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料药制造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制药工业—原料药制造 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第一版)
排污单位各项申请材料和环保部门补充信息应完整、规范。
复审时,除应关注是否按照前版审核意见修改外,还须注意是否出现新问题。
一、材料的完整性
应具备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附图、附件等材料。其中,附图应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置图。
二、材料的规范性
(一)申请前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时间应不少于5个工作日。
2、信息公开内容应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暂定规定》要求。
3、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应填写完整,包括信息公开的起止时间、信息公开方式。署名应为法定代表人,且应与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等保持一致。有法定代表人的一定要填写法定代表人,对于没有法定代表人的企事业单位,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者等,这些单位可以由实际负责人签字。此外对于集团公司下属不具备法定代表人资格的独立分公司,也可由实际负责人签字。
4、申请前信息公开期间收到的意见应进行逐条答复,如无反馈意见则填写“无反馈意见”。
(二)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核查企业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产品及产能信息,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生产工艺流程图,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排放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执行的排放标准,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申请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等。
1、表1-填写重点区域的,应结合环保部相关公告,核实是否执行特别排放限值;通过企业投产时间,核实该企业是否为现有源;原则上,企业应具备环评批复或认定关于备案文件,如两者全无,应核实企业具体情况;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应具体到污染物类型及其指标,同时应与后续许可量计算过程及许可量申请数据进行对比,按技术规范确定许可量。
2、表2-主要生产单元、生产工艺及生产设施按技术规范填报,不应混填,如有必填项应必须填写;除技术规范明确的选填生产设施外,相同类别生产设施应分行填报,不应采取备注数量的方式;产品名称应与主要生产单元相对应,不可重复填写;年运行时间填写设计值;生产能力、近三年实际产量的计量单位均为t/a。共用设施,应在一条生产线上填写,并备注在另一条生产线上共用,在共用的那条生产线此共用设备不再填报。研发中心填入公用单元,中试生产线填入生产线单元。研发中心或小品种原料药,生产设施只填固定资产类,不填低值易耗品。
3、表3-原辅料应按设计规范填写完整;挥发性有机物应全部列入有机溶剂表格(参与反应的挥发性有机物应单独备注);燃料应包括所有燃烧用的燃煤、燃油、天然气、生物质燃料等,如厌氧废水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时也应填报。有机溶剂纯度为必填项。
4、表4-应按照技术规范将产排污环节填写完整;应根据GB 13271、GB 14554、GB 18484、GB16297、地方排放标准等确定污染因子,技术规范中表2“纳入许可管理的废气排放源及污染物项目”明确的内容不得丢项,避免主要排放口和一般排放口分辨不清;污染治理设施工艺应将每个处理单元全部填写,并与技术规范中表7“烟气治理可行技术参照表”、表8“生产过程废气治理可行技术参照表”比对后判断是否是可行技术,对于未采用最佳可行技术的污染控制环节,应填写“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于锅炉烟气中汞及其化合物、林格曼黑度采用的是协同治理措施,因此其污染治理设施编号应填“无”或“/”,并在“污染治理设施其他信息”中备注“协同处理”。排放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填报有组织或无组织。通风橱排气不在此次管理范围内。
5、表5-应按照技术规范将废水类别填写完整;污染治理设施相同的废水可合并填报,污染治理设施不同的废水须单独填报。废水类别包括主生产过程排水(提取废水、发酵废水、合成废水、设备冲洗水、其他)、循环冷却水排水、中水回用系统排水、水环真空泵排水、储罐切水、地面冲洗水、制水排水、蒸馏设备冷凝水、废气处理设施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等;应根据GB 21903、GB 21904、GB21905、地方排放标准等确定污染因子,技术规范中表4“纳入许可管理的废水排放源及污染物项目”明确的内容不得丢项,避免主要排放口和一般排放口分辨不清;对于未采用最佳可行技术的废水治理措施,应填写“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废水排入其他企业治理的,应在处理协议写明水量、各项水污染物指标排水要求,还应在后续表格中填报相关信息;对于接纳其他企业废水的,须增加相应废水来源。
6、表7-污染因子数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按照国家以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严确定许可限值,注意特别排放限值,环评批复要求应以数据形式填报。生活污水间接排放的,仅表明排放去向即可。直接排放的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参照技术规范内容。
7、表8-申请的许可排放量应与计算过程保持一致;对于一般排放口,无须申请许可排放量;对于主要排放口,按照技术规范中表2和表4“许可排放量污染物项目”,依据总量控制指标及技术规范“5.2.3”规定的方法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2015年1月1日(含)后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排污单位,还应同时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批复要求。对于没有绩效值的产品,仅按基于许可排放浓度(速率)方法核算许可排放量。对于各类主要排放口基于许可排放浓度(速率)方法核算的许可排放量加和,大于基于绩效值方法核算的许可排放量的,以绩效值方法核算的许可排放量为准,并按照各类主要排放口基于许可排放浓度(速率)方法核算的许可排放量的比例,将基于绩效值方法核算的许可排放量分配到各类主要排放口。
8、表9-增加厂界信息,厂界无组织排放因子应包括挥发性有机物、臭气浓度、特征污染物;对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中无要求的无组织产污环节,如无特殊规定,不建议给出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等量化考核要求,仅说明控制措施即可。
9、表12-间接排放废水应写明受纳污水处理厂执行的外排浓度限值。
10、表15-监测因子数量及最低监测,频次应符合技术规范,锅炉烟囱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应符合《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火力发电厂及锅炉》的要求;重点关注监测点位、监测指标与监测频次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若地方有现行监测要求,则按其要求填报。
11、表16-应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填报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内容和频次等要求,可以采取复制粘贴的形式;应记录有组织废气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及无组织控制措施运行维护要求等;记录形式应按照电子和纸质同时记录。
12、许可排放量—许可排放量计算过程应清晰完整,且列出不同计算方法及取严过程。按照技术规范计算时,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符合规范要求,应详细列出计算公式,各参数选取原则及选取值,及计算结果;明确给出总量指标来源及具体数值,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环评文件及其批复中的排水量、排污量可作为计算依据),最终按取严原则确定申请的许可排污量。对于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单位,应注意其已有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总量控制要求是否为企业最终外排总量,注意与接管排放量区分,接管排放量与最终外排量之间不再取严;对于排污单位自愿采取更低排放要求申请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的(如排污单位自愿采用超低排放要求作为申请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的依据),应进行核实,并告知环保部门及排污单位利弊关系。
