
9、试述治理的理念与机制之间的关系。
答:治理理念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新兴理论,其所包含的“回应性”、“互动”、“透明度”、“法治”、“公正”、“有效”等主张对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完善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作为一种强调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公共行政,治理理论凸显了以下四个特征,首先,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公共权力中心,社会上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都可以在得到公众认可的情况下成为各种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其次,治理论论对政府角色予以了重新定位。政府不再是“全能政府”,它应该进行卸载,从大量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三,治理理论预示着公共责任由政府机构向个人转移的趋势,它使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和市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清,从而剔除了行政权力的专属性和排他性。最后,治理理论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性和主体间权力的依赖性,希望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群体势力能在公共管理领域内结成互动的伙伴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而先进理念的确立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借鉴“他山之石”消化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结果,更是基于对管理工作前瞻性的把握。由于不同管理理念下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是对先进理念的深入践行,机制是管理工作能否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机制有多重含义,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确定一些事关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问题,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推进,以机制的推进深入践行理念,以机制的完善不断促进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化行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治理理念,主张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补充政府机制。这种治理理念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单纯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其实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把所有可能由私人部门完成的活动和决策都尽量交给私人部门完成,为此,要放松政府管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效率;其二,政府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的同时,使权力重心最大限度的向基层转移,这既能给与公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充分调动公共部门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积极性。
10、试述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中的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涵,发展社会组织必须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选择一种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发展的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国家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以及某一社会共同体中强制性等级制关系与其他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调整。
首先,我国社会模式变迁历程简析。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较大的调整,这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在构建怎样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通过构建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以实现现代化,即“弱国家——强社会”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强国家—弱社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支配、主导和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财产、商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具有政治性质,一切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政治领域。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落后现状,要求较多的使用执政党和国家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甚至是强制方式配置;但是片面强调和无限扩大社会国家化的程度,超出社会发展的实际空间,不仅社会主体功能萎缩,而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排斥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形不成互动关系,国家挤占了社会的空间并且占用了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也就没有了生成的空间和生成的资源,社会的一切组织都淹没在国家之中。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行政化,体制不顺,业务管理部门分割,难以协调运作。
其次,强国家强社会模式的内涵。在强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家权力过于强大,缺乏强有力的制衡,因而缺乏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护。民间基于意思自治的社会关系时常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限制和干涉,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在“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作为国家相对抗的一方可能导致国家能力的欠缺,则不利于国家应对各种国内外的困局与挑战。因而,需要构建一个“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国际的公权力不至于损害社会个体的私权,又不会因为社会力量的强大而危及国家作为全体民众利益代表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国家与社会之间主要不是对立与冲突,而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有彼此依赖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国家所得非社会所失,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再其次,伴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新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确立,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在形成之中,一方面政府职能不断调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政府逐渐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同时把一些可以由市场调节和社会组织管理的事情交由市场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府只在宏观层面上调控和管理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这直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让渡出了相当一部分空间和资源,为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均在不断的增加,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也有显著增强,这一点无论是在经费来源、组织机构还是管理体制都相对独立于党政机关,形成了相当一部分纯民间组织,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日益增强。
最后,社会组织在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定位。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自由结社的产物,本应处于一种自由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状态。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党领导、政府规划、组织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化互动网络,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路径。社会组织作为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或为实现公共利益或群体利益所组成的行动集团,一方面,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服务供给和反映诉求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五篇:社区矫正
我国社区矫正的行政主导型模式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系。文章分析了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形成的行政主导型模式特点。
关键词:社区矫正 行政主导型 模式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中期起,我国建立了青少年矫正制度,通过建立少年犯管教所、工读学校等机构以及假释制度,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教育违法或有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改过自新。这是我国社区矫正的雏形。1979年颁布的《刑法》确定了社区矫正的范围、对象、内容与执行机关。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逐渐发展,相关的法规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要求,2003年我国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2]。矫正的目的一是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功能主要有惩罚、教育、塑造、感化、治疗和控制功能。
一、行政主导型-我国社区矫正模式的选择
目前,国外社区矫正根据其适用特点,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模式,一是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公众保护模式”;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刑罚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更生保护模式”。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试点以来,也涌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如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浙江模式深圳模式等;同时也有社区矫正“1+X”这样包含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人员组成、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立法、社区矫正经费来源等五个子模式特点的特色模式。
一般而言,社区矫正制度的路径选择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是以国家机关主导的行刑空间转换模式, 二是以社区自治主导的社会改造模式。以国家机关主导的行刑空间转换模式的理监狱制度的对行为人造成监狱化的消极结果。国家机关就应当突破监狱的封闭环境, 将行刑空间拓展到社区之中, 以较好地实现行为人再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实现防止再犯可能的目的[3]
。以社区自治主导的社会改造模式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认为犯罪首先侵害的是被害人的权利,其次是社区的权利,最后才是国家的法律秩序。
根据《试点通知》的规定,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定义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 我国的社区矫正主要是转换行刑空间的国家机关行政主导模式,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行政主导模式下执行主体之规范缺陷
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选择了国家机关主导的模式,尤其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但是,受制于国家机关权限范围,又因为部门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有忽视上位法律的倾向,加上规范的确定性之不足,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的法律规范, 多有冲突, 造成法制不统一的现象,因而带来适用上的困难。(一)上下位法律的冲突
在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上,《刑法》、《刑事诉讼法》与《试点通知》《暂行办法》的规定不一致[5]。对被管制、假释、暂于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均规定公安机关是执行主体;但在缓刑方面,两者规定却不一致, 《刑法》 别挂靠于司法局、团市委和上海市戒毒办公室将专业社工纳入到规章制度的建设中来。
[7]
。通过这种挂靠的方式,充分地(3)公安部门应将执法权交给司法所,避免执法权与执法主体分离和相互扯皮,以免造成人力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4)社区矫正机构应重新设置,对不同的矫正对象采取的方式过于笼统,而专业社工则能通过专业理论上的一些“矫正模式”,如人本模式、任务中心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更具针对性地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的差异化矫正。
(2)群体层面的直接介入路径。群体层面的介入主要是矫正工作者针对矫正对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或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矫正对象的共同需要或问题做出回应、辅导,虽然在目前的“司法模式”中也有所体现,但在运用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数的矫正者还是运用传统的公益劳动安排或“上大课”的方式[9],很难体现互动性和自助性。而专业社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从中引起生活目标的建立,然后帮助矫正对象分析要达到这些目标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让矫正对象认识其自我价值,为避免二次犯罪打下了牢固基础。
(3)社区层面的间接介入路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介入可以帮助矫正对象建立和改善社区关系,使矫正对象每月上交的思想汇报不再放任自流,而且还可以动员社区各类资源,并充分发挥专业社工在资源调配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上的专业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9.[2]张绍彦.社区矫正在中国――基础分析、前景与困境[J].环球法律评论,2006,(3).[3]查尔斯·丁·林德纳.在失败中渡过百年的美国缓刑制度[J].犯罪研究,2000,(1).[4]司法部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研究(下)[J].中国司法,2003,(6).[5][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52-53.[6]王青山.社区工作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0.
[7]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8]Epstein,L..Helping people:The task-centeredapproach.St.Louis:Mosby,1980:25.
[9]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