13、附图-工艺流程图与总平面布置图要清晰可见、图例明确,且不存在上下左右颠倒的情况;工艺流程图应包括主要生产单元名称、主要物料走向、主要工艺(与填报一致)等内容;平面布置图应应标明主要生产单元及公用设施名称、位置,有组织排放源、废水排放口位置,尤其应注明厂区雨水、污水收集和运输走向等内容。
14、附件-应提供承诺书、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及其他必要的说明材料,如未采用可行技术但具备达标排放能力的说明材料、前三年实际平均产能的说明材料等;
(三)环保部门审核意见及排污许可证副本
1、应按技术规范填写执行报告内容、频次等要求;原料药制造企业应包括年度、季度执行报告。
2、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等现行文件的管理要求,填报信息公开方式、时间、内容等信息。
3、环保部门可将对企业现行废气、废水管理要求,以及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中明确的污染防治措施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写入“其他环境管理要求”部分中;若无地方法规要求,暂不建议写入关于噪声、固废、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4、环保部门应重点审核许可事项,如排放口的数量、类型,许可排放浓度执行的标准、许可排放量取值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管理要求要明确,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为将来的监管执法提供依据。载明事项中存在的低级错误,逻辑不通的内容,需明确提出修改要求。
第二篇:锅炉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锅炉
审核要点
排污单位各项申请材料和生态环境部门补充信息应完整、规范。
复审时,除应关注是否按照前版审核意见修改外,还须注意是否出现新问题。
一、申请材料的完整性
(一)排污单位应提交以下申请材料(1)排污许可证申请表;(2)自行监测方案;
(3)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4)排污单位有关排污口规范化的情况说明;(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号,或者按照有关国家规定经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6)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需要注意,仅实施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需要提交;
(7)《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后(2018年1月10日及之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且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供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完成变更的相关材料;
(8)附图、附件等材料,其中,附图应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置图;
(9)排污许可证副本。
此外,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产能等登记事项中涉及商业秘密的,排污单位应当进行标注。
(二)明确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情形
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核发的生态环境部门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1、位于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2、属于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目录中明令淘汰或者立即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的。
3、法律法规规定不予许可的其他情形。
二、申请材料的规范性
(一)申请前信息公开
1、实行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需要在申请前信息公开,实行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可不进行申请前信息公开。对于主行业为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单台出力10吨/小时(7兆瓦)及以上或合计出力20吨/小时(14兆瓦)及以上的锅炉排污单位为“重点管理”。
2、申请前信息公开时间应不少于5个工作日。
3、信息公开内容包括承诺书、基本信息以及拟申请的许可事项,各公开内容的具体含义见《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8号)第二章。承诺书样式从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下载最新版本,注意不要使用以往旧的版本。
4、信息公开方式应当选择包括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
5、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应填写完整,包括信息公开的具体起止日期。
有法定代表人的排污单位,应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且应与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等保持一致。没有法定代表人的排污单位,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者等,可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对于集团公司下属不具备法定代表人资格的独立分公司,也可由主要负责人签字。
6、排污单位应如实填写申请前信息公开期间收到的意见并逐条答复。没有收到意见的,填写“无”,不可不填。
(二)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核查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信息,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信息,申请的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信息,排放污染物种类和执行的排放标准信息,按照排放口和生产设施申请的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信息,以及申请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环境管理台账记录信息等,以及生产工艺流程图和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1、封面
单位名称、注册地址需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中一致。行业类别:从事热力生产和供应的,选择“热力生产和供应”,非专门从事热力生产和供应的,选择其主行业类别
生产经营场所地址应填写排污单位实际地址。没有组织机构代码的,可不填写。
法定代表人与承诺书、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保持一致。
电子版与纸质版申请表的条形码应保持一致。
2、表1排污单位基本信息表
分期投运的,投产日期以先期投运时间为准。填写大气重点控制区域的,应结合生态环境部相关公告文件,核实是否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目前主要是《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3年第14号)、《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大气函〔2016〕1087号)、《关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8年第9号)。
填写总磷总氮控制区的,应结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的相关文件,核实是否填报正确,目前主要是《“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规定的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区。应如实填写是否位于工业园区及工业园区名称。
原则上,排污单位应具备环评批复或者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认定或备案文件,如两者全无,应核实排污单位具体情况,填写申请书中“
九、改正规定”。对于法律法规要求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1998年11月29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之前已经建成且之后未实施改、扩建的排污单位,可不要求。
总量控制指标包括地方政府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文确定的排污单位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中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现有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总量控制指标、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等地方政府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排污许可证申领排污单位以一定形式确认的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应具体到污染物类型及其指标,并注意相应单位,注意核实总量分配文号,同时应与后续许可量计算过程及许可量申请数据进行对比,按技术规范确定许可量。
关于主要污染控制因子,指应控制许可排放量限值的污染因子。系统默认水污染控制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不用再做选择;对于位于总磷或总氮控制区的重点管理排污单位,应选择总磷或总氮作为污染控制因子。此外,对于受纳环境水体年均值超标且列入GB 25461的污染控制因子,根据具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是否需要规定许可排放量限值,如需要,则此处也需要选择列入。系统默认大气污染控制因子为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VOCs,不用再做选择。表2及表2-1主要产品及产能信息表
生产设施及参数、产品名称、生产能力、生产时间等填写完整,不存在漏项。生产单元—主要工艺—生产设施填报的内容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锅炉的主要生产单元分为热力生产单元、储运和制备单元、辅助单元等,主要工艺分为燃烧系统、贮存系统、制备系统、输送系统、软化水制备系统、冷却水系统等。审核中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不要遗漏必填的生产设施,如燃烧系统、贮存系统等;二是各生产设施是否正确归类,如锅炉应归类于“热力生产单元”,主要工艺为“燃烧系统”;三是所有生产设施必须逐一填报,不能采用合并填报或备注数量的方式;四是设施参数名称及计量单位严格按规范填写。产品名称、产能单位规范统一。锅炉产品主要包括蒸汽、热水、有机热载体等,其中蒸汽计量单位为t/h,热水和有机热载体为MW,电计量单位为kWh。锅炉生产能力可参考锅炉额定出力。生产用锅炉的设计年生产时间应≤8760h;供暖用锅炉的设计年生产时间应结合当地供暖时长审核,一般不超过7个月,即5040h。
生产能力指的是主要产品产能,不包括国家或地方政府予以淘汰或取缔的产能。生产能力计量单位为万t/a。4 表3 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表
原料/辅料名称、设计年使用量、计量单应填写完整。原料应根据锅炉加热介质正确选择,包括锅炉用水、有机热载体及其他。工艺辅料填报完整,包括污染治理过程中添加的脱硫剂、脱硝还原剂以及常用水处理药剂等。
燃料的组分、热值、设计年使用量应填写完整,注意审核数据来源及准确性:
一、锅炉燃料信息按前三年所有批次燃料分析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填报,未投运或投运不满一年的按设计燃料分析数据进行填报,投运满一年但未满三年的按运行周期内所有批次燃料分析数据的平均值填报;
二、提供锅炉燃料信息证明材料(至少上传必填项燃料信息证明材料,如燃料检测分析报告或者燃料数据信息来源证明等地方主管部门认可的证明材料);
三、固体燃料至少应填写燃料收到基灰分、收到基硫含量、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燃煤锅炉还需填写煤中汞含量;液体燃料至少应填写燃料收到基硫含量和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气体燃料至少应填写燃料硫分(按硫化氢计)和燃料低位发热量;
四、注意热值单位和设计年使用量的单位,固体及液体燃料分别为MJ/kg、t/a;气体燃料分别为MJ/m3、万m3/a;
五、若有自产燃料,需在“其他信息”中备注说明。5 表4 废气产排污节点、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有组织排放的产排污环节必须填写,并应按技术规范填写完整。无组织排放可填可不填。产污环节、污染物种类、治理设施名称、污染治理工艺、排放口等填写完整。
有组织排放应填报污染治理设施相关信息,包括编号、名称和工艺,并判断是否为可行技术。对于未采用技术规范中推荐的最佳可行技术的,应填写“否”。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排污单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要求的污染治理技术的,应在“污染治理设施其他信息”中注明为“环评审批要求技术”。既未采用可行技术,新改扩建项目也未采用环评审批要求技术的,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已有监测数据;对于国内外首次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还应当提供中试数据等说明材料),证明可达到与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相当的处理能力。确无污染治理设施的,相关信息划“/”。采用的污染治理设施或措施不能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的排污单位,应在“其他信息”中备注“待改”,并填写“
九、改正规定”。
填报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治理设施编号、名称、工艺和是否为可行技术均填“/”,在污染治理设施其他信息一列填写排污单位采取的无组织污染防治措施。表5 废水类别、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废水污染物种类、排放去向、治理设施名称、污染治理工艺、排放口等填写完整,不存在漏项。废水类别、废水污染物种类填报是否完整;废水排放口类型填写是否准确:废水排放口包括废水总排放口、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废水总排放口一般分为主要排放口和一般排放口,应根据行业技术规范进行判别。
注意合理区分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间接排放时,排放口按出排污单位厂界的排放口进行填报,而不是下游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排放口。
应填报污染治理设施相关信息,包括编号、名称和工艺,并判断是否为可行技术。对于未采用技术规范中推荐的最佳可行技术的,应填写“否”。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排污单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要求的污染治理技术的,应在“污染治理设施其他信息”中注明为“环评审批要求技术”。既未采用可行技术,新改扩建项目也未采用环评审批要求技术的,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已有监测数据;对于国内外首次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还应当提供中试数据等说明材料),证明可达到与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相当的处理能力。确无污染治理设施的,相关信息划“/”。采用的污染治理设施或措施不能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的排污单位,应在“其他信息”中备注“待改”,并填写“
九、改正规定”。表6 大气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注意排放口编号、名称以及排放污染物信息与表4保持一致。排气筒高度应满足该排放口执行排放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表7 废气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表
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标准名称及污染因子种类等应符合技术规范中标准要求。注意执行排放标准中有排放速率要求的,不要漏填。地方有更严格排放标准的,应填报地方标准。
若排放标准规定不同时间段执行不同排放控制要求,且其中两个及以上的时间段与排污单位本次持证的有效期(三年)有关,填报时排放浓度限值或速率限值应填全,具体情况可以在“其他信息”中说明。
环评批复要求和承诺更加严格排放限值的,应以数值+单位的形式填报,不应填报文字。
表8 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表
排污单位申请的浓度排放限值是否准确:
审核排污单位申请的许可排放浓度限值是否与标准一致。
排污单位申请的许可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是否清晰,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一是许可量确定的原则,对于新增污染源(2015年1月1日起投产),按总量控制指标、规范计算结果及环评文件要求中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对于现有排放源(2015年1月1日前投产),按总量控制指标、规范计算结果中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
二是计算方法、公式、参数选取来源以及许可量取严过程需描述清晰,计算结果准确无误,最终计算结果与申请的许可排放量一致。
特殊时段许可排放量限值填写是否正确:
“特殊时段许可排放限值”是指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重大活动保障、冬防应对等时段对排污单位更严格的控制要求;若有,应审核排污单位是否填报正确。表9及表9-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表
应按技术规范要求,填报无组织排放的编号、产污环节和污染物种类、主要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排放标准等信息。无组织排放编号指产生无组织排放的生产设施编号,应与表2-1和表4(如填写无组织排放)保持一致。在“其他信息”一列,可填写排放标准浓度限值对应的监测点位,如“厂界”。无组织排放无需申请许可排放量,划“/”。
表9-1为必填表,应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填报排污单位所有无组织排放环节和无组织管控现状(即表9中填报的无组织防治措施),从而可以判断无组织管控现状是否满足技术规范中提出的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11 表10 企业大气排放总许可量
“全厂合计”是否为各主要排放口年许可量之和、企业大气排放总许可量数据是否为取严数据。
现有排放源:规范计算结果及总量控制指标二者取严; 新增排放源:规范计算结果、总量控制指标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意见三者取严。表11 废水直接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如排污单位污水为直接排放,则填写此表。排放口编号、排放口名称、排放去向、排放规律等信息应与表5保持一致。
应填写各排放口对应的入河排污口名称、编号以及批复文号等相关信息。
应填报雨水排放口相关信息,按技术规范要求填报雨水排放口编号和名称,填写排放口经度、纬度、排水去向、排放规律、受纳自然水体、以及汇入受纳自然水体处地理坐标等信息。表12 废水间接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如排污单位污水为间接排放,则填写此表。排放口编号、排放口名称、排放去向、排放规律等信息应与表5保持一致。需准确填报受纳污水处理厂相关信息,包括其名称、污染物种类和执行排放标准中的浓度限值。注意填报的是受纳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控制污染物种类和浓度限值,不是排污单位的排放控制要求。表13 废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表
执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标准名称及污染因子种类等应符合技术规范中标准要求。地方有更严格排放标准的,应填报地方标准。
若排放标准规定不同时间段执行不同排放控制要求,且其中两个及以上的时间段与排污单位本次持证的有效期(三年)有关,填报时排放浓度限值应填全,具体情况可以在“其他信息”中说明。
雨水排放口的污染物种类填写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但无需填报执行标准名称和浓度限值信息,填报“/”。地方有更严格控制要求的,按地方要求执行。15 表14 废水污染物排放信息表
排放口名称、编号和污染物种类应与表5保持一致。主要排放口和一般排放口的区分应与表5中“排放口类型”保持一致。
应审查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是否准确。
应有详细的水污染物许可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的说明,并审查其合理性。主要排放口应申请许可排放量,许可排放量的污染因子根据技术规范确定。许可排放量计算过程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参数选取依据充分,取严过程清晰合理。
注意,单独排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生活污水排放口不许可排放浓度限值,也不许可排放量限值。
雨水排放口不许可排放浓度限值,也不许可排放量限值。地方有更严格管理要求的,按地方要求执行。16 表15噪声排放信息表
噪声排放信息表可不填写。地方有相关环境管理要求的,按地方要求执行。表16 固体废物排放信息表
根据实际情况完整填写固体废物,包括固体废物来源、名称、种类、类别、产生及处置等填报完整。锅炉固体废物来源包括两类:一是来自生产单元,如燃煤锅炉所产生的粉煤灰、炉渣;二是来自治理单元,如除尘系统的废弃滤袋;脱硫系统的脱硫石膏、脱硫灰渣;脱硝系统的废脱硝催化剂等。
固体废物处理方式分为贮存、处置和综合利用。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各种固体废物处理量(贮存量、处置量、综合利用量之和)的差值即为排放量,应填报“0”。综合利用或处置时,在“备注”中说明具体综合利用或处置方式。表17 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表
污染源类别填写废水或废气。
排放口编号、排放口名称和监测的污染物种类应与表8和表9(废气)、表14(废水)保持一致,无组织排放的排放口编号填写“厂界”。
监测内容并非填写污染物项目,废水填写“流量”;废气有组织排放监测应填写相关烟气参数,包括烟气量、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压力、含氧量等,见执行排放标准要求;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应填写相关气象因子,包括风向、风速等,见HJ/T 55和执行排放标准中的要求。
废气、废水监测频次不得低于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自动监测的,应填报自动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时的手工监测相关信息,并在其他信息中填写“自动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时开展手工监测”。手工监测方法应优先选用执行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方法。
雨水排放口应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测。一是重点管理单位应进行雨水排放口监测,简化管理单位不用监测;二是监测污染物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三是监测频次填写“排放口有流动水排放时开展监测,排放期间按日监测。如监测一年无异常情况,每季度第一次有流动水排放开展按日监测。”
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应符合HJ 819、HJ/T 373中相关规定,建立质量体系,包括监测机构、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活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使用标准物质、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等质控方法。委托第三方检(监)测机构开展自行监测的,不用建立监测质量体系,但应对其资质进行确认。
监测数据记录、整理和存档要求应符合技术规范和HJ 819的相关规定。表18 环境管理台账信息表
应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填报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内容,不要有漏项,如缺少生产设施运行管理信息、无组织废气污染防治措施管理维护信息等。
记录频次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不能随意放宽。记录形式应按照电子台账和纸质台账同时记录,台账记录至少保存3年。
注意区分重点管理与简化管理单位的差异。20 有核发权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增加的管理内容
按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填写。21 改正规定
改正问题、措施和时限要求要明确,并与前面填写的内容保持一致。如现状为无组织排放的改为有组织排放、尚未进行自动监测的改为自动监测、现有污染治理设施不能达标的提升改造为可达标设施等。22 附图
工艺流程图与总平面布置图要清晰可见、图例明确,且不存在上下左右颠倒的情况。
工艺流程图应包括主要生产设施(设备)、主要原燃料的流向、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
平面布置图应包括主体设施、公辅设施、全厂污水处理站等内容,同时注明厂区雨、污水排放口位置。附件
应提供承诺书、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及其他必要的说明材料,如未采用可行技术但具备达标排放能力的说明材料等;许可排放量计算过程应详细、准确,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符合规范要求;应体现与总量控制要求取严的过程,2015年1月1日及之后通过环评批复的,还要与批复要求进一步取严。
三、其他重点关注内容 对于排污许可证副本,应注意除申请书中相应内容外,还应按技术规范填写执行(守法)报告、信息公开、其他控制及管理要求等。
1、执行报告内容和频次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2、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要求,填报信息公开方式、时间、内容等信息。
3、生态环境部门可将国家和地方对排污单位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要求,以及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中明确的污染防治措施运行维护管理要求等写入“其他控制及管理要求”中。
第三篇:制革行业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制革行业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第一版)
企业各项申请材料和环保部门补充信息应完整、规范。
复审时,除应关注是否按照前版审核意见修改外,还须注意是否出现新问题。
一、材料的完整性
应具备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排污许可证副本、附图、附件等材料。其中,附图应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置图。
二、材料的规范性
(一)申请前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时间应不少于5个工作日(而非5日)。
2、信息公开内容应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暂定规定》要求。
3、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应填写完整,包括信息公开的起止时间、签字时间。
4、申请前信息公开期间收到的意见应进行逐条答复,如无反馈意见则填写“无反馈意见”。
5、署名应为法定代表人,且应与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等保持一致。有法定代表人的一定要填写法定代表人,对于没有法定代表人的企事业单位,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者等,这些单位可以由实际负责人签字。此外对于集团公司下属不具备法定代表人资格的独立分公司,也可由实际负责人签字。
(二)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核查企业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产品及产能信息,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生产工艺流程图,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排放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执行的排放标准,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申请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等。
1、表1-填写重点区域的,应结合环保部相关公告,核实是否执行特别排放限值;通过企业投产时间,核实该企业是否为现有源;原则上,企业应具备环评批复或认定关于备案文件,如两者全无,应核实企业具体情况;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应具体到污染物类型及其指标,同时应与后续许可量计算过程及许可量申请数据进行对比,按技术规范确定许可量。
2、表2-主要生产单元、生产工艺及生产设施按技术规范填报,不应混填,如有必填项则必须填写;相同生产设施应分行填报,不应采取备注数量的方式;主要生产工艺的产品(如生皮-成品革,生皮-蓝皮,蓝皮-成品革)需要与厂内实际情况相符,如下拉菜单中不包括,可采用自定义的方式;原料皮或产品名称对应的计量单位应为t/a,企业填报的生产能力为产品设计产能;设施参数填写完整;根据水十条要求,铬鞣企业要在“其他工艺信息”中填写2017年12月底,完成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情况。
3、表3-原料为必填项,尤其注意用水量不得遗漏,加工羊皮的,需在“其他信息”中备注使用山羊皮和绵羊皮的比例;辅料应按技术规范填写完整;有锅炉的需填写锅炉燃料信息;燃油、燃气填写硫分和热值(低位发热量),煤气还需要在其他信息处备注硫化氢含量;燃料中对于启动用燃油也应在此填报,且应包括含硫率、热值等信息(不能填0)。
4、表4-应按照技术规范将产排污环节填写完整;制革行业有组织排放锅炉烟囱为主要排放口,污水处理设施和喷浆设施废气收集的排气筒为一般排放口,技术规范中明确的内容不得丢项。废气主要无组织排放源包括生皮库、使用硫化物的脱毛车间、磨革车间、涂饰车间、煤场,对照以上无组织产生节点,明确主要污染物种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全生化除臭等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的,污染物可纳入无组织排放管理;由于汞及其化合物、林格曼黑度采用的是协同治理措施,因此其污染治理设施编号可填“/”,并在“污染治理设施其他信息”中备注“协同处理”;对使用天然气锅炉或设施的废气治理可行性技术可填写“/”;对于未采用最佳可行技术的污染控制环节,应填写“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5、表5-应按照技术规范将产排污环节填写完整,废水类别有含铬废水、其他生产废水、雨水,含硫废水单独处理的还应填报含硫废水;各类废水应分行单独填报;排放口类型需与技术规范一致,含铬废水为车间排放口,全厂废水为主要排放口,雨水为一般排放口;污染物种类依据规范要求填写完整;污染治理设施其他信息需备注设计规模;对于未采用最佳可行技术的废水治理措施,应填写“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表7-污染物种类数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对于新增污染源,严格按《关于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7]84号文)执行;主要排放口废气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限制按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或要求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进行确定;一般排放口废气及厂界无组织废气浓度限值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或要求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进行确定。
7、表8-对制革企业锅炉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许可排放量,备用锅炉不再单独许可排放量;对于汞及其化合物、林格曼黑度等需申请许可排放浓度,无须申请许可排放量;申请的许可排放量应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取严;申请的许可排放量应与计算过程保持一致;计算过程中的参数选取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生物质锅炉基准烟气量按《动力工程师手册》计算或参照燃煤锅炉数值进行选择;对于执行GB 16297的设施,除确定许可排放浓度以外,还应按烟囱高度确定排放速率要求。
8、表9-应按照技术规范将无组织产污环节填写完整;无组织产污环节对应污染物填写齐全,明确防治措施;无组织排放源的污染治理措施填写符合实际,标准填写应明确;在“其他信息”中注明是否为可行性技术,列出许可浓度限值并标明单位;对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中无要求的无组织产污环节,如无特殊规定,不建议给出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等量化考核要求,仅说明控制措施即可。
9、表11-直接排放口和车间或设施排口均填写在此表内,应特别注意受纳自然水体信息填写是否正确。
10、表12-间接排放废水应写明受纳污水处理厂执行的外排浓度限值。
11、表14-对于全厂废水主要排放口一般对COD和氨氮申请许可排放量,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对总铬申请许可排放量;申请的许可排放量应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取严;计算过程中的参数选取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以下三种情况需增加申请总量的污染物种类:①受纳水体环境质量超标且列入GB 30486中的其他污染物;②《“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发〔2016〕65号)载明的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区域;③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其他污染物。
12、表15-监测因子数量及最低监测频次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制革工业》发布后,从其规定;锅炉排放口应符合《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火力发电及锅炉》(HJ 820-2017)的要求;关注废气有组织一般排放口、无组织排放,以及雨水排口的监测信息。监测内容废水包括流量;废气包括(1)主要排口:烟气量、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含湿量;(2)一般排口:空气流速;(3)厂界:温度、气压、风速、风向。手工测定方法明确所有指标的监测方法标准(标准名称和标准号)。采取自动监测的,也要填写自动监测仪器故障期间手工监测信息。
13、表16-应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填报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内容和频次等要求;记录形式应按照电子台账和纸质台账同步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污染治理措施运行管理信息、监测记录信息、其他环境管理信息等。
14、许可排放量—许可排放量计算过程应清晰完整,且列出不同计算方法及取严过程。按照技术规范计算时,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符合规范要求,应详细列出计算公式,各参数选取原则及选取值,及计算结果;明确给出总量指标来源及具体数值,最终按取严原则确定申请的许可排污量。对于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单位,应注意其已有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总量控制要求是否为企业最终外排总量,注意与接管排放量区分,接管排放量与最终外排量之间不再取严;对于排污单位自愿采取更低排放要求申请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的(如排污单位自愿采用超低排放要求作为申请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的依据),应进行核实,并告知环保部门及排污单位利弊关系。
15、附图-工艺流程图与总平面布置图要清晰可见、图例明确,且不存在上下左右颠倒的情况;工艺流程图应包括主要生产设施(设备)、主要原燃料的流向、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平面布置图应包括主体设施、公辅设施、全厂污水处理站等,尤其应注明厂区雨水和污水排放口位置。
16、附件-应提供承诺书、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及其他必要的说明材料,如未采用可行技术但具备达标排放能力的说明材料等。
(三)环保部门审核意见及排污许可证副本
1、应按技术规范填写执行报告内容、频次等要求;制革企业应包括、季度和月度执行报告,其中月或季度执行报告应至少包括全年报告中的第(6)部分中的实际排放量报表、合规判定分析说明;月执行报告可根据地方管理要求确定是否提交。
2、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等现行文件的管理要求,填报信息公开方式、时间、内容等信息。
3、环保部门可将对排污单位现行废气、废水管理要求,以及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中明确的污染防治措施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写入“其他环境管理要求”部分中;对于污染治理设施、环境不满足纺织印染工业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规范要求的,可将整改要求写入“改正措施”中并限定整改时限;若无地方法规要求,暂不建议写入关于噪声、固废、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4、环保部门应重点审核许可事项,如排放口的数量、类型,许可排放浓度执行的标准、许可排放量取值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管理要求要明确,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为将来的监管执法提供依据。载明事项中存在的低级错误,逻辑不通的内容,需明确提出修改要求。
第四篇:水泥行业行业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水泥行业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一、审核总体要求
1、企业各项申请材料和环保部门补充信息应完整、规范。
2、复审时,除应关注是否按照前版审核意见修改外,还须注意是否出现新问题。
二、材料的完整性
应具备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简化管理除外)、排污许可证副本、附图、附件等材料。其中,附图应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置图。
以下两种情形不予受理:
1、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水泥工业排污单位或者生产装置。
2、属于国家或地方已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水泥工业排污单位或者生产装置;
三、材料的规范性
(一)申请前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时间应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开的起止时间应和《排污许可证申请前信息公开表》的公开时间一致。
2、公开方式应明确,若为网络公示,还应明确对应的网址。
3、信息公开内容应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暂定规定》要求。若选填了“其他信息”,应明确涵盖的内容。
4、申请前信息公开期间收到的意见应进行逐条答复。若未收到意见,也应填报情况说明,不可为空。
5、署名应为法定代表人,且应与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等保持一致。有法定代表人的一定要填写法定代表人,对于没有法定代表人的企事业单位,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者等,这些单位可以由实际负责人签字。此外对于集团公司下属不具备法定代表人资格的独立分公司,也可由实际负责人签字。
6、开具日期应在信息公开截止日期之后。
(二)守法承诺书
应按照模板签字上报,严禁删改。
(三)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核查企业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产品及产能信息,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生产工艺流程图,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排放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执行的排放标准,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申请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等。
1、表1-排污单位基本信息表
(1)组织机构代码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仅需填报一个
(2)是否属于重点控制区,应结合环保部相关公告进行确定。对于属于重点控制区的,是否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应根据环评文件取得时间和地方政府发文进行确定,具体原则为“2013年12月27日(含)后取得环评批文的水泥项目排放限值应按照GB4915中的特别排放限值及其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若有)从严确定。2013年12月27日前取得环评批文的水泥项目则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下发的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时间和地域范围文件要求确定是否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若有)从严确定”。
(3)原则上,企业应具备项目环评批复或违规认定(备案)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文号识别新增排放源和现有排放源,如两者皆无,应核实企业具体情况。
4)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应具体到污染物类型及其指标,同时应与后续许可量计算过程及许可量申请数据进行对比,按技术规范确定许可量。特别注意的是,烟尘和粉尘统一归类为颗粒物。系统已默认六类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若地方有其他需要控制总量指标的,按照要求选填。
2、表2-主要产品及产能信息表
(1)主要生产单元、生产工艺及生产设施按技术规范填报,不应混填;
(2)除运输皮带外,相同生产设施应分别一一填报,不应采取备注数量的方式,具体填报内容按照技术规范表1填报。
(3)水泥工业主要产品仅为水泥、熟料(他业除外),熟料产能仅在熟料生产单元熟料煅烧系统中填报,水泥产能仅在水泥粉磨单元的水泥粉磨系统中填报,其他系统不应填报产能。该表填报的“产能”是实际核定产能,为工信部门核定的实际产能批复或根据相关产能核定文件确定。年运行时间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认定或备案文件确定。
(4)针对多条熟料线的,应在主要生产单元处编号识别。
(5)除储库的参数为容量或储量外,其他需要填报两个参数的应按照要求填报。(6)重点审查有余热发电设备的是否漏填报软化水制备设备。
(7)对于同一法人单位的骨料生产、矿渣微粉、商混单元,应一并在表2中申报,并申报环评批复的产能。
3、表3-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表
(1)原辅料的选填,不仅是生产水泥(熟料)所用的原辅料,还应选填脱硫剂、脱硝剂、污水处理添加剂等辅料。针对熟料,仅填报外购量。年最大使用量为全厂同类型原辅料的总计,可以根据设计文件或环评文件来确定。
(2)针对水泥(熟料)制造排污单位和有烘干机的独立粉磨站,所有含硫元素的原辅料的硫占比都应填报数据。
(3)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水泥(熟料)制造排污单位还应根据危险废物的特性填报氯、氟、汞、铊、镉、铅、砷、铍、铬、锡、锑、铜、钴、锰、镍、钒等有毒有害成分,协同处置非危险废物的不作要求。
(4)针对水泥(熟料)排污单位,不仅填报熟料生产的燃料,烘窑用燃油以及烘干磨的燃料也应填报。针对独立粉磨站排污单位,配套烘干磨的应填报燃料信息。
(5)燃煤应填报灰分、硫分、挥发分、热值等内容。燃油应填报硫分、热值等内容,灰分和挥发分处填“/”。
3(6)特别注意“热值单位”为“MJ/kg或MJ/m”,若企业统计报表单位为“大卡”或其他,应进行折算填报。
(7)针对协同处置排污单位为独立法人的,水泥(熟料)制造排污单位和协同处置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中都应填报固体废物的类别及处理量。
4、表4-废气产排污节点、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1)应按照技术规范将产排污环节填写完整;重点审查原料磨的产污环节是否漏填报、是否与窑尾废气一个排放口。
(2)针对排放口的识别,仅窑头、窑尾排放口为主要排放口,其余皆为一般排放口。(3)根据行业标准,水泥工业的有组织颗粒物污染物仅选填“颗粒物”,不可选填“粉尘、烟尘”等名称。
(4)针对排放形式,所有配置污染治理设施且有固定排放口的污染源,皆选择“有组织”。
(5)针对颗粒物的“污染治理设施工艺”,若为袋式除尘器,应明确收尘器所采用的滤料。
(6)重点审查脱硝系统的“污染治理设施工艺”,仅“SNCR”的为非可行技术。对于未采用可行技术的污染控制环节,应填写“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7)针对窑尾废气污染物无专门的治理设施的,如氟化物,应备注“协同控制”。(8)重点审查使用窑尾余热、独立热源烘干物料的独立排放口污染物种类应为“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9)针对协同控制,审查是否漏填报贮存预处理排放口,污染物种类是否选填全。(10)针对协同处置存在旁路放风排放口的,一定在“分解炉”这里对应填报,协同处置危废的污染物种类为11类,协同处置非危废的污染物种类为10类。
(11)水泥窑尾排放口的污染物为6类,协同处置窑尾排放口的污染物为11类,审查是否选填全。
5、表5-废水类别、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1)各类废水应分行单独填报,重点审查污染因子是否选填全。
(2)水泥行业的废水类别为设备冷却排污水、余热发电锅炉循环冷却排污水、机修等辅助生产废水、垃圾渗滤液或其他生产废水、生活废水,应根据实际产污情况选填。重点审查协同处置排污单位的渗滤液、有余热发电工序的余热发电循冷却排污水是否漏填报。
(3)针对协同处置产生的渗滤液或其他生产废水间接排放或直接排放的,首先应填报车间排放口并选填一类污染物,然后再填报外排口并选填二类污染物。2015年1月1日(含)后取得环评批复的协同处置项目的渗滤液或其他生产废水中其他污染物还应根据环评文件确定。
6、表6-大气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对于目前填报的排气筒高度不满足GB4915要求或排放口不规范的,核发部门应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7、表7-废气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表
(1)关于选择执行标准时,应先确定所在地有无地方标准,并根据“排放浓度限值从严确定”选择执行标准名称。
(2)特别排放限值应根据表1的(1)进行确定。
(3)贮存预处理的硫化氢、氨、臭气和非甲烷总烃为速率限值,其余的为浓度限值。(4)重点审查煤磨独立排放口的浓度限值。
8、表8-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表
(1)申请的许可排放量应与计算过程保持一致,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对于独立粉磨站不许可排放量,地方有要求的从其规定。
(2)重点审查计算过程中,一般排放口不能按照个来核算,仅与产能和类型有关系。(3)申请特殊排放浓度限值、申请特殊时段许可排放量限值在本表中不应填报。
9、表8-1申请特殊时段排放量限值
本表不要求企业填报,核发部门在应结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上一年的环统数据填写日许可排放量和管控要求。
10、表8-2 错峰生产时段月许可排放量限值
(1)对于有错峰生产要求的排污单位,重点审查是否填报错峰生产月许可排放量。(2)计算月许可排放量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月的天数,应填报计算过程。
11、表9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表
(1)该表仅填报厂界无组织,重点审查协同处置排污单位的厂界无组织的污染因子是否遗漏。
2)重点审查协同处置厂界无组织氨的执行标准应为GB4915。
12、表9-1 水泥工业企业生产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
(1)重点审查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和严于国标的地标排放标准的选填是否正确
(2)审查企业选填的内容和企业实际建设是否一致。重点审查是否漏填报公用单元的“其他”管控要求。
(3)企业“公司无组织管控现状”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填报,不可复制“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
13、表12-废水间接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间接排放废水应写明受纳污水处理厂执行的外排浓度限值。
14、表15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表(1)监测内容是为监测污染物浓度而需监测的各类参数,废水的监测内容为“流量”;废气排放口,监测一般排放口颗粒物,需监测“烟气温度、烟气流速、烟气湿度、烟道截面积”,窑尾、独立热源、使用窑尾余热烘干物料的排放口的污染物,还应监测“氧含量”。
(2)窑头、窑尾排放口对应的污染物一定选择自动监测,地方要求其他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的也应选择自动监测,其余为手工监测。采用自动监测的,应在手工监测处补充填写手工监测的采样频次和方法,并备注“在线监测设备发生故障时”。
(3)重点审查是否漏填报厂界无组织监测,针对新增排放源,还应审查环评是否对环境质量监测有要求。
(4)监测频次应满足技术规范或监测指南要求,重点审查磨机、包装机、破碎机、窑头、窑尾排放口的监测频次;针对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应备注“合理安排监测计划,保证每个季度相同种类治理设施的监测点位数量基本平均分布”。
15、表16环境管理台账信息表
(1)设施类别中,一定按照技术规范填报。生产设施应填报基本信息和运行管理信息。污染治理设施信息应填报基本信息、运行管理信息、监测记录信息和其他环境管理信息。
(2)因技术规范中对各类环保设施的运行台账记录频次不同,填报时应根据记录频次要求分类填报,填报的记录内容和频次不得低于技术规范要求。
(3)记录形式应选择“电子台账+纸质台账”,同时备注“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16、附图-工艺流程图与总平面布置图
(1)要清晰可见、图例明确,且不存在上下左右颠倒的情况;
(2)工艺流程图应包括主要生产设施(设备)、主要原燃料的流向、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
(3)平面布置图应包括主要工序、厂房、设备位置关系,尤其应注明厂区污水收集和运输走向等内容。
17、许可排放量
许可排放量计算过程应清晰完整,且列出计算方法及取严过程。按照技术规范计算时,应详细列出计算公式,各参数选取原则及选取值,及计算结果;明确给出总量指标来源及具体数值,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最终按取严原则确定申请的许可排污量。
(四)环保部门审核意见及排污许可证副本
1、应按技术规范填写执行报告内容、频次等要求;原则上水泥行业仅要求上报、季度执行报告。其中季度或月执行报告应至少包括全年报告中的第(6)部分中的实际排放量报表、达标判定分析说明及第(4)部分中“治污设施异常情况汇总表”;半报告可根据地方管理要求确定是否提交。
2、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等现行文件的管理要求,填报信息公开方式、时间、内容等信息。
3、环保部门可将对排污单位现行废气、废水管理要求,以及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中明确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写入“其他环境管理要求”部分中;对于污染治理设施不满足水泥工业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规范要求的,可将整改要求写入“改正措施”中并限定整改时限;若无地方法规要求,暂不建议写入关于噪声、固废、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4、核发部门应结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上一年的环统数据填写日许可排放量和管控要求。
编辑人:柴西龙 范警卫 戴莹 吴鹏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五日
第五篇:钢铁行业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钢铁行业排污许可证审核要点
(第一版)
企业各项申请材料和环保部门补充信息应完整、规范。
复审时,除应关注是否按照前版审核意见修改外,还须注意是否出现新问题。
一、材料的完整性
应具备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排污许可证副本、附图、附件等材料。其中,附图应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臵图。
二、材料的规范性
(一)申请前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时间应不少于5个工作日(而非5日)。
2、信息公开内容应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暂定规定》要求。
3、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应填写完整,包括信息公开的起止时间、签字时间。
4、申请前信息公开期间收到的意见应进行逐条答复,如无反馈意见则填写“无反馈意见”。
5、署名应为法定代表人,且应与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等保持一致。有法定代表人的一定要填写法定代表人,对于没有法定代表人的企事业单位,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者等,这些单位可以由实际负责人签字。此外对于集团公司下属不具备法定代表人资格的独立分公司,也可由实际负责人签字。
(二)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审核企业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臵、产品及产能信息,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信息,生产工艺流程图,厂区总平面布臵图,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排放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执行的排放标准,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申请排放量限值计算过程,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等。
1、表1排污单位基本信息表
①企业应具备环评批复或认定备案文件,如两者全无,应核实企业具体情况。②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应具体到污染物类型及其指标。
2、表2主要产品及产能表
①同一工序多套相同生产设施的,应分别进行申报,不应采取备注数量的方式进行填写。②应审核设施参数是否按照技术规范表1中规定的参数名称填写。
3、表3主要燃料及原辅材料表
①仅填写企业外购原、辅、燃料,因此应审核是否出现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等自产煤气,如有应进一步核实企业实际情况。
②注意检查燃料热值是否进行了单位换算,平台规定的单位为MJ/kg与MJ/m。
34、表4废气产排污节点、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①污染物种类应填写完整,例如烧结机头废气污染物种类应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类、氟化物,部分企业可能会漏填“二噁英类、氟化物”。②仅当所有污染物均采用可行技术时,才能在是否为可行技术处选择“是”,反之应填写“否”,且注明哪几种污染物采用了可行技术。③注意企业是否漏填产排污环节及污染因子。钢铁各工序均有无组织废气产生,排放标准中也均设臵了排放限值要求,但是经抽查发现企业经常出现漏填无组织信息的现象,主要缺少轧钢无组织以及石灰无组织信息。
③应严格对照技术规范确定是否采用了可行技术。如采用非可行技术,应注意是否已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5、表5废水类别、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①审核车间排放口是否按照GB13456填写了“总砷、六价铬、总铬、总铅、总镍、总镉、总汞”等一类污染物,应严格对照排放标准进行检查,避免出现漏填污染因子的情况。
②对于废水排放去向选择了“不外排”的废水类别,是否仍填写了排放规律,若选择了“不外排”则应将排放规律改为“/”。
6、表7废气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表
应审核企业填写的排放标准名称及其浓度限值是否正确。
7、表8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表
应注意企业是否按照技术规范要求使用近三年产量平均值计算许可排放量,企业仅能够在三年产量平均值大于产能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产能计算。锅炉许可排放量计算用设计燃料用量。
8、表10企业大气排放总许可量
应将全厂总量与表1中的总量指标进行对比,确保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
9、表13废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表
①应注意表中车间废水排放口是否填写了一类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限值。
②应对照GB13456及地方排放标准,确保企业填写的排放标准名称及其浓度限值正确。
10、表15自行监测及记录信息表
①应检查企业烧结机机头排气筒、烧结机机尾排气筒、球团焙烧设施排气筒、炼铁矿槽排气筒、炼铁出铁场排气筒、转炉二次烟气排气筒、电炉烟气排气筒以及燃用发生炉煤气的热处理炉排气筒的监测设施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否填写为“自动”。
②应审核监测内容是否填报正确,有组织燃烧类废气监测内容应为“氧含量,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含湿量,烟气量”,非燃烧类应为“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含湿量,烟气量”,无组织废气应选择“风速、风向”,废水应选择“流量”。
③应审核是否缺少厂界监测信息,技术规范“7.5监测频次”已明确规定了厂界的监测指标以及监测频次,应按照技术规范填写。
④应审核监测频次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填报,不应松于规范要求。
11、表16环境管理台账信息表
应检查记录频次是否满足技术规范8.1章节的具体要求。
12、附图
①应审核生产工艺流程图是否包括主要生产设施(设备)、主要原燃料的流向、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
②应审核生产厂区总平面布臵图是否包括主体生产设施、公辅设施、全厂污水处理站等,并注明全厂雨水、污水排放口位臵。
(三)排污许可证副本
1、表17执行(守法)报告信息表
应按技术规范填写执行报告内容、频次等要求;钢铁排污单位应至少包括、季度执行报告。
2、表18信息公开表
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等现行文件的管理要求,填报信息公开方式、时间、内容等信息。